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12篇】4-4-89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这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来自于高考家长帮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容积的含义,体会容积和体积的关系。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感知建立升和毫升的容积观念。

3、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容积概念的探究与理解过程。

2、通过比较,明确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意识。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的态度。

2、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故事情景

今天老师带来一位神通广大、变化多端的孙悟空,它可厉害呢,有72变。

二、复习导入

第一变 回忆

(1) 什么叫体积?

(2) 体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3) 体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三、探究新知

第二变 思考

1、教学容积概念。

运用你的预习知识,把魔方、电饭褒、雪梨、汽车的油箱这四种物品分成两类,你是怎样分的?说明理由。

生:空心的 能装东西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空心的,能装东西的物品?

生:举实例 (饭盒、矿泉水瓶、奶牛盒……)

师:你想知道这些容器里面能装多少东西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容积和容积单位 (板书)

什么叫容积?从中国文字的字面解释 容:容纳 积:体积。合起来:像电饭褒、汽车的油箱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它的容积。

练习

根据容积定义判断:

(1)电饭褒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

计量容积一般可以用体积单位( )

(2)数学书P53页第一题。

突出:体积 (外面量数据) 容积(里面量数据)板书

2、教学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你带来的物品,看看能否找到有关容积的数学信息?

生:500毫升 18.9升

师:升、毫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容积单位。板书

生:净含量:250毫升 1升……

师:表示什么意思?净含量:250毫升表示瓶子里水的体积是250毫升。而不是瓶子的容积是250毫升,也不是瓶子的体积是250毫升

(选1升和1立方分米来对比,为实验作铺垫)

回应: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什么时候用容积单位?计量液体的体积,用容积单位 板书

练习:(1)四人小组互相说说各自收集物品的容积。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数学书P53第三题

3、教学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师:谁知道这两个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0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写的。

师:你对这个关系不表示怀疑吗?真理总是通过实践来证明的,想验证一下,你有方法吗?

由学生做实验:1升的冰红茶、500毫升的量杯、1立方分米的容器。

师:从实验中你证实了1升=1000毫升,还得出什么结论?

生:1升=1立方分米。

如此类推:你还能推理出什么关系?

生:1毫升=1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升

练习:数学书P52做一做第一题和P53第四题

第三变:计算

4、教学容积的计算

出示例5,一种小汽车的油箱,里面长5d m ,宽4d m ,高2d m 。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指一名学生读题。(突出容积的计算方法与体积计算方法相同)

(1)分析理解题意:求“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就是求这个油箱的什么?必须知道什么条件?是否具备?怎样算?结果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要改单位?求容积)

(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四变:运用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咳两声,讲了一节课,老师口干了,很想喝水。

师:谁知道一个正常人每天要喝多少水才合适才健康?

生:1500毫升、1000毫升……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里介绍的。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书P52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渗透节约用水的教育。

小组活动:

(要求组长分工要明确:不同的人负责倒水、记录、计算以及汇报,倒水要注意别溢出来,注意纪律。)

(1)将一瓶约( )毫升的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 L,正常人一天喝多少杯才健康?

全班分享

五、总结质疑

今天学习了容积和容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六、拓展延伸,发展思维

作业:

1 、到商店、超市调查标有容积单位的商品及净含量,编一道有道容积计算的题目并解答。

2、调查一大桶约18升的矿泉水和一瓶500毫升矿泉水的单价,算一算,一大桶矿泉水相当于几瓶这样的小瓶矿泉水,买哪种比较合算?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教师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生动,更贴近学生实际。例如课本上是在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后学习容积的计算的,而在后面的设计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手中的盒子(自备的墨水盒、饼干盒等)的空间形状,再动手操作量出盒子里面的长、宽、高,并计算出盒子的容积,这就变成了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教学反思:

在练习题目中,涉及到新课的内容可以再次点出,再次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就节约了时间。在常规课堂中,切忌概念的讲授花费很多时间,概念讲得越多,学生可能越糊涂。其实学生头脑里已经对新概念有所认识和体会,我们只需要把新概念与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讲清楚就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77页的练习与应用第8—13题。“探索与实践”第14—16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通过探索与实践,发展数学思考与实践能力,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通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1、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你能举例说明吗?2、约分、通分有什么区别?约分、通分的一般方法各是什么?3、你会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学生进行讨论后,进行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1、教学第8题

2、教学第9题:

先圈出最简分数,再把其余的分数约分。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

3、第10题

引导:前3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最后1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改写成小数。

4、第11题比较较分数的大小。

讨论:我们学习了多种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大家讨论交流后,教师再进行归类。

5、指导第13题

先让学生做,再让学生说出理由。

三、探索与实践

第14题各自记录后计算交流。

第15题要鼓励学生根据要求自主设计图案,再用分数和知识进行描述交流。

要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图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创造之美。

第16题游戏之前要让学生照书上的样子分别做一个转盘,游戏时要帮助理解活动的方法和规则。

要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比较分数大小的经验,反思比较分数大小的策略。

四、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与反思时,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每部分内容时的表现,再慎重地给五角星涂色,对自己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五、作业

第12、13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一、课前自学

课前每人发一份预学稿,独立自学。

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成员轮流逐题校对、交流。

意见不一致时在组内讨论。

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三、教师引导学

朱老师分别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最后教师总结。在师生交流中把体积、空间、容积等概念弄清楚。

四、从问题中学——提出问题并解决

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学生的预学稿上都让学生提出了自学后的问题。朱老师课前从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挑选了一部分课堂解决。

例如:鸡蛋与鸭蛋哪个体积大?

水有体积吗?

体积与容积有什么关系?

可不可能体积大容积小?

怎样比较体积的大小?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解答,或是独立思考、或是小组交流、或是实验演示、亦或是动手操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一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加深对体积、容积的理解。学生学的开心又轻松,而且把自己原来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很有成就感。

朱老师的课堂,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从预学、提出问题开始,到课堂交流、解决问题,学生都在主动思考。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正如朱老师所说,学习就是把不明白的弄明白。当学生能想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时,他就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中,我们也应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课堂上把不懂的弄懂了,学生有收获,才是高效的课堂。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物体的简单行程问题的基础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其中体现了“运动方向”“出发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基础,让学生认识“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掌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一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寻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认识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出发,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基础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出发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立即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巩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误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赶先出发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出发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如果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出发”、“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有趣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最后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一直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准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很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察起来直观、易懂,兴趣容易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免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基础练习1,由学生画图独立完成,达到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出现是对比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第二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对比,区别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寻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行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较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认真画图后,我感到纯是模仿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该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复杂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一定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4、分层递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考,以体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清题意,寻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时刻伴随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提高分数除法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能正确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为新知作铺垫

课件出示:

1、写出下列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判断谁是单位“1”

(1) 故事书的3/5是150本。

(2 )书的价钱是钢笔价钱的2/5。

(3)汽车速度是火车速度的1/2。

2、复习题:写出数量关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跳绳的有多少人?

(1)谁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写出等量关系式。

(3)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4)根据题意列式。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反馈。

二、导入新课

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分析和解答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怎么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一)学习新知

1、出示情景图:从情景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简要回答

2、出示例题:

跳绳的有6人,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2/9,操场上有多少人参加活动?

3、讨论:(1)谁为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

(2)根据那句话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关系是吗?

半数:参加活动总人数XX2/9= 跳绳的人数

(未知) (已知)

4、你们有什么办法利用以前的知识解答这道题?

同桌互相说说,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生反馈,师板书。

学生口头检验对错。

5、对比复习题和例1,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二)巩固新知

看情景图,你还能提出问题吗?

(1)生提问题,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问题,写出等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三)练习、巩固

打开书,29页,试一试1,自己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回过头来看例题,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

(用除法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八

设计说明

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是本单元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鼓励学生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问题,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感受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在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并归纳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即从题目的关键句中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学会用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题方法,再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对分数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法有清晰的理解,为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除法(三)(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

师:我们学校的春季运动会快要开始了,同学们喜欢开运动会吗?为什么喜欢开运动会呢?(学生思考后汇报)

师:大家都喜欢哪些项目?(学生举手,教师进行统计)

2.体会等量关系。

师:咱们班喜欢跑步的人真多呀,大约是全班人数的。你们能说一说这个信息中存在着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吗?(学生思考后汇报:全班人数×=喜欢跑步的人数)

3.导入。

师:不仅我们学校这个时候开运动会,淘气所在的学校也准备开运动会,而且他们学校的学生都在积极地参加训练,争取在运动会上夺得冠军,为班级争光。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是他们训练时的情境,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后汇报:有6名同学在跳绳,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你们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情境图,鼓励学生根据信息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热情高涨,还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好,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问题,你们愿意解答吗?(愿意)

出示问题: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解决问题。

(1)画图解决问题。

师:你们能说一说题中所表示的意义吗?试一试,能不能通过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先交流题中所表示的意义,然后尝试通过画图解决问题并汇报)

预设

生:通过画图,我知道是6人,是3人,这样推算下来,操场上参加活动的总人数是27人。(如果学生采用其他画图方法来解决,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2)用方程法解决问题。

①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师:你知道题中的关键句是哪句话吗?这句话蕴涵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学生交流,得出: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

②自由解决问题。

师:根据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问题吗?快来试一试吧!(学生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③汇报。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预设

生:我是根据“参加活动总人数×=跳绳人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

解:设操场上有x人参加活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为24

/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30的因数有(),24和30的公因数有(),它们的公因数是()。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

4,生3:75

/

100和3

/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

100和3

/

4

/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引导学生比较75

/

100和3

/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

7 6

/

9 10

/

12 11

/

12 8

/

10 14

/

169

/

1624

/

25 21

/

24 13

/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假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判断24

/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

(3)、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

30=24+30

/

30+2=12

/

152

/

15=12÷3

/

15÷3=4

/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

30=24+6

/

30+6=4

/

5

/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分

方法一:

24

/

30=24÷2

/

30÷2=12

/

15

12

/

15=12÷3

/

15÷3=4

/

5

方法二:

24

/

30=24÷6

/

30÷6=4

/

5

75

/

100= 3

/

4

不同点:分子和分母较大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梯子。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梯子。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

100和3

/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

100和3

/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

100分子分母较大,3

/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梯子: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

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梯子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梯子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

第1课时

教学课题:可能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3-1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事例,初步学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在游戏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3、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难点:

1、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体会游戏规则公平性。

教学具准备:课前预习、各种颜色的球数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你们喜欢下跳棋吗?下跳棋时你们用什么方法决定谁先走子?

由学生口答

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办法,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跳棋比赛,李力和方明是四年级的种子选手,他们怎样决定谁先走子的?

出示情景图:摸棋子决定吧,摸到红子你先走,摸到蓝子我先走。

出示两袋棋子。

这里有两袋棋子,应该摸哪袋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摸甲袋棋子公平,(板书:公平)摸甲袋棋子为什么公平呢?

甲袋中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同吗? (甲袋中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一半)

学生说完后老师小结:红子和蓝子的个数同样多,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也就是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出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二分之一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红子和蓝子的个数都占总数的二分之一,所以摸到红子和蓝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二分之一

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摸乙袋棋子为什么不公平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乙袋中红旗子有1个,摸到红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一,蓝子有2个,摸到蓝子的可能性是三分之二,所以摸乙袋不公平。红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蓝子的个数占总数的三分之二,摸到蓝子的可能性大,所以摸乙袋不公平。】

这节我们就学习可能性的大小。

板书:可能性有大小不公平,老师就说,在甲袋中红子和篮子各一个,都占总数的,我们就说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和篮子的可能性相等都是,然后问学生:在甲袋中摸到红子很篮子的可能性为什么都是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抛硬币

刚才李力和方明用摸棋子的方法决定谁先走子,用抛硬币的方法可以吗?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任意抛出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李力先走,如果反面朝上,方明先走。

你认为这种方法公平吗?为什么?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其实抛硬币这种方法科学家们经过大量的试验证明是公平的,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实验数据。

浏览抛硬币的数据:

法国数学家、自然科学家蒲丰的实验数据,他做了4040次实验,其中有xx次正面朝上,1992次反面朝上。

美国数学家费勒的实验数据,他做了10000次实验,其中有4979次正面朝上,5021次反面朝上。

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的实验数据,他做了24000次实验,其中有1xx次正面朝上,11988次反面朝上。

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找学生回答

通过大量的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实验的次数越多,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二分之一,所以抛硬币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

2、转盘摸奖游戏

刚才同学们通过研究摸棋子和抛硬币的游戏规则,知道了可能性有大有小,当可能性相等时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的知识做个幸运转转转的游戏好吗?

教师出示颜色大小不等的转盘。

老师决定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给第一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绿色区域给第二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黄色区域给第三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蓝色区域给第四小组发奖品,指针停在紫色色区域给第五小组发奖品。这样抽奖公平吗?

怎样才能使转盘公平呢?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五等分的转盘,问:使用这个转盘公平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指针停在每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都是。

3、装球游戏

刚才我们做了幸运转转转游戏,我们再来做个装球的游戏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装球的要求。

你能按要求装球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我们的学具,请同学们按要求装球,装完后把你的装球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

班内汇报交流:你是怎样装的,为什么这样装呢?

(相同的方法只说一次) 备注:如果学生没有说出可能性是

4、砸金蛋

刚才我们在游戏中学习了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隐藏着许多可能性大小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带着一双数学的眼睛走进非常6加1砸金蛋的现场。

你能解决这里面的可能性的问题吗?

出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次砸到一部手机,第二次再砸,再次砸到手机的可能性是()

5、摸牌游戏

同学们喜欢玩扑克牌吗?在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中也有有趣的可能性现象呢。

6、成语中的可能性

看来同学们对可能性的问题掌握的很牢固,解决问题已经是十拿九稳了,“十拿九稳”这个成语中用没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可能性的大小问题呢?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看来语文和数学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限时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内容:

教材14—15页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己探究,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进行正确计算。

2.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

在探究中理解梯形的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下书上第117页的梯形。

探究方案:

一、自主准备

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梯形的面积吗?(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

你打算怎样做,与同学交流。(可以在图上画一画)

假如要你探究三角形的面积,你打算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进行研究?我想转化成

二、自主探究(剪下课本第117页的6个梯形)

1.拼一拼:剪下的梯形中,哪两个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动手拼一拼。

2.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求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再填写下表。

3.想一想

(1)拼成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梯形有什么关系?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每个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想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自主应用

试一试:一块梯形麦田,上底36米,下底54米,高40米。这块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自主质疑

说一说

(1)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你有什么疑问?

(2)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提问: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探究交流

1.出示例6,交流梯形的面积。

(1)组织汇报:面积是多少。

(2)组内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组织全班交流。

2.出示例6,交流梯形面积的探究情况。

(1)小组交流:对照例6的表格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拼的,怎么填的?讨论并交流例6下面的问题。

(2)全班交流:指名上台展示拼法,并对照拼图说一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总结归纳: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则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学生在书上完成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

3.交流“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的梯形图,你是怎么求这块梯形的面积的?先和自己的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及计算的结果。

(2)全班交流:梯形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为什么要除以2?

4.完成“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明确:根据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如果已知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如果已知每个梯形的面积,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巩固拓展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学生自己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

(2)同桌交流:你是怎么找出面积相等的梯形的?

(3)全班交流:由于这四个梯形的高都相等,只要比较它们上、下底的和是否相等。除左边第3个之外,其余梯形的面积都相等,因为它们上、下底的和都是8厘米,高都是4厘米。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零件的示意图,全班讨论交流:怎么理解“横截面”?指出图中零件中的横截面在哪里?

(2)小组交流:这个零件的横截面是什么形?它的上底、下底、高各是多少?怎样求这个横截面的面积?

(3)学生独立计算后再集体交流结果。

(4)学生订正。

四、总结延伸、组织阅读。

1.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阅读教材第15页最后的内容,并动手画一画。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2 s=(a+b)×h÷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的12篇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