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的10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是高考家长帮小编为您分享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等。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探寻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实现高中语文课改。现就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两点反思:
一、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听、说、读、写、用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纯粹的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乃至语文素养。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思想素质都没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就有明显的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和本次课改,就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体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要解决最突出问题,那就是 “学科中心”问题。“知识本位”问题和“技能训练至上”问题。这些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高中语文课程新理念之上。其中,语文素养是涵盖三个维度目标的概念。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语文课程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共同点。它们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又是不同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由此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必须力求一个“新”。对于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虽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这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更无法实现高中语文课改。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和课外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文本课堂教学。我的一般做法是: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每节课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
又如, “写”的“积累梳理”习惯培养的教学。我的一般做法是:
首先,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书上加圈,加点,划线,当然只限于自己的书。在书上作眉批、旁批或注解,当然也只限于自己的书。摘录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语句、文段。对于非常精妙的短文,还可以全文抄写下来(也可以剪辑)。如笔者所教的某个学生在阅读了比尔盖茨的大量事迹之后,他就摘录了一句话:“在学校,老师会帮助你学习,到公司却不会。如果你认为学校的老师要求你很严格,那是你还没有进入公司打工。因为,如果公司对你不严厉,你就要失业了”……这样,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积累梳理” 的习惯,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础。
其次,养成写随笔(周记)、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的“积累梳理”习惯。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感悟生活。然后有感而发地写随笔(周记)、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和同学、老师交流。这样的“梳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哪怕是只言片语,“不求长短,但求真情”。
第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积累梳理”习惯。做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应先梳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才做作业。要求学生平时不要过于依赖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教辅书。告诫学生放弃思考,抄袭答案只会让你的语文学习能力下降的后果。提醒学生做作业时,书写要清楚,如犯错误一定要认真订正,切不可忽视。
总之,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要领,改变旧的学习习惯,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所教学生就会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教学反思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我接触到我校的语文教学快一个月了,对学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把握。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听课后,给以提出的宝贵意见:吕校长的鼓励、王助理的高考思维渗透、陈主任的新课标下的严格要求、还有师傅的耐心指点、我都做了深刻的反思,现在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和我的教学方法都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
一、备学生:
在我国古代兵书上这么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论点在教学上同样也适用,只有对学生充分了解了,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一段时间的接触,感觉 存在的问题 是:
1、 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部分 学生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对学习的态度似乎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们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不能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2 、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较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学习失去信心,怕上课,对能否学好存在忧虑。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3 、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自认为自己聪明。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企图能够学好语文,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这是一批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备自己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认识的偏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而我们的学生又恰恰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我是急在眉头,又上心头。
1、 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学生学习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应付学习,是被动的。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即爱因斯坦所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投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琵琶行》时,我套用了现在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青花瓷》,用“小序”和“独白”对比,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效果当然会很理想。
2、 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咱们学生更为重要。我听到学生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考的不好,要是学习好也不能到这来” 这时,我想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建立成功目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例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对回答很努力的同学也及时给与肯定。而且有针对性的提问,把“适合的问题”问给“适合的学生”,但无论怎样,我通过做这样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学生排除了畏惧心理,这一点,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3、 强化基础,反复训练
这一点是我感触最深刻的,即使是上课,听课很认真的学生,他们也做不到提前预习,课后复习。尤其是“软作业”基本就等于没有作业,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及时做了调整,把作业落实到笔头上,同时强化课堂上的动笔,及时提醒,及时督促,及时检查,这样的情况目前得到一定的改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得问题还要继续探究,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
我的总体体会是,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教材;学生只有充分地预习,深入地思考,才能更好地质疑,积极地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教材,新课标深刻把握,同时针对不同的班级接受能力,采取多方面的授课方式,积极向师傅请教,向同行学习,认真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高中阶段学生对唐诗的首次接触是在必修三的唐诗单元。因此本单元选取了唐诗发展四个阶段中除了初唐之外的三个阶段的四位代表性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的作品。让我们从不同层面的感受到唐诗令人沉醉的艺术魅力。
本单元所选《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探索,教师给予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蜀道难》的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及一些助学材料,对诗歌的背景、李白的生平、文中的神话传说、语言风格等,做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在自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分析。
教师的讲授本课时要有大局观,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蜀道难》是李白的名篇同时也是诗歌中比较重要的经典篇目。所以,了解作者李白及创作背景极为重要,同时不能忽视本课的艺术成就。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本文所描绘的场景串联起来至关重要的。在诗歌的语言方面,选择文中典型的诗句进行深度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认为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不能“大而全”而应该“小而深”,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课堂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认为科学的做法是: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对蜀道的形象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这一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蜀道的“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反过头来再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反复的诵读,然后作深入的分析。
《蜀道难》这一经典诗歌关于它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呢?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教师可以把历来的研究成果全部传授给学生,也没有一个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对本文有比较成熟、系统的认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去主动的探索、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做好引导把握住核心问题,你的课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上课时就尽量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掌握内容,我按照课堂教学设计布置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他们很多时间在互相推诿:你让他先说,他让她说说,并没有陈述有关学习的内容或见解,表达自己读书的感受和想法;有些组在不断分工:你读第一段,他读第二段 …… 几分钟过去了,有的组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没有开展有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有的小组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在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无动于衷,充当看客。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去进行合作,去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所以我认为,小组交流应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表述自己的见解看法;二是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交流的快乐,分享合作的愉悦。这样才能培养合作意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学习成果。
学生已经习惯而且总想着怎样去做一个旁观者,这种现象的根源恐怕要追溯到以前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那就是表扬正确,呵斥错误。优秀生在老师不断的表扬声中信心十足,表现欲更强;而大多数学生却在无数次的呵斥下战战兢兢,他们不敢多嘴,怕别人讥笑,怕老师棒杀,怕说不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快,干脆充当看客,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教学行为扼杀了个性,压抑了思想,泯灭了个人发言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暗示诱导学生如何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教师耐心辅导的过程。
另外,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也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低效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在无数次反复演练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或者说去适应某个角色。比如进行记录,代表小组发言等。 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多数的小组学习,形式大于效果,基本上是低效的、放任的。经常是某几个人在表演,学生回答学习的结果时,根本没有用“我们小组有人认为 …… ,有的人认为 …… ,最后一致认为是 …… ”的方式汇报交流的结果。而只是说“我认为 …… ”“我觉得 …… ”小组学习只是反映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这样的小组学习是不成功的。
关注教与学的过程是新课改的基本课题,也是新课改能否成功的关键。经历了一个过程之后,这个过程就是无形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状态、思考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中的常理。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七
所表现出来的应该自然亲切姿态站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师生互动如果前半堂课体现了师生良好的互动的话,那么后半堂,凭借着我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为了按计划进行,我却忽略了这种互动的关系,导致课堂教学中规中矩,而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后来的评课中,虽然赵校长等领导给以高度赞扬,认为我的文化底蕴是非常丰厚的,同时也提出应当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我进一步认识到,教师的知识底蕴是自然流露出来的,教师的语言和思想本身就是知识和智慧的体现,绝非是为了完成计划而过多地参与课堂。
二、课堂驾驭在鉴赏课文的过程中,我给学生提供了鉴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逐层将方法落实到实践当中,积极鉴赏。刚刚入境,下课铃响了,我预先想要进行的讨论,即把最后的讨论鉴赏的环节加以升华,这一教学设想还未实现,但我仓促结束这节展示课。这一地方的处理显然不够灵活,说明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不够,对时间也没有很好的把握,使得一节完整地可略有残缺。
三、经验不足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最初读课文的环节可以删去,因为这是第二课时,不是起始课,如果删去这一环节,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后面的鉴赏上,无疑会为将鉴赏推向高潮赢得时间。二是,如果将课堂的质疑和鉴赏融为一体,会不会更好呢?质疑的过程难道不是在鉴赏么?鉴赏也可能包含质疑。
总之,这节展示课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处理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通过各位领导、老师中肯的评课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八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把握文章思路: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3、能联系人物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助读资料
1.《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参考)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郢敝舆 短褐犀兕麋鹿 鱼鳖鼋鼍 雉兔鲋鱼文梓 楩楠豫章 守圉
三 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疑难,师生释疑。)
解释以下加点词语和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吾义固不杀人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吾请无攻宋矣
四、理清文脉,把握文意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学生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1、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思考: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3、分角色朗读13~16段
思考:墨子最终是怎样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
四、人物分析
墨子:
楚王:
公输:
五、总结升华
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六、中考链接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子墨子曰 ( )
⑵ 愿借子杀之 ( )
⑶ 吾义固不杀人 ( )
⑷ 不可谓知类 ( )
2.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夫子何命焉为?
译:
⑵宋何罪之有?
译:
4.用原文回答:(4分)
⑴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
⑵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
5.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4分)
答:
6.怎样理解墨子的五个“不可谓”中的“智”“仁”“忠”“强”“知类”?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九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山东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底。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
我讲李商隐《马嵬》这一课时,正巧赶上教育局领导到校推门听课。我很荣幸的中标了。面对那几个教育专家,尽管头天晚上备课备到十二点才休息,但内心还是充满了忐忑、激动,情不自禁的紧张感突然袭击,我有点慌乱。上课铃声响起前,我深吸几口气,稳定一下激动的情绪。第一排做到李进与和月光依然在喧闹,等我要求做好上课准备时二人才安静下来。调整理顺了思绪,开始上课。我满怀激情的做了一个精彩的导入,学生们也许是看到教师后排坐的有听课的老师,每个人坐姿都很端正,个个精神抖擞,情绪饱满,比以前上课的听课状态好的多。
先是李商隐和本诗的背景简介,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并反复吟咏了这首诗。并提出最能体现本诗感情基调的词是什么以及诗中几个关键字词的意思。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整首诗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叙述。主体部分放在赏析本首诗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后,指导怀古咏史诗的特点和常常出现的主题,让学生了解并学习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并举出具体实例来训练,现学现用,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对讲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引起我的关注。一让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就很安静,许多同学都保持沉默,生怕一发言就会丢掉人格似的。我本知道他们也有拘束感,怕回答错了还不如不回答。为解决他们的思想包袱,我先前也没少强调让他们放松大胆的发言,言者精神可佳,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表扬那些发言积极的同学。可是,哪一个老师不希望在上课时看到学生踊跃发言的精彩表现,尤其是在有听课专家的情况下。我心知这是急不得的,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启发、点拨学生沿着我引导的思路顺藤摸瓜,终于,我的激发使得几个学生陆续举起手来了。看到有学生主动发言,我内心充满了一丝喜悦。
学生主动发言,能促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勇气得以锻炼,这些为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学生自己就这样轻易的舍弃掉了。是什么原因?是不知怎么回答?还是不愿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错了?以前和学生谈心,得知以上情况都有。
课后我找听课的专家交流并请他们提出批评和指正。张老师说,课堂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主”,活动再丰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让他们进行讨论,所花费的时间与在讨论中所获得的价值是成正比的吗?
但如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我们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们能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途径,我们的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就是高考家长帮给大家整理的10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