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课件。为了加深您对于高中地理课件的写作认知,下面高考家长帮给大家整理了5篇高中地理课件,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高中地理课件 篇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结合实例,理解非可再生资源的特点。
2.知道主要化石燃料的分布概况。
3.结合实例,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4.结合实例,说明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5.了解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及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化石燃料在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2.合理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的主要措施。
3.主要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和不足。
难点: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漫画导入:图中的能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有那些?
非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用一点,少一点,目前人类正面临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濒临耗竭的问题,对于的多种环境问题呢?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石油是地质时期的低等生物(如浮游生物)大量沉积在湖泊或海洋中变成有机质,通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等)富集起来的
煤炭是千百万年来植物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天然气系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慢慢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之气态碳氢化合物,具可燃性,多在油田开采原油时伴随而出有一种石头叫油页岩,它同石油一样,是由生物的残体混同泥沙变成的,所以可以用来炼油。
1.能源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物质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一国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之一。
2.能源工业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生保障都极为重要。保障能源供应、确保经济安全以及解决能源消费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
3.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能源问题是我国21世纪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的分类:无烟煤、烟煤和褐煤
2.其优劣评价指标:等级和品质
(1)等级:指含碳量、燃烧热量及挥发分含量;
(2)品质:由硫、灰分、其他有害物的含量决定。
3.那一类煤的质量差?污染大?
通常以无烟煤质量,褐煤最差。燃烧优质煤,单位质量提供的热量高,释放污染少。燃烧质量差的煤,释放污染大。
4.思考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开发战略和协调东、西部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东部地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我国经济发达的广大南方地区石油资源少,煤炭资源也少,但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突出。再加上世界能源发展的总趋势是使用高效清洁的能源,而天然气是目前最清洁的高效矿物能源之一,其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小,这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两个主要原因。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例如,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而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中国人均煤炭探明储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0%。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仅低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还不到世界人均能耗的1/3。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由于目前全世界使用的能源大部分取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非可再生的资源能供人类开采的时间是有限的。
全球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据石油专家们粗略估计,人类自1973年以来共向地球索取800亿吨石油。目前,地球上石油储量大约还有1370亿吨。按照现在全世界每年开采30亿吨石油计算,地球上的石油还可供人类开采45—50年。但是随着新油田的发现,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可能还会延长。
1.你认为石油资源会不会耗竭?
石油资源会耗竭。因为石油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它们的生成需要亿万年的时间并且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就其总量来说用一点,少一点,加之人类消耗石油矿物燃料在快速增长,所以石油最终会耗竭
2.如果石油资源开采完了,会对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
石油不仅是人类优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优质的化工原料,所以石油资源耗竭会影响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所需的能源,进而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你认为人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石油资源的耗竭?
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开发替代能源,面向可再生能源,发展新能源,日益减少石油单纯作为燃料的比重,延长人类使用石油的时间。
形式展开辩论,化石燃料耗竭后对人类的影响,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足够的空间。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能源消耗中,煤炭的比重仍然较为重要,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更占有主要地位,在目前一次能源中约占70%。煤炭在开采、运输和利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1.你怎样理解在生产与生活中自觉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2.为节约能源,你建议社区、学校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到人走灯灭等,对于本组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潜能,展开讨论,并给予充分的评价。
板书设计
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一)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二)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三)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四)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五)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结构已经由石油时代逐渐过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核能、水电等多种能源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时代。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所以,今后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能量巨大
太阳每时每刻都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着巨大的能量,每秒钟辐射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所释放的能量,并且在今后几十亿年里是用之不尽的。
(2)清洁
太阳能没有污染。
(3)分散
太阳能只能在晴天获得,并且能量中大部分消耗于大气、水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现在被人类直接利用的还很少,其最主要原因是太阳能比较分散,不如常规能源集中。
3.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投影】我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大家是否可以总结出太阳能分布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呢?
(1)纬度因素
(2)地形因素
太阳能在地表分布分散,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太阳能的能量远远还没有被充分利用,这也是科学界正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生从现在起要学好科技知识,为将来太阳能开发做出贡献,你或许能成为一个太阳能专家。
(二)风能
1.风能的特点
(1)可再生能源
风能实际上是一种间接形式的太阳能。有人估计,每年地球上风的能量相当于3200亿吨标准煤的能量。
(2)风力、风向不稳定
风可以用来推动涡轮机转动而产生电流。在地表的盛行风带和季风气候区中,一般风向比较稳定,但风速却存在显著差异。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中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向虽然较稳定,但风力大小却有一级至十二级之差。由于风速稳定的地方少,风力又有季节性和短期变化,而且风力丰沛地区不一定是人口密集或经济发达区。因此,风力发电
(3)清洁的能源
(三)水能
1.水能的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2)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3)能源清洁
(4)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图3.14)。
3.14,分析水坝建设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与不良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我国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可开发的水能约有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按人口平均的可开发水能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图3.15)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高中地理课件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气团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锋面的概念、形成。
2.使学生学会运用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知识,分析锋面过境时及过境后的天气。
3.使学生能联系当地的天气变化,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冷锋与天气。
教学难点
锋面与天气。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投影片(世界气团分布图——复合片)、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一节我们讲第五节,天气与气候。它是在综合前四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概括和总结,并联系实际说明气候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全章的总结。
【板书】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已经记录了这几天天气预报。
【提出问题】我们天天在听天气预报,今天天气和昨天相同吗?谁来说明最近两天的天气情况?什么是天气?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1.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2.气候: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北京,那么北京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每年都如此,是有规律的,比较稳定的,而天气是瞬息万变的。
【转折过渡】那么什么因素影响天气与气候呢?
【板书】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介绍气团的概念。
学生看书,画在书上。
【出示投影】“世界气团分布图”
【提出问题】气团定义(概念)中的“广大范围”有多大?
【指图讲解】看图,整个北太平洋地区,主要是一个热带海洋气团。
【承转】这么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是怎么形成的?
介绍气团的形成。
【提出问题】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是地面辐射,即对流层大气的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主要受地面影响。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看投影片在陆地和洋面的交界处有没有气团形成?为什么?
如果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是否形成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在陆地与洋面交界处不可能形成气团,因为下垫面性质不均一;大团空气运行到太平洋洋面上空,马上又移走了,不会形成气团。因为大团空气要较长时间停留在源地,才能获得与陆面或洋面一样的物理性质。因此,形成气团的条件:
【板书】
例如在热带洋面形成暖湿气团;南极大陆上形成冷而干的气团。
【承转】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要离开源地向其他地区移动,并进行热量和水汽的交换。(用投影片介绍)
【板书】(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提问、讨论】
北京冬季天气状况?北京夏季天气状况?为什么?受什么气团的影响?【引导提问】冬夏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天气状况?
【概括总结】冬季受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我国天气寒冷干燥;夏季受形成于副热带太平洋上的热带海洋气团和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的控制,给我国带来丰沛的水汽,影响降水。
【板书】
介绍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联系实际】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华北是一片晴空区。
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单调,一般为晴朗天气。
【小结】气团是广大范围内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均一的大团空气,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是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在单一气团控制时,天气单调。
【转折】当原有气团被新移来气团代替时,天气变化了,特别是两种气团的交界地区,天气变化剧烈。冷暖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它们中间的交界面——锋面。
【板书】2.锋面
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可把锋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板书】(1)冷锋与天气
教师画冷锋板图,边画边讲。
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提出问题】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提问、学生讨论】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
【学生回答,老师讲解】
【提出问题】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板书】
【承转】根据冷气团的移动速度,可将冷锋分为两类。
【板书】
快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很快,迫使暖气团急剧抬升。
【学生讨论】那么暖气团急剧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如果锋前的暖气团较干燥,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狂风暴雨,出现较大的风、沙暴天气。
【实际观察】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
【老师总结】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广,例如,快行冷锋可造成我国北方冬春的大风或沙暴天气,夏季北方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慢行冷锋的形成:冷气团移来的速度较慢,暖气团被迫沿冷气团平稳爬升。
【提问】暖气团平稳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教师画暖锋板图。
【学生讨论】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板书】
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提问,学生讨论】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
【概括总结】
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锋面移动缓慢,或较长时间在一个地区摆动。
【板书】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介绍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
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
【引入古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冬半年:昆明准静止锋,形成冬半年贵阳阴雨冷湿天气。
【提出问题】
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
【本课小结】
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团和锋面。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冬季是形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极地大陆气团,在它影响下,天气寒冷、干燥;夏季给我国带来丰沛水汽的是来自于副热带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及来自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我国处在中纬地区,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快行冷锋造成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大风、沙暴天气及冬季寒潮,夏初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冬半年贵阳的阴雨天气是准静止锋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五节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二、影响天气的主要因素
1.气团
(2)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气团
2.锋面
(1)冷锋与天气
(2)暖锋与天气
(3)准静止锋与天气
天气状况:持续性阴雨连绵的天气
高中地理课件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地人口资料,分析人口问题的表现;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2.通过案例研究,加深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认识我国基本国情,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3.通过分析我国人口的变化,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分布”
展示世界各大洲、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图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完成自主探究1:
(1)分析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人口模式。
(2)完成下列表格。
二、人口问题
【展示图片】印度人坐火车、中国春运。
播放语言材料:德国人口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国人有时候怀着妒嫉的心理望着法国——因为那里没有“后继无人”这个问题。法国“费加罗”报不久前曾骄傲地宣称:“我们有六千二百万法国人”。正当德国人口在减少的时候,而法国人口却在增长。有不少时事评论家和媒体刻意渲染德国社会走上了穷途末路,同时他们使用了像“出生率崩溃”或者“生育罢工”这样的夸张辞藻。
思考:结合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总结人口问题的表现积极思考,结合材料,思索人口问题的表现。
【模拟记者招待会】教师扮演记者,以采访德国、印度总理的形式,展现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积极配合,选出两位同学,分别模仿两国领导人回答提问。
三、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自主探究问题2:“人口空间分布不均”。
展示1900—20xx年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2:
(1)目前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最少?
(2)从1900年以来,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多,哪个大洲的人口增加得最少?读图,理解人口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完成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问题3:“人口增长速度”。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率示意图,完成自主探究问题3:按各大洲人口增长速度由快到慢进行排序。
自主探究问题4:“中国人口分布”。
教师板图:中国轮廓图、黑河——腾冲线。
思考:
(1)中国人口分布的大致状况是怎样的?
(2)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东西部人口增长模式的不同?调动回忆初中已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
环节三:小结作业【课后思考,论文呈现】播放语言材料:关注中国,关注民生。20xx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3.2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未来几十年,我国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高峰、老龄人口高峰相继到来,我国人口政策面临巨大压力。人口政策既面临稳定低生育水平的艰巨任务,又要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新世纪的人口政策该何去何从呢?
展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两种观点:1.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2.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要求学生课后思考,以论文形式呈现。
高中地理课件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课件 篇五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
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
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①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②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
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
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
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
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
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
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
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
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
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
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
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
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
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
②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③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
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
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
①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②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
③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废”防治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对上海、武汉、南京、长沙、南昌等工业聚集程度高的地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把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堂小结]
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同时没能同环境保护同步,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发展地区经济必须同环境保护同步。
一、知识要点与检测
二、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以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以及,构成了英文字母“H”的格局。
三、沿江地带的城市
目前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其中,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和作用。
练习
1.连线题(把下列相关内容连接起来)
(1)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a.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
(2)钢铁、轻纺的重要基地b.宜昌为中心的工业带
(3)钢铁、煤炭工业基地c.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带
(4)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d.沪宁杭工业带
2.简答题
长江流域及其附近酸雨污染严重地区有哪几个?
答案:1.(1)—b(2)—a(3)—c(4)—d
2.华中酸雨区、西南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
四、沿江地带的工业
1.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轻纺工业基地。
3.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
4.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地理课件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高中地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