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英文/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旧称蒙养园、幼稚园。为了加深您对于教案模板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0篇导课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语文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课文写了父亲通过艰辛的努力,在荒凉贫瘠的山坡上为家人开辟出了一处菜园。赞扬了父亲执著、勤劳的品质。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了因新修公路失去菜园,父亲毅然要开一块菜地,重点描写了开荒、填土和育肥,生动细致地描写了父亲的言行,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
1、识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并学习父亲的勤劳和执著。
3、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4、积累并学习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
【教学重、难点】
从描写父亲言行的词句中感受父亲的勤劳、坚强。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直接板书课题:父亲的菜园
2、读题,质疑:
师板书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父亲为什么要开辟菜园?
父亲的菜园是怎样的?
二、初读质疑
1、带着问题,自由读全文。
2、指名汇报:
多媒体随机出示重点句:
我们的心情都不大舒畅,没有了新鲜的蔬菜,对一个普通的农家来说,就像婴儿断了奶。
远远望去,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
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共同点?
(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3、学习这两句话:
齐读第一段。
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菜园对我们家的重要性,也写出了父亲要开辟菜园的原因。)
指名读第二句话:
句中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碧绿的翡翠。
多媒体出示图:
(荒凉的山坡上有一块父亲的菜园)
理解荒凉的意思?(没有任何动植物,很冷清)
三、品读感悟
这么荒凉的山坡,是怎样被我父亲伺候出一块肥沃的菜园的呢?
自由读2~9自然段,用﹋﹋划出父亲说的话及父亲的神态,并用△点出代表父亲动作的词。
1、指名汇报表示父亲语言及神态的句子,体会人物品质:
⑴ 父亲坚毅地说:我们去开一块新的菜地!
板书,理解坚毅(坚定有毅力)
感情朗读,体会父亲当时心情。
⑵ 父亲摸摸我的后脑勺,信心十足地说:当然能!
从信心十足你又体会到什么?
指名感情朗读。
⑶ 父亲说:我们不能光顾眼前。也真难为了这片荒地,它是拼了命才养出这一片豌豆来的。就这样榨干它,以后就别想吃瓜吃菜了。这一季豌豆就用来肥土吧。
难为、拼了命说明了什么?(强调了这块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从父亲所说的这句话,有体会到了什么?(父亲不仅了解这土地,而且也热爱这块土地。)
指名感情朗读。
2、指名汇报表示父亲动作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父亲扛着锄头、挑起菀箕上山去,直到傍晚,才挑着一担柴草回家里。
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锄头冲进了暴雨中
父亲没有气馁,他在坡地的边缘砌了一道高高的墙,再从山脚下把土一筐筐挑上去,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
父亲的双肩红肿,脚板也磨起了泡。看看新开辟的园子,父亲笑了。
从父亲的这些动作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执著、聪明、坚毅、勤劳)
父亲笑了中的笑会是怎样的笑?(会心的、开心的、高兴的、心满意足的)
分别做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父亲执著、勤劳的高贵品质。
四、总结升华
经过父亲不懈的努力,荒凉的山坡也慢慢变成了肥沃的菜地。与此同时,也映射出父亲执著、勤劳的高贵品质,作为他的孩子,我会说些什么呢?而父亲又会怎么说呢?
【板书设计】
父亲的菜园
坚毅、不气馁
荒凉的山坡 碧绿的翡翠
信心十足
万能的教案 篇二
教材内容:
1、传接球(原地行进间)
课的任务:
1、学生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初步掌握动作技术。
2、发展学生的协调、灵敏、反应能力,
3、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不怕苦累的毅力
准备部分:
(1)绕篮球场慢跑
(2)行进间徒手体操、扩胸、震臂、体转、体侧、腹背、弓步、跑跳步,各4×8呼。
组织:
成一路纵队队形,前后间隔1.5m左右。
(3)熟悉球性练习。
要求:
精力集中、练习认真、动作整齐、有力度有幅度,使各关节和肌肉韧带充分活动开。
基本部分:
传接球(原地行进间)
技术要点:
(1)双手胸前传接球
传球:持球胸前肩肘松,倒腕伸臂向前送,拇指下压腕外转,腕屈指拨将球送。
接球:伸臂迎球要对准,接触快收来缓冲,收时注意护好球,肩肘腕臂都放松。
重点、难点:手型正确,拇指下压;伸臂迎球,注意缓冲。传球到位,落点在同伴胸腹之间。
(2)单手肩上传球(以右手传球为例)
张肘引球右后方,右手托球微后翻,蹬地转体臂速摆、转正压臂又屈腕。
重点难点:托球引臂,转正挥臂又屈腕。
(3)双手头上传球
持球头上腕微翻,传球用力速而短,小臂前振腕压正,发力就在指和腕。
重点难点:持球头上,以肘为轴,指腕用力。
(4)行进间传接球:奔跑如常莫紧张,面对来球向前方,一步接来二步传,不停不跳莫慌张,接球主动传球快,落点要有提前量,接球要向前跑出,传球之后要跟上。
重点、难点:侧身跑传接球,一步接二步传;传球及时、到位。
教法:
1.教师逐一讲解示范、提示动作要点。
2.原地徒手模仿双手胸前传接动作练习。
3.原地二人双手胸前传接球(相距4-6米)。
4.原地二人双手头上传接球(相距4-6米)。
5.原地二人单手肩上传接球(相距10米以上)。
6.二人传球推进上篮(如图)
7.三人传球推进上篮(如图)
组织:2人一球,原地练习时成二横排面相对,左右保持适当间隔做传接球练习。二人推进上篮和三人围绕跟进上篮。组织如上图。
要求:
手型正确,传球时拇指下压、传出的球向后旋转,球速相对要快,飞行弧度较小。
2.接球时,伸臂迎球,触球后收,注意缓冲。
3.推进上篮传球及时、到位,上篮成功率力求达50%。
4.围绕跟进上篮练习时,接球者向中间插,传球者从接球者身后绕。
5.注意安全,保持间隔距离,前一组过中线后,后一组才开始练习,上篮不中不补投。
易错与纠正:
拇指未下压、传出的球不旋转。多做原地两人对传练习、掌握正确手型。
2.传球力量不够,抛物线太高,落点不好。可用实心球对传以增强臂力和指力,建立正确动作概念、低弧线、落点在同伴胸腹之间。
3.移动中传球时横向移动;走步违例等。讲明在侧身跑的动作基础上传接球、一步接二步传,传出的球“提前量”以同伴伸臂能接住球为宜。
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
2、课堂小结
3、布置作业
4、师生再见
有关教案模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及作用
《力》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力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课本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同时对以后物理概念的教学起着参照、类比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无疑"力"这节课的教学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②、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而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公开自己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就是"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启发和讲解结合法。
为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很好地解决了"实验教材的图画多于文字"的鲜明特点,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让学生探究结果的方法,注重双边活动,每一个结论都让学生参与探究,自己公开见解,自己总结结果,而不是我直接给出。我所起的作用只是"启发+规范"("启发"是指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调动了学生的心智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主要是动脑。"规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采用启发式教学时,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得出的结论是各式各样的,结论的表述可能也是不准确或个性化的,此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把学生得出的结论统一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上来,使结论标准化)。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自然图景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常见的力现象导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力现象的兴趣。
2、新课教学
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
本节课有三个问题"力是什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我再讲每个问题时都贯彻了"媒体演示、实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思想。
如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依次演示课本提供的6种与力相关的图景,从表象看,这些图景各不相同。它们有的涉及有生命的人、动物;有的涉及无生命的磁铁、推土机;有的发生力作用是在相互接触,有的则不接触;作用方式则有举、推、拉、吸引、排斥……在这些不同情景的背后,又隐含着共同点--都与力有关。在我的启发与引导下,并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提示。
万能的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朗读课文,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2.以课文为依托,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从中体会老舍先生的性情及为人。
【教学难点】
结合本单元课文及课外资料,进行口语交际,在交流中加深对老舍先生的了解,提高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
搜集老舍的资料,特别是老舍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还可以推荐阅读老舍其他文章,在收集和阅读中丰富对老舍的认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本单元是以追寻现代作家老舍为主题的文学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五篇老舍的文章,大家谈谈对哪篇文章印象最深刻?说说理由。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在他的朋友汪曾祺眼中是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文中的“侍弄”、“痴迷成性”、“榻”、“彬彬有礼”、“酽”等词的意思。
3.指名分段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读进去。
4.自读课文,边读边梳理课文主要写了老舍先生的哪些事,可以列一列小标题。
(理清课文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句段,深入感悟。
1.自读、勾画、批注。
学生自由读课文,“在这一桩桩小事中,你对老舍先生有了怎样的了解?哪里让你感触最深?在旁边把你的感触写一写。”(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家老舍生活的可亲,可爱和可敬。)
2.小组交流自读的情况和读书的感受。
3.全班交流指导。
(1)第一自然段写了老舍先生的小院。
院中的花更像是主人,“到处是花”“都长得很精神”,老舍夫妇倒像是仆人,“亲自侍弄”,常常“一身热汗”但仍乐此不疲,真是到了“痴迷成性的地步”。一个生活中与花为友的人想必心里也常是鲜花盛开。
(2)老舍先生品茶、闻杏、藏画,无一不流露出他的文人雅兴。
“握手是轻轻的,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老舍不仅有着文人的种种雅趣,还非常好客,这好客的背后,实际上体现出了老舍先生对朋友的'尊重,怪不得“来访的客人不断”。
(3)每年还要约朋友到家中大聚两次——赏花、庆生日。
提问:生活中的老舍是什么样的?
生活中的老舍是多么的平民化。酒“敞开供应”,菜“亲自掂配”,最崇尚地地道道的北京风味,尤其是再普通不过的“熬白菜”却被老舍先生赞为“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4)第七至九段着重写了工作中的老舍,写了两件事,一是任文联主席关心解放前盲艺人的生活,二是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提案解决芝麻酱供应问题。工作中的老舍“常常会想着别人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问题”,他是真正关心艺术家的疾苦,关心老百姓生活的人,难怪文章结尾汪曾祺感叹“这就是老舍,北京人的老舍,平民写家的老舍”
四、拓展
通过读课文,相信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全新的了解,结合资料谈谈你的感受。
(这样使学生的交流更具有广度和深度)
五、作业
把自己对本单元的学习感悟写在小本本上,也可以办一期“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手抄报。
电子教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不同的整理信息的方法,尝试对提供的信息进行整理。
2. 学习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以前学过的科学内容进行整理。
3. 体会整理信息的作用,形成信息整理的意识。
【教学准备】
1. 提供让学生进行整理的信息材料一份
2. 学生每人一份信息整理的图表
【教学过程】
一、 引导学生利用分类图对信息进行分类
1. 说说在一个池塘里会有些什么物体?
学生进行描述,教师进行板书。
2. 面对如此多的信息,如何进行整理呢?
学生讨论。
3. 引导学生依据已学的知识对池塘里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用分类图表表示。
4. 交流对物体的分类是否恰当,图表表示是否清晰,并修正自己的整理稿。
5. 说说运用分类图有什么优点?
分类图在对一些概念较多的主题进行整理时是十分有用的。它从总的概念出发,逐步展开,显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个个小概念的。这样整理之后,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清晰易懂了。
6. 我们已经学了4 年的科学了,《科学》书中包含了哪些信息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单元进行分类吗?
7. 学生交流。
二、 对比中发现异同
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信息通过比较更有价值。
1. 如何比较水与空气基本性质的差异?从哪几方面去比较?
2. 你们能用表格的形式记录这两者的异同吗?
3. 尝试自制比较表。
4. 交流运用表格整理信息的优点。
比较、对比表是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时有用的工具,它能提供一个有序的框架,根据我们的需要进行比较。
三、运用箭头标示过程
1. 讨论4年来展开的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2. 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整理科学探究步骤。
3. 交流归纳:循环图、流程图。
四、综合运用整理信息的方法
1. 阅读有关介绍信息技术发展史的资料。
2. 交流:对于这份资料我们应用什么方式对其进行整理?
3. 学生自行整理信息。
4. 信息经过整理变得有序,同时还让我们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5. 除了我们今天所了解的方法以外,我们还能用哪些方法来整理信息?
《假如》教案设计 篇七
《假如》教案设计
《假如》教案设计 翟家小学 孙彤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神笔马良”,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许多共鸣,也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还可能产生写诗的冲动,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字词入手,理解文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红色爱心卡片。 3.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回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假如》这首小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文中小作者非常希望拥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是一支什么样的笔呢?让我们来听《神笔马良》的故事,回忆一下。 2.听完故事,你觉得马良的笔是一支什么样的笔呢? 3.是啊,这真是一支神奇的笔!马良用它给穷人画画,帮助了许多人。那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看看课文中小作者利用这支神笔都给谁画了什么? 4.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二)分小节学习课文 过渡:看,小作者用神笔画了这么多画,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小节跟你的同桌读一读,并跟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小节。 汇报:谁来把你喜欢的小节展示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说到哪个小节,就先学哪个小节) 1. 学习第一小节 (1) 轻声练读第一小节,说说第一小节共有几句话。 (2) 当小作者看到窗外一棵孤零零的小树时,他用神笔给小树画上了“金色的太阳和白白的云朵”,我们还可以给小树画上什么样的`太阳,什么样的云朵呢? (3) 有了这样的太阳和云朵,小树再也不怕寒风的袭击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寒风”是什么样的风?什么是“袭击”,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袭击”说一句话吗? (4) 通过这两个词,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冬天里小树的遭遇:冬天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的吹着,一棵小树孤零零的站在窗外,被风吹的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小树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时红红的太阳出现了赶走了它的寒冷与孤独。 (5) 小树喜欢太阳和云朵吗?现在你知道小作者为什么给小树画红红的太阳和能变成雨的白白的云朵吗? (6) 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谁能比他读得更好更美,展示一下吧! (7) 同学们的声音真美,其他小节写得更美,谁来说说你还喜欢哪个小节,为什么? 2. 学习第二小节 (1) 小作者走出房门看见了房前的小鸟,于是他拿出神笔给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小作者为什么给小鸟画谷粒吗? (2) 你是怎么理解“觅食”这个词的? (3) “到遥远的地方去觅食”,“遥远”说明什么? (4) 缺少食物,小鸟们在窝里饿得喳喳地哭泣,它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5) “喳喳”是表示声音的词语,你还能照样子说一说怎样的哭泣吗? (6) 有了小作者的帮助,小鸟一家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它们发出悦耳的叫声,好像在说:“谢谢可爱的小朋友。”你听了高兴吗?让我们用愉快的心情读这个小节。(小组比赛读,配乐齐读) 3. 学习第三小节 (1) 小作者帮助了小树和小鸟,他想到了他还有一个不幸的朋友西西,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西西。 (2) 你认为图中哪一个是西西?观察西西的表情和身体,想一想为什么说西西是“不幸”的? (3) 坐在轮椅上的西西看到窗外高飞的小燕子,发出轻轻的叹息,请你表演一下“叹息”的样子。他为什么会这样,他在想些什么? (4) 西西有了一双好腿后会是怎样的? (5) 你想和西西一起玩吗?就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小节,祝福西西吧! (三)情感拓展,练习写话 1.学了全文,你明白了什么? 2.生活中需要我们献出爱心、伸出援手的人和事还有很多,比如…… 3.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想帮助谁,为他们画些什么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呢? 4.把你想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 5.写完请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你的爱心卡。 (四)总结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学习了本课,老师希望同学们都成为小作者那样善良有爱心的孩子,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我们这个美好的世界! (五)板书 10. 假 如 小树 太阳和云朵 神笔 给 小鸟 画 谷粒 西西 好腿教案设计 篇八
《窃读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复习。(上午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和分段及概括段意,及讲读了第1、2自然段)
(1)、读词。(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贪婪窃读唾沫惧怕支撑知趣
白日梦饥肠辘辘倾盆大雨依依不舍
2、导入。
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窃读记》一课中的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但却要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3、师板书课题:25、窃读记
二、品读理解,探究体验。
(一)、讲读3、4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找书的样子。
(1)、这段话主要写什么?(写“我”进书店找书的样子。)
(2)、把有关动作描写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①、指名说说。
②、课件出示: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a、齐读句子。
b、用你喜欢的符号把表示动作的词语找出来。(跨、踮起、钻、挤)
c、从中写出了当时她心情怎样?(暗喜。)
d、找书的过程她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焦急→惊喜)
e、指导朗读。(有条件的话指名进行表演)
2、女同学齐读第4自然段。
(1)、她读书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a、齐读句子。
b、这句话一个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进行换位思考: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向老师提问,由老师回答或老师指名回答。)
(比喻句;把“我”比作一匹饿狼。)
c、“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体现了作者非常非常爱读书,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
3、体会句子(课件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指名读。
(2)、这种窃读的滋味是什么?(生回答,师师板书:既快乐 又惧怕)
(3)、“我”惧怕什么?
(4)、你有过这样读书的经历吗?(如:在课堂上偷偷看书;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偷偷看书等等)
(二)、学习第5、6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人多的时候“我”在书店是怎样读书的?下雨天又是什么滋味呢?
(1)、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2)、小组探究学习。
(3)、指名小组一成员回答。
师板书:人要多隐藏读
雨天时最开心
2、课件出示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①、“装”是什么意思?“我”是怎么装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假装;有时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心里想:“大些!再大些!”)
②、哦,原来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这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口是心非/表里不一/心口不一)
③、作者口是心非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多读书)
④、指导朗读。
(三)、学习7—9自然段。
1、男同学一起读这3个自然段。
2、出示问题:
①、当饭店飘来菜香时,“我”的肚子是什么感觉?我做了什么白日梦? ②、书店的日光灯亮起来,说明是什么时候了? “我”又是怎样做的? ③、当“我”离开书店后感觉是怎样的?
3、小组讨论。
4、指名回答。
①、“我”的肚子饿得饥肠辘辘;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师板书:肚子饿做白日梦
②、“天黑了”或者“夜幕降临了”; 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师板书:天黑了依依不舍
③、“我”的脚虽然站得有些麻木,但是却浑身轻松。
师板书:脚麻木浑身轻松
5、指名表演“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6、出示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①、这句话是谁说的?(国文老师)
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各抒己见)
③、师小结: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1、读拼音,写词语。
tān lán qia dú tu mo jù pài
( )( )( )
zhī chēnɡqīnɡ p?n dà yǔ yī yī bù shě
( ) () (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⑴、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
⑵、雨下得像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
⑶、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形容十分饥饿。( )
⑷、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
⑸、留恋,不忍心离开。( )
3、把句子补充完整。
①、____,下笔如有神。
②、读万卷书,____。
③、少壮不努力,_____。
四、拓展延伸。
1、说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或名人读书的故事。
附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快回答●www.kuaihuida.com(翅膀。——莎士比亚
2、说说你以后你想要怎样读书?
五、总结。
1、根据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2、师小结:
读了《窃读记》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文中的作者因为生活在旧社会里,家里穷没钱买书,所以只好到书店“窃读”。而在座的每位同学却比她幸运。 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因此,大家一定要“读好书,还要好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六、作业布置。
1、做练习册《窃读记》的练习。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25、窃读记
既快乐 又惧怕
人要多 隐藏读
雨天时 最开心
肚子饿 做白日梦
天黑了 依依不舍
脚麻木 浑身轻松
教师教案模板 篇九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感受欢快的情绪,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唱,提升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音乐的节奏特征。
【知识与技能】
掌握四二拍强弱规律,逐步加深对自然音阶的把握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唱歌曲。
【难点】
掌握四二拍强弱规律,并用简单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在树林里,在上学的路上,我们都能听到小鸟快乐、幸福的歌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小鸟在树林里快乐歌唱的歌曲《快乐的do re mi》。
(二)感受体验
1.初听歌曲播放多媒体歌曲视频并设问:“聆听歌曲后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欢快地)
2.复听歌曲并设问:“歌曲共有几段?欣赏歌曲时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歌曲共两段,能想到阳光明媚、小鸟们快乐地唱歌等画面)
3.教师伴着旋律对歌曲进行介绍。
4.多媒体播放歌曲并提问:“歌曲是几几拍子的?请同学们跟着你感受到的旋律强弱,来说一说四二拍的强弱规律如何?请拍手感受一下?”(四二拍,强弱)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屏幕出示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旋律,学生随琴演唱,注意弹性。
2.教师弹琴范唱,学生跟琴轻声哼唱曲谱,并引导学生注意演唱时音准把握、声音的'弹性。
2.学生根据大屏幕强、弱的动作,边唱边拍桌子,感受节拍的强弱规律。
3.加入歌词,学生分组组内演唱练习。
4.全班齐唱,教师纠正节奏情绪音准表情,并示范。
5.划拍完整演唱歌曲。
(四)巩固提高
1.分小组自由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
(1)选择手鼓,为歌曲伴奏。
(2)选择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2.请各组进行表演,而后进行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评价方向:节奏型选编、课堂乐器的编配是否合适、学生之间的配合程度、能否表现音乐的情绪)。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快乐的do re mi》,感受到了欢快的音乐风格,通过欣赏、学唱这首歌,我们仿佛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看到小动物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玩耍。让我们一次演唱这首歌,结束这节课!
五、板书设计
关于教案模板 篇十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诗的鉴赏。
思想教育目标:屈原的高洁品质。
能力培养目标:诗歌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共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 .屈原和《离骚》简介
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 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 骚 来指楚辞。汉代以后, 楚辞 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战国时期楚国人。诗人,政治家。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 范读 -- 自读 -- 诵读。
3. 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4. 讲析选诗 --
( 1 )《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 .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 .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 13 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 .鉴赏品味。
( 2 )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第一节: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 民生 也可理解为 人生 ,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 朝谇而夕替呢 ?
原因是以下几个:
A . 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
B .灵修浩荡, 终不察夫民心 。
C . 众女嫉余之娥眉,摇诼谓余以善淫 。
D . 固时俗之工巧 背绳墨以追曲 。
而自己的态度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不群, 异道 难以相安,宁肯 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 。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 九死其犹未悔 的意志。
( 3 ) 后六节( 8 - 13 节)表现屈原追求 美政 (即 圣君贤相政治 和 民本思想 )、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 余情其信芳 , 昭质其犹未亏 ,衣饰 芳菲菲其弥章 ,意志、信仰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 悔相道之不察 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 美政 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 进 ,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 进 ,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 进 ,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2. 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
相 : xi ng ,观察,选择。 朕 : zh n ,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 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 步 :使……步行。 皋 : g ā ,水边高地; 皋 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 本 , 离尤 : 离 同 罹 ,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 初服 :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 的志向,志趣,夙志。 进 :指从政, 退 指辞官致仕。 信 :副词,确实。 高 长 : 动词,加高,加长。 佩之陆离 :陆离,单纯词,修长貌。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即 陆离之佩 。 泽 :污浊。 章 :通 彰 。 惩 :挫败。
3.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 移情 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 我 与 物 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 兰皋 椒丘 芰荷 芙蓉 岌岌之冠 陆离之佩 缤纷的 繁饰 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 我 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 我 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这种移情的技法在上个单元中已经接触过,我们说 乡愁 是 邮票 、 船票 、 坟墓 、 海峡 等等就是移情的写法, 花溅泪 鸟惊心 也是移情的写法,大家联系起来体会可能就容易明白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10篇导课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案模板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