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3篇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的写作思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篇一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说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二
石河子第二十五中学 张焕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品味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屏”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在古代有一种叫“屏风”的家具吗?
2、在我们学过的哪一篇古文中提到过“屏风”?
(《口技》于厅室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在这场口技表扬中,屏起什么作用?(阻隔作用)
3、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屏,你们看看这些屏在色彩、造型还有画面方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答)
4、可见,屏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艺术性的一面。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屏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并且在历代的诗词歌赋中留下了各种优美的身影。为什么屏总能牵动人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一听作者是怎么说“屏”的?(师板书课题《说“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这是一篇轻松、随意的科学小品文。作为说明文的一种,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屏)
2、我们今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幻灯:学习目标)
3、请大家读一读学习目标
a.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b.品味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c.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老师想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可以吗?幻灯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思考这些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读书时要求自由朗读,大声地读。
(二)、学生自由读文,思考问题
(三)、指名学生回答
1、什么是“屏”?
(屏者,障也。这是一个判断句,屏,是遮挡的东西。)
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2、从作者对屏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喜爱、向往)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屏,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还有“心生向往之情” 抓住以生:“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
五、再读课文,研读赏析
1、本文把“屏”的知识介绍的这么详细,感情又这么的真挚,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a.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结合具体语句说一说。
b.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下定义:具体介绍,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例子:说明屏的作用,避免乏味枯燥的介绍,使文章生动有趣。
引用: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韵味。
分类别:说明屏的种类多。)
(可以看出,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屏这种说明对象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我们在写作当中也要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说明方法。)
(本文把屏这种古典的家具介绍的这么典雅、古朴,不仅是因为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而且语言也很有特点。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找句子。
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原因,感知屏的美。
(既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又有富有诗情画意的一面)
六、课堂小结及课外拓展
作者用准确、周密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屏的相关知识,并且抒发了对屏的喜爱之情。也期待在今后的生活中,屏能重新大放异彩。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另外两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请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
七、作业布置
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并搜集整理有关屏的古诗句。
八、板书设计:
作用
说“屏” 分类 (喜爱、向往)
设置及其注意事项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引资料、分类别
语言特点:准确、周密、富有诗意
小飞霞
本课教学实录视频下载地址:/sc/html_doc/36843.htm
[《说屏》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最新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藏书印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用途;了解篆刻所用材料和工具、布局章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制作藏书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细心、沉稳的观察生活及处事的态度。初步认识篆刻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书、藏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介绍篆刻的发展史及创作的基本方法、工具材料;
2、教学难点:藏书票的制作。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有谁刻过印章?谁家里有亲人或朋友从事过篆刻艺术?
2、篆刻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展示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导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它吗?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它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以篆刻印章的形式设计,传达出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中国的篆刻是非常讲究材质的,这枚印就是刻在上乘的新疆和田玉上面的。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篆刻艺术去领略它的奥妙吧!
(二)新课讲授
1、篆刻的定义
专科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雕刻文字,始于殷的甲骨文、周的钟鼎文和秦的刻石等。
2、汉印欣赏
汉代是印章艺术发展成熟的鼎盛时期。
汉官印:官员用的印,由官府监督制造,风格比较凝重。
汉私印:是指私人的印章,由私人作坊制作,比官印来的随意、宽松许多,主要以铜质为主。将军印:又称“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天趣横生,对后来的艺术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虎奋将军印广汉大将军章肖形印:只有图像并没有文字的印章。
3、篆刻表现形式对比两枚印章
问:你能对比出这两枚印章的不同吗?
白文(阴刻)——刻字朱文(阳文)——刻背景
4、篆刻章法
姓名章中的笔画比较多,可取其中一个字刻在石章上。一字印二字印三字印四字印形式上也可朱白相间。
5、篆刻刀法
教师讲解,介绍工具,解释使用方法。砂纸、石章、印泥和刻刀。
视频示范:五指执刀法握拳执刀法
小结:切刀法是用刀刃在石上,像积点成线一样,一步一顿的方法刻成线条。
6、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比如石头没有磨平怎么办?刻完后如何修改?刻好之后应该怎样将印章印在印谱上?
7、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详见预学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我眼中的父亲】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子 )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四个背影,四次眼泪的模式来教这篇文章,学生不仅不能全面把握文章,连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都不能很好的代入并感同身受。因此,设计了一个主题讨论:讨论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是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企图能够强化并帮助他们梳理阅读经历。]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为子买橘”
品读比较父爱情深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预设:第一课时结束以上内容)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并能够借助文本照映自己,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正要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少女对于父亲的爱的抒情动机。同时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设计意图:在教学环节三中学生能够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强化并明确自己的阅读过程以获得一定阅读体验和情感基础,在教学环节四中通过重点分析儿子内心对于父亲的情感变化,将前一步的阅读体验作为基础引发更强烈的内心共鸣,唤起学生内在的对于父亲角色的抒情冲动。同事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结语: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侯晓旭
[《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最新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五
教 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用中国画形式进行故事情境描绘的基本步骤与多种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运用绘画形象表现故事的一般方法,尝试用单幅或多福画面的绘画形式表现故事情节及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难 点
了解画故事情节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构思构图的表现方法。
教 法学 法
讲授法、鉴赏法、情景体验、演示等。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习欣赏《老鼠娶亲》作品:
图见课本或白板。
二、导入新课
分小组观察欣赏作品,并讨论、研究以下的问题:
1、根据命题讲讲画中表现的情节是怎样紧扣主题的。
2、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有什么特点。
3、画面的构图是怎样突出主体和主题的。
4、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感受文字与画面的密切关系。
三、研究分析学生作品
研究学生作品,分析他们创作的成功与不足。
问题:1、作品中需不需要画剑?
2、剑鞘放在何处?
3、水和背景怎样表现 让学生明确创作要领。
四、欣赏连环画
引导学生欣赏搜集的中国传统连环画(线描为主)。
介绍: 1、单幅画故事;
2、多幅画故事。
五、尝试表现
1、作业要求:课本P16页学习活动一,为自己相互的某个故事配插图,注意将故事的脚本转换为画面元素,画出草稿图。
2、教师巡回指导。
六、 总结和归纳
欣赏交流、体会感受。
学生欣赏语文课本插图。
请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选题和构思。
欣赏、交流、体会感受。
欣赏、了解。
学生按照作业要求进行插图练习,研究、学习画故事的创作方法和步骤。
口技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六
冯佰珍 木兰二中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感受细腻生动的描写,了解清晰明了的思路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法。
学能目标 1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写法。2 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 掌握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点 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生动逼真的描写语言。
一、表演激趣,
导入新课 欣赏《洛桑学艺》的口技表演片段
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 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识字正音。
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气
4、思考问题
1)口技艺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由哪些语言来判断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听读课文
思考问题
举手回答
三、质疑解难 合作探究
1、把预习中遇到的翻译问题提出来,小组合作完成
2、答疑解难,小组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商讨
3、积累文言词语 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商讨
出示练习,
积累文言词语
四、研读 探讨构思技巧
速读课文 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表格
从填写的内容中揣摩、发现构思上的技巧
速读课文 填写表格 揣摩技巧
五、品读
品味精彩语句 品味体现“善”的精彩语句:
用“我认为--词(或句子)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来表达
默读课文 自学或互学 交流评析
五、促读
拓展延伸
1、找出《陌上桑》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句子。
2、利用课文内容填空。
学生练习 加深巩固
六、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
七、布置作业 模仿文章写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的方法刻画一个人物或描写一幕场景。
冯佰珍
[口技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七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课文总说和分说的说明顺序。
2. 体会课文语言又严密又生动的多样性特点。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课题、作者]
1、导语:同学们:苏州园林是苏州人的骄傲。苏州人写苏州园林,苏州人游苏州园林,都会觉得特别亲切。今天,我们一起来读 《苏州园林》,相信也会有新的感受。
2、指导读书的方法: 现在,让我们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书时,可以把课文的主要内容、重要的信息、关键的语句划出来。读完后我们来交流。读的过程中如有疑问,请举手。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请同学们交流)
二、[标本,鉴赏]
1、以 “标本”和“鉴赏”总领全文。 在课文第一段中有两个关键的词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是 “标本”,一个是 “鉴赏”。
(1) 什么是 “标本”? (课文注释)“有代表性经过加工或保持实物原形,可供人们学习、研究用的样本。”如: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标本……
(2)为什么苏州园林可以称它是 “标本”呢?因为苏州园林 “可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 那么在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内容呢? 亭马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还有角落、门窗、色彩等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3、 把这些都堆在一起就成画了吗?就是一幅完美的画吗?
三、[板书,构图] 亭马轩榭 自然之趣 假山池沼 艺术 花草树木 画意 花墙廊子 画意 至于其他每个角落、细微之处,都能注意到画的效果。 让学生具体感受苏州园林的特点。
(出示画册)同学们:你们看,我这本摄影集,里面每一张都是一幅完美的画。可见,苏州园林的特点确实是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只是平时我们不注意罢了。我想:这就是标本,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园林的特征。我们读说明文,首先就要抓住特征。
4、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二个词语 “鉴赏”。 同义词比较,体现语文课特色。 初中语文“鉴赏”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和 “欣赏”、“玩赏”比较一下。
(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
[板书:欣赏、玩赏、鉴赏]
[欣赏]:用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事物的意味。例:欣赏音乐,很欣赏这幅作品,很欣赏他的做法。
[玩赏]:观看欣赏。 “玩”不同于 “玩耍”中的 “玩”,它是观看的意思。 [鉴赏]:鉴别和欣赏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哪段文字写得最好”,一问,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课文,让学生独立地阅读,自由地发表意见。 可见,作者写苏州园林,是从鉴赏的角度写的,所以他会看到一幅幅画。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鉴赏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最好。(请同学们交流) …… 下面老师来谈谈看法,好吗?老师读了这篇课文,觉得第4段挺好。为什么呢? 四、[分析,探究]
第一,层次很清楚。你看,第一句话是总说,“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然后分两个层次来对第一句话进行说明,先说假山,后说池沼。这样,文中总说、分说清清楚楚。你们再看,在写假山时,也是按总说、分说的顺序写的。 (老师参与到讨论之中,与学生共同探究)
第二,从多角度来说。譬如假山这部分:首先正面写假山,写假山 “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然后呢,从设计者和匠师的角度来写,就是 “设计者、匠师”胸中有丘壑,即胸中有画,所以他们堆叠出来的假山就是一幅幅画。
最后,从游客的角度写。游客攀登时,能欣赏到、领略到这些画意,因此即使这些在城里的假山,也会让游客觉得 “身在山间”。 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课文在写假山时,为什么要从设计者、匠师和游览者的角度来写呢?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段文字中的第三句话:“或者是重峦叠幛,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这些句子能涵盖苏州园林所有的假山吗?不能。因为从正面写,是写不尽假山的美的,只有写了设计者、匠师,写了游览者后,才可以把苏州园林假山的美都表现出来了。 我还喜欢这段文字的语言,请看:
五、[鱼戏莲叶间]
(一)、概括性强。如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句话。这个句子将苏州园林的假山艺术都概括出来了,它强调的是艺术,假山的堆叠充满了画意,这就是艺术。
(二)、精练而形象。如这段的结尾一句 “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这中间 “鱼戏莲叶间”就是一幅画:红色的鲤鱼、翠绿的莲叶,清澈的池水,它把鱼、莲叶和水的美都表现出来了。其中这个 “戏”字用得非常形象,它将鱼儿那种调皮、玩耍、游戏的神韵、灵气都写出来了,而画恐怕就达不到这种境界了,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而 “又是入画的一景”这句,把这景色的画意写出来了,它强调的是画,是画中之景。还有一个 “又”字特别要注意,它强调这是许许多多画中的一幅,一个 “又”字,里面涵盖了多少内容啊。大家看,仅仅这么一个句子,就让我们感觉到了这篇文章语言的精练而形象,似乎也充满了画意。我想,这与文章的内容是吻合的。 下面,让我们在鉴赏、品味的基础上来集体朗读第4段。
同学们:鉴赏课文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今天,我们是从两个方面来鉴赏的:一个是结构,一个是语言。 下边,请一位同学也像老师那样,从这两个角度来鉴赏。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的方法。 我们读书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谈:第一步是初读课文,是了解;第二步再读课文 (即精读课文),是鉴赏,是品味。我们读书就该这样读。 同学们,我们刚才跟着作者领略了苏州园林的美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苏州园林还有很多美的地方。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这里,老师给你们作个提示:譬如苏州园林里的楹联是可以研究的课题。什么是楹联?楹联就是挂在堂屋或亭子前柱子上的对联。现在大家看这幅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六、[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大家看看:这幅楹联挂在哪里最合适?有荷花或水的地方即可,它与亭前池中的荷花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荷花图。楹联与景是相互映衬的,这就是苏州园林美的另一个方面。这个课题是值得研究的。 好,今天的课到这儿结束了。
七、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理解各部分的说明重点。
2、完成课文相关练习。
谭义专
[苏州园林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八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惟 吾 德 馨
安 高
贫 陋? 洁
乐 不陋! 傲
道 岸
潘德超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最新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探访老街的历史和文化
2、学习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对老街进行记录或描绘
3、在感受和表现老街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尊重及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用美术形式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记录或者描述。
2、难点: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老街。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欣赏各地著名的老街,初步感受历史老街的风光。揭示课题《悠悠老街》
2、说说自己家乡的老街的历史和故事
3、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自然风光。
4、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上各种古老建筑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历史建筑的特色。
5、引导学生欣赏一组反映老街上保留着的传统风俗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传统文化。
6、学习建议:课后和学生一起寻访老街上的传统风俗和历史建筑。
第二课时
1、观看老街视频,揭示课题
2、交流:和同学一起用相机或画笔记录老街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时,有什么困难?又有什么趣味发现?
3、写生创作指导
(1)欣赏表现老街的风貌的优秀美术作品
(2)教师讲解并演示创作写生的方法
4、同龄人作品欣赏
5、学习建议:通过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表现老街
6、展示评价
7、拓展: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悠悠老街
2、传统门饰
一、教学目标:
1、中国传统门的类别、装饰特点
2、通过对门饰的观察、欣赏、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形式,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
3、培养热爱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国传统门饰
2、难点: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传统的装饰风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课前准备:(学生)彩色卡纸、综合材料、剪刀、双面胶、水彩笔(教师)多媒体课件
信客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十
【教学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3、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难点】
1、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导入新课)这首歌曲是用来赞颂在抗洪抢险中的解放军官兵们,他们是最可敬的人。今天,老师要将这首歌送给另一类人:《信客》,(出示课题)因为他们也是可敬的。他们的职业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精神感天又动地。(明确本课教学内容)
信客是干什么的?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下面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信客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三、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嫉妒 jí晦气 huì噩耗 è猝然 cù诺诺 nuò 呵斥 hē诘问 jié文绉绉zhōu 焦灼 zhuó伎俩 jì昏厥jué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pèi
唏嘘 噩耗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风尘苦旅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24
接受重托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4
或:(一)来由--为什么做信客 (二)经历--怎么做信客
(三)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 (四)归宿--为什么能胜任教师和校长职责 b
2、归纳信客的工作内容:传递信件和物品;代人读信和写信;帮客死者处理后事和安慰家属等P
3、信客的工作留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从哪里体现出来?归纳信客的生活景况。
苦(1)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生活景况: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生活穷困;老犯病;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r
4、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q
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0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M
五、合作探究:3
1、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K
其中详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为客死者料理后事,一件是遭同乡诬陷为小偷。说明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M
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3
2、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B
从文章布局的角度来说,先写一个老信客起到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从内容来讲,交代了年轻信客从业的原因,更强调了重要的一点--信客‘信’字的重要。2
3、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4、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F
5、信客一生正好验证了哪一句话? d
好人有好报。q
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M
6、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诚信为本 u
六、品味语言:K
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用下列的句式简要说出它的美感。我认为: 这个句子美,是因为 。2
1、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g
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比喻。很形象,很贴切。=
2、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写出了老信客的后悔自责,也表现了他对这份职业的渴望。排比。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畅达。
3、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写出了比较闭塞的农村对外界的关注。比喻。
总结比较:《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质朴典雅: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
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七、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提示:内容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
举例: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
法国作家司汤达: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
(1)行万里路,尝遍人间辛酸;“读”万卷书,看透世态炎凉。
(2)多年为信客,无怨无悔;一朝做人师,流芳千古。
(3)能磨灭的记忆,不能忘怀的同乡情谊,用真情沟通的天使,信客,默默奉献的你!
(4)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一副任劳任怨的心肠,永守诚信无私的原则,永留洁身自好的品格。
(5)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6)肩挑生死祸福担,身有侠骨柔肠心。
(7)信字当为先,苦字放一边,不辞辛苦为众人,众人将你记心间。
(8)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
(9)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
(10)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担生死祸福担,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
(11)位不在高,有信则名;行不在特,诚实则成;这行业太辛苦,惟汝德馨。忍辱为同乡,负重心也甘。时有别人误,但尔不忘德。可以进千家,入万户。有旅途之劳累,有奔波之艰辛!众人赞曰:信客之名,何人能比?
(12)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总结:信客走了,静静地走了。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我们意识到诚信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补充有关诚信的格言)
【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来由--接受重托 善良厚道
经历--无奈卸差 任劳任怨
艰险--艰辛从业 诚实无私
归宿--执教小学 恪尽职守
诚信为本
谭义专
[信客 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三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篇
一、教材分析
《三峡》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八年级上册一共安排了两个文言单元。基本上是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古代散文和诗歌。旨在通过对它们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和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本文在第二个文言单元,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正面侧面、动静相结合的描写手法,更是令人赞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词汇的积累,掌握了简单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疏通文意已能很好完成,但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要赏析文章,尤其是写景散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是:在欣赏“语言之美”环节。为了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我通过从赏析内容到写法再到意境,逐步深入,并在“语言之美”环节时举例,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课文内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学习正面、侧面相结合和动静相结合等描写方法。
3、通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深入学习文本后,概括出各段的景物特点,提高概括能力。
2、通过示例,能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美文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讨论、合作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共同协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2、逐步领略文本的美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3、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热爱阅读古代优秀散文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三峡风光自然美。掌握作品景物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字字珠玑的精美的语言的妙处。
五、教学方法:引导、讨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与过程 设计思想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三峡的风光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走进了《三峡》,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课文。
【揣摩文本,赏析品味】
一、在大家的背诵中,再一次把我们带入了三峡美景,回顾上节课我们概括的四幅图景,说说作者写出了三峡景物的什么特征,共同来体会文章的内容之美。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突出三峡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雄壮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突出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奔放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突出春冬之时三峡秀美、挺拔的清幽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感受秋峡萧瑟冷清的凄婉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
二、三峡如此的险峻峭拔,全文仅150多字,可谓精致短小,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可谓内容丰富,笔力雄健。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作者的笔法之美吧。
描绘景物的方法很多,可从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可从动、静方面写;可从声、色、形、味方面写;可从视、听、嗅、味、触方面写;还可从高、低、远、近方面写。请以第一、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三峡的?
学生思考后,请同学说说:
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侧面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教师小结并板书:正面 动 静 俯视 仰视
三、本文的作者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一位地理学家却用文学的语言,独特的视角,把三峡描绘的如此出神入化,其用词的精妙,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那么我们以第三、四段为例,来体会本文语言的精妙吧。
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三段中“素湍绿潭”,一“素”一“绿”,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一字一景,字字珠玑,惊人赞叹。“良多趣味”中一“趣”字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第四段中“林寒涧肃”,一“寒”一“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然而啼声的“哀转久绝”更让闻者倍感寒意了。而且最后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教师小结并板书:作者在炼字选词、情景韵味方面,实在精妙。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趣 凄 热爱 同情
四、拓展延伸
学完本文,你觉得作者的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1、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2、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3、注重字词的锤炼。
五、课堂总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作者的描写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同时作者的语言精练美妙且情感也蕴含其中。
六、布置作业
请融入自己的感受,把本文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七、 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山-- 群山图 连绵高峻 雄壮美 正面 侧面
夏水图 浩大湍急 奔放美 热爱
水 { 春冬图 清荣峻茂 清幽美 动 静 俯 仰 --趣
深秋图 凄清寂静 凄婉美--凄 同情
通过观看三峡美丽的风光图片,使学生在感受美丽风光的同时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蔡立红
[《三峡》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背影》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二篇
一、教材分析: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19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19,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19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去世。当时他的父亲朱鸿均在徐州任烟酒公卖局长的差事卸。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作者从北京赶至徐州随父回扬州奔丧。作者从北京赶至徐州随父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与他父亲同车至浦口车站分手。从文本看朱自清是抒写了在父病后不能侍候左右的歉疚进而表达作为儿子对父亲的眷念。但是还有一个朱自清内衷的秘密:这就是朱自清想借此回忆使父子矛盾和解,朱自清对其父的纳妾很有意见内心很有不满绪。加上妻子嫁到朱家后蒙受公婆尤其是作者庶母的委屈父亲还经常写信给朱自清说儿媳的不是;儿子不仅不批评媳妇反而写了记实小说《笑的历史》揭露了封建家庭礼教的苛严。这两方面的原因造了长时间的父子不和。
1923年上半年,为缓解父子矛盾,朱自清一度回到家乡扬州教书。由于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很让他的父亲失望,加上当时朱自清父亲失业在家,缺少了经济来源,生活拮据,心中十分郁闷不快。朱自清教书的收入也不多,还有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给父亲的钱就少了些。于是,他就臆测是儿子变心,还有后妻的撺掇,就把自己内心不快都发泄到儿子身上。发生了父亲通过校长把儿子朱自清薪水全部给支走的事情,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个月。如此一来,朱自清自己一家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他不得不靠向朋友举债度日。从此,父子反目成仇,形同路人。其时,朱自清正好接到清华大学的邀他去任教的信函,学期一结束,他就辟下妻儿,独自一人动身北上北京就职。这便是《背影》开头讲到两年余里和父亲不相见的原由。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1928年,朱自清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
朱自清的作品可分为三个系列:
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主要代表作品:《背影》《儿女》《悼亡妇》
三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代表佳作: 《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境界是丰富的。有抒情、叙事、游记、特写和杂感,有对现实社会片断的描写,有对人生无情的揭露,有对个人生活际遇的诚挚抒说。他的散文既展示了朱自清的主观精神世界,又描绘了客观社会现实;既显示了他曲折的创作道程,又体现了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朴实、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朱自清散文谨严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
《背影》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记实散文。《背影》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父子送别的小题材,着力于叮咛、嘱托、买水果等细节,没有重大的主题和宏伟的结构,没有华丽的文字和刻意的雕饰,但却极其生动地抒写了纯真圣洁的骨肉之情,再现了人伦之中深邃幽微的生活情趣,确是一篇叙写实境、抒发真情的文艺珍品。它描述了在家庭遭受变故的情况下,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感激之情。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由此可见,《背影》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写真情和实境。《背影》就是紧扣生活细节,加以着重渲染和深刻发挥,通过“爬月台买桔子”作为文章核心,对父亲背影的简叙,使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把深厚的抒情和具体事件的叙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篇散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开头破题--点题(背影);事情开端--引出;望父买橘--刻画;父子分手--惜别;结尾抒怀--照应。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乃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部分:即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以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自然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第一次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车站送别,作者对父亲的“背影”做了具体的描绘。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催人泪下。第四次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简洁,又非常典雅文质。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白描的核心就是“真”,实际上,这也正是朱自清散文艺术的本质特点。以白描的文字,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是本文取得成功的原因。朱自清对父亲的爱,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都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表现出来。这感情真挚、强烈,又表现得恰到好处,父子间的至情被作者记写得那么动人,激发起读者的共鸣,这怕是《背影》长久不被忘记的原因。抓住内容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切,就能深入了解本文。
文中文白夹杂,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像“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文中详略得当,也是《背影》的一大特点。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一笔带过。
文章中一共用了六次双引号,对父亲的语言描写有五处,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送别时的这四句话足以表达出其对儿子的爱。首先是父亲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几番踌躇,终究还是不放心,决定还是自己送儿子去,这句话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其次是,临别前,父亲不辞辛苦的过铁道去为儿子买橘子,他说:“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步履蹒跚,但为了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还不在乎。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何等的关怀,而且父亲知道去买橘子很艰难,他就叫自己的儿子在原地等他,不让他去,也叮嘱他不要乱跑。这也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再次是父亲买来橘子上车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里体现了父亲对儿子去到北京生活的担心,于是叮嘱他要写信回来。父亲对儿子依依不舍,因此说:“进去吧,里边没有。”这里更体现了父亲对儿子要离开的不舍和无奈,感情真挚也隽永。父亲的这四句话都很平淡很普通,同时也带点命令的口吻在里面,看似严肃、冷漠,却是从另一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私的关心和爱
二、学前分析: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对亲情的理解远不如作者深刻,教学过程中需加大感性教育。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来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主旨
3、 学习文章中的白描手法并学会运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各种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四、重难点:
重点: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但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形与行;要深刻理解父亲的爱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不能不顾及父亲所说的话。因此,我把父亲的形、行、言作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进行分析并以此为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初二学生,他们的阅读范围还不是很广,掌握的阅读技巧不是很多。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如何理解文中父亲那个不怎么优美的背影?学生还无能为力。因此,我把此当作本文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师设计对课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
六、教学媒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
七、教学课时: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1、导入:(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父亲》)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一份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2、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背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①、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案:两年前作者奔丧完毕,父子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②、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这篇课文以背影为线索 主要写了我的父亲 反映了父爱这个主题)
③、我与父亲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请从文中找出写见面背景的句子.
(祖母去世 父亲失业 家境惨淡 父子离别)
3、文本分析
1.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几次?请从课文中圈画出来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刻画背影(望父买橘)惜别背影(父子分手)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2.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为什么?
买橘送别。因为作者用白描记叙事实,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昧浓,蕴藏着一段深情,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3. 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4. 关于“买桔子”与“紫毛大衣”,可以读出父亲对“我 ”的疼爱吗?
如果是,你是如何读出的?
(在过去的日子里,不要说几个桔子,就是金桔子、银桔子也不稀罕。然而,当时的父亲已是负债累累,囊空如洗,这一堆朱红的桔子便不同寻常了。在文中父亲的穿戴是这样的: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与些相对照的是:“我”却带着一件较为华美的紫毛皮大衣。在那时时,一方面为服孝,一方面是由于把所有的贵重衣物全部变卖了,但父亲却在这样的情况下,给“我”定做了一件紫毛大衣,并亲自为“我”铺在座位上,以期抵御北国的风寒。这样足见父亲对“我”的疼爱。)
4、主题概括: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感激之情。
5、鉴赏:⑴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说的四句话进行赏析: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明确: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明确: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
明确: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明确: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⑵找出文章中作者的四次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流的泪?
①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之泪
②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感动之泪
③与父分别,惜别背影 --------感伤之泪
④泪光莹莹,再现背影 --------伤心之泪
6、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
九、作业布置:
1、回报爱:回家后为父母亲做一件他需要的事。
2、描写爱: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
韦媛元
[《背影》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篇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 高媛媛
教学内容:新沂市特教中心语文校本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二课
教学理念:
1、以“课前积累-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合作理解-探究拓展”为主要环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残疾学生进行感官统合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补偿,有目的的进行美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结构美;
2、学习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语言美;
3、挖掘课文所蕴涵的环境资源因素,体味人文景观的深厚博大;
4、加强口语和语文的交际功能训练,拓展聋校语文内涵,实现多元化发展。
教学重点:
1、如何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2、严谨的结构,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知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园林的知识
教学步骤:
【课前积累】
利用书籍或网络等课程资源,了解苏州园林概况,增强感性认识,同时预习生字词,根据《中国手语》自学手语。
一、 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风景。
2、谈话:欣赏了如此美丽的风景,你能说说你对江南的初步印象吗?
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 “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请问你了解哪些关于苏州的诗词或文章?
4、过渡: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苏州园林》,感受林园艺术那博大精深的美。
二、自主感悟
作者及写作背景: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教育家”之称。原籍苏州,对园林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即: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苏州古典园林)。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
2、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有趣的语言。
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文字,向同学介绍,并养成好词好句积累习惯。
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小组讨论:苏州园林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那么叶老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受了苏州园林的影响。分析“标本”:用比较的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样本。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先后多次提到“图画”,细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与课文插图结合,体会苏州园林所蕴涵的美。
谈话: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的美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的独具匠心。分小组进行讨论,哪几句是写整体的,哪几句是写局部的,哪几句是写细部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苏州园林是美的,可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播放视频,请学生当做小记者,带领大家欣赏: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这些句段进行品读。
3、作者在这里总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课文中四个“讲究”,也是对以下章节的概括。
具体讲解:
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思考:用什么方法突出本节中心的?--以古代宫殿特点与苏州园林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思考:文中哪一部分与这一句话相对应?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指生回答,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趣。
C、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学生自学,本节是紧扣哪几个字来描述的,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本节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例如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应用?
D、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叙述层次的远近。
过渡:苏州园林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引导:建筑、门和窗的雕刻、建筑的颜色。
自读课文,找出7、8、9节的中心句,及介绍的中心。
小组讨论:本文是规范的说明文,你能根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中所介绍的说明方法,说说文中用什么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
4、指导朗读:朗读全文,在脑海中感受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自然之趣,用语言表达对苏州园林的美的感叹,对园林设计者智慧的感叹。
5、引申:用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美,美在 句式练习说话。
思想教育:苏州园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艺术杰作,虽然你们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说,但是同样有对美的感受,同样可以创造出让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比如陈聪艳的美术、周亚伟的书法,只要用心,持之以恒,你们也一定可以成功!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发放练习纸)
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修建 一直 期望 B.修建 一致 唯愿
C.修建 一致 为使 D.修建 一直 唯愿
2.在文中a、b、c、d处依次填进的一组词应是( )
A.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D.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3.这段文字在课文中是总括性说明,其作用是( )
A.概括苏州园林的概貌
B.概括苏州园林的修建情况
C.概括苏州园林的分布情况
D.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 B.分类别 C.打比方 D.作比较
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设计中“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根据下面的释意,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花木的掩映衬托。( )
(2)出于自心的创新和裁断。( )
(3)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
(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7.文中“布局”的含义是指________。“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几次用到“图画”一词,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五、课外练习
苏州园林美吗?不仅是园林的建筑美,叙述者的语言也美,用《苏州园林》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介绍一下你的校园。
六、课终总结
苏州园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彰显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希望大家既能引以为豪,也要引以为鉴,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克服残疾障碍,你们的人生也定会有所成就!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
惜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这13篇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