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童年的发现》教案精选12篇(童年的发现公开课教案)

童年既纯真,又美好。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一次小小的发现,看起来微不足道,却饱含着我的快乐、梦想和追求。为了让您对于童年的发现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12篇《童年的发现》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童年的发现》作文 篇二

童年的发现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但又很有意思。小时候一个小小的发现,竟使我明白了如何从大自然中取火的一个道理和方法。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中午,爷爷奶奶都去睡午觉了,只留下我一个人在阳台上晒太阳。“玩什么好呢?”我冥思苦想了一会儿,仍想不出什么有趣的事可以做,就到爷爷的书房里东翻翻,西看看,看能否找到什么有趣的东西。这一翻,还真有点儿收获,我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它有一个塑料的把手,把手的一端是一个圆圆的透明的玻璃,通过这块玻璃看东西,能够把东西放大。我兴奋极了,这不就是大人们所说的放大镜吗?我把它拿到阳台上,东看看,西看看,对这神奇的东西爱不释手,原来小的东西透过它一看,就变大了许多,真有意思。玩了一段时间后,我有点玩腻了,就把它靠在阳台的栏杆边上,然后靠在栏杆上望风景,过了一会儿,无意间回过头一看,爷爷上午写完挂在阳台墙边的书法作品在冒烟,有一小块纽扣大小的地方被烧焦了,烟就是从那里冒出来的。我又紧张又害怕,这里没有炉子,没有火,怎么会烧起来呢?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事情,闯祸了?这时候,烧焦的面积慢慢扩大,我急了,跑过去用手去摸摸烧焦的地方,看是不是有火在烧。突然,我感到手有点热辣辣的,我急忙缩回手,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有一束强烈的光照在烧焦的地方,而这一束光正是从放大镜那里照过来的。咦,放大镜不是把太阳光放大而是缩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感到又好奇又紧张,忙把放大镜拿开。

后来,爷爷告诉我,放大镜就是一种中间凸起的凸透镜,它可以将透过它的平行光聚集到一个点上,这是凸透镜的一个基本特点。在太阳底下,凸透镜能把透过它的阳光全部集中于一点,这样热量就被集中到那一点上,从而使被照的物体温度升高,达到燃烧的程度。原来放大镜还有这么神奇的作用呀!我为这一发现而兴奋不已。爷爷还告诉我,以前去野外,如果没有火了,而带有放大镜或望远镜,就可以用这方法来取火,望远镜的镜头也是凸透镜。

从这件事情,我不仅懂得了利用大自然进行取火的一种道理和方法,还品尝到了发现的快乐以及大自然的神奇与科学的美。

童年的发现

四川省成都市培华小学六年级⑴班 周松森

在人们的印象中,鸟和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它们一个在天上飞,一个在地上跑,生活习性完全不同,体积也相差悬殊。在常人看来鸟和狗根本就不可能一起和睦相处,但我家的鸟和狗却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我家养的鸟是一只白头翁,它是被狂风吹落的一只雏鸟,它被人捡到后送给了我们。它刚到我家的时候还很小,连吃食也不会,我们就把鸟食调成糊状,再搓成细条,小心地一口一口喂给它吃。现在它已经逐渐长大了,因为是我们一手喂大的,所以它一点也不怕人,还和我们十分亲近。我家还养了一只小花狗叫憨憨,开始的时候,憨憨对这位陌生的外来入侵者还抱有一定的警惕心理,但后来它们渐渐熟悉了,憨也就接受了小鸟。

憨刚和小鸟一起玩时,我们还有些担心,害怕哪天憨突然兽性大发,将小鸟当成一顿美味佳肴,张开血盆大口将小鸟吞进肚子里。有一次,我们一不留神没有盯住他们,过了一会一看,小鸟怎么不见了,我心里一下子担心起来,会不会是憨吃掉了?正在这时,小鸟一蹦一跳地从沙发下跳动了出来,害得我们虚惊一场。

现在憨和小鸟已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次我们给鸟喂食时,憨就会双脚站立,两手扶着椅子,蹦蹦跳跳,激动得不得了。有时憨还会轻轻将小鸟到沙发下面,象母狗对小狗一样用舌头舔它,把小鸟弄得像落汤鸡。

经过这件事,我发现其实两个相差再远的动物也可以友好相处,人也是一样,人和动物既可以成为朋友也可能成为敌人。

童年的发现

广东省英德市第四小学六年级⑶班 陈 慷

在我的童年时代,我曾发现过这一个问题──蚯蚓的呼吸。

大家都知道,我们人类是通过鼻子进行呼吸的,可你们知道蚯蚓是怎样呼吸吗?于是,我就做了个实验,解开这个难题。

材料很简单:一只大玻璃瓶、一张黑纸、一千克左右疏松的泥土、

一些玉米粉、新鲜的草、一小勺水、当然蚯蚓是少不了的啦!

先把泥土放进玻璃瓶中,再放入蚯蚓,然后添一些土,把蚯蚓盖住(别压得太死),再把玉米粉和草放在泥土上,最后用黑纸把玻璃瓶四周围起来,让蚯蚓在一个黑暗的环境。

我发现蚯蚓总是在泥土中爬来爬去,这是干什么呢?我向瓶中加了一小勺水,奇怪,蚯蚓竟然爬出了泥土层,爬到瓶口上来。

原来,蚯蚓的皮肤是湿润的,它们正是通过湿润的皮肤从泥土中获取氧气进行呼吸。当水渗入泥土中时,就会妨碍蚯蚓呼吸,所以它们得钻出地面上。而蚯蚓会在泥土中动来动去,正是它们在用皮肤呼吸。这种奇特的呼吸方法可以疏松土壤,就因为这样,享得“松土专家”的美称。

啊!童年的发现是多么有趣呀……

《童年的发现》作文 篇三

教学

课题

童年的发现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

目标

1. 认识本课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3.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准备

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内容预设

预设可能

导学策略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生字,注意“澄”字的发音。

学生可能会比较惊讶和佩服,都会说出他的聪明、机智、爱动脑、爱思考等。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1.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2.反复朗读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3.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内容预设

预设可能

导学策略

2.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3.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学生会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

4.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

内容预设

预设可能

导学策略

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

流程图。

板书

设计

8、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

请教老师

发现胚胎发育的规律 想象研究

思考推算

教学

后记

童年的发现

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忍不住会哈哈大笑。愿意笑你就笑吧,反正笑声不会给你招来祸患。我跟你可不同,事情过去了三年,有一次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笑出了声音,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烨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白天你们太淘气,妨碍细胞的生长。到了晚上,细胞就不停地繁殖。”

“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这是你们的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个时候,人还是飞鸟。”

“人怎么会是鸟?”我们万分惊讶。

“岂止是鸟!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高年级,离我们是那样遥远,而飞行却仍在继续。和老师的一次谈话,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竞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又过了三四年,我上了六年级。老师开始给我们上生物课。有一次,年轻的女教师一本正经板着面孔讲人的起源,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听见老师说,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当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老师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费奥多罗夫!……你笑什么?再笑就从教室里出去!”

“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我……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

教室里一阵笑声。奥尔加·伊万诺夫娜气得脸色苍白,大步朝我走来。

“费奥多罗夫!……你立刻从教室里出吉去……”

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只有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

二课时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

1.敢于提问;

2.反复思考;

3.大胆想象。

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童年的发现》作文 篇五

童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其中充满了天真、稚嫩的想法,然而,在童年中,我也拥有令我自豪的发现。比如说,我知道了鱼会嚼石头的奥秘,这完全是我联系生活后独立思考的结果。虽然。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是否是正确的推想。

我的发现源于我家鱼缸中的几条自由自在的鱼儿。一次,我在给它们喂食时,偶尔发现其中一条鱼潜互缸底,将沉在水下的一粒小小的石子叼起,吞进嘴中。嚼了两三下,又吐了出来。我看呆了,正当我怀疑自己在做梦时,另一条鱼也叼起了一块石子,像没牙的老公公似的,嚼了几下,又吐了出来。我的心中充满了疑问。最合我决定请妈妈来解决这个问题。

“鱼嚼石头?”妈妈蹙着眉,想了一会儿,“我也不知道。”正当我泄气时,妈妈又说:“这是一个思考的好机会,你自己想一想吧。”妈妈对我眨了眨眼睛。是呀,如果我可以自己解开这个迷团,不更好吗?

“鱼为什么会嚼石头呢?”我绞尽脑汁地思考着。难道鱼像老鼠那样,用石头来磨牙吗?不对啊,鱼的牙齿又没有老鼠那么长┅┅想啊想啊,却怎么也想不出一点儿眉目。正当我准备放弃时,突然想到了从一本书上读到的一段话:鸡将食物囫囵吞下,为了帮助消化,吃些小石子,胃肠蠕动,推动小石子互相摩擦,从而磨碎食物。

“哈哈!原来是这样!鸡吃小石子是为了消化,而鱼也不是经常嚼也不嚼就将米饭吞下去吗?这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为自己的发现而兴高采烈。

以后的每一天,我只要想到自己的发现就会高兴许久,我也知道了:童年生活会因为自己的发现而变得精彩、充实。

童年的发现

我的外壳都要搅破了!”看着“老和尚”那天地不分的滑稽样,我忍俊不住笑出声来。可是,没一会儿,那“老和尚”又神气起来,摇头晃脑的说:“怎么样,你想让我升上来,我就不升上来。看你能耐我何!哼!”我生气了,看不惯“老和尚”那副得意,神气的样子,于是,我一口气加了四勺盐,在也不手下留情了,用筷子狠狠的,猛烈的搅拌,搅拌了许久才停下来,这个“老和尚”终于向我屈服了,垂头丧气,东转西摇的浮上来了。我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哎,先等等,先别慌着高兴,还有一件事没做呢!那就是还要弄清鸡蛋为什么遇着盐水后会浮上来呢?对,差点把这件事给忘了。我用漏勺小心翼翼的把鸡蛋舀出来,把水漏下去,然后仔细地观察,忽然发现了鸡蛋的表壳上有一层“鸡皮疙瘩”,再仔细一看,原来是放进水里的小盐粒还没有完全的融化,吸附在鸡蛋壳上了,所以,鸡蛋就会跟随着这些小盐粒一起上升,鸡蛋就这样浮起来了!太好了,我终于明白了鸡蛋浮起来的道理了!

这只是其中的一次实验,还有许许多多的实验没有告诉大家呢!同学们,多向我这样做些实验吧!这样会使你获得许多课本上没有的课外知识,还很有趣,又增加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不是一举两得吗?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缕芳吁耍训斥脾罕藤愈凌秉飕撩梳

衰绢侨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2、小组讨论哪三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www.kuaihuida.com)'。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七

一、复习导入

1、认读生词

2、听写,订正。

3、复习发现过程。

二、精读“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到这儿,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你再次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1、交流读句子。

2、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把表示“飞行”意思的词语画出来。

3、交流画了哪些词语?

4、读着这些词语,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5、老师也来读读这段文字,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感受那梦中飞行的无拘无束和兴奋惊奇)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

6、不仅“我”会在梦中飞行,我的小伙伴也都会在梦中——飞腾。多么快乐的一群孩子!读到这儿,一个怎样的孩子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充满幻想)

●“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1、同桌读读我和老师之间的对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追问,急切,打破沙锅问到底)

2、师生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指名板书:打破沙锅问到底)

●“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1、是呀,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在田野里抓到一只青蛙,我就会——;以至于看到猴子,我就会——;我就这样绞尽脑汁地想,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

2、一个怎样的小男孩出现在了你的眼前?(指名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1、交流,读句——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2、你能谈谈“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吗?(教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

3、小结: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一切。

三、拓展延伸,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四、总结。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希望我们的同学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五、板书设计

发现规律——寻找答案——大胆猜想——得到证实

仔细观察 大胆创新 坚持不懈 勤奋钻研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八

设计解读:

《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因这个发现在一次课堂中情不自禁笑出了声,被老师误解当众受到惩罚的事。除去“胚胎发育”、“进化”等一些生物学术语的理解难点外,整个文本无论是语言还是情节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从整个文本脉络和层次上来看,虽然文段较多,篇幅较长,但“童年的发现”和“因发现受到惩罚”两件事断章清晰,前后关联递进。所以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集中在学习字词、理清结构和探寻“发现过程”的内涵。其中,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辨,对童年发现的起因(梦境)、经过(过程)、结果(规律)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期待在“简单”与“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让学生聚焦作者的发现过程(科学探索过程),从而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童年发现的过程意义之所在。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理清文章结构,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依托重点词句的品读,在由“简单—不简单”的感悟思辨中,探寻“发现”的过程意义。

3.感受作者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的求知精神,培养基本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引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童年的发现》。

2、了解作者信息。出示:

费奥多罗夫:一位极富创见的思想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飞向宇宙的宇航学奠基人。他的学问渊深,博览书史,据说他几乎知道俄国国家图书馆所有藏书的内容。他不仅精通欧洲各主要语言,而且对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东方语言也颇有研究。不仅如此,他对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被人称为“百科全书”。

快速地默读。交流:资料当中最让你吃惊的是什么?

3、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博学多才、极富创见的人,他的童年又会有怎样独特的成长经历呢?请同学们拿出课文纸,自由地朗读课文。

二、理清脉络,指导读法

1、学习字词。

胚胎、滑翔、妨碍、祸患、驱逐、羞愧

随心所欲绞尽脑汁情不自禁

(1)寻索第一组词的构成特点;

(2)比较品析——读悟第二组词的意思。

2、理清结构

(1)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感知主要内容并迅速分段;

(2)小结:阅读比较长的文章,我们可以试着先理清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感悟“梦境”和“发现”

(一)品读“梦境”

作者在文中说,他的发现是起始于——梦中飞行,出示: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迷恋,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就能离开地面飞向空中。后来,我甚至学会了滑翔,在街道上空,在白桦林梢头,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盘旋。我的身体是那样轻盈,可以随心所欲,运转自如,凭着双臂舒展和双腿弹动,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1、自由读——指生朗读——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2、作者的哪些描写带给你这样的感觉?

3、带着这些感受,一边朗读一边在脑海当中描绘这些画面。

(二)品读“发现”

正是缘于这个奇妙的梦境,作者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关于这个发现,文中有一个非常生动而有趣的描述,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到它,并用波浪线把它划下来。出示: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我的发现竟是如此简单明了,我为此感到格外高兴。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1、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把你觉得能够体现作者这种心情的字眼加上着重号(哈、竟、格外……)

3、指导朗读。

四、体味发现的“不简单”

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留意到,作者在形容自己的发现时用了哪一个词儿——简单明了。这在作者看来如此简单明了的发现,是真的那么简单地被发现的吗?请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的4—12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觉得使作者有这样的发现的原因划下来,看看你又能有怎样的发现。

(一)不简单——深度问答

1、指导朗读“问句”,感受追问的急切

4、你从这里发现什么?(善于思考、很有探索的欲望……)

(二)不简单——感受“痴迷”

我想的是那样的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1、点拨生字“痴”,通过字理的解读猜度“痴迷”的意思

出示:痴迷:入迷到呆傻的程度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痴迷?

3、抓住“翻来覆去”体验想象

4、补充写话: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

五、回溯“发现”,升华主旨

1、复现作者对“发现”的描述

2、质疑“发现”,再度感受“不简单”

《童年的发现》作文 篇九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教案 篇十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本,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与多样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好,读懂,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得到潜能的教育。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容、易、研、究”四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会按课文内容表演,评议。

教学程序

一、复习

1、 出示生字词卡片: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2、我们继续学习《有趣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

二、精读课文,领悟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2、讨论: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著名”是什么意思?

3、小结:小朋友,达尔文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到今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着他的名字,这就是著名。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课文2至3自然段

提问:课题是有趣的发现,那么达尔文到底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呢?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2至3自然段。

2、谁来说说达尔文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

4、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5、指名让同学读好这句话,其他小朋友想一想奇怪在那里?

6、指名回答

7、达尔文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达尔文,你正在小岛上考察。如果看到这种奇怪的现象会想些什么呢?)

8、讨论交流

是呀,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那些翅

小的昆虫哪里去了呢?

9、朗读第二自然段

10、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达尔文又是怎样做的呢?

11、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2、思考后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然后汇报。

出示句子: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便逐渐消失了。

13、让学生说说这段话中讲了哪几种昆虫?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清三种昆虫的情况。

14、思考后讨论

出示句式训练:没有翅膀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

翅膀小的昆虫因为——所以——

15、让学生表演2至3自然段的内容,集体评议。

16、那么,达尔文是如何找到答案的呢?

板书:反复 观察 比较

17、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

是啊,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明白了“只有适应岛上环境的昆虫才能生存下来。

即—适者生存,这才是达尔文最有趣最有意义的发现。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成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生字

“容 、 究 、 易 、 研”

①观察“容、究”两个生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②学生发现回答

③说说怎样记住“易、研”这两个字。

④学生交流

⑤老师范写生字,学生监写、描红。

四、复述课文

1、老师指导复述

考虑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2、学生自己练习复述

3、同桌自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

板书设计:

7、有趣的发现

反复 观 察比较

达尔文 由于……就……

终于 找到 答案 因为……所以……

由于……便……

《童年的发现》作文 第十一篇

8童年的发现(a、b案)

8童年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学生甲:我发现蜗牛爬行后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延线。

学生乙: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

学生丙:我发现了彩虹。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祸患:灾难。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绞尽脑汁:费思虑,费脑筋。

眉目:事情的头绪。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困窘:为难。

驱逐:赶走。

3.按照课文的不同内容给文章分段。

第一段(1、2自然段)主要讲了“我”在九岁时发现了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然而这一发现却给“我”带来了惩罚。

第二段(3—13自然段)“我”在睡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问过老师后仍没有找到答案,“我”便自己观察,思考发现了人类进化的规律。

第三段(14—19自然段)四年后,在生物课上当老师讲到人的起源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发现便笑出了声。老师认为“我”的笑不怀好意,便把“我”轰出了教室。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缌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自读自悟。以人和生物发育及进化的图片、视频导入新课后,先让学生读读阅读提示,再按阅读提示多读几遍课文。然后围绕重难点读一读,议一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的发现,教师引导的着眼点放在了发现的过程上。这样,通过读议,学生就知道了“我”童年时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1、敢于提问;2、反复思考;3、大胆想象。对课文中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加以理解。课后让学生收集一些科学家发明、发现的故事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

1.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2.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

3.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室后的心理感受。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大家边听范读,边想一想“我”为什么那么痴迷于幻想?

2.大家来读一读你了解的情况。

3.打开书,预习生字。

二、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的生字。

1.指名上黑板写出不认识的字。

凋 缕 芳 吁 耍 训 斥 脾 罕 藤 愈 凌 秉 飕 撩 梳

衰 绢 侨 眷

2.指名给这些字加上拼音。

3.让学生读拼音节。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词语。

1.再读课文,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查字典理解其它词语。

4.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读读这些词语。

四、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句子。

2.同桌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3.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语速稍快,应读得活泼,突出“驱逐”、“迫害”等词语。

5.再练练难句的朗读。

五、作业:抄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自学。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

1.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2.判断: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一件事。( )课文围绕发现写了三件事。(√)

3.小组讨论哪五件事?

(1)我常常做梦,老师告诉我人是由小鱼进化来的。

(2)我得出结论,人如何由小鱼进行成人的。

(3)在生物课上被老师罚出教室。

二、深入重点段,揭示中心思想。

1.让学生结合课题质疑。

2.从第一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3.从第二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1)小组轮流读一遍,讨论。

(2)发言。

(3)打出投影: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4.自由读第三件事,你体会出什么?

5.通过你的朗读,读出这份天真来。

6.指名读这一部分,强调有感情地读。

三。作业

熟读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梦中飞行――>人的进化

地理课上――>胚胎发育

生物课上――>驱逐迫害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妨碍、岂止、痴迷、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读读记记“澄澈、困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2.激趣朗读,作者的发现有趣吗?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阅读理解“‘我’发现了什么?”

1.自读课文一、二自然段,说说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发散开去,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展开讨论。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五、开放拓展

收集同学间童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一、填空

( )不自( )  默( )( )声

( )尽脑( )  随( )所( )

二、把下面每组词中,不是一类的词用“—”划出。

1.小学 中学 大学 学校

2.杏花 雪花 荷花 菊花

3.小稻 小麦 粮食 玉米

4.沙发 茶几 衣柜 家具

三、修改病句。

1.我的家乡是山东人。

2.麦子已经成熟了,真是丰收在望。

3.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进了自己的缺点。

四、排列下列这段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牛顿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呢?”

“那一定是因为它太熟了,”他自言自语地说:“可是为什么苹果只向地上落下,而没有向天上飞去呢?也不向左或右边抛开呢?”

牛顿是世界上有名的发明家。

牛顿发现了这个问题,便专心研究。后来,终于发现了苹果向下落的秘密是因为地球有引力。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忽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他的身边。

答案:

一、(情)不自(禁);(绞)尽脑(汁);默(不)(作)声;随(心)所(欲)

二、1、学校2、雪花3、粮食4、家具

三、1、我的家乡是山东。2、麦子已经成熟了,真是个大丰收。3、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四、3 4 1 5 2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项科学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做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课文的难点是几个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的句子。

一句是:“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本来,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从课文中看,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是“一本正经板着面孔”。“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显然是要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许胡思乱想,事实上也达到了这个目的,“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家都默不作声”。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另一个句子是:“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世界上的大科学家尚且如此,我为我的发现被轰出教室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句话也是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与纪念。

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人的胚胎借脐带与胎盘相连,通过胎盘从母体吸收营养。

滑翔:某些物体不依*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全身布满大致同长同细的纤毛,纵行排列,用以行动。体的一侧有一条自前端斜向腰部的凹入小沟,称“口沟”。口沟底有口;口沟内有较为长密的纤毛,可鼓起水涡而摄取水中的细菌和其他有机物作为食料。

《童年的发现》教案 第十二篇

一、回忆导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童年的发现是什么。以作者是怎样发现这童年的秘密的导入新课教学。

二、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找出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秘密的,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三、体味作者秘密被证实后的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这句话的意思。

让学生通过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理解这句话。

引导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愤懑的感受。

四、从课文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通过学生的读书,感悟,交流,知道费奥多罗夫是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善于探究和想象,并有着执著精神的孩子。

五、总结交流

通过学习课文,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说说学习这篇课文后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在生活中要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症结所在。像这样的课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该如何理解“学生能悟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挑起矛盾”。这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老师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课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呢?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12篇《童年的发现》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童年的发现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