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有的人》教案【精选7篇】(有的人优质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7篇《有的人》教案,希望在有的人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有的人》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学习重点:

对比写法的好处。

学法提示: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以鲜明的对比,抒发作者的感情,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认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用“∕”标出语气的停顿,用“”标出重音。

(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群众把他抬得很高很高。

2、《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xx,怀着xx情感而写的。

3、“有的人”诗中指xx和xx的人。鲁迅先生属于一种人。全文采用对比手法,褒贬鲜明。作者从鲁迅生前xx,去世后xx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4、我能理解诗句中的几个词语

5、这首诗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xx节)

第二部分(第xx节)

第三部分(第xx节)

6、我有几个问题要与同学交流

(二)合作探究

阅读提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1、第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2、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人作了对比?如何进行对比的?

3、体会“骑在人民头上”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中“骑”和“俯”字的妙处。

4、“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你如何理解这节诗。

5、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有什么作用?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出一个什么道理?

7、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为什么不直接以纪念鲁迅为题,而取名为“有的人”?

(三)拓展延伸

某xx人

——泰戈尔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芒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xx爱之神发现了你

1、这首诗所赞美的你和课文里的“有的人”有哪些相似的美德?

2、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相关链接

臧克家xx(1905~2004)他自幼受祖父、父亲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古典诗文基础。1925年首次在全国性刊物《语丝》上发表作品,署名少全。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以凝练的诗句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他除了有意识地学习古典诗词的结构方法,形成凝重、集中、精粹的风格之外,还苦心追求词句的新颖、独到、形象化,但又不失平易、明朗和口语化。

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其中《有的人》《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作品,多次被选入语文课本。《有的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臧克家同志的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10月,他被世界诗人大会和世界艺术文化学院授予荣誉人文学博士;同年12月,获第七届今世缘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苏教版《有的人》教案 篇二

目的要求

1.理解诗中对鲁迅先生的热情赞颂,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理解对比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3.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要点难点

1.体会诗歌中带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现代诗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东诸城县一个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时代在农村度过,农民的苦难引起他的深切关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学时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1923年中学时代开始习作新诗。

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山东大学读书期间正式创作新诗,先后出版了诗集《烙印》(1933)和《罪恶的黑手》(1934)。这两个最初的诗集,集中描写了旧中国的黑暗,突出表现了农民遭受的重压和悲苦,抒发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当时新诗坛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毕业后,臧克家又写下了长诗《自己的写照》和短诗集《运河》等作品。

抗战爆发后,臧克家在前方进行宣传文化工作达5年之久。写下大量颂扬抗战将士,歌咏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恶的诗歌,出版了《从军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诗集。

抗战后期到达重庆,又创作了《古树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响的诗集,继续为农民的苦难呼喊。抗战胜利后,他又及时写下了很多政治讽刺诗,揭露国统区的黑暗、腐朽,有《宝贝儿》、《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诗集出版。

臧克家的诗作,以纯朴凝重的笔调抒发了真挚深重的感情,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以对农村生活的关注而被称为“农民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臧克家继续创作新诗,计有《春风集》、《欢呼集》等诗集。臧克家的主要创作分别收在《臧克家诗选》(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说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诗作之一《有的人》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它通过两种人的鲜明对比,热情地歌颂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精神,无情地鞭挞了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启示我们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段落大意

全诗共七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是全诗的总起,摆出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人,并就其生命价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至4节):是对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的具体阐发,从不同侧面写这两种人对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至7节):是全诗的收尾,从人民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正确地归结出他们各自不同的结局。

主题思想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鲁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伟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骑在人民头上”,“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写作特点

对比,也叫对照,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用比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说明,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比如这首诗的开端,第一、三句,从人的自然生存现状写不同的两种人。至于这里的“活”是怎么个活法儿,这里的“死”又是怎样的一种死,并未标明,潜伏着疑问,

可谓“蓄势待发”。第二、四句,又说那明明活着的人却是“死了”;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还“活着”,使上面的疑问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这是从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这个角度,来分别喻指他们“生”与“死”的意义的,这是虚写。由这个简洁而又意味深长的开头,引出了下面的连续对比,层

层荡开,步步深入,把反动统治者的卑劣、丑恶、渺小揭露得淋漓尽致;又以此为反衬,把鲁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纯朴、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鲜明,令人敬仰。特别应提到的是,为了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选用了两两相对的反义词,如:“骑”与“俯”,写出了对待人民群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力地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到底

诗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颂与鞭挞的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摆在读者面前,一种虽生若死,另一种虽死犹生,鲜明地构成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诗就顺着这对比一直写到底。如果说第一节是极概括的总的对比,那么后六节便是具体的、形象的对比。2-4节对比了他们与人民的关系。第2节从外在表现看:一种是昂头“骑在人民头上”;另一种是俯首“给人民当牛马”。这后一种是从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衍化而来的。鲁迅原用来表示自己对人民与对反动派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此处发展为对人民两种态度的对比。第3节从内在思想看:一种想扬名传世;另一种想作无人知道的小草。这后一种也是从鲁迅《野草·题辞》的意思提炼而成的。鲁迅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此诗中“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攻”,表现的是一种完全彻底的牺牲精神。第4节从生活目的看,一种是利己的;另一种是大公无私的。这三节诗人客观描述了两种人不同的形象,对比鲜明突出。5-7节又与前三节一一对应地对比了他们的不同下场。反动派是藐小的,名声是短暂的,下场是可卑的;给人民当牛马的是伟大的,名声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这三节中,诗人主观评价了两种人生追求所得到的两种人生结局。诗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人,而是虚指一类人。因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义,给人启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对比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的现实,同时亦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突出。

作业练习

一、《有的人》是政论的诗化,又是诗化的政论,它既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启示我们去思考做人的道理。作品中所说的两种人,一种是指什么人,另一种又是指什么人?读了这首诗以后,试运用正确的标准,从古今中外的实际生活中,分别找出上述两种人的实例来,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二、分别找出下列各个词语的反义词。

1.伟大2.腐烂3.满4.陌生5.宽广6.损7.骄横8.无忧无虑9.俭朴10.生气勃勃

三、判断正误。

1.《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诗。()

2.这位当代著名诗人还曾先后创作了《老马》、《罪恶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3.这首诗的题目《有的人》,是指鲁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为“有这样两种人”,是不对的。()

4.鲁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写的《死》这篇文章里,叮嘱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叫人们“忘记”他。这和那种“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的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5.下面是鲁迅《野草·题辞》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语序不正确:“①熔岩一旦喷出,②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③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④将烧尽一切野草,⑤我自爱我的野草,⑥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正确的语序应为:②①④⑥⑤③。()

答案

二、1.渺小;2.新鲜;3.缺;4.熟识;5.狭窄;

6.增;7.谦逊;8.多愁善感;9.奢侈;10.死气沉沉。

三、1.√;2.×;3.×;4.√;5.×。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学习这首诗,要能够理解诗歌的深刻含义,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在讲清重点章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一篇纪念革命英雄张思德的文章中,毛主席指出:“(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指出死的意义有轻有重。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举例说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歌名篇《有的人》。

二、作者介绍以及背景介绍

1.作者:

臧克家,诗人,生于1905年,山东诸城人。他的诗作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

2.写作背景:

1949年全国解放后,臧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3.释题:

学生自读副标题后明确:“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带。

由于本诗不存在语音方面的疑难,因此,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然后齐读全诗。

3.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

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作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然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远流芳人间。

3.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五、学习诗歌第二部分

1.女生齐读诗歌第二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对比,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将两种人进行对比的?

明确:是从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来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2)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百世”;(3)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1)“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2)“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4.思考:这首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感”具体形象。如果将这一部分中的第一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请陈述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后明确: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骑在人民头上”这典型动作,加上“我多伟大”这典型语言,二者连接起来,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这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贴切的比喻,准确、生动地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5.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然后争取背诵下来。

六、学习诗歌第三部分。

1.男生齐读诗歌第三部分。

2.思考:这一部分同样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注意,这一部分又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对比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是从人民群众对这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的。

3.思考:这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明确: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4.思考: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两句诗又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名字刻人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界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

“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然后背诵第三部分

七、课文内容学习小结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总结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对比是这首诗歌的主要写法。鲁迅先生的一生始终站在文化斗争的前列,他的伟大精神正是在这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对比的写法来赞颂他,非常符合斗争现实,同时也有较强的生活真实。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使主题更加突出。

八、指导学生朗诵诗歌

九、布置作业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了解鲁迅入手

1、出示有关鲁迅的图片:你们认识他吗?(鲁迅)

2、讲讲你知道的鲁迅的小故事。

师述: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用手中的笔跟敌人战斗。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

(出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3、(介绍背景)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板书:有的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来,读读这首诗。

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2、指名读,纠正、评价。

3、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听录音朗诵。

4、自己再读,边读边思考,看有什么发现。

三、读悟结合,深刻领会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小节。看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第一小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出示填空问题: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该怎么读这两句?

第一句:轻蔑地、鄙夷地读……厌恶地、痛恨地读……

第二句:庄重地、惋惜地读……肯定地、赞颂地读……

可以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来谈。

2、你还有哪些发现?

交流,引导感悟。

a、发现两处化用鲁迅作品的诗句(如果没有发现则点拨:诗歌是为纪念鲁迅而写,却好象一次没提鲁迅啊?)

⑴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学生说后,幻灯出示《自嘲》)导读: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爱戴他,齐读第二小节。

⑵(幻灯补充《野草——题辞》)

自读:“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导读: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怀着深深地敬意赞颂他:齐读第三小节。

b、发现对比、反复的表达方法。

c、诗人的语言通俗易懂,却又形象生动,你觉得这首诗用得最生动形象的一个字是什么?

(在学生赏析的字当中,挑出一个“摔”来重点赏析: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

指导带着仇恨读)

3、导读5—7小节: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指名三个同学分别读5、6、7小节,读中访问、指导。

4、“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鲁迅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回忆他: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拓展练习

1、说: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会想道什么样的人?

2、写:模仿这首诗对比的写法,写两句诗。

3、交流,点评。

五、总结教学:

学了这首诗歌,你有些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1、把感受特别深的诗句抄写下来。

2、学习对比、排比的方法,自己创作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有 的 人

对比

活着

↑ 反复

死了

教学反思: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六(3)班上了《有的人》这首诗,这是本册书后面补充的阅读篇目,所以我安排一个课时完成。我的目标是希望能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地发现诗歌的内涵和写作的特点,并且能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对两种人的不同感情,最后还能学习这首诗歌的对比手法,再写一节(2句)。课前布置了预习和搜集相关资料。

教研员曾桂英老师和教学处两位主任,以及刘日华等十来位老师莅临课堂指导,课后,他们向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首先,老师们肯定了这节课的优点:1、是善于启发思考,学生学有所思;2、善于指导朗读,读得有层次,有进步;3、善于驾驭课堂,流畅,不拖泥带水;4、善于挖掘素材,音像的、文字的。

老师们更从帮助我角度出发,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1、讲讲鲁迅的小故事,帮助理解鲁迅的高尚品格;2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你还知道谁?”时补充“感动中国人物”——孟祥彬的故事,再写,降低写的难度。3、有些地方衔接不够自然;4、板书不够震撼心灵。

我深深感到老师们对我的鼓励和爱护,其实上完课,我也有自己的反思。首先,老师们所肯定的优点原本是我所追求达到的效果,但还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孩子们比较紧张,在自主发现的环节,其实自主性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孩子们为什么紧张,其实可能是我自己不够放松导致的,也有可能是读的还不够,不够熟,所以还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点操之过急。

第二,设计的是非常流畅的过程,没有给可能突发的事情预设时间,所以时间紧,知道按原计划完不成的情况下,就做了一些舍弃,造成某些衔接的不够自然。一是开头导入对课题读法的两次纠正,二是对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的重复读和指导,三是指名串读课文时的指导超出了预计。这反应我备学生一块做得还不够。但同时我也想,真实的课堂才应该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没有能衔接自然,就反应出我的应变能力还需要锻炼,对课的设计应该有多个方案。

经过思考,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不贪多、贪全,求实,砍掉写的一块,将读进行到底。读出层次,读出个性,读出味道。

《有的人》教案 人教版六上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的人》,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向各位评委说课。

一、教材

本单元编选的5篇诗文均是励志类,它们虽然时代不同,体裁不同,但它们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我想,其目的是激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二、教法

教授这堂课,我的做法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这首诗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个方面去体味、理解。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为了表明教师对诗的认识与理解,我拿当下网络流行的“梨花”诗,与本诗对比,借以加强学生印象,并辩明是非。

三、学法

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诗。“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教师点拨理解这首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并领会这首诗的主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我们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然后提问同学有关鲁迅的知识,重点介绍《自嘲》,从而引出这首诗《有的人》。教师配乐朗诵这首诗。同学们自读,配乐诵读。然后从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几方面进行学习,并总结这首诗对比写法。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有的人》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2、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3、认识本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

2、通过读,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3、把较难懂的内容(第三、第六、第七节)讲清楚,讲透彻。

教学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2、体会用诗讲道理。

教学难点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3、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课后题。

第3、4课时:理解对比的写法,和本诗蕴含哲理。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

(第1节)(第2、3、4节)(第5、6、7节)

人生意义

(对比)(对比)(对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作家简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三、解题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这苜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导入

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间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举例说明)

《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五、通读课文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课后题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说说这两句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不同含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躯壳活着,它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宇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活"宇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3、体会:“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申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迸行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把鲁迅的形象写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4、体会: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反动统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认为"刻入石头"是万全之法,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道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活力、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WWW.JIAOXUELA.COM〉鲁迅先生无限崇拜、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

5、体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骑”、“摔”、“垮”字分别说明什么?

(“骑”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6、理解课后题二:

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又应当怎样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末,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刻入”和“烂”是讥讽、嘲笑,是对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动派的鞭挞、讨伐;“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热烈歌颂。)

六、课文分析

1、这首诗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2、小结: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3、教师提间:这首诗所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的影响,在于它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想一想,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所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而作的,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因为诗人是"借着纪念鲁迅这样一个机会,用诗作为出口,抒发心中的积愤"(臧克家语)。诗中不仅歌颂了伟大的战士鲁迅,而且热情地赞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千千万万向着恶势力冲锋陷阵的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同时,也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诗中写的两种人,代表了两个阶级的斗争,从而深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恶势力的无比憎恨,对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先驱的崇敬和热爱。)

5、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一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一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6、课后题五:

毛泽东同志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而这首诗却说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应该怎样理解?

(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小草"与这首诗里所说的"野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没有坚定立场的骑墙派,后者指愿与旧社会同归于尽,一起被革命烈火烧掉,为革命斗争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鲁迅说,"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这黑暗的社会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鲁迅先生以彻底革命的英雄气概,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课后题六

《有的人》语文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7篇《有的人》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有的人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