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评课稿精选12篇(优秀的语文评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这里的12篇语文评课稿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语文评课稿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语文评课稿 篇一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整节课,教者的语言充满诗意,声音动听,教态优美,再加上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听者如沐春风,在这样一个美妙的氛围中,孩子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怎能不感到学习的快乐?又怎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薰陶呢?听完这一节课,我的收获也满满,王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很有价值的课堂,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一、教学亮点:

文中有许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1、抓重点句段,培养阅读能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有方法的回顾,有方法的指导。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思考: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然后指导把这几个画面连起来,即组合画面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再运用掌握的阅读方法画重点句子,思考感悟安静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并组织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畅所欲言,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发表对句子的体会。王老师正是在阅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掌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关注细节生成,培养良好习惯

众所周知,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课堂的每个细节都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中,王老师很关注细节,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从课题入手抓住“触摸”这一个词,引导学生理解、感知。当学生回答不够自信的时候,她会用鼓励,用温馨的话语引导学生。课堂中,她还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学生书写的习惯、倾听的习惯,说完整句子的习惯等。

二、教学建议:

对教学重点中体会安静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的句子,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而王老师的课堂朗读指导较少。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需要在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情况下,通过范读、指导读、评价读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对学习也是一种指导。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生命”这一组教学内容的开篇文章。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并通过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这篇文章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教学的重点是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是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胡老师的这一堂课是《触摸春天》的第一课时,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学环节流畅,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首先是导入,先板书“春天”,询问学生“看到春天二字,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而后用简单的话语导入到课文中,“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个特殊的小女孩儿,用她的方式一起去感受春天。”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明白何为“触摸”,即“轻轻的摸”,提示学生也要轻轻的读课题。接着是初读感知。在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检查词语的认读以及句子的朗读情况,检查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例如在认读“花繁叶茂”的时候,让学生想象画面。检查完词句,询问学生“读完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老师刚才说的那个特殊的小女孩是谁了吗?”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让学生谈谈读了这个句子后的感受,将该句中的逗号去掉,比较两个句子情感上的变化,再带着感情朗读该句。然后是再读感悟。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讲了安静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紧接着追问“课文哪个自然段在讲抓蝴蝶?”指名读该段落,并课件出示。“课文用的是‘抓’字吗?”比较“抓”和“拢”二字,谈感受。你想继续了解这个女孩吗?读课文的2、3自然段,交流这个盲女孩和我们平常见到的盲女孩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不同?抓住“流连”一词进行体会,引读“早上,她在……中午,快吃午饭了,她在……晚上,她在……”你看到了那个整天在花香中流连的小女孩了吗?想象她在花园里干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安静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明确“神奇的灵性”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该自然段,自由读,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神奇的灵性。最后是升华主题、拓展延伸。师配乐深情朗读,接着让学生谈谈假如自己就是安静,对于这只拢在手间的小生命,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一番之后,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话,再谈感受,拢上双手,想象小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不停扑腾,你感受到了什么?

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有很多闪光之处,我重点谈谈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词句的质疑问难,感知读懂文本,突破重难点。

例如抓住“拢”一字体会安静动作的轻柔准确,抓住“流连”一词感受安静对花园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热爱。通过对这些关键字词的把握,把学生带进了安静的心灵,感安静之所感,思安静之所思,悟安静之所悟。从而使得教学的重点迎刃而解。

二、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课堂,才能焕发出更绚丽的色彩,才更富有活力。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想象安静在花园中会做些什么,从而明白其“神奇的灵性”,引导学生想象小蝴蝶在手中不停的扑腾,感受蝴蝶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学生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三、以悟促读,以读助悟。

通过想象,领悟文本蕴含的感情,进而有感情朗读;通过读,又进一步领悟感情。整个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反复朗读。从开课时的自由朗读,到指名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体会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

四、资料延展,课内外结合。

拓展阅读海伦·凯勒的一段话,将课文的学习逐步延展,为学生创设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帮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字词教学精妙。

在检查字词这一环节中,读到“花繁叶茂”这一词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通过学生的描述,就能很好的把握学生是否真的懂得这词的意思;读到“极其准确”时,提示重音,读出极其准确的感觉,既是一个小小的朗读技巧的指导,也帮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而在认读“磕磕绊绊”时,找出前面哪个词语与之意思相反,将单个的词联系在了一起,既积累了词语,也加深了理解。

一点儿不成熟的想法:

一、教师的表述要更加准确,例如有关小女孩拢住蝴蝶,教师说是蝴蝶感受到了安静的善意而飞到小女孩儿手中,这种表述很有诗意,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都不同,这样说并没什么不妥,但老师在课堂上要一直坚持一种解读,如果两种观点变来变去,就容易导致学生犯迷糊。

二、有些句子不必做细致的分析,一篇课文里有很多值得讲解的地方,但要有选择,挑重点来讲,例如“邻居家的小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对于这句中的“,”所传递的感情,我认为不必细细分析,因为这句既不是文章最重要的句子之一,而且过细的分析既超过了学生理解的水平,也削弱了学生的朗读感悟。

总的来说,胡老师的这节《触摸春天》,整个教学过程有如行云流水,教学结构紧扣主题。而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也深深沉醉在教学情境中,既扎扎实实理解了课文的含义,解读了文中蕴含的情感,又受到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篇二

彭老师讲授的《风娃娃》非常精彩,听后使我受益匪浅。彭老师整个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彭老师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课堂亮点纷呈,特别是以下几方面给我感受最深。

一、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激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培养学生的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很快地走近文本,其中很好的一种教学策略就是使用创设情境法。在彭老师的这节课上,可以看到老师设计精心。在课堂教学中,贴出了风娃娃的图片,风娃娃有着圆圆的`脸、胖乎乎的手,十分可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出示一封风娃娃的求助信,让学生带着要帮助风娃娃的想法进入到课文学习。再如:动作演示法,老师讲到风娃娃吹动风车一段,教师问:“风娃娃是怎样做的?动作“深深地吸气,使劲吹”,在体验到风娃娃的动作给人们带来快乐后,引导学生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二、注意多种形式朗读,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在本课中,彭老师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小组赛读、男女生互读、自由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如:“如果你是小秧苗,你会对风娃娃说什么?纤夫们笑了,会对风娃娃说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悟出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风娃娃做了哪些事情。生能概括出:吹风车、吹帆船、吹风筝、吹衣服、吹小树着几件事。接着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关于风娃娃为什么吹风车?怎么吹?结果怎样?的段落,接着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学习接下来的段落。学生在理解课文上就有目的、有方向,对重点内容能够自己找,自己总结、自己感悟。

四、善于运用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对好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上,总能听到彭老师对学生的表扬,。“我欣赏你!”、“读得真不错!”、“今天进步真大,老师真为你高兴!”、“你们真的太棒了!”“表现那么好,我真的很感动!”每一次的表扬都是那么那么自然,那么自如、那么真切,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彭老师还不忘记引导学生好习惯养成,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当老师在板书时学生空手跟着写、班里学生鼓掌表扬进步的学生后,学生会说“谢谢!”、学生自由读课文有快有慢,彭老师引导学生要学会等待、要有耐心等,每一句话语都渗透着彭老师的教学技巧和魅力。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自己是一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向身边的优秀教师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三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作文指导课《动作描写》,我感触很深。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张老师都能充分把握本次作文课的教学目标:动作描写。围绕这一教学目的所展开的各个环节设计很精巧,也很受学生、老师的喜欢。

二、导入设计新颖

张老师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让一个高个子男生到讲台前 “吃桔子”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其余学生观察该男生从走上讲台到吃完桔子的整个过程。老师特别强调抓住动作来写。

三、老师指导巧妙,激活思路

作文课,许多学生总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从哪儿下笔。针对这些学生的困惑, 张老师在本课教学时,把重点落在了“如何进行动作描写”上。张老师层层铺垫,步步引入,因此学生也就有话可说了。学生的写作欲望被调动起来了,一切准备工作就绪,老师放手让学生把观察的动作用语言表述出来。

四、教学过程井然有序

教师的语言精练,教态自然,亲切、大方。评价语言丰富。整节指导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条理分明、重点突出。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个教学设计,每个环节,都是教师的精心设计。目的性强,构思巧妙。

语文公开课评课稿 篇四

今天有幸,能聆听孙主任的《钓鱼的启示》,对于高年级语文课,本是毫无经验的我怀着非常想要学习的心情去听课,果然收获颇丰。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听课的感受。

在读中感悟,分析作者的心情变化。在揣摩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然后联系生活,教育学生做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要求学生畅所欲言,师生共同走进课文,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认识生活中的是非曲直。

朗读是高年级语文课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朗读每读一遍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作为老师孙主任把我的非常准确,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学生由浅及深,逐步提高。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增强朗读的效果。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更能显现朗读效果。

本课孙主任主要由四个大部分组成,即引入课题、详解课文、提取道理、布置作业这四个部分来进行。我深刻的记得“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中心思想,孙主任全程直击主题,举生活中的简单明了的例子,来突出中心思想,不仅学生听得懂,也更能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听课的过程我把自己当成学生,身临其境,思路清晰,并且积极的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是真实的体会又是心灵的洗礼,非常值得和有意义。

语文评课稿 篇五

《灯光》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通过讲述对天安门广场上灯光的回忆,一位红军郝营长为了后代能够在有灯光的环境下读书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高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师在课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高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教师在开课作者简介后,提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作者的经历中,围绕灯光,发生过一个感人的故事,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2、朗读形式多种多样,同一句话,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朗读,体会出不一样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

3、最后的总结写法回顾了课文,巩固了所学,写法的总结为写作文打下了基础。

语文评课稿 篇六

李老师的课,每一次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昨天,听了李老师教学的《桥》一课,有以下几点感触:

一、教学每一环节都围绕“桥”展开。从开始的“回顾课文中的桥”到“直奔有形之桥”再到“探索无形之桥”、“感悟生命之桥”,每一个大环节,小环节都围绕桥进行,并点出了“党支部书记就像一座桥”,这样的设计既巧妙又合理,同时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走进人物内心。特别是小练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说儿子啊———”,“儿子瞪了父亲一眼,说父亲啊———”,等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三、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对比句子读、三个感叹句的多次读、理解读、教师抓住了重点字、词、句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朗读,不仅朗读的多,而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语文评课稿 篇七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今天我有幸听了x老师的课,收获很多。〈WWW.JIAOXUELA.COM〉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x老师讲出了这首诗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有条不紊地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如此,听课亦是如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这个新老师学习,现做如下总结:首先,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从课题导入——初读诗句,学会生字——精读诗句,理解诗意——背诵古诗,环环相扣。

其次,课堂读的形式多样:师范读——生自读——师生对读——同桌对读——指名读——齐读。这样改变了以往读书的'单调形式,同时师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x李老师进行了板画,让学生知道诗是可以听到的,诗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诗声情并茂将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

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在读、听、看、想后再落实诗句之意,水到渠成。这样的教学形式较新颖,达到了当堂背诵的效果。

不过,个人认为本堂课稍有不足的是:在学生写生字一环节时间有点多。同时,板书设计有点散,要是能把四幅分开的板画,整合成一幅画,到最后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效果会更好。

语文评课稿 篇八

今天,听了吴老师执教的《比尾巴》一课,下面就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吴教师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然后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并且在整堂课中,穿插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实践,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实效性。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主体地位。

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促使学生主体能动作用与现实环境的统一,使学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出理想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教学不断发展和提高。

在课堂中,吴老师抓住识字规律,把几个相似的字“公、松、鸡、鸭”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发现识字规律,渗透识字方法。教师采用随机教学法,把学习生字一一落实。有层次地有梯度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与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本课的生字。

在朗读中,教师不但运用了指名读、自由读、范读、齐读、同桌分读、男女生对读等方式,而且让学生评议,评后再读,强化了朗读训练,培养了朗读能力。针对问句,在课堂上呈现地语气朗读还不够到位。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感情地读懂问句,读出问句,是有一定的难度,本人认为还是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得以理解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

语文评课稿 篇九

本堂课的教学返璞归真,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简简单单

课堂上没有繁琐的目标,庞杂的内容,零碎的讲解,新奇的形式,热闹的活动,有的只是简明的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简要的讲述、点拨、激励。

二、实实在在

实实在在的读,实实在在的说。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实实在在的指导,教师不厌其烦的指导学生学习概括,有要求,有点拨,有引导,有激励,有示范……让学生用通顺流畅、规范的'语言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无不耐心细致。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是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今天,听了严老师所教的这一课,让我感受较深的是: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理念、自主探索、互动学习的观念,且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突出教材的特点。如上课伊始,教师以歌词导入新课,能激发爱好,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其次、围绕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便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划出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互相交流,互相评价,老师再作小结。这一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师生合作的新理念。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让学生设计一则保护黄河的宣传语。这样,突出了文章主题,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问题,在书上圈点勾画,进行交流,主动地进行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但这节课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课堂结构安排上不够合理,呈前松后紧的局面。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不够高;在读书练习中,虽然也进行了指导,但学生读得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读书的练习与指导。

语文评课稿 篇十

听了坐看云起讲的《巨人的花园》一课,觉得值得讲借鉴的地方很多。《巨人的花园》一课可以分三大块:

一,花园没有主人时,花园美;

二、巨人回来,赶走孩子,花园不再有春天;

三、花园变美了,变漂亮了,首尾照应。

老师抓住第二部分重点段,引导学生明白由于巨人的冷漠让花园不再美丽了,不再漂亮了。这一部分中,出示:禁止入内的告示牌让学生谈谈体会到什么?从这儿入手。还应该抓住“砌”到后面的“拆”做做文章,不一定要按顺序。

教师教学时还注重了朗读指导巨人的`三次话,先是一次一次出示,教师充分带领学生走进巨人,让孩子说说巨人心理想什么,分别叙述三次巨人的话,让学生体会,直到小男孩的出现才让学生理解分享带来了幸福。最后一句出示完成,抓住凝视,为什么凝视?凝视是小男孩给巨人一个思考的机会,凝视里有提醒和暗示。“手一捏,花开了”,告诉巨人,有孩子花园里就有孩子。很有哲理,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敞开心扉和别人分享,就是幸福。最后的幸福论坛很好,联系这一单元谈对幸福的认识。

语文评课稿 第十一篇

前段时间,在学校组织的“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了江老师的一堂真实、生动、高效的家常课。

《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来赞扬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见;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他们的爱国思想。江老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适时加入资料袋内容,衔接准确,不留痕迹的给学生扩充了课外知识容量。

教学出始,江老师引导学生读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江老师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然后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以读带讲,以点带面”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课的教学中,江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句子,学生体会到了再谈理解。于是学生们边读边动手在文中找出重点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通过品读,交流,感悟,渐渐的人物形象鲜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了训练。

我曾仔细地读过本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教学本单元课文,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语文评课稿 第十二篇

《荷叶圆圆》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四个小伙伴的对话体现了荷叶的美,从而突出夏天的特点,使学生热爱夏天这个季节。张艳老师在教学《荷叶圆圆》时努力体现以下几点新课标的理念:

1、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展教材的“形”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文字毕竟不是直观的,他们能感受到蕴涵在人物化了的物中间的童趣,并有足够的想象力,但对文字所呈现的美感缺乏体验。老师就借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直观形象的优点,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使教材的“形”得以程度的扩展。如:教师在让学生交流了你见到的荷叶是什么样的以后,请学生欣赏荷叶图片,精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如诗如画的情景中。

2、充分品味课文语言——扩展教材的“味”文字是平面的,只有借助声音才能立体起来。本节课以读贯穿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本的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内化,在读中训练语言,在读中体会乐趣。通过对课文充分的朗读,将语言逐渐吸收内化,文本的“味”便出来了。教材也便因此而更具生命力。张老师本节课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刚开始的初读识字,分段赛读,教师范读后再读,分角色读,自读感悟等,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在读中品味文本优美的语言。

3、适时扩展学生的想象——由“文本”向“文外”扩展

比如“让学生想象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样?它躺在荷叶上看到了什么?”在拓展时让学生想象池塘里还来了谁,他们会怎么说?会把荷叶当作什么呢?课堂中,老师引导学生将文本向文外拓展,把学生的想象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达到对文本的丰富和补充。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2篇语文评课稿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语文评课稿。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