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优秀4篇

《湖心亭看雪》出自明末清初张岱之手,虽然《湖心亭看雪》不是“记”中的名篇,但作者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美,用旷达和痴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精心整编的《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篇一

阅读理解在作答前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更( )定 拥毳( )衣 崇祯( ) 雾凇( )

砀沆( )(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含义。

①更定 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④拥毳衣炉火

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⑥雾凇沆砀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⑨客此 ⑩及下船

(①完了,结束 ②消失 ③撑,划 ④鸟兽的细毛 ⑤独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弥漫的样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填空。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作者 张岱字 宗子,号陶庵 , 明末清初 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4.用文中词语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

(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

(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

(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余挐一小舟( ) ②雾凇沆砀 ( )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 ④客此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上下一白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①上下一白 ②及下船

C.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①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千山鸟飞绝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就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说说这个“痴”字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参考答案:

1.①通“桡”,撑(船)。②白气弥漫的样子。③尽力 ④客居

2. D

3.①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 一样痴的人呢!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独、超凡脱俗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

湖心亭看雪 ①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⑪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⑫。及下船,舟子⑬喃喃⑭曰:“莫说相公⑮痴,更⑯有痴⑰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4.【挐(ráo)】即“桡”,撑(船)。

5.【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6.【雾凇沆砀】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7.【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8.【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9.【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0.【强(qiǎng)饮】尽力地喝。强:痛快。强饮:痛快的喝。

11.【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12.【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3.【舟子】船夫。

14.【喃】象声词。

15.【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6.【更】还。

17.【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傻,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篇二

湖 心 亭 看 雪

作者:张岱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2003/03/10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篇三

授课日期:2004年 11 月       日        总课时:

第29课、湖心亭看雪

张岱

●学习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习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习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习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       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3、说一说: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近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篇四

老教师与新教法

评《湖心亭看雪》

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第四节课,听了一节语文课《湖心亭看雪》,班级是二年二班,执教者是语文组郭邵慧老师。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张岱,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郭邵慧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与新教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新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热身: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课文常识、生字注音、生词意义。为下个环节领会课文意义、品读课文语段以及探究学习扫除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2、  品读:本文改变了文言文的字字串讲、句句分析的方法,而对一些好的句子进行品读。通过品读学生领会了文章的意义、意境以及句式美如音韵美并学会了什么是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提前夸张这种修辞方法。通过品味、赏析让学生真正感悟祖国河山的美好可爱并体会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3、  探究学习:本节课在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时,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同时用了排比句式。使句子整齐有气势读来朗朗上口。

4、  积累与交流:在品析课文探究学习之后、郭老师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有关西湖的诗句互相交流一下。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真正达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效果。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运用了学过的知识,也尝试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此外,郭邵慧老师在语文组来说,可以说是一名年龄偏大的中年教师,对于一个老教师来讲,郭老师能积极的接受新课程理念,运用新教学方法,可贵的是她在教学过程 中制作了新颖实用的课件,使本节课真正达到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效果。

如果本节课在过度语和结束语方面在自然亲切些,效果就会更好。另外郭老师口语中经常有“那么”重复出现。也多少影响了她语言的简练。虽然这些并不影响本节课的整体效果。

语文组: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