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优秀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小精灵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14篇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小 精 灵》教案 篇一

第七课 小精灵

教学内容:

1、歌曲《小青蛙找家》

2、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

教学分析:

1、歌曲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2/4拍,五声宫调式。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再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也为歌曲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歌曲中“跳跳”、“呱呱”的独白,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是结合歌曲节拍设计的趣味性练习。

教学目标

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2、大胆积极地参与表演,创编歌谣。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头饰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课堂上来了许多小客人,小朋友你们看……(出示多种小动物的课件)

2、听哪个小动物在向我们问好?师边出示节奏边读歌谣

× ×│× ×│ ×│ ×│

跳 跳 呱 呱 跳跳 跳 呱呱 呱

3、学生模仿读歌谣

4、请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动物编歌谣,如“跑跑、喵喵”等

二、新歌教学

1、导入:咦?小朋友你们看小青蛙们怎么啦?(出示小青蛙东张西望焦急的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

2、师:原来今天是青蛙妈妈见小青蛙们平时干活认真、积极又勇敢才让他们休息一天到处去逛逛,临出门前还再三叮嘱小青蛙们要早点回家。可是我们的小青蛙只顾贪玩忘了回家的路,现在正焦急地东张西望,不知道怎么办了?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帮它们好吗?

3、比一比哪组念的又快又准确

出示表格,并向学生说明要有节奏地把歌词完整地念下来,那小青蛙就能回家啦!

几只 小青 蛙 呱 要呀 要回 家 呱

跳 跳 呱 呱 跳跳 跳 呱呱 呱

小青 蛙 回 到了 家 — 呱 0

4、学唱歌曲

5、分组、师生接唱等形式演唱

6、模仿青蛙的动作表演,并启发学生自编动作表演。

三、游戏

学生分组,自由组合,一组学生围成圆圈,扮演“小青蛙的家”,另一组扮演“迷路的小青蛙”,还有的扮演回家路上的景物如小草、小桥等。音乐开始,“小青蛙”按节奏自由地做青蛙的动作,“家”的学生用节奏乐器敲节奏。唱到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了家”时,“小青蛙”跳到一个学生面前,“家”的学生呵“小青蛙”交换位置。音乐起,游戏又开始。

四、课后延伸新课标第一网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迷路的小青蛙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刚才我们唱的是小青蛙找家的歌,小朋友能不能编一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歌曲呢?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二

设计意图:

我园的形体教学已在实践、摸索中逐渐形成一种教学模式,如何打破传统,用新的教学方式来激活幼儿的学习兴趣,乐意参加形体活动,是我设计本活动的目的所在。《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供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还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于是我设计了大班形体活动《小精灵与魔术师》,旨在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情景中敢于大胆尝试,乐意用身体摆出各种造型动作。

2、在活动中大胆想象、创造,乐意与同伴共同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

3、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教学准备:

场地布置:活动室挂有人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有艺术的'氛围。

音乐:《挪威舞曲》。

教学具:两人一份能扭动自制人的模型、魔术棒一根、幼儿装饰自己的各种服装、道具。

教学过程:

(一)利用故事导入引导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初步进行想象、创编。

1、老师头戴魔术帽、手持魔术棒走进活动室。

师:大家好!我是魔术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一段音乐,一起来听听!

2、幼儿听音乐后请几位小朋友讲一讲。听了音乐有什么感觉?你想干什么?

3、这段音乐还有一个故事呢!从前有一个魔术师,本领非常大,他可得意了。他有一个魔盒,里面有许多小精灵。一天,魔术师睡着了,小精灵们就从魔盒中逃出来,尽情的听音乐跳舞。魔术师醒来后生气极了,瞪大眼睛说:“我要把你们变成一个个不会动的舞蹈雕塑!”“变!”魔术师挥动他的魔术棒,小精灵就变成了神态各异的雕塑。

让我们带着这个故事再来欣赏这首曲子,听听它可以分几段?

4、幼儿第二次感受音乐。

1)这首曲子有几段?

2)第一段音乐讲了谁?他会干什么?他会做那些动作?(幼儿互相讨论后个别表演,大家一起学学。)这是小精灵在哪里?会怎么做?

3)第二段音乐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谁上场了?你们也来高兴地跳跳舞!

4)这是魔术师醒来了,他说了什么?小精灵会变出哪些造型动作呢?(幼儿自编,老师从形体的角度来对幼儿的动作进行简单评价,提醒幼儿除了上肢和下肢可以变换动作以外,身体的哪些部位都可以动起来?)

(二)、引导幼儿根据不同要求大胆尝试想象、创编优美造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

1、听音乐游戏,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开始前摆出一个造型动作,直至音乐结束。

2、利用人体模型小玩具帮助小精灵在第三段音乐的表演过程中能随魔术棒变换多个造型动作。

1)师:我越玩越开心,我的魔术棒也兴奋极了,不停的跳动。变!变!变!刚才大家只变了一个动作,现在该怎么办?

2)我今天还带了许多小玩具呢!他们也是变形高手,今天你们可以和他一起做个游戏!你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起先给小玩具摆个造型,固定好后你们学学它的动作,学会了,在给他摆个造型,看看哪对好朋友摆的姿势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万别讲自己设计的动作忘了!我们要把设计的动作编入游戏呢!

3)幼儿自主操作,老师巡回辅导。

引导幼儿身体各部位动作的设计,如:腰、臀、胯、头等等

4)请一组幼儿上来展示自己设计的动作。(教师可从身体姿态、造型不同高度、动作连贯等方面进行简单的评价!)

5)随音乐游戏一次。

3、引导小精灵能根据魔术棒挥动的走势来变换造型的高度。

1)我的魔术棒也开始跳舞了,变!变!变!变!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聪明的小精灵,你该怎么办?

2)不随音乐先试试。

3)根据要求再游戏一次。

4、请一幼儿做魔术师,再游戏一次。

我有些累了,谁愿意来做魔术师来带领大家游戏?大家可要听从魔术师的指挥!

(三)小精灵要参加音乐会,打扮自己进行游戏。

1、和你们在一起游戏真开心,我都快忘记时间了,我今天还要参加一个音乐会呢!你们想去吗?快!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点!

2、幼儿自由打扮!

3、我们最后再玩一次游戏,相信在音乐会上我们会有出色表现!

活动反思:

1、本节课从语气上表情上来讲都应该是高昂,可以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那种感觉,不可以低沉。

2、在过程中应该随时关注孩子们的,认真听孩子们的回答,并及时的给予点评(适当的展开)、鼓励、帮助或是指正。

3、在画的时候注意观察谁画得好,介绍作品时就可以叫这个孩子来介绍。若有不会画的,可以悄悄的给予帮助,最好不被发现。

4、本课的亮点和都应该是编广告语,所以这块用的时间相对来说可以稍多一点。所以应该要注意把握画的时间和介绍自己作品的时间,若画的时间超过八到十分钟的话,那么就可能造成编广告语的时间不够,结束语就显得太仓促。

5、整节课的环节还是很紧凑,设计也还行。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三

教学目标

一. 通过聆听《小青蛙》、《野蜂飞舞》,演唱《小青蛙找家》、《小蜻蜓》,感受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所表示的动物,并通过演唱和身体的动作表示自身保护动物,维护大自然的心情。

二. 复习歌曲《小青蛙找家》,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并进行个歌扮演。

重点、难点

聆听乐曲《小青蛙》,初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几表示力,感受乐曲《小青蛙》的音乐性。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 师生问好

二. 复习歌曲《小青蛙找家》

1. 聆听歌曲《小青蛙找家》,感受歌曲的旋律,并随歌曲旋律的节奏进行拍手。

2. 跟着歌曲的旋律自由歌唱。

3. 跟着老师的琴声进行歌唱,教师指导同学用轻声歌唱的。方法进行练习。

4. 教师进行个别检查,鼓励同学要将歌曲背出来。

5. 跟着音乐一起边唱边扮演。请同学上台扮演。

6. 给歌曲配上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师出示铃铛、木鱼等,复习这两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并请同学进行自由练习。

教师请乐感较好的小朋友进行示范给音乐伴奏。

同学用乐器个歌曲进行伴奏,感受打击乐器的作用。

三. 复习欣赏教学

1. 聆听乐曲《小青蛙》,感受拉弦乐器二胡的演奏效果和音色。

2. 随着音乐的不时变化,同学自由创编动作进行扮演。教师请局部有创意的同学进行上台扮演。

3. 再次感受乐曲《小青蛙》,加深对二胡音色的印象。

四.师生再见

教学随笔

《小 精 灵》教案 篇四

教材来源: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1册)第七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

2、 学唱歌曲《小蜻蜓》

3、 律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感受并表现歌曲《小蜻蜓》优美抒情的

音乐情绪。

2、 通过聆听管弦乐《野蜂飞舞》,培养欣赏音乐的注意力,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

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3、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着《小蜻蜓》伴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

1、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生] “见过,见过……”

[师] “喜欢小蜻蜓吗?”

[生] “喜欢,很喜欢。” (随机贴上“小蜻蜓”画纸)

[师]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生] “它们在做游戏;找朋友;捉害虫……”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吴老师想看一看你扮演的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师] “你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生] “我在捉虫;我在玩;我在休息……”

[师] “真是一群能干的小蜻蜓。” “你们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它很美。就像小蜻蜓飞呀飞,飞呀飞,太美了!”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 (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5、第三遍律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师] “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吴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

6、引导

[师] “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生]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 “我这只小蜻蜓飞累了,哪棵小树愿意让我停一停,休息休息?” “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生]“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

7、第四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 “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

8、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 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生] “夸它是益虫;夸它是捕蚊的小英雄……”

9、按节奏念歌词

[师]“ 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

10、听教师范唱

[师]“ 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

11、听琴声伴奏唱

[师]“ 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

12、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第一句)

“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生] “勤劳的小蜻蜓。”

1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三、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

[师]“ 小蜻蜓这群小精灵慢悠悠地飞着,特别温柔可亲,现在,又有一群精灵朋友朝我们飞来,你们听,它们是谁?”

2、初听一小段、反馈。

[生]“ 苍蝇、蚊子、蝗蜂、蜜蜂……”

3、了解作曲家原本作曲的意图。

[师]“ 你们说的,想想都很有道理,的砍是像一群苍蝇、蝗蜂飞来的样子。可是,我们的作曲家当初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他是想表现一大群野蜜蜂飞舞的情景。”

4、继续听,感受野蜂形象。

[师]“ 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 “嗯,感觉到了。”

5、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 小野蜂飞起来和小蜻蜓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 “小野蜂飞得快,小蜻蜓飞得慢;小野蜂飞起来像是很着急的样子,小蜻蜓不着急的……”

[师]“ 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成群结队地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它们是要干什么去呀?”

[生] “天要下雨了,它们去躲雨;它们肚子饿了,去找粮食;它们的一位朋友失踪了,它们去找朋友……”

6、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①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 用你的手指头先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②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教科书上画下

[师]“ 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

[生] “能”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42页,在课本上尽情地画一画。”

7、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 现在,吴老师很想感受一下一大群野蜂着急地飞来飞去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愿意满足我吗?”

[生] “愿意” (很高兴,兴奋地答应)

四、通过《野蜂飞舞》《小蜻蜓》两首乐曲速度、情绪的对比,进一步明确它们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1、再次看看、听听、唱唱、演演《小蜻蜓》。

[师]“ 这群小野蜂精灵,飞起来那么快,那么猛,东窜西窜,真是有点吓人,再看看那群小蜻蜓精灵,觉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亲近了。”

2、听着音乐,飞离教室。

[师] 小蜻蜓们,外面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想去看吗?

[生] 想

[师] 走,我们这就出发……

《小精灵》点评: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以往教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致使聆听音乐的能力不强。因此,设计者确定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通过一些努力,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正是要着力体现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聆听的好习惯,在专心聆听的同时,能与自己的身心合为一体,进行音乐的再创造。本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想让学生在音乐课中闻到音乐气息,感受到美的智熏陶,作为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这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多遍聆听、感受《小蜻蜓》。通过聆听从而喜欢这首歌曲。一个人的音乐爱好是在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对于他所喜欢的音乐,自然就会爱听、多听,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音乐偏好特色。此外,还让学生听听教师亲切的范唱,希望能利用教师的歌声再次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自由地在美的音乐氛围里畅游。

2、培养专注聆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养成专注聆听的习惯,这可能与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不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与力度等。如:在通过律动感受《小蜻蜓》环节中,学生会出现边律动边聊天或动作不合节奏的现象,于是我就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学生回到音乐中来听着音乐表演。又如:在初听《野蜂飞舞》环节中,我用了极简洁的语言和极夸张的表情,提示学生的速度、力度都发生了变化,帮助学生较快地聆听出这些变化,感受出两者的不同。

3、培养积极的创造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以一种民主的教学思想对待学生,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已独创的见解,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感受歌曲《小蜻蜓》环节中,我充分鼓励学生做做各种姿态的小蜻蜓,大大表扬动作美的与动作与众不同的学生。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律动姿态明显丰富了,也变美了。又如:在欣赏感受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态时,我不急于出示乐曲的主人翁,而是请学生听着音乐自由感受。有些学生听了之后觉得是蝗蜂,蜜蜂、苍蝇、蚊子,对于这些见解,我都没有否定,反而表扬他们听得认真,爱动脑筋。到最后用动作、线条等多元化来表现野蜂飞舞的情景时,学生的创造力又一次得到了发挥,效果十分地好。

点评人:夏振宇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五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休止。

2、感受ab曲式,并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3、尝试用乐器为乐曲演奏,体验演奏乐趣。

活动重点:感受乐曲休止。

活动难点:尝试用乐器为乐曲演奏。

活动准备:

1、故事挂图、小精灵指挥棒

2、cd:《魔幻小精灵》,取拿乐器音乐、录音机

3、乐器:串铃、响板、手鼓

活动过程:

一、反应游戏,感受乐曲休止。

在行进中,教师敲手鼓,幼儿听到鼓声作出停止的动作。

× × × ×|× 0 0 0 |

走走走走停

二、欣赏故事。

出示挂图,讲述魔幻小精灵闯难关的故事。

提问:①魔幻小精灵为什么走着走着停下呢?

②魔幻小精灵走几步停下来的。?

(引导幼儿理解挂图,熟悉ab曲式及感受休止。)

三、身体乐器演奏。

1、鼓励幼儿运用身体乐器将ab曲式表现出来。

2、随音乐用身体乐器完整演奏。

四、乐器演奏。

1、出示乐器,分辨音色。

2、根据ab曲式特点选择适合的乐器。

3、教师引导幼儿有序地拿取乐器,并站好演奏的队形。

4、幼儿使用乐器演奏:

①分组练习。

②使用乐器演奏乐曲。(重点指导幼儿看教师指挥演奏)

5、播放舒缓音乐,轻轻收放乐器,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表演区:提供音乐cd、指挥棒、乐器、故事挂图,帮助幼儿进一步熟悉乐曲,鼓励幼儿大胆演奏。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六

活动目标: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曲式结构。

2、能看着图谱跟着音乐节奏做出变魔法汤的动作,并发挥想象力做出小动物的动作。

3、乐意用肢体表达自己的想象,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加速度圆舞曲》,黑板,纸,笔,魔法棒,魔法帽,魔法杯,幼儿每人一个喝豆浆的小杯子。

活动过程:

1、初次倾听,发挥想象。

教师播放音乐,提问幼儿猜猜里面发生了什么故事,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音乐联想。

2、情境引入,再次感受倾听。

在森林里有一个小精灵,它喜欢制作魔法汤,因为制作魔法汤之后就可以变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神奇的魔力就在音乐中。

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法汤是怎么制作的?教师扮演小精灵。

我待会制作魔法汤的时候会做几件事情,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到底是哪几件事情,猜猜我变成了什么小动物。

播放音乐,教师表演动作。

提问:刚才老师制作魔法汤的时候做了哪几件事情?我是怎么做的?我变成了什么动物?

3、了解乐曲结构,描绘图谱。

制作这个魔法汤有一个秘方,这个秘方千万不能错,一错就制作不出来了,现在我把这个秘方画下来。教师放音乐画图谱,边画边解释。

4、跟着图谱表现动作。

教师简单讲解ABA曲式结构,再做一次示范,幼儿拿着杯子跟着教师做。

提问:我刚才搅拌的时候速度是一样快的吗?放魔法药的时候是什么音的时候放?

教师引导幼儿注意细节,搅拌的。时候是一次比一次快,放魔法药的时候是重音的时候放。

5、想象表达小动物。

如果你们是小精灵,你们最想变成什么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播放音乐,幼儿再跟着节奏,自由做小动物的动作。教师进行简单评价,指出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表扬表现好的幼儿。

6、游戏:变魔法汤——变小动物——制作魔法汤女孩子变魔法汤,男孩子变小动物。

调整游戏要求,再次游戏。

《小 精 灵》教案 篇七

《小 精 灵》教学实录

教材来源: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1册)第七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

2、 学唱歌曲《小蜻蜓》

3、 律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感受并表现歌曲《小蜻蜓》优美抒情的

音乐情绪。

2、 通过聆听管弦乐《野蜂飞舞》,培养欣赏音乐的注意力,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

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3、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等。

教学过程:

一、学生听着《小蜻蜓》伴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

1、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生] “见过,见过……”

[师] “喜欢小蜻蜓吗?”

[生] “喜欢,很喜欢。” (随机贴上“小蜻蜓”画纸)

[师]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生] “它们在做游戏;找朋友;捉害虫……”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吴老师想看一看你扮演的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师] “你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生] “我在捉虫;我在玩;我在休息……”

[师] “真是一群能干的小蜻蜓。” “你们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它很美。就像小蜻蜓飞呀飞,飞呀飞,太美了!”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 (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5、第三遍律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师] “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吴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

6、引导

[师] “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生]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 “我这只小蜻蜓飞累了,哪棵小树愿意让我停一停,休息休息?” “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生]“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

7、第四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 “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

8、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 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生] “夸它是益虫;夸它是捕蚊的小英雄……”

9、按节奏念歌词

[师]“ 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

10、听教师范唱

[师]“ 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

11、听琴声伴奏唱

[师]“ 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

12、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第一句)

“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生] “勤劳的小蜻蜓。”

1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三、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

[师]“ 小蜻蜓这群小精灵慢悠悠地飞着,特别温柔可亲,现在,又有一群精灵朋友朝我们飞来,你们听,它们是谁?”

2、初听一小段、反馈。

[生]“ 苍蝇、蚊子、蝗蜂、蜜蜂……”

3、了解作曲家原本作曲的意图。

[师]“ 你们说的,想想都很有道理,的砍是像一群苍蝇、蝗蜂飞来的样子。可是,我们的作曲家当初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他是想表现一大群野蜜蜂飞舞的情景。”

4、继续听,感受野蜂形象。

[师]“ 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 “嗯,感觉到了。”

5、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 小野蜂飞起来和小蜻蜓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 “小野蜂飞得快,小蜻蜓飞得慢;小野蜂飞起来像是很着急的样子,小蜻蜓不着急的……”

[师]“ 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成群结队地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它们是要干什么去呀?”

[生] “天要下雨了,它们去躲雨;它们肚子饿了,去找粮食;它们的一位朋友失踪了,它们去找朋友……”

6、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①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 用你的手指头先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②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教科书上画下

[师]“ 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

[生] “能”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42页,在课本上尽情地画一画。”

7、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 现在,吴老师很想感受一下一大群野蜂着急地飞来飞去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愿意满足我吗?”

[生] “愿意” (很高兴,兴奋地答应)

四、通过《野蜂飞舞》《小蜻蜓》两首乐曲速度、情绪的对比,进一步明确它们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1、再次看看、听听、唱唱、演演《小蜻蜓》。

[师]“ 这群小野蜂精灵,飞起来那么快,那么猛,东窜西窜,真是有点吓人,再看看那群小蜻蜓精灵,觉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亲近了。”

2、听着音乐,飞离教室。

[师] 小蜻蜓们,外面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想去看吗?

[生] 想

[师] 走,我们这就出发……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八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ABA的曲式结构,感受欢快、活泼的乐曲风格。

2.情感目标:借助故事情景加以想象,体验表达音乐的乐趣。

3.技能目标:能运用肢体表达音乐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

活动准备:

1.物质方面:透明矿泉水瓶(均装半瓶水与幼儿人数相等)、颜料。

2.知识方面:幼儿初步感知乐曲的能力。

3.心理准备:对魔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魔术有浓厚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大森林里,住着一个颜色精灵,它会变魔法,你知道什么叫魔法吗?变魔法就是会出其不意 变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2.颜色精灵最喜欢制作魔法汤,(小朋友知道什么是魔法吗)

3.那颜色小精灵在制作魔法汤的时候可能会做什么魔法动作呢?

二、情境贯穿,感受旋律。

1.小精灵把魔力传给了我,我可以做一瓶我喜欢的彩  (魔法箱、很普通的。矿泉水)

2.矿泉水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呢?答案马上就会揭晓。(师故作神秘的肢体动作和着音乐节奏魔法)

3.音乐结束后,请小朋友猜猜会有什么变化?再请一个孩子上来看一看,水瓶里的水变色了。

4.在变魔法时,老师做了哪些动作?(点一点、摇一摇、手指收拢放开的动作……

5.搅拌是为了让魔法汤更均匀,放材料是为了增加魔力,点住是为了不让魔法流走,摇晃是为了混合魔法材料。

三、绘画记录,引出乐谱。

1.你们想学这个魔法吗?为了让你们更好的学习魔法,我要把音乐里的魔法配方写下来。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用记号笔在黑板上描绘乐谱。

3.梳理经验,提问:谁能看明白这个魔法秘诀要做些什么事情?

(搅拌——用力转圆圈;追问:一共要搅拌几次?3次。还有什么地方也要搅拌?)

(手晃动——谁能看出来有什么不一样?前面轻轻地摇,后面重重的摇。)

(追问:还有两个很小的点点在哪里?幼儿在乐谱上指认。回应:点住它,不让魔法逃掉噢。)每一次搅拌好后,要加几次魔法?(4次)?

4.幼儿通过图谱,聆听音乐。(教师带动幼儿做动作)

5.(看图谱)你们有没有学会这个魔法配方?那我们先来练习一次。

四、动作感知,深入乐段。

1.老师带动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提出拿瓶子的要求)瓶子拿好后,拿你们的魔法布包住,不能露出瓶子哦!不然魔法可要逃走了。

道具准备:这一次没有在瓶盖上涂上颜料。

提问:怎么了?你们的魔法还有一点小问题!请你们把失败的魔法汤放进魔法箱,增加它的魔力。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的原因。

细节回顾:先轻一点搅拌,后再变快速度。

3.小结:力气不一样,速度不一样。

4.再次尝试听音乐变魔法。(节选到搅拌动作)

5·请小朋友观察图谱,发现图谱最前面和最后面的内容是一样的,并讨论知道图谱一样动作一样音乐也是一样的,这种音乐结构叫做ABA音乐结构。

5.大家同心协力魔法会更厉害,你们现在有信心自己变出魔法汤吗?再给你们一次机会。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师:给小朋友分发道具,请小朋友轻轻的将魔法布盖在瓶子上!

2.师幼和着音乐做动作。

3.音乐停止,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4.揭开布,孩子们发现了瓶子水色的变化。

5.恭喜你们,都成为了合格的魔法师,下次有机会,我再来教你们别的魔法吧!

六、活动延伸

小朋友们现在到了魔法揭秘时刻,老师在你们来之前偷偷的在瓶盖涂抹了彩色颜料,所以在你们使劲摇晃瓶子的时候颜料就会溶于水中,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做溶解,那颜料会溶于水里,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可以溶于水里呢?这个问题就给小朋友们自己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探索发现吧!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九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风格,结合图谱了解曲式结构。

2、感受乐曲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并用肢体律动表现旋律变化。

3、乐于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的表现。

4、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5、借助图谱记忆歌词、学习歌曲。

活动准备:

1 、物质方面:透明水瓶(均装半瓶水与幼儿人数相等)、颜料。

2、知识方面:幼儿初步感知乐曲的能力。

3、心理准备:对魔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对魔术有浓厚的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难点是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1、"在森林的小木屋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有一个非常大的本领,就是喜欢调制心愿魔法汤。调这个魔法汤是干什么呢?它不是让我们用来喝的,而是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魔法:什么是魔法?怎样熬制魔法汤?

教师出示一瓶水(可变色),在音乐伴奏下演示魔法,并成功变出有色的魔法汤,让幼儿感受魔法的神奇。(提问:我是怎样变魔法的?做了哪些动作?你们想尝试吗?)

2、幼儿初次在无音乐伴奏下尝试变魔法,简单模仿魔法动作。(提问:为什么没有变出魔法?寻找原因引出音乐)

3、幼儿聆听音乐。

魔法音乐与魔法:请每位幼儿自取一瓶水(不带色),教师与幼儿一起随着音乐做动作。

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魔法汤呢?

4、幼儿聆听音乐,教师画图谱。"神奇的魔法秘方就藏在音乐里,我们来仔细聆听,把秘方找出来。"播放音乐,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谱,幼儿观察。

5、观察图谱,分析曲式结构,理解符号与魔法动作的关系。讨论:音乐的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像是在干什么?哪些代表搅拌、放魔咒、摇瓶子?

6、借助图谱分段欣赏。搅拌、摇瓶的音乐,感受乐曲速度和强弱的变化。解决难点问题:搅拌的速度——越来越快;摇瓶子的速度与强弱——轻轻摇,再快速使劲摇。

师幼一起边欣赏音乐边看着图谱"变魔法"。

7、教师与幼儿一起在音乐的伴奏下投入的施变魔法,并成功炼制出各种颜色的魔法汤,幼儿间相互交流欣赏。

8、教师介绍乐曲的名字:《加速度圆舞曲》。

幼儿许心愿。"向着心愿魔法汤许一个小心愿,让神奇的'魔法快点帮我们实现愿望吧!"

反思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系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首先,我用故事引入激发幼儿兴趣,使孩子们对制作“魔法汤”的过程感兴趣,最后,在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魔法汤、变出魔法汤的那一环节,有一个孩子还没等到我音乐响起就把颜色摇出来了,情急之下马上换了一瓶,才使现场没有尖叫的声音。课后在反思中,我意识到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个性。同时,也看到了随机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导幼儿学习、随机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通过课后的反思及与陆老师进行讨论以后,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亮点与不足:

1、孩子们通过游戏的开展,可以初步的感知ABA的曲式结构,但是对于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这方面老师没有很好的引导,因此孩子们在用肢体来感应旋律变化方面不能很好的来体现,目标二就没有完满达成。

2、教师能用森林里住着会变魔术的小精灵这个情景来贯穿游戏的始终,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并且在活动中老师让孩子尝试第一次变魔法汤的时候,最终失败,更加巩固了幼儿的搅拌、抓材料、点、摇等动作。

3、音乐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是网上下载的音乐有些浑浊,不够清晰,教师在节奏的把握上还不够。

4、由于音乐的不清晰,造成孩子在尝试当中没有了自主性,如果能将整段音乐里的搅拌部分、抓材料部分、摇的部分分段截出来,有针对性的去听音乐,孩子们可能更加清楚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这样孩子们在结合音乐做动作时,也能更加的生动形象,更能切身的体会一个魔术师的快乐。

虽然在活动中我对于奥尔夫音乐的开展仍是一知半解,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相信,只要每次认真的实践总结,一定可以有所收获。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篇十

活动目标

1.感受欢快、流畅的音乐风格,感受ABA的曲式结构。

2.运用肢体表达A段的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析、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水的矿泉水瓶每人两个,其中一个盖子上涂有颜料,一个盖子上没有颜料。

2.《加速度圆舞曲》(节选)、音乐CD(盒带)。

活动过程

1.初次倾听,欣赏并表达倾听音乐后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猜猜里面发生了什么故事,鼓励幼儿表述自己的音乐联想。

2.情境引入,再次感受倾听。

(1)在一个大森林里,住着一位能干的小精灵,小精灵可神气了,会变魔法呢!它最喜欢制作魔法汤,用这个魔法汤做什么呢?原来,这个汤是用来帮助别人实现愿望的。小精灵每天都在家搅啊、搅啊、搅啊,然后还往里面放入很多的魔法(做抓、放的动作),小精灵就这样开始变魔法喽。

(2)听音乐教师演示小精灵“变魔法”的过程,用动作引领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特点,如A段越来越快,B段很有规律等。

(3)请幼儿说一说,刚才看老师制作魔法汤的'时候做了哪几件事情?是怎么做的?如果你是小精灵还会做些什么?

3.再次完整欣赏,教师用绘画的方式边听边画出图谱,帮助幼儿了解乐曲ABA的结构。

教师放音乐画图谱:制作这个魔法汤有一个秘方,这个秘方千万不能错,一错就制作不出来了,现在我把这个秘方画下来。

(1)提问:这个魔法秘诀告诉我们,制作魔法汤的时候要做些什么事情?

(2)提问:一共要搅拌几次?在什么时候要搅拌?每一次搅拌好后要加几次魔法?

4.请幼儿听音乐随图谱变“魔法汤”,了解ABA曲式结构和A段旋律越来越快的特点。

(1)幼儿随着教师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2)启发幼儿说一说:搅拌的时候速度是一样快的吗?(A段,引导幼儿感知乐句的渐强、渐快)什么时候放魔法药的呢?(B段重音时)

(3)随音乐再次带领幼儿用肢体动作表达旋律的变化。

5.游戏:小精灵的魔法汤。

请幼儿完整听音乐,变“小精灵的魔法汤”。第一遍使用的瓶子没有颜料,让幼儿练习;在幼儿熟练后第二遍换用有颜料的瓶子,表演结束后能够让水变色,让幼儿感受成功感。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第十一篇

活动来源:

主题“多彩的秋天”实施过程中,带领孩子们去校园内找秋天,好多孩子都对树木的变化感兴趣,有的发现树叶变枯了,有的发现树叶随风飘到了地上,甚至有的小树光秃秃的了,看到这些,孩子们很难过,以为小树枯死了,当我告诉他们,这是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小树还是有生命的`,到了明年春天,又会变绿的,孩子们都露出了喜悦的神情。乐曲“小树和小精灵”,孩子体验到的就是有生命的小树和小精灵快乐游戏的愉悦情绪。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通过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情节、动作、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性质。

2、创编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小树生长的生活经验 小树和小精灵的胸饰 仙女棒

活动过程:

一、 游戏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跟你们玩一个“木头人”的游戏。(复习已有经验,木头人的不同造型)

二、 欣赏乐曲

1、听乐曲“小树和小精灵”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很好听的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

2、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第十二篇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

2、创编小树生长和小精灵爱护小树的动作。

3、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树和小精灵的胸饰若干、《挪威舞曲》音乐碟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一)讲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音乐内容。

“春天来了,魔法森林里的小树开始生长了,听!”(音乐A)

“听到刚才的音乐,你觉得小树它是一下子长大的?还是慢慢慢慢长得?”

那一开始的小树苗是什么样子的呢(哦~是小小的)

你能做一下小树苗的动作吗?

那小树要开始长喽!“慢慢长,慢慢长,慢慢慢慢往上长,慢慢长出小枝桠,慢慢开出树杈来,慢慢长成大树啦,迎着风儿摇摇摇!(背景乐轻A,歌谣按音乐节奏来)”

魔法森林里的小树长得都不一样,想一想你的`小树会往那边长?(···)

那现在我们听音乐做一做(音乐A)小朋友们找空位蹲好~

魔法森林里还住着一群喜欢小树的小精灵,他们经常会来照顾在生长的小树,听!他们来了~(音乐B)

你们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精灵?(··)小精灵和小树是好朋友,他会怎样照顾小树,和它玩呢?(···)

你们觉得小精灵是怎么出现的?再听一遍音乐(B)(····)

我们再来听一次,做一做小精灵出现和爱护小树的动作吧!(音乐B)

故事还没结束呢···天黑了,小精灵回家了,小树又开始生长了···(音乐A,教师动作)我们一起跟音乐来做吧!

故事结束了,你们知道一开始小树要怎么样吗?小精灵是什么时候才出来的吗?

(出示精灵图示),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听音乐,按照音乐贴顺序,到什么时候小树出现,什么时候小精灵出现。(音乐ABA)

老师现在要请一个小朋友当小树,一个小朋友当小精灵,上来表演(精灵小树的胸饰)

他们演的真棒,我们也一起来试一试吧!(椅子下面已分好精灵小树的胸饰)音乐ABA(小树找好空的位置,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喽!!)

A时教师跟小树做B时跟小精灵做

再来一遍音乐,小朋友自己做!然后再交换角色玩一次!结束!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第十三篇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调,通过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情节、动作、初步感知乐曲的曲式结构和音乐性质。

2、创编小树生长及小精灵游戏的动作,培养幼儿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树、小精灵的头饰 魔法笔

活动过程:

一、欣赏乐曲

1、听乐曲"小树和小精灵"

2、师讲述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3、再听乐曲,帮助幼儿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性质。

4、请个别小朋友贴出小树跳舞的部分和小精灵跳舞的部分。(出示图片小树小精灵)

二、分段欣赏,创编动作

(一)欣赏A段乐曲(小树生长)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各种生长姿态,如:用身体表示躯干生长,用受臂表示枝叶生长。提醒幼儿小树长大了可以随风摆动

(二)继续欣赏A段,继续生长

(三)欣赏B段乐曲(小精灵游戏舞蹈)

1、引导孩子说说精灵出来的样子(可以跳,飞,转)

2、创编游戏,舞蹈,抚摸,浇水等动作。

四、合作完整表演

1、男女分角色表演。

2、自选角色表演。(发头饰给小朋友)

五、活动结束天黑了,小树,小精灵要睡觉了

反思:

对于初步接触外国作品的我班幼儿来说,要通过乐曲的快慢节奏来分辨小树和精灵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节奏的快与慢,只能意会不能用语言表达,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节奏呢?在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时,我用点头,晃动身体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孩子们通过我的提示,马上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有的用小手做波浪动作来表示慢的节奏,有的用小脚快速踏地表示快的节奏,在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的过程中,孩子意会了乐曲中的快慢不同,分辨出了A段音乐小树生长和B段音乐精灵游戏的不同意境。

总之,对于孩子来讲,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 第十四篇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

2、鼓励幼儿大胆选择喜欢的颜色进行涂刷游戏,锻炼幼儿小肌肉的灵活性。

3、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4、能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绘画材料进行作画,体验快乐的情感。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教学准备:

PPT课件,《小手拍拍》音乐,红、黄、蓝三种颜料,颜料盘,刷子每人一个,抹布,用白色油画棒画有各种图案的纸,纸板夹,展板一个。

知识准备:

幼儿对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听音乐《小手拍拍》和老师一起做律动。

教师:刚刚我们的小手小脚做了运动,那老师要问问你们了,你们的小手会做什么?

幼儿1:吃饭。

幼儿2:画画。

幼儿3:擦地教师:你们的小手可真能干,老师的小手不但能吃饭、擦地,还会变魔术呢!想不想看老师变魔术。

全体幼儿:想。

教师:小朋友的眼睛仔细看哟,现在大屏幕上什么也没有,我的手轻轻一点,变出了什么?

幼儿:颜色小精灵。

教师:你们想和我学习魔术吗?(想)只要你和我击下掌,你的小手就会有魔力,也能在大屏幕上变出小精灵来。(引导幼儿积极踊跃的来点触大屏幕寻找精灵宝宝)

二、巩固对色彩的认识

教师:谁来试一试,张老师把手上的魔力传给你,你一定能做到。(教师和幼儿击掌后,引导幼儿用食指去点触大屏幕。)

教师:你变出了'哪个小精灵?

幼儿:蓝色的裙子。

教师:谁还来试一试(再一次邀请幼儿来试一试)幼儿:蓝色的小汽车。

(教师反复邀请幼儿来试一试)幼儿:变出了黄色的鸭梨。

(幼儿逐一去点触大屏,幼儿一起说Ill变出的小精灵的名字和颜色)

教师:小朋友们可真能干,这么快就学会了,变出了这么多的`颜色小精灵。张老师还会好多的魔术呢,还想不想看张老师变魔术?(想)

教师:看,这有一张白纸,我还可以在白纸上变出小精灵呢!你们信不信?

幼儿:信

教师:那就一起来看我是怎么样在白纸上变出颜色小精灵的。

三、学习技能

1、教师示范涂刷技法。

教师:仔细看,我们怎样在白纸上变出小精灵。我要借助一个工具——小刷子。小刷子,真淘气,红色水里蘸一蘸,舔一舔,来到纸上刷刷刷,从上开始刷,从左向右刷,变出一个小精灵。

全体幼儿:蝴蝶教师:它是什么颜色的?

全体幼儿:红色的占教师:现在魔术变完了,我们要把小刷子放回盘中,再用抹布把弄到桌子上的颜料擦干净。

教师:你们学会了吗?

全体幼儿:学会了

教师:那你们也快来试一试吧?

教师:看看你们能变出哪个精灵宝宝。

2、幼儿操作。

(1)幼儿自由结组操作。

(2)教师提示幼儿使用材料的方法并注意卫生。 (颜料不要蘸太多,记得在调色盘边舔一舔)(3)幼儿作画时,大屏幕上投放涂刷的过程图片,以便幼儿操作。同时教师做个别指导并用语言提醒幼儿:"这边刷到那一边,一定要把纸刷满颜色。"

四、作品展示

1、幼儿互相欣赏作品。

教师:请小朋友们互相说一说变出了什么?(幼儿边涂刷变自由交流) (在这里教师为幼儿准备的是大号的刷子,主要是考虑到年龄小,使用小刷子刷会有难度,而使用大点的刷子,幼儿三下两下就能完成,会使幼儿很快看到自己的成果,从而增强活动兴趣。)

2、张贴作品。

教师:请幼儿把变出的小精灵贴到展板上。

(教师协助幼儿把小精灵贴到展板上,按颜色分类展示作品)

五、结束

教师:你们的小手可真能干,这么快就学会变魔术,而且还变出了这么多的小精灵,让我们和小精灵们一起来问好吧! (播放音乐《你好》,大屏幕上出现小精灵,孩子们和它们一起跳舞)

教师:现在让我们和颜色小精灵们一起去装扮更美丽的大自然吧,我们出发喽!(幼儿和教师一起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动手操作橡皮泥时,老师没有提醒幼儿让幼儿用手指用力的搓橡皮泥,让两种颜色能够更好的融合到一起,变出第三种颜色,在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中,应该让幼儿学习自己记录结果会更好。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14篇小班音乐教案小精灵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小精灵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