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000字【优秀7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高考家长帮为您带来了挪威的森林读后感2000字【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一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它的出版已经过去30年了,就像一坛凛冽的酒,时间越长,越散发出浓郁的芳香。

我一直以为,《挪威的森林》有村上春树的青春生活的影子。书里的主人公渡边澈某种意义上就是村上春树本人。这一点在他早期的短篇小说《莹》里有些端倪。

书是从作者38岁时去德国飞机上的回忆开始的。

作者回忆和直子在一个草地上漫无目的地走路。两个人手挽着手,快步流星地走着,既不是要去哪里,也不是不去哪里的散步。他们就是走着。走路对他们来说,不是要追寻某个目的,而是一种相处的方式。是的,相伴着走路就是渡边和直子相处的方式。

直子说,就在他们脚下的某个角落,有一口深不可测的井,那口井没有标识,谁也看不见,一旦掉进去,哭喊求救是没有用的,只能等待慢慢被渴死饿死。而那口井所处的环境,就是他们在走路的那一大片草地,到处都被茅草覆盖着,没有任何警示标志。

这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它象征着直子的宿命:在完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走向死亡。

是的,直子的世界就是死亡的世界。尽管她挣扎着不想让自己走到那一步,她努力着,就像抓住渡边的手,也是在挣扎。她想让渡边陪伴自己走一段,希望借助渡边的帮助获得某种救赎。但宿命就是宿命,直子的前方就是死亡,明明白白的。

直子的世界是不正常的世界,她的朋友,木月,玲子,甚至疗养院里那个研究过人的手指和脚趾排列方式不一样的医生也都是不正常的人。可是她和她的朋友活的纯净,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纯净而无私,与世无争,不麻烦别人,不纠缠别人。看似不正常,却比大多数人正常得多。

正是这种圣徒般的纯净吸引了渡边。他无限迷恋直子的世界。从与直子和木月一起约会时,他就特别享受这种奇特的感受。他愿意呆在木月和直子的身边,哪怕木月给他安排的四人组合进行不下去他也坚持,宁可当个超级大灯泡,直到木月自杀在自家的车库里。

在渡边看来,那些正常人的生活,比如敢死队可笑的举动,永泽带着他出去猎艳的夜生活,都那么不值一提,都那么污秽不堪,令他难以忍受。

可美丽的事物很难持久。直子的世界实际上是彼岸,是安放灵魂的地方。直子其实是渡边的灵。作为渡边的灵,直子在拉着渡边走路,漫无目标,茫然不知所终。一边走一边在找着那口不知在哪里的深井,并且随时准备跳进去。

幸亏还有绿子。

绿子是另一个极端。如果说,直子是渡边的灵,那么绿子就是渡边的肉。

绿子活的热闹极了。她住在市井里,是个小业主家里的小家碧玉。她美丽善良,活泼开朗,有一手好厨艺,善持家,又和渡边是修同一门课程的同学。

绿子喜欢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她爱唱歌,尽管唱得跑了调。她喜欢看黄色电影,最喜欢听的电影院里的男人咽口水的声音。可以说,绿子就是生命的象征。

她八卦自己的父母,却切中要害。她自强自立,一个人就能顶起一个门户。绿子是个能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的人,有绿子做老婆,任什么男人都会幸福的。

可是渡边却不想要这些。他的爱情都寄托在直子身上,只分给绿子那么可怜的一点点,而且还是在苦求直子而不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相信,直子的一声召唤,远远大于绿子的百般努力。

渡边有多想呆在直子的一边,有多想加入直子的世界?看看渡边的表现就知道了。他苦等直子的信,一获允许立即狂奔而去。直子死了,渡边万念俱灰,他想追寻直子而去。他与玲子的交往,就是在千方百计地向直子的世界靠拢。

直子在彼岸,虽然是空灵的、虚幻的,却无比强大。绿子在此岸,虽然是现实的、当下的,却势单力孤,拉不动渡边那沉重的身躯。

渡边现实的世界也很热闹。永泽君,敢死队,他们都和绿子一样在拼命拉着渡边。可惜,他们对渡边的吸引力不大。

书的结尾,绿子在对着渡边大声地呼喊:我可是有血有肉的女孩,而且在等着你的一声召唤,只要你要我,我会义无反顾地投入你的怀抱!

绿子的呼唤太微弱了,能拉回渡边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篇二

今天村里人去了一趟市里的校区,独自踱步的时候凝视久经历史沧桑的路面,发现阳光的倒影跟着路面坑坑洼洼的,仿佛意欲把时间绊倒。不阅读什么似乎有悖于这样的好天气和手中的冰淇淋红茶,于是翻完了《挪威的森林》。

刚刚读完的时候,只被结局压抑着呼吸,并没有明显的体会。摘录了很多句子和段落,读来或幽默风趣或意味深长,但总觉得缺乏总结性的体会。又读了诸多其他人的感受,各种角度的理解纷繁多样,不同人的观点相反的情况也常有发生。

围绕着这本书,时常讨论的主题是孤独,青春期的迷茫,以及生死。有人概括整本书的剧情是,让想生的人生,想死的人死。孤独和迷茫贯穿其中,包括每个角色的家庭、性格、经历,在生或死的两种倾向中撕扯着他们作出选择。在故事的一开头就死去的“我”(渡边)的好朋友木月,是一个明显向着“死”的方向下滑的人物(或者说书中没有透露他关乎“生”的挣扎)。而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直子,虽然向着“死”,但却因为渡边的出现短暂地留恋过“生”。最有可能在未来与渡边共度余生的女孩绿子,和他大学时代的好友永泽,则总是“生”的倾向占了上风。而主人公渡边,则是在“生”与“死”的徘徊踌躇之中,串起了这一系列性情迥异的人物。

至少从我阅读的评论和自己的感受看来,对于向着“死”的木月和直子,评价大致类似,或是分析他们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或是猜测死亡是二人的互相追随,诸如此类。而对于“生”,主流的观点是对乐观、坚强态度的欣赏,朝着“生”坚定的进发,大抵是成熟长大的标志。看到一段书评:“人们都曾经生活在过去和自我编织的壳中,当我们成长时,便感到痛苦,我们要像蝉蜕皮一样,把过去的、内心的种种恐惧和栅栏丢掉,不会任性,不会自闭,不惧怕去爱,不害怕被爱,感觉到别人的心,感觉到自己的心,不再使别人痛苦,不再使自己痛苦。”也有书评摘录了其他作家的语句:“人活着就是因为:他愿意活着。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或者说不必再去追寻什么意义。”

即便如此,我对绿子这类人物总是无法产生欣赏和共鸣。一方面,过于积极的话语看起来总像是自我欺骗;另一方面,对于坚定朝向着“生”、认为“活着就是意义”的观点,我总是不能理解。人成为“生”无法选择,虽然这种无奈并不意味着就要走向“死”,但总归人生来就要被放在生与死的天平上挣扎,并且不能够选择。一心一意地感受着生,固然是一件被社会承认的美好的事情;但是,有时觊觎着死,有时向往着生,在这样的摆动里直到被剥夺生的权利,总觉得并不能算作大逆不道。

最后摘录一段话(这段话倒是非常积极):

“而我必须使自己适应这种局面。当然也不是我坚强起来就能一切都迎刃而解,这我心里清楚。但不管怎样,我现在能做的只有提高自己的士气,只有耐心等待她的康复。

喂,木月!我和你不同,我决心活下去,而且要力所能及地好好活下去。你想必也很痛苦,但我也不轻松,不骗你。这也是你留下直子的死造成的!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这以前我本想如果可能永远十七、十八才好,但现在我不那样想。……喂木月,我已不再是同你在一起时的我,我已经20岁了!我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一段内心的阐述对我而言具有非常特别的力量。小说里“我”对木月的内心独白,因为对方永远不可能的回复,像是往深渊里投进石子,越是表面波澜不惊、了无痕迹,越能够在心灵的黑洞激发震撼人心的回响。

“变成大人”,是伴随着迷茫和孤独的青春年岁常见议题。不论“大人”拥有怎样不同的定义,“此外我别无选择”总是最真实的情况。或许有人会在大人和孩子之间挣扎一生,或许会乖乖束手就擒,但总归“必须为我的继续生存付出相应的代价”。

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三

一向听人说起《挪威的森林》,但遗憾的是一向借不到,最近只好下了狠心买了本。

以前是漓江版的,得二十多块钱,这对我来说算贵了。毕竟是买一本小说看看,似乎没必要花这么多钱的。进入2001年后,不想该书版权由上译买走了,定价便宜了,译者也作了修改,并且装帧也十分不错。最终打了八折以十五元的价格,我最终买下了《挪》书的上译版。还没有看书,我就有种感觉——很值!

该书花了五、六天时间看完的(咱是学生得上课、自习啦等等)。总体觉得是不错,不仅仅村上写得不错,译者林少华也译得不错,写的序更是不错!很唯美,很清新,很自我。而译者说村上小说最大的特点是:把玩孤独,把玩无奈!因为,人,人生,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所以需要与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可是,寻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劳的,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于是,与其勉强经过与任教往来消灭孤独,化解无奈,莫如退回来把玩孤独,把玩无奈。

小说是主人公渡边的回忆,回忆自我年轻时代读大学时发生的事情。而时下,我们都在读大学,跟主人公很相似。但我很羡慕渡边的自我、潇洒、随意。他生活中不会出现父母的影子,周围没有认识的人,唯有的是一个死去的朋友的恋人、一个住在同一幢宿舍楼的哥们,一个一齐上过选修科的女孩子。就这样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日子,却让我向往。每周空闲时间打工以维持日常生活费用;抽空去各地走走,算是旅游;周日与死去的朋友的恋人轧马路,等等。

我很喜欢旅游,可是口袋里没有钱。想找份工作,没有说的过去的。何况中国地大物博,四处走的地方是多,可范围太大,并且没有日本新干线之类便捷的交通网络。而最根本的是,没有渡边的心境,一个人游历,是需要勇气与决心的,也需要与众不一样的心境。我想我没有,所以只能徒自叹息。

看完书后的一个明显的印象是,日本人性观念的开放。以至于有人偏激地认为,村上是个性变态。我倒没有这种看法,同为男人,同为青春期的男人,试问谁没有那种想法或行为?除非你不是男人,或者自身有问题。

以前也耳闻过大和民族的这一有别于儒家思想的显著特点,算是明治维新时期西化的产物了。可是看完本书后,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或许国内像这种纯文学中,涉及性的文字不多或未可知。可是,想想时下,青年人中的同居热,甚至在高校中也毫不逊色,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惊讶的。本人单身,活了一大把,还没有经历过纯粹意义上的恋爱,更不用说同居了。由于本人如此,交游圈也可想而知,所以对同居现象一无所知。只是爱好读报,还明白高校中不少学校内安放了自动售安全套的机子。

永泽是代表一类“没心没肺”的人,他的一套关于人生的理论以及自我所谓的成为“绅士”的行为规范带有太多让人触之心凉如冰的冷色,不消说是亲身历练,只是多注目一眼也会让你迅即染上某种病症--刚强者一杯温水即能恢复如初,柔弱者则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应对这本书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边两人所构建起来的让人忧郁的关联让我决绝地认为这个世界所给我们的指引着实黯淡无光,死亡倒不失为一种精神释放的绝佳去处;二是永泽这个太“硬”又带点灰色调“炫”了一点的主角,委实让我阅之如梗在喉,虽然他的话有时对人性的嘲讽往往一语中的--“所做的,不是自我想做之事,而是自我应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笔触去缅怀六十年代的动荡,无聊,压抑,彷徨,消沉,以及对感情的无望,时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在二十世纪的时空对于我们来说还只是将来时时,人们总想着到了二十一世纪所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世纪的钟声敲过以后,人们失望地发现,身旁只是多了几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消失殆尽,但有期望总是好的,生活总是不断地在给你机会。

一则笑话云:一对穷人夫妇,一日得到神仙帮忙,可满足他们三个愿望。饥饿的农夫立即说要是有根香肠吃就好了,话音刚落,香肠出现了。他的妻子见他就这么浪费了一个愿望,都快气疯了,遂诅咒他,让这根香肠长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实现了。故事的结局也就是第三个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该死的香肠。这个笑话在我看来是如此残忍:你有机会实现自我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这个机会。闲下来的时候我问自我:如果给我三个机会,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健康要欢乐,远离失意。细想一下,却发现这些愿望受亦舒张爱玲小说影响太多以致过于苛求:我此刻并非不健康,一口气可打四个小时网球;也不乏欢乐的时刻;没有失意的衬托,我的得意和欢乐岂不乏味?

关于《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四

《挪威的森林》这本小说的标签是恋爱小说,爱情是永不过时的主题,促使本书成为村上春树第一本畅销小说。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对本书的认识还停留在伍佰的那首同名歌曲中。读完小说后,感叹歌曲的基调稍为明朗一些。小说读得压抑,书中人物的青春并不能强烈地引起我的共鸣,可能是我的成长环境比较普通,也有可能我在那时未看到或接触到如此深刻的精神迷失。小说整体基调暗淡压抑,描述细腻,除了爱情,也看到了时代背景下的年轻一代的彷徨。

书中主人公渡边是一位大学生,先后和两位女性有着往复的情感联结。第一位是直子,是渡边已故好友木月的女友,他们在木月自杀后一年,偶然重逢,开始日常琐碎的交往,并在直子20岁生日的时候,发生了关系。此后,直子不辞而别,渡边通过书信联系,得知直子前往一处偏僻的精神疗养院疗养了,而她反复的病情在最后关头将她带向了死亡。绿子一位活泼勇敢的姑娘,和渡边出现在同一堂课上上面,主动出击建立联系。而她的活泼可爱并非是不谙世事无忧无虑的天真,相反,她也经历了家庭挫折。如果将直子和绿子进行比较的话,我认为最大的差异在于二人对挫折的反应,直子终究是没有走出来,而绿子却在经历苦难后选择坚强地前行。

书中以下几点引起我的思考:

一、精神健康

书中有多位人物因精神疾病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很难想象遭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人群是过着怎样的生活。生存本身就带着压力,因为我们要与一切消极因素作斗争,保证自己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每个人的内心就是一座独一无二的精神花园,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想法,这就需要我们社会的包容性,包容不同想法不同事物的存在,不人为的制造壁垒。

人生本就是一场斗争,如果被困难打倒,就相当于缴械投降,唯有自渡,方能立命。

二、戴面具的人

书中绿子在谈到学生社团时有提到一个现象,她加入的社团,存在那么一些人趋炎附势,卖弄学识,对于自己本身就不了解的事物凭着一知半解侃侃而谈。为了凸显自己的智慧也罢,为了融合圈子也罢,说白了,都在戴着面具为他人而活。绿子看到这点后,对所谓社团不再抱有好感,当即退出。与其融入一个虚伪的圈子,不如在自己的世界真实地独处。想想我自己,也曾存在过如此心态,急于表现,装腔作势,而且不排除未来还会出现这种情况,时刻提醒自己有意识地自省自新。The more you know, the humbler you are, because you will know the little you actually know.

舆论压迫和道德绑架也是我们立于社会需要跨越的障碍。绿子在医院照顾病重的父亲时,偶有亲戚前来探望。在医院充满消毒水的空气中,亲戚难以进食,感慨绿子怎么有这么好的胃口可以镇定自若地吃饭,而后立马投入到对瘫痪父亲的照顾当中去。这就是舆论导向,认为面对家人身患重病时,就应该寝食难安才对,怎么还有心情好好吃饭。就好比中国的传统哭丧,一定要在丧事中哭给众人看,才是对逝去亲人的不舍和怀念吗?真正的痛是无暇无意展现给外界看的。对于绿子而言,她如果不能好好吃饭,如何能照料好父亲?她的亲戚可以没有胃口吃饭,但是她不能,因为如果她不能保证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她就难以照顾好父亲,而她的亲戚看望之后便可以远离了。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偏见。提高自己的认知判断,保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做正确的事情即可,因为我们才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那个人。

三、绕不开的努力

书中还有一位人物,叫永泽,是主人公渡边的同学,他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所追求,积极进取,但在感情上却是拈花惹草的角色,有一个真心爱他的女友却不珍惜,也正是他带着渡边时常外出寻花问柳。通过这个人物,我看到了进取心和品德的割裂,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永泽不满于世人不努力却还满腹牢骚。世人多在辛苦忙碌地劳动,而非努力。“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一般而言,有价值的东西得开都不容易,只有付出相应的努力才能拿到一定的结果。很多人不满于现状,却又不能付出长期努力以脱离眼前苟且,这类人在觉醒前恐怕只能长期活在抱怨中了。

四、摇摆的爱

最后一点,讲下我对这个爱情故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我认为主人公渡边对直子的爱不够坚定,当他强化和绿子的联系时,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备选项,不是说不能接触其他的异性,只是在有爱人的情况下,再与一位对自己有意的女子亲密接触,是对爱人的不负责。感情中的移情别恋都是因为给了第三方机会相处熟络,而我认为感情的聚散应该是由双方决定的,而非第三方因素,如此即便分开,也对得起爱人,对得起爱情。而在直子自杀前夕,仅仅是通过异常的书信往来(由领子代笔回信),渡边就应该能感知到直子病情的危急了,在这种关头,他却依然保持缓慢不定的书信联系,在信中讲要为直子找房子开始新生活云云,而没有前去陪伴直子渡过难关。这样的爱,是不够深刻?还是不够坚定?

小说读下来没有触及心灵深处,可能是因为已经在生活中有所感悟了。而这个故事,也是书中人物的自我成长的经历。人生有多长,故事就有多长。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篇五

生活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要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读完此书,心中隐约的明确,这是一本极度私密化的读物,也是予心灵深处的一份与“孤独”的共鸣。

1、谈书名

初看书名——《挪威的森林》,给人的一种清新、自然的视觉感受以及画面感。凭借我们的想象力,顾名思义的联想到自然绿色的生命力和美好。读完之后,不仅仅是富有美感的美好,而是无意识的接受和体验到更多元化的元素。带给我的更多是悲伤与无奈。

书名源自披头士的“挪威的森林”,歌词很通俗,描述了两人一次意犹未尽的邂逅,可终究不过一人醒来,一人离去。

书中作者将这感受具象化了。“海潮的清新,轻拂的风声,女孩肌肤的感触,尘土的气味,朦胧的夜色,缥缈的憧憬,以及童话般的梦境。”这些组成了渡边的世界。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朦胧且真实,撩人又莫名。

“挪威的森林”正是象征着这样一种感受。

2、谈类别

《挪威的森林》有人说此书是一部恋爱小说,也有人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个人感觉以上的概括难以诠释这本小说的类别。作者本人曾明确的表态,该书有着他个人的主题构思和想法,也就是他个人的写作意识。但是,艺术创作理论告诉我们,在追溯艺术创作的本源地的时候,其归属并不属于创作者本人,而应该是归属于作品所处时代环境的创作活动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在对某个作品追根溯源的时候,尽管需要解析的往往并不是其作者本身的创作初旨,而需要自己的见解与感喟。

译者林少华说过,《挪威的森林》从内容或则性质来看,这是一部恋爱小说。从风格或则手法来看,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读完此书后我深感认同。

3、谈人物关系

本书所谓的主人公渡边是一个喜欢读书,音乐,思考,独处的男人,有着极度感性与理性的两面,执着于反复的阅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最要紧的一点是: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都极为真诚。

文中共介绍了四位与渡边相关的女性角色,直子、绿子、玲子和初美。这四位女性间色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初美,虽然文中描写初美的篇幅少之又少,但是我对于初美的印象始终是,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华贵而高雅。在我看来初美就是渡边心中最理想的女性。初美之所以是渡边心中最理想的女性,主要是因为初美是他“少年时代的憧憬”的象征。

渡边本人也说过类似的话语,他向往纯真的一个男子,而代表纯真的人物都是同性且离他远去,文中另两个间色,木月和敢死队。木月的死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朋友的失去,而且意味着纯真客体的毁灭。之后初美也是一样,所以渡边在得知初美自杀后,同文中另一个间色永泽彻底绝交。正因为永泽缺乏纯真情怀,渡边从未向他交心。用村上春树的话说,永泽是一个在道德意义上破产的人。另外,渡边爱不释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也是个经历坎坷而始终不失纯真的典型人物。寻求纯真的过程,无疑就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但是村上春树写作魅力不光如此,另一种看法则是渡边在文中其实并非主角,而是作为陪衬,引出有鲜明个性的一群人。渡边是敢死队的室友,是木月和永泽的挚友,是直子与玲子的慰藉,是绿子的爱情。渡边是陪衬,换成这种角度看待,也许这是渡边既有个性又没有个性的原因之一吧。

4、谈结尾

《挪威的森林》的结局不是最后一段,而是最开始的篇幅:渡边当了国际记者,在德国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想到那些死去、离去的人们,掩面而泣。于是渡边诉诸于文,写下关于直子的回忆。

5、谈主题

作品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刻画了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的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作品同时也描述了,当面对成长的痛苦,我们都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痛苦,都想有人来分担我们的痛苦。对于迷茫,我们也想通过与人的交流消除迷茫。因此,我们才寻求理解与被理解。可是,完全的理解与被理解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痛苦别人不可能完全体会,我们也依旧在寻求理解和被理解的道路上迷茫。并且,越是寻求百分百的理解,其实也就与成长的主要方面所抵触:“我们不能寻求这种相处方式,而是要自己承受痛苦,在别人面前隐藏些东西。”所以,村上春树才要把玩孤独。因为孤独是不可避免的,是无可奈何的,是每个人最终都要经历的。这也就是渡边与人格格不入的原因。

6、谈感受

本书读完我个人所体会到的是,在长大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我们在长大,我们在不断地明白这个世界,在知晓这个世界,而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来适应这个世界,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变化的过程哪有这么容易!我们必须放弃一些,忘记一些,改变一些,适应一些:但是其中有很多我们是不想做的,不愿做的,甚至不得不违心去做的。所以我们看到: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幼稚的想法少了,生活给我们的压迫却多了,对事情单纯的看法也渐渐变少了。

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做好真实的自己才能不惧“孤独”。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800字 篇六

最近忙着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很忧伤的一部小说。没有川端康成似的絮絮叨叨,行文流畅如汩汩奔涌的泉水。

小说的主人公渡边带着一身自我的傲气扑面而来,而另一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自省意识,不肯随遇而安,不肯同流合污。有着随和的外表,然而接近他慢慢了解他发现原来谦卑的外表下有着桀骜不驯的灵魂。他有着睿智的眼光,冷酷的表情,还有善良的本性。当朋友木月以自杀来逃避这个世界的污浊与混乱,渡边有着沉痛的悲伤。但他却不能效仿自己的只有,他还有他牵挂的直子。但或许这也并不是他能过在混乱与迷茫中生存下来的唯一原。他有与那个时代年轻人相同的迷惘与逃避,只是他知道他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甚至当直子最终离他而去走进无尽的黑暗。与其说这是一种求生的本能,倒不如说他有着超越的眼光和智慧,尽管有时他会怯懦,尽管有时他会选择逃避,但那也仅仅限于一段时间之内。

是青春的青涩让他有不能承受的苦楚,然而他终于在爱与温暖的的包围中完成了灵魂的救赎。当爱已消逝走向没落的尽头,当直子将自己的身心交付给那无尽的黑暗,我们微微替渡边担心,他是否能够在光明消失后的夜晚迎来另一轮升起的旭日。然而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当他在远方尽情的自由的同样是沉痛的放逐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时,我们发现其实磨难已经早已让他的周围生出一层厚厚的盔甲来抵御外界的侵袭与寒冷。他曾与木月一样渴望永远十七八岁,而在那个细雨蒙蒙的夜晚在失去挚友的伤口尚未愈合时恍然醒悟自己除了坚强已经没有第二条可以走下去的路。这是一个经历大悲之后的生命发出的最为强有力的声音,仿佛有些沙哑,或许当他对自己说这句话时眼睛充溢这泪水,也或许是在那条泥泞的街上他满脸雨水对着黑暗的天幕喊出了这句乐观而有悲伤的话语。青春的光芒在历经黑暗后更加熠熠生辉,是生活让他学会了隐忍、内敛、坚强,也让他的身体不再游离于心灵的掌控。从某种意义上上讲一种新的生命在诞生。

小说昏暗的背景基调正好契合了披头士的那首《挪威的森林》哀伤怀旧的旋律,或许这正是作者要将其作为小说题目的原因。或许在一间放着这首歌的光线不太明亮的小屋里看她更容易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风在摇曳穿过树林的顶端,雨在飘洒慢慢地将心灵的土地全部湿润……

忘不了小说结尾处石田玲子和渡边那近乎疯狂的吉他演奏,全是披头士的曲子,《挪威的森林》、《昨天》、《米雪星》……一首接着一首,一曲接着一曲。漫天飘飞的音符就像是暮春花树上雨点般飘然坠落的花瓣,纷纷扬扬的去赴一场华美的葬礼。难得一见的风景,数不尽的,剪不断的连绵的忧伤。直子是否就是春天的象征呢,匆匆而来留下美丽的痕迹又匆匆而去。若是如此渡边就是厚重的大地,用自己的善良包容让直子那颗脆弱易碎的灵魂得到些许的安慰与欢愉,让他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着静静停留的角落。靠在他的肩上她可以闭上眼睛抓着他的衣服而永远不用担心他会掉进那口不知在何处的幽黑的井中,她可以抵得住黑暗处任何坏的东西的诱惑,只要他能够让她静静地依偎着他。

青梅竹马的爱情并未留住木月匆匆的身影,直子的温柔善良未能温暖他那颗冰封已久的心。有时候会想与渡边相比这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懦弱呢,有时候也会想加入那个从小与直子共同捡着青梅欢快的嬉笑追逐然后共同骑着竹马自由的旋转的男孩是渡边而并非木月,那么故事又会有怎样的结局呢?或者再退一步直子最后终于摆脱木月的阴影而真正接纳渡边而不是那个雨夜短暂的欢快,那么渡边又会有怎样的一个状态呢、或许我们早已腻味王子与公主童话般的爱情与幸福生活。我们一方面不愿意让作者这么写,无疑如此小说便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与最大看点。然而另一方面我们真希望他们能成为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可以在纯洁幽静的世界里共同生活在古堡中自由的相爱。教堂的钟声见证着永不离分的心声,飘舞的飞雪是人们铺天盖地的祝福……

时光渐渐流逝,我们的青春我么的十七八岁也正在渐行渐远的走出我们的视界,然而也正是时间让青春的那层涩涩的外衣退去让那副并不十分壮硕的双肩毅然扛起对于周围的世界对于我们所爱以及被爱的人的责任。我们的肩膀终会走向壮硕,我们的脚步终将愈走愈稳。青春已经选择了另一种美而存在,华丽张扬的外表消失了,内心攒聚的明亮的光辉。青春不是离我们远去了,青春征用另一种形式更加深刻更有内涵的展示着她的美丽。

看来善良真是个好东西,有他的收获那些迷失的方向终会重新回归,那些被遗忘的勇气终于在灵魂的步履维艰中选择了迸发与闪耀。有善良便有了被拯救的可能。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500字 篇七

从我读《挪威森林》到今天已经很久了,我已经忘了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物的名字,也忘了村上是如何描写自然的美景的,但是我记得大致的情节。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专门抽出时间将甲壳虫乐队演奏的《挪威的森林》和伍佰演唱的《挪威的森林》听了数遍。记得渡边君就是在机场听到《挪威的森林》这支曲并回忆起他年轻时的经历的。

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理,尤其是在他失落的时候。一个人经历了许多人事的变迁,心态上应该是比较平和的,而最让人难忘的恰恰是年轻时的情,一首熟悉的歌曲会令我们想起当年喜欢过的男孩(女孩)的模样,一幅相同的场景也会让我们记起当年的故事。不管是怎样一个人,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男人或女人在他(她)的心底深处总是铭记着一段往事。

所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小说中的开头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渡边现在的生活情况,仅仅因为那感伤的曲调令他想起了往事。对于全文,我在印象中主要把问题归成了3点:

1、小说中绝大部分内容写的是渡边上高中的事情。一个高中生的忧郁和孤独却用性的方式来缓解,我不认为是件好事。我认为生理的宣泄只能缓解暂时的困惑,却不能彻底摆脱掉抑郁,反而会养成依赖。如同不能忍受疼痛的人用毒品来减轻疼痛一般,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记得当年歌德写《少年维特之烦恼》之后,有很多的年轻人向维特学习选择自杀。看来文学的导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那么我们的文学评论者在极力抬高这部作品的价值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它有可能会引起的负面效果?

2、渡边是不是好学生当然没有固定的评价标准,但是一个被父母辛辛苦苦送出家门去读书的学生心思却不放在学习上,那他还不如直接告诉他的父母再不要浪费他们的血汗钱了。所以从这点来看渡边的苦闷极不成熟,完全是一种青春期综合症了。

3、有人认为:当一个人对现实社会感到恐惧而无法逃避的时候只有选择死亡。直是这样做的。当然渡边不是这样做的,他选择出去流浪一个月,这是逃避。可后来又回来了,这却不是逃避。这也正是我们大都数人的生活经历。

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个路人呢?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反之亦然。人与人完全默契与沟通简直如同天方夜谭。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呢?如果人人都叫好是不是真的完美无缺呢?我认为人性的完美就在于它的真实:优点,缺点;健全,残缺;理智,感性;清醒,糊涂;等等等等。

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的对社会与时代有所反映。六十年代的日本的具体情况我不了解,但是我想渡边之所以有如此的苦闷与孤独一定与大时代背景分不开的。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我不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这恐怕就是所谓的时代与时代间的代沟吧!

对《挪威森林》一书我没有要求大家接受我的观点,就如同你不能强求我接受你们的观点一样,知人论世或者论世知人同样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所以人的思想与行为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那么渡边的失落与颓废就有了它存在的理由与合理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那就是:到底是谁让这本小说浮出水面并如阳光下的水晶一般璀璨着?如果说真是村上自己的实力的话,我想很多文学好者应该知道很多的大师们他们的作品一开始是无人问津的,比如毕加索,卡夫卡,司汤达,等等,因为某个知名的评论家发现了这些金并使之袒露与尘土之外,然后众人发现了这块金。看来伯乐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我们知道一部文学作品的传世,作者、读者、评论缺一不可。如果说作家的文本如鹰的话,那么读者与评论者就是鹰的两翼,只有三者够强劲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所以我们的评论家在评价《挪威的森林》的话是否全面,这是一个问题,至少我没有看到有关这本书的不好的评价,可能是我见识短浅吧,但是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就此发表意见。你喜欢而我不喜欢,你不能因此指责我浅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才会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