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优秀11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为了加深您对于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1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第9课。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性的散文,也是略读课文,它围绕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取了几个给作者深刻印象的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了梁启超先生平凡之中的不平凡,语言简练风趣,篇幅短小精悍,感情真挚自然。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对梁启超已相当熟悉,文章所表现的生活中的梁任公形象以及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引起他们极大地阅读兴趣。与之前的《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相比,本文篇幅短小、线索清晰,也更易于学生把握和理解。但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对文章开掘不深,浅尝辄止。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揣摩语言,把握梁启超在性格、气质和修养上表现出的特点;

②从字里行间的叙述中,把握作者对梁启超的感情。

难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表现人物的描写方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看过央视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阅读课文,品味并思考:梁实秋先生印象中的梁任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三)问题探究

(“有学问”,“有文采”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重点分析“有热心肠”)

1、先生讲到《桃花扇》,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左良玉悲崇祯的死,大明王朝的灭亡。梁启超想到变法的失败,光绪帝被囚。他为国家悲,为民族悲,为百姓悲。

2、为何讲到杜甫的诗,“先生又张口大笑了”?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久久压抑在杜甫心头的阴霾终于烟消云散,他自然喜极而泣。任公也处于乱世之中,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3、先生为何开篇讲到《箜篌引》这首古诗?

明确:有一狂夫,披发提壶,涉河而过,被水冲走,其妻紧追阻止不及,悲痛欲绝,对江弹箜篌,一曲终,遂投河。这种疯狂的人格力量就是为理想而忘我追求的勇往直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义无反顾,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视死如归。

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们明知变法会流血,会牺牲却依然坚定地实施变法的执着与狂夫的赴死是相似的。任公演讲时的哀痛可想而知。他为牺牲的战友而哀,为百姓而哀,为国家而哀。

(四)拓展提升

说说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模仿这些写人手法,描写你最熟悉的一位老师。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不出现老师姓名、学科。

(五)总结

梁任公为革命奔走呼号,直面生死;为学术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斯人虽逝,精神长存。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如黄钟大吕般响彻耳畔。让我们一起来诵读《少年中国说》中的片段(投影显示《少年中国说》,学生齐读)

五、说作业: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

六、说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形象: 特点 手法

肖像 短小精悍

气质 风神潇洒 白描

语言 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动作 手舞足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本文是高一语文必修第三单元第三篇文章,本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单元,而本文是梁实秋先生选取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而成的,通过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表现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穿插了作者的感受和评论。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饱含深情。本文采用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拟订一课时。

目标解读: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重点难点:

1、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金太阳导学案》,提示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教师准备好朗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搜索梁实秋的一些事迹,全面欣赏他的人格魅力。

学法指导:

运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作旁注。

合作小组功能发挥:

1、阅读课文,讨论思考,做好标注。

2、阅读文本,分组讨论,各小组展示、辩论,发表见解。

学习流程设计

预习环节(20分钟)课前自习完成。

1、明确学习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钟)

2、完成《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积累语言基础知识。(8分钟)

3、课外搜集梁实秋的事迹及其他作品。(3分钟)

4、自主学习导引:梁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5分钟)

课堂环节(40分钟)

目标明确:(1分钟)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本简练、传神、典雅的语言。

2、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作方法。

4、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一、导入课文(1分钟)

二、预习检查(5分钟)学生回答,教师纠错。

1、检查《金太阳导学案》“预学区”内容的完成情况。(4分钟)

2、作家作品、背景介绍。(1分钟)

三、合作探究(33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感知内容。(3分钟)

2、问题探讨(25分钟)

探究<1>:作者是怎样表现梁任公的特点的?(4分钟)

(点拨:联系梁启超的思想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本文的相关内容。开放性问题,学生各抒己见。)

探究<3>:赏析文章妙句。(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见解,做好标记)(12分钟)

(点拨: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展示)

四、课堂训练:

导学案第三层级第1题。(4分钟)

五、课堂小结(1分钟)

固学环节(课后完成,约20分钟)

1、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形成约200字文字,写在作文本上面。

2、完成固学案第1--5题。10分钟

六、预习作业布置:

看教材63——64页,预习写作训练。10分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 篇三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的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说教材

1. 教材单元定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被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的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三篇记叙散文(另有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巴金《小狗包弟》)它们都是写人叙事的佳作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2. 教学三位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跟据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表达交流能力2、学会“写人凸显人物个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主要段落语句,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感知大师的人格魅力2、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自我美好心灵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探究感悟”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感知,探索求真,以达到“读中有品,品中有悟,悟中有得”的目的,了解梁实秋的高超写作技法

说学法

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采用默读法和圈点勾画法,之后采用问答法,由学生发言、总结;针对教学重难点,立足课文,讨论探究,用情景激励法,分析法、点拨引导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点评诵读,体味文章情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小作文,迁移拓展所学的白描技巧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由提问七匹狼双面夹克广告词导入,七匹狼双面夹克的广告词是:“男人不会只有一面” “今天,你要‘秀’哪一面?”,学生都知道梁启超先生是清末民初政界明星,而不知道他是学术大师,由此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另“一面”,走进文本让梁实秋先生“秀”这“一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崇敬之情及阅读兴趣

2. 品人

a. 学生与作品作者交流: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圈点、勾画、思考,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围绕“文章主要记叙了梁启超讲演时的哪些情况”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的形象特点

b. 学生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带着独立思考后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开讨论,最后拿出小组的意见,通过探究,认识课文于记叙中描写了人物出场,肖像,开场白语言,声音,内容,讲演时的神态、动作从而认识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学会分析与概括

c. 教师与学生交流:借助何蕙珍对他的恋情、为康有为披麻戴孝、为协和医院撰文等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

3. 品文

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二,启发学生明白一件事情: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个道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人,将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究人物的写法,认识写人如果能凸显人物个性,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学会表达与交流

4. 作业布置

用从本课中学到的写人技巧,结合[表达与交流]第三单元: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任选一题作文(设计目的与思想:能力的迁移,将课内所学知识与技能作课外的延伸与拓展

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品人:肖像: 短小精悍; 开场白语言: 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 内容:丰富有趣

讲演时的神态动作: 生动有趣——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品文:凸显人物个性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把握全文,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的手法,透过具体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分析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答法

预习要求查找生字词,认真阅读文章,找出文章当中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片段,并仿照研讨与练习第一题做好旁注。

教学过程

1、导入

相信同学对于梁启超在历史上的成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老师补充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作者简介。作品:《雅舍小品》《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同学们可以在课后的阅读来进一步体会。苏振元曾这样评价: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片段来刻画人物。现在我们来找出这些片段,并且进一步分析粮食去是如何通过这些片段来刻画梁启超这一人物的!

2、文本解读

请同学迅速浏览文章,疏通文章当中的精彩段落,待会儿请同学起来回答。结合同学的答案,归纳出六个片段。分别包括梁启超的演讲稿、第一次亮相、他的开场白、以及演讲过程的朗诵、背诵、表演三个片段。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重点品读这六个片段。

片段之一:

关于演讲稿这一通过物件来写的方法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我在这就不多介绍了!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学习做旁注。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题第一道。做旁注是一道基本功。所谓“不动笔墨不成书”,接下来的解读,边阅读边标注旁批。

片段之二:

至于,第一次亮相,也就是第三段,是对任公肖像的描写,请同学齐声朗读出场时的形象。通过分析“短小精悍”“光芒四射”,可以看到,虽然写相貌一般,但我们看到了内在精神的不一般,这就是什么的写法?(抑扬)

片段之三:

进入第四段,引导学生朗读开场白“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以也有一点咯”,这种开场白经常听到吗?(不)除了感受到他的幽默,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他的爽直。梁实秋除了写了开场白,还写了什么呢?(动作)哪些动作呢?(“扫”“翻”“点”三个动作)提炼出正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的结合准确地写出了气度非凡的学者风范。

片段之四:

进入朗读的片段,首先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下《箜篌引》以便理解。《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述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兵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哭泣到:劝你不要渡河,你还是要渡河,这下落入水中,你让我怎么办?她取出箜篌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

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两个。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的人。)他渡河了吗?(渡了)结果如何?(死了)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自作自受,活该!)(执着)

老师比较倾向后一种解释。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对白发狂夫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敬佩)劝他不要渡河,他偏要渡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虽然事情的发展会以生命为代价,但仍有不屈者勇敢前行。

从表面看来这是反映一个至情至性的爱情悲剧故事,但隐含了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飞蛾扑火”亦绝不后悔的气概。反映了任公先生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后仍不畏惧退缩,坚持斗争(随后策划了云南起义等)的坚毅意志。梁实秋和梁启超都是经历了历史沧桑的人,对历史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黄沙弥漫,黄流滚滚,如此苍茫的景象让人想起了当时沧海横流的中国现状,梁启超作为政治风云人物站在风云变换的浪尖口,可是他却壮志难酬,作者怎能不哀?他想起《箜篌引》,我们知道箜篌引中的那个白发狂夫很执着,梁启超不也是个执着的人吗?他在末世即临时力挽狂澜,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勇敢前行! 任公先生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讲解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

请同学们默读第5、6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的朗诵效果如何?你通过什么而得出结论?明确:有情节、起承转合、背景、人物、情感,活画出一出悲剧

——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技巧纯熟(正面描写)

作者听后20余年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

——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照应首段末句(侧面描写)

片段之五:

朗读第7自然段,想想任公先生背诵出色体现在哪里?观众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明确:出色——能够脱稿演讲,博闻强记

(博闻: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强记: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

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

(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

这是梁讲课的背诵方式,由《箜篌引》过渡到成本大套地背诵,足见先生的渊博学识、博闻强识。同时作者通过动作描写,“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形象而风趣,仿佛梁先生就在眼前,动作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而“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跟着他欢喜”更是从侧面写出了梁的演讲已经深深地感染了听众,写出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

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一个人,除了语言肖像描写外,还可以有哪些描写使人物更生动?

明确: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

片段之六:

同学们,接着看下一个片段。作者又为什么说“先生的演讲,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明确: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太息(感情相当投入,语言动作并重,就如同忘我的表演)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手舞足蹈,时悲时喜,表现了他的自由洒脱、酣畅淋漓的特点,可见先生是一位感情丰沛、率真而又投入的学者,丝毫没有“大家”的做作与雕琢。这也是梁的独特之处。

作者为了反映梁任公忘情的表演,列举了哪些事例?

明确:孔尚任《桃花扇》——痛苦流涕、不能自已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讲到《桃花扇》时为什么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桃花扇》是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剧,作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抒发了对末世既临无可挽回的叹息,他就是想通过一对情侣的悲欢离合回答明朝三百年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从而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梁启超在这次演讲中已至暮年。然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演讲的时候,他心中的豪情会触景而生,世事变迁,往事如梦,自己虽然没有“血染桃花扇”,但心底的革命潜流决不会荡然无存。请看大屏幕,课文中引用的是佐良玉哭崇祯帝的那一段,左良玉哭崇祯帝关梁启超什么事哦?他在哭谁?对,光绪帝,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依靠光绪皇帝推动变法的希望化为幻影,他孜孜不倦追求的改良目标落空了,他怎么能不悲痛呢?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的一腔爱国情怀!”

他讲到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时,为什么又于涕泗之中张口大笑?

杜甫和梁启超都是热心肠的人,杜甫52岁写这首诗的时候,延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喜极而涕,手舞足蹈,惊喜欲狂,而梁启超处在风雨如晦的世纪之初,又何尝不希望光复中华,民族富强、国泰民安呢?当他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张口大笑是因为他在感受“剑外忽传收中华啊”喜悦啊!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跟随国家的命运而起伏不定,因国家的悲而悲,因国家的喜而喜,这正是忧国忧民的体现。

那么,作者对任公先生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能否用本文的一句话概括。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点明任公先生作为学者所体现出的风采,同时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对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选取了能够体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的片段。前面的三个片段是做铺垫;而后面三个比较直接记述。梁实秋就是将以上的六个片段串联在一起,为我们活画出了梁启超这一形象,如同一串“冰糖葫芦”。这种“冰糖葫芦式”的写法,以片段写人,并在片段中运用多种写法(如抑扬、正侧面描写、语言、动作等等),正是梁实秋为我们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也是本文的精髓所在。

3、布置作业:

相信通过本文的分析,同学们对梁启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言为心声”写一个片段,题目为“任公,我想对你说。”。

请同学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三题,在归纳总结阅读体会的同时,写一个老师上课的片段,题目为《记***老师的一次上课》。

反思:

梁实秋的这篇散文,是一篇记事写人的佳作,也可说是一位大家在回忆、纪念一位大家。自然教学既要品文,也要品人。拿到课题后,我没有急于动笔,在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再次独立阅读文本,记下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个人体验,然后再由文本延伸开去,阅读有关梁启超的评传,梁实秋回忆自己老师梁启超的其他篇章……随着阅读的深入,有关梁任公先生的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赛课有时限,哪些内容是我备课时应该读的?哪些内容又是自己读完后应该吸纳的?学会取舍是这次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量阅读后,我必须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积累做出取舍。斟酌再三,我认为学生在自读时没有看到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就是我必须要教的难点;本文与其他篇章相比的特质处,就是我要完成的教学重点。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①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②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③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其中目标①是本文的特色处,毫无疑问是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对包蕴于文字背后的梁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容易被忽视,理解起来难度就较大,目标②理应要确定为教学重点;而目标③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结束时再齐诵先生的《少年中国说》来强化。这样取舍后教学思路清析,课堂板块化,教学过程流畅。

实际教学时,我注意根据学生的状况不断作出调整。就公开课而言,沉闷无生气的课堂,必然导致教学面貌的难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上课学校的生源状况,我为“圈点评注”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从实际效果看受到了很好的效果。进入课堂后,举目四顾,女同学占了班级的大多数,我又及时更改了开场白和导语;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语言更有抒情性,内容更加文学化,切近女同学的欣赏兴趣;因为所教班级是32中的普通班,所以在难度上也适当降低了,特别是不在问题设置上为难他们,例如在讲到侧面写时,原来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中有些句子并不是在描写梁任公先生,不如把他们删去,你同意吗?”这样的激发容易误导学生,陷阱的设置也不利于教学的顺畅进行;后改为:“大家看看这些划线的句子,没有有描写梁任公先生?可以把它们删去吗?”既没有绕弯子,又启发了思考。

由于备课和教学时,较准确地确定了内容,备课与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虽然是普通班,女生又占了大多数,但教学中师生互动贯穿始终,以学生的接受状况和程度,来决定教学的流程,上述教学任务得到了比较好的达成了。

回思整节课教学也留下了诸多遗憾,笔而记之,留存为今后的明鉴。

由于考虑到时间因素(32中一节课只有40分钟,当然自己也应该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更科学些),教学难点感觉还没有充分讲透彻,——“公无渡河”的“公”字所指没有展开,屈原、林觉民的好素材准备了,却没来得及提到,不无遗憾!

另外一个遗憾是,板书设计没有随着教学展开及时跟进,有时等到下一个环节开始了,才发现前一个环节要板书的内容却遗漏了。这节课漏写的板书有“正面描写绘神采、侧面描写衬影响、细节白描画神韵”,都是总结人物描写手法和及其作用的板书。在我自己,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展现出来,仿佛衣锦而不能还乡。也期盼我校的教学楼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能常态化,让自己在多媒体的讲台上操作自如,顾此而不致于失彼。

最后我要诚挚地感谢这次教学大赛,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涌起了读书的渴望,这种渴望只有在大学时才那么强烈的存在过。从学校选拔出来,暑假开始我就围绕课本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活,先后读了巴金《随想录》、丰子恺《缘缘堂随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读书提升了的思想,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心态不再那么繁芜浮躁,每晚枕书而眠,恬淡安然。对一个语文教师老师来说,深厚的学养是职业的根基;语文教师如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用一本教材一本参考书来应付教书,那样的生活是无趣的也是乏味的,用教学参考书代替了自己的思考,也是可悲的,——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让读书成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和持续热望,将是这次大赛给予我的最大收获!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篇五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设计方案(一)

总体设计

教材概述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属记叙文,偏重于记述讲演的过程,突出讲演者的形象。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结尾评论梁启超,中间按梁启超讲演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还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梁启超的名气在于他的政治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可文章并未从政治活动家、思想家的角度表现梁启超,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通过外貌,尤其是他讲演时的神态语言表现其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结构层次清晰,语言风趣而又带感情,因而教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讲演》要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看作者到底给我们刻画出怎样一个名人画像。

学习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学习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和语言的品味。

思路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全面了解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重点。运用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等,学习多种多样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文章的语言,以此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维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引导学生运用加旁批的阅读方法,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教学设计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是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时开头讲到的一首古诗《箜篌引》,梁实秋说:“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梁启超的演讲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感受一下。

设问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学生查到的资料: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同学们大多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可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同学们找到的大多是转述或评论,要想看到一个真实而又活生生的梁启超,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实秋,原名:梁治华。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补充: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

明确:先自己标出,后小组交流,最后共同明确部分词语的读音。齐读生字词:

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 迥(jiǒng)异 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 蓟(jì)北

信息筛选

整体感知课文,并思考:

1.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明确:文章记叙了梁任公演讲时的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2.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感染、影响了听众。

(从课文中找原句)

(1)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探讨问题:梁任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梁任公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

(先自己总结,后小组讨论,最后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整理。)板书如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总之,他是个“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的学者。

能力提升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任公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1)直接抒发。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

a.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3)完全含蓄地抒发。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拓展探究

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提示: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在那如火如荼的苦难岁月,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无论是做儿子、做丈夫、做学生,还是做父亲、做师长、做同事,他都能营造一个磁场,亮出一道风景。明镜似水,善解人意是他的常态,在某些关键时刻,则以大手笔写实爱的海洋,让海洋为宽容而定格,人间为之增色。我敢断言,在风云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特别是在遐迩有知的重量级历史人物中,能在做人方面与梁启超相提并论的不多。

作业设计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

内容——丰富而有趣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

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讲演时的神态、语言、动作——生动有趣,旁征博引,

手舞足蹈(自负、谦逊、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有文采,有学问,有热心肠

习题解答

一、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请找出这些描写的语句,仿照示例作些旁注,与同学讨论:这些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设题意图: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说说本文表现梁启超怎样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着眼整体把握,要通过全面感知课文的内容才能回答;找课外的精彩描写语句作评点,也就是加旁批,是微观的分析,也可以说是揣摩语言。分析性格、气质,参见“合作探究”,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全面、完整,只要抓住主要点,答出大概意思就可以了。给课文作旁批,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训练,经过训练获得的能力,学生现在和将来都用得上;同时,这也是一项个性化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地评点,并与同学交流,这种评点也是一种赏析,是一种间断的、不成篇的赏析。

如:“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人物特点:身材(短小精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

再如:“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生动、幽默、有趣、自负、谦逊。

二、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学讲话》)你觉得课文是怎样体现他的这种主张的?你对这种主张有什么看法?

设题意图:此题意在对文章写法进行揣摩分析。首先学生要读懂这些话,它们强调的重点是文章要短不要长,至于文章的深、远、高等也强调了,但不是强调的重点。作者为了强调自己的主张,用了同义反复的写法,深就是深刻,远就是远大,高就是高雅。这些话是对文章写法的高度概括,所以学生体会它们并用它们来观照课文时,要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就是进行整体把握训练。

参考答案:课文在体现这种主张的时候,不是泛泛地写人物的外貌和所谓的性格特点,而是写出了梁启超独特的神采、气质、修养,一位著名人物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由这一次演讲看到了梁启超的政治素质以外的另一方面的素质——学术素质,可以联想到近代史上起过重大作用的梁启超的其他事情,联想到与梁启超有关的重大事件。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深刻远大。另外,作者笔下的梁启超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可以说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写文章非常强调“文调”,“文调”就是文章的格调,讲格调自然要求高雅,本文写得精彩,语言活泼生动,用的是纯正的白话书面语,又不时地加进文言语句,富有雅趣,这样的文章不可谓不高雅。

资料选编

1.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xx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学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选自《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2.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知识界有较大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司法总长。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五四时期,反对“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3.神童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2月23日)出生在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他从四岁开始,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认字,并随祖父阅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的主要经典。五岁又学习《易》《尚书》《诗》《礼》《春秋》等儒家著作。到了六岁,就能引用所学的经典作对子。有一次,他爬梯子玩,祖父担心他会跌倒,便站在梯子下看他爬,暗中保护他。他却在梯子上天真地唱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听到他如此出口成诗,十分高兴。还有一次,父亲有位朋友到家里来玩,梁启超给客人送来一碗茶。那位客人早就听说这孩子很聪明,小小年纪已读了不少书,还会吟诗作对子,便想试试他,随口说了句“饮茶龙上水”,要他作对,梁启超很快就回应说:“写字狗扒田。”客人见他回应得很快,随即又说了一句:“东篱客采陶潜菊。”梁启超略加思索,对道:“南国人怀召伯棠。”客人听后,连连点头,赞不绝口。从七岁起,梁启超学习写文章,进步很快。到了八岁,已能写出洋洋千言、文理通顺的文章来。至九岁,更是诗才敏捷。1882年,他第一次离开家乡,由水路经江门前往广州应试。同船者多为家乡的熟人和前辈,早知他的才华出众。中午在船上用饭时,有人突然指着盘中的咸鱼,要梁启超以此为题作诗。他稍停片刻,便当众朗诵:“太公垂钓后,胶鬲举盐初。”在座的人听了,都拍手叫好,称赞他说得十分切题,叹为“神童”。从此,“神童”的美名传遍乡里。梁启超十岁阅读《车酋轩语》《书目答问》,十一岁进一步阅读《唐诗》《史记》《汉书》等。根据后来梁启超自己所说,《史记》一书,他能背诵十之八九,几乎过目不忘,熟记唐诗、宋词,更不在话下。

4.童年家庭教育

梁启超从小就在祖父和父母身边接受教育,而以接受祖父的教育最多。幼时,晚上总是睡在祖父的床上。他所受的家庭教育,除了语文和书法的功底以及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外,在品德修养上,也被严格要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勤俭朴实的教育。在这方面,梁启超的祖父和父母是既言传又身教。他家十世务农,至其祖父时乃变为耕读之家,仍以劳动为美德。他在考中秀才之后,仍被要求参加农业劳动。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并不是整天关在房子里读书。有一次,他不想下地劳动,父亲便批评他说:“你看看,你还像个正常的孩子吗?”这种批评,给少年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每当想到父亲这一训斥,就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保持勤俭朴素的家风。他后来对农业经济方面的论述,许多都是童年时在农村参加劳动的体验与认识。由于祖父与父亲只充当私塾的教师,他家在村里不算富裕,住的房子也不比别人家的大。

其次是爱国、救国的教育。在新会县的南端,属于西江水系的江门水道和潭江的出海处,有一个如同珠江口虎门那样形势的崖门。茶坑在新会县的中心,崖门北距茶坑约30千米(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说茶坑“距崖山七里强”,这可能是他童年时的印象,不很准确,后来许多研究梁启超思想的学者,由于没有前往实地考察,也就援引这一说法)。梁启超的高祖毅轩之墓,就在崖门北面不远的崖山上。崖门,也是十三世纪南宋末代皇帝赵日丙和丞相陆秀夫殉国的地方,又是南宋失国时,水师与元军最后激战遭到覆灭的古战场。每年清明祭扫时,梁家乘船前往。水路往返时,祖父总爱向儿孙讲述南宋亡国时,抗元的民族英雄、仁人志士英勇抗敌的故事,讲述当年陆秀夫如何背着皇上投海殉国的情景。当然,还会讲到岳飞、文天祥等许多英雄豪杰的事迹。

据《曼殊室戊辰笔记》记载,梁启超六岁以后受其祖父的户外教育情况:“吾乡有一庙宇,中藏古画四十八幅……写历史上二十四忠臣、二十四孝子之故事。……每年灯节辄悬之以供众览。……上元佳节,祖父每携诸孙入庙,指点而示之曰:‘此朱寿昌弃官寻母也,此岳武穆出师北征也。’岁以为常。”这些民族英雄们,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岁月里,所表现出来的矢志抗敌、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童年时代的梁启超。后来,梁启超一生的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多变,但他的爱国、救国的思想始终未变。这一点,不能不承认和他童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再次,是忠厚仁慈的教育。梁启超在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很严格的。若言行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祖父和父母的批评。为人要忠实,对人要仁慈厚道,这是家庭对梁启超一贯的教育。除祖父和父亲外,母亲赵氏的教育对梁启超后来的立身处世也有极大的影响。据他自己在《我之为童子时》一文中,回忆幼时母亲对他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育。他说:我家的教育,任何过错都可以原谅,唯独说谎,则不可饶恕。我六岁时,已记不起因为什么事,说了句谎话,不久即被我母亲发觉。晚饭后,母亲唤我进房,严厉地盘问我说谎的情况和原因。母亲气得脸色苍白,把我翻倒在膝前,用力鞭打我十几下。可怜我幼嫩的身躯,自出母胎以来,从未受过如此苦楚。鞭打之后,母亲责教我说:你若再说谎,将来就会成为盗贼,成为乞丐。人为什么说谎?或者是因为不应该做的事情,而自己做了,害怕别人责备不应该做,便谎言自己没有做;或者必须做、应该做的事,而自己不愿做,但又害怕别人责备自己应做而不做,便谎言自己已经做了。这对说谎的人来说,明知它的过错而故意犯之,不仅是明知故犯,而且自欺欺人,以为有什么好处。这种行为与盗贼的性质有什么不同?可是,欺骗了别人,最终都会被人知道,将来人人都会指着他说,这是个爱说谎的人。从此,再也没有人去相信他了。既然没有人相信,这样的人,将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呢?

母亲这一番教导,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使他终生难忘。梁启超后来毕生仁厚,也以忠厚仁慈教育自己的儿女。有些亲友的孩子寄居在他家时,梁启超夫妇也视如己出,非常仁慈地关怀爱护他们。

5.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他是近代中国最优秀的宣传家,早在戊戌变法前便主编《时务报》,成为大众舆论界的骄子;戊戌之后,便相继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有十几年时间执宣传界牛耳,其影响风靡海内,广被后世。梁启超一生的贡献,主要不在文学成就,而在宣传业绩;就其文学成就而言,则主要不在文学创作,而在文学运动的倡导与组织。

近来有人反对文学运动的提法,认为文学基本是个体的创造,不好称以群众性的运动。但从梁启超生平的实际情况看,他曾一度掌握传播媒介,又提出系统而明确的创作主张,不仅用自己的实际创作加以响应,而且有一大批追随附和者,有一大批内容、风格具有相同特点的作品在其主持的刊物上发表。这种有阵地、有理论、有作者队伍、有创作成果的群体性的活动,称之为文学运动毫不为过。梁启超自然是这种运动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可以断言,没有梁启超,就不会有近代的文学革命。对此早有人予以明确的肯定:

梁启超是晚清文学革命运动的发起者和鼓吹者,在本世纪最初几年里,倡导“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戏曲改良”甚力,对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积极的影响。(连燕堂《梁启超与晚清文学革命》)

下面分别论述梁启超在有关文学革命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近代名声最响、影响最大的文学运动,因梁启超极力推崇黄遵宪对这一运动的贡献,人们往往将其与黄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梁启超才是这一运动的中心人物。而且,关于这一运动的记写,也出自梁启超的手笔,若无梁氏,这个名称也不会产生。

诗界革命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作者圈子只限于梁启超与夏曾佑、谭嗣同三人,主要是模仿夏曾佑的“新诗”形式,抒写他们对于思想解放的快感。所谓“新诗”,则只是滥用翻译名称、自造新词的晦涩难懂的学问诗。如夏曾佑首创此体的代表作:

冰期世界太清凉,洪水茫茫下土方。

巴别塔前分种教,人天从此感参商。

《饮冰室诗话》解释说:“冰期、洪水,用地质学家言。巴别塔云云,用《旧约》闪、含、雅费分辟三洲事也。”即使有此注,人们也很难读懂。但是,这样的诗却因有意与传统旧诗相区别,是抒写个人理想的工具,却能给作者以思想解放的快感。

由于时代的变迁,这种思想解放的快感,后人已很难领会,但在当事人来说,是兴奋得近于迷狂,所以诗写得好坏,早已毫不在乎。作“新诗”,实意在宣扬“新学”,而所谓“新学”,不过是儒、佛、耶三教经典中的典故、译语而已,十分浅薄,当事人自己却“崇拜迷信之极,乃至相约以作诗非经典语不用”(《饮冰室诗话》)。戊戌后梁启超回顾“新诗”创作时,评论夏曾佑诗,着重强调了其诗好用“经典语”的特点:“驱役教典庖丁刀,耶佛评论语更鲜。”(《饮冰室诗话》)

这样的诗,外人很难读懂,自然很难作下去。1896年春,夏、谭、梁三人分手之后,夏曾佑便很少再写这类诗作。戊戌后梁启超撰写《诗话》时,便慨叹:“穗卿近作殊罕见,所见一二,亦无复此等窠臼矣。”所谓“新诗”,便就此销声匿迹了。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于1898年年底开始主办改良派机关刊物《清议报》。在《清议报》上,梁启超开辟了改良派第一块公开的诗歌创作阵地“诗文辞随录”,用以发表改良派及其同情者的创作。“新诗”只是梁启超与少数挚友间的相互唱和,不妨写那些“非常在一块的人不懂”的诗作。“诗文辞随录”则要面对范围广大得多的读者,再不好写那些“苟非当时同学者,断无从索解”的作品了。形势发生了变化,改良派的诗歌创作需要有新的突破,而“诗文辞随录”专栏的创办,又给改良派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公开的阵地,将许多作者集结起来。于是1899年年底,梁启超在去夏威夷的途中,认真总结了“新诗”创作的教训,正式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朗(即麦哲伦)然后可。……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朗之出世,必不远矣。(《夏威夷游记》)

在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以后,梁启超以他相继主办的《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为阵地,不断地推进诗界革命运动,直至走向高潮。

只是在这时,为更好地发挥诗作的影响力,梁启超才将黄遵宪的诗作当作典范推出来,并据此提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歌创作的标准,黄遵宪这才得以成为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梁启超创作主张的这一变化,对于推进诗界革命十分重要:

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冰室诗话》)

黄遵宪受推重,即与此直接相关。因“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饮冰室诗话》)

诗界革命走向高潮的标志,是对通俗体“杂歌谣”及白话歌词(有人称为“歌体诗”)的提倡。这固然与黄遵宪的倡议与创作实践相关,确与黄氏的重要贡献分不开,但也与梁启超的附和响应与积极鼓吹相关。梁启超更将通俗化的趋向,上升至规律性的高度去认识:

文学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此体非徒小说当采用而已,凡为文章,莫不有然。(《小说丛话》)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XX年第6期)

设计点评

高中新课标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本设计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文的独到之处,挖掘过去学生无法熟知的东西作为学习的重点,以此来多方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以便学生从教材中挖掘,积累写作素材。

设计方案(二)

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听过演讲吗?你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能,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文本解读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及字词积累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xx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请学生上台为加点字词注音:

xū chìzhà lì jiǒnɡ hàn kàng kōng hóu hān jì

戊戌 叱 咤 莅临 迥异 精悍 激亢 箜 篌 酣畅 蓟北

信息筛选

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原句:“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清清楚楚……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合作探究

小组探讨: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

拓展探究

如何理解文末“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一句?(学生自寻材料解决)

课堂小结

作者从细微处着笔,通过对梁任公言谈举止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博闻强识、幽默、睿智的学者形象,使我们对学者的梁启超先生产生了无限的崇敬之情。

作业设计

记叙一位老师上课时的言谈举止等,突出其人物风貌、性格特征。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

眼神光芒四射(潇洒自信)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六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课标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努力做到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是本单元中的略读课文,基本内容不难理解。文章通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做精彩生动的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但是文章似浅实深,因为三处韵文的演讲表现的不仅仅是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更有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形成的满腔的爱国热情。

【学生分析】

学生对这篇课文的主人公、包括他所处的时代和他早期的政治经历比较熟悉,对演讲的第三处韵文——杜诗也很了解。学生对前两处韵文——《箜篌引》和《桃花扇》不是很清楚,课文对这两处本身的内容没有解说,也没有做注解;因此,他们可能比较难理解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所体现的任公先生的深层情感。

【教学目标】

1、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热心肠”(爱国热情)。

2、学习运用“评点法”阅读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1、自主评点赏析,从中感受任公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性格、气质和情感,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2、理解三处韵文、特别是《箜篌引》和《桃花扇》这两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出的任公先生的情感,从而感受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这是难点。

【教学设想】

1、介绍评点的基本方法,唤起学生评点尝试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评点赏析。

2、以小组成员互帮互促的方式进行核心活动,让所有同学真正参与进来。

3、对于难点,由教师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从而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教学方法】

仔细揣摩,评点赏析,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金圣叹这个人吗?金圣叹是才子,是文豪,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我想,同学们知道他主要是因为他评点了一部《水浒传》,他还评点了《西厢记》,他的评点精彩、生动、富有独特的见解。今天,我请大家也来当一回才子才女,做一回评点,评点赏析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评点示例。

1、 金圣叹评点《水浒》示例

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

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

金圣叹评点:文中写情写景处,都要细细详察。如照顾火盆,则明林冲非失火也;只拖一条絮被,则明林冲明日原要归来,今止作一夜计也。

2、评点基本方法小结

选取细节

挖掘内涵

简洁表达

三、学生合作探究,自由评点,感受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和情感。

1、自读课文,选取人物的细节描写,揣摩这些描写表现了任公先生什么样的的性格、气质和情感,作简单批注。

2、分组合作探究,对选取的细节挖掘内涵,简洁表达,批注在文字周围空白处。

合作探究要求:

①快速推选组长组织本组评点,主要是监督组内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做到人人开口说动手写;

②任选三处进行评点,每处在每个成员发言完后将意见集中形成简短的文字;

③评点完后,推选一位组员发言,将本组评点得最精彩的一处展示出来。

3、推荐发言,交流评点。

4、自由发言,补充评点。

5、教师对照前面介绍的评点方法的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评点进行小结。

四、教师介绍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探究,使评点中对内涵的挖掘更深。

(一)关于《箜篌引》

1、朗读体会感情

2、解读内容

公无渡河。——劝诫:不该渡,不能渡,这一点甚至连渡河人自己也清楚。

公竟渡河!——质疑:不能渡,最终还是毅然渡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渡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悲剧。

其奈公何!——追思:我们又能对他做些什么呢?

3、问题探究

你如何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时表现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

种情感?

(二)关于《桃花扇》

1、简介内容

它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这里的“高皇帝”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

帝,他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身亡。

2、问题探究

任公先生在讲这处韵文时为什么会有“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这样激烈的表现?

(三)总结三处韵文的演讲中表现的任公先生的爱国热情。

讲《箜篌引》,他想到救国理想的破灭,想到同志的牺牲,心生悲情;讲《桃花扇》,他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讲杜诗,他为失地的收复张口大笑。他的悲,他的哭,他的笑,无不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而这种爱国真情的自然流露,深深感染了十三岁就考入清华的天才学子梁实秋,使这次演讲在他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至于二十多年后他还能记忆犹新。

(四)教师对第二阶段的评点进行小结。

评点赏析还要注意知人论世,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这样,评点就会更深刻,更精彩。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评点的方式赏析了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从中感受到了梁启超先生的性格、气质,还有他的“热心肠”,也就是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同时我们看到,学习写人记事的文章,关键是抓细节,于细节的揣摩中见人物性情。评点法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只要是自己的书,同学们不妨在阅读时随时圈点批注。等什么时候你把一本大部头的著作评点完了,说不定另一个“圣叹”就产生了,他也许不姓金,但可以姓李姓王姓刘什么的。

六、课堂反馈。

让学会简单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比如是否有了评点的意识,是否基本学会了评点。

【板书设计】

[ 讲《箜篌引》:悲理想破灭

情感 悲同志牺牲 ] 爱国

热心肠 [ 讲《桃花扇》:哭国家衰亡 ] 热情

[ 讲杜诗: 笑失地收复 ]

【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的第四步——教师引导探究后,由于感到时间可能不够,所以没有进行小结。其实,还是应该提醒学生:评点赏析、阅读鉴赏文学作品要善于知人论世。这是犹豫造成的遗憾。

2、课件中的板书设计在上课时没有展示给学生,这是疏忽造成的遗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设计 篇七

【三维目标】

1、外搜集梁启超的事迹,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地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探究合作,搜索信息,把握文章内容。

4、揣摩分析,借鉴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价和感受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或展示台和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壮语是谁?引出作者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

介绍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增加学生对该文阅读的兴趣

三、推进新课

听录音带并提出以下问题:

1、在你们心目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梁先生的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

自由朗读,分组讨论下面问题:

1、从演讲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有什么特点?作者梁实秋是怎么表现人物特点的?

2、这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四、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本文写梁启超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

2、如何品味对梁启超的外貌描写?

3、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

4、如何看待本文的简练文风?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课外查找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的看法发言,要真正的做到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作者这精彩而饱含深情的回忆性文章让我们感受了一位历史伟人的真实而又崇高的人格魅力,希望同学们学完本文后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六、布置作业

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演讲特点 人物特点

形象 有学问

幽默 有文采

动情 热心肠

率真 幽默率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篇八

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 朱海军一、导入──认识梁启超

1、我所知道的梁启超:

请学生谈谈对梁启超的了解。

2、梁启超及其子女:

演示幻灯片:梁启超青年、中年时期的活动及其照片,梁启超子女的照片。

3、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梁启超,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新课──走进梁启超

1、听课文录音:

伴随深情地课文朗读,同学们仿佛回到了清华大学的礼堂,大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好,听完录音,请大家谈谈感受。

2、学生谈初步感受。

3、评点文章,深入感知。

⑴ 出示评点法的要求:评点人物、写法。

⑵ 自主评点,汇报结果。

品人:

活动:

请同学补充:一个   的梁任公

让学生从学识和人品两方面概括,并尝试用对联形式概括。幻灯片出示胡适致梁启超的挽联。

品文:

为什么梁任公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他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热格魅力,还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出示:语言简练传神;抒情叙事相结合。

4、总结

三、拓展──缅怀梁启超

幻灯片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同学们齐读,感受青年梁启超的豪情,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布置作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篇九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 陈姗姗【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重点】

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方法】

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投影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 云南起义 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

⑴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

⑵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齐读生字词:

戊戌(wù xū) 叱咤(zhà)莅临(lì)迥异(jiǒng)             精悍(hàn) 激亢(kàng)箜篌(kōnghóu)酣畅(hān)蓟(jì)北

5、回答思考问题:

⑴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

⑵ 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 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5、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6、朗诵课文:

7、补充《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

8、课后作业:

找出文中细节及侧面描写的地方,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板书设计〗

梁任公演讲特点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稳 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识 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 酣畅淋漓(感情丰沛)

肖像特点: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肥大长袍

步履稳健

气质风神潇洒(潇洒自信)

眼神光芒四射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

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识)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

〖教学后记〗

这是我实习中上的第一堂课,由于没有经验,对时间的把握不好,课堂前半部分留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没有完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对《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内容的补充要留到下节课才能完成。但课堂过程中以讨论和结果发布会的形式非常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很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并敢于回答问题。但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有些答案很好,也是我没有思考到的。但是除了简单的表扬鼓励外,我不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结果与自己的板书设计结合起来,授课过程中比较拘泥于教案,显得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优点是教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洪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足在于时间掌握不好,拘泥于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梁启超在演讲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也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总结了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

2、首先,我们来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梁的形象。

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3、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举例:课文原句)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⑴ 直接表达:

①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②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③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⑵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① 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②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⑶ 完全含蓄的表达:

① 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②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③ 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教学后记〗

第一次真正站上讲台面对学生,总以为会紧张得语无伦次,但事实上,当我看到教室里一张张稚气的脸时,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按照教案中事先准备好的程序,我可以顺利的展开教学内容,学生的配合度也挺不错的。人生中的第一堂课就在紧张、兴奋中匆匆而去了。总的来说,这两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不足之处在于,对考点的把握还不到位。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设计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方面看,把握作者对恩师梁启超先生真挚深厚的情感,进一步了解梁启超的为人为学;

2、从内容方面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梁启超演讲的特色,以及成功的原因

2、对梁启超人格魅力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2、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感知性阶段

1、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民族处于孱弱挨打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他是谁?(梁启超)非常正确。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空的隧道走进大师,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板书课题)

2、相信同学们课下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我想找四位同学上黑板听写几个生字

莅()临戊戌叱咤()风云精悍()激亢()箜()篌()蓟()北

3、让同学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简介梁实秋和梁启超

明确:梁实秋(1902—1987),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梁治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等。主编过《时事新报》和《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他提倡以人性作为文学的核心与唯一标准的文学主张,与左翼提倡的无产阶级文学对立,批判把文学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否认其本身的价值。他所谓的人性本质上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即以理性为代表施加自我的控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

代表作散文集《雅舍小品》。另有《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秋室杂文》《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

他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师从康有为,共同领导戊戌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他逃亡日本,从此就用“饮冰室主人”这个笔名。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反映了他对国难当头的忧国忧民之思。

后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终觉政治黑暗,潜心学术。在文学、历史、经济、音韵学等方面都又建树。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长达一千四百万字左右。可以说他树立了一个时代的丰碑。

曾有人题赠挽联三十年来新事业、新知识、新思想,是谁唤起;百千载后论学术、论文章、论人品,自有公评。这是对梁启超一生的很好概括。

4、好了,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看过文章了,我想请问大家,这篇散文究竟是写人还是记事()明确:通过记一次演讲写人。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对梁启超及其这次演讲做了哪些描述,画出描写的句子,比如说外貌、语言、表情、内容等,学仿照课后习题一,做旁注。(3分钟)

板书:开场白独特外貌短小精悍

声音沉着有力梁启超:有学问

内容丰富有趣有文采、有热心演讲博闻强识、旁征博引、

表情表演酣畅淋漓肠手舞足蹈、生动有趣

5、有学问、有文学,大家都能看出,我想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梁启超先生的热心肠,下节课我请同学们回答

第二课时

(二)理解性教学阶段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俗话说要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我给同学们留下一道题,不知大家思考怎么样了。(提问)

明确: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要很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得首先把握几个知识点:文中的三处引用(1)《箜篌引》,请同学朗读。这是东汉文学家蔡邕的作品。选自他的《琴操》,但是现在据韩国学者研究,这是他们的《古诗源》上记载的朝鲜悲剧。不管事谁的作品,这都是一篇值得回味的小文章。

诗的大意是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欲渡滔滔江水,他的妻子紧追其后,想要拦阻他,但是他还是渡河了。于是伤心的妇人在岸边拿出箜篌,唱出这首悲凉的哀歌。《箜篌引》这一纯系发自内心的作品,没有雕饰,作为乐曲用的是哀伤凄婉的瑟调,乐器又是以悲著称的箜篌。歌词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更加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更多的引起听者心中的共鸣,闻者莫非堕泪饮泣。

表现了梁启超至情至性

(2)《桃花扇》作者孔尚任,主角侯方域,李香君。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他们的爱情为主线,政治变化为暗线。南明小朝廷的灭亡,标志着明朝的结束。结局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联系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国难当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率真、奔放、激情澎湃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通过以上三处引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梁启超先生,忧患、变革、爱国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就不难理解热心肠的含义了。

2。再好的材料和情感都事通过语言表达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语言特点。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二题,作者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义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文中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写好不好?

明确:本文篇幅短小,语意简练,梁启超事迹很多,但作者只是写记忆中中学的一次演讲。文中有四处对比写出了记忆深刻的原因(1)梁启超政治影响与他学术的对比(2)达官显宦的演讲和他的对比(3)梁文章、笔锋和演讲的对比。文章结尾于是我想到从前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照应开头,言简意赅。

但是文章有的地方似乎有的紧。如作者描写自己在茅津渡的情景就用一句话,一笔带过,这里似乎可以写详细点。结尾好像也有点简单了点。当然同学们可以又自己的看法。一千个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3。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有病句,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明确: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4。总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描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用语要准确生动。同时也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师,大家的文章也有错,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写文章和阅读时要树立正确的批判价值观,要仔细检查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5。作业:请大家回忆一下有没有哪位老师的一节课或哪位同学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学习目标】 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分析品味语言,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学习难点】学习作者怎样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简介】  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xx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xx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学习过程】 一、课前积累梁实秋名言: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二、文学常识及字词积累 加点字词注音: 戊戌 叱咤 莅临 迥异 精悍 激亢 箜篌 酣畅 蓟北 三、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并作旁注。思考1: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 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 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 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 )⑷ 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思考2:古诗《箜篌引》是朝鲜子高妻丽玉所作。请同学上台表演梁启超独特的开场白语言和动作。分析作者写这个细节的作用。《箜篌引》: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经他一朗诵,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在作者听后20年后仍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诗歌。印证梁启超演讲独特精彩,留给人的深刻印象。 )四、合作探究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1质疑语法⑴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  ⑷ 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2、质疑用词写法  ⑴ “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   ⑵ 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   ⑶ 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   (4) “热心肠”体现在哪里?(⑴ “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⑶ 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⑷ “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五、小组探讨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注意的是,每组每伴代表最多限说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六、学习探究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分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1、直接表达 (1)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份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2)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3)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4)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5)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6)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2、含蓄的表达   (1)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3)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七、课外作业  用叙事的方式写一位你最尊敬或者最喜欢的人,要求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少于300字。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1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后记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