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教学教案7篇(数学领域优秀教案2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这里的7篇数学教学教案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教学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数学教学教案 篇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中国学习联盟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 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 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 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学生明确:

数学教学方法 篇二

把握教材

学的学习过程相对漫长且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思考,因此无法对数学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结。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开始前,老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结合单元的知识点结构,引导学生对数学脉络有一个思考和总结,并逐渐构成属于自己学习数学的知识结构。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做题的情况,把这一单元中的重难点和盲点进行重点强化讲解,并纠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如,复习《比例》这一单元时,可根据学生平时做题易混淆的知识点和对这一单元所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梳理和汇总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可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将自己小组的结果探讨汇总在纸上,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与切磋,并最终形成这一单元的复习知识的方案。以这样的复习方式,可让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将知识贯通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的能力。

数学教学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目标分析】学生通过一些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算式的含义,熟练计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以及6和7以内的减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够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1.看图列加减算式。

2.听写口算。

4+3=2+5=3+3=7-6=6-3=

1+5=7-3=6-4=1+6=7-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看图列式,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幅图,提出问题列出“一图四式。”在让学生说出得数的同时,说一说自己的算法,不仅可以体会算法多样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基础练习

1.同桌合作,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6?并说一说算式。

预设:2+4=6,4+2=6;3+3=6;1+5=6,5+1=6。

2.独立完成,哪两张点子图合起来是7?并写出算式。

预设:1+6=7,6+1=7;2+5=7,5+2=7;3+4=7,4+3=7。

3.做找朋友游戏。

把算式、得数分别发给学生,拿算式的学生去找拿得数学生,或者拿得数的学生去找拿算式的学生,并要说:我的朋友在哪里?相应的学生要说:你的朋友在这里。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同类的题目,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达到了复习6、7的加减法的目的。

(三)活学活用

1.完成教材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内容,由组长进行判断。

(2)出示转盘,让学生说得数。

2.独立完成45页第11题。

学生之间进行判断。

3.合作完成44页第9题。

抽卡片说减法算式。比如,两位学生分别抽出2和7,说出减法算式7-2=5。

4.完成45页第10题。

计算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巩固6、7的分解、组成,并优化算法,为学生进行6和7的口算练习做准备。通过计算比赛,让学生熟练掌握1~7的加减法计算。

(四)挑战自我

完成教材45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后在组内进行展示。

2.在全班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得出规律,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为后面学习6和7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五)归纳梳理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有关6和7相关的加减法知识,在看图解决问题时有什么困难吗?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篇四

这一段时间的培训中,我比较认真地看了各位专家对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尤其对他们讲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今后改进的措施、办法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确实收获不小,感觉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一个狭小范围内计划着自己的工作。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这次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彻底改变自己。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转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数学学习探究过程中,不再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为学习集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数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四、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就能够通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是说说而已,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乐于参与远程研修,我也乐于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成长,我也更乐于实践课堂教学。

六、我也从班级成员的提问、评论、作业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能积极提出自己遇见的问题,也能毫不保留地讲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对班里成员提出的问题能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步,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地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大力改进我的工作。

数学教学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借助直观并通过知识迁移,探索和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前后是具有连续性的,知道旧知识可以解决新问题,体会“转化”的思想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单位“1”的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练习回顾。

(1)单位换算。

30厘米=()分米;120分=()小时;20xx千克=()吨。

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的方法。

(2)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4÷25=();=()÷();()÷7=。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题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既是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知识的一个回顾,也为本节课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提供了形的依托。

(二)创设情境,探索研究

1.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鸡20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1)阅读与理解。

教师:“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是什么意思?(学生自主交流讨论)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

教师:“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怎样理解?

交流后得出:就是求20只是10只的多少倍。

(2)分析与解答。

教师:这里第一个问题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鸭的只数“10只”。)

教师:根据分数的意义又可以得出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对应图示。

教师小结:把10只看作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平均分成10份,每份1只,7只就是这个整体的。

教师:那算式该怎么列?

引导学生得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求7只是10只的几分之几,可以用7÷10。

得到算式:7÷10=。

教师:例题中的第二个问题“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又该如何解答呢?

引导学生回忆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除法解决。将问题转换成20只是10只的几倍,得出算式:20÷10=2。

(3)回顾与反思。

教师:上面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可以通过比较这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后反馈)

相同点:都是用除法计算的。

不同点:前一题的商是一个分数,后一题的商是一个整数。

教师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都用除法计算。在上面的两道题目中,都是以鸭的只数(也就是单位“1”)作除数,得出的商都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都不能注单位名称。所不同的是,前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得到的商是小于1的数;后面的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到的商是大于1的数。

教师: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预设:鹅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鹅的多少倍?鸭的只数是鸡的几分之几?

小结解题方法:先找出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7÷20=;20÷7=;10÷20=。

(4)自主练习。

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动物园里有大象9头,金丝猴4只。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先找一找单位“1”,然后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理解。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理解。

2.理解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名数。

(1)出示题目9 cm=dm。

教师:根据以往的方法,这道题该如何解决?当两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商应该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自主练习。

练习完成后师生交流讨论。

(2)比较这道题与本节课开始时的第1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都是用进率去除得到结果。

不同点:第1题当中的数值都可以除尽,商是整数。这道题中的数值不能除尽,商用分数表示。

得到答案:可以用9÷10=得到9 cm= dm。

(3)教师:想想这个例题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吗?

(回顾今天所学的课题,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说出9 cm=dm就是求9 cm是10 cm(10是进率)的几分之几,也可以用9÷10=,所以9 cm= dm。

教师小结: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都用进率去除,能除尽时商用整数表示,除不尽时商用分数表示。

(4)自主练习。

79 dm=m;56 cm2=dm2;133 dm3=m3。

(让学生在做之前说一说每题各个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把知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会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一个3平方米的花坛,种4种花朵,每种花平均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种5种花呢?(用分数表示)

2.五(1)班共有17幅书法作品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其中4幅作品从全校255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并获奖。

(1)五(1)班获奖作品占全班参赛作品的几分之几?

(2)五(1)班参赛作品占全校参赛作品的几分之几?

(在做之前,让学生说说两小题中的单位“1”分别是什么?)

3.单位换算。

53 mL=L;23千克=吨;

13秒=分;48公顷=平方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生活实用性。

(四)课堂小结,回顾全课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先找题中的单位“1”,然后以单位“1”作除数进行除法计算。)

2.把低级单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名数,如果得不到整数商,该如何表示?

(让学生注意改写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计算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表达能力。

数学教学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的结束是教师对一节课有计划、有目的的结束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进行及时的巩固、概括、运用。把新知识新技能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教学行为称为结束技能。

对于任何一项活动,结束都是很重要的。“善始善终”就是告诉人们做事情既要有好的开头,又要有好的结尾。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结束不予重视。或者一听到下课铃,不管讲到哪里,就宣布下课。或者,讲完课后放手让学生作练习,不闻不问。这都是教师备课不精,计划不周所至。这样的结束对学生的认识活动没有什么帮助。

课堂教学结束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的基本技能。良好的结束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将系统的知识、技能完整地再现于学生面前,不仅使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学生获得掌握知识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本节课我的训练技能即是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一归纳总结学习内容;二、概括提炼,升华知识点;三、学生自我学习;四、布置作业,置疑生趣。

教学过程:

训练技能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篇七

一、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活”,延长高中生的有意注意

高中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实践锻炼中,逐步养成了较为持久的有意注意和较强的学习品质。但高中生在现阶段高强度、高态势的学习压力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和学习情感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高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感,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发挥多样性教学策略,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起高中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延长高中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实现高中生有效学习效能更加显著。如在“等比数列”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解法等相关内容,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等内容,在等比数列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先采用情境性教学策略,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案例,营造能动性学习新知的教学氛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共同探析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此基础上,再共同来探析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在问题练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找寻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这样,高中生在不同方式、不同样式的教学策略活动中,学习主动性更加强烈,有意注意的时间更加持久。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也是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和要求,更是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目标性不强,方式不够科学,效果不够明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要将能力培养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策略中,发挥教师“释疑解惑”作用,将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使高中生学习技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三、教学要求的设置要“真”,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考政策的制定更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切合新课改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的方向及热点更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要求的设置上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突出“求真务实”的特性,将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总之,有效性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学生主体实际,凸显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求“活”,能力培养上求“实”,教学要求上求“真”,促进高中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全面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7篇数学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数学教学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