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反比例函数教案(优秀8篇),希望能够对小伙伴们的写作有一点启发。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篇一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灵活列反比例函数表达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综合利用几何、方程、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2、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交流,并积极发表意见。

2、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掌握从实际问题中建构反比例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关键是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教学时注意分析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课本有关市煤气公司在地下修建煤气储存室等)。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尝试收集有关本节课的情境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复习:反比例函数图象有哪些性质?

反比例函数 y?k

x 是由两支曲线组成,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少;

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二、讲授新课

[例1]市煤气公司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容积为104m3的圆柱形煤气储存室。

(1)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S定为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

(3)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改为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保留两位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此活动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寻找变量之间的关系。而关键是充分运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实际情况,建立函数模型,并且利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行为: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教师和学生最后合作完成此活动。

在此活动中,教师有重点关注:

①能否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函数模型;

②能否利用函数模型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现象;

③能否积极主动的阐述自己的见解。

生:我们知道圆柱的容积是底面积×深度,而现在容积一定为104m3,所以S·d=104.变形就可得到底面积S与其深度d的函数关系,即S=

所以储存室的底面积S是其深度d的反比例函数。

104 生:根据函数S= ,我们知道给出一个d的值就有唯一的S的值和它相d

对应,反过来,知道S的一个值,也可求出d的值。

题中告诉我们“公司决定把储存室的底面积5定为500m2,即S=500m2,”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多深,实际就是求当S=500m2时,d=?m.根据S=104104 ,得500=,解得d=20. dd

即施工队施工时应该向下挖进20米。

生:当施工队按(2)中的计划挖进到地下15m时,碰上了坚硬的岩石。为了节约建设资金,公司临时改变计划,把储存室的深度改为15m,即d=15m,相应的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多少才能满足需要;即当d=15m,S=?m2呢?

104 根据S=,把d=15代入此式子,得 d

S=104 ≈666.67. 15104. d

当储存室的探为15m时,储存室的底面积应改为666.67m2才能满足需要。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当我们把这个“煤气公司修建地下煤气储存室”的问题转化成反比例函数的数学模型时,后面的问题就变成了已知函数值求相应自变量的值或已知自变量的值求相应的函数值,借助于方程,问题变得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1、(基础题)已知某矩形的面积为20cm2:

(1)写出其长y与宽x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2)当矩形的长为12cm时,求宽为多少?当矩形的宽为4cm,

求其长为多少?

(3)如果要求矩形的长不小于8cm,其宽至多要多少?

2、(中档题)如图,某玻璃器皿制造公司要制造一种窖积为1升(1升=1立方分米)的圆锥形漏斗。

(1)漏斗口的面积S与漏斗的深d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厘米2,则漏斗的深为多少?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更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师生行为:

由两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可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对“学困生”要提供一定的帮助,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顺利建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体验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③学生能否注意到单位问题。

生:解:

(1)根据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我们可以设漏斗口的面积为Scm,,漏斗的深为dcm,则容积为1升=l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3000 所以,S·d=1000, S= 。 3d

(2)根据题意把S=100cm2代入S=30003000中,得 100= 。d=30(cm)。 dd

所以如果漏斗口的面积为100c㎡,则漏斗的深为30cm.

3、(综合题)新建成的住宅楼主体工程已经竣工,只剩下楼体外表面需要贴瓷砖,已知楼体外表面的面积为5X103m2.

(1)所需的瓷砖块数n与每块瓷砖的面积s又怎样的函数关系?

(2)为了使住宅楼的外观更加漂亮,开发商决定采用灰、白和蓝三种颜色的瓷砖,每块砖的面积都是80cm2,灰、白、蓝瓷砖使用比例为2:2:1,则需要三种瓷砖各多少块?

四、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列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1)列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首先应分析清楚各变量之间应满足的分式,即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2)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时,一定要在关系式后面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五、布置作业

P54—55.第2题、第5题

六、课时小结

本节课是用函数的观点处理实际问题,并且是蕴含着体积、面积这样的实际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分析实际情境,建立函数模型,并进一步明确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的知识背景之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这是什么?可以是什么?逐步形成考察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时,应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经历观察、归纳、交流的过程,探索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对图形的感知水平。

3、情感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刻画现实生活问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索反比例函数图象的主要性质及其图像形状。

【教学难点】

1、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准确掌握并能运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教学过程】

活动1、汇海拾贝

让学生回忆我们所学过得一次函数y=kx+b(k≠0),说出画函数图像的一般步骤。(列表、描点、连线),对照图象回忆一次函数的性质。

活动2、学海历练

让学生仿照画一次函数的方法画反比例函数y=2/x和y=—2/x的图像并观察图像的特点

活动3、成果展示

将各组的成果展示在大家的面前,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动4、行家看台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

2、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双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

3、双曲线会越来越靠近坐标轴,但不会与坐标轴相交

活动5、星级挑战

活动6、终极挑战

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k2—5k—10)/x的图像上,若点a的坐标是(—2,—2)则k的值为?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 概念。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从现实情况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强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导入反比例函数。

2 、U=IR,当U=220V时,

(1)你能用含 R的代数式 表示I吗?

(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 变化?

当R越来越小呢?

( 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

答:① I = UR

② 当R越来越大时,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

③变量I是R的函数 。当给定一 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

二、新授:

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 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 y=kx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 数。

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 不能为零。

2、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 面积为20cm2,相邻两条边长分别为xcm和 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 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

解:y=20x ,是反比例函数。

三、课堂练习

P133,12

四、作业:

P133,习题5.1 1、2题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2、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技能,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同学们,昨天老师去幼儿园接小朋友,看见幼儿园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分饼干,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分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人数(人)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五

教学设计思路

由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明确: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联系的,逐步感受数学内容的系统性;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复习引入

1.什么叫一次函数?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什么叫正比例函数?它与算术中的正比例有怎样的关系?

2.在上一学段,我们研究了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两个量

反比例函数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列出实际问题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3、 使学生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4、 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会画反比例函数图象

2、 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性质

3、 利用反比例函数解题

教学难点

1、 列函数表达式

2、 反比例函数图象解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作业检查与讲评

二、复习导入

1、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我们知道当

(1) 当路程s一定,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即vt=s(s是常数)

(2) 当矩形面积一定时,长a和宽b成反比例,即ab=s(s是常数)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1:小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千米外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华乘坐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自行车和汽车的速度在行驶过程中都不变,爸爸要小华找出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 和其他实际问题一样,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应先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

设小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是v千米/时,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小时。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

从这个关系式中发现: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

2、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问题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平方米的矩形饲养场。设它的一边长为x(米),求另一边的长y(米)与x的函数关系式。

分析 根据矩形面积可知

xy=24,即

从这个关系中发现:

1、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是另一边的反比例函数。即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

2、自变量的取值是x>0.

《反比例函数》教师教案 篇七

备课过程,我认真研读教材,认为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就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如何与一次函数及一次函数中的正比例函数的区别。所以,我在讲授新课前安排了对“函数”、“一次函数”及“正比例函数”概念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复习。

为了更好的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突出重点,我采用了课本上的问题情境,同时调整了课本上提供的“思考”的问题的位置,将它放到函数概念引出之后,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有很多反比例关系。

情境设置:

汽车从南京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的时间t(h)随v(km/h)的变化而变化。

(1)你能用含v的代数式来表示t吗?

(2)时间t是速度v的函数吗?

设计意图:与前面复习内容相呼应,让同学们能在“做一做”和“议一仪”中感受两个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也能注意到与所学“一次函数”,尤其是“正比例函数”的不同。从而自然地引入“反比例函数”概念。

为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掌握反比例函数概念,我引导学生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式进行变形,并安排了相应的例题。

一般式变形:(其中k均不为0)

通过对一般式的变形,让学生从“形”上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在结合“思考”的几个问题,让学生从“神”神上体验“反比例函数”。

为加深难度,我又补充了几个练习:

1、为何值时,为反比例函数?

2是的反比例函数,是的正比例函数,则与成什么关系?

关于课堂教学:

由于备课充分,我信心十足,课堂上情绪饱满,学生们也受到我的影响,精神饱满,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复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很多学生显露出难色,显然不是忘记了就是不知到如何表达。我举了两个简单的实例,学生们立即就回忆起函数的本质含义,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做了很好的铺垫。一路走来,非常轻松。

对反比例函数一般式的变形,是课堂教学中较成功的一笔,就是因为这一探索过程,对于我补充的练习1这类属中等难度的题型,班级中成绩偏下的同学也能很好的掌握。

而对于练习3,对于初学反比例函数的学生来说,有点难度,大部分学生显露出感兴趣的神情,不少学生能很好得解答此类题。

经验感想:

1、课前认真准备,对授课效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

3、数学教学一定要重概念,抓本质。

4、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表情,可适当调整教学深度。

《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重点: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

(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1);(2);(3)

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

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活动2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的变化而变化;

(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

学生先独立思考,在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操作课件,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

(1)能否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

(2)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3)能否比较深刻地领会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分析及解答:(1);(2);(3)

概念: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的`形式,那么y是x的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不能为零.

活动3

做一做:

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cm2,相邻的两条边长为xcm和y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

师生行为:

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关注学生思考.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生能否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顺利抽象反比例函数的模型;

③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活动4

问题1:下列哪个等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

问题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求当x=4时,y的值.

师生行为: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查看学生完成的情况,并给予及时引导.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①学生能否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②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活动.

分析及解答:

1.只有xy=123是反比例函数.

2.分析:因为y是x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再把x=2和y=6代入上式就可求出常数k的值.

解:(1)设,因为x=2时,y=6,所以有解得k=12

三、巩固提高

活动5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3时,y=?8.

(1)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y=2时x的值.

2.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1)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

学生独立练习,而后再与同桌交流,上讲台演示,教师要重点关注“学困生”.

四、课时小结

反比例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发认识一旦建立概念,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