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学习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篇一
《一粒种子》是一篇常识性童话,它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化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四个“挺—挺”,自然地把种子发芽的三个条件点出来了。课文把一粒种子当作人来写,十分有趣,然而种子在地下的情况,学生是无法直接感知的。
为了解决学习上的这一难点,我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请小朋友在半个月之前,把蚕豆种子播种在自己的小花盆里,并把种种子的花盆放在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又定时的给浇水,请学生每天去观察。当我上《一粒种子》的这一天,请小朋友带来种蚕豆的花盆,来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一大早学生就议论纷纷:我总没有给它浇水,我的蚕豆没有长出来;看他的豆芽叶片真绿,你是怎么种的?哎呀!她的蚕豆芽钻出来了,可是现在叶瓣一顶点儿都没有;又听见有人在说,我给豆浇的水太多了,淹死了……听了学生的交流,我搬出了在不同时间播种的蚕豆,请学生观察每盆豆。并思考为什么有的学生使蚕豆发芽而有的却不行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去学习课文。
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再读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到有四处写种子“把身子挺一挺”。
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之后,再次要求学生去学习课文,就表现出一种主动性了。根据儿童的特点,抓住课文中种子与蚯蚓的对话、排比句及最后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读出语气,以读代讲,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又在课堂上就采用了形象生动的贴图,课文写一粒种子睡在泥土里,觉得很暖和,醒过来了。我就贴种子微微睁开眼的图片,请小朋友找出句子读一读,你认为句子中哪几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后觉得“睡”和“醒”用得好,也讲出从暖和一词看出春天到了,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温度。这时就指导学生用活泼、轻快的语气朗读,感受春天的暖和。[www.kaoyantv.com]而第二自然段写种子有点渴,喝了一口水,觉得很舒服。再请学生讨论种子在泥土里发芽需要的水分,是从哪里来呢?这时就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去寻找符合情理的答案。讨论之后明白如(冰雪融化、春雨绵绵、人工浇水┄┄)等使种子觉得舒服,暗指种子发芽需要水分。又指导学生读出舒服的感觉。从中说明种子发芽需要水分。接着请四人小组朗读写种子和蚯蚓的对话。再讨论:课文这个自然段写了谁与谁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同桌的讨论,理解了“我来帮你松一松土,你好钻出去。”这些对话,暗中说明种子发芽出土需要空气,也说明蚯蚓松土对种子发芽的好处。最后贴出长出小叶,钻出地面的图片,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写种子发芽出土时的情景,它听见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在唱歌。教学时,问学生春风是怎样唱歌的?,让学生轻声吹着“呼——呼”;泉水是怎样唱歌的?“叮咚叮咚响”小鸟是怎样唱歌的?“叽喳叽喳”;你们会唱有关春天的歌吗?请学生唱一唱,接着再让学生分别唱起春风、泉水、小鸟、小朋友的歌,然后到讲台前来大合唱,随即让学生体会说出讲台前是怎样一种景象。让学生动一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热闹”的场面。正因为种子觉得外面很热闹,就又一次地挺一挺钻出地面。在教学中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我充分利用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在课文初步了解之后,我再请小朋友讲一讲,你的种子为什么能发芽?而你的种子又为什么不发芽?小朋友很快找到了原因:我的蚕豆缺少水分;我的蚕豆给我用塑料袋包住了,是缺少空气了;种子发芽要三个条件,要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新鲜的空气,才会长出绿芽。这是篇常识性的课文,因此要重视实践活动,由于好多学生种豆没有成功,课后我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再一次种豆,记载它的发芽过程。因为实践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
研究课教案《一粒种子》 篇二
《一粒种子》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又要学到科学知识。程玲老师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这节课先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概貌,抓住四个“挺—挺”理清课文脉络,为最后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打下基础。在分层阅读阶段,注意把学生带入童话的境界。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贴图,种子从微微睁开眼到最后长出小叶,钻出地面,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种子发芽的过程,富有儿童情趣。教师还采用分角色朗读对话的方法,让小朋友做种子、蚯蚓,使学生从旁观的阅读者转换为课文中的“人物”,体验种子的情感。采用这些方法,使学生进入童话境界,情趣盎然。在逐层理解的基础上,又回到整体,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条件。在这个阶段,教师充分利用板书,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初步掌握了阅读科学童话的方法。
这节课教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把语言训练和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低年级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程玲老师非常注意发挥这一优势。“春风在唱歌,泉水在唱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也在唱歌”一句,老师让小朋友说说它们各是怎么唱的,唱什么歌。学生回忆了春风、泉水的歌声,再唱唱小鸟和小朋友的歌,通过表象的再现,形象具体地感受到春天的一派热闹景象。在此基础因势利导,学生自然地理解了“热闹”这个词。教师并没有给“热闹”下定义(事实上也很难下),学生却实实在在地懂得了什么是“热闹”,这样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适宜的。为了让学生体会“赶快”这个词的重要性,教师把删去这个词的句子与原句比较,再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这时的心情,从而认识到“赶快”用在这儿特有的情味。接着,教师又让学生把“春风在唱歌,……”跟“春风在吹,……”两个句子读读、比较,学生感到前一种说法好,而且知道了因为把春风、泉水、小鸟当作人来写,所以很生动。这一段的教学,把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儿童语言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发展了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和句式。
这节课还充分利用图画,训练儿童看图、想象和说话。第一次是在蚯蚓和种子对话时,通过看图讲述,使学生形象具体到感受蚯蚓说的“外面亮得很”。第二次是在种子挺出地面以后,通过看图讲述,把“好个光明的世界”具体化。儿童能把图上看到的景色跟课文描述的事物以及自己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叙述,对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粒种子
春风来了,蒲公英妈妈便放开了孩子的手,让它们随着风儿去寻找自己的生存之地。
这么一粒种子,离开了母亲之后,毅然地去选择适于自己生长的土地。它随着风儿来到了一个花圃,“这里争芳斗艳的太多,我不喜欢。”它逃似的走开了。
它又来到了一片草原。“这里同伴太多,施展不出自己的才华。”它又一次走开了。
它又来到了一片绿洲。虽然周围是沙漠,但这里的景象也特别诱人。“这里又怎么能打持久战呢?”它又放弃了。
风儿似乎看不惯种子的挑剔,它感到厌倦了,于是它把种子丢在了路边,自己离开了。种子懊恼极了,难道这就是它最后的选择?它心目中的沃土,即使是花圃、草原、绿洲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了。种子彻底地失望了。
一场春雨过后,同伴们都争先恐后地萌芽生根了。这粒可怜的种子仍顽固的躺在那里。“孩子,接受这次选择吧,赶紧萌芽生根吧,否则你会死去的。”这是大地母亲的声音。“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将我丢在这里?这不是我心甘情愿的选择。”种子仍抱怨着。大地母亲没有回答。种子最终萌芽了,在这贫瘠的土地上,它艰难地扎根下去。叶子也长出来了,只是很纤弱,显然一个脆弱的生命。种子已认命了。
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大脚,狠狠地将种子踩下去。种子的茎也断了,根也破损了,几乎奄奄一息了。种子流泪了。为自己的不幸———两次遭遇,也为那可怜的身躯。它放弃了,也许这就是它整个生命历程。
几天过去了,种子惊奇地发现自己没有死。茎上又有了新芽,根已扎得很深了,难道已脱胎换骨了?究竟是谁挽救了这个孱弱的心灵?种子在心里默默地发问。
“孩子,恭喜你坚强地活过来了,要感谢那只脚,是它使你的根和我血脉相通了。记住:生命的选择不是由你自己的愿望而定的,不要刻意地追求理想,外界环境也会改变你的人生。你要尊重大自然的选择,即使它不是你的所愿。”大地母亲给了种子一个明确的答案。种子醒悟地点了点头。它开始欣赏起与自己同患难的伙伴们了。
第二年,种子又重新萌芽了,它将它的故事讲给它的孩子们听……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1.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2、有性生殖的概念、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3、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以及个体发育过程
4、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
[教材梳理]
一、受精——孕育新的生命
1、概念
受精是指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4、意义:减数-和受精作用维持了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了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二、有性生殖和个体发育
1、有性生殖及其意义
(1)含义:由亲代产生有性生殖细胞或配子,经过-生殖细胞(如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意义:后代具备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无性生殖
(1)概念: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种类:
生殖方式概念实例
-生殖
(裂殖)一个生物体直接-成两个新个体变形虫、草履虫、细菌等
出芽生殖
(芽殖)出芽形成芽体,进而发育成新个体酵母菌、水螅等
孢子生殖由无性生殖细胞——孢子长成新个体青霉、曲霉、衣藻等
营养生殖
(扦插、嫁接等)由营养器官(根、茎、叶)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等
3、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双受精
①含义: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过程。
②过程:花粉管内的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
a.一个精子+卵细胞→受精卵→胚。
b.另一个精子+两个极核→受精极核→胚乳。
③适用范围:被子植物。
(2)子房的发育
①果实的形成
子房壁珠被胚珠子房
果皮种皮种子果实
②胚乳的发育
a.一些植物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因被子叶吸收而退化,如花生、大豆的种子。
b.一些植物种子的胚乳发达,大量的养分储存在胚乳里,如水稻、小麦、玉米的种子。
③胚的发育
a.实质: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b.发育结果:发育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萌发,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个体。
4、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配子的来源
精子和卵细胞分别是在精巢和卵巢中经减数-形成的。
(2)生殖过程
通过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
①含义:从受精卵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②过程:包括卵裂、囊胚和原肠胚等阶段。
③三胚层的发育:
(4)胚后发育
①含义:幼体从卵膜中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出生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②类型:
a.直接发育: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别较小,如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胚后发育。
b.-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如蛙的发育。
[牛刀小试]
一、受精
1、结合细胞膜的成分,讨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精子与卵细胞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性?
提示: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融合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是否意味着父、母双方各为后代提供一半的遗传物质?分析原因。
提示:不是。受精卵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但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完全来自卵细胞。
3、判断正误
(1)受精作用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
(2)绿色开花植物的同一个胚囊中的卵细胞和极核的核遗传物质组成相同。(√)
(3)双子叶植物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没有受精极核的发育。(×)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思考
(1)“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此谜语的谜底为花生。请探讨:
①谜语中所描述的是花生的哪几种结构,分别由子房的哪部分发育而来?
提示:花生果实麻屋子――→指果皮――→发育为子房壁红帐子――→指种皮――→发育为珠被白胖子――→指胚――→发育为受精卵子房
②花生种子与玉米种子相比,缺少哪部分结构?思考其原因。
提示:花生种子无胚乳,因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的养分被子叶吸收而退化了。
(2)有人说,因种子的胚能发育成新植物体,所以种子的成熟就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试分析这句话是否正确。
提示:错误。受精卵的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而种子的胚其实已经是新一代植物的幼体了。
2、连线
三、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1、用流程图表示蛙胚胎发育的过程。
提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幼体。
2、请在图中填写出原肠胚的三个胚层。
[重难突破]
一、受精
1、受精前的准备
(1)精细胞变形的意义
精细胞变形为蝌蚪状的精子,使细胞核内的染色体集中在头部,细长的尾部获得运动能力,利于受精。
(2)卵细胞体积较大的意义
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两次细胞质不均等-,使卵原细胞的细胞质更多地集中在卵细胞中,为受精卵提供营养,供早期胚胎发育所需。
2、受精作用的细胞学原理
(1)细胞膜和核膜上糖蛋白的识别功能,保证了只有同种生物的-生殖细胞才能融合。
(2)生物膜的流动性,使-生殖细胞融合为一个受精卵。
3、受精作用的实质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的过程。
4、受精作用和减数-图解(以动物为例)
[特别提醒]
(1)受精卵是新个体的第一个细胞,其-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
(2)精子和卵细胞是亲子代之间联系的桥梁,它们将亲代的DNA传递给子代。
二、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及发育
1、生殖细胞的形成
(1)雌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大孢子母细胞(胚囊母细胞)――→减数-大孢子――→3次有丝-8细胞胚囊――→其中有1个卵细胞2个极核
(2)雄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2、果实和种子各部分发育来源(假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特别提醒]
(1)不管是有胚乳的种子还是无胚乳的种子,在种子形成的过程中都有由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的过程,只是有胚乳的种子,胚乳没有被胚吸收,而无胚乳的种子胚乳被子叶吸收了。
(2)胚和胚乳是在双受精基础上发育而来的,包含着双亲的遗传物质。种皮和果皮都是由母方的一部分结构变化而来,其遗传物质完全由母方提供。所以种皮、果皮及胚的染色体数目虽然都是2n,但来源不同。
三、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
[考向聚焦]
[例1]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
B.幼鹿经过-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
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
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可发育成不同的组织
[解析]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原肠胚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这三个胚层经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最后发育成一个完整的幼体。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多细胞生物体细胞寿命不等于个体寿命,在个体的任何阶段都有细胞的衰老死亡。幼鹿经过发育长出鹿角并不属于-发育。-发育指动物在胚后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
[答案]B
[例2]如图为荠菜胚及胚乳发育过程示意图:
(1)图中[16]发育所需营养可由图中[]________提供;而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物质主要由图中[]________提供,但其营养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
(2)图中[18]发育成为________和________,[19]发育成________,[20]发育成________,[23]发育成________,而图六发育成为________,[11]发育成________,[24]发育成________。
(3)荠菜种子萌发长成幼苗直至开花,在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阶段与此相当的发育阶段称为________。
[解析]荠菜的受精卵经一次细胞-,产生两个细胞,其中近珠孔的是基细胞,远珠孔的是顶细胞;顶细胞将来发育成胚,基细胞将发育成胚柄,胚柄的功能之一是为胚的发育提供营养物质。荠菜种子萌发时所需营养来自于子叶,在被子植物的种子形成和果实发育过程中,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荠菜种子的萌发和植株的生长发育过程,相当于高等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胚后发育。
[答案](1)[22]泡状细胞[6]子叶[10]胚乳(2)胚胚柄胚乳种皮果皮果实种皮种子(3)胚后发育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填充:①受精卵②受精极核③胚
④胚乳⑤囊胚⑥原肠胚
[关键语句]
1、受精是精子进入卵细胞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它开始于精子细胞膜与卵细胞细胞膜的接触,结束于两者细胞核的融合。
2、受精卵中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3、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是有无-生殖细胞的结合。
4、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双受精现象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所特有的。
5、双受精完成后,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胚珠发育成种子,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6、有胚乳种子与无胚乳种子的区别在于种子发育过程中胚乳是否被子叶吸收,无论哪种种子,胚总是新一代植物体的幼体。
7、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前者为受精卵到幼体阶段,后者为幼体出生(孵化)到性成熟阶段。
知识点一、受精
1、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B.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
C.受精后,卵细胞的细胞呼吸和物质合成进行得比较缓慢
D.受精后的卵细胞能阻止其他精子的进入
解析:选C受精前,卵细胞代谢缓慢,受精过程使卵细胞变得十分活跃,然后受精卵迅速进行细胞-、分化,开始个体发育的过程。
2、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膜相互融合
C.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
D.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解析:选A因为遗传物质并不是全部存在于染色体上,在细胞质内的线粒体中也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而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所以来自母方的遗传物质比父方多。
知识点二、有性生殖
3、下列增加个体数的方式中,不属于有性生殖的是()
A.蕨类植物的孢子生殖
B.蜜蜂的孤雌生殖
C.蟾蜍未受精的卵细胞经人工刺激后发育成新个体
D.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解析:选A有性生殖的实质是生物能够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无论受精作用是否进行,只要是有性细胞参与实现的生殖现象(包括单性生殖)均属于有性生殖。
知识点三、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4、下列关于被子植物个体发育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发育成胚
B.胚珠发育成种子
C.胚和胚乳都在胚珠中发育
D.一个极核与两个精子结合发育成胚乳
解析:选D生物的个体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在题目给出的选项中,A、B、C选项都是发育过程的一部分,胚乳是由两个极核和一个精子结合形成的受精极核发育的。
5、高等植物胚、胚乳发育和个体发育的起点依次是()
A.受精卵、受精极核、受精卵
B.卵细胞、极核、种子
C.受精卵、受精极核、种子
D.顶细胞、基细胞、种子
解析:选A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只要是通过有性生殖繁殖的生物,它们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不同之处在于被子植物具有特殊的双受精现象。受精卵既是高等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也是胚发育的起点;受精极核则是胚乳发育的起点。
知识点四、脊椎动物的有性生殖与个体发育
6、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①过程表示胚胎发育,②过程表示胚后发育
B.从受精卵卵裂至囊胚形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C.兔子、雄鹰和眼镜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会出现羊膜
D.原肠胚时期不进行细胞分化
解析:选C由受精卵发育为幼体是胚胎发育,由幼体发育为成体是胚后发育。卵裂形成的囊胚总体积基本不变,而每个细胞的体积减小。兔子、雄鹰、眼镜蛇分别是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都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羊膜和羊水能保证其胚胎发育所需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原肠胚时期会发生细胞分化。
7、高等动物的生殖发育周期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动物的个体发育是从____________开始的,主要进行________-。
(2)个体发育成熟后通过[]____________产生配子,它发生在动物的______________中。
(3)图中B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青蛙的该过程是在______________中进行的。
(4)青蛙的[C]____________过程和[D]____________过程合称为________________。
(5)高等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卵裂→______胚→______胚(具有______个胚层)→__________。
(6)蛙的胚后发育属于______________。
(7)A、B两过程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高等动物(脊椎动物)性成熟后进行减数-形成精子和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经过卵裂形成囊胚,然后经过细胞-形成原肠胚,再经过-和细胞分化形成幼体,这就是胚胎发育过程。幼体孵化或生出来之后经过有丝-和分化形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叫胚后发育,成体和幼体差别较大的生物的胚后发育是-发育。
答案:(1)受精卵有丝(2)A减数-精巢或卵巢(3)受精作用水(4)胚胎发育胚后发育个体发育(5)囊原肠3幼体(6)-发育(7)对于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促进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有重要意义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和随机受精使后代()
A.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
B.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
C.从双亲中各获得一半的DNA
D.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解析:选D基因突变概率的高低与生物的生殖类型无关,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异主要来自于基因重组,故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后代的核DNA从双亲中各获得一半,而质DNA来自于母本。
2、在育种研究中,给普通小麦授以玉米的花粉,出现甲、乙两种受精类型的胚珠:甲胚珠双受精;乙胚珠卵受精、极核未受精。两种胚珠中的受精卵在发育初期,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下列不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是()
A.甲胚珠发育成无生活力的种子
B.乙胚珠发育为无胚乳种子
C.甲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小麦
D.乙胚珠中的胚经组织培养,可获得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小麦
解析:选B题干中提供了许多的信息,要仔细分析:虽进行了授粉,但属于种间授粉,存在着生殖隔离现象,不能形成正常的种子。小麦是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的发育不能形成种子。由于受精卵发育初期,玉米染色体全部丢失,形成的胚只含有小麦的染色体,也无法发育成有活力的种子,但其胚细胞经组织培养可获得不能进行有性生殖的植物体。
3、植物种子的胚细胞、胚乳细胞及种皮细胞中,含有来自母方染色体的比值依次是()
A.1/2,2/3,1B.1/2,2/3,1/2
C.1/2,1/3,1D.1/3,1/2,1/3
解析:选A植物种子的胚细胞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其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这样,胚细胞中的染色体来自母方的应该是l/2;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受精极核是由2个极核与1个精子结合而成的,这样,胚乳细胞中的染色体来自母方(极核)的应占2/3;而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珠被属于母体的一部分,因此,其染色体全部来自母方。
4、[多选]图甲为被子植物种子形成过程的某一阶段,图乙为脊椎动物个体发育过程的某一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中1部位的细胞继续-和分化,发育成胚
B.被子植物在达到开花年龄后,其营养器官的生长就会停止
C.乙中的细胞继续-、移动和分化,可发育成原肠胚
D.卵裂期胚的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解析:选AC图甲是被子植物胚的图解,图中的1为球状胚体,该处细胞继续-和分化,发育形成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上述四个结构组成了胚;2为胚柄,其可以从周围的组织中吸收并运送营养物质。图乙是动物发育的囊胚期,可继续发育成为原肠胚。对于一年生植物和两年生植物来说,在植株长出-官以后,营养生长就逐渐减慢甚至停止;对于多年生植物来说当它们达到开花年龄以后,每年营养器官和-官仍然生长发育。卵裂期胚的细胞数目增多,但其体积减小。
5、我们所吃的大米、小麦面粉、大豆和花生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依次是植物种子的()
A.胚乳、子叶、子叶、胚
B.胚乳、胚乳、子叶、子叶
C.胚乳、子叶、子叶、子叶
D.子叶、胚乳、胚乳、胚乳
解析:选B水稻和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其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中的胚乳。大豆和花生属于双子叶植物,其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的子叶。
6、一颗饱满的花生有两粒种子,则此花生的形成需要子房、胚珠和精子的数目分别是()
A.2、2、4B.1、1、2
C.1、2、2D.1、2、4
解析:选D一颗花生是一个果实,这个果实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而花生壳就是花生的果皮;子房中的胚珠长成种子,两粒种子至少需要两个胚珠发育而成;花生属被子植物,要进行双受精,一个精子与一个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发育成胚,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再发育成胚乳,所以每形成一粒种子就需要两个精子。
7、如图所示,近年来,动物胚胎学家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已研究确定了胚胎发育的过程。若孕妇在孕期的某一阶段受某些药物的影响,而生出口唇畸形(唇裂)的婴儿,则造成该畸形发生的病变的原始部位在()
A.图丙的6和10B.图甲的1和2
C.图乙的3和图丁的4D.图丙的5和6
解析:选D口唇有肌肉组织和皮肤表皮、真皮及皮下血管、脂肪组织等,所以,口唇的形成与外胚层和中胚层有关。
8、下列属于个体发育全过程实例的是()
A.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B.小麦种子萌发到形成麦穗
C.婴儿发育到成人
D.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植株
解析:选D个体发育是指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过程,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蛙的受精卵形成蝌蚪是蛙的胚胎发育;小麦种子从萌发到形成麦穗是小麦胚后发育的一部分;婴儿发育到成年人是人的胚后发育。这三种情况都属于个体发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过程。只有从受精卵发育成成熟的植株才是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9、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20条染色体,在正常情况下,它的卵细胞、一个极核、胚细胞、胚乳细胞、珠被细胞、子房壁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依次为()
A.10、10、20、20、20、20B.10、10、30、30、20、20
C.10、10、20、30、20、20D.10、20、20、30、20、20
解析:选C卵细胞和极核的染色体数目相同,均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而胚细胞、珠被细胞和子房壁细胞均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本身就是体细胞),胚乳细胞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1.5倍。
10、在高等动物胚的发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原肠胚的形成,原肠胚的主要特点是()
A.有囊胚腔、原肠腔及外胚层
B.有囊胚腔、原肠腔及中胚层
C.有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和囊胚腔
D.有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和原肠腔
解析:选D原肠胚时期,随着内卷动物半球细胞和内陷植物半球细胞的推进,原肠腔逐渐扩大,囊胚腔逐渐变小,最后消失。植物半球细胞位于胚体内部,构成内胚层;包在外面的动物半球细胞,构成外胚层;内陷的植物半球细胞和内卷的动物半球细胞构成中胚层。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11、(6分)如图表示高等动物的生殖周期,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过程A和过程B这两个过程对维持生物体的________的相对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过程A的现象可在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器官中找到。
(3)过程C的起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栖类动物的过程D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过程C和过程D,形成高等动物的性成熟个体,其细胞学基础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解析:减数-发生在性腺中,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和细胞分化发育成新个体,减数-和受精作用保证了亲子代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相对稳定性。
答案:(1)染色体数目(2)精巢或卵巢(3)受精卵(4)-发育(5)细胞-细胞分化
12、(12分)如图表示胚珠结构及荠菜胚的发育,据图回答:
(1)荠菜的胚由图甲中的[]________发育而来,其增殖子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2)图中[11]________是由图甲中的[]________发育而来的,它的成分将被[]________所吸收,从而形成________种子。
(3)荠菜胚中具有-能力的细胞位于[]________和[]________中。
(4)种皮是由[]________发育而来,果实由[]________发育而来。
解析:(1)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受精卵发育成胚时,所进行的-是有丝-。(2)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成的,无胚乳种子形成的原因是子叶吸收了胚乳中的营养物质,导致了胚乳的消失。(3)荠菜的胚由胚芽、胚轴、子叶和胚根组成,具有-能力的细胞主要位于胚芽和胚根中。(4)种皮是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子房则发育成果实。
答案:(1)[2]受精卵有丝-(2)胚乳[3]受精极核[7]子叶无胚乳(3)[8]胚芽[10]胚根(4)[5]珠被[6]子房
13、(12分)如图表示蛙的某一发育时期,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示表示蛙发育过程的________期,它的前一时期为________。
(2)图中最先出现的腔是[]________;逐渐扩大的腔是[]________。
(3)蛙的消化道上皮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精巢由[]____________发育而来;神经系统由[]__________发育而来。
(4)蛙胚发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细胞-属________-,胚后发育被称为________发育。
解析:(1)图中已经出现了原肠腔,应为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肠胚期,它的前一时期为囊胚期。(2)原肠腔是在囊胚腔形成后逐渐形成的。(3)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发育为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表皮及附属结构,中胚层发育为骨骼、肌肉以及循环、排泄、生殖系统;内胚层发育为肝、胰等腺体以及呼吸道、消化道的上皮。(4)受精卵在发育成个体的过程中进行有丝-,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与成体有明显的差异,幼体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显著的变化,发育为成体,像这样的胚后发育称为-发育。
答案:(1)原肠胚囊胚期(2)[④]囊胚腔[⑤]原肠腔(3)[③]内胚层[②]中胚层[①]外胚层(4)有丝-
高二生物研究性教案 篇四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
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
1、教法
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导入,多媒体展示:小龙虾—横纹肌溶解症—肌红蛋白—肌红蛋白尿。随后提出问题,有没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颜色和患者尿液颜色的区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随后补充,正常人的细胞膜没有破坏,具有选择透过性,引导学生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与生物膜的成分和结构有关,从而引入本节的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症是生活中常见的示例,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回顾旧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利引入新课,并且渗透健康饮食习惯。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师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构建模型)→教师提供实验验证,通过这种思路,可以将课本中的结论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一个验证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1、组成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验一和实验二)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循序渐进、层层诱导。并顺势引导学生提出何种假设?又如何来证实你的假说?学生根据实验一、二,能够得出组成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磷脂)和蛋白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说,引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锻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随后称热打铁,继续提出问题,脂质和蛋白质又是如何组成细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体课件展示磷脂分子资料和实验三)
多媒体课件展示介绍磷脂的性质和细胞生存的条件,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界面以及假设组织细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况,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师评价,给出意见。最终得出细胞膜是一种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只有这种结构才可能稳定于细胞内外均为水的环境中。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3、蛋白质分子的排布(多媒体展示资料4和冰冻蚀刻显微技术)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如果把自己当作科学家,会得到怎么样的假设?同时表述模型。学生根据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的实验结果,描述细胞膜结构中的蛋白颗粒的存在状态。培养学生认识到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4、细胞膜是静止的吗?(多媒体展示变形虫视频和实验五)
视频展示变形虫运动,动画展示荧光标记技术,启发诱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归纳相应结论,并设计新的验证性实验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通过视频和动画的辅助,增加学生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质疑、创新、探索的科学观点。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认同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模型)
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教师纠正、展示完整内容并进行详细讲解并补充糖蛋白等相关知识。
让学生进行回顾,增强口语表达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并检验教学效果。
环节三: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为巩固学生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外思考题,之前所学习的知识中,哪些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哪些又体现了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点?
通过学生总结知识,形成概念图,有助于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后以思考题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识,应用新知,又能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