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优秀10篇

历史上有很多人的闪光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下面的10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篇一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教学目标 :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4] [5] [6]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二

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中学陈沛国

教学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

2、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

3、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叙重点。

4、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的写法。

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切入角度: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

程序:

一、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30年代,闻一多先生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在教学间隙,他写了大量的诗作,出版了《红烛》、《秋菊》等诗集。当时,不少人想拜他为师,但他有规矩,你若要拜他为师,必须先把诗作给他看,他觉得你有发展前途,才肯收你为徒……文学青年臧克家不远千里慕名而去,以一首题为《幻光》的诗向闻先生请教。诗曰:“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若把幻光看作是幻光/那他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闻先生读完这首诗,深受感动,欣然收臧克家为徒!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一篇写他的老师的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二、解读文本。

1.整体把握:

⑴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完后把下面这句话补充完整。(可以用课文原句)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

⑵本文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两个方面?注意两部分之间的过渡语。

2.仔细品味:探寻闻一多先生的足迹,体会其精神品质。

(1)作为学者和诗人的方面:

向古籍钻探、开文化药方《唐诗杂论》毅力顽强、忧国忧民、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楚辞校补》珍惜时间、吃苦耐劳!

《古典新义》

该部分哪些地方在叙述中穿插了形象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2)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争取民主、反对独裁大声疾呼言行一致!

(说了就做。)函寄传单

大骂特务英勇无畏、义无返顾!

带队游行身先士卒!

该部分在叙述中穿插的描写比较少,但有一些评论人物言行的话,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作用。

3.小结、回顾:

⑴闻一多先生的业绩及品质;

⑵大体比较在两部分中闻一多先生言行、思想的异同;

⑶归纳:闻一多先生足迹深深,品德高尚,实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写法研讨。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1.仅从“说和做”的角度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2.注意过渡衔接;

3.叙述中穿插形象的描写;

4.数句议论,画龙点睛;

5.写作者的见闻,真实、感人;

6.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来写人。

四、延伸训练:选择适宜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个我们想写的人。

拟题示例:

1.的“口头禅”

2.的记性

3.的手

七年级语文下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四

张迎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教后记:这篇文章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他的精神。同时让学生注意本文的选材角度和记述的重点。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过渡和照应的手法。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二。教学重点: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生动形象,精练含蓄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简介臧克家、闻一多(由学生从图书馆、网上自己查阅,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

三。检查预习情况

⑴正音:

弥锲兀沥函衙赫迥窥楷

多音字:壳{};斗{ }

(2)朗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课文:

五。问题研讨。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2.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写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哪些词句十分深刻地刻画了闻一多先生治学的目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片段。

二。问题研讨。

1.文章怎样写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与第一部分的写法有何不同?好处是什么?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说说本文在选择材料、剪裁材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朗读课文片段,揣摩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有感情和音乐美的特点。

作者邮箱: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五

教材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前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参加游行示威、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的演说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得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而闻一多这个卓越的学者、大智大勇的革命烈士的一生,只用了六件事就表现出来,足见其选材的精当,结构的严谨。

学情分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于课堂,立足于课本。精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的特点,重视“文本细读”,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略读课的教学,教师要放手,让学生根据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生动形象的词句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2、理解文章结构与选材的特色与精妙。

3、理解文章于叙述之中寓以精辟的抒情议论的技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心领会闻一多先生刻苦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爱民热忱及其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在感受伟人革命斗争风采的同时,也从中接受启迪,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顽强坚韧、无私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领会过渡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板书课题)

二、认识闻一多

1、闻一多(1899-1946)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臧克家(1905-  ),山东诸城人,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在农村中生活,比较了解农民的悲惨遭遇。1923年入山东第一师范学习。1926年入武汉中央军校学习,并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逃往东北。1930年考入山东大学,幸得闻一多先生教诲、帮助。1932年发表新诗,并连续出版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文明月刊》,1949年自香港回到北京工作。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协书记、《诗刊》主编等职。主要作品还有《有的人》《老哥哥》等。

3、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佳话。

三、走近闻一多

1、明确学习目标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五、学习第一部分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

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领起全段,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5、“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6、“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8、解释:望闻问切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

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病块等

9、“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10、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1、“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表现他治学的刻苦。

12、解释: 群蚁排衙

衙(yá),衙门。旧时官署陈设仪仗,属吏依次参谒长官,叫排衙。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

表现闻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他的以十万百万字计的手稿,都是密密麻麻写得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好像群蚁排衙。

13、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14、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5、这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有吹嘘、自诩的意思。

这部分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六、学习第二部分

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

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七、总结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2、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变化: 从学者到斗士

共同点: 言行一致   始终如一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3、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4、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还有细节描写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5、小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6、主旨

本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的说做事迹,表现闻一多先生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7、文章标题为什么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8、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闻’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对闻’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9、写作手法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分析对课文结构所起的作用。

A夹叙夹议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B记叙与描写相结合: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人物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外貌有许多具体描写。这些描写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历历在目,触手可及,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作者在记叙和描写中带上了自己对闻一多怎样的情感?

叙述、描写抒情化。作者带着对恩师的敬佩之情和对好友的赞美之情写作,能把平常的句子变得不平常。

C遣词造句

侯晓旭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2、了解夹叙夹议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

教学用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革命斗争引出闻一多的事迹。

二、通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闻一多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是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最主要方面,这在这篇文章中充分表现出来了。文章的后半部分,着力写闻一多先生是“大勇的革命烈士”。然而,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1)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3)精于剪裁。对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比如,闻先生的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这样的剪裁,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不足一百字,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前面又有不同。闻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及其被害经过,是人们熟知的,作者就不再对事实经过作过多的记述,而只是反复强调“凶多吉少”的紧急形势,撷取“演讲”中最“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1)生动形象。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2)精练含蓄。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是“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3)富于感情。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惜寸阴”,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犹未尽的“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4)富于音乐美。①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②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响,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4.夹叙夹议的写法。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这篇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主要由学生来完成)

三、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课外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作者邮箱: .cn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的赞美敬重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邓稼先》这篇文章,我们无不为我国优秀知识分子为祖国默默奉献的感人品质所感染。甘愿为国为民而献身,是我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篇写我国优秀知识分子的文章,让我们在从闻一多身上感受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检查生字、生词预习效果。

二、整体感悟: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

3、教师评议学生发言,归纳讨论意见:本文叙述了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在说和做方面表现的不同特点,热情赞扬他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精神。

三、品味探究

1、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

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2、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

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3、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还不明白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也可由老师回答。课后练习二提出的问题,如果课堂讨论未涉及,学生又未质疑,可提问学生,予以解决。

五、巩固拓展

请你列举一首闻一多的诗,说明他作为诗人也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

六、拓展延伸

1、回顾学习内容,自结学习收获;自评参与学习的主动程度。

2、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结束教学过程。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

1.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优秀教学设计

3.《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4.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5.藤野先生主题教学设计

6.如何做教学设计与反思?

7.做沙盘教学设计

8.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9.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10.七年级《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篇八

一、导入

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我们先认识了霍金,又认识了邓稼先,今天我们认识另一位优秀人物闻一多先生。

看视频简介。学生注意抓关于人物的重要信息。随后说出来。

二、读文探究

(一)整体探究

听读思考: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先生的说和做。找出中间衔接的语句,指出衔接语句所起到的作用

2.围绕两方面各写了几件事

3.作者如何评价闻先生(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

学生解说。

板书展示:作为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的闻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及其评价。

(二)人物形象解析

A.初步探究

分别找出关于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相关语句,说出人物特点,给出读者评价。

B.深入探究

质疑:怎样理解作为诗人学者和作为民主战士,闻先生的说和做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这些特点放在同一个人身上不觉得奇怪吗?)

解析:我们不妨把闻先生放在时代大背景中看待人物的成长变化。

1.了解闻先生生活的时代背景

闻一多(1889-1946)身处中国近现代,外敌入侵,国内风雨变幻,中国社会急剧动荡的时代。

期间中国社会的大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2.探求闻先生成长的思想历程

观看视频:红色地图闻一多雕像

3.名人对闻先生的高度评价

教师小结:体现不同时期闻先生认识的不同,先学术救国,后革命意识,义无反顾。无论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本质上是言行一致的,核心精神在于爱国精神。

无论是潜心学术,还是民主展示,核心都出于爱国,如果生于和平时代,他是一个内心充满热情的诗人,潜心治学的学者,一个极具儒雅的文人。生逢乱世,心怀国家,民众。转身间成为一个民主战士,振臂高呼“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是一个有勇气有魄力的英雄。他做到义无反顾,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勇者姿态,令人钦佩。

三、拓展延伸:人生价值观的探讨

1.陶渊明与闻一多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这些山水田园的诗人也像闻先生一样,生活在政局多变、动荡的年代,他们也曾有着自己大济苍生的志向,最后却都寄情山水。

耳闻一多先生凭借自己的才识完全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可以潜心研究学问,但最后他却不顾自身安危走出来投入到革命中去,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两种做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可参照:赞同后者。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先生心怀大义,没有仅仅想到自己,想到的是为国家为民众做点事,是值得钦佩的。

赞同后一种,这样的人心怀天下,并且付诸实践,中国的文人

历来讲究修身、治国、平天下。陶渊明等人只达到了修身的境界,而闻一多达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境界,为自己的信仰付出生命,对于闻一多来说,他是幸福的。

2.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

中国近代,风云变幻,有许多如闻先生一样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振兴,为了民主革命,为了迎接新中国的曙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的: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敢为戊戌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从倡导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与闻先生同时代和他有着相似精神品质的鲁迅先生。

他们的语录:

谭先生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孙先生说:“驱除鞑虏,振兴中华。”

鲁迅先生说:“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闻先生《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些人多为文人,更是勇士,前仆后继,引领时代的潮流,终于领来了新中国的曙光。他们是国民的灵魂,是国家的骄傲。向他们致敬。

四、寄语学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当代的青少年学生要立志早日实现习主席倡导的中国梦。中国梦自少年起,少年强则国强。这样也不枉先烈的流血牺牲换来的锦绣山河。

五、推荐影视作品

爱国歌曲《霍元甲》主题曲《我的中国心》;电影《十月围城》。

不完全是史实,但革命党人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爱国之心与历史使命感尽得体现。

影视的画面视觉冲击,让我们体会什么叫抛头颅,洒热血,一往无前、前赴后继的惨烈与悲壮。

希望这种爱国心与使命感代代相传,唤起激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弘扬我们民族的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设计 篇九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以热爱祖国为荣,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教学难点】

品读重要语句,探究体会语言的内蕴。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我国文学史上有两位大家:闻一多,臧克家,我们同学当中,有知道的吗?

屏幕出示图片学生介绍。(介绍不全的,教师可补充。)

(如:闻一多是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中一位杰出的人物,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臧克家介绍老师闻一多的散文,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幻灯出示)

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三、积累词语(幻灯出示):

目不窥园 群蚁排衙 兀兀穷年 潜心贯注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气冲斗牛 弥高 锲而不舍 诗兴不作 沥尽心血

1、找到词语在文中的位置,动手把它圈画出来。

2、指读,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初步感知内容

1、从标题来看,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了哪些事情?

2、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交流。

五、走进文本,体察丰富的内心感情: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他是怎样做的?

指说板书:做了不一定说

2、我们作为学生,从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中,应当学到什么?

体会交流

3、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又是怎样做的?

指说板书:说了一定做

4、在险恶的环境中,闻一多先生临危不惧,大胆指责反动派。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当你面对不良行为时,你应当怎样做呢?

自由谈体会

六、品味语言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意味深长的句子或优美典雅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指读,评价。

2、配乐朗读。

3、小组赛读。

七、拓展延伸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平时在说和做方面有不恰当的事吗?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谈谈今后如何打算做得更好。(交流、指说)

师:对!言行一致这是做人最起码的准则。你想让自己拥有高尚的人生吗?老师个人认为,高尚的人不仅仅能做到这些,所以,我送给大家一句话:

人生是一种追求,一种不懈的追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宽阔的胸怀,大度的气质。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芳邻,以希望为哨兵,认准自己的目标,义无返顾勇往直前。(齐读)

八、课堂总结

课文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和高尚情操。作者的语言富有诗意,饱含激情值得我们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和革命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九、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案设计(七年级下册 篇十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本文选材技巧和结构技巧。

4、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一、自主学习(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1、  注音

衰微   赫然   迭起    典籍   弥高   卓越   校补   函寄    漂白

锲而不舍        气冲斗牛           警报迭起         迥乎不同

2、解释词语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目不窥园

2、了解闻一多、臧可家

闻一多

臧克家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三、理清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2)以此为脉络,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四、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五、作业

收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

2、学习本文选材典型,详略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3、体会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4、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 (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探究学者方面,学习优秀品质

1、学生有感情朗读(1)--(7)段

2`、自由组合探究质凝:

(1)学者方面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材料?

(2)重点详写的材料是什么?

(3)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有哪些优秀品质?并找出相对应的语句来。

(4)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

(二)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1、 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

2、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3、 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三) 探究作品选材

1.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这六件?

2.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

三.小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四、课外拓展

1.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什么启迪?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2.我们都知道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五.作业

课后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风范。

雪花飞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0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案教学设计(七年级下册就到这里了,希望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