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汇报 篇一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定正确前进路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随着邮政企业面临新的市场条件和新的竞争态势,我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观念,强化邮政企业融入市场,与市场对接的经营意识,打不开思想的门,就迈不开走向市场的步。因此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推进我局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干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专业经理原来被动靠组织选择,变为现在需要通过努力凭能力竞争到适合自己发挥和施展才华的岗位,干部职工自身的能力与潜力得到了有效发挥,进取精神、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职工群众也清醒地认识到再像从前那样“混日子”已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干部职工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普遍增强,干部职工做好本职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被焕发出来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创收能力。
二、坚定不移地用先进理论武装全体职工的头脑文秘部落原创
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我局通过定期印发材料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职工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通过新闻媒体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组织收看电教片,并且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在企业经营建设服务过程中,切实发挥了思想政治研究和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让局党委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鼓动作用。对组织机构适时进行了组建和调整。定期结合企业经营实际召开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开展政研工作。围绕经营工作积极研究职工的思想动态,每年都要进行职工思想动态调查活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时实践与探讨。并将评选上来优秀论文向上级局推荐。
三、建立领导班子学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为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进行,以一把手为核心团结、务实、廉洁、高效地抓全局思想政治工作,为使此项工作深入实践,真正纳入全局的各项工作中,我局还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建工作责任制》、《党员行为十条规范》、《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并将其公布上墙,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格局。通过局领导班子的带领和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我局连续多年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济指标和服务指标,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和刑事案件发生。
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文化含量
先进集体汇报 篇二
[关键词]国际收支 历程 问题 建议
国际收支统计是国家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职能,其产品的表现形式――国际收支平衡表,已被世人公认为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权威指标,成为一国政府制定正确对外经济政策的基础。建国60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取得了光辉的成就:统计制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统计理念更新与时俱进,统计制度建设与时代同步,统计手段实现电子化,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等国外金融危机的冲击中,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有效地发挥了监测和预警的重要作用。
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60年发展历程
(一)国际收支统计产生的萌芽阶段(1949~1979)。这一时期尽管闭关锁国导致外汇收支规模小,但长达30年的外汇收支统计,却为八十年代国际收支统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上个世纪五卜年代,我国就开始编制外汇收支统计报表。当时,由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外经济活动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商品进出口贸易和华侨汇款业务,相应构成外汇收支的主要项目只有进出口贸易及以侨汇为主的非贸易等项下的收支;此外,对外交流的不发达和对外援助的无偿性使得转移支付规模不多,国内市场的严重封闭性使得外商投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来华投资呈现空白,资本项目外汇收支未发生,因而进出口贸易收付汇的现汇统计和海外华侨的侨汇统计则成为我国对外经的资金流方面统计的重点内容,为八十年代开展国际收支统计积累了历史经验。
(二)国际收支统计的创建阶段(1980~1995)。这一阶段我国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定期公布国际收支状况,社会公众开始关注国际收支状况,统计信息披露逐渐形成社会化特征。1978年以后,我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发展迅速,商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收益和转移以及资本金融账户等项目的外汇收支规模逐步扩大,尤其是1980年我国相继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的合法地位,肩负着每年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交有关国际收支状况资料的职责,此时国家才开始对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给予关注。当年,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提出着手制定国际收支计划以及建立国际收支统计制度的建议,国家统计局组织有关部门草拟和修改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国家外汇管理局会同中国银行具体负责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试编。1981年,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统计局和中国银行等四个部门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编制的《国家外汇收支存表》的基础上,根据国际通行统计方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联合制定和下发了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召开了全国国际收支统计工作会议。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1982年至1984年,1985年和1986年的国际收支概览l此后1988年到1990年,有先后公布我国1987年、1988年和198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统计信息的定期公布,有利于国际社会对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实力的了解,从而为我国大规模利用外资开辟广阔的前景。
(三)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阶段(1995~2000)。这一时期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制度的实施,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的开发运行与全面上线,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方法逐步走向规范化,采集手段逐渐实现电子化。1995年8月30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规定自1996年1月1日起,中国居民与非居民进行的交易,都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当年,我国开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的原则编制和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年在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申报基础上,又增加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机构对外资产及损益、汇兑统计等四项申报内容,使得我国国际收支申报体系变得更加完善。随后我国相继一系列有关实施细则和业务操作规程以及配套政策措施,使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199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开发并向全国推广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初步扭转国际收支统计手工操作的落后局面。1999年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多次对统计监测系统进行维护和升级,不仅大大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效率,减少成本,而且初步实现统计数据牛成电子化。
(四)国际收支统计的完善阶段(2001~2009)。这一阶段,尽管跨境资金的大量流入,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加大,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但由于国际收支统计与分析产品的不断推出,贸易信贷调查、企业出口换汇监测、边境贸易汇率监测和外汇金宏系统等多系统的开发与推广,国际收支统计信息的监测预警功能的不断发挥,服务宏观决策功能不断增强。早在1998年我国开始按季度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经济客观上要求我国加快国际收支统计产品利用与开发步伐,为较好地履行作为基金成员国职责,从2001年起国家外汇管理局试编了1999年以来历年国际投资头寸表,并按半年年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年我国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4月15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上正式我国数据公布通用系统的“数据诠释模板”英文稿,并将国际收支数据诠释模板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互联网站公布。200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开始运行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系统,按季对我国国际收支风险状况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监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决策依据。2004年建立贸易信贷抽样调查制度,通过对4000多家中外资贸易企业的调查,测算出了我国贸易信贷存量,从而为分析判断国际收支形势奠定了基础。2005年我国首次公布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并实施出口换汇成本监测制度,开展边贸地区人民币汇兑,清算、支付及流通等情况临测,由此建立了点面结合的统计监测制度。2006年5月,我国首次向社会2004年术和2005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标志着我国对外部门统计信息的完整。2006年12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新版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2008年又组织全国国际收支统计一系列制度和法规进行重新修订,2009年全面推广外汇金宏系统,对有效监测跨境资金异常流动极为便利,大大提高了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效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政策法规缺乏实际操作性。一是申报办法存在滞后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实施达13年,2008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修订但至今仍未得到最终通过,使得《申报办法》与形势发展明显滞后。二是部分条款与基金组织规定不一致。目前实施的
《通过金融机构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操作规程(试行)》中的申报范围条款与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册第六版》不一致,如外汇金宏系统操作规程规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为所有的跨境收支,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手册第六版》规定“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为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一切经济交易”。
(二)宏观数据记录标准与微观数据生成原则不一致对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一定影响。目前我国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收支全部采用到岸价记录。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数据采集主要来自银行申报数据。而银行报送的跨境收支数据则是按照资金收付实现制记录的,因而造成国家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与银行报送数据的记录原则不一致,易导致一定时期内的国际收支数据放火或缩小。
(三)统计数据采集多系统并行,统计手段尚未实现电子化。目前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包括间接申报和汇兑申报与金融机构对境外资产负债损益统计。前者有三个系统并行,后者有两个相互独立的操作系统。多系统并行所得统计信息的采集耗时长,数据缺乏整合性,且部分项目分析数据的采集尚依靠传统方式。目前实现统计数据的横向对比,分析还需手工操作,缺乏信息整理和分析预测的科技支持,大量的直观的信息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因而对防范和化解外汇风险难以形成有效的预警建议。
(四)国际收支统计高成本与低效率并行。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采用逐笔申报和全面统计的数据采集方式,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基层银行和外汇局国际收支管理部门,平时花大量精力放在日常数据的录入和申报数据核查上,却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六版)实施后,随着涉外收支日益增加和细化,准确把握我国国际收支项目分类的难度加大。
(五)国际收支统计产品的社会服务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尽管我国已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并提高了国际收支平衡表频率,但国际收支统计的服务功能国际收支在知识普及、统计咨询、数据的综合分析利用等领域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在数据分析利用方面,大量数据没有得到深度的挖掘和整合,一些统计分析产品,缺乏独立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因而尚未形成国际收支的全局分析性和区域性分析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三、完善我国国际收支统计的建议
(一)及时出台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修订版,统一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尽快修订适合当前国际收支统计模式的、与《外汇管理条例》相匹配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重新明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范围,注重保持统计概念与国际收支统计手册第六版规定相符,使国际收支申报各项制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统一国际收支统计原则。消除宏观统计数据与微观数据生成的不一致性。准确把握《国际收支手册》第六版对国际收支统计标准的涵义,在国际收支统计实际工作中学会国际收支统计原则,积极探索微观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有效方法,大力推广权责发生制,使之与国家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采集保持一致。
(三)大力完善抽样调查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当前我国应加快国际收支统计调查方法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贸易信贷抽样调查,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统计理念和方法,大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采集有关统计信息,建立科学长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加大运输收入、旅游支出等服务贸易抽样调查力度,提高全面调查与抽查等方法结合运用的水平,拓宽我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的渠道。
先进集体汇报 篇三
一、加强领导,落实制度,提高德育管理水平
1、完善管理网络。
德育管理是一个整体系统,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网络体系,实行校长总负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法制副校长密切配合,学校德育处、教导处操作执行,党团组织、少先队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根据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实施途径,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2、优化骨干队伍。
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继续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优秀班主任评比等活动。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建立稳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措施,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3、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积极应对网络时代学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大胆探索网络时代下德育工作新思路,认真办好学校德育网页,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网上教育活动,不断对“德育园地”栏目进行调整、充实,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学校德育水平的提高。
1、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育人水平
“高尚的师德是立校之本”这是我校师德建设的根本,学校坚持加强和改进思想和政治工作,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重要位置,倡导“敬业、奉献、求实、爱生”,树立“特教无小事,小事系特教,事事是特教”的师德意识。
(1)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真正提高思想认识。
(2)实施全方位德育工作制度。学校采取教师值班制,生活老师和值班教师全天候负责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增强每位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形成过程育人的良好局面。
(3)建立一整套教师管理制度,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学校制定了出勤、考评、休假、课堂教学等各种考核评价方案,把师德建设与年度考核、评优、职称挂钩,对违反者实行一票否决。
(4)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开展“特教,我无悔的选择”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同时还组织学习“三个代表”心得体会、德育研究和经验交流论文汇编。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侧重实现“三个转型”,即在管理思想上,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在教学思想上,由“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重视提高教师的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动态管理。
(6)对全体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即“四做”:a、在学习上力争上游做标兵;b、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做园丁;c、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做典范;d、在作风上严谨朴实做楷模。
三、坚持德育本位,延伸德育触角,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水平
1、高度重视,凝聚力量,努力拓展和开发社区德育资源。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资源的建设,紧紧围绕德育总体目标,积极开发和挖掘我市丰富的教育资源,构筑我市德育平台,协同多方力量,先后与泉州市司法局、泉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泉州市公安消防支队、泉州市地震局、泉州市国家安全局、泉州市公安交警支队、泉州市环保局等单位在我校分别建立了泉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泉州市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消防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基地、泉州市中小学生环保教育基地以及泉州市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创作展馆等。同时还把泉州市烈士陵园、德化县黛仙山自然保护区、永春牛姆林、厦门英雄三岛纳入开展活动的主要场所,形成了多元化、多视角的德育资源库,为社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教育平台。
2、创新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学校以纪念建党、建国为契机,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创建绿色、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以及每周的升旗仪式为载体,不断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把校训、守则、规范“五有五无”要求和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上墙,建设文化走廊、浓厚学校的艺术和人文氛围,对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我校是部级绿色学校的资源优势,加强“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去年底在盲、聋部分别举办环保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知识竞赛,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制定和改进班级德育工作的“八字方针”:
(1)学:学是德育工作的先导。首先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排除社会上不正确思想观念的干扰,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学习革命英模人物事迹,用他们的高尚品格和精神感染教育学生。再次,学习有关社会主义道德法纪、文明行为养成的知识,从学入手,使学生讲道德、守纪律、懂文明、行礼仪。
(2)读:组织引导学生读优秀书刊,增加知识和思想营养。唤起学生对不良书刊的警惕,增强学生思想上的抗腐蚀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3)讲:开好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如演讲会、座谈会,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公众场合发表各种见解,畅谈学习体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4)访:参观校内各个基地。利用假日,组织学生开展禁毒、法制、消防、地震、交通、环保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触动、教育和感化,自觉做一个遵纪守法、爱护他人和环境、珍惜时间和生命的社会小公民。
(5)唱:在盲生中开展欣赏和咏唱高雅音乐的文娱活动。各班可以成立音乐兴趣小组,每学期可举行2--3次文娱活动,开展唱高雅歌曲比赛,在聋生中开展积累名人名言、好词好句等活动,在适当的时候举行作文竞赛。使学生的心灵在学习和欣赏过程中得到陶冶。
(6)看:组织引导聋学生观看优秀影视片和电视新闻节目。如组织学生观看学校放映的优秀影视片,播放反映我国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录像等。
(7)宣:抓好舆论宣传,创设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①搞好教室环境布置,使教室具有庄重、文明、催人奋进的教育氛围;②编写好教室内的黑板报,使之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相统一;③加强好人好事的宣传,努力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学生。如在班上设立美观大方的“表扬与自我批评”专栏,指导学生把同学身上的优点和先进事迹写成小报道、表扬稿,对不正之风,不良习性加以批评指正。
(8)谈:搞好与学生的谈话、谈心工作。对学生的优点及时公开表扬,对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则通过谈话、谈心的方式进行教育,把谈话分为鼓励性谈话、告诫性谈话和指导性谈话。同时,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全体教职工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二是经常性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结合“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后进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提高转化率。
4、调动各界参与,发挥整合优势。
按规范化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并且认真做好资料搜集、积累工作;用好告家长书,做到每学期同每位学生家长均有一定程度的书面联系,特别重视做好与后进生家长的经常性联系;加强对教师家访工作的组织管理,要求班主任每学期对班级每一位同学家访一次,并把家访工作纳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之中。每学期学校法制副校长开设不少于三场的专题讲座,聘请退休干部回学校作报告,当校外辅导员等,聘请社区干部到校作报告等。充分调动各界因素,发挥整合优势。
5、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功能,利用广播站经常性播放爱国主义歌曲和德育专题片,传达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表扬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好人好事,净化育人氛围。充分利用校刊和宣传橱窗宣传学校先进人物和事迹、国内外重要时事政治。堵疏结合,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学校成立了计算机校园网管理小组。研讨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学生上网的教育和管理。举办“文明上网、告别网吧”的主题班会,就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组织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条约》,增强广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抵抗能力,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力度,对学校附近的网吧进行突击性检查,刹住了个别学生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上营业性网吧的现象。
6、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关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若干具体要求》,并由督导组组织抽查、评比,把养成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实施学生个人行为规范和批评表扬日常制,班集体建设和宿舍管理“量化考核制”,上墙给予公布。
四、重视学科渗透,加强德育科研。
学科德育是传统且有效的德育途径,通过学科德育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索出学科渗透德育的更好途径和方法。
1、挖掘渗透内容。
德育要寓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社会等学科要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和基本国情教育;数学、自然等学科,通过中国和世界科技发明与发展的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教育,爱国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音、体、美等学科也要结合学科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2、优化学科教学。
课堂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全员性策略,教师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诸方面渗透德育教育来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要上好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教研课,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晨会、班队活动课,本学期将组织部分教师上思想品德观摩课,并录制光盘资料存档。
3、开展德育科研。
建立由校长挂帅,分管教学副校长监督,德育处和教研中心具体开展活动,各德育课题组具体实施的德育教学科研网络。认真落实课题立项-制订课题计划-督促检查-阶段总结-资料汇总-结题验收-成果推广七个环节,注重日常督促检查和阶段性总结两个关键环节,规范课题实验的全程管理。
五、加强创安力度,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首要位置,以确保学校安全为重点,切实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有序进行,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做到机构健全、部署到位、责任到人、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建立校内外安全网络,学校与城东派出所、城东治安巡逻中队,城东联防队携手共建安全防范体系。聘请预备役部队战士作为保安人员,24小时巡逻,严格门卫责任制度。
重视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学校充分利用主题班班、队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聘请市消防支队、市公安局、市法院、市地震局、泉州监狱、城东派出所等有关人员到校作安全教育、消防报告和法律知识讲座,举办“消防演练”、“安全转移”、“路线疏散”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进一步健全学校安检制度,认真做好学生交通、消防、游泳、用电、食品等安全教育工作,与学生家长签订责任书,制定家校联系制度,敦促他们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成立相应检查组,常抓不懈,措施得力,并做好检查记录工作,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近年来,学校没发生师生违法犯罪现象,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六、德育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的顺利运作,学生能够自学遵守社会公德、校规校纪,并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班风,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以往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不见了,在墙上乱涂乱画乱贴的现象也不见了,人人都争当一个文明的好学生,自觉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美化学习和生活空间成为了一种时尚和风气。同学们都能以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心态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种德育主题比赛如演讲、征文等比赛中都获得了好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生有31人次获得省、市级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