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6篇】

教学目的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带来了群英会蒋干中计【优秀6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群英会蒋干中计 篇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三国演义》,通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一、介绍《三国演义》及课文故事的背景。

提问:

1.《三国演义》是一部什么著作?作者是谁?它与《三国志》有什么不同?

2.《三国演义》写的是什么年代的故事?你能说出故事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吗?

教师归纳:

《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时的罗贯中。《三国志》则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予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

提问:

“群英会蒋干中计”是三国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你能说说赤壁之战前曹操和孙刘双方的军事部署吗?

教师归纳:

“赤壁之战”处于攻势的一方是曹操。曹操在扫平北方的军事势力后,挥戈南下,打算消灭刘表、刘备、孙权,以便统一全国。这时正好刘表病死,他的小儿子刘琮向曹操投降。曹操便得了荆州,并任命降将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训练水师,准备顺江而下,扫平东吴。“赤壁之战”处于守势的一方是东吴。东吴的不少官员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无心应战,力主投降。出使到东吴的诸葛亮舌战群儒,驳倒了主降派,使孙权坚定了迎战的决心。孙权任命坚决拒曹的周瑜为都督,率兵抗曹。周瑜认为敌我双方的兵力虽然悬殊很大,但曹操渡江犯了兵家四忌,“北军不熟水战”是他致命的弱点。周瑜就用心研究如何抓住对方的弱点击败曹兵。正好这时周瑜幼年的同窗蒋干受曹操之命前来说降,周瑜来个将计就计,诱使蒋干带回一封假信,借曹操之手把曹操手下的水兵都督蔡瑁、张允杀死,使曹操失去了指挥水战的得力将领。这样就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阅读课文,解释词语,归纳段意。(课文由学生分段朗读或默读。课本已有注释的词语此教案从略。)

第1自然段:

词语:

1.“遣使送书至”中的“遣”,派遣,“书”,书信。

2.“喝斩来使”中的“喝”,喝令,下令;“斩”,杀。

3.“鸣鼓”,击鼓。击鼓是古代作战时的进军信号。

段意:

周瑜毁书斩使。

第2自然段:

词语:

1.“应弦而倒”,意为被箭射中而倒下。“弦”,弓弦,这里代替箭。

2.“便宜从事”中的“便宜”,指方便,便利。

3.“禀”,读bǐng,报告。

段意:

周瑜初战告捷。

第3自然段:

词语:

1.“迤逦”,读yǐlǐ,曲折连绵。这里形容船只在水中行进的样子。

2.“窥”念kuī,从隐蔽处偷偷地看。

3.“深得水军之妙”,很懂得(训练、指挥)水军的奥妙。

4.“谙习”,熟悉,熟练。谙,读ān。

段意:

周瑜暗窥曹营水寨,决心设计先除蔡、张二人。

第4自然段:

词语:

1.“同窗”,同学。

2.“说此人来降”中的“说”,读shuì,意为劝别人听自己的意见。

3.“相厚”,(交情)深厚。

4.“将何物去”中的“将”,携带的意思。

5.“径”,走近路。

段意:

蒋干自荐,往江南说降周瑜。

第5自然段:

词语:

1.“昂然”,抬着头,一种自信和得意的样子。

2.“无恙”,没有毛病。犹如现代“身体好吗”之类的问候语。

3.“良苦”,很辛苦。“良”,很,甚至。

段意:

周瑜先发制人,阻制蒋干说降。

第6自然段:

词语:

1.“偏裨”,偏将,裨将,古代的副职军官。裨,读pí。

2“佯”,假装。

段意:

群英大会,周瑜向蒋干显示地位、实力,使蒋干慑服。

第7自然段:

词语:

1.“同榻”,同床(而卧)。榻,床,读tà。

2.“抵足而眠”,同枕而睡的意思。抵足,足相碰。

3.“狼籍”,亦写作“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

4.“麾下”,主帅的旌旗之下,是古时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挥军队的旗帜,读huī。

段意:

周瑜佯醉,诱蒋干读假信,入圈套。

第8自然段:

词语:

1.“忽觉之状”,忽然醒来的样子。

2.“潜”,偷偷地。

段意:

蒋干中计窃书。

第9自然段:

词语:

1.“乞退左右”,请求让身边的人退下,回避。

2.“省悟”,觉悟到,省,读xǐng。

段意:

曹操中计,斩蔡瑁、张允二将。

第10自然段:

段意:

周瑜闻报大喜,反间计成功。

三、概括情节内容。

课文所论述的故事有一个完整的情节。这个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请同学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完成课本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写出情节提纲。

学生完成作业 后,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作适当引导、归纳:

开端:(第1—3自然段)周瑜决定设计除掉蔡瑁、张允二人。

发展:(第4—6自然段)周瑜利用蒋干实施反间计,大会群英,制止蒋干说降。

高潮:(第7、8自然段)周瑜佯醉泄密,蒋干窃书中计。

结局:(第9自然段)曹操中计,杀蔡、张二将。

尾声:(第10自然段)周瑜闻报,为反间计成功而喜。

四、布置作业 。

阅读课文,思考〔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后面的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解情节安排的巧妙周密,分析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学生按情节提纲讲述故事情节。

二、讲析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周密。(可以通过下列问题的讨论,理解这一特点。)

1.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

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代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2.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教师归纳: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3.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教师归纳:

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

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

4.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教师归纳:

“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代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三、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对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的捕写充分表现了周瑜、蒋干、曹操的性格特征。(用提问、讨论、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周瑜:

1.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

教师归纳: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2.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教师归纳: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3.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①“间干至,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③“瑜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④(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将干。

⑤“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⑥(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关于蒋干: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教师归纳: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位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关于曹操: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有否有不同之处?

教师归纳: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致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臣子。

四、布置作业 (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啊?

再次阅读课文,准备[思考和练习]第四、五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文言语句,复述课文的故可梗概。

教学过程

一、《三国演义》是用浅易的文言写的,人们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中间杂着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课文中一些对话不同于现代汉语。请同学完成课本练习第四题,并补充若干语句进行练习。完成后在课堂上交流。教师评定、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想一个什么计策打败他们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公瑾,分别以来你一向都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你看)我们(东吴)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弃足啊?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的心思高深莫测,不是几句话能把他劝降过来的。

下面是补充的练习,可以用口头作业 的方式进行:

1.东吴兵少,反为所败,是汝等不用心耳!

——东吴兵力少,(我们)反而被(他们)打败,这是你们作战不用心啊!

2.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

——你既然担任水军都督,可以怎么方便就怎么办,何必向我报告?

3.此深得水军之妙也?

——这是很懂得(训练)水军的方法的啊!

4.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

——您这样对待老朋友,那我就走吧!

5.吾在此恐误都督事,权且告别。

——我在这里恐怕耽误都督的工作,暂且告别吧。

6.子翼干事若何?

——子翼,(你的事)办得怎么样了?

二、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

复述前,可以让学生略作准备。复述时要求组织进故事中关键性的词语。复述不超过三分钟(约500字)。

下面是供参考用的故事梗概。带点的是关键性词语,可衙先告诉同学。

曹操率兵东指。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伏,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

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三、作业 。

课内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1]

群英会蒋干中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事先组织学生看 “三国”的有关录像,熟悉课文、培养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

1.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XX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可看一下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三国志》是陈寿编写的一部史书。罗贯中根据《三国志》的内容,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评话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即《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的统治集团间种种复杂的矛盾斗争。小说记述的时间漫长,人物众多,事件复杂,头绪纷繁。《演义》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演义》实为一部艺术成就高、影响深远的历史小说。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要重点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教师提示: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三)、研读讨论:[重难点突破]

问题一:

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周瑜为什么要除蔡、张二将呢?这与蔡、张二将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就引发了曹操与周瑜的三江口之战,由于曹军在三江口战败,就有蔡、张二人训练水军之举,又由于这二人整治水军得法,引得周瑜前来窥探,使周瑜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课文从周瑜毁书斩使写起,就是为了交待这些连环着的因果关系,使周瑜除蔡、张二人的决心的产生不显得突兀无凭。这也是小说情节处理的合理之处。

问题二:

蒋干自荐去说降周瑜,向曹操夸下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必要成功”。这些话与故事的情节发展有什么关系?

蒋干盲目向曹操夸海口,到东吴却碰了壁。一见面就被周瑜封住了说降的口。大会群英,蒋干又为东吴英雄荟集、“兵精粮足”及周瑜忠于东吴的坚定心志所慑服。蒋干眼看无法完成说降周瑜的任务,心急如焚,与周瑜同榻共寝,可是“如何睡得着”。此时他发现一封蔡、张降吴的密信,真是绝处逢生,正好带回去交差邀功。由于这一心理因素,使蒋干分不清书信的真伪,极易受骗中计。因此,蒋干出发前的夸海口与到东吴后的窃书中计有着必然的演进规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合乎逻辑。

问题三:

一封假书信为什么能瞒过蒋干、曹操二人?

蒋干除了由于受急于要捞点情报以便回去交差这一心理因素驱使而使他分不清真假以外,还因为周瑜特意安排了一些迷惑他的细节,被一步步引入圈套。一是周瑜故意合着假书信的内容说梦话,让蒋干相信降书属实;二是安排人在四更时来向周瑜报告“江北有人到此”,还在与周瑜密语时故意漏出一句“急切不得下手”的话,令蒋干对书信之事确信无疑。再说曹操,三江口之战“东吴兵少,反为所败”,他在怪蔡、张二人“不用心”时,已对这两个荆州降将不放心。看到蒋干带回的降书中有“降曹”“迫于势耳”、“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之语,都与蔡、张的身份、练兵的做法相符,遂使曹操也受骗中计。所有这些情节都能前后照应,上下合榫,这是小说情节处理的高明之处。

问题四:

曹操斩杀蔡、张二将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

“细作探知”一节是这则故事的尾声,不仅为了交待周瑜反间计的成功,与开端相呼应,还体现了这一反间计对长篇小说后面的情节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

问题五:

小说写周瑜有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表现了周瑜怎样的性格特点?

毁书斩使,挫败曹军,暗窥水寨,款待蒋干,施反间计,诱人中计等。

他既有决断大谋略的气魄(经过实地察看之后决定设计先除“深得水军之妙”的两个将领,以削弱曹操的水上战斗力,能抓住主要矛盾,迅速作出决断),又有捕捉小的战机的敏锐(一听说蒋干来访,立刻决定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反间计施行的计划又安排得非常缜密,引人入彀。足见周瑜是一位足智多谋的统帅。

问题六:

周瑜在接待蒋干时的六次“笑”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1)“闻干至,笑谓诸将曰:‘说客至矣。’”这个“笑”是为蒋干送上门来助施反间计而高兴,表现出他在与敌斗争中操着主动权,极为自信。

(2)“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闻弦歌而知雅意。’”这个“笑”是表示自己早已看透了蒋干的来意,嘲笑蒋干欲盖弥彰。

(3)“瑜笑而挽其臂曰:‘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既无此心,何速去也?’”这个“笑”,是虚情假意地对蒋干表示亲切,稳住他,以便让他上钩。

(4)(瑜)“说罢,大笑畅饮。”这个“大笑”是让蒋干感到毫无戒心,以便麻痹蒋干。

(5)“瑜佯醉大笑曰:‘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这个“大笑”表示为自己今日的成就地位而自豪,让蒋干认识到周抗曹之心不可动摇。

(6)(瑜)“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这个“大笑”进一步显示自己在东吴的地位,以绝蒋干劝降的念头。

从这几次“笑”中可以看出周瑜潇洒豪放的性格和胜券稳操的自信。

问题六:

在曹操、周瑜面前蒋干有哪些言辞、举止?这些言辞举止说明蒋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蒋干在曹操面前夸海口,说“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前来归降,并保证“必要成功”。事实上他对周瑜并不了解,到东吴被周瑜封住说降的口后,又束手无策。可见蒋干是个盲目自信、志大才疏的“幕宾”(知识分子)。

蒋干初到东吴时“昂然而来”,貌似高傲自信。被周瑜开门见山点破“为曹氏作说客耶”后却“愕然”视之,没有对策,立刻陷入被动。待到周瑜让太史慈监酒,宣布“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蒋干更为“惊愕”,“不敢多言”,说明他胸无城府,十分怯懦。最后,蒋干听了周瑜炫耀自己的实力、地位的一番言谈之后,顿时“面如土色”,哑口无言。说明他既无胆识,又无谋略。

蒋干窃得假书信后,“睡至五更”,“潜步出帐”,没有受到东吴军士的抗阻,顺利返回曹营。他只庆幸自己的成功,而不去想想自己为什么能那么顺利地带着“情报”脱身,明明是中计,却自以为得计。可见蒋干是一个没有头脑的蠢才。

问题七:

曹操是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也会中周瑜的计呢?蒋、曹二人都中了计,这二人是否有不同之处?

曹操扫平北方,挥戈南下,八十万雄师,直扑江南,不可一世。在胜利的形势下产生骄傲轻敌的思想。虽然收了蔡、张二将,但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中计误杀两名水军都督。但曹操与蒋干不同,他毕竟老练,能马上省悟到:“吾中计矣!”事后却不肯当众认错,给蔡、张加上“怠慢军法”的罪名掩饰自己的过错。可见曹操是一个老奸巨滑的人。

群英会蒋干中计 篇三

教学目的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教学设想

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

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

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

教学时数3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今天讲的《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

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

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

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

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

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群英会蒋干中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

二、指导预习课文

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

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

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

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

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

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

2.词语讨论:

(1)不开看(gēng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

(2)弓搭箭(niān 用手指拿东西)

(3)中箭着炮(zhuó 受到炮火轰击)

(4)强弓硬(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5)便宜用事(biàn 有利时机)

(6)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

(7)橹(zhào 桨)

(8)不酒力(shēng 能承受)

(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

(10)和衣卧倒(hé 穿着衣服)

(11)省悟(xǐng 觉悟)

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

(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

(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

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

(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

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

(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

四、布置作业 :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

1.学生朗读1—4段。

2.讨论思考题。明确:契机——曹操的说客前来劝降。略写计策的决定,只用白描写手法写了周瑜的神态和动作——设置悬念。

二、研习新课。

(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

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

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

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

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

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

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

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

(二)讨论第3部分(7—8段)。

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

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

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

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

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

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

(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

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

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

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

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

(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

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

(五)分析人物形象。

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

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

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

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

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

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

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

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

(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

三、布置作业 :

1.朗读全文。

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

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

〔附〕板书设计

第三教时

一、检查作业 。

(一)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二,达到复习、深化目的。明确:在神态变化、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

1.周瑜的每次“笑”的不同原因及反映的思想性格特征:

①……谓诸将曰(正好抓到使反间计的契机)

②瑜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笑蒋干的心虚,说假话)

③瑜而挽其臂(表亲热,假装相信他)

大笑畅饮(表示见故人而高兴,麻痹蒋干)

⑤佯醉大笑曰(以实力和意气盖过蒋干)

⑥言罢大笑(以示处境之优越,讥笑蒋干竟来劝降)

这三次“笑”,三次“大笑”,表示周瑜胸有成竹,潇洒自信。

2.蒋干神态变化所反映的性格特征:

昂然而来(盲目自信);

愕然(竟一语被周瑜言中,不知所措)

③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

④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一下吓倒)

蒋干只会夸口,胸无城府,到了东吴,在足智多谋的周瑜面前毫无施展余地。

(二)检查“思考和练习”题四(学生读、教师订正)。

1.吾当作何计破之?

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打败他呢?

2.公瑾别来无恙?

分别以后你好吗?

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

我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呢?

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

周瑜城府很深,捉摸不透,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动他的。

二、继续讨论“思考和练习”题,总结全文。

1.“思考和练习”题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所引的《江表传》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增加了周瑜利用蒋干来访,巧用反间计,使蒋干中计、曹操上当,杀了蔡、张二人,中间还穿插描写了大会群英场面。富有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切更生动。

[1]

群英会蒋干中计 篇四

教学目的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教学设想一、因为本文是半文半白、生动有趣的小说片断,预习新课时可通过教师慢速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在理解语言文字方面应多用些时间。二、如有条件,事先组织学生看有关“三国”的录像或折子戏,既可熟悉课文又可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三、分析情节、人物形象时,可边提问、讨论,边板书。情节重点放在5—8段,人物重点应是周瑜和蒋干两人,并注意两人行动、神态的对比、映衬。四、“练习和思考”题五“写500字的故事梗概”,学生做在练习簿上后,教师可挑选两三位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讲故事,然后集体评议以加深印象。通过这个练习,可起到听、说、读、写多功能的作用。教学时数 3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  新课1.教师:今天讲的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怎样的一部书?有谁看过吗?(引起学生回忆)教师:(再从小问题入手)它的全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写什么时候的事情?写些什么?讨论,补充,教师小结:《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著名的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我国古代小说跨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取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从东汉到晋统一约100年间的历史变化,着重写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以及彼此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它既来源于历史,又不同于历史,作者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为依据进行艺术加工,既尊重历史,又增加了民间传说。所以它有助于我们形象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但又不能忘记,它是小说,有许多虚构的地方。《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诸葛亮、曹操、孙权、张飞、周瑜等等,这些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也不要忘记,他们是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倾注了作者强烈的爱憎褒贬的感情色彩和主观的取舍原则,所以不同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而且,有的人物是虚构的。我们阅读这部古典小说,可以增加历史知识,更可以学习作者记述复杂事件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2.有关三国时期的文学作品,我们学习过哪些篇章?诸葛亮《出师表》 司马光《赤壁之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罗贯中《杨修之死》3.谁还记得《赤壁之战》讲些什么?讨论中过渡到本文背景: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讲的是赤壁之战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着力描写的重大战役,书中从四十三回到四十五回叙述了这次战役的全过程。(学生略述《赤壁之战》)二、指导预习课文1.布置思考题: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2.教师朗读全文(读时要学生在书上划分段落层次,并提示学生画出一些词语)。三、研习新课。1.教师朗读后,讨论思考题。明确:使的是借刀杀人反间计。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曹操之手除掉蔡张二人。设计、用计、中计是情节的主线。全文共10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1—3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4—6段 发展 周瑜设下反间计,群英会上迷敌人。7—8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9段 结尾 周瑜中计杀蔡、张。10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一面讨论,一面提示学生做“思考和练习”题一填空部分。2.词语讨论:(1)更不开看(gēng 表示动作与预期结果相反)(2)拈弓搭箭(niān 用手指拿东西)(3)中箭着炮(zhuó 受到炮火轰击)(4)强弓硬弩(nǔ 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5)便宜用事(biàn 有利时机)(6)迤逦(yǐlǐ 曲折连绵)(7)橹棹(zhào 桨)(8)不胜酒力(shēng 能承受)(9)抵足(脚和脚相接触)(10)和衣卧倒(hé 穿着衣服)(11)省悟(xǐng 觉悟)3.讲读、讨论第1部分(1—3段)。(1)能用几个字概括第1段内容吗?周瑜为什么要这样?讨论。明确:毁书斩使。曹操来信,封面措辞带有对东吴轻蔑侮辱的感情色彩,周瑜十分恼火。①以此抗议示威;②表示自己决一死战的态度;③鼓舞士气。(2)第2段写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伏?回去后怎么办?讨论。明确:写曹操折兵和曹操练兵。曹操所以失败,一方面由于“青徐之兵,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曹操回去后采纳蔡瑁、张允意见,让他们操习水军。(3)周瑜得胜后做些什么?他通过探看曹军水寨发现什么?如何解决?讨论。明确:得胜后犒军、报捷、“亲往探看曹军水寨”。看到曹军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结合书上具体描写),悟出要破曹军,先要除掉“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于是一条反间计就在心中酝酿了。(4)课文为什么从周瑜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讨论。明确:这两个情节与本文中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这两人整治水军得法才引来周瑜的探寨并下定除此二人的决心。这一部分是周瑜设计的背景。四、布置作业 :细读课文。思考: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机谋?作者对周瑜的定计过程有没有具体写?他又怎样用计?第二教时一、检查作业 。1.学生朗读1—4段。2.讨论思考题。明确:契机——曹操的说客前来劝降。略写计策的决定,只用白描写手法写了周瑜的神态和动作——设置悬念。二、研习新课。(一)讨论课文第2部分(4—6段)1.周瑜一见蒋干如何先声夺人?蒋干反应如何?讨论。明确:一见面点出蒋干“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蒋干自以为必会成功,却被一眼洞察,惊愕得不知如何应付,只好心虚气短地说假话掩饰。2.群英会上,周瑜又如何制止蒋干游说?蒋干又如何反应?讨论。明确: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也……不是曹家说客”;令太史慈作监酒“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以堵蒋干之嘴。蒋干“惊愕,不敢多言”。3.周瑜与蒋干一见面,即主动进攻,打下了蒋干的气焰,动摇了蒋干的自信心。又以什么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蒋干反应如何?讨论,明确①出迎时和大张筵席时,显示兵将实力。②筵席之后“引干到帐后”看“堆如山积”的粮草。使蒋干说出“兵精粮足,名不虚传!”③对蒋干的一席“言志”,表示自己对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蒋干吓得“面如土色”,再也不敢提劝降之事了。4.周瑜除正面制止蒋干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讨论。明确:①表面上亲热、拉近乎,“笑而挽其臂”、“今日见了故人”、“瑜携干手”、“瑜执干手”、“瑜复携干入帐”。使蒋干觉得周瑜还是没有忘记“同窗契友”,直至“抵足而眠”。②装醉。“大笑畅饮”、“佯醉大笑”、“佯作大醉之状……和衣卧倒,呕吐狼籍”、“鼻息如雷”。使蒋干盗信有隙可趁。(二)讨论第3部分(7—8段)。教师:蒋干终于去看信了,要上钩了,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因为周瑜用计的成功与否,就看蒋干盗不盗信,他盗了信,曹操才能看到。1.为什么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忙将它“暗藏于衣内”?后来又能使曹操一时信以为真?讨论。明确:密信措辞设计周到备至,富有迷惑性。①“某等降曹,非图士禄,迫于势耳。”——蔡、张新降曹操,还未得到信任,容易使蒋、曹理解为投降非出真心。“已赚北军困于寨中”,蔡、张训练水军的确是“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②“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容易使对方激动。④“早晚人到,便有关报”为当晚假探子报讯伏笔。蒋干在曹操处夸下的海口“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正无法实现时,看到密信认为天赐良机。教师:周瑜的反间计,在7、8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①密信,②梦话,③假密报。而密信是主要的,是基础,后两者使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2.周瑜是怎样以梦话、假密报进一步迷惑蒋干的?讨论。明确:两次说梦话:“教你看操贼之首”,好像是酒醉失言,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是谁。假托北方有人来报密:“张、蔡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与密信内容相互印证。用计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使蒋干深信不疑。(三)讨论第4部分(第9段)。1.第9段讲了些什么内容?讨论。明确:讲了周瑜用反间计的结果,①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人。②周瑜计成,保持了自己一方水上优势。2.曹操为什么会中计?为什么又马上省悟?为什么又知错不认错?讨论。明确:曹操对降将蔡、张二人本来不大信任,三江口折兵,回去就怪他们“汝等不用心耳”,所以后来会一时相信密信内容。看到首级想到水军的重要,失去两将也就意味着失去水上优势。但他刚愎自用,主观自信,不肯承认错误反而找杀蔡、张两人的借口,说他们“怠慢军法”。(四)讨论第5部分(第10段)。提问: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讨论。明确:选这一段作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的“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①与第3段中“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呼应,说明计策的成功。②曹操失去能使水军由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将领,对于随后的赤壁大战曹败吴胜有很大关系。周瑜可以说除去最主要的障碍,所以“大喜”。(五)分析人物形象。1.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周瑜是怎样的一位军事家?讨论。明确:他勇敢善战(三江口初捷的布置指挥),足智多谋,反间计是在他夜探曹军后定下的,实施过程步步紧逼,精密周到。他又是年轻潇洒,豪放自信(酒席上舞剑作歌,接待蒋干时的内紧外松,几次大笑)。2.蒋干是曹操的蹩脚参谋,他的性格特征又是怎样呢?讨论。明确:他愚蠢而又自作聪明。他自以为“周郎同窗交契”,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降周瑜,并说了“必要成功”的大话。来江东时“昂然”之态说明他盲目的自信。在周瑜施计中根本无开口的余地,反而步步走进圈套,还自以为得计。3.作者用哪些手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讨论。明确:①在事件的叙述中作者用白描手法简略交代。②以人物自己言行神态表现。③细节描写(如周瑜佯醉呕吐;周瑜假喝“低声”,便唤“子翼”;蒋干窃听等)。④气氛烘托(如对曹军水陆军营的气氛描写,蒋干盗信时的紧张气氛设置等)。⑤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两人性格更鲜明。4.如何概括曹操的性格特征?讨论。明确: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自恃“率兵百万”而不重视水战劣势。他天性多疑,对降将不信任、不重视,以致后来会一时上当。他急躁而奸诈,因急躁,会错用蒋干,因奸诈,知错不认错,还要寻找借口。(在当时也的确不能认错,随意错杀降将,会使荆襄降将不满而动摇军心。)(六)总结主题思想。提问:通过对周、蒋、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分析,说说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明确:通过这个故事反映曹操与东吴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赞美了周瑜的卓越的军事才干。三、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2.把“思考和练心”题四做在练习簿上。3.口头准备“思考和练习”题二。〔附〕板书设计 第三教时一、检查作业 。(一)讨论“思考和练习”题二,达到复习、深化目的。明确:在神态变化、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1.周瑜的每次“笑”的不同原因及反映的思想性格特征:①……笑谓诸将曰(正好抓到使反间计的契机)②瑜笑曰:“吾虽不及师旷之聪……”“(笑蒋干的心虚,说假话)③瑜笑而挽其臂(表亲热,假装相信他)④大笑畅饮(表示见故人而高兴,麻痹蒋干)⑤佯醉大笑曰(以实力和意气盖过蒋干)⑥言罢大笑(以示处境之优越,讥笑蒋干竟来劝降)这三次“笑”,三次“大笑”,表示周瑜胸有成竹,潇洒自信。2.蒋干神态变化所反映的性格特征:①昂然而来(盲目自信);②愕然(竟一语被周瑜言中,不知所措)③蒋干惊愕(周瑜如此坚决,又惊又急)④蒋干面如土色(胆小愚蠢,一下吓倒)蒋干只会夸口,胸无城府,到了东吴,在足智多谋的周瑜面前毫无施展余地。(二)检查“思考和练习”题四(学生读、教师订正)。1.吾当作何计破之?我该用什么办法来打败他呢?2.公瑾别来无恙?分别以后你好吗?3吾之粮草,颇足备否?我的粮草是不是准备得很充足呢?4.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词所能动也。周瑜城府很深,捉摸不透,不是用言语能够说动他的。二、继续讨论“思考和练习”题,总结全文。1.“思考和练习”题三,和裴松之《三国志》所引的《江表传》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好处?讨论。明确:增加了周瑜利用蒋干来访,巧用反间计,使蒋干中计、曹操上当,杀了蔡、张二人,中间还穿插描写了大会群英场面。富有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真切更生动。

群英会蒋干中计 篇五

授课人:银川市光华职业中专学校 安金健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抓往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分析人物形象。

2、变换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名著的兴趣,热爱民族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合作探究

教学设计及过程:

一、复习引入:

第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故事背景,认识到了周瑜实施反间计,除掉蔡、张二人的战略意义,又通过归纳周瑜用计的步骤,感受到了计策的严谨、周密。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归纳出的用计步骤。(板书)

先发制人

群英会

入帐共寝

周瑜、蒋干的性格在用计、中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分析人物:

1、请阅读相关段落,划出最能表现周瑜、蒋干性格的语句。(语言、行动、神态)

2、请依据具体的语句,讨论分析周瑜、蒋干的形象(同座位之间讨论分析)

可模仿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 段、句中,发现周瑜(蒋干)是一个 (性格)的人。

周瑜 蒋干

敏锐 足智多谋 先发制人 狂妄自大 盲目自信

自信 机智灵活 志大才疏 愚蠢无能

豪爽 踌躇满志 群 英 会 贪生怕死 无胆无谋

坚定 豪放潇洒

细心 擅长表演 入帐共寝 自作聪明 立功心切

学生归纳:周瑜是一个 的统帅。

蒋干是一个 的谋士。

三、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四人合作、讨论探究,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2、假如你是蒋干,你很勇敢,也很聪明,你准备怎么智斗周瑜?(四人合作、设计方案,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作者邮箱:

[1]

群英会蒋干中计 篇六

群英会蒋干中计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三国演义》概略,热爱民族文化遗产,提高文学修养。

(二)分析文章的情节构成及人物形象

(三)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1.在矛盾斗争中用人物自己的言行、神态显现出人物性格。

2.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3.以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二、学习重点

(一)分析文章的情节结构。

(二)学习人物性格个性化的写作方法。

一、课前预习1.作者其人其事罗贯中,明朝人(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山西太原府,一说山西省祁县;一说山西省清徐县;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据说和施耐庵合著《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贾仲明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2.故事梗概

曹操率兵东征。东吴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即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于是引发了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战。周瑜打了胜仗,但他仍能谨慎从事,进行调查研究,连夜暗窥曹营。周瑜发现曹操水军的指挥官是从刘表手下归降曹操的蔡瑁、张允,这两人“深得水军之妙”,是东吴破曹的主要障碍,周瑜就产生了“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为破东吴无策发愁时,忽有曹营中的幕僚蒋干出来自荐,说愿意去东吴说服周瑜前来归降,而且表示保证能完成任务。周瑜听说老同学蒋干来访,就决定利用施行反间之计。周瑜先在大会群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叙朋友交情”,不提“军旅之事”的规矩,封住蒋干的口。进而周瑜又向蒋干显示江东英杰云集,“兵精粮足”的实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断绝蒋干说降的念头。在夜间,周瑜与蒋干“抵足而眠”,佯装酒醉酣睡,诱使蒋干偷走一封伪造蔡瑁、张允投降东吴的书信,还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来暗联络的情节给蒋干看,让蒋干对书信确信无疑。蒋干原为没有完成说降周瑜的使命发愁,幸亏得了这份重要“情报”,就连夜溜回曹营去报功。曹操看了这封信大怒,喝令杀了蔡、张二将。周瑜的反间计终于获得成功。

二、考吧*考考你《三国演义》,全名______________,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是我国长篇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作者__________,名________,字_______,号________,山西太原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XX年间。《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____、_____、_____三国历史为题材,依据_____撰写的《三国志》正史资料,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在思想立场方面,《三国演义》____________的倾向十分鲜明,还大力宣扬了_______的“义气”。《三国演义》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大批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三、词语储备库更不开看           拈弓搭箭          中箭着炮         巳时便宜从事           禀告              犒赏             迤逦碇石               谙习              橹棹             交契衣冠               偏裨将校          银铠             筵席疑忌               执戟              佯醉             不胜酒力和衣卧倒           巾帻              省悟             玠 嗟呀

四。预习课文指向性练习 (1)周瑜用了什么方法除去蔡瑁和张允的?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全文共10段,可以分作几个部分,是如何结构情节的?

全文共11段,分五部分。虽是节选,但结构完整、主线突出:

(1---   )段 开端 周瑜决定除蔡、张。

( ---   )段 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段 高潮 周瑜假装泄秘密,蒋干上钩盗密信。

( ---   )段 结尾 ___________________。 (       )段 尾声 周瑜闻讯庆计成。(2)思考小说中周瑜、蒋干的性格特点五、研究性学习1、阅读课文1---3段,思考是谁设的计,为什么设计?2、当时有什么契机使周瑜得以实施计谋?作者对周瑜定计的过程是怎么写的?周瑜是怎样用计的?3、读4---6段后,讨论周瑜一见蒋干是如何先发制人的?蒋干的反应如何?4、周瑜是具体用什么方式暗示蒋干的劝降不可能成功?5、周瑜初正面制止蒋干外说降外,又怎样设置圈套,让蒋干一步步走近放着密信的桌子的?六、总结性学习1分析人物形象

周瑜

蒋干

曹操2、请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周瑜和蒋干这两个人物形象的?七、拓展延伸:

1、 周瑜实施反间计,骗过了愚蠢的蒋干,也骗过了老谋深算的曹操,他的计策真的是天衣无缝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反间计的漏洞与破绽。请列出破绽,说明理由。

(四人合作、讨论探究,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2、假如你是蒋干,你很勇敢,也很聪明,你准备怎么智斗周瑜?(四人合作、设计方案,一人记录整理,推荐一人作答)

八、歇后语积累

1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 孔明给周瑜看病----对症下药

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7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8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9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10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11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12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13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4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也硬

15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16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17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飞)

18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19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20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21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22 关云长败走麦城----大难临头

23 关帝庙求子----走错了门

24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5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6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27 关羽战李逵----大刀阔斧

28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9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30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1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32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33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34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