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童年的发现》教案学案设计【优秀15篇】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案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雄日在培育花种过程的用心,认识诚实是一种美丽,做到诚实并不容易,也需要勇气。而做事认真、为人诚实诚实和勇气是比任何鲜花都要珍贵的道理。同时让学生在通过学习课文认识被煮熟了的种子不能发芽的自然现象。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读中感悟诚实品质。

3、认识种子被煮熟后就不可能发芽的自然知识。

4.练习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境自读自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习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的寓意,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培育黄豆的实验。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参加一个非常特别的活动。请同学们认真看大屏幕,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完整话)

3.你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一定也很能提问题。看了这个画面,有问题要问吗?

4、学生自由质疑。(抓住主要问题:雄日为什么捧着空花盆来参加竞选?国王为什么选择雄日做他的继承人?)

(过渡语:是啊,许许多多的小朋友都是捧着美丽的鲜花。可是雄日怎么捧着空花盆来呢?(板书简笔画空花盆)是不是雄日根本就没有用心培育花种呢?

二、朗读感悟

(一)、进入情境,朗读感悟雄日用心培育花种。

1.听说,雄日的爸爸妈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录相。我们一起看看。仔细看,然后告诉大家你看到雄日在做什么。(播放雄日培育花种的动画课件)

(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本环节利用课件资源创设情境,通过形象、声音刺激渲染气氛,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增强学生学语文的意识。)

2.学生交流说说看到雄日在做什么。(雄日不分日夜在用心地培育花种)

2.找出课文中描写画面内容的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雄日是怎么培育花种的。(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3.换词训练。(课件演示:雄日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谁愿意当小魔术师把“十分”换成其他词语,句子意思不变。换上新词之后,比较读一读。

(在换词训练中,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把“十分”换成与“用心”意思相近的词语。这时需强调换词的对象是“十分”。二是把“十分”换成与该词意思不同的词语。这时需强调换词之后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4.指导用情境法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雄日培育鲜花的用心。什么是情境法呢,就是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雄日,雄日是怎么用心培育花种的,你们就怎么读。想象雄日可能会有哪些表情、动作,你们也可以试着做这些动作。和同桌比一比,谁读得更用心,更像雄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环节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本段主要指导朗读好三句话:① 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在“十天过去了”和“一个月过去了”中间要稍微停顿再往下读。②雄日又给种子施了些肥浇了点水。 “又”重读,“施了些肥,浇了点水”要读得轻一点儿。③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看啊看啊”要读得慢,可以瞪大眼睛读,“种子就是不发芽”要读得急。甚至可以读得脚都跳起来。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结合教师适当的动作提示,配合学生自己的理解加上表情和动作。(小结:同学们你们读得真用心,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感受到雄日是个做事非常认真的孩子。板书:认真)

(过渡:可是就算雄日这么用心地培育花种,花种还是不发芽呀。国王为什么还选他做继承人呢?我们一起到竞选现场看看吧。)

(二)、合作探究竞选过程。

1、用情境法和分角色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就是在小组内有的同学当国王,有的同学当雄日,有的同学当手捧鲜花的孩子,有的同学当在场的观众。小组合作探究: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他的继承人。

2、汇报交流。指名学生当主持人介绍竞选过程。(播放课件:孩子们手捧鲜花的画面。)

(过渡语:这么热烈的竞选活动,老师也非常想参与。现在我就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要进行一次现场采访。)

①国王:尊敬的国王陛下,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鲜花为什么却看不到您一丝高兴的表情呢?我们知道您挑选了一个手捧着空花盆的雄日做您的继承人,能说说理由吗?

②手捧鲜花的孩子:捧着这么美丽的鲜花你在想什么呢?国王选雄日做继承人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你手里的花是从哪里来的?以后打算怎么做?(能认识自己的错误,有错就改就是个难得的好孩子)

③雄日:恭喜你当选国王的继承人!这么多孩子都捧着鲜花来,你却捧着空花盆到这里,你想做什么呢?有什么话要对其他孩子说吗?

(过渡:通过刚才的采访,我们看到了,雄日不仅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孩子。还是一个为人诚实,很有勇气,很勇敢的孩子。板书:诚实、勇敢)

(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判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行熏陶感染,学生容易接受。)

4、观察培育新鲜的和已经被煮熟了的黄豆实验,认识种子被煮熟后不能发芽的现象。(出示两种实验,学生观察后自主认识,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1)国王的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引导学生严肃地摇着头读)

(2)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过渡语:让老师当雄日,哪一位同学愿意当国王拉着老师的手,高兴地读这一句话。请同学们互相拉着同桌的手,高兴、激动而认真地读这一句话。)

(3)孩子们问国王:“为什么您让他做继承人呢?(从语调及表情上引导)

(4)国王说:“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

(实施评价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正确地评价别人,并能在评价中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小结:是的,被煮熟了的种子是培育不出美丽的鲜花的,所以雄日只能手捧空花盆来到竞选现场。但是,透过这个空花盆我们看到了雄日是一个做事认真、为人诚实、很勇敢的孩子。(板书画出花瓣)而这是比世上任何鲜花都要珍贵的。所以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做一个像雄日一样的好孩子。你们能做到吗?

三、学生质疑:学完这个故事,你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吗?

(让学生自由质疑,并尝试着互相解决问题)

四、练习复述故事。

1.提出要求: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要把故事说好,就要做到把故事讲得有头有尾,过程要讲清楚,故事中的精彩情节说详细。

2.先试着把故事说给同桌听。

3.你要把故事说给谁听。让老师当你的家人,你先说给老师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后说一说,你觉得他哪里讲得真好,哪里可以怎么说会更好。

(学生在说故事中,重视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通顺。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4.全班评议。

五、布置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附板书: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童年的发现》教案学案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胚、岂、痴、婴、窘”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课文的难点是几个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读课文,然后,围绕重点、难点读读议议。

1、“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通过读议,让学生明白,“我”童年之所以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

2.课文中的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讲讲自己的看法。

(1) “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2)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二、学生质疑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16、童年的发现

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 善于观察,大胆发现 -----

【教学反思】

拿到这篇课文,认真地读了三遍,还没有一点教学的思路,我的兴趣点集中在“进化论”和“胚胎发育规律”上,总是想着:小时候关于飞行的梦是不是真的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鸟”有关?母腹中的胎儿怎样再现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于是我上网查找了胎儿发育过程的相关资料,阅读了进化论的相关内容。

再次阅读课文,作者童年天真可爱,爱寻根究底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发现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幽默,那么富有童趣。那么,孩子们的阅读理解过程会是怎样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学生阅读课文,他们觉得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时又和我一样,对“胚胎发育规律、进化论”等问题充满了好疑惑与好奇。于是我思考,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怎样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样把课文的理解与语言的感悟融为一体?

最后,我确定了“横切蛋糕”的方法,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以“发现”为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养成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同时,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满足学生兴趣,初步了解进化论的相关知识。第二课时以“形象”感悟为线索,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体会费奥多罗夫童年天真可爱的形象,享受童年发现的快乐。<br>由于教学时“以学路定教路”,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遵循了学生阅读的规律,所以,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通过逐段的初读情况检查,不仅使学生较快地读通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和课文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学得扎实到位。

2、通过教师示范与点拨,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抓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通过对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特色,通过模仿课文说自己童年的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地做到了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熏陶的和谐共振。

4、重视课外知识的补充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案设计 篇三

一、认真朗读课文三遍,圈出生字,写好生字卡片,并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二、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shí fēn ( ) hái zǐ( ) tiāo xuǎn( )

十分 孩子 挑选

shí fēng( ) hái zi( ) tiāo xiǎn( )

sèng kāi( ) shòu biǎo( ) zǔ shú( )

盛开 手表 煮熟

shèng kāi( ) shǒu bǎo( ) zhǔ shú( )

三、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

( )的表情 ( )地培育

( )的鲜花 ( )地拉着

( )的孩子

四、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这篇课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有 句话。第一句讲

第 句讲种子就是不发芽。

2、国王选了谁做他的继承人?为什么?

3、你觉得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

a、勇敢 b、诚实 c、刻苦 d、爱花

五、对号入座。

细心 用心 会心 小心

1、雄日( )地观察花种的变化。

2、王林( )地学习科学知识。

3、他十分( )把花盆从高处搬下来。

4、看到雄日手捧空花盆,国王露出了( )的微笑。

六、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他天天看啊,看啊,种子就是不发芽。

听啊,听啊,

唱啊,唱啊,

七、你能照样子改写句子吗?可别改变句子的意思哦。

例: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他很用心地培育花种。他非常用心地培育花种。

1、他十分高兴地来到校园里。

2、我十分认真地写作业。

八、讲一讲,写一写: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篇四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示例2(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文学常识

1.简介有关寓言的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非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有不少此类作品,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2.简介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太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一百三十四则,题材较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二、阅读分析(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本段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即写太行、王屋二山又高又大的特点和本来的地理位置。为愚公移山之难设伏,以此反衬愚公移山的决心很大,其精神可嘉。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方(见方,指面积)

仞(古代以六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河,黄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阴,山的

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

2.学习第二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部分,写愚公移山,得到全家人和遗男的支持帮助。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同:惩(苦于) 汝(你,文中作“你们”之义)

许(赞许) 易(交换)

曾(乃,并)此(换牙)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指——直 反——返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虚词: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

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诸:(兼词,之于)

以:(介词,凭)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句式。习惯句式。(“如……何”,其意思是“把……怎么样”。)

3.学习第三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写愚公面对智史的嘲笑,理直气壮地驳斥智史的观点。

本段应掌握的文言实词:彻(通)苦(愁)匮(尽)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惠——慧 亡—一无

本段应掌握的修辞手法:顶针(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6.学习第四自然段。

本段是故事情节的结局,写愚公移山之举感动了无地,他在神的帮助下,实现了移山的愿望,照应了上文。“不已”照应了上文愚公对智叟说的话,作为全篇的结尾,照应了第一段的内容。

本段应掌握的通假字有:盾——措,放置。

三、随堂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阅读分析(愚公人物形象)

1.愚公为何移山?

其原因是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为何坚信一定能把大山搬走?

愚公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子子孙孙无穷匾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即人力目前来看是有限的,从长远来看是无穷尽的;而自然条件在一定时间内甚至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把大山搬走;自然是能够被征服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愚公这种移山的信心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愚公“愚”、智叟“智”吗?

愚公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而智空对移山是“笑而止之”,在他看来,自然条件是无法改变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两相对比,我们不难看出谁聪明谁愚蠢,愚公、智良二人命名的深长意味蕴含其中。

小结:文章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运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刻画了愚公的形象,成功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4.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这两个人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要求学生找出描写两人的语言,朗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比较。

(1)两个人对愚公的称谓一样吗?

其妻称愚公为“君”,言语间表达的是对愚公的尊重;而智叟称愚公为“汝”,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态度。

(2)两人说话时所采用的句式相同吗?

其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智里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句诗句式相同,但内容有很大的差异。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讲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意味,“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她不反对愚公移山。智史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显出十足的轻蔑,“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强烈,毫无掩饰地讥笑愚公。

这两个人物对情节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才显得自然合理。

(3)两人所说的话哪一句最不相同?

其妻说“且焉置土石”,提出了土石放哪里的疑问;而智叟开口则说“甚矣,汝之不惠”,他用一个倒装句,强调了愚公不聪明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其妻对自己丈夫移山之事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忧,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事全然否定,对愚公十分轻视。

二、难点分析

对京城氏之于“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寡母的同意,可见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在从“跳往助之”来看,他是出自真诚、高高兴兴地去的。孩子阅世不多,不了解事情的艰巨性,所以用天真的态度来对待移山一举,其中也含有“愚”的成分;但反过来看,这种“愚”却表现了他对有意义的事业的热情。

三、难点分析

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四、总结、扩展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脸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

讨论一,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为什么?

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工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胜利。

讨论二,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健,为什么还要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实事求是”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将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挖山不止;如果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岂不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的奴隶么?这种观点所反映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五、布置作业

l.熟读课文,背诵“河曲智叟止之曰……亡以应”一段。

2.完成课后练习。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挑”等12个生字。

2、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挑选”等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用“十分”“要”各说一句话,并写一句话。

4、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重、难点

词句的理解:挑选 十分 一丝 培育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齐读课题。

2、师:课文中的生字大家还记得吗?(出示词语)挑选 宣布 规定 盛开 一丝 表情 十分 煮熟 发芽

开火车----齐读词语

3、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到国王要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并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些花种,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规定的日子到了,许多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可是国王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当看到雄日捧着空花盆却高兴地笑了,因为他知道雄日是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于是宣布雄日就是继承人,原来国王发给他们的是煮熟的种子,这样的种子是不能发芽的。

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认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写了什么?

1、出示第一句: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接着出示:很久以前,有位国王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继承人。)指名读,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

2、比较“挑选”和“要挑选”?这里的“要”是打算做,但还没做的意思。国王要挑选什么?为什么要挑选一个继承人呢?什么是继承人?国王怎样挑选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回答)(国王吩咐大臣给全国的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随机出示句子)

3、为了挑选继承人,国王给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

出示:花种

种花 这两个字交换了位置,你还会读吗?“种”是多音字,齐读这两个词语

4、发下花种后,国王还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谁来说说?(显示句子: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宣布”能不能换成“说”?(不能,因为“宣布”的内容比较隆重,比较重要,比较严肃)请听老师读一读。你听出这些突出什么吗?

5、我们用宣布的语气再来读读这句话。

(二)出示第三自然段

国王规定的日子到了,他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国王表情的词句。(一丝高兴,高兴)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一丝吗?(出示丝巾理解)

2、哪些句子是描写“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的,请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显示句子: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1)“许许多多”说明了什么?

(2)“一盆盆” 又说明什么?老师手上捧着的是(一盆鲜花)像这样一盆又一盆,有许多盆就是(一盆盆)(指黑板)

(3)什么是“盛开”呢?(看,这些鲜花都------盛开了。)(出示课件)

(4)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可是,只有一个孩子的花盆是空的。我们把花盆上的两个词语读一读。“煮熟”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用这两个词语说一句话。

3、是啊。请看------(出示句子:国王说: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原来国王发给他们的是煮熟的种子,煮熟的种子是不会发芽的,现在他看见花盛开了,说明这些孩子没有用国王发的种子,而把种子换了,他们不够诚实,所以国王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抓重点词的方法把句子读懂。如抓住“挑选、宣布、一丝、盛开、十分、培育、煮熟、发芽”等词语。这样做不但使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就能轻而易举地把课文理解了,还能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说话写话的能力。)

4、后来国王为什么高兴呢?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突然,国王看见了手捧空花盆的雄日。他停下来问:你…….继承人。)(指名回答,老师补充)

(四)、到底花种不发芽的经过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段第一句:有个叫雄日的孩子,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

1、什么是“培育”,雄日怎样培育? “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 2、从什么地方说明他十分用心呢?请同学们找出句子读读。(出示: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种子就是不发芽。)

雄日是怎样用心培育的?看图(雄日在干什么?)(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雄日的神态、动作从而揣摩他内心想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一句一句地说到完整连贯地说,完整的话,体现从说到写的过渡,从而为他们的写话奠定基础。)尽管他十分用心地培育花种,可是十天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不见发芽……)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用不诚实的方法去换美丽的鲜花,而是十分用心地培育。

3、雄日为什么要十分用心地培育呢?

面对着空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

4、出示句子:

(1)、只有捧着美丽的鲜花,才有可能成为 。

(2)、如果手捧空花盆见国王,就等于放弃当 。

(3)、雄日宁可放弃当继承人,也要做一个 。

(4)、因为雄日表现得这样诚实,所以国王说 。

(设计意图:通过一层一层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为写话作好铺垫。)

5、现在,你明白国王为什么要挑选雄日做继承人?

三、是啊,所以说:出示句子学生齐读:1、诚实是一朵最美的鲜花,希望它能永远开放在每个人的心中。

2、诚实是一种美德,它不仅是未来国王应有的品质,也是我们每个小朋友应该具备的。

四、想像说话:请同学们想一想,雄日当国王后,他国家的人会怎样?

五、写话

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会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还懂得用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一句话,现在我们就用“十分”和“要”各说一句话,再把你刚才说的写下来。(设计意图:学会用抓重点词的方法理解句子,现在立刻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话欲望。而且在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遵循了低年级写话教学从说到写的规律)

板书: 29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诚实----- (空花盆图)------------继承人

(煮熟 发芽)

挑选 宣布 规定 盛开 一丝 表情 十分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篇六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篇七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始龀(  ) 荷担(  ) 孀妻(  ) 箕畚(  )

2.释词:(4分)

⑴年且九十(且:)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⑶杂然相许(杂然:)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    通   ,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3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河阳之北  b、汝之不惠  c、操蛇之神  d、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3分)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

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

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0.译句:(4分)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第二部分: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13.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4.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2分)

15.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2分)

16.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2分)

1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  )(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8.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3分)

(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9、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20、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30分)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案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紧扣本单元好孩子、好品质的专题,课文以小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的形式,在国王用独特的方法选继承人的情节中,让学生明白诚实的品质最可贵。在教学中应抓住重点词句、故事中所留空白点引导学生探究、想象,在感悟中明白课文蕴含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会认 “盆、位”等十二个生字,会写“分、选”等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知道诚实是做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前一段时间你们分别种了一粒生的花种和一粒煮熟的花种,它们现在长得怎么样?

2、出示插图,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书,用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词:(出示课件)形式多样地认读课文中的生词。

3、识记生字:结合本课实际,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加一加、换一换、编儿歌记字形、联系生活实际识字、做动作识字等。

4、巩固生字:做猜字游戏。

5、练读课文。做 “故事接龙”游戏,请六个同学来读课文,其它同学仔细听。

6、练习复述课文。同桌互说、指名说、引导学生评价。

三、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观察“没”、“位”、“孩”、“选”四个字,找准关键笔画,重点提醒:“没”字的右上和“朵”字的上面一样,不是“几”。

2、教师范写“孩”、“选”。

3、学生描红、练写。

4、引导学生评价,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字词,会写“分、要”等2个生字。

2、理解巩固课文内容,懂得“一丝”等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诚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知道诚实是一种好品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愿意做一个诚实的人。

【设计理念】注重教学的整体性,以“情”为基础,以“悟”为线索,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课文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引领他们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复习字词:

1、游戏:笨笨猪做老师。

学生教笨笨猪读生词:

一盆 挑选 花种 (种花) 宣布 盛开 十分 一盆花

(一盆盆花) 煮熟 发芽 规定 盛开 表情 一丝

2、学生挑一个自己熟悉的词说一句话。

3、请一名学生做小老师带读。

二、直奔重点 理解文本:

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故事的起因,同时用课件展示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的画面。提问:国王看着这一盆盆花有什么表情?

1、聚焦“盛开着鲜花的花盆”理解国王为什么“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出示句子: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⑴ 理解:“丝”在句中的意思。

⑵ 国王脸上为什么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指名读、请小老师教同学读、齐读:国王从孩子们的面前走过,看着一盆盆鲜花,脸上没有一丝高兴的表情。

⑶ 插读:我发给你们的花种都是煮熟了的,这样的种子能培育出美丽的鲜花吗?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同桌读、齐读。

2、聚焦“空花盆”,感悟“诚实”的可贵。

⑴ 国王看到空花盆心情怎么样呢?

⑵ 出示句子:国王听了,高兴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

⑶ 国王听了雄日种花的经过,就宣布雄日为自己的继承人。你从课文的哪一段知道雄日种花的经过,找一找并认真读读。

交流:雄日是怎样种花的?

结合课后练习,理解“十分 ”。

3、你从那些句子读出雄日很用心。时间长 精心呵护 天天期盼)

指名读、分男、女生配乐朗读第二段,感悟雄日的“诚实”。

三、角色转化 加深体验:

1、创设情境:

当国王宣布雄日为继承人时,雄日的心情怎么样呢?捧着空花盆准备见国王时雄日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课件出示当时的画面,创设情境:雄日手捧空花盆低着头,周围的孩子在嘲笑他:“看,他捧着一个空花盆,真好笑!”)

2、即兴采访:

如果你是雄日,当时的你会怎么想呢?

教师随机采访学生:你想当国王吗?你为什么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样拿一盆漂亮的鲜花来呢?

3、拓展延伸:

当国王宣布雄日为继承人时周围的孩子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听了国王的话他们又会怎么想呢?

分角色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知道了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做继承人了吧?你有什么话要对课文中的人物说呢?你又有什么话对你自己说说呢?

出示句子并齐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

五、写字指导:分、要

1、学生观察,教师提醒“要”字的上面不要写成“西”。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

4、评价。

【板书设计】

29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空花盆(图)

(诚实)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篇九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万仞(  ) 箕畚(  ) 孀妻(  ) 匮乏(  ) 始龀(  )

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   而:

⑵聚室而谋。   而: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而:

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

⑵杂然相许(杂然:)

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⑸惧其不已也(已:)

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     通   ,意为           。

⑵始一反焉     通   ,意为           。

⑶汝之不惠     通   ,意为           。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意为           。

⑸一厝朔东     通   ,意为           。

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

读选文,回答问题:(2005年扬州试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

②杂然相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     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1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第二部分:

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高青试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或:)

(2)以子之长(以:)

13.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部分: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2005年四川广安试题)

a、沙尘暴从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b、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九寨沟的盎然生机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c、考场内学生们沙沙地答着题,考场外家长们无时不在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满面春风地走出来。

d、看到一个个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16.名著阅读。(2005年福州课改区试题)

(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填对四处即可)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         、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       酒店结识        (母夜*);醉打蒋门神,替       (金眼彪)夺回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         ;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你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17.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叶(绿叶、红叶、落叶……)”进行想像描写。(灵活表达,写一句即可)(2005年福建龙岩试题)

[示例]对“花”的想像描写:

例①:你是大地的微笑。  例②:天边的彩霞怎么跑到地面玩耍来啦?

《童年的发现》教案学案设计 篇十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同学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经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家长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

(以激发同学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同学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同学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和当众受到惩办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身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⑴ “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⑵ 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⑶ 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⑷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⑸ “我”经过考虑、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4、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身的体会。引导同学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5、用自身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6、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⑴ 同学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⑵ 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同学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同学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7、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五、总结交流,开放拓展

1、从课文中,你觉得文中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

引导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小朋友。通过同学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小朋友。

2、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同学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考虑,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3、同*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同学自由发言。

师:童年的发现,尽管有时他人会觉得可笑,甚至会招来麻烦,可是却希望你们每个人都有一双好奇的眼睛去发现,去享受发现的快乐,拥有自身美妙的童年的发现。也许,这就是你发明、研究的开始。

六、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第十一篇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初级中学 时明来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愚公移山》进行了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背诵本文,会背了吗?生:(齐答)会!(齐背课文)师:背得很好!我还叫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愚公移山”的歌曲、绘画、文章、成语故事等,以便这一节课进一步深化学习,做了吗?生:(齐答)做了!(很多同学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态)师:好!这一节课我将会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们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徐悲鸿的素描名画《愚公移山》(学生将画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欣赏并作评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将一张光盘放入微机中熟练打开,并哼唱了两句。)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毛泽东的文章《愚公移山》(学生拿着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把它到投影仪上,全是繁体字,还读了关键的段落。)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成语“大智若愚、精卫填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还有同学想说)师(总结过渡):好,我们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大家不急。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都很有价值!看来这个故事很有研究、关注的价值。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二。赏析感悟、交流讨论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1.你能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吗?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好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2.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吗?3.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你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生:(学生快速阅读、议论纷纷。)师:(教师在教室内个别辅导,同时目光在教室里搜寻、鼓励。短暂的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师:好,谁来说第一个?生:我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生:(有人窃窃私语,忽一生大喊)他这是迎难而上!师:对,很好! 生:老师,我来第二个。愚公移山的目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生(齐答):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生: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生: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生: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生: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生:(有不少同学在下边轻声议论和发笑)生: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她与智叟不同。生: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生:(点头表示默认)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谁又能概括一下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学生交头接耳、展开激烈的讨论,约2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生: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生:说明了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生: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师:概括得很好!“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一名同学站了起来)生: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师:(显得有些激动,鼓掌)太好了! 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三。联想迁移、开掘深化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有同学迅速翻看词典,有的窃窃私语,不到一分钟,同学纷纷举手)生:“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生:“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生:“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生:“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将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的成功的要素来呢?(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大约2分钟以后,有一学生大胆举手)生: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回答完毕,短暂寂静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赏)师:(显得非常吃惊)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四。课堂辩论、拓展思维师:人们总习惯认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智叟不智”,因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力量无穷的道理。人们总习惯赞扬愚公,讽嘲智叟,把智叟作为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群众力量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代表。可是也有人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它原来的含义需要深究一番。觉得传统说法不尽合理: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则去其智。对于智叟不宜轻易否定,智叟也有可取之处。如果从事件本身来评判,愚公倒应该听听他的意见。赞成愚公的我们定为“正方”,坐在教室的南半部;赞成智叟的我们定为“反方”,坐在教室的北半部。下边我们开始现场辩论,看看双方谁说得有理有据,显得更有道理。(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迅速投入角色,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时时情绪激动、时时反唇相讥……)反方: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挡住他家的去路,智叟可能会劝他把家从山后搬到山前;或者就地安居乐业,用移山的精力去改造家乡的大自然。愚公却吃了不听智叟建议的亏。假如不是神仙帮忙,两座大山肯定依然如故。这说明愚公移山是不现实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并非“固不可彻”的僵化之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挡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闭塞视听,安于现状,遇屈相从,还是领导子孙“毕力平险”,以“指通豫南”?愚公选择了后者。反方: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是因为门前高山挡住了去路。为什么他不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呢?在古代单凭少数人的力量能够移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愚公要移山,这不是凭空妄想吗?不是干蠢事吗?(学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愚,他不是笨老头!他不是妄想,不是干蠢事!他身上有着难以抹杀的“人定胜天”的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愚公精神永远是需要的,就像“真理有时可能变得黯淡,但永远不会熄灭”一样。(学生鼓掌)反方:便利交通,无可非议。但目的正确,也要办法可行。而愚公却把子子孙孙都动员起来,企图用锄凿肩担的最原始的方式,去铲除“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且不说实现这个远景规划遥无尽期,即使能够如愿,也必将旷废时日,所失甚多,河曲智叟给愚公泼了冷水,指出了愚公一家和大山对比的力量悬殊。应该说智叟看问题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难”则思变,要改变现状,坚决向“庞然大物”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开拓精神!(学生鼓掌)反方:方七百里、高万丈的太行、王屋两山,*愚公子子孙孙和邻人京城氏的七龄遗男,用锄头箕畚,运土石去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才往返一次。如此,两座大山如何移得了?(学生鼓掌)正方:要取得一桩事情的成功,没有韧性和毅力是不行的。愚公身上就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鼓掌)反方:愚公他们需要做饭、穿衣,把全部精力用来移山,难道去啃泥土、喝西北风吗?这不是愚蠢之至吗?(学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能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他有胆有识,有勇气,富有可贵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以坚强的恒心毅力付诸行动,何愚之有?如果不行动起来,泥土、西北风也许都没得吃!要说“愚”,这就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华子孙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掌声雷动)反方:智叟看到了愚公的愚处,好心地指出:这样移山是徒劳的。但是,智叟的话还没有说完,愚公就骂他顽固不化,还不如小孩子的见识。可见愚公自己倒是很固执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子孙造福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值得称颂的。相比之下,智叟的畏惧困难倒是可鄙的!愚公的移山壮举,表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的精神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已成了人们的伟大实践,许多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的“愚公”。而“愚公移山”被人们用来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这样说来愚公移山,何愚之有呢?固执在哪呢?(学生鼓掌)反方:“愚公精神”若作为提倡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是十分形象生动的。但若机械地套用愚公的哲学,将其绝对化,甚至简单的把神话中的“挖山不止”搬到现实中来,那就会使一个聪明人变得“愚蠢”起来。 正方:好心的劝阻也罢,恶意的冷嘲热讽也罢,愚公义无返顾,决不回头。这不就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气质吗?由此看来,愚公并不愚。(学生鼓掌)反方:不谈别的,也说挖山吧,文化大革命中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某些地方硬是大打开山造田、毁林种粮的“人民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所得甚微,有些地方剔除去昂贵的农本,收益还不如当初割山草,此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在采掘业上也是如此。苏南明明煤炭蕴藏量不大,好多矿采没有经济价值,但为了实现一个“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也是“挖山不止”,其工程之浩大,经济亏损的严重,令人吃惊。“气质”值几个钱!(学生掌声如雷)正方:对方辩友所说的例子是对愚公精神的误解,是将其教条化的典型。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报告中曾经引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来教育全党:“……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由此可见这则寓言故事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今天,愚公移山的这种坚毅精神,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热烈鼓掌)(有学生还想要说)师:(做暂停手势)哎呀,太好了,太精彩了!我真舍不得打断大家,不过我们课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只能就此打住。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辩论。今天正方的几位同学列举了一条又一条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有几位同学的机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方同学以寡敌众,不甘示弱,他们的一番论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听了大家的辩论以后获益匪浅!今天的这场辩论啊,我们不在于分出谁胜谁负。关键是,从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中,大家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应当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谈。生:我觉得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生:“精神”和“方法”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个因素往往是行不通的。生: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关键是看你理由是否充分。生:要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谈到的几点是我们日常分析、处理问题经常要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在新世纪的挑战中,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步骤;既能预见胜利的必然性,也能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既要尊重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能将愚公们的干劲和智叟们的智慧结合起来,那该多好啊!五:结课回顾、布置作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我相信,在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了吧?也许,有些同学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索、去发现、去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就今天课上所探讨的问题不断展开讨论,并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愚公移山”话题的小论文,可自拟主题。六。 欣赏感受、悟道践行师:最后,让我们来齐唱歌曲《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师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师: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师点击鼠标,展示)让我们大声齐读一遍!师生(齐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师: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铃声响)师:下课! 执教感悟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第十二篇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z20分十分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何苦而不平(    )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5.翻译。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二、作文:片断练习

[z50分三十分钟]

题目:雨后的校园。(300字左右)

练习答案及点拨

一、孝查加粗词、通假字、“之”的用法、句式和译文。

答案:1.(1)通达  (2)即使  (3)短乏、不足、尽  (4)愁  2.(1)通“慧”  (2)同“无”。

3.(1)代词,指愚公。  (2)助词 的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去销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b。5.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二、作文:片断练习(略)

《愚公移山》学案设计 第十三篇

[教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评析]

这个教案的设计是很细心的。

它首先注意到了力避教学的误区,甚至写了一条“教学警示语”。

原来,不少的人忽略了“寓言”特点,淡漠了寓言常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物或其它生物,将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寄寓于故事中的特点,不带领学生去正确的捕捉《愚公移山》的寓意,反而设置一些“是不是蛮干”、“决策是否正确”、“为什么不考虑搬家”、“要不要科学办事”之类“化虚为实”的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结果偏移了教学与教育的线条,无谓地花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其次,教学主线饱满而且清晰。

教师创造性地抓住“平险”这个短语,成功地串起了课文的艺术特点分析和人物形象分析,两次分析的“活动”量很足但又不失之过难,问题虽然不多然而却很讲究问题出现的层次性,特别是对愚公形象的分析,不仅仅只是注意到细腻,而且更注意到准确——从人与自然斗争的角度表现“人定胜天”的思想,从所做事情的公益性正义性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特点,我们说此教例很准确地掌握了分析的“入射角”。

此教例也引起我们一个有趣的回味:为什么在《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黔之驴》、《愚公移山》等诸多寓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忽视《愚公移山》的寓言特点呢?

《童年的发现》教案学案设计 第十四篇

《童年的发现》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的《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重点叙述了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作者那种求知若渴的精神和他那惊人的想象力读后我很受启发。他之所以在童年就会有这个发现,主要是因为:第一,敢于提问;第二,反复思考;第三,大胆想象。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大胆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有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世界对于我们来说是充满神秘的。小时候,我对什么都感到好奇,喜欢看《十万个为什么》,还经常跟在爸爸、妈妈身后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人是从哪里来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么是原子弹?为什么一年要分春夏秋冬?这些问题常常使爸爸、妈妈都目瞪口呆,他们被我问住了答不上来时显得很狼狈,有时就胡乱编个答案搪塞过去,我也就似懂非懂地相信了他们。

通过学习《童年的发现》,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科学是一项严谨的事业,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曾经听说,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可我曾看过著名生物学博士曹虎的一篇文章《人类是从哪里来的》,才知道人类的远祖到底是森林古猿还是海猿,至今还是一个谜呢!我想,长大后,我一定接过这根科学的魔棒,象费奥多罗夫那样弄清究竟谁是我们的老祖先。

习作: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我对什么都好奇,对什么都感兴趣。

一个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里看书。突然,窗台上蹦来一只蚱蜢,我一下子被这个小东西吸引住了。

我放下书,悄悄地走近窗台,慢慢地,慢慢地合拢双手,猛地一拍,抓住了这个小家伙。

我用右手的两根手指捏住它,心里盘算着,拿它干什么呢?有了,自然课上,老师不是让我们研究动物是怎样呼吸的吗?这不是现成的实验材料吗?

我在蚱蜢的头上仔细地寻找。我在蚱蜢的头上发现了两个小孔,这一定是蚱蜢的鼻子。我找来一小片保鲜膜,轻轻地贴在蚱蜢的“鼻子”上。过了一会儿,我以为它死了,就把它放在桌上。刚放下,这个小东西就蹦到地上去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扑过去,又捉住了它。

我纳闷了。蚱蜢的鼻子在哪儿呢?我继续在它的身上寻找。我用手在蚱蜢的背上捏捏,腿上堵堵,都没发现什么。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发现蚱蜢的腹部有两个小孔。我试着用手堵住了这两个小孔。顿时,蚱蜢的两只大腿乱蹬。哇!我终于发现了。

为了证明我的发现是正确的,我又找来一片保鲜膜贴到蚱蜢的肚子上,然后把它放到桌上。只见它又蹦又跳,像疯了一样。几分钟后,蚱蜢不动了。我拿起蚱蜢,发现它真的死了,它肚子上的保鲜膜上布满了水汽,而头上那张却没有。

第二天,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老师,老师还表扬了我。

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才能有所发现,才能获得成功,不是吗?

指导老师:彭顺羊

读《童年的发现》有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时独立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的发现起始于在梦中飞行,他就问老师为什莫晚上会梦中飞行,老师讲,晚上细胞不断的繁殖,使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时,人还是飞鸟。费奥多罗夫有问人为什莫会是飞鸟,至于这个,老师也讲不清楚。

这又激发了费奥多罗夫的想象力,他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出了眉目。他想,这就跟地图上看东西差不多,在地球上相距很远的地方,在地图上却很近。

一次在生物课上,老师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费奥多罗夫笑了起来,被生物老师干出了教室。

读了这篇课文,对我启发很大,一个九岁的孩子,竟然能独立思考出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在探索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道路上,不在于年龄大小,只要善于动脑,发挥想象力,就一定能够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好时期,一定珍惜这个好机会,努力学习,勤奋思考,善于动脑,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学案设计 第十五篇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人教版第二册一篇课文。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富有哲理味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位国王把煮熟了的花种分发给全国的孩子,让他们去培育,并从中挑选继承人的事。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诚信是最可贵的!但该文章篇幅较长,识字任务重,生字达15个,一年级的孩子在读通课文时会有些困难,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感悟也不容易。

因此,在执教第一课时注意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采用多样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融合,在多样性、趣味性、层次性的语境中,引导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会生字,同时感受汉字的魅力。

案例描述

教学一开始,我直奔课题,引导学生读题识字:

师(出示课题):来,先与新朋友打个招呼吧!

师:真棒,你瞧,这个“盆”、“孩”字可是咱们今天的生字宝宝呢,老师没教,你们就会认了呢!能说说,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吗?

师:(指着“皿”)认识这个字吗?

生1:“血”!

生2:不对,“血”上面有一撇,这个字没有一撇。

师:说得没错,“皿”确实比“血”少了一撇。这个字读“mǐn”,表示盛东西的容器。(师边板画边边描述边引导学生归纳)盆也是一种“皿”,木头做的盆叫(生:木盆),洗脸用的盆叫(生:脸盆),盛菜的盆叫(生:菜盆),种花用的盆叫(生:花盆)。

师:刚才朗读的课文,有没有自己认为读难读或者读得最好的句子?你可以选择最难读的句子读,做个挑战困难的“勇敢小战士”,也可以选择你认为读得最棒的句段,做个“朗读小明星”,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我们要做个“小小评论家”。

生1:读“许许多多的孩子捧着盛开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

生2:(用手指着读错了的同学)他读起来一点都不通顺。就像不会说话的小孩子学说话一样,吞吞吐吐的。

生3:他把“盛开”读成了“盆开”。

那个读错的孩子更加难为情了。

师:(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孩子,我最欣赏你的勇气!你敢第一个站起来,在这么多的同学和听课的老师面前站起来读,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你选择了最难读的句子读呢!老师相信,现在你一定有好办法分清这两个字了!

生1:(想了一下)“盛”上一个“成”,读音有点像“盛”,都有后鼻音“eng”,“盆”上一个“分”,都有前鼻音“en”。

师:你看你多聪明呀!谁还有其他好办法分清这两个字?

(有的说用加一加的方法,有的说用组词造句的方法记。)

师:只要我们动动脑,识字方法多得不得了!想不想再读一遍?相信你一定有很大的进步!

该生虽然还有点紧张,声音有点发抖,但读得比刚才要顺多了。

师:你瞧,一遍有一遍的进步!只要你肯努力,一定会越学越棒的!

该生高兴地坐下了。其他同学的眼光中也没有了刚才的刻薄和嘲笑,取而代之的是欣赏。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其他同学也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当有个学生很有感情地读“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一句时,我马上抓住时机,引导其他同学挑战他。学生纷纷举手挑战读,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此时,我适时增加了难度:

师:想不想做回大臣、国王?(生:想)那好,现在四人小组练读,想一想,同样是这句话,如果你是国王或者大臣、孩子,你又会怎么说?

通过小组讨论,转换角色朗读:

“大臣”: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国王的继承人。

“国王”: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我的继承人。

“孩子”:我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我就是国王的继承人。

师:你喜欢谁,就读谁的话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角色读)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把课文改编成一首儿歌(生字串在其中),以巩固识字,积累语感。并鼓励学生选用生字来说一、两句话,编个小故事、儿歌。(课件出示儿歌,生字用红色显出。)

有位国王真有趣,分发花种选王子。看谁花儿育得美,就把王位传给谁。

雄日用心育花种,花种就是不感动。不发芽来不开花,叫他如何把花交?

规定日子如期到,手捧空盆来报到。别人盆里花盛开,国王表情没了笑。

宣布王位传雄日,大家忙问啥原因。煮熟的花种能发芽?诚实的孩子最可信!

在写字教学上,我采用写字接力赛游戏的方式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己来:先仔细观察田字格,小组合作写生字“分”,每个成员轮流写一笔,哪组写得又对、又漂亮、又快的为优胜组。

各组小朋友在老师事先画好的田字格中认真地写着自己该写的那一笔。

写字结束,从笔画、笔顺、结构、速度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议,评选出优胜组。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中,识字教学往往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一个环节,如何让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便是我的思考所在,也是我在这一课时教学中所极力追求的。

“趣”字引路,让识字教学更生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低年级孩子们的针对不同的内容,我采用竞赛、挑战、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识字,说话。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上面这15篇《童年的发现》教案学案设计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学案设计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