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优秀10篇】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是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编选课文。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都各自从不同角度,用不同题材回答了“怎样走好人生之路”这个问题。《在山的那边》用象征手法说明,通往理想之路要翻越无数座山,要不怕艰苦跋涉。《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明的是面对一个似乎无法解决的困难该怎么办。《生命,生命》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价值及其意义的严肃思考。《紫藤萝瀑布》由藤萝的盛衰,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生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虫蚊、丛草等趣事,有一种物外之趣。阅读五篇文章,不但对同学们正确认识人生,走好人生之路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可以引发学生对有关人生问题的一些思考。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我”童年的一次冒险和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战胜困难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困难和危险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它,将它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小困难,从眼前脚下做起,就能个个击破、战胜它的道理。文章通过一个故事生发出人生感悟,引出一个富有哲理的道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

二、学生分析

对一个刚刚跨入初中大门的同学来说,初中生活的开始,意味着另一段人生旅程的开始,他们是带着父母亲友的期望,在他们殷切的目光中走进初中校园的,因而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设计与规划。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干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因而一遇到困难,或手脚失措,不知该咋办;或怨天尤人,哀叹命运不公;或干脆打退堂鼓,畏惧退缩。总之,他们大都不敢面对困难,正视困难,积极思考,从而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故对学生进行正视困难并积极克服困难的思想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

根据前面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从三维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在朗读中初步读出语气的能力及其复述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中,感受“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a)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细细品味文章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正视困难积极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理解“我”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分析

a)教法

我讲这篇课文主要使用讲读法。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讲解分析中,在对朗读的指导中增强感悟、加深理解、引发思考。

b)学法

反复朗读培养语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并有所感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发生在1945年1月,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上,一个上尉飞行员在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情况下,驾驶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出色完成侦察任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悟,熟悉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准备复述。

1.自读以前,提问:复述这个故事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待学生明确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叙文,所以我们应该讲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后,学生再读课文就能有意识地记住一些相关内容。

2.复述前,提问:复述的重点应放在哪儿呢?让学生明白,本文叙事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学生们在四人小组中相互复述 。

4.指名学生面对全班复述,并进行评价。

5.设置这一教学环节,其目的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教学环节作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三)研读理解,培养能力。

提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习。我打算提出如下一些问题:

1.在攀爬悬崖的整个过程中,“我”总共哭过几次?哭的作用完全相同吗?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2.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写“我”在攀爬时复杂的心理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分析的方法。

3.在“我”爬下悬崖的过程中,父亲是怎样指导的?“我”的信心有什么变化呢?为下一环节对主旨的领悟打下基础。

4.这段爬悬崖的经历虽然已过去很多年,但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因为“我”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这“经验”指的是什么?进一步领会主旨。

因为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强,故老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而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就比较关键了。我之所以设计问题1,就是因为我觉得此问题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发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内容,深入思考。同时在此过程中加强对朗读的指导。告诉学生朗读不但要做到字正腔圆,读音准确,而且要做到停顿恰当,读出语气语调,注意抑扬顿挫。

(四)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

作者的经验仅仅针对爬山而言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中得到的启示。设置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我”在攀爬悬崖的过程中悟出的道理它对生活的意义,让他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五)质疑问难

学生再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设置这一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精神。

(六)反思总结,谈收获。

(七)结束语

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六、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爬悬崖的经历 得到的经验

我的心理变化 父亲的指导

毫无信心

走一步

有了信心

再走一步 在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

信心大增 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

每次走一小步 将大困难化小,一个一个

巨大的成就 解决,就能战胜困难。

设计意图:

简明扼要,抓住课文精要,便于学生记忆,一目了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二

许子芬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内容回答,可七嘴八舌地议论,也可插话。)《在山的那边》的作者一次次翻过无数座山,战胜困难,才看到全新的世界。如果联系你的学习生活,你又是怎样做的?当在生活中战胜了困难,你想过这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吗?如果把这道理推而广之,就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成为战胜一切艰难的法宝。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章,看看他是怎样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给我们以启示的。

整体感知:

默读文章,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学法指导]

a.默读要求(时间、内容)

b.复述要求(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即五个“w”)

复述抢答:

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时,要突出重点,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阅读的氛围,重点可放在“脱险”的过程。

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既是“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呢?其中又蕴含什么生活哲理?作者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我”陷入怎样的险境?又是怎样脱险的?

b.这件小事给你哪些启示?

学生朗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体验反思: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后,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学生练笔,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只要学生联系自己,无论体会大小,教师都要真诚鼓励)。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大家在学习了《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两篇课文,给你留下什么思考呢?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学生朗读《在山的那边》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重点片断,感受文章内容

拓展延伸:

同学们,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你还获得了哪些启示呢?假如你是“我”,将怎么办?假如你是“我’’的同学,将怎么办?杰利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教“我”自己下来?

以上作业,请同学们在课间讨论交流,整理在练笔本上。

拓展延伸二:

比较阅读谈中美德教育方式:

学生朗读《迷途笛音》回答问题:

文章当中的迪廷除了用笛音指引我回家以外,还有什么方式?他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你对他这个人又怎样的看法?你的生活中有这种人吗,请你举例。

课后记: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是本课的目标,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学习本课兴趣较浓,且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篇三

教学设想:

本文属于记叙文,故事情节简单,学生易懂,因此很多问题学生可以尝试解决。“先练后讲,先学后教”是尝试教学的精髓,在本课当中我将按如下步骤实施尝试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得到对课文初步的整体感知:人生的征途困难是存在的,但是要充满信心,掌握方法,将困难化整为零,再大的困难也能战胜。其次,培养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多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最后,课后练笔,记叙自己处理困难的一次经历。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口头复述的能力,培养多角度阅读的习惯。

2、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从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过程:

一、尝试活动:

教师在教室地板上给出一段2米长的距离,随意叫学生上来尝试一次性走过去,从而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加入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整堂课在开篇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体验也可得到更深的体会)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4分钟之内看完,(看到哪是哪,目的是形成一种竞争,提高默读的效果)并尽量获得较多的课本信息,复述故事情节,提出复述的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目的是提高复述的技能,规范说话的方式)

2、 理解下列词语:训诫 迂回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提示学生注意课下的注释,这是学生自读课文获取信息的一个途径)

三、尝试分析

出示尝试题

1、从课文内容看,文章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有什么更深的含义?

2、课文最后一段“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那“我”在小悬崖上学到的是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再发表意见,教师最后作小结,得出文章的主题

四、尝试多角度阅读课文

出示尝试探讨题

1、文中出现了多个小朋友,你对他们各有什么看法?

2、有人觉得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个父亲有点冷酷,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学生广泛的发表意见,从而对“友谊”和“家庭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五、尝试表演

1、如果你是“我”的朋友,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说怎么做?(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在对待孩子遇险这种情况,你觉得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在处理问题上有何不同的地方?根据课文情节试着表演。(这个活动由多角度阅读2而来,对于初一新生来说在不熟悉的同学面前表演课训练他们的胆量,也为后面教学中课本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培养的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六、总结并布置课堂练习

童年的一次经历给了作者如此大的启发,影响了他的一辈子。其实生活处处有哲理,在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动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你积累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多!

你的生活有没有给与你财富呢?请将你的一次生活感悟写下来,字数不限,但要有真情实感。

七、课后题

预习《生命,生命》(重在朗读,感受散文的魅力,体会生命的意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篇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本文运用质朴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教学此文章,本着课标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的理论指导,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理论指导。选用创设情境,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人攀爬在悬崖上”的图画。

提问:(1)同学们都爬过山吗?或者有过什么历险的经历?你是如何渡过难关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师:画面上的人顺利地爬到了悬崖上,可当他回首眺望时。不免有些心惊胆颤。继续向崖顶爬,有些腿软,想下山,实在害怕。眼看夕阳西下,谁来帮帮他?

(让同学们思考片刻,然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大家都非常热心积极地替他想办法,现在我们打开书来看看书中的“我”,最后如何下山的。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二课,先看一下“导语”,这篇文章写的是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的经历,既然是“脱险”,那么是什么险呢?怎么会陷入险境呢?又是怎么脱险的呢?时隔57年,65岁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经历呢?说“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这幅画的内容与课文联系紧密,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能自如、轻松地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1、默读

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分半钟看完。到时说“时间到”。默读后要请同学复述故事情节,阅读时要特别留意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数字等重要信息。

2、复述故事情节

(1)复述前的准备——抢答:

师: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生:费城

师: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生: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师: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

生: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内德、杰利

师:那座悬崖有多高?

生:约20米高

师:岩石架有多高?

生:14米

师:再仔细看书,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所以岩石架的高度是约7米。

师:他用了一个“约”字,表述得很准确。下面请同学复述一下课文,那么,复述故事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要理解文意,明确中心。其次,要理清课文的情节结构。看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内容要详述,非重点的应简略。再次,要抓住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最后,还要注意复述应该要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学生复述(略)

[先让学生明确复述的要领,复述后师生共同评议复述中的得失,根据评议,改进自己的默读习惯,积累经验。]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

交流探讨

学生读后,教师出示课文主旨研讨题:(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2)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3)故事蕴含了什么生活哲理呢?

生:课文中的“我”面对困难,“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也就是把大的困难分解,走好每一步,解决每一个小困难,最后就能成功。

生:生: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好战胜,把小困难一个一个解决掉,大困难不就克服了吗?

生:有一次老师留的作业特别多,我写着这科想着那科,一边唉声叹气,觉得写一晚上也写不完,后来我妈妈对我说,你就写完一科再写另一科,一科一科写,肯定能写完,后来我就静下心写,结果九点多就写完了。我想,如果一个人总想着,距离太遥远了,困难太大了,那么他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被困难吓倒。

生:……

师:的确是这样,在人生道路上,无论我们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可以化整为零,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记得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山姿,视角不同,进入视野的山的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可以着眼于某个任务,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请同学们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

学生提出后教师整理:

(1) 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 石架大约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来要保险得多,也简单得多,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做?

(3)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4)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就以上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

生:我喜欢杰利。在“我”爬上石架,进退两难时,“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后来他把父亲找来,说明他还是挺有爱心的。

生:其他的孩子把“我”丢下不管,甚至还嘲笑“我”,说明他们没有爱心,我不太喜欢他们。

生:因为我一直体弱多病,父亲让我一个人下来,万一我摔下来,他会后悔一辈子的。

生:父亲可能会有这种担心,但他一定了解自己的儿子。他没有把我抱下来,是想锻炼我的勇气,如果他把我抱下来,那么下次还遇到类似的困难,我可能还是束手无策。

生: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走,父亲指导孩子让他自己走下来,是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觉得父亲这样做是正确的。

生:如果父亲没来,作为同学,我会陪着他,安慰他。]

生:我不会丢下他一个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帮助他,带着他一步一步走下来。

生:如果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我会想办法节省体力,等天亮再大声呼救。

生: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一点一点自己小心的爬下来。

生:……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一颗患难与共的爱心,而且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敢、坚定。文中作者的经历,能给你怎样的启示呢?

生:以前我总想,要是马上能上大学多好呀。现在我知道了,学习要从小学学起,然后再一级一级往上升,课程也是由易变难,学习就像是马拉松,是急不来的。初一是打基础的一年,我要把握住每一步。

生: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创业时也是白手起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立了一家并不大的电脑公司,在美国激烈的竞争中,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后来拥有了许许多多的财富。看来,大人们的事业,也是一步一步创造出来的。

小结:

文中的“我”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获得一生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如果你在生活中也能不断思考,善于感悟,那么,你也将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布置作业

(1) 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 读下面一段文字,你有何感受?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实验:将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族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板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攻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进攻无望后,它不再进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了。

[通过本课学习,学习作者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观察生活,体会生活,不断吸收有益的东西来充实自己,充分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 险

脱 险

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3

下一篇:童心与天气——浅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虚假探究。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五

○教学目标

①正确地朗读课文。

②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③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④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课前准备

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字词

①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②投影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

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①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

(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

②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③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教学设计

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布置作业

阅读《迷途笛音》,简单写写自己的心理感受。

点评

本案教学流程设计为整体感悟——探究研读——拓展延伸三大板块。

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另外,本教案在注重启迪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4

下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六

多元化的学生就有多元化的教学,多元化的教学就有多元化的设计。本执教者的“说课教案”是按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的,学生的学习目的,新课程设计的原则设计的。分为三大板块:一、说教学设想;二、说教学流程;三、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学设想:

(一)总体教学设想:

1、把握新教材特点,理解本课编排的目的。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教学设想阐述:

1、把握教材特点,理解课文编排目的。

本课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学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著名的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写的。它主要是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8岁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编排的外在线索是与生活的联系,内在线索的是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2、知晓学生学情,为共同学习奠基。

从教材的编排特点,看本课,它是新教材的第一篇学读课文,它是第一二单元人与自我中的主要课文。作为一篇学读课文,教会学生读书,即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是最主要的。而面对刚进入第四学段的(初中)学习生活的学生,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其一,天真、活泼,富于表现力。其二,面对着带有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其三,喜欢讨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其四、喜欢说自己的故事。然而难点是对一件事或一个活动中蕴含的哲理或悟出它的哲理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引导、和学生同攻难关。为共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与学生同阅读课文,同在一个平台上探讨人生的哲理。

因为本文就是通过作者在童年时爬悬崖的一段感受,及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遇到困难,就应在悬崖上走下一样,“走一步,再走一步”。那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字材料,共同的人生体验,和学生同在一个平台上,同读课文,同探讨人生的哲理。

4、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有吗,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个故事的主要叙述的情景是什么?我遇到困难的情景是什么?作者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 一是要让学生知道要多读,读出味,才能懂其意;二是要领悟文章的内容所蕴含的意义,要多思, 三是要多说,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桥梁,和作者莫顿• 亨特进行心与心的对话。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5、注重读写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的共同学习、探讨的和谐气氛,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在学习过程中处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学生展现自我,亮出自我。

本课教学设想的目的,学生阅读本文后,知晓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脚印都能折射出人生的哲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是与生活相联系的。

(二)具体教学设想:

1、教学目标:

(1)自读、合作读、探究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悟出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从课内到课外,举一反三,运用感知的方法,拓展阅读汪国真的诗,品出诗的哲理。

(3)从读到写,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中遇到的困难经历及怎样处理的,是教训还是经验或二者皆有之,写成短文。

教学目标的设计: 一、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形成整体;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课内和课外阅读形成一个整体;教、学的方式方法形成一个整体。二、科学地安排了学习序列:读:一读,自主读,二读:合作读;三读,探究读;四读,拓展读;写: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谈体会。从读到写,符合人的思维特征,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符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质量的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体现教学的整体性。三、切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四、明确、清晰,便于落实和检测。体现了本课学习的特点: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2、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复述故事,悟出“走一步,再走一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从一件事中能悟出人生的哲理。

4、课型:读写结合课

5、教学时间:一节课。(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随机调控。)

6、教学策略:问题策略、 多读策略、与文本对话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读写结合策略

7、教学方法:情境法、诵读法、讨论法、 读写结合法、 评价法

8、学习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评价法

9、课前准备:(1)、预习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2)、想想第一课与这课有什么联系?

(3)、阅读这一课,你有哪些问题,请写在纸条上,交与科代表。

此环节主要目的是: 培养学生认字写字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把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类,放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节研讨。

二、教学流程:

语文教学过程设计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也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所以说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认识语言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过严格而有高效的言语技能训练,学生习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和学生共同走进美国作家莫顿• 亨特的回忆中。

运用学生阅读前一课《山那一边》的感悟 、学生的生活、理想和这课的联系,采用抒情性的语言,和学生共同走进课文的情景中,共同寻找人生的哲理。激发学生阅读和探讨问题的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1、学生放开声音朗读一遍课文后,再默看一遍课文。

这个环节设计:是学生才进入新课文,虽前面已进行了预习,但学生在课堂上,放开声音运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朗读是否畅通。这实际上是工具性也既是基础知识的落实,也是落实单元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二是默看课文,学生经过一次高声朗读后,进入静静地思读阶段,也实际上在对课文的故事情节“疏理”阶段,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培养。为下面复述故事主要情节而打下基础。

2、学生复述故事。

(1)照原文顺序复述;

(2)创造性的复述。①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情节 ② 可以命小标题似的复述;③将故事中人物没有说完或在行动上没有完成加之合理的想象进行复述。

这个环节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书面语言变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是对课文整体感知的一个语文实践活动。 复述故事,可以同座进行,这样就能达到全员参与,然后让一两名同学在全班复述。这既是体现培养学生对读本整体感知、概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的多元性、阅读的多元性得到体现,它实际上也是学生的个性培养。

(三)、悟读,合作讨论作品中“我”爬悬崖的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和父亲鼓励“我”“走一步,再走一步”具体动作化的语言及所折射出的哲理。

这个环节实际上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继续。在感知了全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时,还要通过这个故事情节知其它所蕴含的哲理,这是本课文要达到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但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是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其中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可结合课文讨论体会。

1、分角色朗读“我”爬悬崖的经历。(特别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对悬崖、“我”、父亲的话描写的词语要有一种体验的读,要读出味来):

悬崖的高、险:悬崖耸立、垂直的峭壁、大约二十来米高 、(“我”眼中的悬崖)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的身体状况:八年来一直有病;瘦骨嶙峋、

爬悬崖(半山腰):冬冬直跳、蹲、心惊肉跳、几乎晕到、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 、啜泣

环境描写:暮色开始四合、暮色苍茫,天上出了星星,悬崖大地越来越暗。

父亲的语言:“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

2、分组阅读讨论:(可以以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设置讨论题。)

(1)作者描写悬崖及“我”眼中的悬崖是怎样的?

(2)作品中的“我”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我”,在爬悬崖中的表情及动作说明了什么?

(3) 父亲在文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3、各组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探究学习最后一段,研讨这次“脱险”经历所蕴含的哲理。

这一段是文章的宗旨所在,是引起作者值得回忆的价值所在。也同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刚进初中的学生,对事情所蕴含的“哲理”比较陌生,老师可举一些学生所常见的例子,来理解“哲理”。如学生最熟悉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想想这句话蕴含的道理?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想想本文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同样应在读中体会、感悟。师生共同结合自己人生道路上成功与失败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蕴含的哲理。这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化难为易。

1、集体朗读最后一段,勾勒出段中你觉得重要的句子:

2、师生互动,对“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达到的地方。”结合自己的体验谈体会。

(五)、拓展阅读课文后面汪国真的诗,请同学们想想我们得到一点什么?

1、集体阅读,感悟诗意。(诗人采用对比手法,说明意志对人是很重要。“垂下头颅”是预示遇到困难,低头沉思。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困难。)

2、自由发言,谈谈从诗中想到了什么 ?

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整合。体现阅读课教学在通过课内阅读的方法,把它运用在课外阅读上,既是方法的运用,又是学生阅读多元性的展示,个性的发展。因为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都是谈的人生,“人与自我”,我的梦想是什么样,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困难怎么办?这里再一次阅读汪国章的诗,无疑又是一次对人生的感悟。

( 六)、读写结合:学了本文后,叙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来说明一个道理的短文。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读写结合的最后一个终点站。因为这篇课文是写的作者亲身体验的一件事,它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从读到写, 既开源,又导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的特点。而这篇课文从故事的叙述,到揭示蕴含道理的过程,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实质上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再一次体现。

(七)、课堂教学结尾,再次创设情景,情感的熏陶,在人生道路上同启迪。

和学生共同呤诵课文的最后一段,激励学生在人生中应有作家的气质,战胜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三、板书设计: 悬崖高、险、

读:“我”的一次“脱险”经历 “我”瘦骨嶙峋 怕、嘲笑、恐惧

结 父亲鼓励“我” 爬下悬崖

合 悟:人生中的困难应怎样对待——“走一步,再走一步”,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化解成小困难克服

写:遇到的一次困难,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感悟是什么?

板书设计目的:课堂教学的缩影,提示课文中心的导读图,是教学重点、难点的辐射源。它沟通了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桥梁,是提示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新知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探求新知的欲望。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当代“微型技术“的妙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篇七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章,作者通过对自己小时候爬悬崖历险一事的叙述,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情分析: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可能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可能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学法指导: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查阅作者相关资料 查阅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及故事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明确:

1、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2、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变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二、整体感知:学生先默读文章(小组内部完成以下问题)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训诫 迂回 凝视 啜泣 嶙峋 心惊肉跳 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2、组织学生复述课文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

复述抢答:(采取小组加分的奖励方式)

a、故事发生在美国的哪个城市?

b、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c、爬悬崖的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是哪两个?

d、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学生讨论、交流、补充、评论(先小组交流,后大班交流)。

三、合作探究:

通过复述故事情节,同学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思考下面的问题。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我”是怎样一个孩子,与别的孩子的有什么不同

(“希望自己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瘦骨嶙峋”,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健康强壮)。

2、是“我”当时的处境,有没有人帮助“我”,鼓励“我”?这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无助,孤身一人,其他小朋友不但丢下“我”走了,还嘲笑“我”;这无疑增加了困难对“我”的心理压力,“我”会很难过,很伤心,也会更加害怕)。

3、找找描写“我”爬悬崖时心理感受的词句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

4、朗读第四段,思考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朗读课文后,在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从这篇课文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作者由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的哲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生活中要善于感悟,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

四、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不听母亲告诫,在外冒险,陷入困境,你父亲会……”

[教师小结]居里夫人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这是人生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要在新的起点上,追求美好的理想,就要面对无数困难。怎样面对无数困难,将是我们初中学习生活中,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实际问题。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把握住学习生活中的主旋律,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希望“山的那边”永远召唤着你,“走一步,再走一步”,伴你到达理想的彼岸。

当堂检测

进入情境,想像作文:假设自己是故事中“我”的一个小伙伴,以《当同伴陷入困境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反馈矫正

1.变换角度复述故事。要求:尽量运用文中形象生动的语言;随着叙述人的变换,叙述的内容要重新整合,有所创造。

①从内德的角度(以内德为第一人称)来叙述事情的起因

②从杰利的角度(以杰利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悬崖陷入困境的经过

③从父亲的角度(以父亲为第一人称)来叙述莫顿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经过

2. “我”是靠什么从悬崖上下来的?“我”这次成功的感觉怎样?它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典型习题

搜集并摘录三、五条对待困难的名言佳句,在班级交流。

学习资源链接:

1、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有关困难的名言

只有在苦难中,才能认识自我。

——希尔蒂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不认识痛苦,就不是一条好汉。

——雨 果

困难是一个严厉的导师。

——贝 克

困难产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中。

——斯迈尔斯

忧患激发天才。

——霍勒斯

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并不都是唾手可得的。

——弗格森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拿破仑

如果人生的途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俾斯麦

凡事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

——赛勒斯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篇八

【学习指导】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4.联系实际,感悟人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是插叙部分。这部分也是伏笔。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精讲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领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3.难点精讲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以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应首先采用默读的方法。默读要注意速度,要从每分钟三百字提高到五百字,本文大约一千五百字,要求四分半钟看完。默读后注意复述故事情节,复述的要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数字等。所以在默读时就应在课文中找出复述的要点。其次,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继而进行多角度阅读,这样不至于老是往一个方面去想,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对于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此。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说,评论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最后,联系所学及自身实际,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知识拓展】

初中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1.探究性阅读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猜想验证,形成解释的阅读方式。

2.创造性阅读

在阅读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联想、想像、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激发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3.多角度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解读阅读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以期获得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

4.体验性阅读

教师根据阅读材料或教材内容设置具体情境,或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视的场景,导引学生自觉进入阅读材料的意境。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阅读、揣摩、品味,从中得到感悟、受到启发。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完成。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大家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大家应热情大方地自由言说,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大家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内容要真实,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大家应自告奋勇报名,负责编辑、设计和张贴。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 篇九

第一部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训诫(  ) 嶙峋(   ) 啜泣(   ) 头晕目眩(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⑴我因为看到前途的遥远可怕     (以致  以至)灰心丧气。

⑵我终于爬到他们那里,     (心惊肉跳  草木皆兵)地蹲在石架上。

⑶暮色开始     (四合  闭合)。

3.在横线上填写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软弱       疲乏

哀求       胆怯

4.请结合课文,说说加点词语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⑴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⑵然后,我竟想不到的是,我觉得自己有种巨大的成就感。

5.亨特在投入父亲的臂弯之后,“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成就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6.请在横线上写上恰当的句子,并读一读,看看写得怎样。

困难——

是山,但我们能翻越,

是海,

是阴云,当它散去时,晴朗终会复来

是风暴,

只要你足够自信,只要你足够坚强!

读选文,回答问题: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连攀带爬地向上爬,朝着离崖顶尚有三分之二路程处的一处狭小岩石架进发。最后,我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面噗噗乱跳。

我终于爬到他们那里,心惊肉跳地蹲在石架上,尽量靠近里面。其他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下山小路步行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全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崖顶之后,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上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向下爬回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时,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7.从文中摘抄出表现“我”攀爬悬崖时心理活动的词句。

8.如果将第4、5段对话改变如下:

我说:“嗨,慢着,我没法——”

其中一个孩子说:“再见!”

你觉得好不好?仔细看看文段中的对话描写采用了哪些方式,并用自己的分析写写“考试后和父母的对话”。

9.亨特遇到的困难真的很大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0.亨特为什么爬不上去?结合学习骑车、游泳等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第二部分:

历练后的飞翔(明飞龙)

在辽阔的亚马逊平原上,生活着一种叫雕鹰的雄鹰,它有“飞行之王”的称号。它的飞行时间之长、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堪称鹰中之最,被它发现的小动物,一般都难逃脱它的捕捉。

但谁能想到那壮丽的飞翔后面却蕴含着滴血的悲壮?

当一只幼鹰出生后,没享受几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经受母亲近似残酷的训练,在母鹰的帮助下,幼鹰没多久就能独自飞翔,但这只是第一步,因为这种飞翔只比爬行好一点。幼鹰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训练,否则,就不能获得母亲口中的食物。第二步,母鹰把幼鹰带到高处,或树边或悬崖上,然后把它们摔下去,有的幼鹰因胆怯而被母亲活活摔死。但母鹰不会因此而停止对它们的训练,母鹰深知:不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们就不能飞上高远的蓝天,即使能,也难以捕捉到食物进而被饿死。第三步则充满着残酷和恐怖,那些被母亲推下悬崖而能胜利飞翔的幼鹰将面临着最后的,也是最关键、最艰难的考验,因为它们那正在成长的翅膀会被母鹰残忍地折断大部分骨骼,然后再次从高处推下,有很多幼鹰就是在这时成为飞翔悲壮的祭品,但母鹰同样不会停止这\'血淋淋\'的训练,因为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有的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偷偷地把一些还没有来得及被母鹰折断翅膀的幼鹰带回家里喂养。但后来猎人发现那被喂养长大的雕鹰至多飞到房屋那么高便要落下来。那两米多长的翅膀已成为累赘。

原来,母鹰“残忍”地折断幼鹰翅膀中的大部分骨骼,是决定幼鹰未来能否在广袤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关键所在。雕鹰翅膀骨骼的再生能力很强,只要在被折断后仍能忍着剧痛不停地振翅飞翔,使翅膀不断地充血,不久便能痊愈,而痊愈后翅膀则似神话中的凤凰一样死后重生,将能长得更加强健有力。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那就是激情、意志、勇气和希望,但我们的翅膀也同样常会被折断,也同样常会变得疲软无力,如果这样,我们能忍受剧痛拒绝怜悯,永不坠落地飞翔吗?

11.雕鹰为什么被称为“飞行之王”?

12.文中那“壮丽的飞翔”后面蕴含着的“滴血的悲壮”指的是: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

⑴如果不这样,雕鹰也就失去了这仅有的一个机会,它也就永远与蓝天无缘。

⑵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辽阔而美丽的蓝天,也都拥有一双为蓝天作准备的翅膀。

14.联系全文,请赏析文中划曲线的句子。

⑴它眼中虽然有痛苦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

⑵没有谁能帮助雕鹰飞翔,除了它自己。

第三部分:

15.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人宁愿循规蹈矩,落个疲惫不堪,也不肯运用心智去研究和思考,以改进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循规蹈矩:在这里是遵守规矩的意思。)

b.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杞人忧天:此处比喻不必要的忧虑。)

c.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不言而喻:此处指众多海洋生物的潜力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d.为了给失学的孩子筹建\'希望小学\',他呕心沥血;新学校落成时,这位钢铁般的汉子也流泪了。(呕心沥血:此处形容费尽心思。)

16.在下面语段横线上依次填人关联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在一定条件下,科学知识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经过了实践的检验。    条件变化了,原有的科学知识会被人们用新的实践去检验,    会被修改和发展成新的科学知识。但人们之所以要不断学习    是因为原有知识统统“过期变质”,    是因为新条件下产生的新知识能使人们的知识、思维和智慧更上一层楼。

a.如果  从而  并非  而  b.如果  从而  不仅  而且

c.虽然  但是  不仅  而且  d.虽然  但是  并非  而

17.请仿照例句的句式和所用修辞,写出你对“家”的感受。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一种漂流,那么家是一只小小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家也是永远的岸。

如果 ,那么 , , 。

上一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1

下一篇:没有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 篇十

阅读过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感觉有三得(即三点感受),现写出来,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关于命名题目。全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励下才战胜恐惧顺利爬下了悬崖,再得出日后人生经验,拥有自信,胜利前进。根据这个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再拟出《上悬崖》、《下悬崖》、《下一步,再下一步》。不妨将这些题目与《走一步,再走一步》试着作个比较。倘拟《上悬崖》作题目,让人觉得仅写“我”恐惧,不是作者要表现的中心,最不行;倘拟《下悬崖》为题,抓是算抓住了重点,但全文在末段还写到了“我”的很多其它事情,故此题目也不能统摄全文内容,做标题不确切;倘拟《下一步,再下一步》做题与《下悬崖》一样,仍然太拘泥于具体活动,也还不太行;而《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题目中的“走”可以理解为“下悬崖”中的“下”,也可以理解为战胜人生困难中走出一步的“走”,且还写出了下悬崖的“渐变”过程,因此用这个命题作为标题,较为妥当。

关于人生经验。全文末段中,作者以“下悬崖”为触发点得出人生经验,它是“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达的地方为止”。本书中这个人生经验“下悬崖”痕迹尚过深,我们把它向生活迁移,能将其转化成我们学习的人生经验,就是“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要被困难所吓倒,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战胜它,并将困难分成若干块,逐步克服之,直到完全取得目的”。《教参》点明的经验则是“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得以克服”。这又适合于对付所有困难。如果说通过本文的学习,能让我们明确战胜学习困难及战胜任何干大事业途中困难的方法,那么文章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分段。全文写事、写理谁重要呢?在我看来,事与理旗鼓相当,半斤八两。虽然理只占全文末段,写事文字多而又多,但是我们还是要说秤砣虽小压千斤。因此,全文按叙一事得一理写法来分,可以分成两部分。即前面写事为第一部分,末段得出人生经验为第二部分。如果我们按文章一般有“三段式论”观点去看,上述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为何去爬悬崖的原因”和“爬悬崖的经过”两大部分,也即上述得理的第二部分降格为第三部分。还有,我们从给文章拟定题目的讨论中知道,“上悬崖”实在跟人生经验不很吻合,它只不过是“下悬崖”的一个先期过程。也即写人生经验的一块内容跟“下悬崖”相对应,所以我们认为倘将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也不错。它们是:第一部分交代玩厌其它游戏才去寻找刺激爬悬崖这个起因;第二部分写“我”在攀爬悬崖过程中陷入困境;第三部分写“我”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了困境;第四部分写以仿“下悬崖”经历为人生经验去在人生道路上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给了我们以启示。我看上面三种分段情况,都是相当不错的。能整体把握,能领会作者意图及布局结构精思妙想,对分出的段落层次能条分缕析地自圆其说,就算很好啦。这又恰恰是我们初中同学必须拥有的阅读能力。所以我们还是应该下苦功夫去培养这种能力。当然,第三种分段法还是更被《教参》(即广大学者及专家)所认同。其中“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就留给我们同学去作一思。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10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实录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堂实录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