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微课微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这7篇微课微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微课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微课的教案 篇一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包括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22页的例题主要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第23页的例题着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验和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

认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体会单侥幸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准备:

学具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例题图,问:在图上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很常见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

生活中的三角形随处可见,说说哪些地方也能看到?

揭示课题:认识三角形

二、做三角形

1、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得到一个三角形,利用手边的材料,比比谁的方法多?

交流

(1)用小棒摆。讲评时注意:小棒摆的时候一定要首尾相接,不能有多出来的部分。

(2)在钉子板上围。讲评时注意:只要有三个顶点,如果发现边不够直的话,需要把三角形调整得大一些。

(3)用三角板或尺上的其他三角形直接描画。

(4)在纸上分别画围起来的三条线段,也能得到一个三角形。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一起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说说各部分的名称:3个顶点、3条边、3个角

三、三边关系

1、是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用学具盒里的小棒分别摆一摆,是不是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学生摆完后交流:

(1)同一种颜色(一样长)的小棒肯定是能摆成一个三角形的。

(2)一红两绿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

小结: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三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那为什么会围不成了呢?

2、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1)说说你用一红两绿三根小棒怎么就围不成三角形了呢?

(两根绿的太短了,碰不到。)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2)想象:如果把一根绿的换成长一点的,和原来那根绿的合起来正好和红的一样长,行不行?画一画(图略)

在图上分别标出三边为a、b、c,a+b=c 不能围成三角形>

(3)那究竟什么时候能围成三角形呢?

可能会有学生会猜想,a+b>c

再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再比一比,是不是符合a+b>c?

结合画图,指出:当两条边的长度和小于第三边的时候,这两条边根本就不能碰到,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两条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边的时候,就变成了3条线段重合在一起的一条线段,不是三角形;只有当两边的长度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那它们就会在第三边上面的某一处碰到,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3、练习巩固

(1)有这样两根小棒,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第三根小棒多长那么它们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说说理由。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可考虑最短的,如果是2厘米,那么和6厘米的合起来正好是8厘米,只能重合在一起,变成线段,所以至少要比2厘米长一点,在整数范围里,那至少就得3厘米。再从最长的角度考虑,6厘米和8厘米的合起来要14厘米,不能有14厘米长,那样也是重合后变成了线段,应该要比14厘米稍微短一点,即13厘米。)

(发现:比两边之差多1,比两边之和少1)

(2)继续练习,如:6厘米和6厘米,3厘米和4厘米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在点子图上画出两个三角形

指出:画的时候,要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和点子重合。

2、下面哪几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在学生交流完后追问第一种情况:那如果老师把2厘米的加上6厘米的,不就变成大于4厘米,那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样的判断对不对?为什么?

(6厘米是其中最长的一条边,它单独一条就比别的两条都长,所以,要用比较短的边合起来,然后和最长的比。)

3、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请你用今天学得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微课的教学设计 篇二

【微课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2子目“选官制”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建树,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对此的理解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这是确定科举选官制为本节微课讲授内容的主要依据。

【学情分析】

首先,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表面,需要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使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其次,学生的一些学习能力还不完全具备,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判断、评价等方面尚有欠缺。这些都是学生目前学习中的难点,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逐一解决,使能力获得提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世卿世禄制,察举与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

学生通过对中国选官制的演变历程的学习,锻炼梳理知识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创立的特点和积极意义的分析,培养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微视频课学习,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学习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是根据时代的需要而制定和不断调整的。

古代的制度为我们今天也提供了历史借鉴。

【教学重点】

科举制创立与完善

【教学难点】

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微课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之一——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结束,历经1300多年。这节微课我们就从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来学习科举选官制。

设计意图:以解读课题导入,既点了睛又交代了任务,同时还希望能起到激趣、凝神的作用。

二、微课讲授:关于科举选官制的五方面的讲授,依次是背景、创立、演变、特点和影响。其中,背景和影响两部分有所侧重,创立、演变和特点这三方面稍略。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为出发点,五方面内容的设置呈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设问的技巧与作用,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希望能对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所帮助。

三、微课结语:“一言概之,科举选官制的创立统一了价值,延续了文化;促进了教育,培养了人才;稳定了政治,推动了发展!同学们,今天的微课——关于科举选官制我们就学到这里,再见!”

设计意图:既结束了本课,又呼应了导入,既学到了知识,又略有回味。

兰亭集序微课教案 篇三

兰亭集序微课教案

学习兰亭序微课,可以认识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兰亭序》,了解行书特点学,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的艺术韵味。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3、品赏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的性灵。

4、积累文言实虚词知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介绍兰亭集序,导入新课。

1、关于《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

二、赏景识趣

主题:文如其人——王羲之的“雅”在写景中的体现

(1)自由朗读前两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A 辰雅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天高气爽,玉宇澄清)

△惠风和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

B 景雅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比较: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上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同为写暮春江南风光,二者有何不同?(丘迟文中是姹紫嫣红,争奇半妍的香艳之美;而本文却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而已,只素淡而已

②“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白诗是明艳之美)

C 人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杜牧诗“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见注释①)

D 事雅 △修禊事也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2) 辰雅、景雅、人雅、事雅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对大自然的一种感悟——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其中,往往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最高境界。

△游:在水中为游,人自由地观赏也是游,如游览

骋:驰骋,自由的联想、想象,因而可突破时空局限

B 小结: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的感召下抒发的情怀,这就是山水诗的兴起,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是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了,山水是我们这个民族精心打造的精神或理想的标尺,如同“田园”一样,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累了时候,它成了皈依。成了“诗意的栖居”

(3)这种感情浓缩成一句话“信可乐也”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信,的'确、确实

△“也”为什么不用“矣”?

“也”语气平缓,“矣”语气激越,这同样是作者的淡泊宁静,清新雅致的人品、文风的体现。

三。情感初探

1.启疑: “乐”是不是在全文中一以贯之呢?学生找“痛”与“悲”字

2、“痛”、“悲”

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认为:《兰亭集序》“高高兴兴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有道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情境不合,如何认识。

A痛:

(1)“痛”在何处?人老、事迁、景陈、寿短→岂不痛哉?

(2)“痛”指什么?不是痛苦,痛伤,而是痛惜

B悲:

(1)为什么会有“悲夫”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看待今人,就像今人看待古人)

△“今之视昔”→“每览昔人…… 不能喻之于怀”说明我与古人同悲(同悲“死”与“生”的感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说明: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前人文章一样

(2)“悲”与“痛”的比较

不同,“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已悲人的,更加深刻。

(3)小结: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进行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已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的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的体验是一致的,王羲之正道出了“千古同悲”,才能深深打动我们(“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 亦将有感于斯文”)

昔人 、自我 、后人→千古同悲

(4)悲不是悲苦、悲痛,而是悲叹

四。深度探究

(1)理解:《晋书·王羲之传》“羲之素好服食养生,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羲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王羲之的自我之“志”究竟何在?

△关于本文的写作主旨,有下列不同说法,你赞成哪一种?

A、篇中从可乐处说到可悲,着眼生死二字,有深意存焉。晋尚清谈,当时士大夫无不从风而靡,剽窃老庄唾余(喻别人一些零星言论或意见),漠然无情,外其形骸,以仁义为土梗(泥土塑的偶像),名教为桎梏,遂致风俗颓弊,国步(国运)败移。右军有心人也,虽欲力肆抵排,而狂澜难挽,不得不于胜会之时,忽然以死生之痛,感慨伤怀,而长歌当哭,以为感动。(〔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B、玩此文中段,因乐极生悲,感生死事大,见不可不随时行乐之意,乃旷达一流。或以右军非把生死看不破,为当时清谈误国者箴。看来文中原无此意,就文论文,不必深求。(〔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死生亦大矣”这是文章中心,言下之意是生、死是大事,要正确地认识死与生,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是政治极为严酷的时代,杀伐严重,社会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混同生死,及时行乐),总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下面列举出几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或者,你还有什么别的看法?

羲之,我想对你说…… [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对生命对人生有思考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五。收束全课

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深沉的感慨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这人生之乐便是开头的兰亭雅集,那是形象化的表现。也正因此,作者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混浊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生长河中溅起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真正实现“诗意地栖居”。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论老之将至》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

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六、总结延展

课后习题

抄写《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微课微教案 篇四

微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pep教材小学三年级下册,at the zoo单元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it has句型的运用,动物园贴近学生生活,因此教师可以展开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进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了一学期的英语学习,对英语这种外来语有了初步的认识,词汇和句型也有了简单的积累,通过之前的学习,能够初步说出一些动物名称。【教学目标】掌握句型it has...【教学重点、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教学过程】

step1热身/复习(warm-up)

1、学生抢答动物园中动物名称 step2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学生听录音,并回答what animal do they talking about?引出本节课师生讨论的动物——大象。

2、通过描述图中的动物,引出短语如a long nose,a short tail, small eyes and big ears引导孩子理解。

3、引导孩子们猜测it has 的意思。

4、总结本节课大象的特点。step3趣味操练(practice)

1、出示其他动物并尝试用it has去描述其特点。

2、布置作业,在实际情境下的运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 篇五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

微课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过程与方法:了解高分子化合物合成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了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人类是可以通过有机合成不断合成原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从而为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

4、重点:了解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结构;掌握加聚反应历程;能够正确书写加聚反应方程式。

5、难点:加聚反应历程。

二、教学过程:

1、导课:

视频展示生活中的高分子化合物:制造人造血管的高分子化合物。

2、新课:

(1)、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

教师展示基本概念:相对分子质量达几万甚至几千万,通常称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分子,有时,又称高聚物;如: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聚乙烯等。

学生思考:已知化合物硬脂酸甘油酯的。结构如图:该物质是高分子化合物吗?

讨论: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判断不属于高分子。

(2)、高分子的结构

高分子化合物通常结构并不复杂,往往由简单的结构单元重复连接而成。

例:聚乙烯

聚乙烯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所有高分子化合物都是混合物

聚乙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M=28×n

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链节的相对质量×n

(3)、高分子简命名:在单体名称前加一“聚”字。

例如:

单体:乙烯高分子:聚乙烯

思考:试写出高分子聚四氟乙烯单体的结构式。

(4)、合成方法

加聚反应:小分子通过加成反应聚合成高分子的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实质:加成反应

对象:含碳碳双键、叁键的有机物

反应历程:flash动画展示乙烯加聚历程

加聚反应特点:只有单体中双键或叁键上的碳才能成为聚合物链节的主链碳,其与碳链均作为支链。

例如:丙烯的加聚反应

flash动画展示丙烯加聚历程

(5)、练习:基础题

1、下列化合物不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A.淀粉B.油脂C.纤维素D.蛋白质

2、思考与交流

单体名称

单体结构简式

聚合物

乙烯

CH2=CH2

丙烯

CH2=CHCH3

氯乙烯

CH2=CHCl

丙烯腈

CH2=CHCN

丙烯酸

CH2=CHCOOH

乙炔

HC≡CH

练习:提升题

1.下列关于乙烯和聚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者都能使溴水褪色,性质相同B.两者都是纯净物

C.两者的物质状态相同D.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2、请写出下列聚合物的单体

聚合物:单体:CH2=CH-CH=CH2

聚合物:单体:CH2=CH-CH3

(6)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个重要知识点:一是对高分子基本概念、结构、命名进行了了解;而是体会了不饱和键锻裂形成高分子的过程,这一加聚历程是我们本次课的重难点。

语文微课教案 篇七

一、概述

1、课名:《礼仪展风采》,是思想品德人教课标版八年级上册的一堂思想品德课;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10分钟;

3、本课对应的课标为“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懂得礼仪对个人的要求,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2)能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2、过程与方法

(1)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交流等方式,知晓基本社交礼仪姿势。

(2)通过多媒体给他们演示相应的影像资料、图片、感受礼仪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懂得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如何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是本框的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学生是中学八年级学生;

学生对基本生活礼仪知识的欠缺;

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学生面临的是青年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与人交往,礼貌、礼仪的学习很重要;

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教师要注意做好调控。

五、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为主,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归纳、提炼出主题;

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在具体教学中,恰当运用角色扮演、自我反省等方法,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

六、课前准备

⑴、教师准备:

1、查阅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资料;

2、浏览与礼仪有关的网页;

3、准备与礼仪有关的图片,制作幻灯片。

⑵、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并查阅收集与礼仪有关的资料;

2、思考展示中学生风采的礼仪及做好表演的准备。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生课前问好是我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所以再熟悉不过,同学们认为“课前问好有无必要”?通过学生发言,导入本课主题——礼仪展风采。

礼仪习惯的培养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纠正自身的不文明言行。那么,你都知道哪些礼仪知识?

活动:礼仪知识大擂台

1、说一说:

社交礼仪的掌握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请同学们列举基本的社交礼仪。

学生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老师总结:

社交礼仪有很多,并且就在我们身边,如:路遇熟人主动打招呼;上公交车女士优先,老人孩子优先,主动让座;还有餐桌礼仪、握手礼仪、待客礼仪、电话礼仪等。

打电话是现代人交往、沟通的很重要的方式,讲究电话礼仪更能展示我们的风采,有助于塑造我们良好的自身形象。

2、演一演

请小主持人主持学生表演见面礼仪。(发现优点,提出改进意见,明确认识。)请学生设计、展示古今中外见面时的不同礼仪。

学生通过现场演示,能够懂得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见面礼仪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何种形式都体现了一种礼貌,一种文明。

3、想一想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我们发现他们都很讲礼仪,面对这些礼仪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对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对外国礼仪、对少数民族礼仪。)

礼仪对我们个人都有哪些要求?

如此讲礼仪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老师评价并提出希望。

4、课下思考

在学校生活中,哪些场合最能展示我们的风采?这些场合都有哪些特定的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的7篇微课微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微课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