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优秀9篇)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篇一

大家好,我是东铁匠营第一小学的文竹。我说课的内容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12册《圆柱和圆锥》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圆柱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主要表现在:“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这不仅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一个实际操作的过程。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圆柱的认识》是《圆柱与圆锥》的第一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体图形等知识,同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几何知识的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情分析:

圆柱形状的物体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圆柱。

为了更准确的把握学情,我设计了前测题,如下:通过前测题①②③可以看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圆柱有直观的认识,能从众多的几何体模型中准确地辨认出圆柱模型,86。2%的学生能列举出身边圆柱的实物。通过④⑤看出约有40%的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长、正方体的经验,通过用展开求面积、用底面乘高或转化的思想求体积等方法刻画圆柱。

(三)我的思考:

借助学生能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和学习立体图形方法上的经验,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操作中探究,应用中拓展,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目标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使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体验用数学思想探索问题的乐趣。

围绕课程标准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情分析所呈现的问题,我确定“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为教学重点,将“圆柱的侧面与它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在做一做中揭示课题,建立模型

1、从生活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揭示课题。

首先通过“找一找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进行回顾。接着说一说:“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找出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状的?再利用课件演示由实物抽象出圆柱几何图形的动态过程。从而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这部分我的设计意图是:从已学知识引入,引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圆柱实物,进一步从实物抽象出几何图形

2、做一做,感知圆柱特点――建立模型。

学生通过两人合作的方式完成“做一做”――教师已根据每组学生的情况,为各组准备了不同的学具袋:长方形和两组大小不同的圆,正方形和两组圆、平行四边形和两组圆。学生需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利用四边形和一组适当的圆进行圆柱体学具的制作。

做一做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既为后面的探究环节提供了学具,又经历了由“面”到“体”的过程,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这一难点提供素材。同时“用长方形长和宽两种不同的围法所制作出的圆柱也不相同”这一直观现象,也为后面探究圆柱的高进行了渗透。

3、汇报交流中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长正方体认识时,我们研究了哪些方面?(根据调研学生会说:各部分名称、特征、表面积、体积等内容),那么圆柱我们需要研究哪些方面呢?(结合学生说的内容进行板书)

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猜一猜等方式,交流圆柱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之后,由教师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高的名称。

在介绍高时有意选取两名分别用同一种长方形的长和宽围出的不同高度圆柱,提问:你们制作的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学生会说出:高不同。追问:哪里是圆柱的高?再利用课件加以演示。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长、正方体的几个方面,为进一步研究圆柱做方法上的引领。同时介绍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二)第二环节:在合作中自主学习,掌握特征、发现关系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体现的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梳理以往研究立体图形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要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我们就必须要先来弄清楚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四人为一组,开展合作探究

首先由教师出示合作提示:

(1)结合制作好的圆柱,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以及说一说的方式,交流归纳圆柱的特征。

(2)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图形?侧面与底面、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汇报交流(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结合汇报内容进行课件演示。)

汇报(1):学生结合一年级对于圆柱的认识及直观操作,能够较准确的得出圆柱两底面面积相等的结论。

汇报(2):在引导探究圆柱有无数条高这一特征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证明圆柱的高相等的。(学生可能通过测量或利用平行两个底面间距离相等进行证明)再通过出示挂面、牙签的图片与课件动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解。接着展示“硬币、水井、小棒”图片拓展学生头脑中高的概念――厚度、长度、深度就是高。将圆柱的高的定义进行外延,更好的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片断〕

师: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反思〕

一、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数学学习不仅仅在数学课堂上,在生活中他们也在不断地积累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圆柱形的物体在生活中可谓太常见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一定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积累了一些有关圆柱的知识和经验。基于“尊重学生的已知,引导学生的未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我提出了“你对圆柱有哪些了解?”的问题,试图通过这个问题,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和联结点,达到“立足旧知,激起学生灵动思维”的目标。从学生的回答不难看出,学生对于圆柱的整体把握显然不感兴趣,他们更多的关心是某个局部,如两个底面,底面的形状等。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对于我的这个安排学生并没有领情,举手回答的学生不多,我所想要看到的“各抒己见”、“百花齐放”的情景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冷场?除了学生进入高年级,由于生理、心理的诸多问题导致不爱回答问题,羞于表达,或懒于表现的原因以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平时的课堂上,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质量”,所谓的“高效”,牺牲了给学生说话的机会。渐渐的,学生也就习惯沉默了。

二、给学生发现的机会

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学生亲自把知识发现出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老师并没有把圆柱的特征“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圆柱体实物,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发现,去感悟圆柱的特征。特别是在有一位学生发现了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后我并没有就此作罢,而是让全体学生想办法证明这个发现。通过汇报我们不然看出,由于老师给了学生这个机会,其结果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从各自的视角出发,证明了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展示了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

三、生成需要互动

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大小相等”这个环节,在备课时预想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证明方法:1、将圆柱形容器的盖子取下与底面相比较;2、用圆柱形实物的底面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将另一底面和画好的圆作比较;3、用尺子量出两个底面的直径或半径作比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生3的说法就没有在我的预设之中。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想法?如何把握生成?是对教师把握课堂水平的一次考验。在这个过程中,令自己感到惋惜的是在生3回答之后,我竟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我用沉默这盆冷水,浇灭了该生创新的火花;我的无动于衷,击退了该生答题的热情。这样一来,创设一个敢于质疑,乐于表达的课堂学习气氛的想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后来的评课中,教研组长陈老师评价说:“生3的回答,从反面论证了圆柱的底面积相等,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学困生这样一次精彩的回答,独辟溪径的思路,我却视而不见,至今我还后悔不已。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听懂该生的意思,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另一方面,暴露出在我的思想深处,关注课堂的进程比关注学生多一些。因为学生的回答在我的预设之外,便敷衍了事,心里更想听到的是预设中的答案。后来这位学生的回答,我之所以满意,我想也是这种心理在作怪吧。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表现,重视教师评价对学生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而生成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有互动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生成,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1.jpg b7fb1960f662d04dfd57c9cfee1e4bca.jpg(5.49 kb)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评析】有效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的认识》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学生经历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展开图形状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或实验验证。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使部分学生大致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准备: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王牌、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小棒、ppt课件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在一年级就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你想知道有关圆柱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探索特征

1、先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体实物,再展示ppt圆柱形实物图片。

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圆的、直直的、上下一样粗)

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的形状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电脑课件演示:抽象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并指出像这样的几何体叫做圆柱体。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丰富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2、结合实物及模型,初步探索圆柱的基本特征。

要研究圆柱,我们首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

请你仔细观察你学具袋中的圆柱体或你收集到的圆柱形实物,圆柱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再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做一做,还有什么发现?

和同伴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吧。

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一下对圆柱的认识。

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

底面2个圆形完全相同平行

圆柱两底面和侧面垂直

侧面1个曲面

3、圆柱的底面和侧面

你是如何知道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的呢?

【教学预设】测量、画下来比较、拆下来扣上等。

生汇报后电脑动画演示上下两个底面圆完全重合。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两个底面完全重合?

围成圆柱的面和围成正方体、长方体的面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并感受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泛应用。结合电脑演示,是教学更加直观形象。

4、圆柱的高

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运用了多种方法研究认识了圆柱的底面特征。

下面再来看这两个圆柱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它们分别是跟圆柱的什么有关呢?

出示两个底面和高都不同的圆柱体。

【预设】高低不同,粗细不同,与两个底面大小及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

教师结合圆柱体模型演示并讲述:底面半径和高。

圆柱的粗细与谁有关?(底面半径)

圆柱的高低与谁有关?(圆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即圆柱的高)

圆柱有几条高?

连接圆柱上下底面上任意两点的线段都是圆柱的高吗?

同一个圆柱体上的任意一条高都相等吗?

电脑演示:连接上下底面圆心的连线段长就是圆柱的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且都相等。

你能给你手中的圆柱画高吗?

日常生活中圆柱的的高还有那些不同称谓?

例如:硬币的高教做【厚】;钢管横放时的高叫做【长】水井的高叫做【深】等。

【设计意图】圆柱高的认识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应突破侧面高的教学定势,以两底面间的距离从内外两个方面帮助学生认识高,画高。丰富学生空间意识观念。

5、圆柱的生成

试着把一张长方形硬纸板长边粘在小棒上,快速转动,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和同伴一块儿体验一下吧!转成的圆柱的半径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何联系?如果按短边转呢?又会怎样?

6、圆柱的侧面

先猜想一下如果沿着圆柱的高剪开,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

再拿出你事先准备好的圆柱模型、剪刀、直尺、色卡纸、胶带等物品做个试验吧。根据你的实验完成下列报告:

实验报告单

第小组组长组员

①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的是一个形。

②该图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有关。

具体关系是。

③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开、围裹等实践操作,把圆柱体的侧面化曲为直,培养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深化巩固,解决问题

1、下面那些物体是圆柱体,若是,请指出它的底和高,若不是,请说明理由。图略

【设计意图】巩固理解所学新知,重点区分圆柱和圆台。

2、判断题

3、小小设计师

4、小画家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逐步认识了圆柱体,我们都探究了圆柱体哪些方面?对圆柱你都知道了什么?

圆柱体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建筑、日常用具、工艺美术、产品设计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增加了许多情趣。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留心观察,加以利用。

五、板书设计:

底面2个圆形完全相同平行

圆柱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数条相等

侧面1个曲面

展开后是长方形

长=底面周长宽=高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

教材分析:

教材先呈现出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学生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学生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圆柱的认识》 篇五

预设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2、能清楚地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重、难点:

对圆柱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⑴半径是1 米 ⑵直径是3厘米

⑶半径是2分米 ⑷直径是5分米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体,提问:我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特征?

由此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

教师出示几个圆柱形的物体,“大家注意,你们看看这些物体跟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一样吗?请你拿出自己准备好的跟老师一样的物体,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感觉它们与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

三、探究新知:

㈠认识圆柱的特征

1、整体感知圆柱的特征:

谈话: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

摸一摸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板书: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初步感知: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深化感知: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动手测量哪条边上圆柱体上的高,哪条最为简捷。

4、圆柱的侧面展开:

⑴动手操作: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板书:沿高剪(长方形、正方形) 斜着剪:平行四边形

教师强调: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⑵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小组合作,操作展开的长方形图并观察。

同学交流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⑶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讨论:平行四边形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引导小结:通过割补的方法,也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四、巩固深化:

1、投影出示: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圆柱,哪些不是圆柱:为什么?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引导学生利用圆柱的特殊来解释。

3、完成第75页,学生自己操作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几个?今天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来说一说吗?

创意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圆柱形的平台。

数学教案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硬纸、剪刀、胶带、圆规、直尺、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渗透学习方法。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评析】用长正方体的学习方法来研究圆柱体,体现了研究方法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图片引入,探索圆柱的特征。

1.课件引出研究问题。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结合实物,初步探索圆柱的组成。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教师划一条侧面上的斜线,这是圆柱的高吗?为什么?两个底面圆心的连线是高吗?高有多少条?

师:大家的观察很仔细,确实圆柱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两个圆和一个曲面,并且两个圆的面积相等,在圆柱中,两个圆叫圆柱的底面,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圆柱有无数条高。(板书)

3.设置问题障碍,深化特征的研究。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把侧面剪开变成了长方形,是沿哪里剪的?(圆柱的高)这样就把侧面这一曲面转变成了平面。板书:化曲为直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4.课件演示,建构圆柱的特征。

【评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操作经验内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丰富了对圆柱特征的理解。在比较圆柱的侧面和底面圆的关系时,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推导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运用特征,解决问题。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评析】圆柱体的制作,引导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巩固练习,夯实基础。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 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 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2、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的特征。

三、 教具、学具准备:

圆柱体的实物模型、相应电脑课件、尺子、细绳。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他们有什么特征?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立体图形。

2.(课件出示)圆柱

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物体又是什么形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

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新授教学

(一)圆柱的认识

1.(课件出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许多建筑物设计成圆柱形,增加立体感、美感。看------这些物体外形都是圆柱形。

2.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

3.课件展示实物图。

师:这些实物的形状都类似圆柱体。

4.揭示实物图,出现圆柱几何图形。

教师说明:这就是圆柱的几何图形。我们所学的圆柱都是直直的,上下粗细相同的直圆柱,我们叫它圆柱。

(二)圆柱的面、高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课件出示)仔细观察,边看书思考:

(1)用手平摸上下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2)用双手摸一摸圆柱周围的面,你发现了什么?

(3)圆柱一共有几个面?是那几个面?

(4)圆柱上下两个面之间的距离在哪里?

小组长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明确:

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

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

4.小组合作,动手动脑。

(课件出示):

(1)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怎样?你有什么办法证明?

(2)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你发现了什么?

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5.屏幕演示,证明学生的结果是否正确。

演示完后,让学说出自己的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大小相等的两个圆。圆柱有无数条高。)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2.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四)操作实验

师:想不想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的?

1. 学生大胆猜想。

2. 课件演示。

提问:我们沿着罐头盒商标纸的一条高剪开,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宽和什么有关?(课件继续演示)通过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

使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什么呢?

(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也是圆柱的高。)

师:那么老师想知道圆柱的侧面积有多大,该怎样计算呢?(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x高)

三、巩固练习

1.读出下面个圆柱的有关数据。

2.判断

(1)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2)上下两个底面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

(3)圆柱体底面周长相等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3.填空

(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的圆形;周围的面叫做();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一个圆柱有()条高。

(2)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是12.56厘米,宽是3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9.42厘米。这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柱体有哪些特征?

五、实践作业

按照教科书第147页的图样,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再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圆柱的认识》 篇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那我们就做一个摸一摸的游戏好吗?瞧,老师手里有一个魔袋,里面装了几种物体,其中有我们学过的,也有我们没学过的,看看准能把我们没学过的物体摸出来?

师:(一个学生摸出几个圆柱体。)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没摸出其他的物体吗?

生:因为那些物体的面都是平平的,这几个圆柱有一个曲面,能够滚动。师:你可真聪明。像这样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能够滚动的物体,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圆柱。

[反思:采用游戏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摸一摸的游戏中初步感受圆柱的特征。然后通过对比、辨析强化对圆柱的认识,使课堂自然、真实、生动。]

2.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想知道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弯曲的那个面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生:我想知道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从大家的问题当中,老师看出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孩子。我听说咱们班级的同学都很聪明,自学能力也很强,所以老师想让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到书中去寻找答案,你们能行吗?

……

二、认识圆柱

1.自学并观察圆柱形状的实物。

师: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现在就请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独立阅读数学书74页和75页的内容,注意边读书中内容,边用笔画一画。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要结合你手中的圆柱体,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来感知圆柱的这些特征。

[反思:概念教学要求严密性和准确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观察实物,使知识得到整合。]

2.汇报并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

师:看完书的同学请把你了解到的知识和同伴交流一下,好吗?(小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介绍你们所了解的圆柱呢?

生:我知道了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

生:我发现圆柱有一个曲面,叫做侧面。

……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能准确地概括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来。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你是怎样理解完全相同呢?

生:我认为一模一样就是完全相同。

师:那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这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呢?

生:可以测量底面直径或半径来验证。

生:可以用卷尺或线绳测量周长来验证。

[反思: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只是源于对圆柱的生活感受,而当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自己的发现时,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兴奋的行为状态,就更容易参与到下面的问题解决中去。]

师:你们的办法可真多啊!现在通过课件演示,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大家的发现好吗?(课件演示:圆柱体上下底面重合图。)

师:(出示课件。)老师在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画了4条线段,这4条线段是否都是圆柱的高呢?如果不是能说出你

的理由吗?

生:这4条线段不都是圆柱的高,因为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所以说只有垂线段才是圆柱的高。

师:你概括得真准确。那么圆柱的上下底面之间有多少条垂线段呢?

生:无数条。

师:所以说圆柱的高也有无数条。

[反思:认识圆柱的高是学生认识中的难点,在此环节中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高,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特征,那么你们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准确地判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吗?(生判断后说出理由。)

3.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上下底面以及高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了,但是大家看圆柱的侧面,用手摸一摸是一个曲面,这是我们比较陌生的。大家猜想一下,这个陌生的侧面是否也能够转化成我们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呢?如果能那么有可能是什么图形呢?

生:我猜可能是长方形。

生:我猜有可能是梯形。

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究竟是哪一种平面图形,请同学们拿出小剪刀轻轻地把圆柱的侧面剪开,仔细观察剪开后的图形和圆 www.kuaihuida.com 柱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和同伴交流一下。

生:我发现如果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它的宽就是圆柱的高。

生:我和他剪开的图形不一样,我也是沿着高剪开的,可是我剪开后的图形是正方形。

生:我是沿着一条斜线剪开的,可是剪开的却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

生:我剪开的是不规则图形,但也可以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底面周长也是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长,高也是不规则图形的高。

(师根据学生的发现,投影演示侧面展开图出现的几种情况。)

师:从刚才大家的交流汇报中,老师看出了大家对圆柱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其中同学们重点研究的是圆柱的侧面积,我们把它展开就转化成了大家熟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不可以根据自己动手操作及投影演示的过程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呢?试一试好吗?

(生填表,师巡视指导。)

[反思:侧面展开图是本课的难点,通过剪一剪、看一看、比一比等手段化曲为直。使陌生的曲面转化成比较熟悉的平面图形,从而发现圆柱体的包装纸可以有多种形状,与自己原先的认识不一样,并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手段发现问题的本质,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这一研究问题的方法。]

4.小结。

师:刚才大家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手中的圆柱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法,了解了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从这一系列活动中看出了咱班同学那种自强、自立、协调合作的精神。我猜想同学们一定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也一定会应用这些知识吧?那我们现在做几道练习题来验证我们所学的知识好吗?

三、巩固深化——实际运用圆柱

1.我会填。

圆柱体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得到一个,它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2.我是小法官。

(1)圆柱的高只有l条。——

(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圆柱的侧面展开只能是一个正方形。

(4)圆柱的两个底面直径相等。

3.投影出示:圆柱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4.把一块长94.2厘米,宽31.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成一个圆桶,这个圆桶的底面周长是厘米,高是厘米。

5.实践性作业:给圆柱体罐头盒做外包装。

“圆柱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拓展。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是通过操作,看懂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3.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探索,提高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设想: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思路为:

1.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2.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创设了3个学习情境,即创设实践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情境。力争达到感知圆柱特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效果。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新课后,我们设计了针对性和发展性的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知基础。

下面,就第一点、第二点作以简要介绍:

第一,情趣导入,诱发新知。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因此,上课伊始,创设学习情境,在游戏中自然引出课题。

第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有效思考,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以及分析、比较,能够概括出圆柱的特征。

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理解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不同情况及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随机演示学生得出的结论,可能有的学生会剪出不规则的图形,我们也做了相应准备。

在整个教学中,以师生共同探讨“圆柱”的特征为主线,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的合作意识,力争促进学生的相互认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实践新课程中所提到的“人人学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反思:

我们团队的教师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和交流后,认为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伊始,采用游戏导入,当学生从袋中摸出比较陌生的物体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这个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并不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在触摸中初步感受了圆柱的特征,因而能准确地把它与学过的立体图形区别开。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提高了自主探究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实物阅读教材进行自学,很好地利用了教材,并且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几个活动连接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整体。

第三,注重学生多样化的思考策略。

教学中,充分为学生提供思考和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让学生验证“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上我们听到学生说出了4种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让每名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教学理念。

第四,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结束时为学生布置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为罐头厂家设计一个外包装。这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这一理念。

但精彩中难免也会有些遗憾:一是,语言有时不太准确。如:指着圆柱说“圆柱旁边有一个面是侧面”。教师过于急躁,如果说“圆柱除了两个底面还有一个曲面,它是圆柱的侧面”就会更好了。二是,应该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当有一个小组汇报出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不规则图形时,应该就势引导学生演示,让学生发现它通过割补法也可以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

反思了本节课,我们团队有了一点教学重建的设想:对于“圆柱的高”的教学同样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的处理应再深入一些。上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一下手中圆柱的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它的高有无数条,而且知道测量外侧的高比较方便,同时也为后面布置的实践作业奠定了基础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几何图形和圆柱的7。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的操作过程,体验比较、发现、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和展开图与圆柱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师:出示圆柱和非圆柱的物体,观察可以分成几了几类?

生:观察、思考、请生汇报。

师:指住圆柱一类,请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出示书10页下面的图)这就是圆柱,(板书:圆柱)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

生:思考、汇报,评价。

师:下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吗?

电线杆、粉笔、茶叶筒、通风管

生:自己判断、同桌交流验证。

师:关于圆柱你想知道什么?

生:思考提出问题。

二、构建新知

1、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师:请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观察由几部分组成?

生:观察、交流、汇报。

师:看书验证我们刚才的想法。

生:看书验证。

师:提问什么叫做底面?什么叫做侧面?什么叫做圆柱的高?

生:边指边回答师的问题。

师:出示圆柱的立体图形,请生上台用色粉笔涂出底面、侧面、高。

生:思考、汇报、评价。

师: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

生:观察手中的圆柱,找出底面、侧面、高的特征,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而后请生汇报,评价,补充。

(板书:大小一样的两个圆、曲面、有无数条高)

师:怎么证明上下两个底面大小一样?

生:说自己的想法。

师:我们做个小游戏好吗?(书11页的转动游戏)

生:动手做游戏。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说自己观察到的形状。

师:练习11页的做一做。

生:同桌男生指给女生看,女生判断正误。

2、教学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师: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好吗?请生上台一边说一边动手剪给学生们看。

生:汇报,补充,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几种情况?如果只是沿圆柱的一条高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后出示剪好的展开是长方形的图),一定是长方形吗?有没有正方形的情况?什么时候圆柱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生:再次讨论、交流、汇报,评价。

师:请生上台一边指一边说给学生们听。(板书:长=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圆柱的高)

生:再一次自己边指边口述。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四、课后小制作12页的做一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9篇《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圆柱的认识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