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快回答整理了10篇《黄鹤楼送别》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篇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烟花三月下扬州》
2、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3、师:刚才那首歌呀,从同学们陶醉的神情中可以知道,同学很喜欢那首歌,歌里有句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你知道谁牵住谁的手?(李白牵孟浩然的手)谁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4、检查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自由读 指名读 合作读
二、品词析句
师:暮春三月,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黄鹤楼分别了。就在这分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名诗。(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师: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你很有诗人的气质。读诗就要像他这样,慢一点,缓一点,读出韵味,读出优雅。,
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意思表达得很完整。
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谁来说说“烟花三月”在你的想象中是怎样一幅画面?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烟花三月”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说的真好。 诗人把“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这长江边三月独有的景色融合成“烟花三月”。 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美美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在干什么?
师:而今天,他们却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板书“饯行”,什么意思?
师:是啊,以前可能在这儿饮酒作诗,而今天饮酒却是为了分别啊!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藏什么?他们是借美景藏深情,
怎么藏?“一会儿。。。一会儿。。。”
师: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李白一生更爱游览名山大川,欣赏美景。而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与岳阳楼、滕王阁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称。这良辰美景今天对他们来说却是形同虚设。都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今天看来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这良辰美景,这万般情思,都化作了这段话。你们能读好吗?
师:这良辰美景,这依依惜别之情都凝成这样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阳春三月下扬州。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师:终于(点击出示),李白举起了酒杯。从“终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是啊,不忍别,终须别。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就向我们再现了当年他们话别的场景。(板书:话别)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并想一想,从他们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吗?
师:下面请男女同学来读一读,老师为你们读旁白。
生读课文。
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击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师:“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师: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师: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师: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 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师:孟浩然不愧为李白的兄长,他将不舍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李白。下面再请一组好朋友来读读这段对话,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读旁白。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师: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师: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板书:目送。
师:幕春三月的长江过尽千帆,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是不是李白写错了。请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比“站立”多了些什么?
师:李白直直地站立,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塑一样,心里只想着他的好朋友孟浩然。你还体会到什么?
师:“凝视”是什么意思?它和课文前面的“仰望”“远眺”都表示看的意思,能用它代替凝视吗?
师:是啊,在李白眼中,过尽千帆皆不见,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
师:这个“孤”,这个“唯”,文字的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师:小船已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
师: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配乐。同学们,这时候再读这首诗,一定跟开始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味道。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好一个“唯见长江天际流”,你很有诗人的气质。读诗就要像他这样,慢一点,缓一点,读出韵味,读出优雅。,
生读。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千古名诗成了千古绝唱。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人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很多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四首,读诗题。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搜集搜集,完成作业。
黄鹤楼送别 篇二
一、古诗导入 3分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读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送别了孟浩然后,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化作了一首诗,这首诗千古传唱。出示古诗:指名一人读
3、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了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精读第一、二段 8-10分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书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
2、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3、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再请一个同学读读第二自然段)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的心情是 ——【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
4、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 而是——深深的藏在心底
这个藏用的得实在太好了,他们是怎样藏的?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地情谊。让我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5分
1、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的心头,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 (请一个同学嘟读读李白的话)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2、自己再轻声读读李白的话?读完后抓住关键词谈谈你的感受?(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红颜弃轩(xuān)冕(miǎn),白首卧松云。”赞誉孟浩然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爵车马,有了成就后又归隐山林与青松白云相伴的高洁品质。)
(3)学生谈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什么是誉满天下?哪首诗誉满天下《春晓》
(4)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3、指导朗读
(1)李白的话中前两句主要表达了敬仰之情,后两句主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读前两句时,我们的语气要高昂些。读前后句时,我们的语气要低沉些。谁来试试。
(2)志同道合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 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3)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4、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但是他把这种眷恋深深地藏在心底,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反而好言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李白的的?自己读读孟浩然的话,多读几遍,看能否读懂。(自由读)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品析:(1)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孟浩然忍住离愁宽慰李白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安慰李白。(指名读)
5、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指名2对表演)。
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一二两组读李白,三四两组读孟浩然感受两人是如何通过对话表达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四、讲读第四自然段。 5分
1、送君千里,终需一别,孟浩然他得走了。人有情,景也通情,你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引读这段),
2、“伫立”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李白久久的伫立在江边,望着渐行渐远的小船,慢慢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它带走了李白的对孟浩然的牵挂和祝福,留下了李白的回忆与思念。此时的李白外表是平静,可内心却如这浩荡的长江水一样,心潮澎湃。他会想些什么呢?可以回忆他们一起把酒谈心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回忆孟夫子昔日的悉心指导;可以抒发对孟夫子的牵挂,也可以写写对孟夫子的祝福……写一写。
五、讲读第五自然段,理解诗意: 5分
1、过渡:此时此刻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信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出示范读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能说出诗的一二两句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诗的三四两句又是对应的是课文哪几自然段吗?
3、联系课文想想:故人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指谁?孤帆又是什么意思?
4、长江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应该是白帆点点千帆竞发的,却为什么李白眼中却只有孤帆呢?情到深深处,眼里心里只有对方,只有对对方深深地情谊。谁来读读这首诗,读出李白深深的情谊。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诗中没有出现一个情字,却处处藏着——李白对孟浩然深深的情谊。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齐声诵读。
六、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5分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一些,谁来展示一下。
2、你能背出里面的名句吗?
3、课后把你制作的送别书签送给你的朋友,表达你的真情。
4、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再现了故事背后的故事,帮我们理解乐诗意,品位了诗情。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一首送别诗,查阅资料,将他改写成一个美丽的故事。
黄鹤楼送别 篇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5课《黄鹤楼送别》
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 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 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 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 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 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5. 在美丽的春景中,老朋友要分离了,也许以后再也见不着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呢?
6. 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 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e.下面要挑选演孟浩然的同学。(出示孟浩然的话)读读孟浩然的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 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8.此时此刻,李白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脍炙人口的名诗。引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25黄鹤楼送别
景
情 依依惜别
话
行
黄鹤楼送别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依惜别之情。
导学提纲
a、自主学习
一、 读一读: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词意
二、 写一写: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三、 想一想
1好友如果分别时是什么样?
2第一节写黄鹤话别,怎么理解?
3长江边的景色是什么?
4哪些词描写黄鹤楼的壮观?
5第二段写吟诗作别,怎样理解?
四、 熟读课文
五、 把疑难问题记下来,准备小组交流
b、合作学习
一、 质疑问难
二、 合作探究
1、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2、 好朋友话别时是什么情况?
三、 合作背诵
作业菜单
1背诵课文中的诗
2根据长江边的景色,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家乡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为朋友饯行
碧蓝的天空
留恋往返
依依话别
课文解析 篇五
开篇第一小节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暮春三月”暗合“烟花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环境描写,为故事展示了一个美好的背景,首先把读者还到了一个读音的境地,“饯行”又故事带来了一点点忧伤。
第二小节。“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简单介绍了黄鹤楼及其地理位置,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提供了条件。这一小节的内容是临别的前奏,“一会儿”,“一会儿”只是作者内心的臆测,但在我们看来并不显雕琢之感,缘自于作者对临别之人内心的真实把握,一个“藏”字把临别的真实心理淋漓尽致地突显现来,真是“此时无事胜有声。”
第三小节,“话别”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也是整首诗的情意所在。从李白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知道,(1)孟浩然的为人,人品与诗篇都是让李白所敬重,(2)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好友,又是兄弟,还是师徒。(3)两人前途的迷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这么好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时此刻,却将浓浓的情于一句简炼的话语中,真是一语值千金。再看孟浩然也是性情中人,看他的动作,“一饮而尽”,李白的盛情怎能推却。此时的孟也有诉不完的离别情,但此时此地,黄鹤楼,王勃,自然而然想到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深地离别语夹着浓浓的关怀,宽慰之情通过两个的动作,语言,充分展示出来,黄鹤楼上散发着离愁别绪。文章虽然简炼却不失真情,让人也不尽融入其中。
第三小节。有情人终于离别,此时江边一景一物都似在诉说离别意,“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蓝天,春水,对诗句的最好介绍,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对环境衬托人物心境的把握力度。
最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引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个故事如流水一般顺畅自然,情意绵绵,毫无粉饰之意。
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向时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黄鹤楼送别 篇六
25.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谁能背一背这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那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和孟浩然。
2.年轻的李白喜欢云游四海,当他来到湖北襄阳时,结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那真是难舍难分。分别后,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今天,我们就与李白一同送一送孟浩然。倘若你是李白,现在就要与好友分别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上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读词:暮春 饯行 暂时 友谊 伫立 凝视 随即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临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2)读课文。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全班齐读四、五自然段。
(3)写生字。观察哪个字最难写,怎样才能写正确。完成描红。展示学生的描红。
3.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完成填空:李白 孟浩然,并 。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内容,用上这些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4.读诗,初悟情感
假设你是李白,看着好友坐着白帆远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大家带上这种感觉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设悬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6.视频欣赏《烟花三月》
三、作业
1.抄写生字,每字一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思考课后习题5.
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李白 送 孟浩然
黄鹤楼送别 篇七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 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别》。
1、检查生词和四字词语学习情况。
生词:
mùmènɡyǐnzànyìwéi
暮春孟浩然饮酒暂时友谊唯一
四字词语: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1)学生汇报易错的字音:mènɡyǐnzànyì
(2)学生汇报易错的字形:暮暂谊
(3)学生汇报词语的意思:暮春暂时依依惜别誉满天下脍炙人口
2、汇报课文朗读情况。
3、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
二、诗文对照,理解诗句,浮现情景。
1、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天,大诗人孟浩然要去扬州,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孟浩然来说,万分的舍不得,满腔的情感化作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作。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这些诗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读后交流。
(1)第一、二句: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2)第三、四句: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诗句在文中对应的内容同学们都找到了,下面就请你们小组内两人进行合作,一人读诗,一人读文,然后交换内容再读一次,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通过第一、二句诗句,想象画面。
出示“烟花三月,繁花似锦”的图片,“烟花三月”就是形容扬州三月时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美丽的景色。
谁来读读诗?谁来读读句子?指导读出春天的美。
(2)通过第三、四句诗句,想象画面。
谁来读读诗?谁来读读句子?指导读出当时的画面。
三、学习离别时的情景,感受依依惜别之情。
1、多情自古伤离别,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他们离别时的动人情景,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触动了你呢?请组内同学合作朗读2—3小节。
2、学生交流品味语言文字的体会。
(1)学习第二节。
①学生汇报感受:不说话是怕更加难过,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②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指导朗读理解。
(2)学习第三节。
①学生汇报: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教师通过资料,让学生理解“誉满天下、兄长和老师”等词语中蕴藏的情感。
出示资料:李白,生性洒脱自由。而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极具诗才,让李白倾慕无比。所以,当他千里迢迢,慕名在襄阳鹿门山拜见了孟浩然之后,两人即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饮酒写诗、携手遨游,建立了志同道合的友情。对孟浩然的敬仰,李白的《赠孟浩然》中有句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以为证。
②学生汇报:孟浩然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和留恋。抓住“何日才能见面”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留恋。抓住“一饮而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暂时、永世不绝”体会两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教师指导朗读。
③多好的一对朋友,我想请我们班的好朋友、好知己表演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3、学习第四小节,再次感受那依依惜别之情。
(1)多么深厚的友谊呀!而现在呢?(出示第4节图文)李白望着一江春水心里会想些什么?
(2)抒发情感,朗读体会。
四、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
1、朋友已经远行,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播放吟诵录音。
2、诗中,李白是如何表达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用了哪些词句来表达的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3、李白把千言万语凝炼成这首诗28个字,让我们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作业超市:
1、古代的诗坛上还流传着更多的像这样的离别诗。课前老师布置你们进行了收集,谁来交流一下,会背的一起背。
2、课外搜集、背诵两首离别诗,理解诗句意思、表达的情感及写作背景。
课文原文 篇九
黄鹤楼送别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别 篇十
设计理念: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 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 诗文对照,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 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整体入手,观照全文
1、 教师:让我们跟随李白和孟浩然一起去黄鹤楼,去看看两位友人送别的情景。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语言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课文中看到哪些图景?
2、交流:美景图 话别图 目送图
三、品读1、2自然段(美景图)
1、 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 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 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 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 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 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 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四、品读第3自然段(话别图)
1、 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 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 (人的品格、品德) 补充资料 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补充资料 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句句清诗堪可传 (可见在当时真的是誉满天下)
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指名背诵一二首。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满饮此杯(这满满一杯装着的仅仅是酒吗?你仔细体会体会。更装着深深的情。李白借酒表达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对孟浩然的感情就像这杯中的酒一样,满满的)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 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插入链接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 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五、品读第4自然段(目送图)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2、出示图片:自己读读课文的第四小节,从目送图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关键的词语下圈圈画画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5、教师:友人登船远去了,岸上只留下了李白孤孤单单的一个人了,望着浩浩荡荡流向天边的一江春水,李白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
引导想像说话
教师过渡:想到这儿,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
六、品读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 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 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 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 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 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七、课外拓展
1、 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 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板书设计: 送 李 白
25.黄鹤楼别 孟浩然
满目美景无心赏
依依话别见真情
千帆过尽皆不见
心中唯有孟夫子
含英咀华,涵咏真情——《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像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四、引入资料,促进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0篇《黄鹤楼送别》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黄鹤楼送别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