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一面》教案【优秀9篇】(一面一面造句)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快回答整理了9篇《一面》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一面教案。

《一面》教案 篇一

一、引言。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1、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

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

C、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年龄:五十岁上下衣着:穿一件牙黄的长衫

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C、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崇敬)

3、齐读三次肖像描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A、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一个是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一个是“微笑”“默默点了点头”,显示出慈父般的安详和温柔。)

B、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5、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6、读38段,理解:

“带着体温的银元”: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啊”: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自我牺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齐读第二部分:

A、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B、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C、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三、小结。

本文语言极其平常,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无雕饰的痕迹。既有“理”,又有“情”,从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鲁迅永远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的主题,从而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面》教案设计 篇二

《一面》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导学生揣摩抓住外写画人物的方法。

课上我首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其次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那么几个,其他学生都比较沉默。我想是因为他们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较少,谈体会时不知从何处谈起。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但是我忽视了这一点,所以课堂上学生没有做到积极参与。

其次虽然是体会到了本文的写法,也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但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行拓展练习。知道与运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后设计时一定要安排学与练的时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面》教案设计 篇三

《一面》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上课之前我认真拜读了教师用书。教师用书中这样帮我们解读课文“课文对鲁迅的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紧紧扣住一个字──“瘦”。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激活想象,感悟鲁迅置健康于不顾,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说实话,我觉得说从人物的外貌中去领悟人物的气质还是有些牵强。鲁迅先生长得很瘦,难道就一定是工作太劳累太劳累了?他的胡子和头发就能看出他坚毅刚强的性格?

于是在教学前,我决定按自己的解读去教学。上课前,我依然让孩子们讨论:这篇课文学些什么?孩子们认为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教学中,我决定尊重孩子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去展开教学,并不从外貌描写的句子去展开教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由于孩子们基础不太好,而且很多孩子不善于归纳,不善言辞,于是我在课堂中给了充分的时间孩子们去读课文,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课文,然后,让尽可能多的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去归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课文的教学重点,孩子们交流的时候并不踊跃,我想主要原因是孩子们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得太少,对鲁迅先生也了解得太少。虽然在前两课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是并没有对孩子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深刻的认识。学习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实在是无法领悟文字里所蕴涵的那种凝重的感情。

因为是阅读课文,我在教学中也没有过多的追究孩子们,也没有给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更没有把教师用书上的内容灌输给孩子们。文字的理解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能领悟的东西,不能强求孩子们也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理解的。

我觉得这篇课文是阅读课文,因此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没必要小心翼翼,极力将文章讲的透彻仔细。我记得我们学生时代学习这篇课文是在初中,那时大概是讲读课文吧,我们的老师是位中年教师,他把这课给我们罗嗦了好几节课,我是半点兴趣都没有。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篇很寡味的课文。因此我在教学中尽量避免跟孩子们烦琐的分析。

但是,这课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到底采用什么方法才更有失效,还值得我认真思考。

《一面》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待摩suō

jiǒng相抖擞颓唐

chóuchú不能自yǐ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总结课文;

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1.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一面》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一面五星红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学期的阅读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课文叙述了我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我拒绝了面包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理解和尊敬。本文的思想内涵定位为爱国者在每个国家都能得到尊敬,爱国者是最值得尊重的,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赢得外国人的尊重。因此,在教学中,我带动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对人物动作的细微描写,揣摩人物内心,体味人物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外在动作中读懂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国旗的尊重、热爱和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学习并运用学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懂得尊重和爱护国旗,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学习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低声播放《红旗飘飘》歌曲

2、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6课《一面五星红旗》。

3、同学们齐读课题。

4、师引导: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设身处地,体会留学生所处环境

1、自主学习第一部分:在漂流失事后,我的处境怎么样?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自主学习,并以文章为凭借谈自己的学习体会。(相机理解:荒无人烟、无影无踪)

3、指导朗读:你能把我当时处境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再练读,齐读)

4、在这样一种处境下,这位留学生此时此刻最需要的是什么?

(三)品评比较,体会老板的国际友情

1、默读文章的二、三部分,边读边画出描写老板态度的语句,然后小组讨论一下,老板的`态度都有哪些变化?

(生画句子讨论,教师巡视)

2、汇报交流:老板的态度都有哪些变化?

(1)(屏幕出示)老板听懂了我的话,却把双手一摊,表示一脸的无奈,说:我讲究平等交易,我给你面包,你能给我什么呢?

(2)师教方法:自己读读,找一找老板的动作,再学着做一下,通过这个动作你体会到老板的什么心理?(3)师小结:同学们刚才不知不觉中就在运用一种阅读和描写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动作体会人物心理。

(4)生用刚学习的通过动作体会心理的方法来汇报,

(5)讨论:老板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6)师引导:你们发现作者在描写老板态度变化的特点了吗?

(7)师总结:作者没有用大篇幅对话去展现人物心理。他是通过老板的动作来展示老板态度的变化的。这种用人物动作体现人物内心的方法非常巧妙。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这种方法,在习作中我们还要尝试并运用这种方法。

3、拓展练习:媒体出示一组练习: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谈谈所体会到的人物的心理

句子一:我抬起头,仰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庄严地敬了一个队礼。

句子二:刚公布完考试成绩,我就手舞足蹈地大声叫嚷起来。

(四)精读感悟,体会我的爱国情怀

1、过渡:体会促使老板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的原因。

2、自由地朗读课文。想: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我对五星红旗的珍爱?

3、交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指导朗读,读出留学生态度坚决宁可挨饿受苦也不愿意换面包的决心。

5、师总结:正是留学生这种对国旗的尊重和对祖国的之情打动了面包店的老板,使他深深地理解中国留学生的行为,老板不仅救了他的生命,还无偿为了支付了医药费。

6、谈感受:你想到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再次体会老板的救助行为。

(五)拓展延伸,深化文章的主题

1、资料展示:古今中外,像留学生这样维护国旗尊严的人还有很多很多。请把你收集的感人故事给讲我们大家听。(梁帆的故事,吴立章爷爷小时候的故事等)

师引导: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播放教学课件:天安门广场上,布达拉宫前,南极大陆上、香港回归时、载人宇宙飞船上,申奥成功时,升起五星红旗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3、怀着对五星红旗无比崇敬的心情齐读课题!

六、板书设计:

26

一面五星红旗

老板

《一面》教案 篇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1、感知课文,明确记叙要素

2、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

3、初步体会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①: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可用悬念法,及先学课文第二部分,引起对事件的好奇心,后指导学生速读课文,找出各记叙要素,并据此简述事件,同时谈谈自己对各人物的认识。

2、重点

②:从鲁迅的肖像描写中体会其性格、精神。结合课文内容,可用朗读、讨论的方法体会其性格、精神。

3、难点是归纳和掌握肖像描写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时,引导学生找出其共性,归纳出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课堂片段练习来巩固。

三、教学过程 :

导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人,你能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印象吗?如果有一个人你只见过一次,以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你在多年后还能描述出他的样子吗?(视学生的情况而定过渡语)有一个叫的阿累先生和鲁迅先生只见过一面,而他却深深地记住了鲁迅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一面》这篇课文。

(一)明确目标

(见上)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写作背景(见预习提示和教师用书)

2、介绍作者基本情况(见素质教育新教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齐读课文第二部分,明确: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

记叙什么事?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情感?(师生讨论)

过渡语:如果说这篇课文我们上到这就算上完了,你对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吗?(引出对事件的关注)

2、学习第一部分,完成学习目标①、③

⑴全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表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句子。

⑵请一至两位学生说出记叙要素,并根据要素简述课文内容。

⑶请一至两位学生谈谈对鲁迅先生的看法。(揭开目标3所遮住部分)

过渡语:在这个事件的叙述过程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引出学习目标②的学习)

3、学习对鲁迅的三次肖像描写,归纳人物肖像描写方法

找出三次肖像描写处,边明确问题边归纳写作方法: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描绘的'?

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来写? (写作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可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吗?从哪些描写可看出?(方法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三次描写的顺序怎样? (方法3:按一定顺序描写)

结合事件内容归纳: 方法4:有必要时可反复写

方法5:不一定面面具到

(四)肖像描写片段练习

利用刚才的方法,用几句话描写出你的同桌或教室里任何一个人的外貌特点。(生写,师巡视。)

5分钟后,师检查写作情况。请几个学生读出自己的作文片段,师生共同评其优劣。

(五)总结、拓展

(根据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说总结语)

(六)布置作业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我”对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要求划出并简评。)

附:板书设计 一 面

阿 累

时间:1932年秋的一天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我”、内山老板 事件:(略)

主题:体现了鲁迅先生关心进步青年、为革命事业甘愿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

远景:身材、年龄、国籍、衣着、烟斗 (粗勾)

中景:脸色、身材、精神、头发、胡须 (细描)

近景:脸色、身材、头发、胡须、烟斗 (特写)

肖像描写方法:

1、抓住人物特征

2、体现人物性格、精神

3、按一定顺序描写

4、必要时可反复写

5、不一定面面具到

《一面》教案设计 篇七

一、引言及背景介绍。

1. 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会有许多短暂的邂逅,但由于时间短暂,有时会形象模糊,有时会踪迹全无,而那留在记忆深处,往往都是人生的精华!那么今天,我们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去倾听他向我们讲诉那异常珍贵的一面吧。

2. 鲁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怀着对无产阶级的坚定信念,他写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革命的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怀着这种悲痛的心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忆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的情景。

3.速读全文,找出文中表时间的词语。

a)本文记叙的顺叙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顺序;表时间的词: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

b)本文记叙的是谁见谁一面?为什么以“一面”为题?

(a、阿累见鲁迅先生一面;

b、一方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思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题,表时间的短暂,却能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见鲁迅精神感人之深。)

c)讨论归纳本文的中心事件。

时间:1932年秋天的一个中午

地点:内山书店 人物: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事件:鲁迅先生荐书、赠书

起因:“我”到内山书店等车、躲雨

经过:“我”渴望得到鲁迅译得《毁灭》,却无钱购买

结果:鲁迅低价卖书并赠书给“我”

3.小结。

作者阿累当时只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的一个普通汽车售票员,可鲁迅先生却能够亲自接待并低价卖书、赠书,可见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心爱护。这正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真实写照。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方面的故事。

一面

鲁迅 低价卖书并赠书 阿累 受到巨大精神鼓舞

关心进步青年 化悲痛为力量 继续前进

第二课时

一、引言。

同学们,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去世,使人们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纪念鲁迅的文章层出不穷。那么在浩如烟海的纪念文章中,为什么只和鲁迅见过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写的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样表现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的呢?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叙述者、鲁迅先生、“我”、内山老板):

1. 找出文中特写镜头:

(a、书店全景:空荡无顾客,两个人用日本话谈笑,冷窖;

b、书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横排一列中文的《毁灭》;

c、一本书特写:书上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2. 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出鲁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其中对鲁迅三次肖像描写,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找出文中对鲁迅肖像描写的三段,比较其异同。

(a、刚走进门不久:外形:瘦瘦的 年龄:五十岁上下 衣着:穿一件牙黄的长衫

嗜好:嘴里咬着一支烟嘴————轮廓描写

b、老人走出来时:“瘦得叫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脸色黄里带白;头发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象隶体写的“一”字————近观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铄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形象。

c、鲁迅贱卖赠书后惊异:细致刻画长衫的质地“羽衫”,烟嘴一头已经熏黑——崇敬)

3. 齐读三次肖像描写: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进行描写?文中渗透着“我”对鲁迅怎样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个生命献给人类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渗透着“我”对鲁迅先生无限热爱,无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 a、当我醒悟到眼前赠书者不是别人,而是一位伟人时,文中怎样描写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样写鲁迅的回应的?

(没有过多的对话却胜似千言万语。一个是兴奋的“结结巴巴”快要跳出来;一个是“微笑”“默默点了点头”,显示出慈父般的安详和温柔。)

b、作者为什么“结结巴巴”?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

(“结结巴巴”显示出作者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站在身边,一种深切的感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于用语言表达。“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与险恶,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表现“我”对鲁迅由衷的敬爱之情。)

5. 老人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当认出鲁迅后,“我”由衷的爱戴、崇敬、激动、狂喜。作者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这些称呼有何深刻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亲密无间

崇敬热爱 父亲:崇敬热爱

师傅:效仿学习

战士:奋战不息

6. 读38段,理解:

“带着体温的银元”:劳动所得,虽少却很珍贵

“他的手多瘦啊”:鲁迅忧国忧民,操劳一生,自我牺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感动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 齐读第二部分:

a、难忘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了牙”“昂着头”?

(“一面”给了“我”极大鼓舞,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获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坚强起来。)

b、怎样理解我们不愿恣情悲痛?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时候?

(○1表示鲁迅逝世后仅仅感到无限悲痛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2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顽强战斗。进一步显示“一面”给“我”的精神力量。)

c、文尾中“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个词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对鲁迅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现了这种感情。)

三、小结。

本文语言极其平常,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无雕饰的痕迹。既有“理”,又有“情”,从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鲁迅永远和广大群众在一起的主题,从而使文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面

同志

崇敬 朋友

爱戴 父亲

师傅

战士

以小事,抒真情

《一面》教案设计 篇八

这篇课文讲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内山书店见到鲁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现了鲁迅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发了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课文在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以及“我”的感受时,不惜浓墨重彩,细致入微。特别是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揣摩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在这堂课中,我认为有几个方面是做的比较到位的:

(一)在教学上我努力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坚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自己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说实话,我虽然这几年一直是这么上略读课文的,但还是在这堂课下课后才听到吴老师说到“任务驱动”这个词。回家后,我马上上网查,才知道这就是“任务驱动”。这两年我一直比较关注略读课文的教学,因为两年前一次异常失败的略读课让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种信息积累的过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话“能常规的就常规,能不变的就不变”。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眼前的云雾一下就拨开了。教学本身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何必搞的那么繁琐呢?略读课文前面都有学习提示的,这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呢?

(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透课文,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主要抓住外貌描写进行学习,层层推进,以读代悟,读悟结合,重点分析对鲁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写,使学生从中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品质。体悟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训练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本次教学中,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本文词语的感情色彩强烈,课文已对关键词语作了一些批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与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鲁迅的理解和关切。这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到鲁迅关心和爱护青年的品质。

(二)文章末段的文字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结合时代背景,作必要地提示。

(三)鲁迅离我们的学生有点遥远,学生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层次,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外貌描写的学习上,比较“干”,缺乏“圆润”。

(四)在一些问题的设计上,没有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回顾,过于主观的设定了方法,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如任务一“小贴士”的设计和对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的提示。

最后,我只想说,上一次公开课是痛苦的,但收获是丰硕的,“磨”出来的硬道理。

《一面》教案设计 篇九

《一面》练习题(2005、2)

七年级_____班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

一、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号的用法。(破折号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话题转换c.表示事项的列举分承d.表示声音的延长e.表示插说f.表示话没说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50上下的中国人……()

2.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

3.这时,我忽然记起那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4.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5.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乙: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在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拿烟后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1.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a.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b.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d.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过对鲁迅肖像的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______的人。

三、阅读课文5-37段,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解释“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中的“赫然”。

赫然:

2.用一个成语概括“我”对《毁灭》一书的态度和感情,然后结合原文简要说明原因。

答:

3.“我”对鲁迅先生怀有怎样的感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答:

4.鲁迅先生是怎样对待“我”的?为什么会这样?结合原文简要说明。

答:

5.选段表现了鲁迅先生哪些品质和精神?

答:

6.选段中有画线的句子:“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结合上下文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答:

四、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读书与“读”人

①我在读书时,常常油然想到人;我在与人交往时,又常常油然想到书。这些年来,读书也“读”人,兼收并蓄,觉得益莫大焉。

②我的长篇报告文学《科技帅才蒋新松》就是这样读书又“读”人的一个结晶。

③记得我初次采访蒋新松时,心灵为他坎坷的人生久久颤动:他的童年少年,适逢日寇入侵,颠沛流离,失学失业;解放了,他考入上海交大,被选为留苏预备生,偏偏患上肺结核,痛失良机;毕业了,踌躇满志,要搞科研,却被扣上一顶“右派”的帽子;粉碎“四人帮”,科学的春天来到了,他又失去多年相依相伴的妻子。但是,一连串的打击并没有使他颓丧,在十年动乱中,他帮助鞍钢搞出了三项大型自动轧钢装置,都获得了全国科技大奖……{WWW.JIAOXUELA.COM}

④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蒋新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司马迁受宫刑而后著《史记》,孙子膑足后有《兵法》……都是他们发愤所为也。”他向我谈起,学生时代爱读《哥白尼传》。创立“天体运行论”与“宇宙无限说”的哥白尼和布鲁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曾使他受到震撼。由此我找到了一把打开他心扉的钥匙:他阅读了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受到司马迁、孙膑、哥白尼、布鲁诺在痛苦中的非凡表现的激励,他才走出困境,走向了成功。

⑤当我再次采访蒋新松时,他已经是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他开拓了我国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领域,研制成功深潜6000米水下机器人,因而被誉为“中国机器人之父”。我惊异于这位已获殊荣的院士仍衣食俭朴,工作如痴。我们朋友般地深谈时,他忽然问我:“老徐,你喜欢范仲淹吗?”我说:“喜欢啊!”他于是孩子般天真地握起我的手,直呼“知音”,为我背诵《岳阳楼记》。背到后半部时,尤其神采飞扬:“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啊,透过蒋新松诵读名篇而敞开的心扉,我又一次透彻地看到他的思想的脉络,中华传统美德是他精神的又一支柱。

⑥于是,我油然想到书籍的启迪功能,想到读书的重要,想到学生时代读过的诸葛亮的《诫子书》中的话“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好一个“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蒋新松不正是这样,博闻强记,多思多问,求博,求深,求精,才从文学、史学中,从异域科学家著作中汲取了营养和力量吗?可以说,“读”人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读书,读书又使我更好地“读”人。于是,我深感诸葛亮当年向儿子灌输的读书经验,堪称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经典,值得长久地吟哦,长久地思索回味,它给人以长久的启迪。

1.第③段至第⑤段主要采用的记叙顺序是叙,文中能够显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语言有两处,即,。

2.文章表现了蒋新松哪些高尚的精神品质?

3.书籍对蒋新松走出困境、走向成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找出阐述这个意思的一个议论句,用横线标出来。再说说它和记叙的关系。议论和记叙的关系是:

4.文章详细记叙了蒋新松,略写了他经历。这样安排内容的作用是。

5.根据全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五、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轻轻地抱住母亲

①母亲已经70多岁了。70多岁的母亲在胆囊切除手术中受尽了磨难,本已衰老的母亲更加虚弱了。母亲在病床上躺着,想动一下都非常困难。那天晚上,母亲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当时,我就那么轻轻地一抱,就把母亲抱到了床上。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②上了床,母亲不愿躺下,就那么实实在在地*在我的怀里。那时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宽厚,也感到了母亲的瘦小。我搂着母亲,并且轻轻地晃着,母亲那一头苍白的头发,散乱在我的眼前。我低头给母亲梳理头发时,母亲的双眼闭着,眼角却溢出了几滴泪水。我给母亲擦泪时母亲说:“你小时候,我就是这样抱着你,你不老实,老是乱蹦乱跳。”我说:“妈,你想我抱着吗?”母亲说:“想,抱着我,我心里就踏实。”我的眼睛湿润了……母亲说着就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边轻轻地抱着母亲,一边微微地晃着。我感到有一股爱的暖流在冲撞着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强壮的身子就是母亲的*山,就是母亲的胆量,就是母亲的渴望……我的泪,竟忍不住掉到了母亲的脖子上。

③把一个人抱在怀里是因为心中有爱,那是一种深沉的爱,一种无法描述的爱,一种比任何语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爱。小时候母亲经常抱我,抱着我下地,抱着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亲还会亲我的脸蛋儿,我这时就会搂住母亲的脖子,那是一种渴望,一种依赖,一种让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就不愿再让母亲抱了,最多会让母亲扳着脸看看我胖了还是瘦了。当我长到渴望和异性亲热的时候,我会与女友激情拥抱,甚至热烈地亲吻,却不再愿接受母亲的双臂和胸怀了。这时的母亲,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欢的食物来表达她深深的母爱了,而我也再没有搂住母亲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个晚上,我抱着母亲时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里一样,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个晚上,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夜里10点钟时,母亲说:“我想睡了。”我说:“妈,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亲说:“中。”于是,母亲就搂住了我的脖子。母亲比过去明显胖了。我抱着渐渐康复的母亲向床边走去的时候,母亲满脸的笑容。我知道母亲在我的轻轻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满足。我感到我幼小时的形象和母亲叠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长的旅程,也是母子亲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爱的结晶和升华。我把母亲放在床上时,母亲竟然出乎我预料地说了一句:“好幸福啊。”继而就是响亮的笑声了。

⑤我在这笑声里充满惭愧。我们会激情满怀地抱住亲爱的妻子去倾吐炽热的情恋,我们会喜不自禁地抱着儿女去倾吐脉脉的爱意。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去抱一抱年迈的母亲,去倾诉那份人间的挚爱和亲情呢?……

1.从全文看,题目“轻轻地抱住母亲”中的“轻轻”一词用得很形象,请分析“轻轻”一词的含义。

答:

2.第一段中“也就是这轻轻的一抱,竟使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使“我”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的原因是什么?答: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将病中母亲的肖像描绘出来。

答:

4.对本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轻轻地抱住母亲”为线索,着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亲与渐渐康复后的母亲的动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发了对母亲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挚动人。

c.为了引人人胜,本文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的叙述方法。

d.本文描写细腻,语言朴实自然,字里行间渗透着深深的母于之情。

5.你喜欢文中的“我”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1、参考答案:1.e2.a3.f d  4.b  5.a  6.b

2、参考答案:1.c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说特写)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为国担忧)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3、参考答案:

1.这里是鲜明的意思。

2.爱不释手。原因是:“我”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他看到过一本杂志上介绍《毁灭》是一本好书,又看到书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信任,使他更加相信这是一本好书。

3.热爱、敬仰鲁迅先生,例如文中对《毁灭》爱不释手,重要原因是发现书脊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便像得到了保证似的”;再如证实了眼前站着的是鲁迅先生时,“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他热情地称鲁迅先生为“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赞美他为“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充分表达了崇敬之情。他关心先生的身体,例如他“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他深深地为先生的健康担心,

4.鲁迅先生热诚地关心帮助“我”,向“我”推荐书籍,并亲自从书架上扳下来,递到“我”手里,知道“我”经济困难,一本书送给“我”,另外一本只收本钱。因为先生看到“我”热爱进步书籍,断定“我”是追求进步的青年,先生对“我”寄以厚望,热心地为“我”的进步提供条件。

5.鲁迅先生热诚地关心和帮助进步青年,如上题的分析。他为了革命鞠躬尽瘁,没有休息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脸色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

6.在里屋鲁迅先生已经听到“我”和内山的交谈,知道了“我”经济状况不好,又知道“我”热爱进步书籍,所以准备把自己的译作《铁流》送给“我”,而且要再向“我”推荐一本好书,所以这样说。这也表现出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

4、参考答案:

1.顺叙记得我初次采访蒋新松时当我再次采访蒋新松时

2.(1)衣食俭朴,工作如痴。(2)有广阔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3)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3.(1)第四段中的“他阅读了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受到司马迁、孙膑、哥白尼、布鲁诺在痛苦中的非凡表现的激励,他才走出困境,走向了成功。”(2)第五段中的“通过蒋新松诵读名篇而敞开的心扉,我又一次透彻地看到他的思想的脉络,中华传统美德是他精神的又一支柱。”(3)第六段中的“蒋新松不正是这样,博闻强记,多思多问,求博,求深,求精,才从文学、史学中,从异域科学家著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吗?”议论是记叙内容的升华。(或“议论点明了所记内容的实质。”“议论是所记内容的深化。”)

4.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过程(或“从文学、史学中,从异域科学家著作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度过难关,走向胜利的过程”)坎坷的人生经历突出了中心(或“突出了蒋新松高尚的精神品质”)

5.略

5、答案:1.“轻轻”写出了儿子抱着母亲时动作的轻柔以及那种生怕有所闪失的心理,(1分)表现出对母亲的敬重、体贴……(符合题意即可)2.原因是(1)没有想到母亲是这样瘦小、虚弱;(2)成人后“我”从来没有这样亲近过母亲,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种幸福,一种甜蜜。(答到意思即可,答对一点给1分,共2分)3.抓住“衰老”“虚弱”“瘦小”“散乱苍白的头发”等来描写。有“衰老”,“瘦小”“头发苍白”即得满分。4.c5.从“我”对母亲的孝顾、对母亲的真挚情感等方面来组织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一面》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一面教案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