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的5篇诸葛亮《诫子书》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诫子书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公开课《诫子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诫子书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1.本课的内容及其地位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一篇具有启发告诫学生的课文,符合七年级孩子开启初中课堂的大门,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2.教学目标分析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成诵,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用于发现,大胆参与的学习精神,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
通过以上三个目标,提升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掌握本篇文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适应初中课堂,文言文理解能力不足,以及对本篇作者了解不多,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还有部分同学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是学生的基本情况。
三、设计理念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考虑到七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
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活动探究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教学过程
本课主要设计了“悬念导入,激发兴趣;初读文本,培养语感;译读文本,合作质疑;品读赏析,背诵课文,拓展提升,布置作业”五大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悬念导入,激发兴趣:
屏幕打出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由此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口,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因此,要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式的导语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为下面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初读文本,培养语感:
1、听读体会
听音频朗读,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注意字音、句子停顿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示例: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把握朗读节奏停顿。
3、朗读感悟
通过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等多种诵读形式整体感知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朗读中师生进行多方位评价。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本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为翻译全文、感受文章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译读文本,合作质疑。
初一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文言基础,翻译古文已不必由老师包办代替,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知识,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如果小组内确实解决不了的,可以在班级交流展示成果的时候提出来,由别组的同学来解答,实在难度很大难以解决的问题,由老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最佳答案,并不是直接公布结果,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
在全班交流完疑难后,老师先找学习水平高的同学通译文章,然后再同桌互译,老师强调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这一系列的环节下来,学生基本做到字词能当堂消化,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第四环节——品读赏析,背诵课文。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采用故事助读法,理解赏析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并熟读成诵。
1、读警句,谈感受。
围绕“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这个问题,深入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整篇文章内容。
而后,用一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可结合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将学生的思维拓宽拓深。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结合老子的“静为躁之君”这句名言以及诸葛亮自身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的故事来引导理解。“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抓住“澹泊”“宁静”与“立志”“致远”的关系,让学生联系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来赏读,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明白在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迷失志向。“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点拨学生联想已学过的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体会出人生短促,如白驹过隙,要倍加珍惜青春年华。
这样,在默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理解,也会使思想受到净化,为树立正确的理想观打下良好基础。
2、熟读成诵,积累警句。
新课标强调了背诵是培养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课堂上用轻松的语言营造氛围,并提示方法,指导背诵。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按提示背→接龙背→全班齐背的步骤,由易到难,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第五环节——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道德的楷模,家喻户晓,他的很多故事广为流传。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他的故事、名言、成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诸葛亮的“智”,或研究诸葛亮的“德”,或研究《诫子书》与诸葛家族的关系。”这一作业的设置,不仅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同时又一次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五、本课的板书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以“修身”“治学”“惜时”为主线,以文中志当存高远的名句:“非澹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主体。这一板书,既可以提示思路,帮助学生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言简意赅,突出了教学重点,是师生语言交流的有益补充。
六、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诫子书教案 篇三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安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倾听先哲教育,吸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接受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沟通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尝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喜欢,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长,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四、课时支配: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安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倾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导。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留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订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留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WWW.JIAOXUELA.COM★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探讨。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示学生留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沟通,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示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
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沟通: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沟通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留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期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需
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探讨沟通,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依据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再次品读。(依据板书提示分组探讨完成,后总结再板书)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依据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提示结合自身品性、四周实例及社会_现象、“八荣八耻”精神,自由沟通感想。指定优秀代表发言)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爱的句子,思索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爱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举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爱的话。
(自己思索,小组沟通,个人回答)
警句推举: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原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铺张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将来的时间踟蹰靠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久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读书笔记上。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诫子书》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静心养德,保国爱民,平治天下,既有慈父的殷殷期望,更有圣贤的谆谆教导,感人肺腑。古往今来,抒发人间真情的诗词浩如烟海,或抒爱国之情,或赞亲热友情,或歌殷殷亲情,或咏浓浓乡情……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诫子书》学问点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安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育品德。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心平气和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学习必需静下心来,才能必要勤学苦练。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过度懈怠就不能兴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哀痛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
【重点字说明】:
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夫(fú):段
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养德:培育高尚的品德。澹(dàn)
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致远:实现远大目标。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安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须:必要、肯定要。广:使……增广。才:才能。广才:增长才能。成:达成,成就,使……完成。淫慢:过度懈怠。淫:过
度。慢:懈怠,懒散。励精:兴奋精神。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安静”相对而言。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年:年龄。与:跟随。时:季节、时光。驰:疾行、增长。日:时间、时光、季节。意:意志。去:离开、消逝、逝去。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比方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安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作用。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入手,劝勉儿子勤学励志,提高修养。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小结】:本文以父亲的身份告诫儿子读书修身,勤学励志、静心养德,要从“澹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问答题】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诫儿子要留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育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留意珍惜时光,勉励他刻苦学习,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需具备哪几个条件?从语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句多用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答:抱负的人才必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缺一不行。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育又必需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需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头。
4。本文的论点句,并说说论证方法。
答: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反对比论证。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答:学习需要淡泊安静。淡泊安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化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时间观念上讲,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学习,淡泊安静,全身心投入。静,是为了节省学习时间。因为时光一去不复返,记忆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6。《诫子书》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补充一个论据。
答: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而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和“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例句: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7。读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1)决心和毅力格外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长久力,做事就会有始无终。学习先要立志,不情愿刻苦学习,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能。
(2)人在少年时期就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少年不努力,就会一事无成。
《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接受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沟通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尝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喜欢,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依据“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当,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化,从“基础”到“延长”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信任学生对课堂的喜欢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探讨,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探讨,这样铺张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的确不值得小组探讨,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探讨,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探讨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2、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
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
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知道这些成语/这些话说的是谁吗?
【版本1】
三顾茅庐三足鼎立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欲擒故纵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空城计
【版本2】
“他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guān)巾,身披鹤氅(chā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唐·杜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唐)
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南宋)
二、作家作品简介
1、作者: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先生。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作品:《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诸葛亮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
【资料补充】
诸葛亮对诸葛瞻告诫原因(告诫原因)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学习目标
(一)读顺:积累字词,翻译全文
1、【自主感知1】
自由朗读,准确把握读音和停顿。
【自学方法】
(1)结合注释标注读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标出句子的停顿。
【自学时间】
3分钟
【检测方法】
划分节奏、分组读、齐读。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自主感知2】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自学方法】
按照“词语—句子”的顺序展开。
【自学时间】
5分钟
【达标检测】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明(明确、坚定)志(志向),非宁静无以致(达到)远(远大目标)。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扩大,这里指“增长”)才(才干),非志无以成学。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振奋)精(精神),险(轻薄)躁(浮躁)则不能治(修养)性(性情)。年(年纪)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离开,消失),遂(终于,最终)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修身养德的方法为“静”与“俭”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这句中,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紧联系在一起。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险躁”是“静”的反面表现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译文】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原文。
2、整理字词和翻译。
3、《高分突破》P63-64课内一。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二)读懂:体会主旨,思考意义
1、【合作探究1】
作者告诫儿子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自学方法】
找关键词并结合相关句子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1)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旨归纳】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3、【资料补充】
后世对诸葛瞻评价(告诫效果)
(1)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2)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
(3)罗贯中:“苍天有意绝炎刘,汉室江山至此休。诸葛子孙皆效死,成都卿相尽添愁。”“智谋虽不扶危主,忠义真堪继武侯。古往今来多少泪,行人哀怨哭坟丘。”
4、【合作探究2】
借古讽今,结合文章反思自身在修身或学习中的不足之处。
【自学方法】
文中提到“静”“俭”“淡泊”“明志”“致远”,找出包含这些词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自学时间】
3分钟
【成果交流】
言之有理即可。
二、达标检测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是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是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布置作业
1、完成《高分突破》p64课内二+p65课外文言文
2、背诵全文
《诫子书》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
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诸葛亮这位历史伟人的高风亮节。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可以说《诫子书》是一篇勉学劝善的优秀之作。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这篇家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还可以结合《诫子书》的深刻内容,对学生进行治学、做人和修养方面的教育,升华他们的灵魂和良知,启迪他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来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课文并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教学道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具体精神面貌来引入课题,主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减学生紧张的情绪。
二、走进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三、解题
诫:
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一种文体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四、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朗读要求:
1、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二)播放朗读视频,初步感知。
要求:听准字音,注意停连、语气、节奏及重音。
(三)仿读课文,感受语气。
(四)全班齐读课文,增强语感。
五、译读课文
理解文意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增: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一)解释重要字词(抢答的形式完成)
(1)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内心恬淡,不幕名利
(3)明志:明确志向
(4)广:使。广,增长(形容词使动用法)
(5)志:立志(名词用作动词)
(6)险躁:
轻薄浮躁
(7)驰:迅速逝去
(8)去:消失
(9)枯落:凋落,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二)
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遇到疑难进行勾画
1、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
2、一同学翻译全文
(三)读出节奏(感知课文内容)
1、障碍朗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标出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六、研读课文
把握主旨
(1)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方面来告诫儿子的?
(2)根据同学们对诸葛亮的了解,结合诸葛亮的人生经历和《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觉得诸葛亮本人最喜欢的可能是文中的哪两句?为什么?
(3)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你觉得受益匪浅,想要选择文中的一句话,送给在坐的某一位同学,你会送给谁?为什么?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的5篇诸葛亮《诫子书》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诫子书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