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15篇2023(优秀13篇)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13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15篇2023,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一

第4课洋务运动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中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3)口号:自强、求富。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4)主要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②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一批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创办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

④建立新式海陆军(在李鸿章的建议下,清政府筹建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协调指挥)

(5)评价洋务运动

进步性: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②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在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失败标志: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胡失败。

(6)教训:地主阶级洋务派不能领导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7、左宗棠收复新疆

(1)背景。19世纪70年代,,中亚浩汗国阿古柏占领新疆大部地区,俄国占领胃伊犁。

(2)过程:左宗棠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胡方针”重新收复新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

初二上册历史期末考点 篇二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 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

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

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6.战败原因:

①主观:清政府腐 败无能,妥协退让。

②客观:日本国力强大,蓄谋已久

7.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8.条约危害:

①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②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

③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掠夺富庶的长江流域。

④便于列强经济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9.影响:

①中国: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使中华民族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再掀高 潮。

②日本:促使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③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三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四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时间:1851—1864年

(1)原因:鸦片战争激化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

(2)爆发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3)建立政权组织——1851年,永安建制,分封诸王(东西南北翼)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作为都城。

(5)北伐西征:1853年,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6)颁布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后期——《资政新篇》——进步之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7)天京陷落:1864年,洪秀全病逝,湘军攻占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8)性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战争。

(9)失败原因: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没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领导集团的`腐败与不团结。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10)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五

所谓的历史微故事,其实就是章节短小、情节生动和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这类故事对初中生有较大吸引力,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对历史好奇心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可以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还应加强历史微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的条件

1.合理选择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所以,教师还要做好微故事的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仅通过课本的介绍很难帮助学生体会清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无能,进而难以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失败的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选择讲述两广总督叶名琛推行“六不”政策的小故事,即在面对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时,叶名琛采取了“不守、不和、不战、不死、不降、不走”的制敌方略,最终被敌人俘虏,以至于广州城被英法联军占领。在为故事内容感到惊讶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最终导致了战争失败。此外,通过合理进行微故事的选择,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中有关孔子思想的内容时,考虑到“苛政猛于虎”一类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教师可以讲述“子贡赎人”这一历史微故事。该故事讲述了孔子反对弟子子贡没有按照鲁国政策报销救赎奴隶费用的事情,阐明了孔子主张人人遵守制度的思想①。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思想,教师可以列举吃饭插队的例子,从而加强学生生活与历史微故事的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学习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合理导入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想要进行历史微故事的合理运用,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故事导入,才能通过讲述微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讲述历史教材上“小字”内容时进行微故事的导入。这部分内容实际是对教材正文展开的进一步解释,能够使历史细节得到体现。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的内容时,在讲述唐太宗推行减轻赋税劳役和荣奢从简的政策时,教师可以重点进行小字部分涉及的故事的讲述,即唐太宗宁愿忍受气喘病也不愿意耗费民力建暖阁的故事②。另一方面,在历史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微故事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内容时,讲到隋炀帝的暴虐行径时,课堂气氛可能较为压抑。此时,教师可以引用《资治通鉴》中的资料,讲解隋炀帝自认为是高富帅,并且扬言如果跟臣下比试自己依然是最适合的皇帝人选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隋炀帝的自负、可笑。

3.合理讲述故事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还要合理进行故事的讲述,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讲述历史微故事也是为了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所以,教师的讲述还应尽量符合历史史实,而并非随意虚构。例如,在讲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中的科举制度时,教师想要进行能够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故事的讲述,还要注重讲述能够反映当时社状况和史实的内容。比如,可以讲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明代科举制度的无道和不公③。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述历史微故事时,还应照顾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水平,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故事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恐怕难以理解张謇选择弃官从商的行为。此时,教师要先主动提出这一疑问,然后进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的讲述,并进行实业救国思潮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的介绍,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加深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微故事,还应尽量做到生动且富有感情,以便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感染,进而使学生顺利理解故事内容。

二、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历史微故事的运用,从而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考虑到初中生求知欲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富有悬念的历史微故事的设置,以便使学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新课学习上。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的内容时,结合之前讲述的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提出问题:“秦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国家,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都城市场上无人买鞋子,人人买拐杖的情况?”在学生普遍对该问题感到疑惑的情况下,教师则可以导入新课,讲述秦始皇建阿房宫、修长城和建骊山墓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合理设置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顺利实现课程间的自然过渡。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在新中国成立的典礼上,为什么设置了54门礼炮?又为什么让这些礼炮齐鸣28响?”的问题。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做出解答:“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礼炮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经历的28年浴血奋战”④,学生由此也可以发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然导入新课。

2.在知识点介绍中的运用

目前,一节初中历史课的时长为四十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将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如果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将很难保证拥有充足的学习热情。而运用历史微故事进行知识点介绍,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内容时,主要需要完成一些知识的单纯介绍,学生容易出现“游离状态”。在课本中,则重点进行了“司母戊鼎”的制作内容的介绍,学术性较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司母戊鼎”的微故事的收集,然后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比如,教师可以讲述安阳吴培文为防止“司母戊鼎”落入日本人手中,曾经试图用钢锯将鼎划分成多块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刚开始都担心鼎被破坏,但是后来听到“锯齿都拉平了,鼎也只有浅浅的纹痕”的内容时,又惊奇于鼎的坚实程度⑤。在学生得知鼎最终还是因为用铁锤砸而掉了一只耳朵时,又会感到心痛和难过。在听到鼎没有被日本人搜走,却差点被蒋介石带到台湾时,又会感到愤恨。最终,得知司母戊鼎最终得以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又会感到欣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介绍鼎的制作内容,从而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的同时,产生保护文物的思想和认识。因此,通^讲述历史微故事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将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重难点讲解中的运用

对于初中生来讲,历史课相对轻松,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也主要只是产生感性认知。所以教师在进行重难点讲解时,学生容易出现懒于理解的情况,以至于无法较好的进行历史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运用历史微故事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思考历史问题,继而更好的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整个单元的内容时,需引导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⑥。对于学生来讲,这个概念显然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也只能将这一名词背记下来,无法做到真正理解这一概念。而结合当时的历史微故事进行讲解,则能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上海复旦公学老师在上海搭乘二等车去往江苏的故事。在故事中,这位老师碰到了数十个登上列车的美国士兵,而这些士兵要求中国人下车,在老师用英语与大兵理论后,被用武力强行驱逐下车。听到故事后,学生在因此感到愤怒的同时,也会了解当时社会中国人在殖民权力的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⑦。除了讲述这一故事,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状况的故事,了解当时人们在清政府的统治下需要缴纳严苛的赋税,但是却无法得到政府保护的情况。经过思考,学生将能更好的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而更好的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

4.在知识点总结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较好的结尾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简单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对之前讲述的故事的思索中,以至于无法进行知识的巩固。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进行历史微故事的适当运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这一环节的积极性,以加深学生对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点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学生在从课本上得知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的下场后,会感到无尽唏嘘。而为了进行这一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可以提出“商鞅死了,变法就失败了么?”这一问题,然后讲述商鞅的故事。故事中,当时贵族纷纷诬陷商鞅谋反,秦王则派出官吏捕捉商鞅。在商鞅逃亡的路上,秦人因为不知商鞅身份,又惧怕“留宿无通行证的人要判罪”的法令,以至于商鞅只能逃亡至魏国⑧。听完故事后,学生纷纷感到惋惜,认为商鞅变法确实得到了广泛推行,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糟糕的结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变法不仅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还将付出献血的代价。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则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想要较好的运用历史微故事开展历史教学,教师还要做好故事的合理选择、导入和讲述,才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通过合理运用,教师也能顺利实现历史新课导入、知识点介绍、重难点讲解和知识点总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相信本文对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展开的探讨,可以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启示。

初二上册历史期末考点 篇六

易错易混:

1.北洋政府对内镇 压革命,实行专 制独 裁,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政府,而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2.改组国民党的是宋教仁而不是孙中山。

3.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开始于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不止大生纱厂,还有很多。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近代企业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不是在洋务运动时期。

5.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以轻工业为主,并不是一个重工业企业都没有;大部分民族工业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带,也不代表内地没有近代民族工业。

6.1862年、地主阶级洋务派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学堂;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学府。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青年杂志》的创办,不是(新青年》的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8.在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者是陈独秀;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胡适;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是鲁迅。

9.新文化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0.新文化运动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而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1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七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故事中,主人公或许真实存在过,但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它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存在部分虚构情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适当利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来教授知识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八

外交事业的发展

1.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

(2)相关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

(3)内容:

①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②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4)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日建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3.中美建交

(1)基辛格访华:1971年7月,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2)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3)正式建交: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4)建交意义:中美两国二十多年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4.,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20中国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这些都说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5.现阶段任何国家与中国建交的前提和基础是:

必须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九

【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目前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逐步扩大。

2.人民空军是在陆军基础上建立起来,空军刚诞生就面临的考验,在朝鲜战场击落敌机三百多架,取得了辉煌战绩。随着科技发展,空军装备了一批新型飞机。

3.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又称为第二炮兵,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66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导弹部队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等,具有较强的战斗力。(我国实行的是科技强军战略)

【洋务运动】

1.什么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

2.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在“自强”旗号下,创办了哪些主要军事工业?此外还有什么重大措施?答: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成立福州船政局,开办船政学堂,派遣留学生到英国、法国深造。洋务派为了实现“自强”的目的,积极筹建新式路海军,采用西方军队的训练方式操练。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2)北洋海军的命运如何?标志着什么?答: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3)19世纪70年代后为什么从兴办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答:建设军事工业需要大量费用,为军事工业服务。

4)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在“求富”的口号下,创办了哪些民用工业?答:三局一厂。

3.评价洋务运动

目的: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外国帝国主义百般阻挠;洋务派所要维护腐朽落后的封建社会,与历史的规律与趋势相悖。

客观影响: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有利于中国近代技术人才的平日样,留学生回国后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新思想,新文化,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继续发展。③洋务派兴办的近代民用工业在客观上抵制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初二历史简单却也需要学习方法

一、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篇十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

2、义和团爆发的原因: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性质:反帝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原因:

①根本: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

②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其在华利益。

5、结果:1901年清与英俄德美日法意奥、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辛丑条约》。

5洋务运动

1、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背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得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大受刺激。他们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积极思索救国御敌的方法。

2、代表人: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代表作:《海国图志》

3、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

4、目的:“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5、影响:突破了长久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华夷观念

6、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7、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8、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9、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0、阶级派别:洋务派

11、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12、口号:前期口号:自强后期口号:求富

13、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4、失败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6戊戌变法

1、背景:

①甲午战败,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时间:1895---1898年

4、阶级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5、经过:

①序幕:公车上书(梁启超、康有为)

②发展:严复译著《天演论》(为维新派的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他是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③高潮:百日维新

6、百日维新

①背景:列强瓜分的狂潮。

②时间:1898年。

③标志:定国是诏

7、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掉庸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戊戌变法记忆口诀

《马关条约》传北京,“康梁”带头联举人,

“公车上书”轰全国,变法维新开序幕。

初二历史常考知识点

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

1.甲午中日战争

(1)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

(2)根本原因:解决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3)1890年经济危机

过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退回国内)——黄海海战(不宣而战)——辽东战役(旅顺_)——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战争惨败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2.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受内地税。

意义:《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3.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1900年6月

八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原因:根本——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

直接——镇 压义和团运动

4.《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功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初二历史下册必背知识点

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经济特区的建立

1、目的:为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

2、经济特区建立: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建立的结果:特区建设在令人惊讶的高速度和高效率中进行,很快取得了显著成就。

4、对外开放格局:全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意义)(影响):经济特区的创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目的:为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经济腾飞,促进全国经济的发展。

3、开发的时间: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4、开发的结果(历史意义)(作用):

经过努力,浦东已成为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初步建立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本框架。浦东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标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经济。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时间:20_年12月

3、意义: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入世贸组织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机遇,还有各种挑战,必将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初二历史上册基础知识点

1.背景: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目的:镇 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经过: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进犯北京,8月中旬,攻占北京,到处烧杀抢掠。

4.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1)经济: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2)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3)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5.影响:

(1)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初二上册历史期末考点 第十一篇

易错点: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书写。

2、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他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其失败的根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持续时间1840——194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 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5、辛亥革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或封建君主专 制),不是*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易考点:

1、洋务运动期间相关图片。

2、洋务运动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生活习俗)

政治上,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君主专 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使得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生活习俗上,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习俗的除旧布新。

经济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渐渐发展。

4、识看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图片,知道四场战役。爆发—丰岛海战。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宁半岛战役,直取大连、旅顺。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武昌起义形势图。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第十二篇

第一次鸦片战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6.3;道光帝、林则徐—义律;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3、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牟取暴利。

4、鸦片的危害:①大量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弱;②严重摧损了吸食者的体质,使之家破人亡。

5、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①1840年6月爆发;②1841年初占领香港岛;③1842年,中英议和,签订《南京条约》(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商品所缴纳的税款,需从英国商定)。

6、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修约失败。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1856.10-1860.10 ,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1860年,先后占领天津、北京,咸丰帝逃到承德,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鸦片战争记忆口诀

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牟暴利,

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

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

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

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

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

《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

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1895年)

1、原因:

①根本: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发展

②客观:清政府腐败

③直接:朝鲜爆发民众起义

2、经过:1894年7月在朝鲜开战——1894年9月黄海海战——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重要海战:

黄海海战 、威海卫战役、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人物:邓世昌、丁汝昌

4、结束标志: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5、结果:1895年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记忆口诀

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名扬,

指挥“致远”撞“吉野”,日军舰队遭重创。

清朝政府太无能 ,《马关条约》又签定,

“辽台澎岛”给日本,赔偿二亿两白银,

让日办厂又通商 ,半殖民地更加深。

洋务运动

1、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背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使得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大受刺激。他们热心研究中国实际问题,积极思索救国御敌的方法。

2、代表人: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代表作:《海国图志》

3、核心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夷制夷

4、目的:“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5、影响:突破了长久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华夷观念

6、洋务运动的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7、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8、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9、代表人物:中央是奕訢,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10、阶级派别:洋务派

11、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12、口号:前期口号:自强 后期口号:求富

13、内容:

①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曾国藩和李鸿章)、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运动后期,又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一些民用工业。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③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海、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4、失败标志: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2023 第十三篇

第6课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3篇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15篇2023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必考知识点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