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通用12篇)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1篇

关键词:临港产业;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对策

伴随着港口经济的快速增长,港口产业已经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港口城市不断发挥集聚效应,同时在所处区域起到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沿海许多城市都制定了港口规划,以图充分发挥港口对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作用,与城市的发展相协调。沿海各省市也携手进行跨行政区域的港口资源整合。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龙口市城市空间布局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港口选址和用地已然跟不上港口发展的需求,岸线利用不经济影响城市整体发展、港口产业整合水平不高,港城一体化进展缓慢,城市空间布局和结构没有更好的发挥对港口的服务功能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亟需根据临港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调整以求共同发展。

1. 龙口市临港产业布局发展分析

龙口市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模式如下:

(1)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区:以延伸新材料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为主题,配套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以工业为核心,以物流、商务办公、生活居住、文化休闲为保障的五大产业互动互补发展格局,打造成一个集新材料科研开发、生产加工与应用、物流仓储、商务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端工业园区。

(2)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在已建的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生产区的基础上,向东发展至大莱龙铁路,向南发展至八里沙河。以兴民钢圈、隆基集团、韦辰实业、海盟机械等大型企业为主体,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集中发展,将汽车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加工贸易产业功能区: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物料加工、对外贸易等产业,主要发展服装加工纺织、塑编、包装、电子等产业和保税物流业。

(4)港口发展区:港区重点发展煤炭等大宗散货运输和粮食、液体化工品等物资的中转储运业务,积极开展集装箱喂给运输,适度发展客运滚装业务。依托港口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提升港口商贸、信息等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大、中、小泊位结合,内外贸并举,客货运兼备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5)市场物流区:东部物流园区主要依托龙口北站和国防路发展铁路物流和公路物流,依靠有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以大莱龙铁路和龙烟线为载体的铁路物流业,以国防路、608省道、206国道和疏港快速路为载体的公路物流业,为其他产业园区提供物流基础。

2. 龙口市临港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协同的规划对策

城市空间发展方向要采取正确的发展方式,顺应临港产业布局

龙口港用地目前主要集中在海岸线中部,没有给城市的生活岸线留出空间,极大的影响了滨海城市景观。为了顺应临港产业的布局,应当将部分港口产业迁至开发区区北部,避免港口作业对城市生活的影响。根据龙口港及龙口市开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确定开发区将向北部和南部纵深发展,大力发展港口、产业、生活三大功能板块,完善以港口产业为基础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立配套的市场、物流区,建立以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为主要功能的装备制造产业功能区。港口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开发区的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港城大道向东扩张,与东部中心城区联动发展,形成有机的生产动线,经济高效的交通体系,配套合理的支撑体系。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开发区的生产用地与港区对接,并沿着港口码头顺海岸线拓展,工业生产用地同时与港口对接,城市居住用地沿振兴路线展开,开发区发展一方面通过港城大道扩张,另一方面沿环海路临海岸线扩张,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与临港产业的布局相匹配的。

港口城市的功能结构应当符合城市整体空间布局和产业定位

为了顺应临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可以将和平路、环海路作为开发区的南北向主要空间发展轴,依托疏港高速、疏港铁路,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北部、南部和东部发展,形成产业与生活明确分离的功能布局,打造商贸办公综合中心和行政商贸文化中心作为开发区的增长极核,中部综合生活区提供后勤保障,龙口河、北马南河、河口于河、八里沙河成为开发区的生态廊道,道恩湖为中心的湿地公园作为开发区的绿肺。产生龙口港发展区、港口产业园、生活服务区、工业园区和人工岛产业群等五大功能片区;从单一的港口、居住、工业组团发展出临港产业、保税物流、商业贸易等关联产业,沿道路向内陆辐射扩张,整个城市进一步朝组合形态演进,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功能组团。沿渤海带状发展的开发区各功能片区有机互动,焕发勃勃生机。总的说来,形成了三轴五区的结构模式。

港口城市土地利用需要确定宏观层面的具有整体性的布局原则

港口城市往往位于城市的拥挤地带,港区和城市相互交织,对港口来说,港区零散狭窄,使用不便;对城市来说,滨海岸线被侵占,城市交通压力大。因此,龙口市的港口发展可以将港区集中迁往开发区北部,进行结构和功能的扩大优化,既可以提高港口效率,也可以腾出土地,便于城市发展商业、金融、居住、休闲旅游等。

此外,沿海城市还可以填海造地,为城市的发展提高新的土地资源。目前,龙口市建立了山东省首个蓝色经济突破区,向海洋要土地,其人工岛填海规划首期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

城市交通组织要实现港口和城市的便捷快速联系,建立综合交通体系

龙口市开发区是沿海岸线布局的带状城区,周边的道路系统较为复杂,涉及到疏港高速公路、疏港铁路、环海路和城市主次道路。因此城市的道路系统不仅要解决狭长地段的纵深交通,还要合理解决与外对交通的相互干扰。

开发区的道路系统由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组成,主干道成“十横四纵”格局。其中“十横”自北向南分别为:电厂南路、新港路、海港路、龙海路、港城大道、龙中路、新龙路、龙泉路、政海路;“四纵”即振兴路、和平路、逄牟路、龙港路。

临港产业要有合理的产业布局,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龙口市的工业资源大部分是由龙口港提供的,将来的产业发展也仍然需要依靠港口,因此城市的产业布局不但需要紧密围绕港口开展,还应当顺应城市的发展阶段,满足城市功能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要求。以龙口港为母体,龙口市发展出了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力能源、船舶修造、加工贸易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围绕这五大临港工业集群,开发区内形成了龙口港发展组团、以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和以汽车零部件生产制造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工业组团三大功能组团,未来根据港口发展需要还应当依托铁路建设物流仓储组团。顺应这一格局,开发区的产业发展以南北主干路为十字形轴线,工业、仓储等城市的各项工业产业及相关项目都沿轴线规划,同时,城市的远景发展也将依托这条产业轴线向东扩展,拓宽港口的陆域纵深。

图5 龙口市开发区产业分区示意图

参考文献:

著作:

[1]王缉宪. 中国港口城市互动与发展.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2篇

一、基本情况: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

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xx-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xx-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现在无专业户。但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一定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达到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形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水泥路、因20xx年夏季我村遭受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通村水泥路部分路段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上级各部

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恢复。由于受毁坏的程度大,资金不到位,造成了水泥路断板、裂缝、塌陷,导致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无法维修的现状。

2、十组的烟路又是与白河接通的跨县路,里程4公里,四组的道路2公里,总计6公里需要硬化,保证雨雪天正常通行。

3、通组路,我村二组是全村发展烟草最适宜的组之一,烟草面积能达到150亩以上,群众积极性很高。近几年来群众多次提出强烈要求解决通组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有待尽快落实。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20万元左右。

4、便民桥,三组农户分布在一河两岸,阴坡居住的农户占40%,一遇河坝上水,学生无法上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初步预计资金4万元左右。八组要求解决通组路心切,自行组织筹劳筹资已修通公里道路,但由于道路便民桥工程量较大,预计资金约6万元左右,现在是路、桥不通,已修的无通用价值。

5、移民搬迁已实施数年,根据国家整体推进原则,能人进镇、富人下山的思路,我村已有30%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到镇集中安臵房价地基昂贵,价格太高,农民又不愿意远离土地,制约群众想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法解决。现农户强烈要求、期盼在本村范围内解决移民开发点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加强力度,尽快解决。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3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独家提供给中国证券报的报告表示,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公布,规划期为20xx-2020年。规划期内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预计将达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万亿元。

报告称,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即将公布。后者规划期为20xx年至20xx年,规划期内预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_。

报告同时提及,近期我国其它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出台,这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编制《_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独家提供给中国证券报的报告表示,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公布,规划期为20xx-2020年。规划期内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预计将达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万亿元。

报告称,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即将公布。后者规划期为20xx年至20xx年,规划期内预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_。

报告同时提及,近期我国其它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出台,这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编制《_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4篇

xx镇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全境由东向西走向的流岭山脉、东南—西北走向的胡岭山脉和南北走向的西岭山系错综相交而成。牌楼河、八里十河、寺坪河三条河流纵贯全镇,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xx镇15村162个村民小组,4238户,15731人。全镇平均海拨950米,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400——660毫米。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山茱萸、核桃、魔芋最佳适生区。按照全镇经济工作总体部署,结合“一村一品”近几年来的发展实际,现制定xx镇20xx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畜、药、果、劳”四大产业为重点,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劳务抓培训”思路,坚持“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增收入”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核桃、山茱萸、劳务输出产业,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全面推进我镇产业发展,尽快让产业化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二、目标任务

以华茂鸡、生猪养殖、中药材、林果业、劳务输出为重点,建基地、圹规模、提效益、促增收,围绕“打造优势、唱地方戏、走特色路”工作思路,与华茂公司、丹南富源药材专业合作社等公司、社团合作,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供、销做保障。

规范林果基地建设,建成百亩良种山茱萸采穗基地,完成万亩山茱萸科管,千亩核桃建园,形成千亩板栗、千亩核桃和万亩山茱萸基地建设。建成白桑塬村千头育肥猪场,东沟、常路、牌楼河、银洞散养鸡基地,建大棚达到15棚以上,全镇发展魔芋3000亩,良种核桃建园1300亩,种植中药材20xx亩,建成4个村的树型金银花基地。劳务输出达到6500人以上,创收入6800万元以上。

1、山茱萸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结合党建载体促进协会正常运作,充分发挥农民协会功能。继续抓好“寺坪牌”山茱萸品牌推介工作,抓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业绩。积极邀请县以上林果专家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培训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积极联系县林果站加快启动山茱萸采穗园建设项目工程。白桑塬村标准化建园500亩,科管3600亩;石庙村标准化建园300亩,科管1350亩;龙嘴村科管1200亩。

2、核桃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积极联系县林果站加强优质核桃高接换优培训,实现寺坪村、赵塬村高接换优4000株。

寺坪村标准化建园500亩,新发展50亩科管1350亩;赵塬村标准化建园300亩,新发展100亩,科管1000亩。

3、魔芋产业规划。

魔芋在xx镇是个新兴产业,以赵塬村、东沟村20xx年发展魔芋基地为基础,开展教育培训互动,继续提高魔芋种植面积,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

4、药业产业规划。

在做好传统产业山茱萸、核桃科管的基础上,每村发展集中连片丹参等同类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连片面积至少50亩以上,由农综站组织至少培训6场次800人以上。抓住麦忙过后的机会,拟建树形金银花基地300亩并逐步扩大规模,规划在3至5年内成为我镇另一个主导产业,另一个增加群众收入的亮点;

5、畜牧产业发展。扩大畜牧小区建设,加快花园银洞散养鸡基地建设,在入秋前引进仔鸡;力争东沟村建华茂大棚鸡10个以上,加快白桑园村千头养猪场的建设进度,力争在年底前出栏一批,带动全镇畜牧业发展。

6、劳务输出产业规划。积极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培训6次以上,提高有组织外出劳务人数,努力转变务工工种,提高务工人员工资,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年底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000人。

7、以百万亩油松林为依托,以金狮谷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倾力打造金狮谷这一xx镇生态旅游品牌,全力营造蓝天、青山、碧水的生态镇,休闲观光的旅游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力推进。镇上成立了“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一村一品”发展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帮扶村支部制度,按照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由一个工作队驻村包抓,发展一个环境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生产有规模的主导产业,形成一个有商标品牌的主导产品的总体要求,成立15个工作队,由副科级包片领导带队,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年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镇上抽调骨干深入全镇15个村实地调查,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产业现状、工作基础、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择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制订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3、发展大户,示范带动。农村经济靠能人带动。我们把发展产业大户作为扩大基地规模、发展“一村一品”的突破口,采取“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扶持、试点示范、各方支持”的办法,培育了一批“敢为人先、科技领先、高点起步、规模发展”的产业大户,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强化服务,科技支撑。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优质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农资普遍推广。建立了“一村一品”科技指导员和农业“110”科技服务制度,制定无公害粮食、山茱萸、核桃、洋芋等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广大农民积极生产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

5、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实施十大惠民工程,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产业发展示范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支持,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6、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引导体系。发展农村产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扶持。将涉农项目有效整合,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努力培育一批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发展典型。加大对“一村一品”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营造一村一品发展良好环境。

7、培育新型农民,开拓市场,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诚信意识,积极消除不良舆论,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的参与和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5篇

1、种植业项目:甜玉米在xx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成功,成为新兴乡第五、六积温带种植业增收的重要品种。扩大甜玉米种植,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群众种植业调整的重要品种。

2、北方水稻:利用我县水稻种植成功经验,推进_场乡共建_,有计划的在本乡区域内推xx稻种植。

3、特色养殖项目:野猪、狍子。野生动物养殖是鄂伦春族乡的传统项目,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特色养殖产业调整,打造鄂伦春特色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

4、挂袋木耳:支持农户用自家庭院建设大棚进行挂袋木耳产业,有效发展庭院经济,使群众在家中能够建立起增加收入的项目,推进挂袋木耳技术普及,让鄂伦春族乡群众收入多元化。省民委预计支持新兴乡大棚120栋,每栋可产挂袋木耳3-4万袋。预计效益每袋元,年可使每户平均增收7000元。

5、恒温储藏库项目:民族产业项目3000吨恒温储藏库,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农民进行甜玉米种植、果蔬菜加工,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时辐射xx县周边区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成为群众增收、促产业调整、强民族经济的鄂伦春族乡支柱产业。可使水果玉米、蔬菜、水果等保鲜存储产品进行反季销售,增加收益。同时,可以代为储存食品,增加民族乡经济收入。与种植业形成产业链条。

6、粉条产品深加工:利用新兴乡马铃薯种植的传统优势项目,建立起合作社组织,推进粉条加工产业化经营,打造_黑地_、_寒土_特色品牌,推进产业经营多元化。保持老新兴粉条传统手工加工的传统特色,成为当地土特品种。

7、民俗旅游产业:在现有的库尔滨河漂流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_3A_级景区,促进与鄂伦春民俗旅游融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鄂乡绿色产业。

8、蜜蜂加工产业:xx县新兴乡处于山区、半山区位置,杜尔滨河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兴乡境内,具有发展蜜蜂产业的自然优势,努力打造_来自鄂乡、源于自然_的蜜蜂加工产业。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6篇

关键词:规划;环保

Abstract: by making sure the topic, collect data, analysis, arrange, the layout of key industries in xinjiang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ork

Key words: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通过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分析整理,对新疆重点产业的规划布局与环保工作做如下思考:

一、新疆概况及重点产业布局

(一)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自然环境差异大,生态总体脆弱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6。区内分布山地、戈壁、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高山面积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低山丘陵占;沙漠面积占,戈壁面积占;绿洲总面积仅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面积的5%,其中天然绿洲多串珠状分布于准格尔和塔里木两大盆地边缘,占全区面积的4%。横亘中部的天山山脉使新疆在气候、水文、土壤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等方面分为南、北两大区域。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属典型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广大区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只有,主要分布在北疆山区,植物种类较少,覆盖度低,类型结构简单,生物生长量低下。区域自然生态总体脆弱且破坏后较难恢复,沙尘、春旱、山洪等气象灾害频繁,常伴有泥石流、山体塌方等地质灾害;土地沙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环境自净能力低,对有毒有害物质的稀释、沉降作用微弱。

2010年数据显示,新疆自然植被覆盖度为,地表植被生物量为175克碳/平方米·年,自然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植被状况下降的区域面积约占,主要集中分布在阿勒泰山山前平原、天山南坡西部及昆仑山西段的大部分地区。

(二)矿产资源丰富,农牧业和能源产业基础较好,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较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138种,查明资源储量矿产95种,矿产地1300余处,石油、天然气、煤炭、有色及稀有金属、膨润土、蛭石、芒硝、石盐、钾盐、石棉、白云母、水泥用石灰岩、宝玉石等具有较大优势,天然气、石油、煤炭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二、三位,镍矿和铬铁矿已查明资源储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占全国和。据_门的预测,新疆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潜在价值超过6万亿元,居全国第六位;主要矿产查明资源储量不足预测资源量的10%,矿产资源潜力巨大。

以能源、石化、农产品加工等具有本土资源优势的产业为主导,新疆经济形成以能源、特色农产品加工为基础,包括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建材、纺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2000年以来,油气产量和原油加工量以及乙烯产量增长迅速,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准东、伊犁等地煤炭资源的开发,新疆正在向国家重要的煤炭产业基地迈进。煤电、焦炭、合成氨、尿素、电石法PVC等规模逐年稳步上升。

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新疆的棉花、粮食、特色林果、畜牧等四大基地已经形成。第一产业主要以种植业等特色农业为主,盛产棉花、小麦、水稻。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43万亩,产量达1171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主要的粮棉产区。以棉花为主的特色经济作物占到种植业的50%以上,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和。围绕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牧业四大基地建设,新疆优势、特色农业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展速度快、专业化水平高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棉花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白色产业,以番茄、红花、辣椒、枸杞、红枣等加工为主的红色产业,以优质瓜果蔬菜加工为主的酿酒、饮料产业,以优质粮油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以及以核桃、杏子、葡萄等为原料的干果产业等特色林果业和现代畜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新亮点。

(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分工初步形成,第三产业潜力巨大

经过多年建设,新疆已经形成以天山北坡经济带、乌(鲁木齐)昌(吉)一体化经济区、库尔勒-库车石化工业带等为主体的工业聚集区,以及3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天山北坡经济区面积经济总量占新疆的60%以上,已经形成新疆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在新疆和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均占重要地位,拥有包括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玛依油田)、独山子石化、乌鲁木齐石化、克拉玛依石化、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等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油气及石油化工企业,具备形成大型石油炼制、乙烯、芳烃、聚氯乙烯、氮肥、甲醇加工等为主的油气化工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

利用地理区位优势,新疆初步形成了沿边、沿桥(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向国际、国内拓展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10年,全区对外贸易额171亿美元。共有万家疆外企业落户,其中世界500强及外国知名企业25家,中国500强75家。现有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12个,是全国拥有口岸数量最多的省区之一。有3个部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博乐边境经济合作区)、1个出口加工区以及中哈两国跨境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区(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同16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

2000年以来,新疆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以“丝绸之路”为主导的旅游品牌日益显现,天池、喀纳斯、那拉提等已成为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区。2010年,全区接待境外游客107万人次,境外旅游收入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38万人次,旅游收入281亿元。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8亿元。传统的商业饮食、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行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旅游、信息、社区服务、现代物流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城市环境容量有限,环境质量相对较差,污染排放增加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新疆城市多分布于河谷绿洲,大气扩散条件差,环境容量有限。受能源结构和扩散条件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较差,首要污染物主要为可吸入颗粒物,大部分城市冬季呈煤烟型污染,南疆和东疆城市呈沙尘污染。2010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达标比例为,好于Ⅱ级优良日数占,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十一五”期间,非采暖期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有所上升,二氧化氮年日均浓度呈缓慢上升趋势。

新疆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处于良好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河流总体水质明显好转,水质由轻度污染转为优,化学需氧量、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对河流水环境质量影响逐步减弱,其中首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的断面超标率下降个百分点,氨氮的影响逐步显现,其超标率排第二。

2010年,新疆自治区COD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增长;SO2排放量万吨,比上年增长1028%,在“十一五”期间,全区COD排放量增长;SO2排放量增长。“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17%,十一五期间,原油加工量增长、焦炭增长,发电量增长,生铁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十一五”基础上大气污染物新增,水污染物新增10%。

(五)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环境影响大,生态破坏明显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分布范围广泛。长期的矿业开采活动为新疆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对新疆的地质环境,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原因一是自然因素。新疆地形封闭,降水稀少,是我国典型的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成矿区地质条件复杂,生态地质环境脆弱,采矿活动一旦介入,将引起环境地质问题的出现;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新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矿山开采规模小,布局散,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深加工能力较低,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仍很严重;三是矿山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多数个体矿山和承包性质的集体矿山业主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四是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转轨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欠帐过多。

多年来,矿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矿产资源开发规模以及开发强度的日益增大,导致的各类矿山环境问题已日显突出,尤其是位于乌鲁木齐、伊宁和哈密的煤炭矿区,位于阿勒泰、哈密的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区,井下开采诱发采空塌陷、地裂缝,矿山排水引起的地下水均衡破坏。露天开采破坏土地、植被资源及地形地貌景观,形成不稳定边坡,造成水土流失,甚至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山废水、废液、废渣排放引发水土环境污染。

二、开发潜力释放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疆作为全国重要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和进口能源资源战略通道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大规模开发潜力的释放必将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

(一)重化工业大规模发展增加水资源压力

新疆绝大多数地区干旱指数大于7,是全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尽管新疆的降水总量和地表水资源总量在全国各省分别排第9和第12位,但相对量明显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新疆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仅为全国平均值的,全球平均值的,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倒数第一。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是新疆两个最富水的行政区,河川径流量分别占全疆总量的和。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河川径流量分别仅占全疆总量的和,水资源已出现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局面。

除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外,目前大部分河流引水率已达85%以上,水资源已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天山北坡经济区已出现地下水超采和超引地表水挤占生态用水的现象,尤其是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吐鲁番、哈密等地。规划重点发展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均属于高耗水产业,未来将对水资源供给产生巨大压力。以煤化工为例,到2015年,全区计划建成煤制天然气600亿立方米、合成油360万吨、尿素260万吨(约156万吨合成氨)、二甲醚80万吨、烯烃100万吨、乙二醇100万吨,新增焦化生产能力800万吨,这些煤化工项目其水资源消耗量将在7~10亿立方米,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与区域/流域水资源不足的矛盾将日益更加尖锐。

随着资源开发强度和产业发展规模的扩大,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必将成倍增长。同时,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生活的水资源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增加将对生态用水形成压力,使生态用水保证率下降,有可能威胁流域沿岸的林草系统和绿洲系统,导致区域或流域生态失衡,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开发的生态风险和地质灾害风险增大

_土面积广大但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将进一步降低土地的承载能力,同时大规模矿产资源开发将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导致沙尘等恶劣天气的出现频率加大,进而影响人居环境。目前,新疆约60%的土地和1200多万人正受到沙漠化的危害和威胁,沙漠化土地以85km2/a的速度扩展,每年约有×104hm2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800×104hm2草场严重沙化。新疆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动物已有83种,约占全国濒危动物物种数的,其中列为极危24种。全疆天然草场退化面积达2133万hm2,其中严重退化面积达670 hm2。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面积只有万hm2,仅为50年代的65%。

(三)水环境与水资源问题将交织显现

新疆水资源量约占全国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8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数的倍,但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地表水蒸发量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化、石化、钢铁等重化工产业大规模发展,将使受纳河流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呈增加趋势。产业集中的天山北坡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转换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在盆地内河流地表水污染必然带来地下水污染。进入河道的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将随地表水入渗进入含水层,并向下游运移、扩散,一部分通过岩土颗粒吸附累积于含水层,一部分随地下水排泄进入湖泊。如沿袭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水环境将因水污染负荷的迅速增长而急剧恶化,并向不可逆演变。

影响新疆水环境质量的常规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位居第一,但总量保持相对稳定,氨氮增长迅速。2010年地表水中氨氮浓度值较2005年升高。预测十二五期间COD将较2010年增加54%,氨氮增加。内陆河流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自净能力有限,且较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面临常规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巨大压力,实现水环境功能区划目标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城市、绿洲污染压力增大

“十二五”期间,新疆煤炭开采能力预计由目前不到1亿吨的基础上增加至4亿吨,仅有5000万吨外运出疆。亿吨煤炭的就地转换将给区域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以煤电为例,预计2015年全区新增装机4900万千瓦,是现有火电规模的3倍,2020年新增火电规模预计将达到现有火电规模的5倍。大规模的火电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用煤量亿吨,由此新增的SO2排放量为20~30万吨。仅十二五期间新增火电带来的SO2排放量将超过“十二五”国家给新疆全区新增的SO2排放量(约合10万吨)的2倍多。同时考虑钢铁、石化等重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区域减排压力巨大,在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和污染控制水平不进一步提高,发展规模不适度控制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十二五”总量控制任务。

三、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开发资源,合理布局高耗水产业

新疆地区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矿产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必须科学认识资源环境禀赋,特别是充分估计到矿产资源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区水资源相对短缺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制约作用。水资源配置应当以提高用水效率、保护水环境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实行水资源的最严格管理,防止走我国东中部一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点产业发展应当根据疆内不同地区的环境资源承载力、发展密度、发展潜力和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大型化、一体化、多联产”的发展模式,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高起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能源化工基地,合理布局高耗水的煤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统筹规划、吐哈、准东和伊犁等煤炭基地开发。

(二)发挥资源优势,以新兴战略性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体现在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还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新疆的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程度在全国处于中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数量型增长比较明显。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区位于全国_两横三纵_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的西端,包括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带状区域以及伊犁河谷部分地区。新疆工业结构单一,以原料产品初加工业为主。2008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然而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仅为,在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上,新疆石化业依然处在最初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发展严重不足。建议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在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煤化工、机电工业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同时,发挥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对外开放的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门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国际商贸、物流、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逐渐降低重点产业发展的资源依赖程度。

(三)加强环境保护能力建设,预防环境风险

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及煤层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的建设,乌鲁木齐、伊犁河谷、准东、哈密等热点地区的重化工业将会大规模发展,重化工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能源消费量将迅速增长。工业能源消费量的大量增长,将给大气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大气环境质量将很难得到改善,由原有的煤烟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应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增强环保政策和环保能力建设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有效预防大规模资源开发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非地带性生态退化和环境风险。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

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_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8篇

为了实现将我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要求,依托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坚持“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与联村联户、林下经济、旅游相结合”的原则,举全县之力,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大力发展草场、林下放养鸡生产,充分发挥“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的“甘肃名牌产品”效应,切实做大做强我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2020年全县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一是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是我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底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1500户,育雏育养户268户,孵化户1户,饲养总量达到万只,出栏量达到万只,实现产值万元、纯收入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有孵化户1户、10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个、1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0个,规模放养点饲养量达到174万只,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量达到369万只,其中存栏万只,出栏万只。

二是杂交改良取得突破,养殖品种优势明显。

经过品系间杂交组合,筛选出了适合放养的黄香沟ⅰ系、ⅱ系两个“黄香沟杂交鸡”品种,引进了珍珠鸡品种,三个品种生产性能优良,完全适应我县自然环境下养殖,降低了因品种选择不当带来的养殖风险,该成果被评为“定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是技术标准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我县组织专家制定出台了《定西市无公害畜产品——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南山放养虫草鸡标准》和《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肉标准》。同时,重点打造“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特色品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南山放养土鸡蛋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a级绿色食品认证;“秀峰”牌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秀峰”牌虫草鸡荣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

四是协会组织逐步规范,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成立了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发展会员488户,其中育雏育养户138户、孵化户1户、放养户349户,专门从事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开发工作,集孵化、育雏、放养、加工、包装、贮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五是加工销售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依托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围绕提升产业效益,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屠宰、加工、包装、销售等产后服务工作,已建立屠宰点2个、销售点2个,建成20立方米速冻库1座、50立方米恒温库1座,并购置了冷藏运输车、真空包装机等设备,订作了彩印礼盒包装箱,土鸡蛋包装箱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销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开发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养殖业风险大、周期长,有实力的企业家对绿色畜产品的发展前景认识还不够,大型企业还没有在我县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投资;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财政困难,对南山放养鸡产业开发中投入的资金不足。

二是养殖规模小,效益不明显。由于当前放养规模不大、饲养数量不多,没有形成专业市场,特色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造成饲养成本升高,利润减少,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是良种繁育场少规模小。我县仅有1家南山放养虫草鸡良种繁育场,孵化能力小,不能保证供应我县大规模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的鸡苗需求。

四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没有大型的屠宰加工、贮藏生产线,屠宰、加工和包装档次不高,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造成销售渠道仍然不够畅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防疫仍然存在较高风险。因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致使禽产品的销售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放养环节存在较高风险,给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二、产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规模发展,举全县之力,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进一步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切实提高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开放开发为核心的原则。

组建市场营销团队,全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多途径宣传、全方位推广,提升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把我县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打入全国市场,引领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企业引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合理布局孵化、放养、加工、贮藏、销售等产业开发重点环节,通过招商引资,引导企业、协会、农户联合等社会力量多途径筹资,投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各个环节,开展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效益。

三是坚持与“联村联户”和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是实现“双联”活动目标的载体。发展林下经济,利用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拓宽南山放养虫草鸡发展空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资产抵押贷款,为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各单位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联村联户”行动,发展林下养殖,全力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

四是坚持技术创新、质量优先的原则。

组建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研究开发团队,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开发思路,围绕饲料开发、品种引进选育、孵化育雏、放养管理、疫病预防、屠宰加工贮藏、市场销售等主要环节,进一步形成关键支撑技术,开发系列产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质量嬴得市场,在短期内将“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做成竞争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五是坚持统一品牌的原则。

在全县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使用统一的“秀峰”牌商标,在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进行检疫检验的同时,对全县范围内符合“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质量标准的产品都要加上统一商标和防伪标识,凝聚品牌力量,全力开拓市场。

六是坚持农工一体、互惠互利的原则。

状大县级放养鸡协会,组建乡级放养鸡协会或合作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协会、合作社、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与养鸡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龙头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七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原则。

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严格按照绿色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进行生产,合理组建鸡群,使密度保持在科学指标之内,同时对放养鸡的副产品通过生化处理加工后,循环再利用,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注重保护与开发并举,切实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是,建成孵化场2个,年孵化雏鸡300万只,外引雏鸡200万只,启动建设248个规模养殖点,平均每个点按放养1次计算,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500万只。

二是,建成孵化场3个,年孵化雏鸡400万只,外引雏鸡400万只;全面建成248个规模放养点,分别为10万只的规模养殖点30个、5万只的规模养殖点61个、3万只的规模放养点69个、1万只的规模放养点88个;饲养量200只以上的散养农户500户,饲养量100只以上的散养农户1000户,饲养量50只以上的散养农户16000户,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800万只。

三是2014年,3个孵化场满负荷生产,年孵化雏鸡达到600万只,外引雏鸡400万只,248个规模放养点全面开展育雏育养工作,养殖量达到900万只,示范带动17500户散养农户,养殖量达到100万只,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通过精深加工,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的产值达到亿元(详见附表一)。

(四)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

一是开展放养鸡的新品种培育和品种保护工作。

成立南山放养虫草鸡品种研究开发机构,启动并开展适合我县放养的珍珠鸡、青爪乌鸡、虫草鸡的保种和新品种培育工作,应用纯系繁育和多品系杂交的方法,巩固提高南山放养虫草鸡的生产性能。由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完成。

二是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苗供应基地。

在会川、莲峰、北寨建设3个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苗供应基地,在保证鸡苗质量的基础上坚持成本低、效益好的原则,采取自孵与外引相结合,年供应鸡苗能力达到1000万只,其中自孵600万只、外引400万只,为我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提供鸡苗保障。由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完成(详见附表三)。

三是建设高标准的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放养点。

在全县16个乡镇及黄香沟牧场,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发动县内企业协会、组织农户联户、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乡镇政府及乡镇畜牧兽医站、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等多部门、多种形式养殖,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基地。由各乡镇政府、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林场、乡镇林业站和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完成(详见附表二)。

四是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专用饲料生产线。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会川镇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专用饲料生产加工厂,研究开发以我县资源丰富的小麦、玉米、蚕豆、紫花苜蓿、当归、党参、黄芪为原料的专用化、保健化、颗粒化配合饲料,并在清源、莲峰、锹峪、北寨、新寨等乡镇示范带动建成小型饲料加工点,使全县年饲料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保证全县1000万只南山放养虫草鸡的饲料供应,提高“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的肉品质量。由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局负责完成。

五是建设屠宰加工贮藏生产线。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会川、清源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现代化屠宰、加工、贮藏生产线,年加工白条_00万只,精细分割500万只,熟食加工200万只;在现有贮藏运输能力的基础上,建设速冻库300立方米、冷藏库立方米,购置冷藏运输车5辆;同时,评定南山放养虫草鸡独特品质和风味,打造南山放养虫草鸡系列产品和品牌。由商务局负责完成(见附表三)。

六是建设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9篇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 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开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开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20xx年至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 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万亩,优质梨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 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有关部门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 “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 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有关部门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汇源三峡果业集团已落户万州,并计划在我县长沙镇建立分厂。建议县上应尽快与汇源三峡果业集团联系,早日在我县建立加工分厂,以确保果农生产的水果不售销路。

(三)建立果品产业激励机制。建议县上出台政策,凡机关、事业单位承包或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并可领取本单位的奖金,同时对承包5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在项目资金上应给予扶持。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10篇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7000吨,茶叶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6000吨;名优茶产值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等茶叶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11篇

(以农业、传统花炮产业、花木业、纺织业、食品业为主导,工业低产出、高耗能、高污染,农业管理经营落后,第三产业缺乏,未发挥区位优势联动周边长株潭园区集约发展)

(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根据xx镇原有纺织、食品、花木、油茶、机械制造、花炮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贸、休闲旅游业进行分析。在xx镇规划期内,选择花炮花木、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

1、农业富民

(1)着重发展花木及其配套产业:xx镇将以绿色健康为主题,发展以油茶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目前xx已引入湖南粮食集团在园区食品工业基地成立了湖南金霞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8-10亿元打造油茶生态文化博览园。同时,xx拟依托电子市场建设的良好条件,做强做大花木种植、交易、集散产业,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规模经营。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做精做细,发展赏花,看花,木雕,精油等相关配套产业,将xx镇建设成为“中国花木之乡”。

(2)加强区域协作:依托柏加镇的花木发展的辐射优势、xx镇电子交易市场及较好的交通条件,将浏阳市百里花木走廊的花木资源交易集中到xx镇,不断促进资源的积聚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3)跨行业发展:加大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合作,确定农业在食品工业、旅游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2、工业强镇

(1)环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浏阳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浏阳市环保科技示范园。园区实现产业定位转型,退出印染产业,定位为以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医疗器械、油茶综合开发、大型食品企业为主的综合型园区,形成一园二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的格局。机械制造基地争取引入整体实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与区域关联度较强的企业,及与区域大型企业合作能力较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食品工业基地则争取依托当地特色菜肴发展熟食加工,如黑山羊制品,湘未蒸菜等,打造独具品牌,同时在巩固现有食品工业的基础上,将生物技术、有机食品以及食品饮料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知名品牌,做强入园企业。

(2)对接长株潭产业:长株潭产业的基本特点为以产业园为依托集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产业逐渐向“两型”方向发展。xx镇将以明星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要对接对象,改变高端产品不足而低端产品相对过剩的局面。

(3)从区域产业带为重点:区域产业带经济主要以贯穿xx镇的岳汝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南横线为依托形成,因此xx镇产业将与经济带上产业对接,对接中强调差异化发展,以填补产业带上产业的空白。

3、旅游兴区

旅游业将以xx镇区和北星社区为主。

集镇区主要发展油茶生态游,风情小镇体验游。依托油茶生态园,发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餐饮聚会、滨水游戏为主的生态旅游。加快改造镇区风貌,建设独具特色的酒吧、旅店等服务设施。

北星社区主要发展佛教疗养游、休闲农家乐。以钟佛寺为依托,发展佛教参观、疗养、禅修等活动。在北星社区重点发展互动式农家乐,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发展踏春、农耕、探险等休闲娱乐活动,面向长株潭范围内短期度假游。

(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xx镇拟遵循“一心、三片”的产业空间发展模式。“一心”指中心镇区,将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三片”指北部交通服务片区、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北部交通服务片区包括跃龙村、双桥村、金牌村,主要发展花木油茶种植,交通互通口配套设施。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包括甘棠村、金田村、田坪社区、连山村、涧口塅村、土桥村,主要发展食品工业,花木油茶种植集散、休闲旅游业。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包括北星社区、柏树村、南门村、江东村,主要发展花木种植和休闲旅游业。

(三)区域联动战略

1、区域联动的空间结构

规划联动柏加镇,共建花木产业发展带;土桥陈昌故居,北星钟佛寺联动云龙示范区形成南部旅游经济圈,同时依托211省道形成贯穿区域南北的经济发展带,与区域北部的岳汝高速发展带及北部休闲路旅游发展带形成互动发展关系。

2、区域联动的交通框架

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第12篇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亿元,较年年均增长,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万吨,油菜籽产量万吨,茶叶产量万吨,水果产量万吨,蔬菜产量万吨;出栏生猪万头,肉牛万头,肉羊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万吨;年末奶牛存栏万头,实现牛奶产量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发布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