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高考家长帮为大家分享了《桂花雨》教学反思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一
新课标施行已好几年了,但对课标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这句话一直没有很好的理解。以前常在一些市级展示课中听到“你读懂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这些问题,而学生总是能说出一大段精美的语言,因此对这类问题一直持怀疑态度,总觉得是走时髦的虚假,流于形式,脱离语言文字。
可最近一段时间,我在教学中总是有意插入一些这样的环节,我发现以前的看法存在着一些偏颇。虽然说这些公开课存在着作秀现象,但不能不说这些问题的设计是尊重学生的,尊重了学生情感体验,个体认知。只是一堂课以这样的问题为主是不科学的,毕竟语文所承载的还有许多许多。
实践下来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这样的环节,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主动地读书,认真地思索。也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情感体悟能力,从而为以后设计出更好的符合学情的教案而努力。这些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交流共享各自的体会,有助于同伴互学,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在教学《桂花雨》一课时,有这样一段话: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师:同学们,请你读读这一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切的心情。
生:我感受到了我急着想摇桂花。
生:我感受到了我不是一次问母亲。
师:从哪看出来?
生:从“缠”这个字看出来。
师:那你来缠一缠好吗?老师做母亲,你就是作者琦君。
(学生拉着老师的衣角一遍遍缠。众生大笑,气氛热烈。)
生:我还感受到了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师:为什么说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
生:因为我盼着这一天很久了?
生:因为我想摇桂花。
生:因为我喜欢桂花落在身上的感觉,很美,很幸福。
生:因为我想吃桂花糕啊!师:真是个馋鬼。
生:因为我摇桂花、做桂花糕很快乐呀!
生:因为我喜欢一家人晒桂花、藏桂花,做桂花卤,很快乐!
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那对母亲对父亲来说是件大事吗?从哪看出来?
……
【反思】
这一教学环节既尊重了学生独特感悟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体悟了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这样的。如果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做到这种理念的渗透,那就是真正落实新课标,真正在教语文。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二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节课,我的任务就是带着学生一齐把文章由浅入深地读进去,走进这芬芳的“桂花雨”,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寄托在桂花雨中的思乡之情。
在默读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这个环节,我欣喜地发现与昨日的课堂相比,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大大提高,抓住那些毫不起眼的隐藏在平凡文字中语句,深切地感受着童年时桂花带给“我”的种种快乐。我也因此而精神大振,一个劲儿地夸他们会读书,有见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充分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因此当体会“那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于是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迎刃而解。
我先请孩子们抓住这句话提问。问题提得很好,如“为什么杭州小山上的花更多,妈妈却感到怎样也比不上院子里的桂花呢?”“桂花的香气都差不多,母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了,高举着小手,两眼放光,唯恐不能在课堂上回响自我的声音。于是有了这样精彩的交流:
“因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桂花给他带来了许多快乐,家乡的桂花对于他是完美的回忆,母亲也一样,所以她觉得家乡的桂花更香,那是一种香甜的回忆。”
“家乡的桂花树是妈妈亲手为它浇水、施肥的,家乡的桂花树有妈妈的辛劳和爱,所以感到更香。”
“妈妈是为了我上中学才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当她客居在杭州时,十分思念家乡,所以觉得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
我适时地插进一句“母亲想念的只是桂花树吗?还有别的什么吗?”在我的暗示下,孩子们急切地在书中的字里行间搜寻着、阅读着。在我的引导下,阅读的范围扩大了,发现更有深度了。
“在家乡时,妈妈每年都会把摇下的桂花送给邻居做糕饼,她和村子里的人相处多么和睦啊。我想,因为母亲想念那些邻居了,所以便觉得故乡的桂花最香。”
“母亲和人们还一齐用桂花泡茶、做糕饼,这种快乐是在杭州没有的,所以杭州的桂花树再多,母亲也觉得没有家乡的桂花香。”
“我觉得这样说体现了母亲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
好一个眷念之情!这样的感受居然出自顽劣的周煜人之口,好久未曾激动过的我也禁不住心热起来。
此刻的我,在林立的高举的小手间穿梭,把话筒递向每一个脸涨得通红的急着表达的学生,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我也仿佛沐浴在桂花雨的芬芳中。
课终,我郑重地说:“多谢你们精彩的发言,我这天的教学后记会因为你们不俗的表现而丰富、精彩!”
不由得想起薛瑞萍老师在《能够复制的幸福》一文中的感受,我此刻的幸福又何尝不是拜学生所赐呢?
课文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三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弥漫着作者淡淡的思乡情绪和对故乡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自渎课文,一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新课程提倡,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所以在设计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忘记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辩论题: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讨论,在各种观点的交流过程当中自然的体会到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深情。
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学要从重视教师“教”的构思,转向重视学生“学”的引导。相信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自学中思考、记忆、分析,发现问题,提出疑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才扎实牢固。给学生的理解与表达留有足够的空间,学生自然就会碰出智慧的火花。
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篇四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桂花雨》教学反思 篇五
《桂花雨》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写了作者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怎样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来表明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回忆及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对于这样的作文,学生如果能与作者的思想发生共鸣,那么理解起来就水到渠成了。
如何才能让孩子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关键要给孩子创设与之相当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感悟,引起思想变换,感情共鸣。为此,我背到这节课时就注意观察,发现与教室一墙之隔的在建小区里紧邻教室就栽种了几棵桂花树,于是时时注意什么时候开花,并把后面的窗户天天开着,一天早上,一进教室,孩子就给我说:“老师,有人用香水了,你闻,教室里多香。”我一愣,桂花开了,我站在窗前看去,果然小小的黄花隐隐约约藏在绿叶之中。
我笑着对孩子说:“再闻闻,看谁能找到谁发出的香味。”一个个伸着头,不停地东闻闻,西嗅嗅,“老师,是教室外面传来的!”一个男孩子大叫起来,所有同学都向后面窗户奔去,“小心,不要挤,不要趴在窗前。”就这样,用了半节课,我们欣赏了桂花,连续一个月,教室里都香喷喷的。不时看到可见有个身影趴在窗前指指点点。
等到我说要学这一课时,孩子们便满脸兴奋,早眉飞色舞地说着自己对桂花的了解与感受,有了这个环境的创设,孩子与作者感同身受——喜爱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