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带来的《但愿人长久》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给朋友们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帮助。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生字7个,读准平翘舌音。

2、了解故事内容,背诵文中的诗词。

3、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知道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诗人。

4、 了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人物、典故和重大事件,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培养民族的自豪感,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发奋图强。

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这首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质疑

板课题,齐读

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1、交流

音:轼 辙

形:州

义:皓月、婵娟

2、分组读课文

3、再读课文,解疑

师:读了课文,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交流

三。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采用各种形式背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听配音全班读

4、各组比赛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讲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故事,真是人间亲情浓于血。

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教育学生关心亲人,关心他人,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至六自然段。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教学难点:

反复吟诵,启发想象,领会词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师: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中秋佳节。

谁能说说中秋节民间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学生畅所欲言)

2.总结:是啊,“每逢佳节倍思亲”。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年间,有一位的文学【高考家长帮】家叫苏轼(苏东坡),他有一个弟弟叫苏辙。小时候,兄弟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真是手足情深。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极少见面。这不,一晃又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天正是中秋佳节。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苏辙而心绪不宁。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在这样的情境中创作完成了。

出示《水调歌头》词,教师吟诵。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创作经过的课文《但愿人长久》。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出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

①区分下列字音:

前鼻音:各奔东西偏偏隐现阴晴圆缺吟诵婵娟

后鼻音:躺朝廷

翘舌音:玩耍苏轼苏辙婵娟

②读谁下列多音字:

各奔东西屈指算来似乎

3.再读课文,用“读书要做记号”中学到的方法,在课本上做记号。

检查:

①朗读下列词语:

品尝玩耍埋怨悲欢离合

观赏但愿宽慰阴晴圆缺

皓月当空心绪不宁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各奔东西

②哪些词语读懂了,是怎样读懂的?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同学可帮助解决,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弄懂的)?

4.三读课文,读通句子。

检查:

(1)指导读好下列长句,注意停顿: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2)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三、默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课题。

介绍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

“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人们心间”

四、指导书写生字。

躺:左旁最后两笔不能写错。

缺:指导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五、作业。

1.习字册。

2.比一比,再组词。

耍赏陪偏

要尝倍遍

第二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读好下列长句:

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二、导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段,你对苏轼有何了解?

3.齐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出示“一年一度”,说说词义。扩词:一年一度的

3.出示“皓月当空”,说说“皓”的意思,并理解“皓月

当空”。

板书:皓月当空

自读,说说自己最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5.映示第二、三句,结合指导朗读。

第二句:读好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美景。

第三句:读出人们“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的团聚喜悦

之情及苏轼的“心绪不宁”。

板书:思念

过渡:苏轼为什么会如此“心绪不宁”呢?

第三自然段。

1.默读,体会兄弟情深。

2.议一议: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什么?

3.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苏轼和弟弟苏辙“手足情深”呢?

画出有关句子。

出示“形影不离”,补充几个近义词:朝夕相处如影随形

板书:形影不离

出示:“各奔东西”,说说词义。

动作演示,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描述教师的动作(掰着手指头计算数目--“屈指算来”)。

4.对比朗读领悟: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已经有七个年头了。

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苏轼思念弟弟的急切心情:

指名朗读,引读,齐读。

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讨论:中秋佳节,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观赏明月,苏

轼为什么会埋怨明月呢?

板书:埋怨

映示并朗读:“无情的明月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此时此刻,苏轼的心情怎样?

3.小结:苏轼因思念弟弟苏辙而难以入眠,因久别的亲

人不能团聚而满怀惆怅,于是竟埋怨起中秋圆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把苏轼的这种思念、惆怅之情表达出来。

4.反复朗读,尝试背诵: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

师范背,指名背诵,小组比赛背诵,齐背。

小结:月亮渐渐西沉,银色的月光洒到床前,苏轼因思念心切,竟埋怨起月亮来。

板书:月亮西沉床前银光

5.延伸:出示《水调歌头》词,并指出:这段内容是词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境。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四自然段。

3.熟读课文,试背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课时(月日总课时)

一、复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二、导读课文第五至六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1.引读: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儿……

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

2.再读,思考:人世间的事情同天上的月亮有什么相似

的地方呢?

板书: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指导朗读:“……哪里会十全十美呢!”读准反问语气。

板书:此事古难全

3.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读出苏轼祝愿离人彼此生活愉快,

在皓月之下共赏美景的美好希望。

板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齐读。

小结:苏轼转念想到这些,因此心进而似乎宽慰了许多。

板书:

转念宽慰

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上文找出解释这几句词的意思的话,对照着读一读。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此事婵娟

齐读词,并背诵。

三、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互背,引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

四、练习。

1.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悲离阴圆

美亮远留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天上的月亮一样,他祝愿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也能共同拥有。

3.课外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

板书设计: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篇三

我的 目标 方法 提示 我的学习成果 读通、读 顺课文 默读1遍、朗读2-3遍。 我读了 遍,已经读得:很通顺□ 比较通顺□ 基本通顺□ 读准、认 清字词 查一查、读一读、认一认、选一选1、选一选埋(mán□ mái□)怨 2、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读一读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宽慰 婵娟3、查词典或联系课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但愿 皓月 观赏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婵娟  理清课 文结构 标出小节号,划出关键词句 1、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       弟弟而           。 2、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   起来。 3、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     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理解重 要内容 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