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2篇(八年级上数学教案 免费)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2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情景问题: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t/时 1 2 3 4 5

s/千米

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________.变变化的量是__________.

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Ⅱ.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思考上面的几个问题,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然后回答.

从题意中可以知道汽车是匀速行驶,那么它1小时行驶60千米,2小时行驶2×60千米,即120千米,3小时行驶3×60千米,即180千米,4小时行驶4×60千米,即240千米,5小时行驶5×60千米,即300千米……因此行驶里程s千米与时间t小时之间有关系:s=60t.其中里程s与时间t是变化的量,速度60千米/小时是不变的量.

这种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里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好多类似的问题,都是反映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其中有些量的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如上例中的时间t、里程s,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如上例中的速度60千米/小时.

[活动一]

1.每张电影票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有重物质量m的式子表示受力后的弹簧长度?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正确的思维方法探索出变化规律.

结论:

1.早场电影票房收入:150×10=1500(元)

日场电影票房收入:205×10=20xx(元)

晚场电影票房收入:310×10=3100(元)

关系式:y=10x

2.挂1kg重物时弹簧长度: 1×0.5+10=10.5(cm)

挂2kg重物时弹簧长度:2×0.5+10=11(cm)

挂3kg重物时弹簧长度:3×0.5+10=11.5(cm)

关系式:L=0.5m+10

通过上述活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寻求事物变化过程的规律,首先需确定在这个过程中哪些量是变化的,而哪些量又是不变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那么数值始终不变的量称之为常量(constant).如上述两个过程中,售出票数x、票房收入y;重物质量m,弹簧长度L都是变量.而票价10元,弹簧原长10cm……都是常量.

[活动二]

1.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有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半径r?

2.用10m长的绳子围成矩形,试改变矩形长度.观察矩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矩形的长度为xcm,面积为Scm2.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S?

结论:

1.要求已知面积的圆的半径,可利用圆的面积公式经过变形求出S= r2r=

面积为10cm2的圆半径r= ≈1.78(cm)

面积为20cm2的圆半径r= ≈2.52(cm)

关系式:r=

2.因矩形两组对边相等,所以它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应是周长10cm的一半,即5cm.

若长为1cm,则宽为5-1=4(cm)

据矩形面积公式:S=1×4=4(cm2)

若长为2cm,则宽为5-2=3(cm)

面积S=2×(5-2)=6(cm2)

… …

若长为xcm,则宽为5-x(cm)

面积S=x?(5-x)=5x-x2(cm2)

从以上两个题中可以看出,在探索变量间变化规律时,可利用以前学过的一些有关知识公式进行分析寻找,以便尽快找出之间关系,确定关系式.

Ⅲ.随堂练习

1.购买一些铅笔,单价0.2元/支,总价y元随铅笔支数x变化,指出其中的常量与变量,并写出关系式.

2.一个三角形的底边长5cm,高h可以任意伸缩.写出面积S随h变化关系式,并指出其中常量与变量.

解:1.买1支铅笔价值1×0.2=0.2(元)

买2支铅笔价值2×0.2=0.4(元)

……

买x支铅笔价值x×0.2=0.2x(元)

所以y=0.2x

其中单价0.2元/支是常量,总价y元与支数x是变量.

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

当高h为1cm时,面积S= ×5×1=2.5cm2

当高h为2cm时,面积S= ×5×2=5cm2

… …

当高为hcm,面积S= ×5×h=2.5hcm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解释;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条理性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几何解释,灵活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

问题:根据乘方的定义,我们知道:a2=aa,那么(a+b)2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形式呢?(a+b)2的运算结果有什么规律?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2)(p1)2=(p1)(p1)=_______;(m2)2=_______;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果:

(1)(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2)(p1)2=(p1)(p1)=p22p+1

(m2)2=(m2)(m2)=m24m+4

分析推广:结果中有两个数的平方和,而2p=2p1,4m=2m2,恰好是两个数乘积的二倍(1)(2)之间只差一个符号.

推广:计算(a+b)2=__________;(ab)2=__________.

得到公式,分析公式

结论:(a+b)2=a2+2ab+b2(ab)2=a22ab+b2

即: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或减)它们的'积的2倍.

二、几何分析:

你能根据图(1)和图(2)的面积说明完全平方公式吗?

图(1)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b),面积就是(a+b)2,同时,大正方形可以分成图中①②③④四个部分,它们分别的面积为a2、ab、ab、b2,因此,整个面积为a2+ab+ab+b2=a2+2ab+b2,即说明(a+b)2=a2+2ab+b2. 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完全平方公式》教案》,来自网!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投影一组图片,让同学们从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从而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多边形的定义及有关概念

活动一:阅读教材P19。

展示点评:多边形是怎么组成的?常见的多边形有哪些?边数最少的多边形是几边形?什么是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图形说出多边形的边、内角、外角?

反思小结:多边形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多边形的对角线

活动二:(1)十边形的对角线有35条。

(2)如果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有36条对角线,这个多边形是39边形。

展示点评:结合图形说明什么是多边形的对角线?三角形是否有对角线?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表达式中的(n—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除以2?

反思小结:当n为已知时,可以直接代入求得对角线的条数,当对角线条数已知时,可以化为方程来求多边形的边数。

小组讨论:如何灵活运用多边形对角线条数的规律解题?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正多边形的有关概念

活动二:阅读教材P20。

展示点评:画图说明什么是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正多边形要求的条件是什么?边数最少的正多边形是什么?

小组讨论:判断一个多边形是否是正多边形的条件?

反思小结:由正多边形的概念知:满足各边、各角分别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

1、多边形、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对角线。

2、凸凹多边形的概念。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每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B、如果画出多边形某一条边所在的直线,这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它一定是凸多边形

C、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D、每条边、每个角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

2、小学学过的下列图形中不可能是正多边形的是(D)

A、三角形B。正方形C。四边形D。梯形

3、多边形的内角是指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外角是指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多边形的内角和它相邻的外角是邻补角关系。

4、已知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的比为1∶2∶3∶4,求这个四边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

2.理解积的乘方运算法则,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究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符号表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积的乘方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幂的运算法则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成一个体系,研究方法类同,有前两节课做基础,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从而让学生真正理解幂的运算方法,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师]还是就上节课开课提出的问题:若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1.1×103cm,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它的体积应是V=(1.1×103)3cm3。

[师]这个结果是幂的乘方形式吗?

[生]不是,底数是1.1和103的乘积,虽然103是幂,但总体来看,我认为应是积的乘方才有道理。

[师]你分析得很有道理,积的乘方如何运算呢?能不能找到一个运算法则?有前两节课的探究经验,老师想请同学们自己探索,发现其中的奥秒。

Ⅱ.导入新课

老师列出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尝试、归纳。

出示投影片

1.填空,看看运算过程用到哪些运算律,从运算结果看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2=(ab)·(ab)=(a·a)·(b·b)=a()b()

(2)(ab)3=______=_______=a()b()

(3)(ab)n=______=______=a()b()(n是正整数)

2.把你发现的规律用文字语言表述,再用符号语言表达。

3.解决前面提到的正方体体积计算问题。

4.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能否进行逆运算呢?请验证你的想法。

5.完成课本P170例3。

学生探究的经过:

1.(1)(ab)2=(ab)·(ab)=(a·a)·(b·b)=a2b2,其中第①步是用乘方的意义;第②步是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③步是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样的方法可以算出(2)、(3)题。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学习重点:

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难点: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学习过程:

探究1: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 }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 的解集吗?

描述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几何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例一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思考:

结合上述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2、新课教学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9-10例6、例7)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

记作:CUA

即:CUA={x|x∈U且x∈A}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题(P12例8、例9)

4.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6.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A∩Z=A,B∩Z=B,A∩B=

(2)设A={奇数}、B={偶数},则A∪Z=Z,B∪Z=Z,A∪B=Z

3、归纳小结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

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 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以及一些变化题。

2、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畅谈收获。

你知道我们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吗?你还有哪些有困难的地方?

先和同桌进行交流。

然后集体交流。

二、书本练习,扎实基础。

1、请你找出书本上相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题目。

2、完成书本第10、11、12题。

3、交流题目。

三、补充练习,延伸深化。

(一)填空。

1、长方形有()条边,()相等。正方形()相等。

2、一块长方形地长20米,宽15米,这块地的周长是()米。

3、一块正方形的'玻璃,边长22厘米,它的周长是()厘米。

4、一个长方形的长20米,宽比长少5米,它的周长是()米。

5、一个长方形的长30米,宽是长的一半,它的周长是()米。

6、一块正方形的花圃,周长160米,它的边长是()米。

7、用两个边长都是3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分米。

8、把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是()厘米。

9、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把它们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它的周长可能是(),也可能是()。

二、判断题。

1、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8厘米。------------()

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8厘米,它的边长是2厘米。----()

3、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4、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它的长和宽的和是15厘米。--()

5、如果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小正方形的2倍,那么大正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小正方形的4倍。--------------------------()

三、画。

1、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2、画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

四、应用题。

1、用一根线正好围成了一个边长是8厘米的正方形,这根线长多少厘米?

2、有一张奖状,长30厘米、宽20厘米,给它做一个木框,大约需要多少米长?

3、把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15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4、小红家利用一面墙,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养鸡场长10米,宽5米,篱笆一共长()米?

5、大明沿着长55米,宽35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两圈,大明一共跑了()米。

6、用6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可能是多少厘米?也可能是多少厘米?(先画出拼图,再列式计算)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1、通过今天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复习,你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什么进步?

2、你认为今天谁的表现不错?为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到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以及适用范围.

教学过程:

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的意义:an表示n个a相乘,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做底数,n是指数.

二、创设情境,感觉新知

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

学生分析,总结结果

1012×103=()×(10×10×10)==1015.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1012、103这两个因数是同底数幂的形式,所以我们把像1012×103的运算叫做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这样的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学生动手:

计算下列各式:(1)25×22(2)a3·a2(3)5m·5n(m、n都是正整数)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得到结论:

(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2)一般性结论:am·an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根据幂的意义可得:

am·an=()·()=()=am+n

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为: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三、小结:

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两点:

一是必须是同底数幂的乘法才能运用这个性质;

二是运用这个性质计算时一定是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m·an=am+n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十

知识目标:理解变量与函数的概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增强对变量的理解

情感目标:渗透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思想

重点:变量与常量

难点:对变量的判断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绳圈

教学说明:本节渗透找变量之间的简单关系,试列简单关系式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想一想,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信息2: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行驶里程为skm,行驶的时间为th,先填写下面的表格,在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

t/m 1 2 3 4 5

s/km

新课:

问题:(1)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日场售出票205张,晚场售出票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受出票x张,票房收入为y元,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y?

(2)在一根弹簧的下端悬挂中重物,改变并记录重物的质量,观察并记录弹簧长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弹簧原长10cm,每1kg重物使弹簧伸长0.5cm,怎样用含重物质量 m(单位:kg)的式子表示受力后弹簧长度l(单位:cm)?

(3)要画一个面积为10cm2的圆,圆的半径应取多少?圆的面积为20cm2呢?怎样用含圆面积s的式子表示圆的半径r?

(4)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长方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设长方形的长为xm,面积为sm2,怎样用含x的式子表示s?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variable).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指出上述问题中的变量和常量。

范例:写出下列各问题中所满足的`关系式,并指出各个关系式中,哪些量是变量,哪些量是常量?

(1)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矩形场地,求矩形的面积s(m2)与一边长x(m)之间的关系式;

(2)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购买的铅笔的数量n(支)的关系;

(3)运动员在4000m一圈的跑道上训练,他跑一圈所用的时间t(s)与跑步的速度v(m/s)的关系;

(4)银行规定:五年期存款的年利率为2.79%,则某人存入x元本金与所得的本息和y(元)之间的关系。

活动:

1.分别指出下列各式中的常量与变量。

(1)圆的面积公式s=πr2;

(2)正方形的l=4a;

(3)大米的单价为2.50元/千克,则购买的大米的数量x(kg)与金额与金额y的关系为y=2.5x.

2.写出下列问题的关系式,并指出不、常量和变量。

(1)某种活期储蓄的月利率为0.16%,存入10000元本金,按国家规定,取款时,应缴纳利息部分的20%的利息税,求这种活期储蓄扣除利息税后实得的本息和y(元)与所存月数x之间的关系式。

(2)如图,每个图中是由若干个盆花组成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盆花,每个图案的花盆总数是s,求s与n之间的关系式。

思考:怎样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小结:变量与常量

作业:阅读教材5页,11.1.2函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十一篇

学习目标:

1.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 通过坐标的变化探索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重点:

1. 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且能写出所得图形各点的坐标。

2. 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已知轴一边的图形或坐标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或坐标。

难点:

1. 理解并应用直角坐标与极坐标。

2. 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顾:

1. 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垂直且有公共端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 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是(x,y)。

3. 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

第一象限:x和y坐标都是正数。第二象限:x坐标为负数,y坐标为正数。第三象限:x和y坐标都是负数。第四象限:x坐标为正数,y坐标为负数。

二、新知检索:

在方格纸上描出下列各点(0,0),(5,4),(3,0),(5,1),(5,-1),(3,0),(4,-2),(0,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观察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典例分析:

例1、(1) 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5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减2呢?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如果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减2呢?

例2、(1)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 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成原来的一半,并绘制图形。分析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之间有什么不同?

四、习题组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0,0)、(2,4)、(2,0)和(4,4)连接形成一个图案。

(1)将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成原来的一半,然后依次连接得到新图形。得到的图形和原图形之间有什么变化?

(2)将纵坐标和横坐标都增加3,所得到的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将纵坐标和横坐标都乘以2,所得到的图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归纳得出:图形坐标变化的规律

1、平移规律

2、图形伸缩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十二篇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多媒体展示:内角三兄弟之争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住着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老二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老大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大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老二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三角形的内角和

活动一:见教材P11“探究”。

展示点评:从探究的操作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图中的直线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出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吗?证明命题的步骤是什么?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小组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证明方法?

反思小结:证明是由题设出发,经过一步步的推理,最后推出结论正确的过程。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

活动二:见教材P12例1

展示点评:题中所求的角是哪个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吗?你能想出几种解法?

小组讨论: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解题时,如何灵活应用?

反思小结:当三角形中已知两角的读数时,可直接用内角和定理求第三个内角;当三角形中未直接给出两内角的'度数时,可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决。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是什么?

3.数学思想是转化、数形结合。

《三角形综合应用》精讲精练

1. 现有3 cm,4 cm,7 cm,9 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 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次为2,3,4,6,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两螺丝之间的距离最大值是( )

A.5 B.6 C.7 D.10

3.下列五种说法:①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②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角不小于60°;④钝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必大于90°;⑤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互余。其中正确的说法有________(填序号).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同步测试

4.(1)如图①,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ACD与∠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2)如图②,在Rt△ABC中,∠C=90°,D,E分别在AC,AB上,且∠ADE=∠B,判断△ADE的形状。为什么?

(3)如图③,在Rt△ABC和Rt△DBE中,∠C=90°,∠E=90°,AB⊥BD,点C,B,E在同一直线上,∠A与∠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12篇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