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快回答整理分享了12篇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篇一
17 看云识天气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习并启发学生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方法】
朗读法,列表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释题,并朗读课文补充资料:“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二、整体感知
云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如文中所说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试着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是:
“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领会说明性语言的准确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绝对化的,是表示一般情况下的如此。
三、课文研讨
1、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列表:
云的种类形状位置天气情况
2、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谚语:
“云交云,雨淋淋”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绵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开锁,明朝大太阳”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
试着用科学现象解释你所知道的一两句谚语。
四、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五、总结课文,延伸探讨
今天需要看云识天气吗?
六、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3、课文作业本。
【教学反思】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其科学知识是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加以掌握的,但最好的效果是放在具有文学性欣赏的过程中进行,而不是纯科学的学习,可在提问的方式上多样化,用文学的形象化充实科学的东西,这样驾驭语文教材的能力会提高的更快,除了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外,也不应忘了对其表达能力的提高。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文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为主题,共安排了五篇课文,其体裁、题材等丰富多样,主题集中,其中《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不同形态的云、不同光彩的云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本文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运用了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从单元安排来看,本文学习的重点不强调文体的学习,强调的是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从两个方面对教材进行处理处理: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揣摩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多种修辞方法妙用的好处,适当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利用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图片设置教学情景,调动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整体感知并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运用图表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现代科技文的技巧。
过程和方法目标:先用快速默读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填写图表,进行归类,初步形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再运用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各种云的形态、色彩,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后,运用讨论法抓住课文中的比喻句进行揣摩,领会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
探讨体会课文中运用修辞、谚语的方法使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觉地探索精神,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图表导读法进行教学。
五、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学情分析:阅读是其获得文字信息的主要途径,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并学习运用,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个时期,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如果没有老师积极引导,他们很难了解到学校以外的事情。因此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地关注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能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六、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学硬件 多媒体
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 分三部分 (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图表:提高效率;图片: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2.播放录像片段《山东省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揭示课题,激发兴趣。发布“山东省天气预报”这一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情境获得切实的感受。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1、注音:峰峦 一霎间 预兆 征兆 弥漫 轻盈 月晕
设计意图:疏通文本,扫清文字障碍。
2、抽查朗读:(2)(5)(7)。
3、朗读练习:范读(5),指名1人朗读。
(设计意图:旨在扫清阅读障碍,通过抽查片段朗读和练习片段朗读,把学生迅速带入课文阅读当中,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准备。)
(三)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图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晴天云简表。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绫纱,
丝丝缕缕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像棉花团
上午出现 傍晚消散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状 排列匀称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2、自主学习,完成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聚集 向前推进,越来越低,越来越厚 更低更厚
第四段: 卷云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连绵不断的雨雪
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
第五段: 积云 积雨云 暴雨、冰雹或龙卷风
3、组织学生探讨发现的问题
根据以上图表预设问题如下:
(1)什么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2)什么云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3)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什么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4)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8种云的?
(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阴雨冰雹的云。)小结:这部分作者把云分为八类,来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样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的方法叫分类说明。这样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4、自学完成光彩和天气情况简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完成图表的过程,了解各种云的特征,重点训练
学生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分为三大板块:“晴天云”部分通过小
组合作学习,交流后明确,,抓住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了解云的特征。
(四)重点突破:
1.用展示幻灯导入,说说这些云各是什么云?你有什么根据?(检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突破重点扫除理解上的障碍)
2.语言感悟:你觉得文中哪里写得精彩呢?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为了深入体会语言特点,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课堂语言训练。
例如: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师,像奔马……
理解参考:有些事物很难描摹,打个比方,就容易讲清楚,而且显得生动活泼,很趣味。
指导学生朗读,再次体会语言的优美。
总结全文。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其他的辨识天气变化的办法吗?
2、同学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谚语, 体会其中谚语的意思以及作用。
设计意图:体会人类在认识大自然和利用大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布置作业:
分小组观察本周内云的变化,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根据本文所学到的知识作出天气预报,看哪个小组最准确。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附板书设计:
关系密切 总 层次清晰
看云 识 天气 分 思路明确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看云识天气
(观察)(推测)(天气的变化)
总说:看云可以识天气。[总—分—总][现象]
条理清楚高、轻、薄层次分明形态分类)
分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低、密、厚(先总后分)
(分类)光彩:晕、华、虹、霞[本质]
总说:意义与局限。
用词准确往往、常常
科学严密一般、可能、渐渐等
语言通俗像。像。;刚才-----一霎时------;“招牌”;改名换姓
生动有趣比喻、排比、对比、拟人;谚语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五
一、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学习课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特点,摘抄文中的佳词妙句,积累丰富的词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体会说明文条理分明说明事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云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云的种类繁多,相应的天气现象也多样,但仍能让读者一读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说明顺序,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文章开门见山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以识天气,接着依次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即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结尾点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体现了总——分——总的结构。二、充分体现了科学小品平实准确的介绍而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描绘的特点,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气的关系写成“云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这个比喻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运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生动描绘出来,既突出了云的特点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谚语,突出了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使人兴味倍增。由此可见,本文是篇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佳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释疑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投影出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的思路(认知方面)。
2、体会比喻的妙处,摘抄、背诵文中的佳词妙句、语段,积累丰富的词汇(技能方面)。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情感方面)。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怎样看云识天气?
3、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提示:学会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1:云是天气的“招牌”,亦即“脸色”,也就是说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根据云的形态和光彩可以识天气。明确2:文章首先从云的形态、变化说起,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指出看云可识天气,接着介绍了可以通过云的形态、光彩现象来识别天气,最后指出看云识天气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条理井然地说明事理,并采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的。(关键句、段:第二段说明可以根据云的形态识天气,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过渡句,说明还可以根据云的光彩识天气。)?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1. 朗读第一段。
2.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C;有的像一张大棉絮,D;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4)这一段突出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说其表达效果;请模仿前四个比喻句,再写仿写出两个描绘云的比喻句。
?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及与天气的“招牌”关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同时激发读者留心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师生对话、解读文本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年级学科
七年级语文
教学课时
共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
教学准备
认真预习,解决字词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 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① 查预习生字情况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
①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 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②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③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④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①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②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③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 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④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 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 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2、具体研讨第3~6段
1.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
1.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 又是什么?2.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2.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 雪。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小结: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看云可以识天气:
云就是天气的“招牌” 卷云 卷积云
怎样看云识天气 积云、高积云——轻、高、薄(晴)
形态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积雨云——低厚密(雨雪)
光彩 晕 华 虹 霞 分天
四、课堂练习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 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③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有时,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④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 ___________(相当,一定,非常)的限度。
⑤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推断,推测)天气的情况。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篇七
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理清结构,把握说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竹根、蚂蚁、潮气、云……)
对,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整体感知
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
(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
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约二千米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约二千米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 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 晚 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四、体验反思
1、观看各种图片,请学生看图识云,并指出出现这种云的天气状况。
2、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美,感受准确性;尝试仿句,积累佳句。
一、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科普小品的语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
二、赏美句——生动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比喻句)
2、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如: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
3、仿句练习。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词——准确
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③“躲藏”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学会怎样看云识天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导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上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天气有关的谚语,让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获取天气预报这一信息的渠道是广泛的,包括电视、电话、手机短信、经验判断等方面,要注意从多方面搜集信息,最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是学习《看云识天气》,明确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要点。
2、快速阅读,理清文章思路。
3、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搜集筛选信息能力。
(二)检查预习,感知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1、注音:峰峦(luán) 燚(yì) 一霎(shà)间? 崩塌(bēng tā) 绫(líng)纱? 日晕(yùn)
2.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出示问题: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
2)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
2、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3、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2、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3、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⑴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⑵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看云识天气
二、感知
1、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3、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
⑴全文主要说了什么?请简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三、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规律,即: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从以上四个方面去研读一篇文章,会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可让学生自行设计表格,在阅读中思考:
⑴共有几种类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设计得简洁明了?巳也可以每个小组设计一种。设计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通过实物投影仪在班上讲述自己的设计和理解,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设计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课文。
教师总结指导: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
学生讨论填表后,教师进一步指导:通过表格的填写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说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气的关系,同时有一定的合理说明顺序──总分。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www.kuaihuida.com、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言的准确性,请同学们研读讨论。
3、合作探究:
⑴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⑵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它们的作用如何?
学生可以讨论并畅所欲言,也许所说的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胆讲述,教师都应表示赞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许多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用词准确,“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吗?为什么?──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反馈交流: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题目,交流思考,看看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出示投影)读课文,理解概括交流对以下问题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组思维更敏捷,问题组:
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⑷根据课文举例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单一例即可)。
⑸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⑵这句话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云;
⑷雨层云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开始下降;
⑸论述有理即可。
总结: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不仅了解了看云可以识天气的,还学习了怎样将事理说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顺序,用方法,语言准。
四、延伸作业
用本课学过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小说明文,向同学们介绍一种自然现象。题目自拟。
【点评】
此教案突出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中去感悟文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鲜明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本教案设计颇有新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点突出,难易适度,通过教师适时的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贴切自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组的研讨以及反馈回顾,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较好地达成了学习目标。可以说,本教案对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应用说明文,是很好的课例。但是本课设计一课时比较多,如果设计两课时也是可行的。
看云识天气 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的:
一、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教学重点: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 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第十一篇
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丰富的词汇,摘抄文中的生动活泼的句子。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云和天气之间的关系,了解怎样看云识天气。
3、体会文章在写作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是否关心天气变化?(比如我们明天要开运动会了,我们就会关心么,还有明天要出门,去旅游,去出差……我没也会关心么,正所谓“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嘛。今天我就要来学习一篇跟天气有关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理解课文
1、解题:标题中“看”可以理解为“观察”的意思,“识”可理解为“识别、推测”的意思。文章标题即点明了要介绍的事理。
2、主体(具体地更详细地观察云的特点与天气的关系,我们就要学习课文中的知识了。)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 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 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课堂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要了解有关云的知识,学会通过观察云来识别天气,而且还要知道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就会有我们人类美好的明天。
课后作业
收集其他与天气有关的谚语,在此基础上写一篇《身边的“天气预报员” 》为题写一篇小科学作品。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第十二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学习圈点勾划的读书方法 了解说明文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比较说明文和散文的不同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一字谜 :运动会上全都有(云) 二、找出文中概括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一句话 找出文中具体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一句话 三、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答题技巧 PPT: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往往”和“常常”表示大多数情况下出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所有这样的原因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如果去掉,后面的。结果就比较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讲解的过程中举例:大约,可能,主要) 四、用圈点勾划法读书,划出不同的信息 用 圈出云的名称 请用 划出云的形态 请用 划出与云相对应的天气状况 请用 圈出云的位置 注意:圈划的是关键字或词语 五、理清文章内容,了解说明顺序 全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中间部分先介绍云,再介绍光彩 介绍云的部分按照云所处位置的由高到低,由薄到厚的顺序写 六、比较散文和说明文的不同语言 PPT 圣洁、轻灵的云,你是那九天宫女浣洗的翼纱。曼妙的舞姿中,宫女们玉臂轻挽,香腕软软地一抖,你便袅袅洒洒地垂落。风,醉心于你的美丽,剪脱你于纤 纤玉手中,你便随风飘举了。 你如豆蔻花季的女孩,纯净的蓝天是你的芳草地。你或卧,或仰,或俯;或伫立,或徜徉,或奔跑。快乐是你所有的命题。掠过柳稍,携几朵飞絮,挂在鬓角招摇;飘过碧波,欣赏自己倩影的美丽,呼唤浪花伴你嬉戏;翻山越岭,携一路芳香鸟语,太阳也为你笑得灿烂。你无牵无绊,来去随心。你又仿佛婀娜的少女,纯净的面庞,纯净的裙裾,纯净的心,在碧蓝的芳草中采撷着一个又一个纯净的梦。你的梦是透明的吧,否则,为什么我看不到?不过,我似乎嗅到了如莲的清香。 两者语言虽都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但是目的不一样,课文是为了更生动的说明对象的特点,而散文则是为了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了对云的喜爱之情。 七、如果让你写“我的学校”说明文你会怎么写,散文你会怎么写。 八、作业 以“我的学校”为题,说明文和散文两种体裁任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2篇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