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泊船瓜洲》教案【优秀13篇】(泊船瓜洲中一水指的是)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为了加深您对于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3篇《泊船瓜洲》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一

古诗作为小学中的重要内容,古诗教学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下面就结合《泊船瓜洲》的部分教学谈谈我的教学思考。语文教学

教学片断一:

导入,交流资料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老师请你们收集了诗人王安石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生:老师,王安石是宋代人,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先后两次担任宰相,推广变法,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生: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经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

生:我知道了这首诗是他第一次被免职后又被任命为宰相时在上任途中所作的一首诗。

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非常有价值,因为了解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让学生跨越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教学片断二:

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老师想考验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除了了解诗人背景外,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办法呢?

生:老师,我们可以结合注释、插图理解诗意。

生:老师,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生:我们还可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诗的内容。

师:对,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下面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诗意体会感情,小组合作学习古诗,一会咱们来汇报好吗?

生:合作自学

(设计意图: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读自悟,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我的角度来解读古诗,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好办法。)

师:同学们学好了吗?“三人行,必有我师”咱们一起交流学习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读懂了前两句,意思是京口和瓜洲只一水相隔,钟山与京口也只隔着几座山。从“一水间,只,数重山”这几个词中我感到作者很思念家乡。

师:为什么呢?

生:你看插图上京口与瓜洲,钟山与京口离的都很远,我觉得是因为作者思念家乡所以在心里觉得很近。

师:是呀,钟山是作者第一次被贬职时的居住地,假如你是作者,来到江边,望着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对岸,你的心情怎样?

生:思念家乡,很留恋

师:谁能读出作者的心情?

生:指读,评读,齐读

师:你还谁懂了什么呢?谁愿继续汇报?

生:老师,结合注释我读懂了后两句,意思是:“春风又把江南的岸边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的故乡呢?我从“绿,何时,还”感受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你很会学习,并且体会到了作者的心情。但“江南岸”是江南的岸边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不是,应该是长江的南岸。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生:题目的意思是把船停在瓜洲,注释里说瓜洲在长江北岸,而且从插图上我看到作者在水边遥望对岸,所以我认为江南岸是长江的南岸。

师:那么把自己当成诗人,让我们留恋的读读后两句好吗?

生:自由读,指读,评读,齐读

师:同学们把“绿”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生:不好!因为一个“绿”字仿佛让我到了万紫千红的春天的美景。

生:一个“绿”字可以完全概括江南春天的美景。

生:让我想到了绿树、绿草、绿油油的田野……

师:是呀,一个“绿”字写出了万紫千红的春天,多美呀!假如你是作者,看到此情此景心情怎样?

生:一定很高兴,很舒畅。

师:是呀,作者就要上任当宰相了,思乡之余心情一定很-----

生:高兴、得意……

师:对,这一句也正是诗人奉旨进京时喜悦心情的写照。让我们一齐“春风得意”的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来上任是一件高兴的事,王安石又可以做宰相了,为什么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生:我知道了,一定是他想到了第一次被免职的经历,对前途有点担忧。不知道这次能怎么样。

师:你理解的真透,诗人正是想到了政治斗争的复杂,推行变法的困难,联想到第一次被免职的情景。于是,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多么复杂的,你就是诗人,咱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

生:自由品读,感悟诗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容入诗中理解诗人复杂的心情,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在反复诵读中深切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意境,与诗人同喜同忧,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

案例反思: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在教学中我放开手脚,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初步理解。汇报时,从品词、品句入手,结合诗人创作诗词的背景,重点抓住“情”反复引导。让孩子们在品读中既能够感受到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又能够体会到诗人上任途中那种春风得意又顾虑重重的心情。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自己当成诗人,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让学生真正感悟古诗,将古诗多元解读,丰厚学生的文化素养。

《泊船瓜洲》教案 篇二

(课前,学校领导介绍陈老师。)

课前谈话:

1 师:认识我吗?听了刚才的介绍,我想考考大家听话是否很认真。

2、学生回答:你是特级教师;你叫陈金才……

3、出示教师名片,阅读两分钟,学生补充发言

4、刚才同学们把听到的信息告诉我了,看到的信息也传递给我了,能不能透过这些信息发现些什么?

5、学生回答:你有电脑;特级教师上课很厉害;你很谦虚,名片中名字写得很大,校长、特级教师等字写得很小;很有才华,名字中有个“才”字;喜欢白色和蓝色。

6、教师总结:看名片,就是一种阅读。(板书:阅读)你们刚才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读懂了字面上的信息;二、看出了背后的意思,字里的意思。(板书:字面、字里),我们读书,不但要读懂字面的意思,更要读懂字里的意思。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读课题

3、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4、这节课该怎么学?要完成哪些任务?

5、学生回答:理解意思;理解诗人感情(师:也算理解);读好(师:而且这个读要放在理解前面):把诗句意思联起来想(师:这是理解方法);读懂;会用。(板书:读好、理解)

二、读好

1、自由读两遍,注意带点的字

2、个人读(师:他一个字都没读错,每个字都很响亮)

3、个人读(师:你是不是全班读得最好的?啊,还有更好的)

4、齐读(师:象他这样,读得很有韵味)

5、快速背下来。(一分钟)

6、学生背诵(师:谁的手举得高,谁更自信)

7、总结:刚才我们完成的是第一个任务“读”,同学们不但会读,还读得很好。下面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

三、理解

1、教师示范解释:泊船瓜舟

2、学生看注释理解诗句,划下不懂词语。

3、学生提出问题

① 一水间(提示:“间”是什么?“水”是什么?)

② 春风为什么又绿江南岸?

③ “照我还”是什么意思?(提示:照?什么照?还?还哪里?)

4、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意思。

5、现在还有什么疑问?

6、慢慢读一遍,读完之后,请你告诉我,你还知道了什么?

7、再读一遍,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学生回答:

① 思乡的感情。(从哪里知道?)

② 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长江。(解决“水”的疑惑)

③ 瓜洲跟南京的紫金山只隔着几座山。(是瓜洲还是京口呢?)

④ 知道江南现在是春天。

⑤ 知道诗人很久没回家了,从“又”字看出,又过了几个春天了。

⑥ 作者离家乡很远。(“远还是不远,赞成远的举手。”举手寥寥无几。教师画示意图说明。)

⑦ 我奇怪,作者离家乡不远啊,为什么不回去呢?还那么思念?(这位同学很会学习,我们应该向他那样,读的过程中要读出问题。)

8、深入分析

①读第一句,这两句话就写了一个意思,是什么?(板书:近)

②读三四句,这两句又写出另一个意思。(引导:不是一般思念,是急切思念。)(板书:急)

③连起来读,读出什么?有问题吗?(引导:这么近,又这么急切回去……)

④学生质疑:不是很近吗?为什么那么急着回去?

9、课外拓展,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① 快速阅读

② 提问:离家多久了?(刚从家出来。)

③ 去做官为什么还想着回家呢?(上次做官,很多人反对他,这次肯定又有人反对他,所以此次离家充满了忧虑。)

④ 王安石遥望家乡,对着天上的明月说:春风啊,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大地,可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呢?其实他内心是在说——怎么回来?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⑤ 师总结:这种改革家的路子是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忧虑。

⑥ 再读这首诗,应该怎么读?(学生再读,语气自然下沉)

⑦ 师范读。

四、总结

读好没有?理解没有?感情理解没有?这都是你们自己完成的,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水平真高。

总评:在这节课上,老师着力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很多方面都注意到学生的自主,如学习目标的制定:让学生通过讨论,确定“读好、理解”的目标;在“读好”环节,安排了十分钟初读、背诵,然后又有分句读、读出问题、拓展材料读,读出忧患,读出伤情;在“理解”环节,老师没做任何一句解释,先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借助注释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读,让学生说读完后知道了什么?在老师到位的点拨中,学生基本理解了诗的内容。

其次,教师对教材挖掘深刻、独到。《泊船瓜洲》一般的理解是,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但教者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得出不一样的见解——表现作者离乡的忧患心情。并通过拓展训练,让学生很好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通过比较阅读,揣摩不同作者对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

3、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泊船瓜洲》。

教学重难点:

1.比较阅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

2.体会诗人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环境:老师自制的课件;上课环境为有电脑、投影仪和大屏幕的教室;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了,大家还能背诵李白的所写的那首名篇——《静夜思》吗?(学生齐背后,出示幻灯片2)

2)大家知道是什么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吗?(月亮)

3)师小结:说得很好,自古以来,月亮就象征团圆之意,我国古代文人在写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词中往往会提到月亮,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泊船瓜洲》。

2.新授《泊船瓜洲》

1) 初读:大家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文,看看有哪些字词的读音你还不确定?尤其是诗文中的多音字,你能结合书下的注释和你的初步理解,为这些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吗?

你知道读七言绝句时,应当如何停顿吗?(出示幻灯片3进行正音,师画出停顿节奏)老师范读后学生再读诗文。

2) 介绍作者(出示幻灯片4)

你对王安石了解多少?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分享。

3)诗句解析: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①大家再看看文中的注释,了解“泊、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再思考:“京口、瓜洲、钟山”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是怎样的呢?(幻灯片5)

②作者站在什么地方?眼里看到了什么地方?心中想到了什么地方?(幻灯片6)

(眼中之景——京口、瓜洲 想象之景——老家钟山)

③既然离家“只隔”“一水间”、“数重山”,但离家真的近了吗?(对于交通极为不便的古代,即时要回到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说“只隔”只是诗人的自我安慰而已)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归心似箭、高兴)

④诗意:从京口到瓜州仅仅只隔着一条长江了,离老家钟山也不远了,只隔着几重山而已。

老师小结: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眼能见到,说明离家很近了;次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是想象之景,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⑤过渡:离家这么近,诗人回家了吗?为什么不能回家?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诗句,然后一边欣赏老师所出示的图片,一边思考问题。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7)

①这几张照片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的?(春季)你是根据图片上的什么特点来认定是春天景色的?(绿色)是什么让江南两岸出现了一片绿色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所以说,江南的绿色是春风的功劳}

②为什么说作者选用“绿”字比“过、满、吹”字好?(幻灯8)

(一个“绿”字,使动用法,使(江南两岸)变绿,从春风的结果入手,将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春天的色彩缤纷、春天的草长莺飞、春天的绿意盎然,春天的满目新绿、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春后江南景色变化。一个“绿”字,其实也是)

③一个“又”字,你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绿”字,从表面上看是江南春草遍地生长,一片新绿,实则比喻的是什么在无情地生长?(而这一片生机却隐喻着诗人思乡的愁绪如同春风之下的小草一样,无穷无际地蔓延与生长。)

(一个“又”字,点明了诗人当初离家的时间,又暗含“草儿枯了,有再绿的时候,春天去了,也有再回来的时候”的意思,而自己的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又才能回来呢?)

④望着一轮明月,诗人会说些什么呢?(幻灯片9)

(明月何时照我还)

(3)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心路历程(幻灯片10)

此时的诗人,离家已经很近了,只隔着“一水间、数重山”了,诗人也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这是为什么?

(背景简介:本诗写于熙宁8年,此时正好是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离京刚好一年,宋神宗再次拜他为宰相,王安石深感变法的不易,因此两次上书推辞都未被批准,只好勉强上任。在途经家乡之时,看到可望可见的京口,想到不远的老家钟山,一股浓浓的思乡情怀油然而生,然而皇命在身,却不能回家,所以只能自我安慰;找看到眼前的一片绿油油的庄稼,不油让人想起自己的变法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想到这些,还会不由自主生出一点欣慰和高兴;然而,这变法却得不到上层人物的支持,以后的政治前途和自身命运到底如何:是功成名就呢,还是又一次失败而归?这一切都是未知数。一种无奈之情已然可见)

更为苦恼的是,诗人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回家吗?(不知道。所以才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呐喊,此处已经可以看出诗人的真实内心了,不愿上任,却不得不上任,只能盼望早日离开官场,尽早回到没有利益纷争的老家。)

板书:强烈思乡、欣慰高兴、无奈苦恼

4)生齐读诗文,要读出诗人的这种心路历程。。

3、背诵古诗(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读诗文,达到背诵的目的)

王安石的这首七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着眼于春天景色的描绘,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无比思念和近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也写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之情。

暖人的春风和勾人的明月可以勾起大家的思乡之情;而可以使万叶飘落、百花凋零的秋风,则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从而让人想起客居他乡的游子之孤独、凄凉与寂寞,再燃思乡之火。张籍的七言乐府诗《秋思》便是如此。这是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了。

4、扩展了解 同一主题“思乡”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表现):

回顾旧知:你还记得以下这些描写思念家乡的文章吗?

诗 词:《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白话文学:《故都的秋》

欣 赏: 歌 曲:播放mp3《明月几时有》

5、作业: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古诗词?抄写两首,背诵一首。

2)学会唱一首思乡的歌曲。

6、板书设计:

只 隔 家在眼前 强烈思乡

绿江南 变法成效 欣慰高兴

何时还 家不能回

遥无归期 无奈苦恼

《泊船瓜洲》教案 篇四

古诗两首 《泊船瓜洲》 《游子吟》

执教:广西 谢敏 人教版六年级

师:读读两首古诗

生读

师:“泊船瓜洲应该怎么理解?

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

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

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

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想家

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

生:钟山。

师:身在何处?一水之隔是瓜洲,与瓜洲隔着几重山的是钟山,从“数重”和“只隔”体会到什么?

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

生:喜悦

师:读出失落

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

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师: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伟大。

师:怎么读懂?

生: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盼儿回来,从“低头”可以看出来。

生:儿子很感谢母亲,从“报得三春晖”中……

师:诗人看到什么而颂扬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师: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针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几万。

师:古时,人一针一线缝衣服,你觉得缝一件衣服怎么样?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师:儿子要出行了,从“密密缝”体会到了什么?

生:关心儿子。

生:怕儿子着凉。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白天不停地赶缝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灯光昏暗,一针一线地缝。

师: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妈妈找药,穿衣服,买药。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颤,把衣服脱给我穿,把我裹起来。

师:诗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缝衣的事情?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

生:……

师: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成功时……伤心时……喜悦时……用上“迟迟归”“密密缝”这样的叠词。

生交流。

师:带着对母亲的爱,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读出示的颂扬母亲的诗句(补充)

读颂扬诗人母亲祠堂的对联。

师:这首诗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生:母爱。

师:深情地吟诵:……

主要特色:

一是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学,主要体现在开始对两首诗的初读上。二是通过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是老师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感情朗读。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五

一、说教材分析

1、内容分析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描写春天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脆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有写借明月而思乡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等等;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a、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b、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c、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a、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b、学生:字典;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等。

二、说教学策略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抒发内心的情怀,发表独立的见解,揣摩人物的内心,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大教学板块:

(一)、师生对诗,创设诗韵课堂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所以我准备用以“愁”为主题的诗句进行师生对诗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快速地进土诗的课堂。

之后就导入课题,再读题、解题:重点是指导读准“泊”,理解“泊”。

(二)、初读诗文 感知诗意

这个环节我准备分三步:第一步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形式指导学生把诗读正确,重点指导读准“间”读jiàn(因为是“间隔”的意思);“万重山”的“重”读 сhóng;“还”读huán;第二步通过范读、模仿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读得字正腔圆;第三步指导学生读懂诗意。

最后一步具体操作如下:先指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即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再交流自己分别读懂了哪个字或哪句诗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针对四年级孩子对诗中出现的地名词的比较模糊,我准备让学生上黑板板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的概念,同时也借助板画指导学生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从而解决初读理解上的难点。再借助板画了解诗人此时人在何处(瓜洲)。

我觉得这一板块的教学能达成目标一。

(三)、品读诗文 想象江南春的美景(绿)

第三板块教学为了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读诗、换词、想象、音乐画面等手段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精妙,具体操作如下:

1、读“绿”

我先通过引读法,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调动学生读诗的兴趣,反复吟诵“春风又绿江南岸”。

2、悟“绿”

第一环节先让学生理解“绿”的原意,再理解它在诗中的意思,接着通过换词,再引用王安石的典故,体会“绿”的精妙。第二环节主要是读和想象。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浮现画面,再把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接着点击春天“鸟语花香”的音乐,追问学生: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能不能用我们积累的诗句来说一说,从而整合了其他描写春天的诗句。有利于创设诗韵的课堂,还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这一板块的设计,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四)、回忆往事 书写亲情 感悟乡愁

1、学生写话、交流

这一环节中,我结合上面的想象,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写话,回忆家乡的美好时光,为漂泊他乡而思念故乡之情做好铺垫。

2、紧扣“还”字,反复诵读

这一环节准备借助音乐、引读、诗人的北京资料,一步步敲击诗人想还却不能还的无奈的心情。这一板块的设计是为了达成目标三,突出教学重点。

(五)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1、拓展其余有关乡愁的诗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乡愁的诗句

通过上述六把板块的设计,紧扣目标,层层推进,不断设置语言实践点,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并将本课诗句辐射到其余诗句,升华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不仅积累和运用了诗句,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和表达情感的空间。

《泊船瓜洲》教案 篇六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语文素材”小学语文教案专页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分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能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学生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学生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学生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学生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办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学生,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避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学生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避免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七

一、读题审题

t:同学们已经知道,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上的课文是——

s齐说课题:古诗三首/古诗词三首(声音参差不齐)

t:没听清楚,谁来告诉我。有些同学漏了一个词。你说。

s个别:古诗词三首。

t:对,古诗词三首。哪两首是诗,哪一首是词,明白吗?你说。

s:《泊船瓜洲》《秋思》是诗,《长相思》是词。

二、提炼主题

t:好,清楚了。记得吗,《泊船瓜洲》是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所作?你说。

s:宋朝的王安石。

t:好,记住了。那么,《秋思》呢?你说。

s:唐代的张籍。

t:记住了吗?那么,这首词的作者,你说。

s:清朝的纳兰性德。

t:老师要你按这朝代的顺序来排排这三首古诗词,那么你看看,第一首应该排哪一首?你说。

s:要排唐朝。

t:哪一首?我要你说诗名。

s:秋思。

t:秋思排在最前面是吧,那第二首是哪一首?

s:第二首是宋朝的泊船瓜洲。

t:哦,泊船瓜洲。那么,第三首呢?

s:第三首是清朝的长相思。

t:好,明白吗?

s齐:明白。

t: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考大家,对于这样的古诗词,一般情况下,你看了词语手册,你多读几遍,大家都不难理解。但是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去思考。这编辑叔叔在编这本书的时候,为什么把这三首诗编在同一篇课文里面?

s思考片刻:因为这三首诗词都是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感情。

t:都表现了他思乡的一种感情。刚才举手的同学,你也认为这个理由吗?

s:对。

t:不过,这可能是给你们的一个总的印象。这三首诗呀,把它编在一篇课文里面,让我们感觉到古人对家乡,对自己亲人的一种思念那种深刻的情感。他把它概括成两个字:思乡。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他到底是如何来思乡的呢?我们再一首一首来看,来验证一下他说的话,可以吗?

s:可以。

三、读诗品思乡

t:先看第一首诗,《泊船瓜洲》。读这样的诗,你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指板书)

s齐:思乡。

t:你从这首诗当中,哪里能够感受到这是在思乡呢?这是我们边读边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明白吗?

s齐:明白。

t:谁来读?

s1读《泊船瓜洲》。

t:有那么一点点味道,从他的读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种思乡的味道。读得很流畅,而且让老师让同学边听边体会到了那种情感。请坐。谁第二个来读?

s2读《泊船瓜洲》。

t:老师问你一个问题好不好?你能不能从这首诗当中感受到那种思乡情?(s2:能。)说说看。

s2:“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

t:心里明白,说不上来。是吗?谁愿意帮他说。

s3:我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

t:回归,什么时候可以回到家乡。哪一句诗的意思?

s3:明月何时照我还。

t:你对“明月”这个词怎么看?

s3:月亮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很圆,看到明月就想到家乡。

t:看到月亮,那时候情就油然而生,是吗?不然,怎么有八月十五,有中秋,有那种团圆节。所以,“明月”它在这个句子里,挂在天上的明月就引发我们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是不是?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还有吗?

t:刚才这两位同学,从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当中,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当中去感受这种思乡情。有没有从其他的地方去体会的。

s4:我从“钟山只隔数重山”体会的。钟山是他的家乡,他现在还在离家乡很远的地方,隔了很多重山,他却用“只隔数重山”。

t板书:只。一起念。

s齐:只。

t:简简单单的一个“只”,你看,这位同学在这个“只”当中感受到了那种思乡情。刚才他的发言你们听清楚了吗?

s齐:听清楚了。

t:听清楚了,是吧。他怎么表述的,谁再重复一遍,这个话很重要。

s5:他自己本来隔了很远很远,但却说只隔了数重山,他心里有家乡。

t:对,心里有家乡。实际上他现在的位置离家乡——(s齐:很远很远),但他心里装的却是——(s齐:很近很近。)同学们,有的时候啊,距离的远与近是不同的感受,尽管隔着长江,尽管又隔着好多好多的山,那么远的地方,但是因为心中装着家乡,轻轻松松的一个“只”就表现了那种思乡情。这两句诗当中有三个地点,你说。

s:京口、钟山、瓜洲。

t:有同学从后面两句,有同学从前面两句,有同学从“明月”,有同学从这个“只”来读懂《泊船瓜洲》这首诗表达的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就带着这种思乡情,把这首诗装到我们的心里,明白吗?

s齐:明白。

t:泊船瓜洲——读。

s齐:《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读得很好,节奏处理得很好,刚才重点讲的两个词也读得清清楚楚。谁一个人来读一读?

s1:《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t:请坐。

刚才我们从一个“只”一个“明月”感受到这种思乡,有没有同学补充一下这首诗当中,还有哪些词当中也能看出来这种思乡。你怎么体会来谈一谈,有没有。

s2:一水间。

t:怎么讲。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水间,一水间就是长江。

t:你们都知道吗?这“一水”指什么?(s:长江。)这“间”呢?(s:间隔。)

t:间隔,把他们两个地方怎么样?

s齐:隔开了。

t:你刚才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也加上了一个“只”,只隔了一条长江。加了这个“只”与不加这个“只”,感受不一样。来,你再说一遍,加上这个“只”把这句话重新说一遍。

s2: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长江。

t:有没有加上一个“只”?

s齐:有。

t:你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只”?

s2:因为“只”能表示……

t:长江够宽吧?(s:宽)渡长江够难了吧?(s:难)但是加上了一个“只”,它们的距离一下子就——(s:缩短了)那这个“只”其实就是——(s:思念家乡)。所以这位同学在理解第一句的时候,能够按照第二句诗的意思把这个“只”拿上来,这也是一种方法,很聪明的,你是带着这种思乡情,带着这种理解来看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诗一定要这样子去理解,明白吗?

s齐:明白。

t:请你们在一水间前面也写上一个“只”。

s动笔。

t:有没有补充的?从这首诗当中也体会到这种思乡情的?

s3:又绿。

t:“又绿”,你怎么理解?

s3:前面,他是“只”,思念家乡用了“只”,而这里,在异乡的时候,在别处的时候用了“又”,表示看到春风就想到家乡。

t:用了一个“又”以后,这一年四季变得怎么样了?

s3:度日如年。

t:度日如年,那么就是有一种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怎么样?(s:慢)又一年过去了,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与日俱增哪。同学们,我们这样去理解诗句,一个简简单单的“又”字,又有了自己的这样一种体会。这就是学诗啊。明白没有?

s:明白。

t:学《泊船瓜洲》这首诗很简单,为什么啊,因为这首诗你们早就会念了。但是,第二首就难了。《秋思》,那么这首诗又是如何告诉我们思乡的呢?一起念一念。

s齐念《秋思》。

t:看好,困难来了,有些字也要注意把它读准,“欲作家书意万重。”好,重念,秋思。

s重念《秋思》。

t:看一看,这《秋思》当中你能看出那种思乡情吗?谁来说。

s1:最后两句。

t:说。

s1:复恐匆匆说不尽。就是有很多很多话都写不完。

t:写不完,说不完。还有吗?

s1:行人临发又开封。就是捎信的人把他封好的信又拆开了。

t:是谁把信拆开的?

s全:是他自己。

t:那么,捎信的人是怎么回事?

s1:捎信的人要出发,要走了。

t:那么“临”呢?

s1:马上。

t:马上要出发要走了,是吧?那么。这时候,有一个怎么样的动作?

s全:又拆开了。

t:诗人又怎么样了?

s全:又把信拆开了;又打开了信。

t:又打开了是干什么?

s1:看有什么漏了写,没有写。

s2:因为他是有很多话都说不完。(t:跟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有很多话都是想写却写不出来。

t:与前面一句联系起来了:复恐匆匆说不尽。这一联系以后呢,那种思乡,那种情感,那种对亲人的思念就涌上心头。“复恐”,这个“复”什么意思?

s2:害怕的意思。

t:“恐”是害怕的意思。那这个“复”呢?

s3:反复害怕。

t:反复的害怕,都已经害怕了,检查过一遍了。现在呢?(s:再检查一遍)第二遍检查完以后呢?(s:再检查)有什么没写上去,又把它拆开了又看一看……反复的看,反复的思考,这种情感写不完,说不尽啊。大家再来读一读。

s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t:这种情景带给我们的是——(s:思乡)还有哪里可以感受得到?

s4:那个,欲作家书意万重。这里可以看出写信寄给老家,写的意思有很多很多。

t:有很多很多?(s4:对)写不完?(s4:是)一张纸上都写不完?(s4:对)从这里感受到了,还有从哪里感受到?

s5:秋风。

t:秋风,你怎么想。

s5:秋风就是思念家乡。

t:秋风也是思乡,哦,秋天更能表达那种思乡的情感。这种话有点难懂,你们懂不懂。来,你再仔细讲讲看。

s6:见到了秋风就思念起家乡。

t:见到春风就不想了?

s7:见到秋风就想到了中秋节。

t:哦,与中秋节联系起来了,中秋节在秋天,有意义,有它的含义在是吧?

s齐:对。

t:还有吗?来,你说。

s8:秋风吹来凉丝丝的,更能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t:秋风的那种寒意,催生了那种思乡的情感。你看,他的联想多丰富啊。

s9:我觉得,还有就是,秋风它好象可以寄托人们的思念。把他的思乡情刮到家乡去。

t:你感受到它好象懂人意,通人情,能够把那种思乡的情感捎回去。刚才我们从这首当中,从它的诗句当中,从它的词当中也感受到那种——(s:思乡)。带着这样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

s齐读《秋思》。

t:谁能一个人读给大家听。

s10读《秋思》。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的确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

能用自已的话说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幻灯机、幻灯片、小黑板、挂图、录音机、伴奏

教学过程

一、定向示标

1、出示挂图:看到这幅画后,你相说些什?((1)看到一个人,好像是位诗人;(2)整个画面很低(3)对岸是几山,而诗人脚下是港口~)

2、这幅画描述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课前,教师留给大家了预习作了解作者作品背景。下面谁来和大家共享这收获的喜悦?

3、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来看学习目标(出示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家迅速看一下,谁愿意读一下?大家齐读,强记忆好吗?

二、探究新知

1、首先我们来看自学提示(幻灯出示)

自学提示:(1)诗人在岸看到什么景?他又想到了什么?

(2)用“——”画出不理解的诗句,用“——”画出寓意深情的词语

(3)找出自已喜欢的诗句,谈谈理由。

(4)用自已的话说说诗意。

(5)时间是8分钟。

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完一下自学提示

2、大家用自已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本诗《泊船瓜洲》,学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3、交流汇报,导学释疑

(1)景物有人、船、江水、重山、白鹭。此时诗人可能想到对岸的家乡,家乡里的亲戚好友,国家的兴旺~

(2)关于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已理由即可,不统一。

(3)诗意:京口和瓜洲只有一江水隔,钟山也只隔座山。春风又绿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到家乡。

(4)有疑问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a “间”字有两个字音:jian jian 在本诗中是jian ,表示间隔。

B 家乡与诗人所在港口只有几座山和一江水相隔,却不能回家看看,种感觉~~

C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字体现了作者多年末回家,但望明月照辉下的家乡、独自伤悲。

D 明月是不能陪同侍人回乡的,这是寄托情感,借明月表达。

4、据说王安石对“绿”字之前,曾用过珙他字,大家讨论一下他可能用过哪些官字?(到,过,至,红,来,唤,染,回,返,吹,落,伴。谅叫想,思,赶,夸,话,喜,聚,遍,迎~`)可是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绿”字?再次讨论。(突出诗人在用词方面的用心)

5、有感情朗诵全文熟能成诵。

6、当堂测评:背诵与默写

三、互测自结

1、测试:

王安石,( )代人,曾推行(    ),功绩不裴。其诗多以(  )、(  )竹为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泊船瓜洲》表达了真挚的(      )之情。

2、解释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____________  还:_______________

全句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测互测

4、总结收获

四、作业

1、自行设计板书整理到财富本上。

2、搜集有关《游于吟》的背景材。自留适量作业。

五、板书

泊船瓜洲

挂图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学生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学生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学生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产生?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己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学生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学生将想象与现实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学生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 )。(旺、闹、浓)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进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人教大纲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使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预习并了解诗人王安石的有关情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的音乐好听吗?大家知道是什么曲子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我国的古代诗歌中,月亮一直是诗人们乐于描写和遐想的对象,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写月亮的诗就占去了五分之一,多达60余首。当然,宋代诗歌中也不乏佳作。这些写月亮的诗歌或表达思乡之情;或抒发喜爱之意。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宋诗《泊船瓜洲》,看一看这首诗,抒发了王安石怎样的感情?(板书:泊船瓜洲)

本节课的任务:

(1)通过各种方式的读,然后背过这首诗。

(2)通过读和老师的讲解理解诗意,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教案 第十一篇

[chenjc 发表

一、自主研究,确定学习目标。

师:现在,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怎么样来学习这首古诗?要完成哪些任务呢?

生:要理古诗的意思。

师:对。他确立了我们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理解诗意。还有补充吗?

生:要知道写这首诗的背景。

生: 要知道作者的情况。

师:还是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还要熟读这首古诗。

师:非常好!在理解之前应该先熟读!只有读好,才能理解。还有补充吗?

生:还要把古诗背下来。

师:大家同意吗?

全班:同意。

师:好,我们就初步定三个学习任务:熟读、理解、背诵。

二、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师:我们先完成第一个任务:熟读。分四人小组学习,一个一个地读,其他的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错的马上帮他纠正。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声音不要太大,能听清楚就好,开始。

(学生分小组朗读,老师巡查、指导。)

师:(充分朗读后)好,刚才在小组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告诉老师。

生:“京口”的“京”我先读成了jìng,张雨同学告诉我应该读jīng。

师:很好,还有吗?

生:“照”字应是翘舌音,我读成了平舌音,是小组的同学告诉我的。

师:把这句诗读一下。

生 :(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刚才小组学习时候,我还注意到:有些同学读得不是很流利,小组长就多给了这样同学一次机会,请他再读一遍,非常好!这就是合作学习的精神。现在敢读给大家听吗?

全班:敢!

师:请站起来朗读吧。

(多名学生朗读古诗)

师:很好,语音准确。有一个字要注意:一水间的“间”应该读第四声。有没有哪个小组集体读一读?

(小组齐读诗句)

师:非常好!(学生鼓掌。)这掌声是情不自禁的。

师:好,看来我们第一个任务完成得不错。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理解。请同学们看课后的注释,认真地看,认真地想。看看,每一句是什么意思,再连起来想这首诗歌是什么意思。如果有不会的,请打上个问号。

(学生按要求学习,老师巡查指导。)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什么不用“吹”而用“绿”呢?

师:这是一个很有水平的问题。还有吗?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还”是什么意思?

……

师:小组学习,讨论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如果小组里的同学还是不能解决问题,你可以离开座位找你认为最有水平的同学来解答。开始。

(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逐一到小组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同学还把自己找到的资料拿到课堂上一起学习研究,很好!现在我要来考一考你们了。请把诗歌朗读一遍,老师请你们边读边思考一个问题:你读了这一首诗,知道了什么?知道一点就说一点。开始。

全班:(有感情自由地朗读)

师:知道些什么啊?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知道作者非常地想回到家乡。

师:你能把诗句这个意思读出来吗?同学们听一听,看看他是不是很思念家乡,急切地要回去?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面向同学们)读得如何?

学生:一般。

师:(微笑着)你可以再读。

生:(读)

师:怎么样啊?

全班:有进步了。

师:读出些意思了。我们好象看到了月光下诗人着急地想回到故乡。你们还知道什么?

生:我从“京口瓜洲一水间”这句知道京口和瓜洲只隔着一条江,很近。

师:我们想听你读这一句,能不能把很近的意思读出来?想想怎么读?要着重把哪些字突出来?

(生读)

师:还知道什么?

生:我还知道作者停船靠岸的瓜洲和钟山只隔几重山。

生:我知道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的原野。师:冬去春又来了,“我”格外思念春风吹绿的家乡。现在我们再读这首诗,要把诗句所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三、自主探究,体会思想感情。

师:我们刚才再一次读这首诗,有没有产生新的一些问题呢?

生:既然京口和瓜洲相距这么近,和作者的家乡也只是隔着几重山,可是作者为什么不能回到家乡呢?

师:好问题!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想念家乡,为什么又不回去呢?你们课前搜集的关于这首诗的资料,有没有谈到这个问题的?

全班:(纷纷看自己的资料)

师:我补充一些资料给大家看,看完以后回答问题。(发放资料,每一个学生一张)

全班:(阅读自己和老师发下来的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 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并在对西夏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三年后,他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的家中,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有一天晚上,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又回到了南京,过起了隐居生活。

师:看完以上的材料,你又知道了什么?请告诉大家。

生:我还知道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我知道这首诗是作者赴任路上写的。

生:王安石原来是不想赴任的,两次推辞皇帝都没批准。

生:他之所以不肯赴任,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怪不得他刚出来就这么忧愁、忧伤。他前面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啊!所以,他担心,这一去呀,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充满了忧愁和伤感。现在,我们再来读,感受就不一样了。

全班:(很有感情地读)

师:我们一起怀着忧伤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全班:(一起背诵)

师:很好,我们的任务完成了没有?

全班:完成了。

师:我要特别表扬你们,你们是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泊船瓜洲》教案 第十二篇

本课是基于网络环境中利用网页进行古诗教学的设计,因此含有网页设计与课堂设计两个部分。现分别介绍如下:

【网页设计思路】

网页设计理念:

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习的资源能以多种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网络使用这些资源,无疑是对文本的一种生动有效的补充与拓展。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注意:只是网络资源,而不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即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的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在设计中,考虑到该网页是用于课堂教学,因此要保证学生完成基本目标,学生借助过网络资源学习时是一种自主学习,如果网络课件没有适当控制,学生未必能保证把本课需要他们掌握的内容全部访问到,网页设计既要能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课文的基本目标,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思考与拓展。在本课的网页设计时,我采用了“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阶段式学习能使学生能围绕学习目标层层深入学习,阶段内的板块又给了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密码设置使学生不至于迷失于资料的海洋中,有效的控制了网络课件,同时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也可以使学生学习各尽其力。使网页成为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阶段解密板块式”设计详解:

1、阶段设计:

我将整堂课分为:“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索研究”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用来解决古诗的教学内容,最后一阶段是对古诗的拓展。每个阶段内都有相应的学习板块供学生学习。每一阶段后都有一个交流汇报环节,在这里,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师生、生生之间走出人机对话的“一相情愿”,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进行思想的“亲密接触”,有议论、有评价、有鼓励、有朗读等等,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在最后一个阶段,广阔的网络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自由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阅读的内容,突出阅读的个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火花。在三个阶段之间,我加了密码保护,即在第一阶段汇报交流完毕后,学习小组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密码进入第二阶段,同样,由第二阶段进入第三阶段也需要密码。

2、密码设计:

密码的设计主要是考虑到对网页进行有效控制,如果没有密码将网页控制,学生阅读的范围就非常大,学生熟悉网页要用去不少时间,从而降低了课堂时间的使用效率。

密码的设计也是为了让学习能力不等的同学各得所需。因为当能力强的同学很快达到了学习的基本目标后,就可以获得密码,这使他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更广的阅读。而学习能力欠缺的同学,因为没有密码,就会听听别人的汇报,或继续在基础板块中学习,直到完成课文学习的基本目标。这样能力强的同学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而能力不足的同学,至少也掌握了应学的内容。

3、板块设计:

第一阶段内的板块:

“理解诗题、了解作者、学习诗句、古诗朗读”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里有词语注释、作者生平、课文插图、地图、古曲音乐、古诗范读、简单的flash等内容。

第二阶段内的板块:

“全诗理解、回顾前面”两个板块。在“全诗理解”中,列举了两种全诗的解释,供学生参考。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回顾前面”来理解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三阶段内的板块:

“回顾《泊船瓜洲》、王安石生平、绝句与律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王安石诗集选、‘绿’字的研究、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网上寻宝”九个板块。板块中一些艰涩的词句,都经过删改,做到尽量让学生能够读懂。在“网上寻宝”中列举了几个学习古诗的网站和常用的搜索引擎。

【课堂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并会背诵。

2、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完成对古诗意思及理解,体会作者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3、应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思考、搜集、处理、探究的学习方法。拓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学习形式策略〗

1、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学习:

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2、自己独立学习:

让有个性思维的同学自由发展。

3、师生之间“谈话式”学习:

让学生能畅所欲言。

〖教学过程〗

一、示题引问

1、示题。

2、学生读诗,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二、了解诗意

1、教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新的朋友、老师──网络,用它来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网页了解诗人、诗句的意思。

2、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⑴ 教师引导交流重点词的意思。

⑵ 解释全诗的意思。

三、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四、借助网页探索拓展

1、学生通过网页了解有关本(www.kuaihuida.com)诗和其他有关诗的知识。

2、学生交流学习的成果,学生将自己获得的资料分析得出结论进行交流

五、课后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成果,用 word或 powerpoint做成汇报作业。

〖课堂实录片段及解析〗

片段一:

(经过第一阶段网页学习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有同学找老师要密码了,但是要获得密码,必须将你对诗句的理解对大家说一说,哪位同学准备好,就赶紧举手吧!

(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三个,老师点了其中一位同学。)

生: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只隔着几层山……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你怎么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呀?

生:因为前面(网页)的解释里说:瓜洲在长江(读重音)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所以我知道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的是长江。

师:哦,原来你是借助注解明白的,阅读真仔细!哪位同学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的?

(有两三个学生举手,点其一回答)

生:我是看地图知道的。(学生操作网页展示地图,指出长江)

师:你看到了长江,那你知道京口、瓜洲和钟山在哪里吗?

(生找不出来)

师:哪位同学帮帮他?

(举手的同学多了起来,点其一回答)

生:(操作网页将对应的地点名称拖到地图上相应的位置。)

师:你怎么知道这些地方在哪里呀?

生:前面(网页)说了: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重读)。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重读)。

师:真不错,能借助注解,把地图看明白!那位同学你明白了吗?

(刚才没有回答正确的学生点点头)

析:学生从文本阅读中获取字面信息,通过地图获得直观的信息,两种信息内化为学生的理解,在这里传统的学习与多媒体的优势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点。

片段二:

(一学生回答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思后)

师:理解得真好,能告诉大家你怎么明白这句诗的吗?

生:我是看注解知道的。

师:注解上怎么说的?

生:(操作网页展示。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师:你能想象一下“吹绿了”的景象吗?

生:春天来了,草绿了,树绿了。

师:嗯,你的春天似乎缺乏生气,哪位同学再来想象一下?

生:春天来了,岸边的小草绿了,岸边的树的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绿树、绿草倒映在水里,水也染绿了,江水、树、草绿成了一望无际的绿色。

师:真美的绿呀!

析:虽然没有多媒体的形象再现,但是,学生对文字的感受更深刻了。这里学生不会因多媒体而产生思想的惰性,放飞了想象的翅膀,活跃了思维,这又怎是一个“绿”字了得。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第十三篇

《泊船瓜洲》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拓展阅读篇目《千锤百炼为一“绿” 》中的一首诗,文中讲述了王安石炼字炼意,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文学名句的佳话。同时,《泊船瓜洲》又是我校校本教材《古诗文鉴赏》高段收编的篇目。

这首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一首抒情杰作。这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全诗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充满着淡淡的乡愁与浓浓的乡情。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诗人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泊船瓜洲》从文章里提选出来,带领孩子进行赏析,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我校古诗文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读读、议议、写写,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引领学生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 3、带领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品味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遣词造句的妙处。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本课的教学预设为三个板块:

导入诗歌——学习诗歌——改写诗歌

导入诗歌:引导孩子背诵思乡古诗,创设一种朗朗的诵读氛围,既是语言的积累,又是本课情感基调的把 握与铺垫。

学习诗歌:分为两个板快——检查预习 走进诗歌

检查预习

小学高段的孩子已经具备查阅资料、收集处理信息的预习能力,因此我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课前自己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的情感,上课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先检查多音字,把你们预习的结果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要求:1、选择感受最深的两行诗,说说诗意;2、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3、再有感情地读一读;4、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这样做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又尊重了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更为他们在课堂上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用心感悟诗人情怀赢得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走进诗歌

玩味语言文字——欣赏文学形象——感悟文化内涵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用字,力求达到一字传神的效果。这种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的字词,便是所谓的诗眼。大凡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它能使整句诗韵味无穷。抓住诗眼,能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品味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欣赏语言文字塑造的文学形象,并由此感悟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其潜移默化为孩子身上的品质,与孩子形影相随,受益终身。这是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应该特别关注的。

案例:绿

①在这两句诗中有一个字,诗人经过十多次反复推敲最后才决定用它,知道是哪个字吗? “绿”

②对,就是这个“绿”字,“绿”是什么意思?(吹绿)是啊!当春风吹绿江南岸时,当我们漫步其间,一定会听到、闻到、看到些什么,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呢?

“鸟语花香”(导读:绿得热闹)

“姹紫嫣红”(导读:绿得鲜艳)

“生机盎然”(导读:绿得生动)

“绿满江南”(导读:绿得丰富)

“桃红柳绿”(导读:绿得缤纷)

“春风和煦”(导读:绿得温柔)……

③师:满眼的绿,满心的绿,绿得令人心动!你们看,这就是被春风吹绿的江南(观看cai江南春景)孩子们,你们爱这绿吗?爱这绿意盎然的江南吗?诗人同你们一样,他爱这绿色,更爱这绿色的江南。一个“绿”字饱含着诗人多少深情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绿”字的反复玩味,使原本平面的江南之春有声、有色、有情,多彩起来,缤纷起来,多情起来,江南的春天呈现出立体之美,两个文学形象也呈现出来:美丽的江南 深情的诗人

案例2:还

④师:如此美景!王安石为什么不能回江南、回家看一看呢?(板书:不能还)(介绍背景)

⑤师:万般无奈,诗人只好询问天上的月亮,导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何时”什么意思?要等多久?(也许两年、十年,也许遥遥无期……)多么漫长的等待!(读)

⑥ 一个“何时”透出诗人多少的忧愁!(读)他愁什么?多么无奈的忧愁。(读)

⑦静静的夜晚,只有明月陪伴着他,满腔愁绪与谁诉说,唯有明月寄相思。面对当空皓月,诗人会想起谁?(母亲父亲 妻子 儿女)会对他们诉说什么呢?(cai月亮)(开启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语文回归生活,如此相映成趣,达到了和谐共振的效果。)

“还”字的反复品读,品出诗人多少离愁别绪,诗人报国爱家、慈父、孝子的文学形象在孩子心中塑立,虽然跨越时空900多年,但仍然让孩子们感到亲切熟悉。而诗人身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也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改写诗歌: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笔,是我在这次课上的一个用心的思考。小学高年级的孩已经进入青春期,正是诗意萌动的年龄,正是滋生诗人情怀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他们在本子上信笔涂鸦,写他们自己的小诗,那就给他们创设一个机会,写写心中的诗吧!

在写法上我没有任何的指导,通过刚才的诗词理解和领悟,学生激发的热情和共鸣需要得以抒发,这时我选择了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瓜洲》在体裁、情感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我们把这首具有浓浓乡愁和爱国之情的散文诗推荐给孩子们,意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聆听两位诗人跨越时空的心灵歌声,并与之产生共鸣,让两首异曲同工的诗会迸发出学生写作的激情。也许孩子们还不会写现代诗歌,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写作是有意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无意的吸收。抓住这份“感觉和气氛”,表达自己的字恋情怀,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今天的课中还留有遗憾,留有不足,就如《泊船瓜洲》里的淡淡的乡愁,这就是我教学中的辗转的哀愁吧!可我喜欢这样一份诗意的哀愁,正是它带给我思考。愿做教师的我们都拥有这样诗意的教学吧,就如孩子们写的诗,也许有些拙劣,却充满盎然的真情!

今天,我又见到了给予我教学悉心指导的廖老师、黄老师、许老师、罗老师,此时心中对你们的感念难以成句,我想对你们说:我一直感激你们,一直想念你们!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3篇《泊船瓜洲》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