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6篇】(9月9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吧,句子由词或词组部分和语调所表示的语气部分组成。究竟什么样的句子才是好的句子呢?下面这6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习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组诗,首先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习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习《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习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习,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小组学习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诗,复习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习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 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 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 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 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 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 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 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 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 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 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 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学生小小组讨论。

3 交流。

我认为"(  )"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          )4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 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 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 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 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 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简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农历的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又称之为茱萸节、菊花节、重九节、登高节。如今,又被定为老人节。

古代的重阳节,茱萸和菊花这两种花草,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茱萸有吴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三种,是茴香科落叶亚乔木,实可食,茎、叶可入药,据云有避疫之功效。“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悬茱萸于屋内,鬼畏不入也”;“井上宜种茱萸,茱萸叶落水井中,有此水者无瘟病”(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汉代的《西京杂记》载:“汉武帝宫人贾佩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于是,重阳节古人有赏茱萸、采茱萸、佩茱萸和插茱萸的习俗。

唐人杜甫在《九日寓蓝田崔氏庄》中说:“明年此会知谁过,醉把茱萸仔细看。”

唐人万楚则在《采茱萸》一诗中描写了女子采茱萸的情景:“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姝。插花向高髻,结子(茱萸籽)置长裙……”

所谓佩茱萸,即用紫色的布囊盛茱萸的茎、叶或籽,系在手臂上。所谓插茱萸,即将茱萸插在鬓发上:“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唐·李白《宣城九日寄崔侍郎》);“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拍手齐唱太平曲,满头争插茱萸花”(明·申时行《吴山行》)。

重阳节前后,正是菊花怒放之时,“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菊花,又称之为长寿花、延龄客,既赏心悦目,又能治病疗疾,于是赏菊、采菊、食菊、佩菊、饮菊花酒,成为人们喜爱的活动。

赏菊:“明月相思处,应对菊花丛”(唐·陈子昂《感遇诗十五首》);“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采菊:“篱东菊径深,采得自孤吟”(唐·杜枚《折菊》);“黄金色未足,摘取且新赏”(唐·姚合《新菊》);“采菊东篱间,寒香爱盈把”(清·原济《墨笔柳下陶渊明册页》)。

食菊:“采撷盈杯袖。饵服心清凉”(明·刘琏《秋日旅怀七首》);“餐英能益寿,根下有丹砂”(清·吴昌硕《菊》)。

佩菊:“尘世难逢开口笑,黄花须插满头归”(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红楼梦·簪菊》)。

饮菊花酒:“菊尊开九日,风厉启千秋”(唐·沈亚之《劝政楼下观百官献寿》);“八十老人勤采啜,定教霜发变成鸦”(清·郑板桥《菊石》);“敬献菊酒,以颂万寿”(潘天寿《菊酒图》)。

如今,每到这一天,人们开展登山、赏花、扶助老人等许多有益的活动,使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几乎人人熟记成诵的小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让许多少年产生美好的憧憬,也让许多教师颇费思量。茱萸历代都被作为祭祀、佩饰、药用、辟邪之物。早在周代,茱萸就由于被视为非凡之物而被当作祭祀不可或缺的八种美果之一;在汉代,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茱萸的多种药物用途而开始重视培育、栽植茱萸;传说中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妃就佩戴着茱萸做的饰物。因此,人们对它格外钟爱,以致形成了饶有风味的茱萸风俗,即,于重阳之日,登高畅游,携茱萸女,插茱萸枝,佩茱萸囊,饮茱萸酒,吟茱萸诗,极尽欢娱之乐。久而久之,相沿成习。故古人又把九月九日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关于这一点,南北朝时的吴均在他所撰写的《续齐谐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东汉时,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其言,举家上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之。’今世人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始于此。”茱萸风俗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历史悠久,只是到民国以后,由于社会的急剧动荡,茱萸风俗才渐渐衰落,唯登高之俗尚存于民间。茱萸还可以酿酒,唐代著名隐士寒山曾有“暖暖茱萸酒,空心枸杞羹。终归不免死,浪自觅长生”的诗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汉中地区茱萸主产县佛坪县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出了茱萸牌系列果酒、饮料,其味醇美,药效显著。茱萸因其本身的价值以及历代赋予的传奇色彩,使文人们很喜欢用它作诗料,并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不同心境。历代文人笔下,以茱萸寄言亲友欢娱之情的诗赋很多,其中以唐人为最。以下是笔者搜录的唐人茱萸诗,与诸位共同品尝。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子细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朱放《九日与杨凝、崔淑期登江上山,有故不往》:“哪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戴叔伦《登高乘月寻僧》:“插鬓茱萸来未尽,共随明月下沙滩。”

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睥睨三层连步障,茱萸一朵映华簪。”

耿讳《九日》:“步蹇强令避藻井,发稀哪敢插茱萸?”

王昌龄《九日登高》:“茱萸插鬓花宜春,翡翠横钗舞作愁。”

杨衡《九日》:“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权德舆《酬九日》:“他时头似雪,还对插茱萸。”《九日北楼晏集》:“风吹蟋蟀寒偏急。酒冷茱萸晚易醺。”

张鄂《九日晏》:“归来得问茱萸女,今日登高醉几人?”《九日》“城远登高并九日,茱萸凡作几年春?”

白居易《九月九日登巴台》:“闲听竹叶曲,浅酌茱萸怀。”《九日寄微之》:“蟋蟀声高初过雨,茱萸色浅未经霜。”

这些诗赋予了茱萸极其浓郁的传奇色彩,显现着古人对茱萸深切的爱,如果要加以总结,也许可以称之为九日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嶙髡吡髀兜母星椤?br>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 逢 倍 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4、给课文第4自然段分层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三、教学思路:

教学生字词——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

四、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2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李时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编写这一伟大的著作的历程。出示幻灯片:看看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李时珍的照片

二、初读,理线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李时珍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板书:立志、学医、编书。

2.找出与上面三方面对应的自然段。

3、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把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多读几遍,好好体会,等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

老师问: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引读,明大概

课文第1、2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所以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四、细读,识“经过”

(1)指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2)梳理学生提问,并有针对性地释疑。

A.导读第3自然段,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并进行分层训练。

出示幻灯片: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面。

2、有药物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不正确。

然后老师指着板书,边说边划去了三个“不”,所以,内容全面、详细、正确的药物书就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全面详细正确;结合第二句话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①引读第1、2句。

②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在书上标序号。引读旧的药物书有三个缺点,并指导概括:不全、不详、不准。

③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与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总分关系。

④旧的药物书有这么多缺点,李时珍有什么想法?(读第3句)有什么决定?(读第4句)

师小结:从李时珍下决心重编药物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态度严谨的人。

板书:态度严谨

⑤比较句子:

他决心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a.默读三句话,比较句子异同;

b.引导学生理解“决心”、“重新”、“完善”的意思,重点理解“完善”:完善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请联系第2句理解。

⑥第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因果)指导用“因为。所以。”说话。

B、讲读第4自然段时,提问:“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出示文字课件:“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句子中体会到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走遍了”说明了地方的广。)学生能说到,不能说到老师不要拼命分析,可以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老师口头的叙述,是呀,山那么高,路途那么遥远,有时是雪花纷飞,有时酷暑难耐,只要是出产药材的名山,李时珍都------走遍。真是不辞辛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读出李时珍的不怕坚辛吧)

“他有时----------山上过夜”(不怕苦,不怕累)

“他走了上万里路-----------学到了----------没有的知识”(虚心请教。师述: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实际上是为了让医学的内容更正确,更详细,更全面。)

“他还亲口品尝”-------(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①读第1句,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写李时珍哪方面工作?(亲自上山采药)

②朗读写他亲自上山采药的句子。

③结合课文插图,指导理解“走遍了”,“不怕。不怕”,“拜访”等词意思,学习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

④出示句子:

他还品尝了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a.品尝是什么意思?

b.品尝药材会有什么危险?

c.品尝越多,遇到的危险就越大,他明知道这一切,他为什么还亲口品尝许多药材?

d.三句话相比,哪一句更体现了李时珍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再读体会。

⑤后面4句和第1句是什么关系?(总分)用“--”画出总起句。

⑥教给学生“抓总起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小结: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不但“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采药”,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怕辛劳,献身科学的人)

师导:那么,他这样不辞辛苦的到各地去采药,都是为了要编写一部怎样的药书呢?(完善)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老师引背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同学们,李时珍正是为了编写一部“全面、详细、准确”的药物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 ),还亲自到( )。他不怕( ),不怕( ),走遍了( )。他有时( ),饿了( ),天黑了就在( )。许多药材他都要,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 ),拜访千百个(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 )。

C、自由读第5自然段,了解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是否已达到完善的要求。

①《本草纲目》达到了完善的要求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②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伟大”一词。

③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4.再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①编写这部书容易吗?从哪些词体会到?用“…”标出来。

②自读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出示“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分新的药物书,就是的《本草纲目》。”

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整整”说明时间长,“终于”说明历尽艰辛,说明这本书的价值。)

板书:有毅力,有恒心

四、品读,悟精神

边读边想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景。比方说,在无数个晚上,在炎热的夏天,李时珍怎样做的等等)

五、指板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为我们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板书)感到自豪,为有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感到骄傲。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

板书 :

救死护伤,立志学医

立志

处处留心,暗记药方

李时珍

伟大的医学家

和药物学家 不详细

学医: 一面行医,一面研究不全面 态度严谨

不具体

不怕……不怕…… 不辞辛劳

编书 亲自采药,亲口品尝 献身医学

积累经验,拜访别人 虚心请教

整整27年,终于编成 持之以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篇六

一、解诗题。知诗人。

1、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诗《静夜思》,还记得吗?谁写的?会背吗?指导古诗要读出节奏和韵味。

2、你们知道吗,刚才背诵的《静夜思》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这是香港的老百姓评选的,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思亲佳作,它排在第五,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诗题。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

忆:想念,思念、回忆。

山东兄弟是指哪里的兄弟?

(2)读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介绍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写这首诗时只有十七岁,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

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这首诗,读好这首诗。

二、解诗词,悟诗意。(36页)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古诗的节奏。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相机理解:“异乡、异客、独、倍”等词。

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三、创情境,想意境。

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1、读前面两行诗,想想你看见诗人在干什么?

2、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重阳节这天,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旅店的窗前……

假如你就是诗人王维,你坐在窗前,我想问你:

1、小王维,你在想什么呢?

2、小王维,为什么今天想得这么厉害呢?

追问:重阳佳节,长安街的人都在干什么呢?看见他们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过节,你的心情怎样?

今年的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去年的重阳佳节,是不是也这样?

指导朗读。

3、小王维,如果你在家乡,重阳佳节,你最想和兄弟们做什么?

指导朗读。

长安距家乡太远太远,现在可以坐汽车,乘火车,可以打电话,可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啊,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啊,你回不去呀!只能思念,只能想象。

生读——

4、朗读全诗。(配乐)

重阳佳节,诗人小王维,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小王维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小王维,别伤心了,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好朋友从家乡看你来了,你高不高兴啊?看到好朋友,你想问他故乡的什么

2、是啊,好友相见,有千言万语要说,有无数问题要问,可小王维最终问的是什么?听录音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诗人问的是什么,你听懂了吗?

指导读。

3、出示书法作品。

是呀,这短短的四句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是它却能将人们的思乡之苦、思乡之痛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看,著明书法家王砚辉老先生来自农村,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挥毫写下一幅书法作品。读。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把对大陆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在他那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之中。(出示一幅书法作品)读。

许多漂泊在外的华裔侨胞也都喜欢用这首诗来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眷恋:。(又出示一幅书法作品)读。

老师相信,当你们长大以后,当你远离家乡,甚至远离祖国母亲的时候,你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读——

老师更相信,将来你们也会写下更加精彩的诗来表达你们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超市: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诗、写文章、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