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这5篇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桂花雨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桂花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份 篇一

【背景】

崇文实验学校第三届开放周展示活动12月11日至15日举行。开放周旨在为青年骨干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崇文实验学校邀请在本届开放周上作展示的32位青年骨干教师提前一周入驻崇文,在特级教师、专家的引领下经历磨课的全过程。所以,本届开放周的32堂展示课是青年骨干教师与特级教师、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

五年级语文《桂花雨》一课;指导:虞大明;执教:马建兴(崇文实验学校杭州市教坛新秀)。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选读课文《桂花雨》,是一篇情感浓郁、意蕴丰厚的散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以言语生命的自觉为旨归,以文本内在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为手段,追求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协调发展。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精神境界,体验作者强烈的思乡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又注重对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质。在马建兴老师的引领下,深深品读文本,我和学生一样爱上了作者琦君的家乡,爱上了这篇散文,对作者及她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堂课散发了浓浓的语文气息。

现摘录教学片段如下:

大屏幕出示:

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 表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这粗略地介绍作者琦君是和结尾相呼应的)

师: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

生1:因为桂花特别香。

生2:因为桂花可以做糕饼,泡茶很香。

生3:摇桂花带给我快乐。

师:课文是怎么写桂花的香的,自已默读,找一找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生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生2: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生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4: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生5: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大屏幕出示这5个句子。

师:好好读,告诉我们香得怎么《快回答·www.kuaihuida.com》样?

生1:香得我快晕倒了。(笑)

生2:桂花香飘十里(带着感觉读一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

为衬托家乡桂花的香,当生读“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这一句时,师巧妙地说:能不能再慢些,让花香久久地弥漫在那里。生1接着读,读得慢,深情。生2读得更慢更深情甚至于有点夸张(似乎被陶醉了)。师又巧妙地说:“是呀,自己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可母亲还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怎么还比不上呢?那家乡院子的桂花该有多香呢?看来我们还要细细读读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看看到底是不是真的比满陇桂雨还要香。”多机智的质疑啊!

自然地引入到品读家乡桂花香的句子。生深情地读桂花香的句子。大屏幕出示:(其中一句)全年整个村子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这是牵动全文的发力点和切入口 。)

师质疑:全年?桂花应在秋季开放?

生1:因为他们把桂花晒干收在铁盒子里了。

生2:晒干之后过年时可以做糕饼,泡茶。

生3:那里的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品尝着桂花。

师:他们那里生活得怎样?

生1:生活得太香了!

生2:生活得逍遥自在!

生3:生活得幸福!

生4:生活得非常快乐!

生5:家家户户都闻得到桂花香!

生6:每个地方都能闻到桂花的香!

生7:他们一定生活在花的香气里。

(别说是作者琦了,就连我们在场的老师及学生也向往那个地方,向往那逍遥的生活。)

师又巧妙地引:哪些人物浸在桂花的香气中。读一读,找一找。

(生的回答完全超乎了我们的想象,一个个大城市里的孩子,他们此时的心已在作者琦君的家乡了。)

生1:胡家老爷爷和毛家老婆婆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2:作者的父亲母亲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作者自己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3:小动物们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小麻雀昆虫也闻得入迷了。

生4:耕作的牛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5:来这儿游玩的客人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生6:那个盛桂花的铁盒子也香了。

生7:那些不起眼的黑黝黝的泥土也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是呀,何止是人,学生能想象每一个生灵甚至于是每一个物体都美妙地享受着桂花香,这该有多香,这该有多美!我们能不被吸引吗?)

这么多人物浸在香气里,在这么多想象之后师又一次巧妙地说:“总之,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师质疑:为什么用“浸”而不用“闻”字?

生再一次深入品读。

生1:“浸”不是闻的,而是感觉到的。

生2:“闻”单单用鼻子,“浸”是陶醉了。

生3:“浸”就是沉浸在里面,“浸”是陶醉了。

生4:“闻”平淡,“浸”体现得更香更浓。

生5:“浸”到处都是桂花香,“浸”我们一般说是浸在水里,现在桂花香像水一样包围了,到处都是桂花香。

生6:“浸”就是渗进去了,到里面去了,就像水渗入木头一样,单单闻说不好了,这样更香更浓。

……

(此时我们也像“浸”在桂花香中了,陶醉了。)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家乡。

出示:我仿佛看了:

父亲(      )。

母亲(      )。

胡家老爷爷(     )。

我(       )。

风儿(      )。

蝴蝶(      )。

……

(配乐,写话)

生1:我仿佛看到胡家老爷爷一边打着桂花年糕,一边喝着桂花茶……

生2:我陶醉在桂花的香气中,对大自然感到特别亲近。

生3:我仿佛看到了蝴蝶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一会儿飞到……

生4:风儿为了让大家都能闻到桂花香,它让桂花香久久弥漫在村子里……

生5:我仿佛看到鸟儿在桂花树上安了家,天天和桂花为伴……

……

(孩子优美的语言和天真烂漫的想法我是无法描写和表达的)

师:自由读“摇花乐”的句子,看看能不能体会到“摇桂花”的乐趣。

生1读得快轻;师:他摇得急,可力量不够大。生2读得特别有力响亮。男生女生分别读读。

师:你们摇出了什么?

生1:摇出了快乐。

生2:摇出了童年心中的快乐。

生3:摇出了快乐,甜蜜。

生4:摇出了美味。

正当我们也沉浸在“桂花的香气”中,沉浸在“摇桂花的快乐,沐浴在桂花雨中”时,师:可惜,快乐依昔而去,作者已远离家乡……投影出示琦君的浪迹天涯的一生经历:……作者琦君,中国台湾女作家,原籍浙江温州。她擅长散文和小说,代表作有:《烟愁》、《细沙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等……

师: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

生1:因为在家乡可以用桂花做糕饼送给爷爷婆婆,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的,现在阔了父老乡亲,心里难免会不舒服……

生2:并不是这里的桂花不香,而是家乡的这种桂花香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师:这种香有着对故乡和童年永远的思念。

【反思】

马建兴老师的《桂花雨》围绕作者家乡桂花的“香”,首尾呼应的两次介绍作者。导入时介绍琦君的简介,结束时介绍琦君浪迹天崖细细品味琦君一生,其实都是有目的的。包括在一开始读杭州桂花的香,是在衬家乡桂花的香,从侧面粗略感受香到细细品味每一个代表家乡桂花香的句子,浓浓的桂花香,浓浓的故乡情。层层递进,把学生及在场所有的听课老师从“闻香”进入到了作者琦君“思乡”的精神家园。

“半截蜡烛”可谓牵动全文的线索,马建兴老师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非常准确地找准了发力点即“家乡桂花香,思恋家乡”这一思想感情,并通过教学的展开很好地了体现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意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内容由于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体验也是丰富的,特别是对于“全年”、“浸”、 “摇花乐”这些字眼的理解,还有对“人们可能做的事的想象及什么人浸在桂花香里的想象”学生的想法波澜起伏,并远远超乎了教师的想象,何止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灵,每一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在学生的口中都成了这桂花雨的分享者。

反复研读文本,注重文章的整体性。怎样合理地整合全文,化整为零,更好地将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语文课堂上值得探究的问题。马建兴老师在全文教学接近尾声之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你读懂了吗?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没有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这一问题看似不经意,其实却是匠心独具,它很好地串连了全文,让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将全文有机整合。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二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3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 实物:一小罐子桂花 课堂精彩评语若干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齐读课题,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摇桂花 收桂花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了作者十分地喜爱桂花以及作者由桂花的原因。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桂花香的喜爱。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摇花乐”

过渡:是呀!这么芳香馥郁的桂花要是被风雨吹打下来实在是太可惜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摇桂花的?她的心情怎样?

1教师配乐朗读第三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桂花图

2同学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把你读懂了的句子用笔画出来

3句子一:讨论交流学生自己读懂的句子一

句子一:“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摇不下来的。

A:你读懂了哪些句子?(摇桂花前,作者的心情很急切)

学生自己说说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心情的急切?

理解:老是 缠着

问什么?怎么问?急切么?

我们来看这句话,它的结尾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疑问句用感叹号,是不是作者用错了?

那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调?谁来试着问一问?

感到急切了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急切之情。

B:母亲怎么说的?大家轻声读一读母亲的话,揣摩一下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有点烦又有点耐心)

母亲怎么会有点烦,但又很耐心的呢?

小组自由练读扮演母亲和我的对话,再抽小组赛读

想想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情如何呢?(无可奈何,更加急切)

C:“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看到桂花成熟时,想摇的心情自然迫切。那母亲对“摇桂花”的心情又会是怎样呢?你还读懂了什么句子?

理解:赶紧 吩咐(也是急切的,时时关注着天气变化,怕风雨吹打下来桂花)

那这一句应该怎么读?(语速要快,读出急切之情)

你来读这句子,读出急切之情。

4句子二:“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A:你还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读句子,说说读懂了摇花时的快乐)

B:能不能读一读这些句子?听出快乐来了么?读得真好,教师评语

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通过动作来写摇桂花的快乐)不仅读得好,而且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C:你能读得时候加上一点动作么?来试着读读

5句子三:“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我使劲地摇桂花树,桂花怎么样呢?出示桂花下落的课件,请学生观看

B:谁来读一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具体从哪儿感受到的?理解 纷纷 满头满身

(读懂了桂花雨,桂花雨指的就是桂花落下时像雨一样,很多,很密,又很轻)

C:想想你就站在这桂花树下,如果纷纷落下的桂花像雨的话,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呢?(春天毛毛细雨,蒙蒙细雨,嘀嗒小雨,斜风细雨,轻轻柔柔的,落在头发上,落在脸上,落在手心里,非常舒服。)

这样的细雨落在身上,头上,手心里,感觉怎么样呢?

教师实物演示:洒落桂花在学生头上身上……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D:读好这部分要注意些什么?(要喊起来,只有喊才能体现作者特别快乐)

你来喊一喊?比赛朗读!小组比赛朗读 男女生比赛朗读。全体起立,加上动作一起,学生读书读得一浪高过一浪,教学亮点 实物再演示下桂花雨的样子

E: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再来感受一下摇花时的乐

6、句子四:“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入梦甜”

A:你还读懂了哪些地方?(桂花给父母亲也带来了欢乐)

具体说说哪些地方体会到桂花给父母亲也带来了欢乐?(洗净 点上檀香 口占一绝)

B:谁来读一下父亲的这首诗?从父亲的诗中你读懂了什么?(父亲情趣高雅,)课件显示父亲的诗,再读父亲的诗作

7、有感情地配乐集体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收桂花乐”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全家人是怎么做的呢?

1师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交流,读后你知道了什么?(桂花给家乡人带来了快乐)

3课件显示画面和句子: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派人和年丰的景象,喜气洋洋)

联系学生实际谈谈桂花的香桂花给我们还来的好处和乐趣。

(联系走在校园里, 学校对面开了个金票子王店,就有桂花的芳香)

读读这句话

4出示课件落桂花,有声音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学习第五、六自然段,体会母亲和我对家乡对童年的爱

1师生接读,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常常说,学生接读——出示句子“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里的金桂”

2同学们读读看,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里的“外地的桂花再香”,是否仅仅说的是桂花的香味?“家乡的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是否仅仅说的是家乡的金桂?其中有什么含义?

3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么?如:外地的环境好,母亲会怎么说?外地的生活过得真舒适,母亲又会怎么说?

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动笔写写母亲可能会说的话 出示课件怀念音乐

学生写作 指名两学生上去写话

集体交流,板书 怀念家乡

4所以母亲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5不仅如此,连长大的我也常常想起儿时的摇花乐,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六自然段

读后,你读懂了什么?(怀念童年生活、怀念家乡)

童年虽然逝去了,但是儿时的摇花乐却在作者的心里久久地回荡,让她如此得难忘。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作者对童年对家乡的怀念热爱之情读出来。

(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桂花)

此问转载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课文,小结板书

2作业: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写篇周记,感受一下我们童年生活的乐趣。

板书设计:

摇桂花

桂花雨 怀念童年和家乡

《桂花雨》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课文中心句的阅读感受。

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并校对。

新鲜尤其糕饼沉浸

即时拣

2、师生谈话: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板:摇桂花)摇桂花的情景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段童年趣事,现在就让我们随作者琦君奶奶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一下吧。

二、感受“摇花乐”

1、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小琦君摇花里的心情如何?从哪里感受出来的?可以做做记号,在书边写下来。(乐)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师生对读)

(2)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个别读,齐读)

(3)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我就喊。

3、齐读,读出快乐。师:想看桂花雨吗?(出示课件)师配乐诵读:桂花雨纷纷落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香了我的每一根发丝;落在我的鼻尖上,落在我的衣领上,落在我的小脚丫上。不一会儿,就落得我满头满身的了。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自由说。

4、师:难怪小琦君会情不自禁地喊:(出示)让我们也来喊一喊吧!(多人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这一喊,喊出了陶醉,喊出了惊喜,喊出了快乐!沐浴着这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呼吸着那阵阵飘逸的桂花香,感受到快乐的仅仅是我吗?还有谁?引读:母亲——父亲——(出示诗句,指导理解、读)

三、品味桂花香

1、多么让人难忘的快乐呀,多么令人沉醉的桂花香啊!课文还有许多处都写到了桂花香,请同学们赶快找出来,在下面划上横线。

2、交流,指导品词析句: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带着这样的香我们一起读——(齐读句子)

四、感悟思乡情

1、正因如此,以后我从外地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母亲总是说(出示)

真的是所有的桂花都没有家乡的桂花香吗?

生自由发言。

2、是啊,谁不说俺家乡好?出示诗句,集体读: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3、配乐,引读中心句:

师:当年,母亲触摸着故乡的桂花说——(生读)

每当我捧一大袋桂花回家,母亲总是说——

每年丹桂飘香,母亲总是说——

当八十多岁的琦君奶奶回到家乡,仿佛听到母亲在说——

4、引读最后一段:每到这时,——

5、结课:悠悠桂花雨,浓浓思乡情,乡情难忘,童年难忘,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飘落我们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灵,琦君奶奶被称为台湾的冰心,在她的作品中,写得最多的就是怀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文字,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找她的作品读一读。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背父亲吟诵的小诗。

2、课后读一读琦君的作品,做读书笔记。

附:板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桂花雨》

【教材分析】

《桂花雨》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桂花雨是一种比喻,当桂花从桂花树上被摇下来,花雨缤纷,飘坠如雨丝,是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快乐的镜头。同时这个“雨”字也似乎为全文笼罩上了一层如雨丝般连绵不断的淡淡的思绪。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摇桂花,接着追忆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和“花雨美”的怀念,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摇桂花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自主设疑(5—8分钟)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二课《桂花雨》(板书课题)

2、出示词语、诗句,读一读(引导竖着读)

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竖排写什么?第二呢?(相机板书:“桂花香”“摇花乐”)

4、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5—7分钟)

1、过渡:“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神原是月中来”这是古人赞颂桂花香的诗句,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也找到了许多描写桂花香的句子,谁来读:

2、课件出示重点句:(齐读)

(1)“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用上左边一排的词语、句子或结合你平时的积累完成填空:

桂花真香啊!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10—15分钟)

(一)品赏摇花乐

A、品味“我”的“摇花乐”

1、过渡:浓郁的桂花香让琦君魂牵梦萦,可令她最开心最快乐的还是那童年的摇花乐。今天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来品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2、交流反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A、学生读了之后谈感受:急切的心情

B、指导朗读:给“缠”配上动作、神情、声音,想象怎么“缠”,体会小琦君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指导读出语气,读好“嘛”和“!”

C、现在你们就是童年的琦君,谁来缠缠母亲,读读这句话?

(2)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学生读后交流:感叹号一般是用来抒发比较强烈的感情,此时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感叹号。可以想像作者的心情是多么快乐。

B、指导朗读: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吧,让我们一起抱着桂花树,把全身的劲都使出来,把你内心的快乐都喊出来!

课件出示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呀!”

(3)、带着快乐美好的感觉齐读:“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好香的雨呀!”

B、体会妈妈爸爸的“摇花乐”

1、过渡: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对于她的母亲和父亲来说,这份快乐又体现在哪儿呢?

2、引读:课件出示句子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总结:对于母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生活之乐。对于父亲来说,摇桂花是一种丰收之乐。

(二)学生回味香,品味“乐”

过渡: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还在吗?

学习第四自然段:默读,体会我们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

2、课件相继出示这两句话:

(1)两句话

对比着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桂花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三)品悟思乡情

1、后来,作者一家移居台湾,从此离开了家乡。以后每次从外地回家时,爱桂花的我总要给同样爱桂花的母亲捧上一大袋。★出示: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是外地的桂花不香吗?(不是)

那么为什么就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呢?

(母亲对家长旧宅院里的金桂是有感情的,所以会觉得故乡的金桂最香。在母亲眼里多了一份思乡情!)板书:思乡情

2、让我们一起走进母亲的情感世界,一起满怀深情的读一读:可是……

3、他乡的桂花再香,香不过家乡的桂花。他乡的山再秀,也秀不过家乡的山。想起家乡的桂花,其实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3、师生合作完成说话训练:

假如我说: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一定会说:

4、小结: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水是故乡的甜,人是故乡的亲。(引读)所以母亲常常说:

(四)总结课文

1、月是故乡明,花是故乡浓。母亲难忘,我亦难忘。出示:☆每当……(师读)

2、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思念家乡,怀念童年的情感。爱桂花其实就是爱故乡呀。最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这场桂花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给我们带来的甜美!放音乐,自由读《桂花雨》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8—10分钟)

1、自编题目考考你的小伙伴。

2、老师呢,被《桂花雨》感动着,涂鸦了一首儿歌,愿意读一读吗?(出示)儿歌

3、琦君有“摇花乐”、“桂花雨”,你们呢,有什么最有趣,印象最深刻的事呢?和小伙伴互相交流,也可以试着写下来,珍藏在你的记忆里

《桂花雨》教案 篇五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桂花雨》教学与反思。

徒弟上《桂花雨》一课,试讲三次,加上她自己班共上了四次。其中的一个环节,让我不得其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是作者家乡的桂花。

作者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读到这里,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孩子们非常肯定地回答:“杭州的桂花要香。因为书上说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说明它真的是香飘十里。而家乡的桂花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他没有达到香飘十里。可见杭州的桂花要香。”

老师抓住时机,“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切都非常顺畅,孩子明白了我们是用鼻子来闻的,而母亲是用情感用心来品味桂花的香味,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环节非常成功,因此讨论时也不做修改。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当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是的”,老师让他说说想法,他说:“在母亲的心里,家乡的桂花就是要香,他们已经有了感情了。”

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是呀,母亲是用感情来品味的,那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孩子依然肯定地说“是的”。

课后,我们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课上到这里似乎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是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可以的,为孩子的理解呈现一个坡度,因为直接能理解的孩子毕竟不多。就是老师在抛出这个问题时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真如母亲说的那样吗?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理由。”孩子的回答竟然还是那么的肯定。

既然这样,我们的设计一定有问题,否则怎么会两个班都是如出一辙呢?本想重新考虑这个环节,但徒弟对自己班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她的班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果她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也在思考,文本中清晰地反映出杭州那一处小山上的桂花要香,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明显,孩子在揣靡老师,他想的是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他该如何来迎合老师?

这不由得让我感叹,孩子,你想得太多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这5篇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桂花雨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