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项羽之死的教案优秀9篇(项羽之死教案知识与技能)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项羽之死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9篇项羽之死的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项羽之死教案 篇一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项羽之死》教案 篇二

【教学重点】

1.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 把握项羽的形象

3.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难点】

同重点

【课时安排】

课时

第一课时

理解文意,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

【教学过程】

一、读

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大家正音。教师提醒个别句子的断句,例“地方千里”应断在“地”之后。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课文至少 2 遍。

二、通

1、 因本文不难理解,故逐段由学生提出不解处,师生讨论解决。

2 、教师勾画重点实词、虚词。

注:本课虚词重点复习“之”和“为”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把握项羽的形象,形成自我评价。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导入

二、概括情节,分析人物

1、师生共同梳理出三点情节,学生用“从 情节中我看出项羽是一个 的人”概括项羽的形象。

教师随机板书示例:

情节 人物

垓下之围 慷慨悲歌、儿女情长

东城快战 勇猛无敌、自负逞强

自刎乌江 知耻重义(沽名钓誉)

(学生只要结合文本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联系《鸿门宴》中项羽的表现,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

3、纵深拓展。

教师给出《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项羽的生平大事,并与刘邦作对比,以期使学生对项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料: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

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三年,杀宋义,夺上将军位。

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巨鹿之战后,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沛公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二年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阴杀之。

汉三年四月,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同年,项羽中刘邦反间计,项羽疏远范增,范增死。

汉四年,楚汉订立盟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项羽引兵东归。

汉五年,刘邦与韩信、彭越联手,围项羽于垓下。

4. 激情评说:“赞”?“贬”?

学生评说。

赞:

教师随机亮出自己观点:项羽之所以被许多人奉为英雄,是因为在他身上少有刘邦的狡诈、奸猾,他不论成功时还是失意处,始终是一个磊落的大丈夫,这正是中国人很为看重的一面;虽然项羽很自负,但你又可以说他是很骄傲,他的确是一个内心很骄傲的人,即便是在最后面对生死抉择,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你可以说他愚蠢、沽名,不能卧薪尝胆,笑到最后,你也可以说他禁不起挫折,不能像刘邦一样愈挫愈勇,但项羽留下的却是很动人的“真性情”,仅有这一点,这个人就是可爱的,再加上他的盖世的武力和曾经的辉煌,“英雄”之于他不就很顺理成章了吗?因了司马迁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为调动学生,教师可酌情推出下面一段文字:

项羽之死——英雄完美的谢幕!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 1945 年 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贬:

重点从项羽的残暴、尚武和政治上的幼稚来谈。

教师可重点引司马迁的评价: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史记 . 项羽本纪》

三、布置作业( 2 选 1 )

1、 小练笔:项羽,英雄否?(不少于 400 字)

2 、项羽之精彩酷评。(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体会司马迁简练生动的史家笔法。

【教学过程】

一、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评价导入本课的文学鉴赏

二、鉴赏 司马迁简练生动的 史家笔法

1、 先让学生谈谈对本文语言的感觉,最好能举例说明,为鉴赏热身。

2 、教师视学生情况抛砖引玉之“砖”

(1) 项羽自刎之前的“笑”字——英雄

(2) 项羽快战之后的“何如”——活画出自负的项羽(可让学生想像当时项羽的神态、衣服上的鲜血,并与刘邦的口头禅“为之奈何”作比较)

3 、完成课后练习四的赏析。

项羽之死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英雄末路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 儿女情长

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 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自负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知耻近乎勇。 ③ “笑” 高傲、自负。 ④ 赠马 重义

(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 赐头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小结: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项羽之死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

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演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板书:破釜沉舟、莫敢仰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xx的人。

板书: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提问: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此时项羽是一个xx的人。

板书: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句子来记录这段历史,

我们可以怎么说?

项羽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自为慷慨悲歌作别虞姬。接着带领骑兵冲出重围在东城又被围困,与汉军奋力激战,突破包围,来至乌江岸边。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他东渡称王的提议,将爱马送给亭长,将头赠给来追杀他的对手,自刎而死。

板书: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2.梳理情节。

提问: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垓下之战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用三个短语来概括

这三个场景,可以怎样概括?

板书: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提问: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此时的项羽是一个___。

4.展示画作,简评优劣。

美术班的同学除了能用语言表现自己心中的项羽形象之外,还可以用画笔来展现他

的形象。

你为什么这样塑造项羽的形象?

你认为他画得好吗?为什么?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一)垓下之围(师生对话,教师解读点拨)

1.教师范读第一段

2.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

(项羽这个豪爽勇猛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人,为项羽的形象增添了一段柔情。展现了他多情善感的一面。也将他有心保护心爱之人和心爱之物却又无可奈何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3.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4.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5.这首《垓下歌》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再现项羽当时的心境和处境呢?

6.生读《垓下歌》,师点拨,生再读。

(二)东城快战(学生用点评法把握人物性格、形象)

1.生自由朗读二、三两段。

2.这个片段又着重展现了项羽哪个侧面的形象?请大家仔细品味这两段文字,在最打动你的句子或词语旁边作一些点评。

幻灯片示例-学生自作点评-交流展示(教师点拨指向人物形象)

如学生点评不到位则补充提问:

①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②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

③你们认为项羽的这场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有价值,一场必败的战斗有什么价值呢?可以展现项羽的神威,以及项羽一向自负神勇,“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迷信个人能力的性格特点。没有价值,那么司马迁为何要浓墨重彩地写这一笔呢?可以充分展现项羽勇猛无敌的形象和印证“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的说法,显示项羽迷信个人能力,不能自省失败的原因。)

3.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师备资料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情节:阴陵迷道,绐陷大泽(揭示末路英雄丧失民心,写他不惯骗人,也从不相信有人敢欺骗他的直率、粗犷)

语言: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汉将。(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遂”字写项羽轻取敌人的神威,于千军万马中取敌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

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三)乌江自刎(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题,把握人物形象)

1.点学生朗读第四段

2.学生对人物神态、语言进行赏析。(分组合作探究)

①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得出来!)

②“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

③“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④“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

3.齐读“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无愧于心乎”、“吾知公长者……以赐公”、“若非吾故人乎?……吾为若德”。

四、总结评价人物形象

1.小结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斩将

嗔目叱之

弛,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拒渡、赠马、赐头

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对比

通过对项王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惊-起-饮-歌-泣”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慷慨悲凉的《垓下歌》,展现了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通过描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

通过对项羽临死前据渡、赐马、赠头一连串情节中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与同样节选自《项羽本纪》的《鸿门宴》一课一场写多人的手法不同的是,《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经过刚才的一番探讨,我们对项羽的形象应该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请大家再来说说自己心中的项羽。

项羽是一个____的人,因为____,所以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____。

3.你们喜不喜欢、欣不欣赏项羽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的人物呢?谈谈你的看法。

4.师总结

项羽是有真本领、真气概、真性情的英雄!尤其是他有情有义的性情和男儿血性让后人叹赏不已。刘邦逃跑时弃父抛妻,竟然三次气急败坏地从车上推下自己的亲生儿女,只想着自己如何逃脱,而项羽明明能够逃脱却拒渡、赐马、赠头,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难怪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他的真本领、真气概成就他为英雄;真性情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他一生中几次关键时刻都被自己的性格特点耽误了。他快意恩仇,为报国仇家恨,坑降卒,烧宫室,失去民心。他凭真本事闯天下,不喜阴谋权术,所以,张良、韩信、陈平之辈,“谋士无用武之地”,都转变风向投靠了刘邦。他优柔寡断,鸿门宴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战争从来都不讲情义,政治更不会讲,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人的历史观,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但项羽是个例外,作为一个失败者,他依然被尊称为英雄。何也?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珍贵无比的尊严。项羽决不肯因为失败而放弃他的骄傲和尊严。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

司马迁尽管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让我灭亡,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的英雄本性和对尊严的固守仍然使司马迁满含景仰、惋惜和感伤传其事迹并将没有登上帝位的他列入帝王本纪之中。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而项羽,尽管兵败身亡,仍不失为一名绝世壮烈的真英雄!

然而中国的历史总是“英雄留英名,奸雄得天下”,像项羽这样的性情之人,只能英雄,不能做王者,是永远无法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的,这不得不叫人惋惜遗憾,更加引人深思!

五、尾声

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六、课后探究(作业)

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篇六

目标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运用所学文章进行片段写作训练。

重点

片段写作训练;基础知识。

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及“以读促写”,既增加学生积累,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结合学案相关内容,共同讨论解决基础问题。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4.小组推荐展示,老师及时点评讲解。 三。 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例如: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名言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 学生练习 分组展示 例句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分析示例三所存在的问题: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小结

第一段: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1、请找出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惊——起——饮——歌——泣)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1、此段中项羽对部下所说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其中表达的意思。(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 汉军——皆披靡

1、“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3、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1、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2、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五、板书设计 项羽之死

基础知识

写作训练 反思:

《项羽之死》语文教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知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教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二、答疑解难

1 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左,乃陷大泽中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⑤骓不逝兮可奈何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思考交流:完成课后练习一与练习三

3、写作提升:任选一场面,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点评,写成文字

第二课时

2 [准备工作]:

1、学生再次反观《学习辅助案》,继续深入把握文本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 (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答疑解难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 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点拨。

四、展示·质疑·答辩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质疑与言语表达能力)

[要求]:请各小组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并积极答辩。

1、小组展示

2、同学质疑

3、小组答辩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请试着归纳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3、短评写作:学完本文,同学们对“项羽”的认识是否又更进了一步呢?请据此写一篇“人物短评”。

项羽之死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

项羽之死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相关知识介绍。

1.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四。作业:熟读课文,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板书:

本纪——帝王

世家——诸侯

项羽之死司马迁——《史记》列传——大臣

表——大事记

书——专门学科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慷慨若

2.活用:壁夜楚歌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无以长者邑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学生讨论:

1.项羽的性格特点。

2.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四。作业——小作文: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板书:

四面楚歌

第一段:垓下被围多愁善感

慷慨悲歌

逃亡途中

项第二段:东城被困自负勇武

羽绝境示勇

之斩杀汉将

死第三段:东城溃围吓跑汉军勇猛善战

痛杀汉兵

拒渡赠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9篇项羽之死的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项羽之死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