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作文题材(最新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整编的作文题材(最新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文题材 篇一

关键词: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是防“押题”的最好作文形式。相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它的审题立意难度较大,又由于高考作文自1999年到2005年一直是话题作文,因此,当它今年再次出现在高考语文全国卷上时,众多考生不知所措,偏题、跑题现象严重。为此,笔者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个注意点。

一.切忌“根据材料的部分内容”立意

一般说来,出题者的意图是通过整个材料来显示的。如果不在审视整个材料的基础上把握观点,而是断章取义,

就不能很好的体现命题者的用意,从而造成偏题、跑题现象。例如:

(材料一)人们看到洁白的荷花时,总是情不自禁的赞扬它出淤泥而不染;可没有想到,没有淤泥,能有荷花吗?

材料分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坏处,后一部分旨在说明淤泥的好处。综合整个材料可立意为:“看问题要全面。”有的学生审题时只注意了材料的前一部分或后一部分,因而错误地立意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作用”等。

二.切忌“在材料的非主要信息上”立意

有些材料,信息点很多,给正确立意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审题时进行认真分析,根据各个信息在材料中所占比例及材料语言形式的特点,确定出主要信息(因为只有主要信息才反映材料的主旨),在此基础上立意。否则,立意就会偏离材料。例如:

(材料二)长江从源头流来,虽经千曲百转,有时向东又转向东南,向东北,向北,向东,又向西,但不管它怎样曲折反复,终将流向东----太阳升起的地方。

这个材料的信息点有两个,一是长江的流向曲折,二是长江终将流向东。这两个信息乍一看象是侧重于前一个(因为它在材料中占的比例较大),但是只要留心一下材料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后一个信息是主要的——转折复句强调的是后。

三.切忌通过类比联想进行立意

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事实型的,有的是寓意型的,但不管材料是哪种,它提供的只是一种现象,立意时要求把它所包含的道理、蕴含的实质揭示出来,为些,审题就要经过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有的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在立意时进行类比联想,即从材料这一特殊现象出发联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特殊现象,然后把联想的结果作为观点,这种立意方法是非常错误的。

仍以材料二为例,有的学生由“长江向东流”联想到“历史向前发展”,因些立意为“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这个观点是类比联想的结果,没有上升到对材料本质认识的高度,因此是不正确的。

四.立意时要考虑出题者的态度

大多数材料都具有感情倾向性(即带有出题者对材料中人或事的褒贬态度)。这种感情倾向直接反映着出题者的意图,反映着材料的主旨,审题时若不把这种感情因素考虑进去,就会造成立意的失误。例如:

(材料三)宋元之际,世道纷乱。一学者许衡,行路时,口渴难忍。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日:“此非吾梨,岂能乱摘?”人以其迂腐,讥之:“乱世梨无主。”衡正色日:“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分析材料的内容:在众人摘梨的情况下,许衡独不摘梨,原因是其内心有“主”。根据分析不难看出,出题者对许衡是持赞许态度的,赞扬他在纷乱之世不为利欲所动的精神。从作者的态度出发,可立意为:无论何时何地,人都要坚守自己的人生准则。有的学生在立意时没有考虑到作者褒贬的态度,立意为“人要灵活变通”,结果与出题者的意图正好相悖。

作文题材 篇二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杂志开设专栏,为当代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文。

作文题材 篇三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材料,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记叙类(生活故事、新闻、历史故事、寓言等),言论类(名人言论、讨论阐述等),诗歌类(古诗与现代诗节选),图画符号类(重点是漫画)。命题重点是记叙类与言论类。写作时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命标题,自拟题目。作文立意要从提供的材料中来,但在具体写作中可以运用提供的材料,也可以不用。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效引导学生读懂材料,发现材料的意义,并根据这些意义,联系现实,确立自己的写作主旨,并依据主旨选定一个作文标题。一旦立意与标题确定,就成了“自己的命题作文”,便可以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进行构思和写作了。

一、要读懂材料的三要点。明确材料涉及的对象(关注特征与品质)、主要内容(什么事:背景与过程,结果与原因,言论与态度)、写作角度或表达的观点。例如以下作文题:

蓝蓝的天空中,几只鸟儿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画出道道美丽的弧线。 鸟儿们发现了一只硕大的氢气球,五颜六色,异常美丽。但氢气球只有在风儿经过时才会浮动。于是,鸟儿就飞到了氢气球的身边。“氢气球啊,你是美丽的,可你却是不自由的。”一只鸟儿说。“不,我是自由的。”氢气球摆着五彩斑斓的头说。“可那根线缚住了你的自由。”另一只鸟儿大声道。“不,你错了,那根线是我的生命之根,没有它我的生命就不复存在。”氢气球把鸟儿说得哑口无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试着读懂材料三要点:涉及对象:鸟与气球;主要事件:叙述了鸟与气球的对话;

对话的核心(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线牵着是否自由(牵着的线是生命的根)。

二、要发现材料的三层意义。即根据材料的内容要点,结合“提示语”,分析其中蕴含的生活意义、哲理。这里的“意义”或“哲理”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分析发现材料本身的意义;联系实际发现其现实意义;拓展推理发现其普遍意义。

第一,分析发现材料本身的意义,要抓住材料要点,运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一是归纳材料主旨;二是分析并选择材料中含有的观点;三是对事件进行因果分析;四是针对事件的“果”或产生果的“因”进行假设推理。例如对上面关于“鸟与气球”的材料,可作如下分析。

运用归纳主旨或选择观点的分析法,可以获得两种理解:缚住的线让气球失去自由 / 缚住的线是气球的生命之根。两种看法:自由不应该有线缚住 / 自由应该有线缚住。

运用因果分析法:气球能够在空中浮动,是因为有线牵着 / 气球不能像鸟那样自由飞翔,是因为有线牵着 / 气球不能脱离牵着的线,因为这线是气球生命的根。

运用假设推理分析法:如果没有了线,气球就没有了生命,也更谈不上自由 / 如果让线牵着鸟,鸟就没有了自由。

以上为第一层分析,只是明确了材料意义,实际上是对材料中心的理解,是立意的基础,但还不是立意的出发点,即不能将立意停留在这里,应当进一步分析。

第二,分析发现现实意义,要抓住“材料意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进行类比或推导。这里,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现实生活进行由近及远的思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例如对上面分析的材料意义,可以联系现实进行类比或推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与生命活动中,有没有看似是牵绊、是束缚,却能支撑我们的生活自由或生命得以长存的绳子(线)呢?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成长发展的自由需要一定的约束。哪些“约束”是必要的,是“生命的根”?“自由”的前提与必要条件是什么?在家庭生活中呢?社会生活中呢?

通过以上分析,就明确了材料暗示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这正是立意的出发点。例如,联系海外华侨的爱国情,可以得到这样的立意:看似“羁绊”自己情感的乡土情结却是游子赖以生存的根,因此游子永远割舍不了乡土情结。联系社会上发生的抗议日本“国有化”行径的言论与思想,其中出现了打砸人们拥有的日本制造的小汽车,侮辱在华的日本商人、企业家等现象,可以得到这样的立意:可以追求言论与思想的自由,但身体上行动上万万不可乱自由、“假”自由;正义、道德是自由的生命之根,没有它们自由就将不复存在。

第三,分析发现普遍意义,可在上面两层分析发现的基础上,归结现实意义,进行拓展与推理,发现许多现实现象中共有的意义。

例如在生活中,一定的束缚(约束)是获得自由的保证;如果失去了这种束缚,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生活中,有些看似束缚的东西,其实是生命(生存)的根;如果没有了这种“根”,也就没有了生命(不能生存)。

这一层分析,是立意新颖独特或富有个性化的出发点。当然,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要忽略“材料意义”中的不同角度分析,注意立意的正确性和辩证性,例如上面分析的“生活中的束缚”要符合“线与气球”间的特征与关系,是自由与生命必要的,而不是相反。二是将材料中或分析过程中涉及的“概念”尤其是带有比喻或寄寓意义的名词概念具体化。如上面材料及分析中提到的几点:

自由:行业,行为,发展,创业,个性,成长,改革,闯世界;

束缚(线:约束,限制):规则,纪律,制度,社会规范,道德底线,牵挂;

生命之根:人的生命之根,社会(国家、集体)的生命之根,事业的生命之根。

三、要在审题基础上,选定写作话题,确定明确具体的写作中心与标题。因为有了标题,实际上变成了“我的命题”,就可以按照命题作文要求进行构思写作了。

而我们有的同学以《生命之根》为题,作文侧重在“生命之根”,立意为“母亲,我的生命之根,你用你的关爱、理解、宽容温暖了我,这一切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

这个立意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立意本身存在不确定性,“根”究竟是“母亲”,还是母亲的“关爱、理解、宽容”;二是立意偏离了材料意义,因为无论是“母亲”还是“关爱、理解、宽容”,都无法与“线”(约束)合拍。

对这一立意可以作如下修改:母亲的牵挂、嘱咐、教导(如线),让我明白什么是该发扬的个性,什么是任性,这是我成长的根(保证);母亲的教诲(如线)指引着我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

又有一名同学以《自由》为题作文,侧重于“自由”,结尾部分明确表达立意:“我们应勇敢地追求自由,但同时也要坚守原则和底线,失去了束缚的自由便不再是自由,请守住我们的生命之线吧。”

这个立意的问题是表意不明确,“原则和底线”是什么?是指“束缚”吗?“生命线”又是什么呢?“自由”还是“原则和底线”?都没有表达明白。

可以作如下修改:我们应勇敢地追求自由,但同时也要坚守做人原则和道德底线,这是我们的生命线,失去了这条生命线,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自由。

作文题材 篇四

小强的恶作剧

周芷馨

小强是班上的恶作剧大王,不管是在班上还是在家里只要一有机会,他准有杰作诞生。比如扮僵尸啊,用石头绊倒人啊……各种方法层出不穷。这不,今天他又玩开啦。

中午吃了饭,小强闲着没事干,因为今天既没电视看,又没网络可上网。他悄悄走进爸爸的房间,看见爸爸正在睡午觉,他又手上痒痒了,想搞恶作剧了。他去客厅拿来彩笔,在爸爸的左眼上画了一个红圈,又在右眼上也画了一个红圈,接着就在爸爸脸上画了一个黑乌龟。画完了,他又找来一张纸,在上面写上“我是小孩子!”然后用双面胶粘在爸爸的后脑勺上。他还在房门上装了一个机关(暂时保密)。做完这一切,他一溜烟跑了出去。

作文题材 篇五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又是决定作文得分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技法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达到对命题材料准确立意的要求,在考场上稳操胜券。

【关键词】

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 出现误区 应试技法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是高考作文的关键,立意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影响得分的高低,可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审题立意方面却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困扰着学生,导致他们见到材料作文就杯弓蛇影,畏惧或犹豫在审题立意的大门外,生怕因自己一时疏忽而偏离材料核心,致使文章落入低分的陷阱。为了解除学生在材料作文上的困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本人尝试着寻根问源、对症下药。

作为一线教师,第一,要清楚学生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到胸中有学生,不盲目地耗费时间。综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归纳出学生在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误区有:

(1)不顾材料的整体性。对命题材料写了什么人(事、物),表明命题人什么态度(观点),全然不顾,匆匆一看材料就速构文章,待到文章结束才恍然大悟,立意不是以偏概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苦思冥想的800字文章,却落得低分甚至不及格。

(2)不辨材料类型。时下的命题材料主要分为比喻型、寓言型、哲理性、时评型等,学生往往不细看类型,不管三七二十一,草草结束材料的细化分析、归纳、提炼,错误理解材料的核心指向。

(3)肢解材料。抓住命题材料的一句或两句话就断然写下观点,不管这一句或两句话是否能够体现命题材料的意旨,导致立意只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针对学生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上容易出现的误区,需要教会学生一些应试技法,来规避审题立意上的错误。

(1)通观材料,整体把握。从命题材料整体出发,了解命题材料具体的事情,把握命题材料呈现的观点,不可只是依据材料的局部而断章取义;注意材料的多角度,命题材料蕴含的角度往往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材料会有不同的观点;筛选材料的角度,因为材料的观点有多向性,这就需要学生敏锐地筛选出最恰当的角度作为自己的观点。

(2)辨明类型,灵活应变。针对命题材料的类型不同,也可以运用一些技法来寻找到最切合命题材料的观点。

比喻型命题材料,首先要明确本体与喻体,然后要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结合实际进行联想拓展。如材料一:

钱钟书认为,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当今社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围城”无处不在。有围城,就会有突围。你对“突围”有什么看法?

这则材料最为关键的是理解“围城”的含义,细读材料,人生、个人、社会都存在“围城”,都想突围,“突”是“突破”,有主动含义,应为意识到被“围”后主动的“突破”。客观上“围城”指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不良的习惯、陈旧的传统、僵化的思想、世俗的束缚等;主观上“围城”指容易让人们产生懈怠、依赖、不思进取的心理,从而阻碍人们前行的事物,如舒适的生活、过于优越的环境等。当然,你也可以对现实生活中某些“围城”是不可以贸然突破的,比如法律制度、交通规章、道德底线等进行反面分析。这则比喻型材料的立意可以: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走出磨难,追求内心的自由等。

寓言型命题材料,首先把握整体寓意,具体操作时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的寓意,其次要从整体上把握寓言的主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般来说,一则材料中所包含的主要的、核心的含义,也就是这则材料的“主旨”所在,然后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根据材料主旨确定立意,最后多角度思考,充分挖掘材料内涵,找出材料中的陈述对象。找出每个陈述对象的在事件中所产生的原因或结果。如材料二:

一片羽毛,洁白,光亮。在鸡毛掸中显得高贵非凡,大家对它赞不绝口。可是他依然不得不与他的兄弟们一样从事低贱肮脏的工作。羽毛很不平,“我有高贵的血统、优雅的气质,怎么能与你们这帮贱民在一起?”机会终于来了!两个孩子同时看上了这根羽毛。争夺中,羽毛一扭,轻轻落地。轻松!一种幸福涌上全身。羽毛边飞边喊,我终起来了!这才是我要的生活。风渐大,羽毛越飞越高,直上云霄。又一阵风,羽毛打了个旋,急速下跌。“不要!”羽毛大叫。但羽毛还是落在了地上。地上有个水坑。一头驴经过,把他踩在了烂泥中。

对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思考?从羽毛自认为高贵不凡厌恶低贱角度立意: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平凡、知足等。从羽毛脱离鸡毛掸子立意:个人与集体。从羽毛借助风飞翔被驴踩死:改变自己靠自己的努力。

哲理型命题材料,以诗歌或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出现,需要学生在细读中立马锁定诗歌或故事背后的哲理。如材料三:

一位学生请教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手指园中的翠竹说:“你看那一竿长得那么长,这一竿却这么短,可它们都是美丽的竹子啊!”学生恍然大悟。相信你也悟到了什么?

这则材料容易定位在竹子的长、短上,而忽略长、短竹子都是美丽的竹子,从学生角度:正确认识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相信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从老师角度:学会发现或认可自己的才华(价值、优点、特色、成就等)

作文题材 篇六

广东高考作文:材料作文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生命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新东方网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