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快回答分享了13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单元导学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较图形的面积;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多边形的面积是《数学课程标准》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习了面积与面积单位及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等有关知识,初步感受了解决有关图形面积计算问题的思维方式,即用面积单位去度量一个图形的面积。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展开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解决有关图形面积与组成图形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备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1课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认识底和高(1课时)→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能画出指定底和高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
多边形的面积
探索活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活动:梯形的面积(1课时)→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数方格及割补法在图形面积探索中的应用。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3.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活动,体验图形形状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利用割补、转化等方法探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具体的操作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探索问题的体验。
备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底和高,会用三角尺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高。
2.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
1.能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2.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82、83页。)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从中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独立成篇的,这节课与本单元的其它知识之间没有必然的前后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本课知识虽然简单,却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好题材,即是让学生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又是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发展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学生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
五年级学生在数的方面,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和整数,倍数因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小数、分数等。在形的方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特征也有了深刻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利用图形研究数,寻找数和图形之间的联系,还有困难。学生对线围成的基本图形有深刻的认识,但是点阵中的几何图形,只有点,没有线,学生要利用自己的想象加以补充和延伸,这对学生来说会感觉比较陌生。
2、学生的能力基础
学生在一年级学过找规律填数,二年级学过按规律接着画,四年级学过探索图形的规律。因此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然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感性经验的支持。而这节课完全是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极为抽象,因此对部分学生来说还是会感觉有点困难。
教学目标:
1.能在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含的规律,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培养学生推理、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3、感受“数形结合”的神奇之美,并获得“我能发现”之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五子棋,磁扣等。
教法学法:
1、教师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式探究规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有不同的发现。尽量减少教师的介入
2、学生学习方法:大胆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让学生多角度探究规律,充分感受美图美思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引出课题
1、展示图片,(投影)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请同学们欣赏。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好像都是由点组成的。
师:是呀,不要小看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点,点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许许多多的点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就构成了点阵。
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并且发现了有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阵中许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也来尝试研究点阵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细心观察,探求规律
1、出示正方形点阵,探索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A、第一个规律。
师:(出示点阵),这就是他们当时研究过的一组点阵,请大家用数学的眼光仔细观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出示思考题)(指名读)
(1)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
(2)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师:每个点阵可以看成什么图形?(正方形),同意吗?
生1:我认为第一个点阵不能看成一个正方形,是一个圆形。
师:其他同学也同意他的观点吗?
师:其实第一个点阵虽然只是一个点,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边长是1的小正方形。是吗?
师:每个点阵中分别有多少个点?
生2: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有4个点,第三个点阵有9个点,第四个点阵有16个点。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的吗?你是怎样观察出来的?
生:我是通过数出每个点阵中点的个数得到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有没有更快一些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
师:能具体说一说是怎样通过计算得到的吗?
生:第一个点阵有1个点;第二个点阵横着看,每行有2个点,有2行,共有2×2=4个点;第三个点阵每行有3个点,有3行,共有3×3=9个点;第4个点阵每行有4个点,有4行,共有4×4=16个点。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发现正方形点阵的规律了吗?点阵的序号与它的点的个数算式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如果用字母n来表示点阵的序号,那么正方形点阵点的个数是多少呢?
生:我们分析了前面几个点阵图的特点,认为在这个点阵图中,点的个数的规律是:1×1,2×2,3×3,4×4,也就是n×n 师:这种数法真是又快又方便!照这样下去,能不能根据你们的发现画出第5个点阵呢?(学生画,指名说,教师投影显示)
师:第6个呢、第7个第100个点阵的点的个数都能瞬间求出来。也就是说:“是第几个点阵,就用几乘几”(板书)
师:如果一个点阵它有81个点,它应该是第几个点阵?每行有几个点?每列有几个点?
(这个画点阵的过程虽然简单,但体现了由数——形的转换。培养了学生主动进行数形转换的意识。)
B、第2个规律
师:刚才我们是怎样观察的?(横着数和竖着数)
正方形点阵还有没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呢?能不能换个角度观察?
“斜着看又可以得到什么新的与序号有关的算式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写出算式,然后汇报。”(投影)
观察并思考
(1)分别用算式表示每个点阵点的个数。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第1个:1=1
第2个:1+2+1=4
第3个:1+2+3+2+1=9
第4个:1+2+3+4+3+2+1=16
第N个:1+2+3+N++3+2+1
师:“谁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如第2个点阵就从1加到2再加回来,第3个点阵就从1加到3再加回来,第4个点阵就从1加到4再加回来”。
师小结:“第几个点阵就从1连续加到几,再反过来加回到1”这个规律。
刚才是横竖数,“第几个点阵就是几乘几”。
C、第3个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点阵中的两个规律,这些点阵中还有其它的规律吗?还能换个角度去思考吗?(出示教材第82页第(3)题图),老师把第5个点阵中的点用五条折线划分,这样划分后,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师:我们把第1个折现内的点看成第一个点阵,该用什么算式表示?其他呢?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全班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
生:(总结)每用折线画一次后,点阵中的个数是
1=1 1+3=4 1+3+5=9 1+3+5+7=16
师:(总结)这样划分后,点阵中的规律是:1,1+3,1+3+5,1+3+5+7,
师:第1个点阵是1,第2个点阵是在第1个的基础上多3个,第3个点阵呢? 有的学生可能说:“这次都是奇数相加。”
教师问:“从奇数几加起?加几个?是随意的几个奇数相加吗?”
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第几个点阵就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师:真了不起。这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叫做“折线划分法”。
第几个点阵,就是从1开始加几个连续奇数。
通过研究点阵,我们发现这组正方形点阵中有很多规律。这3种规律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出来的,无论你从什么角度去观察,得到的结论都与它的序号有关系,所以我们以后再研究点阵的时候,都要想一想跟它的序号有什么关系,这样才能更简单。
(在这里,教师不是让学生发现规律就结束了,而是让学生活学活用这些规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刚才发现的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其实就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的规律,它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完全平方数。)
刚才这3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你更喜欢哪一种?那么我们再研究正方形点阵的时候,用哪一种更简便?但点阵是丰富的,多变的,不仅只有正方形点阵,还有其他图形的点阵。这时,我们就需要开拓自己的思维,多想一些方法来研究它们与序号之间的关系。有没有兴趣再研究其他图形的点阵?
(在刚才的新课教学的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表达等过程,培养了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刻体验到数与形,数与式,式与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牛刀小试
1.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试一试第1题)师:你们能用刚学过的几种方法中发现这个点阵的规律吗?
生:竖排×横排:1×2,2×3,3×4,4×5 师:与它们的序号有什么关系?都是序号和它后面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乘积。在点子图上画出第5个点阵。
小组交流,研究: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
生:(1)两个两个数:1×2,3×2,6×2,10×2,15×2 (2)斜着一层一层数:1+1,1+2+2+1,1+2+3+3+2+1,1+2+3+4+4+3+2+1 2.师:同学们真善于发现和创造规律。除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点阵外,还有很多其它形状的点阵,我们研究他们,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看看,这是一组什么形状的点阵?(课件出示试一试第2题三角形点阵图)你能用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展示,根据你发现的规律画出第五个点阵。
生;1,1+2,1+2+3,1+2+3+4
师:其他同学看明白了吗?有什么规律?(第几个点阵,就从1加到几。)
上面的点阵还有其他的规律吗?学生思考,指名说。(投影显示)
四、兴趣优在:(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练一练)
第2题:按规律画出下一个图形。
师:这道题就象梅花桩,指第一个,走了几个梅花桩?
生:3个。
师:指第二个,共走了几个梅花,增加几个桩?
生:7个,增加了4个。
师:指第三个,共走了几个梅花桩,又增加了几个桩?
生:13个,又增加了6个。
师:如果再往下走,你们想想会再多走几个桩,你能写出算式吗?写完算式,学生自己独立画出点阵。小组合作,讨论点阵中蕴涵的规律,然后汇报交流。
生:交流,探索总结规律
(这一题与前几个题区别很大,前几题的点阵可以看作规则的几何图形,这一题点阵图不规则,要画出下一个图形,既要抓住数量的变化,又要抓住形状的变化。进一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重要。)
五、知识拓展
欣赏生活中的点阵图片。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点阵的知识?(座位、站排做操、楼房的窗子等。
师:点阵不只是点,很多有规律的排列,都可以看成点阵。
投影跳棋、围棋、十字绣、花坛里的鲜花、水晶灯等图片。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么多的点阵,有没有收获,哪些收获?
七、课后操作
自创新的点阵图,并说出点阵规律。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请注意听下面的声音。
师:同学们,如果老师一直播放下去会怎么样?
生:永远放不完。
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放不完。
师:同学们说得好,那么为什么会放不完呢?
生:因为都是不断重复那几句话。
板书:不断重复
师:我们生活当中有这样的现象吗
生:有啊,白天到黑夜,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星期一到星期天,一年十二个月等等
师:说得非常好,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就叫它循环。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没有这样的循环现象呢。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循环小数。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27页王鹏赛跑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意后,列出算式400÷75。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这个算式,看计算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可能发现。
1、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2、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3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边写边说)继续除看看,无论除到哪一位,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就要重复出现;商是随余数重复出现才重复出现的。
师:后面还有很多个3,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表示商呢?我们这时就可以用个省略符号表示它了。下面同学们再试着再列竖式算一道题目,看跟这道有什么区别。
生:商是从小数点第二位开始出现的,并且重复出现两个数字。
二,认识循环小数
(出示课件,像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引出循环小数的定义。(在黑板上板出还可以这样简写)
师:请同学们计算再15÷16和1.5÷7。
学生计算后,问:从中你发现什么?
生:15÷16=0.9375,1.5÷7=0.2142857?
师:像这样两个数相除,如果得不到整数商,所得的商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你知道是哪两种情况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像1.5÷7一样。
师:能够除尽的商的。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有限小数;永远也除不完的商的小数部分是无限的,我们把它叫做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小数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无限的。
师:所以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观察、计算和推理等活动,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空间观念及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难点:体会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课时安排
2 课 时
课时教案
课题 认识公顷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
内容 教材第34页例1
教材
分析
教材通过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占地面积,让学生感受比较大的面积,引出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接着以“边长100米的正方形”来表征面积单位“1公顷”,帮助学生建立“公顷”与“平方米”的联系。
教
学
目
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会进行
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相关面积公式和面积单位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具
学具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同学们能估计一下我们教室的占地面积有多大吗?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2、引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组图片。(先后呈现南京明孝陵、北京中华世纪坛、鸟巢和我国大片森林的画面以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顷这一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
(板书:认识公顷)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的含义。
指出: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就是1公顷。
2、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出示“试一试”
提问:你能计算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用计算器算一算。
小结:把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量改写成以公顷为单位的数量时,可以用原来的数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3、尝试单位换算。
4、完成“做一做”。
活动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指导完成练习六第1题。
2、指导完成练习六第2题。
3、指导完成练习六第3题。
4、指导完成练习六第4题。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估计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猜一猜,1公顷有多大?
想象一下,边长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
自学:1公顷的含义。
把学生带到操场,让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8个同学手拉手围成的这个正方形,面积大约是100平方米。
分小组合作测量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再推算出大约多少个这样的教室地面的面积是1公顷。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板演:4.08÷8
2、计算下面各题。
4.5÷18=48.126÷13=
3、口答:按要求扩大下面各数,说一说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
扩大10倍:0.5(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0倍:0.36(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2(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375(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4、填写下表。(课件)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举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学例4。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的情景图,
想: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2)列出算式:7.65÷0.85
(5)思考: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学的。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是小数除以小数)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3、引导学生用二种方法解答。(想:a、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转化?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应该怎么办?)
第一种算法:把题中以米为单位的名数统一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名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二种算法:
(1)除数扩大100倍得85;
(2)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得765;
(3)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先说出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竖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计算。(用展示台演示)
9.12÷3.8=
0.756÷0.18=
2、我能填出正确结果
18.8÷0.8=()÷83.64÷2.6=()÷26
0.72÷1.6=()÷160.42÷0.35=()÷35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七、布置课后练习:
1、练习六第1~5题。
2、《家庭作业》第3课时。
《一个数除以小数》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
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
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小华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计自己的脚印面积。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现的内容,先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然后采用数格子的方法(不满一格的可以按半格来数)来验证前面的估计值。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要让学生理解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将所描好的脚印图带到学校进行交流。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找一幅公园或某个活动场所的平面图,利用方格纸估算这幅平面图形的面积,再组织同学交流。
如果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力较强,也可以补充一些没有方格背景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学生在估计与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首先要会把这个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并围一围,随后用尺量一量基本图的相关条件的尺寸,并计算面积。
板书设计:成长的脚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一、教学内容:
P28例4,练习六第1~5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经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为一个数除以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3、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四、教学准备:
数学书的情景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小数除以整数及商不变性质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
被除数小数位数不够除法
小数除法的验算及巩固练习
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1、课件板演:4.08÷8
2、计算下面各题。
4.5÷18=48.126÷13=
3、口答:按要求扩大下面各数,说一说小数点应该怎样移动?
扩大10倍:0.5(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扩大100倍:0.36(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2(小数点向右移动二位)扩大1000倍:2.375(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4、填写下表。(课件)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举例)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学例4。
(1)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4的情景图,
想:图上有哪些信息?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吗?
(2)列出算式:7.65÷0.85
(5)思考:这里的除法和前面学的`除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前面学的是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是小数除以小数)
2、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小数除以小数。
3、引导学生用二种方法解答。(想:a、除数是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将它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怎样转化?b、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小数点应该怎么办?)
第一种算法:把题中以米为单位的名数统一改写成以厘米为单位的名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二种算法:
(1)除数扩大100倍得85;
(2)被除数也扩大100倍得765;
(3)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
六、巩固练习
1、做一做:1。先说出下面各题中除数和被除数需要同时扩大多少倍,应该怎样移动竖式中的小数点,然后再计算。(用展示台演示)
9.12÷3.8=
0.756÷0.18=
2、我能填出正确结果
18.8÷0.8=()÷83.64÷2.6=()÷26
0.72÷1.6=()÷160.42÷0.35=()÷35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先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看除数有几位小数,被除数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几位,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计算法则计算。
七、布置课后练习:
1、练习六第1~5题。
2、《家庭作业》第3课时。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体1,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难点:充分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举出一些分数吗?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分数的再认识》。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活动一:分笔游戏,体会单位一
1、分笔活动,找4名同学拿着自己的笔来到讲台。(笔数是2的倍数:4、4、6、8)
2、请你们4名同学拿出自己笔的1/2,看谁拿的又快又准。
3、另找4名同学检查。
4、同学们自己说说是怎么分的。(把全部铅笔平均分成两份,拿出其中的一份。)
5、师提问:他们都是拿出全部笔的1/2,可是拿出来的笔却有的一样多,有的不一样多,这是为什么呢?(每位同学的总数不一样)
6、师总结:最初每位同学笔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造成的,所以,他们的1/2也不同。原来分数还有这样一个特点,你对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
活动二:教材P34说一说。
1、带着新的认识,我们来判断两个小朋友看的书一样多吗?
2、小刚和小明都看了各自书的1/3,他们看得页数一样多吗?为什么?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同桌交流,再全班反馈。
3、师总结:因为书的薄厚不同,也就是总页数不同,所以两人看的页数也不同。(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4、在什么情况下,他们读的一样多呢?(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5、请同学们再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王兴国吃了一个苹果的3/4,李晓阳也吃了一个苹果的3/4。王兴国说:我俩吃的一样多。李晓阳说:我吃得比你多。他们谁说得对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34画一画。
2、教材P35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在练习中,针对错误比较多的,进行集体讲解,少的则个别讲解)
四、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
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整体相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相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采取以小游戏为开篇来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教学和练习中我重点强调了平均分和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学生在练习时,也能体会到整体不同,相同分数表示的数量也不同,如印度洋海啸捐款一题。但在练一练第一题写分数时出现错误很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书中没有平均分,而是要画一条辅助线和旋转图形。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能够抓住描写彭总语言、神态的重点语句练习批注,体会彭总对国家、人民安全,对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产生对彭总的敬仰之情。
2、抓住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人物特点,并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在书中作批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对彭总语言、神态、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彭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做批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在炮兵阵地上)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发言)
课文记叙了彭德怀同志在担任国防部长期间,深入到东海前哨一个炮兵阵地检查战备工作时,发现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严厉批评了有关干部,果断命令拆掉重修。在团部吃晚饭时,彭总与受批评的干部谈心,做了自我批评,并语重心长地教育干部们要守卫好祖国的大门。
3、简要的说文章写了哪几个场景?
投影:在阵地——发火;在团部——谈话
4、初读课文后,彭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对工作负责)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相信一定让你对彭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深入理解难句,体会彭总对祖国国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
引:同学们,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初读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作者具体描写了主要人物的哪方面内容?语言、神态
出示自学提示
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彭总言行、神态的句子,选择令自己感受深的1-2处进行重点阅读,体会彭总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把自己的理解在书中做简单批注。
(一)学生自主默读画批,抓住令自己感受深的语句体会人物品质特点。
(二)集体交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感受深的句子,谈理解,尤其抓住彭总的语言描写体会其对祖国的国防事业高对负责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感受。
引:文章的3、6、8段具体描写了彭总的语言、动作及神态。
1、在阵地上(发火)
谁能把令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同时说说你的理解?
“别的事?什么别的事!”彭总电闪雷鸣般地发作了,“还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弹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吗?你们啊,你们坐在敌人只要一发炮弹就能送你们升天的地方,还在忙什么别的事!乱弹琴!”
(1)这段话写了什么?(语言、生气)彭总为什么这么生气?
①这段话,从哪看出彭总生气?(课件变色:电闪雷鸣)
“电闪雷鸣”是什么意思?【雷电交加,即将下大雨的样子,比喻声势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兼夸张)的修辞手法来形容彭总当时说话声音特别大,非常气愤】。
②对比体会标点作用。(问号、叹号)
③追问:彭总为何会发这么大的脾气呢?请你结合课文谈一谈理解。
原因之一
他又看到弹药库竟然修在阵地前沿,结构也不符合要求,就再也忍不住了。
引:是呀,你知道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这意味着什么吗?
假如双方开战,弹药库极有可能发生爆炸,那时,损伤惨重的将是我们自己的军队,那样,我们就会不攻自破了。
引:(你的分析让我们知道)这可真是个重大的失误呀!是低级错误。你来读一读这句,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这个失误有多大。
竟然——出乎意料,没想到。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体会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的危险性,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让学生自读这句,再次体会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重大的失误。
原因之二
彭总向他提出了不少问题,开始他还能对答如流,后来问到国外最新的常规火炮的性能怎样,海面前方有哪些国家的定期航线,他就回答不出来了。
引:在作战的时候团长不知道这两个问题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你知
道吗?(学生自由发言)
A:古人有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假如我们不知道国外最新的常规火炮的性能,在敌人来临的时候,就能做出相应的抵御准备吗?
假如我们不能做好相应的准备,我们的战斗能取胜吗?
假如我们的战斗中没有取胜,我们还能守住东海这扇大门吗?
假如敌人打开了我们国家的东大门,后果怎样?将不堪设想呀!
B:假如我们不知道海面前方有哪些国家的定期航线,就不能分辨出对方的船是敌是友;
如果把敌舰看成了商船?
如果把商船看成了敌舰?
也将不堪设想呀!
而作为负责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这些他都不知道,他将如何指挥
自己的军队作战呢?
教学意图:深入挖掘这两个问题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为负责指挥这个阵地的团长,不知道这两个问题及其重要性,他很不负责任,很不称职,切实理解彭总发火的原因。
原因之三
几位首长都说来过,对这个弹药库也提出了意见,只因为忙别的事,把改建弹药库耽误了。
引: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法?(发现了问题、没有一查到底、没有
坚持、体现出不负责任)
(2)补充资料理解,弹药库修在阵地前沿后果将不堪设想
引:也正是如此,彭总发火了,而且是发了很大的火。那么,彭总该不该发火呢?(展开讨论,深刻体会彭总)
屏幕出示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十一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究物体的形状与几何体的关系过程,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立体图形。
(2)经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掌握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的技能。
(3)经历对点、线、面、体关系的研究的数学活动过程,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联系。
(4)经历画图等数学活动过程,掌握直线和角的一些简单性质;掌握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表示方法;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5)在现实情境中,探索两条线段、两个角的比较方法及比较的结果,探索线段与线段之间、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6)认识线段的等分点,角的平分线、角角和补角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掌握的几何体知识描述现实物体的形状,在探索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会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数学原理。
(3)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能在现实物体中,发现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能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6)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独立地或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运用数学知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2)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培养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体验数学活动中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1)掌握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会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掌握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用符号表示直线、射线和线段,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了解两点距离的定义。
(3)会用符号表示一个角,学会度量一个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确定几个角的运算关系。
2.难点:
(1)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
(2)从现实情境中,抽象概括出图形的性质,用数学语言对这些性质进行描述。
3.关键:
(1)从实际出发,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图形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课时划分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2课时
4.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4.3 角 4课时
数学活动 1课时
回顾与思考 2课时
教学设计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1.1 几何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6~120页。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电视,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4.平面图形的概念。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都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平面图形。
注: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不要求给出完整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5.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转化。
(1)从不同方向看:出示课本图4.1-7(1)中所示工件模型,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
(2)提出问题。
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你们会得出什么样的平面图形?能把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吗?
(3)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不同方向看工件模型,独立画出得到的各种平面图形。
②进行小组交流,评价各自获得的结论,得出正确结论。
③指定三名学生,板书画出的图形。
6.思考并动手操作。
(1)学生活动:在小组中独立完成课本第119页的探究课题,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
(2)教师活动: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探究课题给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并对学生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7.操作试验。
(1)学生活动: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墨水瓶包装盒裁剪并展开,并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得出一个长方体它的平面展开图具有的一个特征:多样性。许多立体图形都能展开成平面图形。
(2)学生活动:观察展开图,看看它的展开图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再把展开的纸板复原为包装,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认识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2.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可以是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把立体图形进行适当的裁剪,把它展开成平面图形,或者把一个平面图形复原成立体图形,即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可以互相转换。
注:小结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由学生归纳,教师进行评价、补充。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3页至第124页习题4.1第1~6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如下图所示,这些物体所对应的立体图形分别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如下图所示,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
A B C D
3.如下图所示,经过折叠能围成一个棱柱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三、解答题。
4.桌上放着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如下图(1)],请说出下列三幅图[如下图(2)]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5.如下图,用4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几何体,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该几何体所得的平面图形。
6.如下图,动手制作:用纸板按图画线(长度单位是mm),沿虚线剪开,做成一个像装墨水瓶纸盒那样的长方体模型。
答案:
一、1.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
二、2.C 3.D
三、4.分别是从左面、上面和正面看到的。 5~6.略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4、增长学生的自然知识,产生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放在课前)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2、谈话:李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⑴(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这里有个温度计。
那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学生交流: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没错。(结合图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教师板书0)。
谁来温度计上表示出0℃。
⑵我们再来看上海的气温。(课件:点击上海出现温度计和上海的图片)
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学生回答4摄式度后,教师板书4)在温度计上拨一拨。问: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图,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⑶接着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课件点击北京的图片和温度计)
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
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
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
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对,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⑸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注意观察温度计,把这些温度记录在卡片上,并读一读。准备好了吗?
香港:(19℃或+19℃)。写好了请举起你们的卡片。提问:你是怎么想到用+19℃来表示的?这位同学是用19℃来表示的?行吗?为什么?(对,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哈尔滨:(-10℃)。老师写了10℃后举起来:“和老师的记录一样的请举牌。为什么没人和我的一样啊?(对,零下10摄式度,我们用-10℃来表示,10摄式度是表示零上10摄式度的)。
西宁:你们记录好了,同桌互相校对一下再来交流。问:为什么这样用这个数来表示?
⒊我们再来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播放中央台播音员播报的天气预报(天津 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银川)
指名一位学生上前交流。师:你们觉得他记录怎样?这位同学的前面的正号没写,可以吗?老师把-1的负号去掉,你们同意吗?
谁能在温度计上拨出11℃?谁来拨-1℃?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自主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进一步认识正数和负数。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重点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加深记忆教学目标
一、复习公式。
师:想一想你都学习过哪些运算定律和性质?
1.加法交换律:a+b=b+a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a×b=b×a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a×b)×c=a×(b×c)或a×b×c=a×(b×c)
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和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用:a×c+a×b=(a+b)×c或a×c-b×c=(a-b)×c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减法不变性质 :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第一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 a-b-c=a-(b+c)
7.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倍数(零除外),商不变。a÷b=(a×c)÷(b×c)=(a÷c)÷(b÷c) (c≠0)(b≠0)
8.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数,即:a-(b-c)=a-b+c
9.某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等于某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差:a-b+c=a-(b-c)
二、总结
这些定律和性质,大都可以推广,
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加。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广到多个数相乘。
乘法分配律:推广到几个数的和或差乘以(或除以)一个数。
请同学们再记一下公式。
三、解题思路。
公式记熟了,遇到简算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是关键。(板书:方法是关键)
一般来说,连加算式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连乘算式中;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津;在除法算式中,应用商不变性质;连减或加减混合算式中,应用减法的性质。
四、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简算各题是否正确。
(1)99×4.4 (2)45÷2.5
=(100+1)×4.4 =(45×4)×(2.5×4)
=100×4.4+1×4.4 =180×10
=440+4.4 =1800
=444.4
(3)25×(0.4×9)
=25×0.4+25×9
=10+225
=235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13÷2.5 (2)3.2×12.5×25
(3)(44×4)×25 (4)999×9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放手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相互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完全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辅助性的导,包括后面例题的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本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都充分地得到了激发。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3篇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