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光的色散,快回答整理分享了12篇光的色散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2.知道什么是色散,了解什么是光谱。
3.通过实验初步认识薄膜干涉现象,了解其应用。
4.知道光线通过棱镜时的光路,认识折射时的色散现象。
5.知道不同色光在同一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同一介质对红光的折射率最小,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不同物理过程中光的色散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色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然界中的光现象——虹霓的教学及色散现象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然之谜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1.薄膜干涉的成因,干涉时的色散。
2.棱镜对光线的作用,折射时的色散。
【教学难点】
薄膜干涉的成因,干涉时的色散。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理论分析,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及投影装置,酒精灯一盏,金属圈一个,大烧杯一个,适量肥皂液(或洗衣粉液),少量食盐,牛顿环,凸透镜,三棱镜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在双缝干涉现象中,明暗条纹出现的位置有何规律?
生:当屏上某点到两个狭缝的路程差Δ=2n ,n=0、1、2…时,出现明纹;当Δ=(2n+1) ,n=0、1、2…时,出现暗纹。
师: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之间有何定量关系?
生:Δx= λ
师:上节课我们利用上式测量了光的波长,并观察了各种色光的干涉图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光的颜色和色散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
1.光的颜色 色散
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各种色光的干涉图样,用红光做实验,条纹间距最大,用紫光做实验,条纹间距最小,光的颜色不同,条纹间距不同,又因为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的波长成正比,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
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在用白光照射双缝时得到的干涉图样是怎样的?
生:彩色的条文。
师:(投影白光的双缝干涉条纹)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
(学生积极讨论,气氛热烈,从讨论中基本能掌握了原因)
生:不同色光波长不同,条纹宽度不同,红光条纹最宽;紫光条纹最窄,所以出现上面现象。
师:解释得好。白光干涉图样也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在发生干涉时白光被分解了。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师:含有多种颜色的光被分解后,各种色光按照波长的长短依次排列成彩色光带,就是光谱。
[投影课本61页表1和太阳的光谱。]
师:在各种色光中,波长最长的是什么光?波长最短的是什么光?
生:波长最长的是红光,波长最短的是紫光。
师:频率最小的是什么光?频率最大的是什么光?
生:频率最小的是红光,频率最大的是紫光。
师:除双缝干涉实验外,还有一种干涉现象能够观察到光的色散。这就是薄膜干涉。
2.薄膜干涉中的色散
教师演示:点燃酒精灯,在火焰中洒些氯化钠,使火焰发生黄光。把圆环竖直地插入肥皂溶液中,慢慢向上提起形成薄膜,竖直放好,将大烧杯罩住圆环,减小蒸发,以延长演示时间,便于全体观察。将酒精灯移到膜前,调整好位置,在酒精灯同侧观察到肥皂膜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师: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投影图20—12及以下问题]
①肥皂膜有几个面可以反射灯焰的光?
②这些面反射回来的光有没有路程差,如有,它们有什么特点?
③这些反射光是不是相干光?
生1:膜前后两表面均可反射光。
生2:因为肥皂膜厚度不同,所以不同位置处的反射光路程差不同,有的地方可能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有的地方可能是半波长的偶数倍。
生3:两表面的反射光线来源于同一光线,振动情况一定相同,是相干光。
师:三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大家能弄清薄膜干涉的原因吗?
生:能。
师:好,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与课本61页最后一段的分析比较一下。
(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准备演示牛顿环实验)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我再加一个实验,奖励大家。
(演示牛顿环实验,直接投影在白色墙上,墙上出现了牛顿环反射光干涉形成的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将屏移到环的另一侧,这里可将装置调整,同样可以观察到与反射干涉条纹互补的一组同心明暗相间的圆环)
师:感兴趣的同学课后抽时间自己来实验,深入研究它,同学们也能给我找点例子吗?
(学生讨论,思考)
生:水面上的油膜好像也能反射光线,形成明暗相间的条纹。
师:好,同学们课后去认真观察一下,看来干涉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是见过的,我们真是“视而不见”,“相逢未必曾相识”,生活中有许多现象,看似很普通寻常,却常常蕴含着很深的科学道理,同学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多探究。
师:课本62页给大家介绍了一个干涉现象在技术上的应用实例,我们一起来看看。
[学生阅读62页“科学漫步”――用等倾法检查平整度。并思考文后的问题。投影下图引导学生分析]
师: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我这里为大家提供两个课题,大家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确立课题进行研究。
(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大多是淡紫色的,为什么?
(2)全息照相是怎么回事?
3.折射时的色散
教师出示若干个棱镜(大约十几个)给学生传着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棱镜。
(讲解棱镜对光线的作用)
a.在黑板上画出棱镜的截面如图,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光线从空气入射到AC面时的折射光和从棱镜进入空气时在AB面上的折射情况。
b.用氦氖激光器发出的红光做光源,实验演示验证一下同学画的对不对。
c.归纳结论——光在棱镜的两个侧面发生折射时,每次折射都使光线向棱镜的底面偏折。
d.让学生猜想出入射光的偏折程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与折射率有关。
e.入射光方向不变,若折射率比原来大,再让一位学生画出此时光线的两次偏折情况。得出折射率越大,偏折越大的结论。
师:刚才我们是用红光做的实验。如果让一束白光通过棱镜你能想象出将是什么样的吗?
生1:还是白色。(其他学生犹豫)
师:猜的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刚才红光折射后出来时还是红光嘛。但还是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这样心里才踏实对不对?
(1)实验演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
(2)再让学生用发给他们的棱镜对着太阳光转动。可在教室墙壁上看到鲜艳的彩色光带。
师:通过棱镜后,偏折程度最小的是什么光?
生:红光。
师:偏折程度最大的是什么光?
生:紫光。
师: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同种介质对波长不同的光,折射率不同。波长越小,折射率越大。
师:大家还记得折射率与波速的关系吗?
生:
师:从公式 能够得出结论:在同一种介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的传播速度不同,波长越短,波速越慢。
(三)课堂总结、点评
今天我们学习了光的颜色和光的色散。观察了薄膜干涉中的色散和光通过棱镜折射时的色散。同种介质对波长不同的光,折射率不同。波长越小,折射率越大。在同一种介质中,不同波长的光波的传播速度不同,波长越短,波速越慢。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光的认识。
(四)课余作业
完成P64“问题与练习”的题目。
附:课后训练
1.以下属于薄膜干涉现象的是 ( )
A.雨后美丽的彩虹 B.阳光下肥皂膜上的彩色条纹
C.阳光下水面上油膜的彩色条纹 D.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得到的彩色条纹
答案:BC
2.如图所示是用干涉法检查某块厚玻璃板的上表面是否平整的装置,检查中所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是由下列哪两个表面的反射光叠加而成的 ( )
A.a的上表面,b的下表面
B.a的上表面,b的上表面
C.a的下表面,b的上表面
D.a的下表面,b的下表面
答案:C
3.如图所示,一束白光从左侧射入肥皂薄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右侧向左看,可看到彩色条纹
B.从左侧向右看,可看到彩色条纹
C.彩色条纹水平排列
D.彩色条纹竖直排列
答案:BC
5.图中表示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
答案:D
6.在白光通过玻璃棱镜发生色散的现象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红光的偏折角最大
B.白光为复色光,不同色光在玻璃中传播速度相同
C.紫光的偏折角最大,因为紫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最大
D.红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其他色光小
答案:C
7.如图所示,两束平行的红光和紫光,相距为d,斜射到玻璃砖上,当它们从玻璃砖的下面射出时 ( )
A.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距离可能大于d
B.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距离可能小于d
C.两条出射光线仍平行,距离可能为零
D.两条出射光线将不再平行
答案:ABC
8.如图所示,两束单色光a、b自空气射向玻璃,经折射后形成复合光束c,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比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
B.a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b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小
C.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比玻璃对b光的折射率大
D.a光的波长比b光的长
答案:D
9.用白光做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在屏上呈现明暗相间的彩色条纹,其中
A.正中央的亮纹是白色的
B.离中央亮纹最近的一条彩色条纹是红色的
C.离中央亮纹最近的一条彩色条纹是紫色的
D.中央亮纹是红色的
解析:由于白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每种光经过双缝干涉后在中央都是亮条纹,这些条纹又重合在一起,复合成白光,故A对D错。由于各种色光的波长不同,红光最大,紫光最小,红光形成的条纹间距最大,紫光形成的条纹间距最小,故B错C对。
答案:AC
光的色散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快回答★www.kuaihuida.com√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4、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2、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3、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见人;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玩游戏“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让幼儿猜猜会反射出什么。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组,一幼儿手持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用镜子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追逐、“轰炸”另一幼儿用平面镜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覆盖一次得1分,几分钟后幼儿互换镜子,游戏继续进行,覆盖次数多的为胜。
3、师幼一起玩游戏“捕光捉影”。
活动延伸:
1、将手电筒、各种镜子投放到发现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光的反射现象。
2、家长、教师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反思: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随即生成的活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很好,圆满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整个活动,教师为幼儿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提供了丰富可操作的材料,鼓励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支持、鼓励他们大胆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不断的抛出问题,如“亮光是从哪里来的?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为什么有些小朋友没有把光反射到活动室” “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他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一步步深入地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幼儿在与材料、与同伴、与老师互动的过程中习得新的知识经验,增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体验了探索的快乐。
一节活动暂时结束,但幼儿的探索欲望却并未就此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于是把幼儿的探索活动有效的延伸到发现区和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知道除了太阳光,还有其他很多光源也可以形成光的反射,还有很多物品也可以反射光。
小百科: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
光的色散教案 篇三
设计理念
本课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的特点;结论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学生通过进行过程的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教材分析
光学是有用的,表现在它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光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彩色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相结合展现出七彩的世界。本节教材尽量多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获得最直接、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发现,获得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愉悦。
教学准备
一、器材准备
盘子、平面镜、水、放大镜、手电筒、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调色盘、三棱镜、白纸
二、分组准备
二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摘选)
1.彩虹是七色的,很美,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
2.彩虹为什么会消失呢?
3.画画的时候,也有很多颜色的颜料,可以用它来描绘"彩虹",那么颜料和光有联系吗?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好,让我们先来再现"雨后彩虹",你想到了哪些办法呢?
二、探究光的色散
1.研讨与发现
学生在这个环节,通过相互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
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三: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彩虹。
方案四:透过喷泉喷洒的雾状小水珠,也可以观察到彩虹。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与发现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那么要得到其中的任意一种色光,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三、探究色光的混合
1.实验与发现
学生: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此实验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
师: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探究与发现
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师:设计表格,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
红光绿光蓝光
红光红光
绿光绿光
蓝光蓝光
(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
四、探究颜料的混合
师: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学生:将手中的颜料按相同的比例在调色板上混合,并设计表格,记录发现。
表(二)
品红黄色蓝色
品红品红
黄色黄色
蓝色蓝色
师:学习了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你有哪些收获呢?(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那些对颜料了解比较多的热爱绘画的学生的积极性,动员他们为教学提供较多的背景材料,使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五、小结与拓展
学生刚接触到光学知识,兴趣和热情都非常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去自制彩色陀螺实验。制作方法如下: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颜色要尽量浓一些并纯正。沿半径切开一个槽,把三个圆盘沿着槽口交错地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露出红、绿、蓝三个扇形面积,陀螺质量要大些,可保证在较长时间内高速转动,分别拨动圆盘,调节三个扇形面积的大小,即改变三种颜色的比例,反复试验,便可以看到多种颜色。
让学生亲手去做一做,并记录下实验结果,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
光的色散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
1.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活动,发现光是明亮的,它能照亮周围世界。初步了解光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光从哪里来,了解太阳、电灯、蜡烛、燃烧物、火柴、打火机等都能发光。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积极情感和对自然物理现象的探索欲望。
【教案准备】
布置好暗室,内有电灯、台灯、手电筒、蜡烛、火柴、打火机等。幼儿人手一面小镜子。
【教案过程】
一、导入活动:创设暗室的环境,揭示课题
幼儿围坐在暗室内,请幼儿说出自己的感觉(黑乎乎的),教师悄悄打开门,问幼儿发现了什么?(亮光)
二、启发幼儿
引导幼儿在观察、体验、操作活动中发现光的奥秘,即光的来源、特征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带领幼儿去室外寻找亮光,认识太阳光。
①师: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一起去找一找。边走边说:小朋友,手拉手,我们一起向外走,走到外面找呀找,亮光亮光你从哪儿来?
②幼:我们发现亮光是太阳公公送来的。
③师:请幼儿仔细看看太阳,然后告诉大家有什么感觉?
④师:请幼儿与太阳公公说说悄悄话,提些问题。
如:a.太阳公公你为什么这么亮呀?
b.太阳公公你怎么会有这么多亮光呢?
c.太阳公公你的光是从哪儿来的呀?
(谈过话后回暗室,交流向太阳公公提出的问题)
⑤师:小朋友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我们发现太阳公公的光多亮多亮呀,光强的时候还真刺跟呢!
2.引导幼儿想办法让屋子亮起来。
师:现在老师将太阳公公关在门外,屋子里又黑了,请你们想办法让屋子里亮起来。
①(开电灯)根据幼儿所说打开电灯。
②幼儿发现屋子里亮起来了,那这个亮光是谁给我们送来的?(电灯)
③除了电灯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发出亮光吗?(幼儿开放性思维,提出各种办法)
④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做试验,让这些东西发出光来。(事先在教室四周桌上布置好台灯、蜡烛、电筒、煤油灯;火柴、打火机由教师掌握)
⑤幼儿操作后回答:你们刚才是让什么东西发光的?你是怎样做的`?
⑥小结:台灯、电筒一按开关就亮了;蜡烛、煤油灯要点火才能亮。那谁跟谁做朋友最好呢?(a.点火方式;b.光的颜色)
⑦刚才我们小朋友发现火柴、打火机、电灯、台灯、蜡烛、煤油灯都能发光。
3.讨论光的作用。师:你们想想有了光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如果没有光又会怎样呢?
①幼儿想过后同伴间互相交流。
②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
③引导幼儿在黑暗中发现夜光表亮光,进行科技教育。
④总结:今天我们小朋友知道了太阳、火柴、蜡烛、电灯、台灯、电筒它们都会发光。光能帮助我们看清周围的东西,给我们做事带来方便。
三、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1)让幼儿跟亮光做。
(2)每人取一面小镜子,对着太阳光,看看发现了什么?
(3)一边做,一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边玩边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自由教案过程中结束全部活动。
光的色散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能对光的传播方式作出假设性解释;知道要用实验的方法探究光的传播方式;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是可以通过实验重复验证的。
2、乐于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认识光源。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三、教学准备:
激光灯、烧杯、有孔的光盘、塑料管、蜡烛、火柴、水、课件
四、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鸟巢、水立方、世博会中国展馆师:看了夜景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交流:夜景美、建筑美、灯光美)
师:是啊,正因为有这麽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的城市夜景打扮得如此漂亮,可见,光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光的知识—11认识光
2、探究新知:活动一:认识光源
师: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能发光?(学生根据经验进行交流)
活动二:探究光的传播
(1)课件展示:夜晚灯发出的光太阳发出的光太阳光照过密林时师: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根据经验会提到—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师:太阳出来,周围会亮起来,可以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屋内打开灯,整间屋子都会亮起来,也可以说明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那么光是不是沿直线传播的?(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探究实验,并在探究中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一:通过光盘小孔看烛光
实验二:观察激光在水中的路线
实验三:通过弯与直的塑料管看烛光
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11认识光
实验目的: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过程及现象结论
透过光盘小孔看烛光光盘(有底座)蜡烛火机激光在水中走的路线激光灯烧杯水透过直与弯的塑料管蜡烛塑料管看烛光火机
(3)展示研究成果
师: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我们的猜想,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是沿直线向四
面八方传播的。
(3)解释现象: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
活动三:生活实践与应用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光?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给予适时评价与引导)
活动四:拓展研究内容
越来越多的灯饰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当灯光过多、过亮时会产生光污染。调查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
3、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吗?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光的色散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
3.体验探索的乐趣,了解光的反射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能表现光的反射的动画或图片。
(3)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4)我们生活中的光的反射的图片。
2.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呈现光的反射现象,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自然引出活动主题。
2.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一)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教室。
(二)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并做一做。
1.请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成功的小朋友帮助没成功的小朋友。
2.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教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4.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三)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操作要求:小朋友去调整一下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四)借助动画或图片,明确引出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概念:光照到物体表面,被物体挡住,改变了原来传播的方向,反回去了。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一)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二)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提示:你可以摸摸材料,试一试这些材料哪些能反光,哪些不能反射。
(三)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表面光亮平整的,不能反射光的东西是表面粗糙的;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光的反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光的反射在生活中带来的好处
1.提问:谁知道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
2.小结:我们聪明的人类利用了光的反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比如我们有了有趣的玩具——万花筒和观景箱;太阳灶能煮饭;月亮能照亮黑夜(最大的光的反射)……
(二)光的反射也会给我们带来不便
1.提问:那光的反射会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好的地方呢?谁知道?
2.小结:城市里很多高楼大厦外面装修都是玻璃,整栋大厦都在进行光的反射,让我们都睁不开眼,形成了光污染;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地面上会刺激人的眼睛……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光的反射,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帮助。
小百科:光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其本质是一种处于特定频段的光子流。光源发出光,是因为光源中电子获得额外能量。
光的色散教案 篇七
【教材简析】
俄国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有这样一句名言:“会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转弯,不会思考的人则晕头转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碰上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遇到突发事件,害怕、紧张、焦急、慌乱,这些都可以理解。然而,机智、灵活地分析、解决所出现的难题,则令人称赞。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本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学习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这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放映幻灯片1:仿课文插图,是小朋友掉进水缸前的画面。)大家观察一下这幅图画,说说除了有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还有些什么?请同学看图上的这些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 ?
⑴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⑵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⑶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四、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大家看黑板上的图画。司马光用石头砸缸的办法救出小朋友,如果当时我们小朋友在场,你能想出比司马光更好的办法吗?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你们部肯动脑筋,也能想出很多好办法。但大家看看
图画,画面上有你们刚才说的绳子、盆吗?水缸又高又大,小朋友们推得动吗?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陷入沉思。)
师:司马光当时想:只要让水流出来,小朋友就会得救。怎样让水流出来呢?──砸破水缸;于是他救出了小伙伴。大家思考一下,能否从司马光的办法中得到启发,想出更好的办法。
第二课时
一、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看谁的办法最好。
1、学生自己想办法。
2、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4、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二、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2、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3、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三、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厢。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四、指导生字书写
1、认读“别”、“到”等6个字。
2、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3、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光的色散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
2.知道色光的三原色。
3.了解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
4.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光的色散现象
2.光的三原色。
3.看不见的光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绚丽多彩的,衣服、花朵、图画、彩虹、彩色电视机里的节目都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物体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呢?这些各种各样的颜色又是怎样产生的?
给同学们投影几幅美丽的图画,让学生就这几幅图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
1.雨后彩虹为什么是七色的?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3.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天是蓝的?
4.绘画颜料的颜色和光有联系吗?
5.彩色电视机的彩色画面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光的色散:
1.实验方法:
学生: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没有太阳光时,可以将三棱镜放在用投影仪上来做实验),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观察到白纸上出现的'现象。
2.实验发现:
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光的传播方向不但发生了改变而且在白屏上可以看到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教师小结: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的。
(板书: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解释:雨后为何容易出现彩虹?
参考答案:雨后天空中有很多小水滴,它们好像一个个的小棱镜,阳光透过大气层进入小雨滴上时会发生折射,太阳光被分解成各种单色光,并且从外向内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形成弧形的彩虹。
(板书:白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后,投射在白屏上有序的彩色光带叫光谱。)
注意:
1.用棱镜可以使白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叫复色光。
(二)、色光三原色
学生实验: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此实验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
教师小结: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板书: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就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色光,电视机画面上的色彩就是这样产生的。
(三)、看不见的光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红外线、紫外线。
1、红外线
光谱上红光以外。红外线的热作用强,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主要应用于远程控制、自动控制、烘干物体等。生活中最常用的就是电视遥控器。
2、紫外线
光谱上紫光以外。紫外线有杀菌、防伪的作用。医院用紫外线灯来消毒杀菌;生活中用紫外线来验钞等。
紫外线最大来源是太阳。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却会患皮肤癌,因此要注意防晒。
三、小结:
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2.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
3.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四、练习:
1.动手动脑学物理1
2.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的颜色及颜料三原色。
板书设计:
光的色散
1.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
2.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
3.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光的色散教案 篇九
一、教析分析指导
1、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光学部分的首节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光的色散、色光混合与颜料的混合的对比和光具有能量。教材内容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突出了"从生活进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二是强调了研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和色光的混合的探究。
难点:光的色散的探究。
二、教学器材准备:
三棱镜、光源、投影器、光屏、红、绿、蓝玻璃纸、电筒等。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声现象和物态变化两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探索新知的能力和探究过程的体验,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和思考讨论的习惯,但对光现象的认知比较浮浅,学生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实验时对仪器的使用和调整及实验条件的控制等,教师要适时指导。
四、教学模式:
阅读、讨论、探究。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白光是由红、橙、绿、青、蓝、紫七种色组成的,了解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不同。
②知道光具有能量。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能力。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对比法研究光的与颜料的混合的不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说出常见的发光体的名称和它们的颜色,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光的色彩、颜色。
学生讨论回答。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P54页的发光物体,并按照光源的种类进行分类;阅读信息快递。
2、活动3.1分解阳光。
设置情境: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彩虹的图象,提醒学生观察彩虹的颜色与太阳光的颜色,并进行比较,从而提起学生的兴趣。(说明:若无彩虹的视频材料,可用人工造虹的方法替代)
提出问题:太阳光的白色的,而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猜想:太阳光可能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或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比较各组的实验方案,并进行修正。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修正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学生观察各种色光的排列次序。
归纳结论: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靛、蓝、紫七种色光混合组成的。
评估交流:学生反思,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彩虹的色光组成;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注意:
①若无三棱镜可自制水棱镜或冰棱镜替代。
②若遇到阴天或阳光不够强烈的情况,也可在室内用日光灯、大功率白炽灯或投影器射出的光束代替阳光作为实验光源进行光的色散实验。
③当光屏与棱镜的距离变小时,光谱带的亮度提高,但光谱的范围却变得狭窄一些,所观察的各种色光纪念在一起,不够清晰;如果距离调大一些,则光谱带可展宽一些,各种色光分开得清晰一点,但整个图样的亮度变暗,一般以相距40cm左右为宜。)
3、活动:3.2色光的混合
观察现象:透过红色玻璃纸观察图片或周围的景物,再换用其它颜色的玻璃纸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你所看到的还是原来的颜色吗?
猜想:当白光通过红色(蓝色或绿色)玻璃纸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验证猜想:
①、请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蒙在电筒上,并照射到屏幕上,观察所看到的颜色。
②、请把红、绿、蓝任意色两种色光混合射到白纸上,相互重叠区域是什么颜色?把观察结果填入表格中。
信息快递:学生阅读三原色的概念。
归纳结论:
①、透明体只能透过与其颜色相同的色光。
②、不同的色光混合能产生其它颜色。
(注意:透明体透过与其颜色相同色光的实验中,光源本身的亮度和发出的光束与白光的接近程度,亮度越高,光色越接近于白光,效果越好;所用玻璃纸颜色要纯正,条件允许时,最好采用专业摄影滤色镜。)
4、活动3.3颜料的混合
首先请班上同学讨论绘画的。调色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完成颜料三原色的混合,得出结论;阅读信息快递;对比色光和颜料混合的区别,并学会用对比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5、关于"光具有能量"的教学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讨论范例中光照射产生的变化,使学生联想到光具有能量,并有能量转化的初步意识;阅读P78页信息库中关于太阳能的阅读材料。
(三)、小结:引导学生阅读P76页信息库1、2、3部分内容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四)、课堂练习
1、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_实验计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它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传播方向改变最大的是_色光。
2、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和_。
3、色光的三原色是_ __颜料的三原色是_ __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规律_("相同"或"不同")
4、透明体的颜色是由_决定的,白色光通过绿色玻璃照在绿色的树叶上,树叶上呈_色,照在小白兔身上,小白兔呈_色,小白兔的红眼睛呈_色。
5、根据信息库中的色光混合原理图回答:如将红色光与青色光混合,会是什么光?
(五)、布置课后作业
实践活动:P52①②③
探究活动:P52④
七、作业辅导和批改:
1、作业指导:
实践活动:①建议学生绘制表格,列举各滤色镜的种类、作用,拍摄效果等。
实践活动:②提示学生人工造虹时,应使水雾细小,且背光观察。
2、批改:不要只注重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学生进行活动时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的评价。
光的色散教案 篇十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3、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种事物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
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
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
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1: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透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2: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
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3: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
3、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七色
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小结: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小朋友们从都能热爱科学,爱探究,多动脑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长大后利用光为人类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动延伸】
1、观察泡泡画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制作:七色转盘。
光的色散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团结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折射和光的折射规律的推导。
难点
光的折射规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复习光的反射】
1.课前练习
2.课前提问
【新课导入】
活动1:“刺鱼”活动(学生):
各组取小桶一只,加入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如图1)通过10 cm左右的细线绑在石块上(小鱼容易从细线上拉落),浸入水中,使“鱼”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
(学生)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用细铁丝作鱼叉,快速向“鱼”刺去,把鱼刺出水面为成功,只准刺两次,看哪个小组能够成功。
教师问失败的同学,是否对准了“鱼”,学生点头。学生问:为什么刺不到“鱼”?
教师因势利导,指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一、光的折射概念
演示实验:(如图2)取塑料桶,把电筒安装在铁架台上,打开电筒,让光斜射入水中,从桶的侧面可以观察到一个光亮的点B,加入热水,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到光亮的点不再在原来的B点,而是下移到另一点B',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引出光的折射概念。
二、光的折射规律
小组实验1
学生:安装器材,再把刻度盘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下,盘的顶部略高出桶的边缘,加入热水,使水与水平方向的直径相平,用铁夹夹住电筒,使电筒通路,让电筒的光平行并贴近于刻度盘面,并使入射点在圆心(竖直方向的。直径表示法线),(通过热水的水蒸气在水面液化的水雾)观察入射光线和在水中的折射光线。
教师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用红色的粉笔画在白纸上。标上相应的字母。请一位同学把它画在黑板上。大致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光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三条线以及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有困难学生做好实验)
小组实验2:
把光垂直射入水中,观察折射光线,判断折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的关系。
三、光路可逆
模仿光的反射现象。
四、课堂练习
(甲、乙、丙三位同学板演)
五、光的折射应用以及活动
1.解释”刺鱼“失败原因。
a.让个别学生往更深的位置刺”鱼“。
b.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动画,得出”鱼“的位置变浅了的结论。
2.水池变浅。
3.硬币再现。
光的色散教案 第十二篇
探究: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知识:制作潜望镜,了解光的反射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过对光的反射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一系列观察光发生反射的现象,初步了解光反射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制作潜望镜。
教学方法:
实验与操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镜子。
2.学生准备:镜子、长方体纸盒、两块镜片、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光是怎样传播的?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光的知识?巩固旧的知识,引发新的学习内容。
二、将太阳光反射到指定的位置。
1、老师在一面外墙上设置了一些“靶子”,请你想办法,使用手里的镜子,将太阳打“靶子”上。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用镜子反射阳光是学生很熟悉的游戏了。通过打“靶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固定的位置上,使学生知道平面镜子可以反射太阳光,随着平面镜的`移动,反射的太阳的光线也可以改变。
三、使反射的太阳光的光斑更亮。
1、要想使反射到墙上的太阳光的斑更亮,你有什么办法?应该怎么做?
2、学生设计方案、实验。
先由学生提出应该具体怎样操作,他会意识到这个任务一个人是不容易完成的,在具体实验过程中会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体会合作的愉快,享受合作的成果。
四、将阳光“请”进教室。
1、想办法将阳光照射在教室里的墙上,看看哪个组的方法好。
2、学生活动。
3、说说你是怎么做的?通过玩镜子,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活动,学生已经对光的反射现象有了初步的感受和体会。这个时候没有必要让他他说出具体的科学通理,只要能将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就可以了。
五、制作潜望镜。
1、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光的反射?谁知道潜望镜是做什么用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造的?它的构造可能是什么样的?
2、学生讨论。
3、简单介绍潜望镜和制作方法。
4、学生动手制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12篇光的色散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光的色散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