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对于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14篇《第一朵杏花》优秀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一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八册第二课《第一朵杏花》
二、设计理念:
课文《第一朵杏花》讲述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本课的学习,以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初读从画面入手,观察杏花是什么样子的,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自学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还适当补充课外阅读资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凭借对语言文字感悟,体会竺可桢一些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治学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注周围事物变化,懂得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五、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养成精确观察、实事求是的态度。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先恐后地开放着,多媒体出示娇艳的玫瑰,富贵的牡丹,高雅的梅花,优美的图片博得学生惊叹,吸引学生注意。
2、而有一种花却不起眼,多媒体出示一株淡淡的杏花,让学生说说画面,然而就是这样一株杏花却引起了一位大科学家的关注,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由此引出课题。板书:第一朵杏花。学生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3、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疑惑到课本中去找答案。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在课堂开始,以随和的谈话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与课文相联系,运用媒体进行图片展示,引领学生感悟杏花平常,极大限度调动学生表达欲望,让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二)图文对照,学习生字词。
1、多媒体出示文中插图,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2、随机学习生字。
一株(zhu)杏树 绽(zhàn)开词 泛(fàn)出 仰(yang)起脸
(设计意图:将文中的生字新词与课文插图相联系,既避免了单一学习生字的枯燥,又给学生增添不少学习情趣,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三)学习课文,精读感悟。
1、过渡:多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提问:竺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院墙旁杏花开了,他是怎么看的?他看到的杏花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抓住“院墙旁”“淡淡的粉红”“走近”“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等关键词句体会杏花的不起眼和竺爷爷看花时的认真态度。
2、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初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自读2—5自然段,画出表示人物神态语言的词句。
4、多媒体出示2—5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5、学生表演仰起脸,天真地问,感悟文中小男孩童真童趣。
6、从两次提问感悟竺爷爷的优秀品质。
①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②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
7、还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优秀品质?从“又”“习惯”可以看出竺爷爷不是第一次看杏花,也不是第一次追问有关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就说明竺爷爷注意实际观察,亲自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8、从小男孩疑惑说起,联系学生实际,说说自己此时感悟,自己平时也注意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由此引发议论。
9、强调句型,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设置悬念,竺爷爷到底有什么用处?
10、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思想感情。
11、学生读,学生评,老师评。
12、补充竺可桢观察物候小故事。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对话,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通过简单表演,适当的肢体语言,体会孩子的天真,通过竺爷爷两次提问,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感悟作为一位特候学家,掌握第一手资料是多么重要,由此引发更深一层的思考)
四、读中悟理,点明中心。
1、作为一句物候学家,竺可桢对科学的追求做到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他又是怎么说的?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结合这一段,学习生字新词(精确:估计、掌握)
4、由“精确”再次感悟竺可桢治学态度。
5、结合前文理解“估计、推断”,突出强调,不能使用,也不能用。
6、学生读,学生评。
(设计意图:由竺可桢所做,所问过渡到所说,让学生感悟出竺可桢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结合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联系课文内容掌握精确、估计、推断)。
(五)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1、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在哪些地方也使用估计和推断,今后又应该怎么做呢?
2、文中描述的是关注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其实在平时我们还可以观察,春天,第一声鸣叫;夏天,第一声雷鸣;秋天,第一片落叶;冬天,第一场雪……发生在什么时间?
3、生活中很多处都需要精确观察,也只有精确观察,才能搞科学研究,竺可桢这样做这样说,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所以课文经第一朵杏花为题。
4、冬去春来,第二年,出示第六小节,小男孩观察到了杏花开放的时间吗?他有什么表现?这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5、我们不仅要学会观察大自然变化,还要学会关注人与人,关注社会的发展。
6、赠送名言:处处观察皆学问。
(设计意图:由课文中第一朵杏花引发开去,引导学生对春、夏、秋、冬各具代表性景物观察,由关注大自然到关注社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滋生向他人表达欲望,感悟课文内涵,感悟对他人,对社会关注。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二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株( ) 顷( ) 概( ) 瓣( )
珠( ) 倾( ) 溉( ) 辨( )
3.填空
这篇( )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前后两次向孩子查询( )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 )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照样子给课文中的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并分角色朗读对话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连忙问道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第一朵杏花》 习题精选
1.看拼音写汉字
2.理解课文填空
1.轻声读一读,帮它加个提示语: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 )地说:“刚才”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2.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 )了柳梢,( )了小草,( )了河水,( )了杏树的花苞作者用“飞箭”作比喻,写出了;几个排比句描绘出了
3.竺爷爷( )像年轻了几十岁,( )( )( )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 )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 )地记下三个字:清明节这句话写出了竺可桢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了的好消息后,①,②如果这句话里没有要你填的词语,你会觉得;一个“捧”字写出了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生字词,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杏花开花吗?你知道每年第一朵杏花开花在什么时候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竺可桢爷爷,他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整整等了一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检查课前预习生字情况。
⒈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多读字音读准,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⒉同桌互查。
⒊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学生评议。
⒋快速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课文第1-5自然段,了解第一次看杏花的过程。
⒈自由读第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⒉小组讨论(学生可互相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⒊引导学生体会:“弯下腰来”说明竺可桢爷爷平易近人。“习惯地问”、“我是问第一朵花是那天开的”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⒋指导朗读。
四、作业:收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半部分,知道了竺可桢爷爷第一次看杏花时并没有看到第一朵杏花的开放,他说:“那我明年一定要看到第一朵杏花”。那么,第二年他看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6-15自然段。
⒈读第6-15自然段,想想你又从中了解到了什么?
⒉学生交流。(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咐,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
⒊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情境一:出示一副春景图,体会“吹皱”
“吹醒”
“吹绿”“吹鼓”的景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有感情的朗读第6自然段。
情境二:创设对话情境,角色朗读,体会感情。
①出示投影片。(提示:想象他们会怎样说?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②引导学生体会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可桢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③师: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三、学习第16自然段,明确中心。
⒈读第16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⒉小结:正如竺可桢爷爷所说,他是通过常年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⒊教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审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霜降,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式大自然的缩影。
⒋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四、作业:
课后观察大自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四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2
《第一朵杏花》教案
作者:陈玉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对课文的研读,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
为题;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分几部分?第一段讲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2、指名读
3、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
4、出示重点句: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部走到前院。
(1) 指名读
(2) 讨论: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顷刻间”是什么意思?“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语也说明他很高兴?
(兴冲冲 快步)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再读第二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3、齐读这一段
四|、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1、课文都是围绕“第一朵杏花”来写;2、课文通过观察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件事告诉人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引导:是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
1、摘录你喜欢的句子(两句)
2、回答问题:
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选择课后第四题词语中的两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清明节)
精确观察 掌握规律
转载自太仓市经贸小学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下新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读课题。
师:预习课文了没有?
生:预习了。
师:现在老师检查一下。第一步朗读课文,对吧?
生:对。
师: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或两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比较长,你就读一个,这个自然段比较短,你就读两个,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读得好,奖励一个自然段。继续读,听明白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好,汇报一下你的预习。
生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2:(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师:嗯,很好,奖励一个自然段,继续。
生2:(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生3:(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响亮、清晰。怎么样?奖励!
生3:(继续读第六自然段)
生4:(读第七自然段)
师:你发现你和他读得有点距离了没有?等一下继续。
生5:(读六个较短的自然段)
师:很好,清晰、响亮。奖励一段!
生5:(继续读第十五自然段)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读好吗?齐。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汇报了,我们发现什么问题了没有?要预习得到位,要读得流畅,汇报的时候响亮、清晰,这种情况奖励一个自然段。你们觉得要不要再给几分钟再预习一下?
生:不用。
(评悟:1、重视预习,检查预习效果是为进一步教学做准备。2、在检查的过程中不忘告诉学生读得好的评价标准为:响亮、清晰、流畅,方向明确,学生才会明白怎么读才是读得好。3、“读得好奖励一个自然段”,激励的方法新颖、科学。)
师:那好,我们继续往前走。老师要检查一下第二步,是什么?
生:拼音读。
师:老师还没教,看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把这些生字词读出来。看着邢老师,把姿势坐好。(出示生字卡片,生开火车拼音读。一轮生字后,出示生词,速度加快,遇到不能读的学生,同学帮助,“仰起”一词用肢体动作示范理解。)
师:没教过都基本上会读了,是吗?意思也差不多都理解了。想一想课文写什么的呢?在哪里写?怎样写?哦,这个词语的意思就出来了。有很多词语我们在课前或者是在读课外书的时候都已经见过这些词语的了,对不对?
生:对。
师:一起来读。
生顺利地齐读生词。(随着老师手持生词卡片的速度加快,学生读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到最后速度快得像刹不住的车,满堂都快乐地笑了起来。)
师笑着竖起大拇指:看来四4班的学生很厉害哦,自学就能把词语学会了。好,标序号了没有?总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啊?
生:十六个。
(评悟: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既重温了预习的步骤,也学习了生字词,与课后练习第三题对接。小小卡片发挥了大作用,课堂气氛活跃。生字词的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同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起来至少读一遍。到这里课堂进行到了第11分钟,扎实稳健,教学不流于形式。)
二、学习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及结构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
师:读课文,要响亮、清晰、流畅。一起来练一练。老师和同学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我们以逗号为准,另外,注意看邢老师的提示哦,看谁反应敏捷。
(师生合作读课文。)
(评悟:再次提醒读得好的评价标准。重点句段在老师的提示下至少重复读三遍。课堂进行到这里是第十八分钟。)
师:看来我们四4班的同学反应很快哦。接下来看黑板,这篇课文好多自然段,邢老师用一个图来表示这篇课文,你们想想看,这么多自然段在这个图里面,往哪个位置填?
(板书课文两种结构图,填写自然段序号)
(结构1) (结构2)
师边画图边提示:这篇文章邢老师把它分成了三部分,前面部分大,中间部分大,后面部分小。那么多自然段该填在哪里?我们现在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邢老师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序号该怎么填?如果邢老师这样画,把这篇文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好大好大,第二部分好小好小,哎,前面部分要填哪些序号,后面部分又填哪些序号?我们一边读读课文,一边思考。现在开始自己读课文。
生:自由读。(自由读环节耗时3分半钟,学生自然停才结束。)
师:好,同学们看黑板第一幅图,邢老师把课文分成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个内容还写了又一次看杏花,最后那个内容,是关于什么内容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就发现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一个组一个组读,这个组读的时候呢其他组想一想,好,开始。
(生分组读各个自然段。重点段重复读一次。)读到第十五段师提示停下。
师:大家想想,前面写第一次看杏花,再一次看杏花,相隔了多久啊?
生:一年。
师:文章哪里是写一年前,哪里是写一年后,能找得到吗?
师:好,我们来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来默读,快速浏览,看看第一次写杏花在哪里?第二次写杏花在哪里?最后写出了为什么看杏花,哦,看杏花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看杏花是为什么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师走到黑板前,用纸张挡住右边的图,留下左边的图:大家来看,第一部分从第几个自然段到几个自然段啊?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的举手告诉邢老师,看谁阅读速度最快。开始。
师板书双斜线:用这个符号,在书上做上记号。
(生默读课文,师手持红笔巡视,找对的同学画上星星或打勾或口头表扬,找不对的学生个别辅导。)
师:第四组全部找对了,而且是独立完成,表扬第四组的同学。
(耗时6分钟。关注全员,面涉及到全班同学。让学生充分地读,不熟课文不开讲。)
师指着黑板:好,这篇文章如果分成三个内容的话,第一个内容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把序号填在这里,请一个高点的同学上来。好,那个男同学。
(生上黑板准确填写了序号。)
师:也就是说第一内容写了几个自然段啊?
生:五个。
师:五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东西啊?
生:第一次看杏花?
师:第一次种杏花?
生:看。
师:哦,也就是说写第一次看杏花用了五个自然段,同意的举手。
(小手如林。)
师:好,再来,第二部分,你把自然段的序号填下去。(指名生上黑板填图。)
师:注意看哦,很多同学在这个地方出现小问题哦。6、7、8、9、10、11、12!哎呦,13、14、15,哎呦,6到15自然段写第二次看杏花,跟第一次看杏花相差多久啊?
生:一年。
师:哦,原来相差一年后看杏花是第二个内容。
(生数)
师:哦,用了十个自然段。同意的举手。(小手如林。)
师:坐最后的那个男同学,第三个部分是哪个自然段,你来标上去。
(生上台填图。)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当然同意啊,就剩最后一个自然段了。(生笑)
师:假如我说换一种方法,这篇课文分两大块,你会填吗?想上来填的同学举手啊。(举手的同学不够多。)
师继续提示:第一次看杏花,一年后第二次看杏花,最后写看杏花的原因是什么。那我换一种方法怎么分,(指图)那么一大块。
(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师:好,那位男同学上来填。注意看,跟着数。
(生数数。)
师:同意的给他掌声。
师:我们是在做数学哈。(笑)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巧妙的板图,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往上登攀。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就摘到果实。妙!)
看课感受:
1、 课堂教学环节简单,扎实稳健,落在实处。教学思路清晰,只有两大板块:检查预习和了解内容理清结构,但却简单高效。
2、 课堂书声朗朗。“课文不熟不开讲”。课堂上有三十分钟的时间,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读,读字,读词,读课文。读的方式变化多样:指名读,开火车读,自由读,师生合作接读,齐读、分组读、默读。读的目的性很强,重点段落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读。
3、 重视语言思维的训练。例如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处理方面,可分成三个部分也可分成两个部分。结构图形一出来,文章脉络就清晰了,不得不佩服邢校长的设计。
4、 课堂有层次感。无论是在学词还是学课文,老师都给出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有实效。
5、 课堂激励性手段多样。如口头语言:“读得好奖励一个自然段。”“四4班的同学这么厉害!”肢体语言:常常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在学生书本上画红星,打红勾勾等。
6、 一点点瑕疵:学生在第一个小环节初读课文时把柳梢读成“柳肖”,老师没有纠正。到课堂进行到20多分钟分组读的时候,学生再次读错,老师还是没有纠正。看来高手还是也有闪失的时候。也许是老师说着海南普通话的缘故?嘿嘿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六
一、目标导引
1.学习9个生字,其中1个会读,8个会写。正确读写并积累“一株,泛出,仰起,吹皱,曾经,精确,估计,掌握,明媚,程度,郑重,绽开,大概,规律,兴冲冲,顷刻间”16个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品读词句。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人物的品质。如:“竺可桢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课前引导。
1.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1)查找竺可桢先生的有关资料。
(2)查找杏花的有关资料。
2.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我能理解重点词语
例:【绽开】读音:zhàn解释:花朵)绽放;开放。
(2)我积累了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例:顷刻间
3.我的阅读感受
例:我喜欢课文中描写的句子,如“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
照样子大胆写出感受和见解:
4.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
①
②
③
三、课文导学。
1.默读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给课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自然段),写了
第二段(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了
第仨段(第自然段——第自然段),写了
2.朗读两次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想一想,再选择填空。
(1)第一次对话中的“又”说明竺可桢爷爷看花的次数___________(a.第一次b.第二次
c.经常);“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爷爷(a.随便地问b.问了很多次c.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脱口而出的问);从中反映了竺可桢爷爷是一个
的人。
(2)第二次对话中“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写出了__________,
让我们感受到了。
3.读了这两段对话,我有很多感想:我明白了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竺可桢爷爷为了知道杏花精确的开花时间,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我想对竺爷爷说,我想对这个小朋友说。我还想到了竺爷爷弯下腰来问小朋友,有个成语叫
四、作业导练
1.根据拼音写生词。
春天来了,湖水fàn()起微波,杏花yǎng()起笑脸,小草跳起舞蹈……céngjīng()答应竺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开的孩子兴奋得大叫:“爷爷,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爷爷马上jīngquè()的记下了时间,zhǎngwò()了科学yánjiū()的第一手资料。
2.照样子,写词语。
(1)兴冲冲(abb):
(2)顷刻间(表示时间短):
3.选词填空
精确准确推测推断
(1)我需要的是()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代替观察。”
(2)根据恐龙化石,科学家()侏罗纪中期这儿出现过恐龙。
(3)小龙()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
(4)警员根据现场发现的线索()出嫌疑犯没有走远。
4.先按照课文填空,再仿照样子写句。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秋风
5.标点练习。
“爷爷,您又来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仿照例子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对话中的标点。
5.拓展阅读。
爱国,从一板一球做起
“爱国、奉献、团结、拼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个口号。邓亚萍虽然个子矮,却是行动的巨人。
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时,她练到11时多。有时太晚了就泡方便面充饥。算起来,她每年要比别人多练一个多月。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小时。多球训练,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000多个。张燮林统计,她一天要打1万多个。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鞋袜,有时连地板也浸湿一片。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伤病是必然的“副产品”。当年征战第四xx届世乒赛时,从颈部到脚,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等,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忍着,痛得太厉害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血泡,挑破裹上纱布再上,伤口感染,挤出脓血接着打……
邓亚萍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赛时打败对手,必须从一板一球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点一滴的积累,超人的付出,使高超球艺和有效战术不断升华,也使压倒对手的气势渐渐增长。邓亚萍理所当然地站在乒乓球运动的峰巅。
(1)按要求从文中摘抄邓亚萍刻苦训练的词语和句子。
①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四自然段写邓亚萍的伤痛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第一朵杏花》竺可桢爷爷说的话,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我总结
1.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七
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地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是:
2、“顷刻间”的意思是 。从“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走”等词语中,你体会到竺爷爷的什么心情?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精确——
大概——
4、从竺爷爷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八
寒冬绽放《第一朵杏花》
张建英
今天,《第一朵杏花》在我们年级组绽放:
以“小”见“大”解读文本
集体备课《第一朵杏花》,开始。
首先,我们初读,定好本篇文章的中心,即最后一小节。但此时对它的认识尚嫌粗浅,还无法一下精确。
然后,大家从头开始细读文本。就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细致入微的“小”:大家慢慢读,读到写竺可桢的句子时停一停,“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找出“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咀嚼一下:常人看花,只看美与不美,竺可桢看花首先关注数量,数了数,是四朵,数字很精确。其次他关注绽放的程度,每一朵都细细看过,比较过,看出开的大小、先后……这不是我们看,而是一个“一丝不苟” 的科学家在看。一句话,几个词就凸现出竺可桢看花与众不同——并非单纯欣赏,而是细致观察。把小处作为抓手,自然而又实在地看到了“大”的人物品质。
头开好了,大家就依照此法认认真真、你一言我一语继续解读下去。于是,竺可桢这个人物形象,就渐渐丰满起来。
思“前”想“后”设计活动
一边解读教材,一边思考教学活动如何设计。还是第一部分,“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可以用比较法。先出示杏花图,让学生欣赏,简单说说所见所感。再出示句子,了解竺可桢爷爷是怎样看的,抓住“数了数”“四朵花”“不同程度”来深入理解。然后随机板书:观察细致。有了环节,再往前看看:可是围绕了中心?答案是肯定的。课文核心目标是要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精确,研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这部分的目标:理解竺可桢观察细致,显然紧紧围绕总目标。再往后看看,预设一下达成情况:我们这里不常见杏花,学生会有想看图片的需求,给他看一看,是落在他渴求新知的一个点上,自然产生语言表达的愿望,但是,也正由于他对杏花的不熟悉,他只能说说表面的美丽。此时引出竺可桢的看,两相对比,不同显而易见,竺可桢的观察细致也就不难理解了。抓住语言文字细细体会的方法也在这一过程中温习,等于给了继续学习的方法,下文的“第一朵”“刚才”等词语他就会主动去抓住了。如此,可以看出,目标达成不困难,还为下文做了铺垫。一番复查,得出结论:这一活动可行。
紧抓主线展开教学
课文的思路是:竺可桢观察、研究的细致→精确→一丝不苟。而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我们设计的教学主线是:第一次看杏花,通过“数了数”“四朵花” “不同程度”来感受竺可桢观察的细致;再通过第一次对话,抓住“第一朵”,来感受观察的精确。第二次看杏花,引导学生感悟第二次对话,通过重点词“刚才” “郑重”等词来领会研究的一丝不苟。然后把第一次和第二次联系起来,理解“我有用处”,感受竺可桢为气候学做出的贡献。最后揭示中心,理解竺可桢说的话。层层汇聚,人物形象就在这样的纵深中一点点丰实起来。课堂实践证明,教学有主线,思路清晰,核心突出。
一点思考:
1.息息相关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三者息息相关。目标贯彻始终,内容视为基石,形式要在目标的指引,内容的辅佐下产生。所以,从备课到教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否则,这一个过程就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
2.相辅相成
目标确立了,内容的解读也就不难了,形式的产生也就有依据了。反过来,形式可以检验内容的解读是否合理,目标的制定是否精准,还可以将目标落到实处。《第一朵杏花》中,看图、比较、品读等形式,皆为实现目标服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人物观察研究的科学态度,还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体现。读书时从细处着手,老老实实品词析句,不浮光掠影,一带而过;观察事物时注重细致,不走马观花,粗浅随意。
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九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 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 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 “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习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阅读、品位文章中的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片段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篇十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写了哪科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
课文的第一部分写的就是一年前的事,现在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一部分,也就是1-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刚才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地读着,还不时地在书上做着记号,这样的习惯很好,希望一直保持下去。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讨论,解决疑问)
☆竺可桢在问:“杏花哪天开放”时,为什么一定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哪天开放的?”第二朵、第三朵为什么不行?(因为第一朵杏花对竺爷爷的研究有用处,他需要的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就是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搞科学研究绝对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2、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①请一个同学来读这小节,注意突出加点的词。
②这里的“弯下腰来”说明了什么?“习惯地问”说明了什么?(作为一个研究物候的科学家,他只要一看到开放的杏花,就要进一步探究其开放的精确时间,这种主动探索的一丝不苟的科学行为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板书:一丝不苟
③这里竺爷爷问孩子的话应该怎样读?(亲切)
④练习用亲切的语气读竺爷爷的话。谁来试试。你们觉得他读的怎么样?那你再来读读。你们觉得他把这种亲切的语感读出来了吗?好,我们一起学着他来读好这一小节。(齐读)
3、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出来了,这是和蔼的花。下面我们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练读每一部分的对话。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一个是旁白,还有一个就当评委吧。开始练起来吧。
△哪个小组想来汇报你堑亩潦槌晒ㄖ该粒愕挠锲芟耋靡浊小⒋认椋惆研∨⑺档幕岸恋煤芴煺妗⒒钇茫⒁饬擞锏鞯谋浠园滓埠芰骼⑷险妫牢拖窀鲂±鲜γ赖暮艿轿唬娌淮怼?br> 过渡: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一幅春景图,谁来美美地读好这一节。
三、学习第二部分(6-15)
1、你觉得他读的美吗?美在哪儿呢?评一评。(指名评)那你能比他读的更美吗?好,那请你来读。
△同学样比较一下他俩的朗读,谁读的更美?(指名说)好,那我们就学着它来读好这段话。
2、第二年春天,杏花开了,小孩子通过精确地观察终于发现了第一朵开放的杏花,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呢。(出示对话)当时他们的一段对话少了提示语,大家分小组合作先根据课文内容补上语气词,再根据提示语分角色练、读这段对话,一个小组里选出一个同学专门记录讨论结果,并给你的组员安排角色,等会儿汇报学习成果。
3、刚才同学们讨论很激烈,读书也很认真,我已经让上来板演了他们小组的结果,那现在就请你们小组的成员到前面来读这段对话(学生分角色读)
4、下面请评委们来给他们小组的表现打分。
你们有没有跟他们不一样的答案?好,那我们根据提示语一起来读这段对话,1、2大排读竺爷爷的话,3、4大排读小孩子的话,老师读旁白。
5、从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他们的激动和兴奋不仅通过对话表现出来,还从哪儿看出来呢?
(学生回答,出示15小节)
①哪些词句看出竺爷爷很兴奋?(点出“倾刻间像年轻了许多”“立即兴冲冲地快步”)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激动心情吗?(指名读)谁还想读?(指名读),我们一起激动地来读好这一小节。
②这段话中的“郑重”是什么意思?(严肃认真)你从“郑重地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可以看出竺爷爷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搞科研的就需要这种精神。)
③你们能通过朗读把竺爷爷的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表现来出来?自己先练着读读,谁想读?(指名读)还有谁能读好这段?(指名)我们一起读这段话,感受竺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感受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齐读)
过渡:竺爷爷对科学研究长年不懈,精确、细致的观察,这正如竺爷爷曾不止一次说过:“……”(引读)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我们应该把这种精神用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
五、作业
这一堂课就到这儿结束,结束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有关竺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第一朵杏花》是讲的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我在这节课中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抓关键词句 悟人物形象——《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因此,读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我就从两个对话层面进行,这样学生就有了两个收获,既收获竺爷爷的研究品质,也有个一个榜样。
另外,读《第一朵杏花》大家都清楚,这篇课文的题目起的非常好,没有直接用“竺可桢爷爷”等其他题目,因为这个题目本身就内涵着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两个人两年的劳动果实。所以,抓住两个来教,那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路,是一条更全面的路。
抓住关键词句 领会意思——《第一朵杏花》反思
这一篇课文我读得很细,也希望我的那班大大咧咧的学生也能像竺可桢爷爷学习,读书更精细一点,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定为:“读读、议议,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读中感悟竺可桢爷爷在科学研究方面一丝不苟、十分严谨的科学态度。”学法中有一条也是:“抓住关键词读懂句子,领会蕴含的意思。”
边上课边反思,我又想了一篇新的教案,把抓字词和从篇章入手结合起来,立足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时既能看到点,又能关注面,点面结合,真正把课文读透,做到走进去又能走出来。
现把新教案记载如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
第一组:“一棵杏树、一片粉红、一朵杏花”注意数量词
第二组:“吹绿柳稍、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注意用词的精当 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第三组:“走近杏树、走进书房”注意同音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
1、我们首先来读一下竺可桢爷爷和男孩第一次看杏花
指名分角色读1——5小节
△“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说明杏树上有了许多花苞,春天到了
△“走近杏树数了数”
这是搞科学研究形成的习惯:精确(分毫不差)
△“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花开放的时间不一,观察仔细
△“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
“弯腰”看出竺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习惯地问”看出他已形成了主动探索的习惯
师评:习惯决定命运,竺爷爷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几十年,难怪一生发表著作300篇呢!
师:仔细读书就能有发现,读书的乐趣就在这儿
3、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次看杏花
分角色读6——15小节
1)边读边注意体会竺爷爷和孩子对话时的心情变化
评:孩子心情的变化(急切——激动——自豪——肯定)
竺爷爷心情的变化(疑问——惊喜——激动)
*练习读好对话
2)除对话外,还可以从哪儿看出竺爷爷对这一发现的兴奋?
指名读(第15节第1句)
练习读好这句话
3)从这一小节你还能读懂什么?
“捧”对杏花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郑重”说明非常严肃认真,非常重视,
由此也可以看出竺爷爷对科学研究的严谨
4、让我们把两次看杏花对比着读一读,想一想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是看杏花
不同之处:
孩子第一次是被竺爷爷问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
第二次是主动地告诉竺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刚才!
第一年竺爷爷问第一朵杏花什么时候开的,没有得到答案
第二年竺爷爷从孩子口中知道了第一朵杏花了,在观察后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
5、竺爷爷没有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来写记录,而是在观察后精确地记录下了自己的发现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齐读16小节
6、课文学完了,你对竺爷爷一定有了更深地认识,说说你认为竺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7、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三、课外延伸
1、想知道更多有关竺爷爷的故事吗?
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扩展阅读》9——12页
2、练习写观察日记,把春天来了,周围的变化记录下来
与旧教案比,新教案除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精彩字词句外,在复习中我添加了“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感悟全文时我添加了“比较两年看杏花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和“想一想为什么以‘第一次杏花’为题”。虽然只是几处添加,第一是增加课堂阅读的密度,第二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篇章结构和整篇的布局。
之后的教案,我也将注意到点面的结合,即字词与篇章的结合。
另外两个细节我也得注意:1、孩子的发言要能抓得住;2、板书要围绕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因随意的举动影响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敏锐,动作、语言到位才能上得出精彩的课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四个生字,会认“竺”、“桢”。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顷刻、估计、推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体会竺可桢爷爷的语言和动作,了解他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3、从竺可桢爷爷和小男孩儿身上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地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正确评价人物,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强烈兴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在课前搜集竺可桢或其他科学家的资料,如:文章、生平简介、事迹、肖像、图片等,对竺可桢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们的生活、学习也越来越离不开科学,这一单元的五篇文章将带我们走近科学、了解科学。你将会听到享誉世界的科学家竺可桢的故事,还会身临其境地感受潜艇发射火箭的壮观场面。这些科学故事将会给你耳目一新的感受。今天我们走近科学家竺可桢。竺可桢是一位我国乃至世界都很了不起的科学家,许多同学在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一些资料,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发生在竺可桢爷爷生活中的小故事,我相信:读完之后,同学们一定会有一些感受,也一定会得到一些启发。
(板书课题:17 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学生说一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认真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三、再读全文,进一步感知人物。
1、默读课文。想一想: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集体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朵杏花》。
二、评议人物,激发情感。
本文有两个主要人物:竺可桢和小孩子。仔细读课文,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人呢?从文中找一找。
1、学生默读课文,整理自己的想法,组织语言。
2、小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抓住细节把握人物。
(1)竺可桢爷爷两次观察杏花的样子,以及观察的经过,可以发现竺可桢有着良好地观察习惯和方法;
从他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后的兴奋中流露出的对工作的深深热爱。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老少二人的对话,仔细体会竺可桢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3)抓住最后一段中竺可桢说的“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重点体会,深刻理解含义。
(4)师生一起总结竺可桢的性格特征。
3、想一想:小男孩听了竺可桢爷爷的话后,他是怎样想的,在第二年杏花开放前的一段时间是怎样做的,这件事将会对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4、你喜欢竺可桢爷爷和小男孩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谈谈学了本课后的感性,可以从人物入手书法对科学家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科学领域的神往。
三、向课外延伸。
你知道哪些科学家?他们有哪些突出成就呢?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也了解了一些其他的著名科学家,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无论是谁,无论从事的是那一方面的研究,都需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治学态度。
朵杏花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课堂描述:
一、复习导入
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竺爷爷来到杏树下,只见四朵不同程度的杏花都绽开了花瓣。可惜的是小男孩没看到第一朵杏花,竺爷爷也很遗憾呀!昨天,我们学习了1-5自然段以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杏花很美丽。
生2:我认为竺爷爷很认真,观察很仔细。
生3:“我”不知道为什么竺爷爷说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这一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板书:用处大着呢!)
师:是啊!知道这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到底有什么用处呢?瞧!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春姑娘悄悄地来了……(画树枝,花苞)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师:(出示句子)春风吹皱了河水,吹醒了小草,吹绿了柳梢,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个句子多美呀!让我们自己读一读。注意字音要读准,句子读流利哟!
生:(学生自由练读)
师:(教师点击课件,“皱”“醒”“绿”“鼓”带红)咱们再来读读,可要特别注意带点的词语哟!你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着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还可以加上动作。再把你想到的画面美美地说给自己听一听!(学生自读感悟2-3分钟)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大家读书都很投入!有的同学边读边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着画面,有的同学读的时候配上了自己的动作,还很有表情呢!
师:赶快在小组中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吧!把你感受到的美和大家分享。当一个同学发言时,我们要认真倾听,学会欣赏!
生: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师:大家读得真热闹!哪一小组把你们感受到的美来给大家读一读、说一说?
生1:我仿佛感到春风轻轻拂过我们的脸,春绿了柳树,柳树柔软的枝条随风舞蹈。
师:啊!你想得画面多美啊!柳树好像和我们说着悄悄话呢!你来读一读吧!
生1:学生边做动作边读。
生2:小草从妈妈的怀里探出脑袋,看着这精彩的世界!看着这一切,我忍不住想读啦!(学生美滋滋地读。)
师:我的确感受到了小草看到的精彩的世界!
生3:我感觉花儿、小草、柳树、小溪像活的一样,有了生命。(极富表情作动作读。)
师:刚才大家描绘的画面多美呀!微风吹过,湖面泛起了一道道的波纹,小草苏醒了,探出了头来,风儿吹绿了柳梢,杏树的花苞胀得鼓鼓的,就要绽开了!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美丽的春天吧!
(课件出示春天的情境图)
全班齐读
师过渡:是呀!第一朵杏花马上就要开了。小男孩此时又来到院子里。他呆呆地站在那儿,痴痴地守着那朵杏花。你们看,你们看,花开了!(师板书画画苞)这可是一年的期待呀!谁来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谁来?谁来?
(同座位合作读、表演对话)
师:有谁想告诉竺爷爷?谁想当竺爷爷?(指名读)
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精彩的对话,没有写出两人的神态、表情,现在老师送给你们一些词语,你对照这些词语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
(出示词语:奇怪、半信半疑、高兴、自豪、激动、肯定、)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奇怪)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高兴)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激动)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自豪)地说:“刚才。”
竺爷爷(半信半疑)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肯定)地说:“是。”
生:根据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话。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指名学生逐句读,读出对话中的神态。
师: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瞧:
师:(出示句子: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咱们来把这句话读读看!“捧出”是什么样呢?谁会做?
生1:“捧“就是小心翼翼地端在手心。(并用手做出动作)
生2:很小心地把东西放在手上。
师:是啊!这可是第一朵杏花呀!要知道小男孩等了一年了,多么珍贵呀!再来读读看,体会体会。
生互相交流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体会到了小男孩知道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非常高兴。
生2:这朵花对爷爷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师:这样珍贵,这样重要,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竺爷爷看到了第一朵杏花,就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就是——(提示学生齐说)第一杏花开放的日子。
师:虽然,现在我们不能亲眼看见竺爷爷日记的内容。大家猜猜看竺爷爷还会郑重地记下哪些日子呢?
生1:记下天气的变化。
生2:记录下地壳变化的变化。
师小结:这一个个精确的时间离不开他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回顾课文)上节课,有些同学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说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用处大着呢!” 。现在你该明白了吧?
师:(课件出示)竺可桢生平介绍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竺爷爷。他是我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从1917年开始,他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天气和大自然的变化是他每天必须纪录的内容。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积累了许多重要的数据,这为他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巍巍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在他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教师范读
(出示句子:我需要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
自己读读想想,从竺爷爷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呢?
生1:我从中明白了竺爷爷是一名治学严谨的科学家,对待科学,从来没有半点马虎。
生2:我觉得竺爷爷是个意志坚强,热爱科学的人,在他生病时还不忘做记录。
生3:竺爷爷还很关心小朋友,他教我们做事情时要仔细观察。
师:竺爷爷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致力于科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国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来,让我们带着对竺爷爷的敬意再一次齐读。
生:(有感情地、带着崇敬之情地朗读)
三、拓展延伸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里有许多话想对竺爷爷说,对小男孩说,或者对自己说。拿起桌上的花瓣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吧!
生:学生互相交流想法。
师:我看见大家都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来,我们放下笔来,交流交流吧!谁先来?
生1:我要向竺爷爷学习,学习他观察仔细的精神。
生2:竺爷爷是一个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生3:我想对那个小男孩说:“你是一个做事情非要弄个究竟、细致观察的好孩子。
生4:竺爷爷,我也要做个像您这样的科学家。
师:《第一朵杏花》的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很多。课下了,大家可以把花瓣送给朋友,给他也讲讲这个故事;你可以与同学交换花瓣;你也可以自己珍藏起来,让第一朵杏花伴我们成长。
板书设计:
16、第一朵杏花
用处大着呢!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会认7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设计说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在这一课中我以朗读为训练主线,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在角色互换的对话中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感受阅读的乐趣。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第十四篇
张晶媚《第一朵杏花》汇报课 (点此处查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2)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第一朵杏花这么感兴趣呢?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运用对比的方式来揭示课题,“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比较”可以把陌生的和熟悉的知识相比较,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读书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有所悟。】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学生在这里出现回答与教师的意图有误差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要求”的提出上还存在“含糊”。同时还有在整体上感知上也存在“匆匆过客”。】
(4)出示: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从哪里看出是精确观察?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近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让学生从词语中来了解“观察”,这也是一种思考的方法。】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教师让学生抓句子、找突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突显人物的品质。】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学生评议的方法在这里进行了运用。评议是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朗读做出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欣赏能力的一种形式。】
【13-17小节是人物对话部分。对话是人物内心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这里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这里的“资源“,建议是否可以加上提示词语来进行一定的训练。】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扣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文本的内容。读时要有一个反复的提升,要螺旋式的提高。】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教师用多种呈现形式表现人物品质,这同时也告诉学生文本表现的另外一种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表达方法。建议: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辅助材料,再让学生去体会问题。】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文本与感悟的结合】
三、学生拓展练习
1. 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学生动笔练习
【文本是作者的文本,文本是学生感知的文本,所以教师运用了多种形式来最终呈现“敬佩之情”。】
【所有的意见仅仅是本人的一点感受,仅供参考!时间匆促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帮助。】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这14篇《第一朵杏花》优秀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