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优秀5篇)7-17-1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为了加深您对于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高考家长帮给大家整理了5篇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洪水不但冲垮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引起了美洲的起飞,同时也震撼着古老的亚洲。

二、日本明治维新:

八组同学演示“日本明治维新”

结合地图,展示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状况。封建幕府统治的腐朽,经济发展的落后,人民起义不断,西方列强的入侵。

引导学生分析,内忧外患下,封建的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注意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阐述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帮助学生弄清封建领主经济的概念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几股新生力量。引导学生把握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倒幕派形成的原因、来源,简介武装倒幕的过程。

重点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结合教材内容先由学生归纳改革的内容,再结合本目几段资料和插图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政治经济方面的措施。

然后,通过学生思考,对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一成一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力量对比、改革的前提、改革的具体内容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

最后,关于明治维新的意义,首先应充分肯定它的积极成果,然后再适当地讲述它的消极影响;

分析时要结合改革的措施。

三、小结

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发生于这一时期的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封建弱小的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成功了,但由于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的封建势力仍然很强大。随着其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很快跻身于世界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中,给日本乃至亚洲历史投下了阴影。

讨论: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有何不同?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篇二

选自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五节

一、 教学对象分析

1、 教学对象:首轮复习的本校高三文科班学生

2、 学生情况:

①知识基础:已对中外历史有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学习;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已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具备政史地学科综合运用的条件。

②心理特征:

a、高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对历史有较高的兴趣。

b、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并趋向成熟,独立自主性日益强烈,不轻信、不盲从;也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能进行对象交流合作讨论,互启互激互助互进。   c、记忆能力有很大发展,善于运用意义识记;抽象逻辑思维由感性认识不断向理性认识发展,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灵活性日渐提高,但不成熟。

d、能够初步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解决具体问题,但归纳、概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尚有较大的差距。

e、情感上日益丰富,阶级立场爱憎分明,逐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趣。

f、面临日益逼近的高考压力,追求熟练掌握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与高考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的深度、广度。

二、 本节教材分析

1、 地位和作用

①从历史进程来看,明治维新是日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日本由弱小的封建国家一跃而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转折点,是日本成为亚洲能够继续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是近代日本从受外敌入侵迅速走上对外扩张侵略道路的分水岭。

②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它发生在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时期,反映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是这时期历史进程的主要任务,也可进一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的发展,仍是这时期历史发展的主潮流。

③从教材的上下布局来看,它上承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下启第六节《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和争夺》,内容及影响上具有紧密的联系。

④从历年高考来看,本节内容也多有涉及,可以继续挖掘教材,变换角度,创设新情景,培养新能力。

2、 教学目标

①基础知识目标

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的形成与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其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②思想教育目标

a、通过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导致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日本面临内忧外患、国势衰微的严峻现实。   b通过对明治维新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乃是强国之路: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改革的成功又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某些经验。

③能力培养目标

a、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理论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归纳,提高知识迁移与史论结合的能力。

b、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辨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政史地学科之间综合运用的能力。

c、通过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国际环境等方面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的比较,逐步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应变能力,增强学生的学科渗透联系的能力。

d、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治维新前的落后与改革后的强大的鲜明对比的认识与思考,进行理论的渗透与思维的扩展,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①重点: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

依据: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才能正确认识这场改革的资产阶级性质,认清改革的目的在于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才能理解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也能从中了解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及其特征。而通过明治维新意义的把握,就能够更清楚的认识到这场改革所应当解决的历史任务的程度以及对日本历史乃至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便于加深对明治维新作用的两重性的理解和认识。   ②难点: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依据: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各阶层的不同地位与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蜕变,西方列强的入侵,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尖锐化和复杂化。表现出与同时期的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而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和社会变革之间的有机联系,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和把握。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表现在多个方面,有其特殊性,教材也偏重于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较难掌握。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篇三

记住最先打开日本国门的国家,倒幕派的组成力量、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和主要代表人物;

归纳、概括幕府统治危机的表现和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理解、分析明治维新的性质和作用。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的背景、内容、影响、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理解能力和概述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明治维新取得的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的振兴,成为亚洲的强国,从而教育学生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坚持改革与开放。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 教学难点 明治维新的背景和评价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本课内容。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合作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导)19世纪中后期,当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时,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为了追赶上世界的脚步都进行了一次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那么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会发生?武装倒幕对于明治维新的成功起到了什么作用?明治维新采取了哪些措施?它们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影响?其成功之处又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师导)什么是明治维新呢?“明治”指日本天皇睦仁的年号,“维新”即改革。(课件显示:明治维新是指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 (教师过渡)日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这次改革的呢?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课件显示各类图片)

1、安排学生分角色扮演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社会各阶层人士:

天皇:我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天皇,虽享有崇高威望,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我真想有一天能亲自管理我的国家,让我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将军:我是德川将军,虽然我只是一个将军,但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我说了算,我直接管理着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和许多重要城市,我把全国其他地区分成大大小小两百多个“藩”,藩的首领大名享有藩的世袭统治权,但必须听命于我们将军。由我们幕府来管理这个国家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的目标就是要维护好我们幕府的统治,让日本永远都是我们德川幕府的,哈哈…… 大名:我是大名,就像你们中国古时候的诸候,我只需要对幕府将军忠诚,我在藩地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的藩地可以世代相传。

武士:我是一名武士,我们将军或大名的家臣,我们从将军或大名那里得到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将军或大名,我们武士一般是职业军人,拥有佩刀特权,我们构成了幕府统治的基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武士中绝大部分下级武士阶层地位恶化,生活困难。哼,这种日子过不下去啦。

新兴商人:我是一个生意人,我腰缠万贯,但是我却一点政治地位也没有,而且我想扩大我的生意,却受到各种政策的限制,真是令人气愤啊。

农民、城市平民:我是一个农民(城市平民),我每天都辛苦劳作,但是日子却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昨天那些老爷们还说要加税,这个日子真不是人过的,多么希望有人能带我们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那怕是冒着杀头的危险我也愿意赌一把。

(学生扮演完后,师问)从中你感觉日本当时存在什么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概括)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粗读教材,了解19世纪中叶日本的基本情况,教师简介幕府和幕府统治) 师问:幕府统治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

1、国内危机:社会矛盾尖锐(课件显示)

依据:(1)幕府封建统治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强调:这是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

(2)新兴资产阶级和下级武士要求改变现状,农民和市民不堪忍受剥削不断起义。

2、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课件显示)

依据:1853年,美国舰队入侵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俄、英、法等也沿例炮制,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二)武装倒幕的开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1、倒幕派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2、武装倒幕的经过如何?

3、倒幕的结果怎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展示倒幕经过进程示意图)

要求改革,形成倒幕力量(拥立明治天皇)→发布讨幕密诏,幕府挑起战争→打败幕府军(乌羽、伏见激战)→推翻幕府统治→迁都东京,消灭残余势力

归纳:幕府统治推翻后,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这是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

二、明治维新(课件显示)

1、明治维新的时间、代表人物和口号(课件展示)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师:“富国强兵”就是要国家独立,“殖产兴业”就是要经济工业化,“文明开化”就是要文化、生活西方化。在这样的口号下,日本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

2、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课件展示)

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直接治理,使日本成为天皇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在经济上废除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在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发展中等和高等教育。

④在生活上,革除旧习,提倡欧美生活方式,穿西服,吃西餐。

⑤在军事上,废除武士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皇军”。

师:明治维新在这五方面的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分析后展示) ①政治上废藩置县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消除了封建割据,巩固了新政权,所以其作用就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②经济上的措施,实质上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扶持和保护资本主义企业,所以其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③文化教育上的措施,就发展了近代教育,培养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④生活上的措施,就革除了旧习,减轻了改革的阻力。

⑤军事上的措施就增强了日本的军事力量,并导致了对外侵略扩张。

三、对明治维新的评价(课件显示)

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师:明治维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这次改革是日本最高统治者天皇以政令的形式发布展开的,所以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历史作用:对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不断强大;

对外,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成为亚洲近代唯一民族独立国家。

3、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如“天皇制”。

小结延伸:

师: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保持了民族独立的国家。在明治维新30年后,中国也进行了一次同样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呢?我们从中可得到哪些启示呢?(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从以下方面小结、补充:

1、从国际环境上:列强对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而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

2、从改革阻力上:日本阻碍改革力量(幕府统治)在改革前被武力推翻;

而中国顽固派掌握着国家实权,力量强大。

3、从群众基础上:日本充分发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利用人民力量,社会基础坚实;

而中国维新派脱离群众,对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进行宣传发动,社会基础薄弱。

4、从领导力量上:中国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日本倒幕实力派领袖(明治三杰)则进入了政权核心,握有实权。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据学情,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等基础知识。

(2)结合课文、利用图片、历史资料等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总结康、梁的主要活动;通过讨论“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导入新课;通过历史剧表演对康有为上书了解康有为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完成情感目标;

(2)通过名片介绍、记者采访、共同讨论,师生的互动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已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的准备:知识预习、历史短剧、资料收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电视剧《英雄刀少年》主题曲:肝胆相照。让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熏陶,营造课堂氛围。

教师:翻开日历;今年是2008年,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谭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秋风凛冽,吹冷一腔热血,举国震惊,大清帝国的逍遥梦,在这一天被彻底击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日历往回翻。假如我们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公车上书)

(二)学习新课

1、公车上书

[角色扮演,体验历史]:公车上书课本剧

剧情介绍:(学生课前准备)1895年这一年,一个年仅30岁的青年谭嗣同正在广为搜罗和阅读当时介绍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号外,号外,京师爆发公车上书,康梁上书失败!”“给我拿一份”。谭嗣同看了报纸,心情沉重。轻声读出:亚洲第一海军大国清政府呕心沥血多年的帝国北洋水师在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击碎了洋务派的自强梦,却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公车上书”,谭嗣同则叹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梁启超则心忧“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观看短剧,思考历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车上书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的原因是因为当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影响是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并补充介绍历史知识公车,回忆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使学生理解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运动,而唯有变法才能救国图强)

[名片档案,个人风采]:学生模拟变法人物

学生分别出示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的个人名片,登上讲台向大家模拟历史人物进行介绍。

(主要介绍代表人物:1、康有为:少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资本主义的理想。2、梁启超:少年聪慧,13岁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_为维新变法奔走。3、谭嗣同,号复生,出生官宦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关注国运,发表见解]:创设情境写“上书”

讨论: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爱国读书人,请你也写一份“上书”,陈述怎样救亡图存!

(三)百日维新

[舌战群儒]

教师: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胆行动,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机,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进行了论战。

播放《走向共和》视频片段,观看“康有为驳荣禄,荣禄生气中途退场”内容。

通过舌战群儒和上书内容,可以看出康有为维护清朝统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所以光绪帝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师生分析总结: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学生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

学生2: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统治权。

学生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京师现场采访报道]

学生模拟《中外纪闻》的记者,在_城楼现场报道:旧历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皇帝登上_城楼颁发诏书,标志变法开始。那么,变法涉及哪些内容呢?我们来到变法记者招待会,采访光绪皇帝,学生扮演光绪皇帝向大家介绍了变法的有关内容:

出示幻灯片──光绪帝照片和百日维新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文化教育方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教师补充介绍京师大学堂的创建)

军事方面: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教师出示幻灯片──变法的进步性和变法的局限性,师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没有涉及议院、定宪法等政治主张,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束手待毙。)

(四)我以我血荐轩辕

[永远的谭嗣同]

教师:变法的结果如何呢?

学生:失败了。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逮捕维新人士。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因此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又因这次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教师出示幻灯片介绍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视频: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日本)。有人极力劝说谭嗣同逃走,他谢绝劝告者说:“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_者,如有,请自嗣同始”。不久,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这就是历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读:谭嗣同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师: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学生:贼指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无力回天”是因变法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_失败而无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为谭嗣同甘为变法_牺牲,不愿逃走。

(五)我评谭嗣同

[师生互动,讨论探究]

教师: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学生1:不值得,是因为逃走后还可保存实力继续斗争,不应该做这样的牺牲。

学生2:值得,是因为谭嗣同用他的献身精神激励后人继续斗争。

教师: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表现了爱国志士们为了国家进步不惜牺牲生命的英雄气概。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在时间里轮回,我们会永远铭记。

教师: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后,师生总结: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救亡的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挫败了,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教师: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为什么会失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总结如下:戊戌变法的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的原因:领导变法运动的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维新派力量弱小,又没能发动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结论: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小结]

教师: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

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来。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来。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来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戊戌年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又达到一个狂潮。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请_舰队来到胶州湾,希望以此遏制德国,结果引狼入室,俄军趁机强占了大连、旅顺两港。1898年农历二月十一日,_向清廷要求租借两港二十五年,清廷_答应。接着,法国要求租借广州湾九十九年,并把魔爪伸向粤桂;英国要求继续九龙半岛的九十九年借约,更无理强行租借日本撤离后的威海卫;日本则向清廷声明:不得割让与台湾相近的福建省(伺机窥视福建);_更贪婪地祸及满、蒙、新疆。这样,中华民族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2、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1)康有为改变维新变局的两次上书:

⊙《上清帝第五书》(1897年):

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7年,德国公然派出舰队侵占中国山东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并将整个东北均置于其魔爪之下。接着,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进而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内容:指出变法图强才能救亡图存

康有为针对德占胶州后的险恶局面,写出了《上清帝第五书》。在《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指出,德国侵占胶州之后,“瓜分豆剖”已“渐露机牙”;并说此间“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在此危亡之际,他急迫要求及时变法,强调“图保自存之策,舍变法外别无他图”,变法图强才可以救亡图存。从而,鲜明地举起了图强救亡的旗帜。他并且激动地写道:如仍然“苟且度日,因循守旧”,不奋起变法图强,“恐自尔之后,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同时,他还就变法的步骤、革新要点等进一步作了陈述。

影响:感动光绪帝,为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

这次上书奏折在请工部堂官代递时,该部堂官竟因“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这句话言词过激不肯代递。无奈之下,康有为又欲南归继续从事变法的宣传、组织工作。恰在此时,已与康有为有过接触的翁同龢,于一月初四日(12月12日)出面挽留,告诉康有为光绪帝的变法图强的态度仍十分坚决,希望他继续留在北京。

自甲午战后直到德占胶州、俄据旅大以来,光绪帝对国家前途愈加忧虑。当胶州事件发生,翁同龢便向光绪帝推荐了正在呼吁变法救亡的康有为。接着,以敢言而著称的兵部给事中高燮曾,又以康有为“学问淹长,熟谙西法”奏请予以召见。高燮曾的公开奏请,给光绪帝采取接见任用康有为的行动提供了机会。但是控制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欣以康有为的职位太低,皇帝直接召见没有先例为由,反对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奕欣建议先传康有为到总理衙门一谈,如果其言可用,才好为康有为破例。光绪帝只得命总理衙门大臣“随时接见康有为,询问天下大计,变法之宜,命令如有所见及有著述论政治者,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呈。”

1898年1月,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及刑部尚书廖寿恒、户部左侍郎张荫桓,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接见了康有为。在这次接见中,康有为面对朝廷中最有势力的几位大臣,宣讲了变法革新的必要,也驳斥了守旧官员的谬论。在诸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当天,翁同龢便将诸臣接见时康有为的言词向光绪帝奏闻,当光绪帝得到康有为在被接见中有荐书的表示时,便立即命总理衙门大臣“呈进工部主事康有为所著《日本变政考》、《俄皇大彼得变政考(记)》等书”。在大臣接见康有为之后的第6天(1月29日),光绪帝又谕令总理衙门大臣,进一步明确重申“自后康有为如有条陈,即日呈递,无许阻格,并命康有为具折上言”。正是在光绪帝的谕令之下,此后不久,原被工部堂官拒递的康有为之《上清帝第五书》,由总理衙门大臣递到光绪帝的面前。光绪帝看到康有为的这份充满热忱的奏折,被其深深地打动了,尤其当他看到“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的话语时,肃然动容,并以此对军机大臣说:“非忠肝义胆,不顾死生之人,安敢以此直方陈于朕前乎!”

⊙《上清帝第六书》(即《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

内容:重申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第六书),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在这篇奏折中,他引述当时波兰、埃及、土耳其、缅甸等国,由于守旧不变,遭到分割或危亡的险境,认为世界各国的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中国所以面临危亡,就是由于保守旧法不知变革所致。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以此为依据,他请求光绪帝尽快作好三件事:

一、在天坛或太庙或乾清门召集群臣,宣布维新变法,“诏定国是”。

二、在午门设立“上书所”,派御史二人监政,准许人民上书,不得由堂官代递;有“称旨”的,召见察问,量才录用。

三、在内廷设制度局,订立各种新章,下设十二局。

以上第一条是企图依靠皇帝的权力来推行新政,第二条是要使维新派参预政权,第三条是要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的行政机构。

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康有为又提出在每道设一民政局,选才督办,准其专折奏事,体制与督抚平等;每县设民政局分局督办,派员会同地方绅士治之。他认为,这样可以“内外并举”,新政有效。

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还涉及派员出国游历,翻译西书,变通科举,制造纸币,收印花税等事项。

影响: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2)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坚定光绪帝维新变法的决心为了变法图强,康有为曾经研究了一些国家兴亡盛衰的历史,编成几部书稿。据《万木草堂丛书目录》所载,计有《俄大彼得变法考》(二卷)、《日本明治变政考》(十六卷)、《突厥削弱记》(六卷)、《法国革命记》(四卷)、《波兰分灭记》(四卷)等五部。其中用力最深、篇幅、在变法中影响也的,当为《日本明治变政考》

(3)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

时间、地点:1898年,北京宗旨:“保国、保种、保教”性质: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分会: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等

保国会的主要发起人是康有为和御史李盛铎。1898年4月17日,保国会在北京粤东会馆召开第一次会议,康有为在会上演讲,历述帝国主义侵略日急,瓜分危机严重的事实。保国会《章程》宣告:“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并明确地提出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保国会打算按照强学会的模式,成为全国性的而不是地区性的组织,在北京和上海都设立总会,最终在全国各省、府、县设立分会。

二、百日维新:

1、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年6月)

光绪皇帝虽然在1887年十七岁时已在名义上亲政,但实权一直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面对列强瓜分的危险,光绪于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实际的权力,让他进行朝政的改革。1898年6月8日,徐致靖上书《请明定国是疏》(康有为代拟)请求光绪帝正式改变旧法,实施新政。上书后第三天6月11日(四月廿三),光绪颁布《定国是诏》(翁同和拟),表明变更体制的决心,这亦是百日维新的开始。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调任他为章京行走,作为变法的智囊。其后又用梁启超、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等人,协助维新。历把这次运动称为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或维新运动,“维新”在这里是指提倡新学、推行新政、实施新法。

2、基本内容:

提示:从除旧、布新、作用、局限性四个方面列表总结维新变法的基本内容。

3、初步成果:(反映了,,有利于,,动摇了,)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资料回放】社会上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合作探究1】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比较

【合作探究2】百日维新的特点

(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课后小结

★教学反思:

1、课前精心准备,资料引用和问题设计具科学性、思辨性、趣味性于一体,能给学生以良好的历史学素养的影响。这节课多媒体制作很有实效性,而且整个课题紧紧围绕“百日维新”这一中心内容展开。选择的材料也贴近生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答题的同学有30多个,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做选择题的时候争先恐后回答。

2、科学合理地延伸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的走向。如“光绪帝在百日维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按照光绪帝的设想做下去,是通向君主立宪政治之路的。”及“明治维新与百日维新的比较”等,能引导学生走向教材之外更广阔的历史天地,走向历史的深隧。

3、营造开放的教学时空,张扬学生个性。如两个问题探究,我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各选其中一个,分两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很好的注意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4、不足之处:对教师分析讲解预设太多,学生学法指导相对薄弱,少数基础差的学生难以跟进教学进程。由于是在学生既有知识基础上的在探究,师生都有点轻松,对时间的把握今后要注意。

5、课程问题:从学生对“中国与西方近代变革时序倒置”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来看,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线索的能力较差,这显然与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有关。抛开通史体例的模块式教学,割裂了历史的链条,使学生很难理出历史变化发展的规律来,窃以为这是历史教材编写体例上的倒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的5篇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