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优秀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0篇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女娲造人教案的写作思路。

女娲造人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会认娲、藤2个字。掌握神通广大、生气蓬勃、灵机一动、莽莽榛榛、眉开眼笑、疲惫不堪等词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交流。

同学们,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猜想着人类诞生。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WWW.JIAOXUELA.COM},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课文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小黑板出示生字词,个别、集体指读。

2.这篇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根据预习情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1.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2.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1.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学习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和同伴交流。

2.向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3.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探究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二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整体感知故事情节,理解女娲的形象特点。

3、体会想象的魅力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拓展延伸

2.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神话丰富奇特的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古时期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的解释,更不用说人类的起源了。人究竟从何而来?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袁珂先生的神话故事《女娲造人》,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作家作品

袁珂先生是根据《太平御览﹒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女娲造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读一读。

东汉古籍《风俗通》中有关于女娲造人的如下记载:

1. 原文: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劳动非常辛苦),力不暇供(供应),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绳,粗绳索)人也。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三、字词

四、听读课文,思考:①女娲是怎样造出第一个人的?②怎样造出更多的人的?③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的?

五、比较阅读:初步感知神话中想像的作用

课文与《风俗通》短文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显现作者的想像力。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1)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女娲造人的原因

(2)例句:——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③人造出来后欢欣喜悦的场面(1、人类被创造出来、获得生命后的欢欣喜悦的场面。

2、女娲笑了,创造人类成功的喜悦。

3、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孤独寂寞,体现了人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后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1)对女娲形象的细致描绘:动作、神态、心理(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2)作者的评说

六、探究阅读:体会神话故事的魅力

1、我们一起找一找文中描写女娲的句子。讨论:结合文中想像的情节,分析女娲形象。

?完成句式: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她:( ? ? ? ? ?), 文中是这样写的( ? ?)

2、举一个勤劳智慧的例子

小结女娲形象:是神通广大的“神”,她有着神奇的创造力,但是她也有人类的孤独感,有人的喜怒哀惧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像一个活泼、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孩子;她创造了“人”,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和自豪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忙碌疲倦,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

从女娲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合乎现实生活的。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甘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速读法 跳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辨析说出是哪则神话,导入课文《女娲造人》。

2、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识积累

1、有关神话

有关神话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鲧禹治水 刑天舞干戚 共工怒触不周山

3、字词积累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女娲造人》教案5- 篇四

武珞路中学卓旭英03/11/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悉课文,生动复述故事;了解神话的特点;理解本文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发挥自己联想、想象力来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运用联想、想象创编神话故事;进一步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我们祖先大胆奇特的想象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养成课外搜索、整理资料,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先让学生讲讲自己曾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故事,然后,以“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引出我们祖先对此问题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

二、自主阅读

以讲故事比赛的形式,(既可个人准备也可小组合作共同打造推举一人),让学生积极自主阅读、整体感知文章并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以全体学生掌声大小来对主讲者进行评价,然后再让个别学生以点评形式进行具体评价。这样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同激发阅读热情。

最后老师小结讲故事应注意的事项:情节要完整,表情动作要丰富,语气语调要有变化等。

三、合作交流

1、将本文与《风俗通》上短文进行比较阅读 从女娲造人动机,造人过程及人类诞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联想和想象力了解神话特点。

2、对文章存有的疑惑进行组内质疑探究、交流,认识到想象力也是我们现代人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雨果语)。

3、全班交流 对小组内无法解答的疑惑提出来,通过组与组之间探讨,进行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创编神话故事。给出材料。《嫦娥奔月》:后羿从西王母那求到了不死之药,他的妻子偷吃升入月宫,后来变成了月精白蛤蟆。

五、小结

《女祸造人》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早期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但它毕竟是神话传说,那“人,到底是从哪来的?”请同学们下去收集这方面资料,从科学角度进行解释。在“追寻人类起源”综合性活动课上再交流。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4、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6

《女娲造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想象和联想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3.感受女娲朴实感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

重难点:

1.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了解神话的特点。

2.理解想象和联想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天上的街市》

导入新课

同学们,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在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心灵也一天天丰富和成熟。仰望苍穹,俯瞰大地,我们也许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太阳为什么东升西坠,月亮为何有阴晴圆缺,小草为什么“一岁一枯荣”……那么我们可曾想过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朴素的问题从远古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探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老而迷人的神话,走进前人奇特瑰丽的想象世界。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女娲造人的故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

1.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4段):写女娲决定在天地间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

第二部分(5~16段):写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第三部分(17、18段):女娲让那些小人儿分为男人与女人,男人与女人配合起来自己创造后代。

2.读课后“阅读提示”中的短文,比较一下,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明确:课文在原来的基础上丰富了以下内容:

(1)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2)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

(3)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

(4)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阅读提示”中所列女娲造人的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小组讨论,明确:标出文中的以下描写:

(1)人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

(2)“妈妈”女娲的神态及心理描写,如女娲“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等;

(3)女娲给孩子命名;

(4)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女娲的辛劳,如“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等。

体会: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明确:女娲是神,更是人。神性与人性在女娲身上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她勤劳、慈祥、聪明、活泼、情感丰富、有伟大的神力。

女娲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会假装生气,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快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富有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情理的。

3.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小组讨论,明确:

(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象,这是非常有趣的。

(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到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4.结合女娲形象,体会想象的特点。

作者运用怎样的想象才塑造了这个既有着奇异神力,又有着丰富情感的女神?

明确:大胆奇特的想象,成就了女娲捏土成人、洒泥成人的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赋予了女娲聪明勤劳、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想象要大胆奇特,不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挥、不受限制,要合情合理。

5.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课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期人们对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文章清新、质朴,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鲜感。女娲完全是在一种极自然的、无意识的状态下萌发了造人的念头。你能结合课文具体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吗?

示例:“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当她看到自己的影子时,就“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并非一个神。

四、拓展延伸

1.你能对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或经过进行新的想象吗?

2.想象女娲造人后的喜悦心情,并以其身份写一段话。

五、本课小结

本文把女娲塑造成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母性的大神形象,想象丰富、奇特,让人读了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感受着人类诞生的喜悦。女娲造人,又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女娲造人教案 篇六

○教学的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且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的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的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的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里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的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2、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并运用创造性想像修改神话。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的起源。

教学重、难点

1、探究神话故事的魅力

2、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导入新课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有一块古代文学的瑰宝,它就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个产物——神话。请同学们浏览屏幕上中国古代神话的几个片段。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教师:说起女娲,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能说说你看到过的有关女娲的神话名称吗?学生:说(如精卫填海、黄帝的故事、女娲补天等);师:今天我们重点欣赏《女娲造人》。

二、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初步感受想像力的作用。

1、自由朗读课文,与作者对话。

①“我根据《风俗通》里的有关资料改编了一个《女娲造人》的故事,请你们到《神话故事新编》里去看看,期盼你们的回应:你们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作者:袁珂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尽快给作者回应。(要点:丰富的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

②“如果喜欢,请把它推荐给你的朋友。——作者:袁珂”这是作者听了刚才同学们的评价后反应,那就让我们把生动的故事情节先复述给班里的同学听听,好不好?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1、看课文,做好复述准备

2、一位学生复述

学生评议

《女娲造人》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女娲、澄澈、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大、莽莽榛榛”等词。

2.了解神话的特点。

3.了解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想像联想在神话创作中的作用。通过比较,掌握想像的方法和思路。

2.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3.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

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如引导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动机、方法等作另一种推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知识贫乏,人们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现象,比如日月出没、电闪雷鸣、人类自身来源等,不能科学地解释,于是被困惑的原始人便通过幼稚的想像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并且依照人类的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一个被幻想加工过的神奇世界便产生了:山川日月风雨等自然事物都有一个专司其职的神灵;开天辟地后的盘古“头为四岳,

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威武的太阳神每天乘坐羲和驾驶的车子绕天巡行。

人,到底从何而来?思索着的远古人们用他们丰富的想像创造了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女娲造人》(板书文题)就是袁珂根据中国古代神话而改写的。

二、文体解读

投影:

神话故事体裁简介: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像的故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像和借助想像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的主要特点是:

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

2.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3.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正因为这样,所以神话具有丰富多彩的想像、奇妙的情节和感人的艺术力量。正如马克思说,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

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

三、阅读理解《风俗通》中有关女娲的两则短文

投影:

1.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传说是人面蛇身,创造了人类)抟(tuán,把某种东西揉成圆形)黄土作人。剧务(工作剧烈繁重),力不暇供(用上所有的力量还来不及供应),乃引(牵、拉)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纟恒(gēng,粗绳索)人也。

译文: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2.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译文: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录音,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投影: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g 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g 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2.表情朗读全文,识记课文情节。

3.研读课文,比较神话故事和课文内容,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

4.恰当地复述课文。

先分小组复述,再由各小组推荐1~2同学,举行小组赛,看谁讲得生动,如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来到世间的描写。

五、研读课文

1.《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而通过改写、丰富补充之后的课文,则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要点提示:人的产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人类产生的同时,也产生了“爱”,产生了人间的温暖。

2.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尝试分析“妈妈”女娲的形象。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

3.本文想像女娲造人的动机是“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请发挥你天才的想像,试作另一种推测。

4.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命中注定、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的先人,对此,请学生讨论,谈谈理解。

教师点拨:这种说法核心在于:持这种邪说的人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的制度服务,是存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的险恶用心的。

5.神创造人,是对人类起源的错误解释,但是这类神话为什么能够世代流传?

请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类神话的魅力何在,对于学生独特的感受和见解热情鼓励。

提示:

(1)这类神话描写了人类出现之前地球上的情景,这是引人遐想的。

(2)这类神话都有奇妙的想像,这是非常有趣的。

(3)这类神话无非是现实的人类繁衍历史的改造,非常富有人性,这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如女娲的形象分明是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女娲造人》教案 篇九

吕新红

教学目的:

1.理解联想和想像手法的运用。

2.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4.热爱生命和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四。关于神话

五。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六。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七。探究品味

(一)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二)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三)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四)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八。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九。拓展运用: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十。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十一。布置作业:

(一)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三)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女娲造人》教案5- 篇十

教学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的内容和意义。

2 体会神话创作中想象的魅力和方法。

3 拓展科学知识,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设想:

《女娲造人》是新课改实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首次教学这篇新课文,拟作如下设想:第一,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既从神话方面文学角度欣赏揣摩,又以科学眼光审视思考“人类起源”这一重要话题。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第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营造接纳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生成、探究、解决问题。并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品尝想象带来的喜悦。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地质博物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从“盘古开天辟地”导入。

2《女娲造人》问题探究。

3想象能力培养训练。

4延伸其他创世神话。

5科学地追寻人类起源。

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10篇初一语文《女娲造人》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女娲造人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