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司马光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11篇《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4、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1、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2、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3、简介司马光。
二、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3、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2、指导朗读2、3自然段。
3、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4、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5、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四、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1、出示词语单:
司马光 古时候 孩子 花园 假山 水缸 装满 爬到 掉进 慌了 叫着喊着 举起 使劲 砸破 得救
2、句子:
假山后,有口缸,
司马光,不慌张,
一使劲,砸破缸,
小朋友,得救了。
五、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1、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2、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六、指导生字书写
1、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2、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3、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电脑出示插图;让同学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教师提问:
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教师鼓励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
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和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同学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身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同学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同学自身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习第三段:
⑴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身练习朗读这段。
⑸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同学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假如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同学自身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他人来帮助,我这么小,没有方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为了让同学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局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假如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扮演当时的局面。
⑤教师指导同学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自身读读第五自然段,考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同学在扮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教师指导同学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示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⑵自身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同学讨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方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方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方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方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司马光用的方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和。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6、学习第六段:
⑴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发明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自身认读生字。
⑵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让同学自身动脑、选择自身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请小组汇报或让同学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同学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同学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身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同学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同学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同学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同学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设想】
《司马光》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事。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从落水到得救,情节扣人心弦。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因此,教学中不妨这样做:
读一读,重感悟。
朗读是语文课堂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朗读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获得充满灵性的感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读懂课文的内容,想象课文的情境。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脑中再现小朋友惊慌的表现,体会慌乱的场面。通过演读,让学生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背一背,重积累。
语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积累,不仅应有生活材料的积累,还应有语言材料的积累。这个单元练习里“熟记成语”中的四个成语(从容不迫、多谋善断、临危不惧、方寸不乱),是对杰出人物临危不惧、从容应变这一心理品质的赞颂,而小时的司马光正是如此。因此,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背一背成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从而丰富语言的积累。
说一说,重迁移。
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充分利用文中插图,情节的空白处,创设说话的情境,让学生乐说、想说、会说。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小朋友惊慌的表现;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想象说说人们会怎样称赞司马光,从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提示课题:
1、师述: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2、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并相机出示挂图。生思考故事主要讲的是谁?
3、生回答,师板书:司马光(齐读课题)
4、师简介司马光。(司马光是宋朝的文学家,“司马”是复姓,“光”是名。)
生动有趣的故事,对低年级儿童具有特别的吸引力。这一设计,旨在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
2、学生自由读通课文。
3、检查朗读。
⑴指名分自然段读。
⑵读完后学生互评。(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你觉得故事中的司马光是处怎样的孩子?
故事情节简单,通俗易懂,在引导学生主导通课文的同时,初步体会司马光的品质。
三、精读课文,感悟提高: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聪明的孩子?同桌可以互相讨论。
2、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当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大水缸,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出示第五自然段。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说话: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危险的情景。
4、看图观察其他小朋友惊慌的表现,练习说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当时慌乱的场景。
5、引读第五自然段。让学生抓住“举起、使劲砸”等词边读边想还可以加上动作读一读。
6、齐读第六自然段。
阅读不能局限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自由地想象,充分地感悟,富有创意地表达,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
四、创设情境,拓展延伸:
1、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人纷纷夸奖司马光,人们会怎么称赞他?(相机出示四个成语:临色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乱。读读背背。)
2、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一环节是再一次感情司马光的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成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别、那、吓、到、都、叫”。
2、自学笔顺,同步描红。
3、分享成功经验。
4、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书写。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四
孙剑蓉
小学语文新大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调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学中要充满着有个性和积极思维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i吾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小学语文新教材第二册<司马光》是一篇传统教材,教学时怎样才能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呢?重点部分的教学我做了如下的思考:
一、读读、看看、议议。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光为什么“砸缸”救小朋友。
1.自由读读课文,看看那口水缸在哪里?是口什么样的水缸?用“——”画出有关句子。(第二自然段)
2.认真读第二自然段,观察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用投影仪将课本中的插图放大,集体现察。) 小组讨论:一个小朋友掉进那口水缸里,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破”缸救那个小朋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认真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和图上的孩子相比,文中写的“大水缸”是相比孩子们的个子还高。而且体积大,能装许多水。”1上学生在读读、看看、议议中弄明白,那样“大”的水缸,又是牥装满”了水,说明小朋友掉进缸以后,整个儿会被淹没,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司马光要“砸破”那口缸,让水流出来,才能救小朋友。)
二、读读、演演、问问。
司马光是怎样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的呢?
1.找出有关“怎样救”的段落。(第五自然段)读读,画出”怎样救”的句子,点出重点词语。(“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2.表演体会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看谁把司马光的表情、动作演得像。(表演、评议)
3.再读第5自然段,对司马光“怎样救”小朋友的表现提出问题,想想、议议。(教师可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再读第5自然段后提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会怎么想?他怎么会知道“举起一决石头,使劲砸那口缸”?石头是哪里来的?为什么要“几下子”把缸砸破?——使学生在读的基础—亡,有充分思考的余地,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会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对司马光在小朋友遇到生命危险时“没有慌”,沉着冷静,急中生智,动脑筋、想办法,化险为夷会有更进一岁的理解。)
4.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从司马光的表现中明白了什么?你会对司马光说些什么?(让学生从事情本身以及事情所说明的道理等等角度各抒己见。)
5.引读第4自然段:当看到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是怎么办的?
6.大组对比读第4、5自然段。分角色表演(司马光、掉进缸的小朋友、众小朋友)看谁演得最像。再说说“都慌了’和“没有慌”的不同结果。
三、思考、想象、设计。
你认为还有什么办法能救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可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允许学生设计出不同的办法如——大家都伸手去拉;找树枝伸下去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拉住树枝众小朋友再一起拖;甚至说一齐把缸推倒等等。只要理内充分,想象合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也鼓励有争论。) 四、扩展活动。在学生已充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可安排一些“难题”让学生想一想,如:家里炒菜时油锅突然燃起来了怎么办?一不小心把乒乓球踩凹了怎么办?热闹的大街上和父母走散了怎么办…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遇事不慌张,要积极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道理。在说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五
《司马光》这一课,讲述了司马光和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的时候,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沉着冷静,用水缸旁边的大石头砸破了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
【教学方法】
看图读懂课文法合作探究法自主识字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本课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和小朋友。
4、从司马光破缸救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不慌张,支脑筋发明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读准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让同学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知道司马光是一个遇事不慌、勇敢聪明的小朋友。
〖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板书课题。
2、简单介绍:
司马光姓司马,名光。是我国此宋时期的历史学家。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
二、看图
1、出示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同学能从图中看出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小朋友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小朋友正伸手去扶那个小朋友,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喊着,有的找大人。
2、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同学1:爬出来的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同学2:是谁救的掉进水缸的小朋友,他是怎样救的?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会认的字。画出的生字和会认的字要多读几遍。
2、读准生字和会认字的音。
⑴自身借助拼音读生字和会认的字。
⑵同桌小伙伴互读、线纠正。
⑶抽读生字和会认字的卡片。
⑷做猜字游戏,激发同学学习兴趣,巩固字音。
⑸电脑出示词语的演示文稿:
小朋友吓哭没有假山慌了喊叫
举起砸破救人古时候司马光一块石头
3、再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
4、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读的字音是否准确。
四、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段: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电脑出示插图;让同学根据图中人物的穿载来理解:“古时候”这个词语。
2、学习第二段:
⑴指名读第二段:从他的读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教师提问:
①他指的是谁?(他指的是司马光)
②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第一自然段知道的)
③教师鼓励同学能够联系上下文考虑问题。
④借助图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和是怎样的一口缸。
⑶指导朗读:
①教师范读第二段,要求同学认真听,听出什么了?(教师在读时注意突出“大”和“满”字)
生:我听出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缸,缸里装满了水。
②同学自由练习朗读。
③指名读这段;读后同学评议。评议时同学们先可以说说他哪儿读得好!然后说说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最后他自身的体会读出来。
④由于本段的第二句是个长句,不容易读的教师再范读,让同学注意看清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
⑤同学自身练习朗读。
⑥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⑦指名读,集体纠正。
3、学习第三段:
⑴指名读课文,听他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⑵提问: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全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们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理解:“一不小心”的意思。(就是没留神掉进大水缸里。)
⑷应该怎么读呢!同学们自身练习朗读这段。
⑸指名读,大家评议。
⑹必要的时候教师范读指导。
⑺提问: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没留神掉进了大水缸里。启发同学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呢!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十分紧急,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假如不急时救上来就会有生命危险。
⑻过渡语,就在这紧急时刻,司马光和其他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五自然段。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⑴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同学自身轻声读这段,读后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边读边画出表示小朋友动作的词语。
②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么想的?
③小组汇报得出结论:让他人来帮助,我这么小,没有方法,有的吓哭了,不知道怎么办。
④为了让同学理解:“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局面,教师提问: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假如你也在场,那都慌起来了是什么样子?请同学扮演当时的局面。
⑤教师指导同学有语气地读好这段。
⑥过渡: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就在这危急时刻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自身读读第五自然段,考虑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你画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②请同学看图,并模仿司马光的动作。
③师:司马光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怎样做才叫“使劲”砸呢!再请同学们做动作。同学在扮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④教师指导同学读后四、五段。
5、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⑴与课文中人物的比较:
提问: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一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示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示有什么不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组织同学讨论交流。
⑵自身与司马光的比较:
①提问:同学们也动脑筋想一想,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还有什么方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的小朋友呢?同学讨论后全班交流。
方法一:用梯子爬到缸上,把小朋友拽上来。
方法二:找一根长竹竿,让小朋友抓着竿爬上来。
方法三:去喊大人,让大人把他救上来。
方法四:可以找来抽水机把水抽出来。
方法五:可以拿来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②提问:大家想了不少好方法,现在我们比较一下,司马光的方法和大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教师演示复动投影片:小朋友被大人从缸中拉出来,人离开水。
教师板书:人──水
④请大家想一想: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救小伙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⑤教师再一次演示“人离开水”的复动投影片。
⑥司马光用的方法与我们的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演示:水从缸中流出,小伙伴得救。
过渡:这样水就离开了人,小朋友得救了。
⑦从这样事情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朋友?小组讨论后交流。
⑧师总结:
你们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用梯子,用竹竿、拿绳子、喊大人都是让人离开水,但时间又来不和。而民光急中生智砸摃救人,没法让水离开人,这是反向思维。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
6、学习第六段:
⑴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你们高兴吗?
⑵请同学带着高兴的心情读第6段。
五、发明性的思维训练
师: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就在这时候,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们会说些什么呀!请同学分角色演一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巧记本课6个生字的字形,了解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的字形和字义。
2、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1、巧记本课生字的字形。
2、正确地书写“那、都、到”这几个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这篇课文,司马光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呢?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二、学习生字的音形义
1、巩固生字、词的读音:
⑴自身认读生字。
⑵同桌互读生字、词。
⑶抢读生字词卡片。
2、巧记字形、理解字义:
⑴让同学自身动脑、选择自身认为最巧妙的记忆法记忆。
⑵同桌小伙伴互相说一说。
⑶请小组汇报或让同学当小老师讲解。例如:
吓:同学用形声字的方法记“吓”字。为什么是口字旁呢?可让同学做出受惊吓的表情,体会人受惊呀时往往会不由得张大嘴,所以是“口字旁”。组词:惊吓,吓一跳。
⑷指名抽读生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三、书写生字词
1、先自身观察每个字词卡片,巩固生字的音表义。
2、在书上独立书写6个生字,提出难写的字。
3、同桌同学相互评改!
4、同学提出比较难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到、那、都”这3个字。
5、同学在书上的第二个田格中练习书写生字。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同学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6、同学写完后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同学作业,大家相互评改!
四、巩固练习
1、同学独立书写生字和字词。
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五、教师小结,朗读全文
《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这篇文言文,文章篇幅短小,但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有难度,因为这是他们与文言文的正式相遇。在做这篇文的教学设计的时候,这个立足点便是立足三年级,关注学情。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次与文言文接触,重要的点就是要解决朗读,通过教师的两次范读,示范正音以及词句间的停顿,帮助学生熟悉古文的语感,让学生感觉自己可以从容面对,感觉舒服,从而愿意去亲近古文。之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方式,经历多次朗读后,几乎可以背诵,至此,完成后的题要求。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另一方面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弘扬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兴趣。所以在堂上推荐了这篇简短的小古文《孔融让梨》,同样也是学生熟悉的故事,让学生学以致用,保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在后推荐了两篇带有故事色彩的小古文,是司马光的另外一则小故事,文章是稍微长点的学生熟悉的古文,让学生自读自赏,体验阅读的乐趣,激活继续深入了解的愿望。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每个环节——朗读,本班学生从低年级就有进行经典诵读,如《论语》、还有本学期的《道德经》,学生对于古文并不是张白纸,若是可以让学生先自由试读,随后再是老师的范读、带读,给学生较为充分的自学自悟的空间会,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其二,在于文的讲解上,比较零碎,讲解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做到以读代讲。若是换为个问题“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进行汇报,抓住学生的堂生成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收获会更大,对于文的理解会深刻;其三,在板书设计方面缺少故事“结果”的呈现,板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简洁的语言、符号等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本节课上缺少司马光破瓮的结果,简单的故事情节呈现,再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从而达到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味、学有所获,但如何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如何培养质疑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出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方面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
《司马光》是六年制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5节,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急中生智砸缸救人的故事,说明司马光小时候聪明、果断,遇到紧急情况镇定、沉着,能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根据课文的特点和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学中抓住“慌”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能取得牵一字而动全篇的效果。
一、“慌”中知险情
在导入新课后提问:课文哪一部分写“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到水缸里去了?让学生读读第二节,接着问:当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的时候;其他小朋友都怎么样?他们为什么都慌了呢?学生们不难理解,是因为缸里盛满的水会把那个小朋友淹死的。至此,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险情已发生了。
二、“慌”中品形象
险情发生了,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这时,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说话。再边读课文第三节边思考:别的小朋友“慌”成了什么样子了?划出课文中说明小朋友都慌了的词语(叫、喊、跑、找)。然后指导学生用慌张的语气齐读课文第三节。这样,能使学生凭借这一具体的语言环境。比较深切地理解“慌”字的意思。之后,又让学生细读课文的第四节,接着问:别的小朋友都慌了,那么司马光又是怎样的呢?(司马光没有慌)紧接着又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司马光为什么没有慌?当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的?他想出了什么办法?在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后出示课文第二幅插图,提问:哪个小朋友能根据课文中的插图,想象出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情景?至此,司马光在险情面前临危不惧的形象,一个“挥石救人图”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在学生们已经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别的小朋友在险情面前都慌了,而司马光没有慌,他在想办法,并且想到了用石砸缸的办法。司马光救人的办法与别的小朋友叫着、喊着去找大人的办法,哪种好?为什么?那时候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救那个小朋友吗?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在学生们进行充分而热烈的讨论后,使他们明白,此时只有用石头砸缸,缸破水流,人才能得救。接着又问: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这样事中懂得了什么?(司马光遇事沉着,善于动脑,是个聪明、勇敢、机智的孩子,我们也要像他那样,遇到危急情况不能慌,要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领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六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请同学们看一个动画片,名字叫《司马光》
(播放动画片,由于出现故障,教师改为口述故事)
师:刚才老师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生: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生: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
生: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司马光。
师:小朋友,掉进大水缸后,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读。
师:指名读。
生:读。
师:发生了什么事?
生:把小朋友们吓哭了。
生:有的去找大人了。
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场面?
生:大家慌了。
师:作者用什么词来描写的?
生:有的……有的……
师:能否用“有的……有的……”说一句话?
生:下课了,我们有的打口袋,有的跳皮筋。
生:上课了,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字。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用着急的语气读。
师:谁能读?
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没有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你能读吗?
生:能读(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不流利,磕巴。
师:那你读读。
生:读。
师:怎么样?
生:好。
师:此时你们会想什么办法来救司马光呢?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给水加盐,人就漂上来了。
生:当时,没有盐,找到盐也来不及了。
生:用绳子拉。
生:小朋友拉不动的。
生:没有绳子。
生:往缸里放石头。
生:不行,用把人砸坏的。
生:把木板放在水缸里,司马光够着木板就得救了。
生:没有木板。
生:用石头砸缸。
师:这个办法好,用石头砸缸最好了。你真聪明,老师奖励你一个智慧星。
师:你带领大家唱支歌吧!
(课中了律动)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司马光是怎样救小朋友呢?请向下读。
生:齐读。
师:用笔画出描写司马光动作的词语。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小朋友获救了,高兴吗?那么谁用高兴的语气读一读?
生:练习读。
师:我的故事还没讲完,那么你们想不想把故事表演出来呢?
生:(齐)想。
师:你们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演一演。
生:(合作练习)
师:(指名学生表演。)
(教师读课文,学生表演)
师:你们认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机灵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的人。
生:司马光是一个勇敢的人。
师:你能说一句赞美司马光的话吗?
生:司马光可真勇敢!
司马光真伟大!
司马光真聪明!
师: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危险应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生:我们家来了坏蛋,我装作顺从的样子,然后,找机会报警。
发生战争,我会报效祖国,不怕牺牲。
师:我们应向司马光学习,遇事要冷静,不惊慌。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这是一个参加了几年工作教师的课,应该说有一定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新的理念冲击下,却出现了语文教学的“浮躁”。要么是一种“新鞋老路”,要么是一种“生搬硬套”。阅读教学无论怎么改革,也不能偏离“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生命历程的自我体验,它建构于学生的自我需要、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以教师的理解牵动学生的理解,表面上看是教师在启发、引导,实质是让学生“掉进设计好的圈套”。这种变相的主宰,没有生成真正意义的主体性教学。
教师走进了课程意识的误区。认为阅读教学的创新就可以不遵循语文的规律,语言训练内容与语言训练的形式就可以机械的割裂开来,用“花样翻新”的形式,替代阅读教学的实质,例如:
师:让我们坐上时代的列车,穿过时光,回到哪个时代的花园去看看。
生:(全体学生拿着小旗摇动做开火车状)
师:你们来到花园了吗?看到了什么?
生:来到了,看到司马光掉进水缸里了。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谁能表演一下?
生:(三名同学到前面表演——害怕、哭泣。)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
生:读“司马光……一下砸破了”
师:谁能到前面表演?
生:表演。
师:哪个词表演出来了?
生:“举”、“使劲”、“砸”。
师:这几个词怎么读?
生:读。
师:谁还能表演?
(一生读,一生表演)
师:表演得怎么样?
生:他的表演,没有把缸砸破?
师:谁还能表演?
生:表演。
课堂中几次出现让学生表演,然而,这样的表演是不是真正的训练了思维,获得了体验。学生是不是通过表演就生成了情感?如果认为表演是必要的,那么语言规律的感悟、积累、训练又在什么时候实践呢!是的,语文主张多元的感受,多种形式的体验,但感受与体验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我们不能因为了课堂教学的“热闹”“活跃”,而不顾语文教学的实质去建构“浮躁”的教学形式。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七
【教材简析】:
本课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他和几个小伙伴在花园里玩,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大石头,砸破水缸,小伙伴得救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朗读课文,我们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
【导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生字。
2、课文插图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能力素养点】:
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体会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质。
【导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会观察书中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
【导学设计理念】:
的学习重点是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神态,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在关注到这方面。指导学生识字时,让学生边读文,一边记认生字,通过给黑板上的生字着色,加强色彩化,让学生整体感知生字,再让学生自主识字,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找到汉字规律,然后采用问答和对唱的方式巩固生字,效果会更好。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先示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试着朗读,再在小组间进行评价,抓住司马光不同表现的词语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在我国北宋时期有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这篇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2、哪个同学对司马光有了解呢?请你说一说。
二、借助图画,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请你轻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本课的生、新词。
2、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请同学们认读。
红色卡片:(会认的字)
黄色卡片:(会写的字)
3、指导学生看图。
(1)通过初读课文,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图上有个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知道哪个孩子是司马光?
(2)学生简述画面的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画面,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像: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的心情怎样?情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小组内练读后,全班交流。
(6)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小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请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5、学习课文第上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们学进行评价。
(5)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孩子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6)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们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光砸自由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耸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7)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一段。
7、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自己读读这段。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段?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方法救出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去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练习背诵课文。
2、同学们相互评议。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书写。
1、学习生字“我会认”
2、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3、学生交流学习。
4、汇报学习体会。
5、学生反复认读生字。做游戏。
3、学习“我会写”,指导书写本课的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习“我会认”
(2)仔细观察本课在写的生字,说出规律:均为左右结构的字。
(3)指导书写“别、到”两个字,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4)学生仿写、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5)教师进行评价,并及时鼓励。
三、课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救()劲()司()
球()径()同()
2、扩词。
司()()假()()
使()()别()()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
2、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导言:同学们,在距今九百年前,也就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历史学家,他就是司马光。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它讲述的就是司马光小时候的事。
二、朗读感悟
1、指名读文,说说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
(2)“古时候”指什么时候?
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深入地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再次看图,假山和水缸在什么位置?请你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结合书上的内容和图上的图画,请你说说,这是一口什么样的水缸?
(4)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这段文字,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4、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这段,思考: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2)展开想象: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的心情怎样/?请你细想想,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3)为什么着急呢/?掉进缸里的小孩子面临着什么危险呢?
(4)用着急的心情练读。
5、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2)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3)小组内练读。
(4)个别学生展示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6、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落,思考:司马光的表现与其他人一样吗?为什么?
(2)试着做司马光砸缸的动作。说说:谁表演得好?为什么好?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3)讨论司马光的做法好在哪。
(4)小组讨论: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
(5)再读这一段,思考;花园里为什么要有一口大缸呢?有什么用?
(6)这口缸有它的自身价值,可是却被司马光砸碎了,他不怕大人批评他吗?
三、发散思维训练
如果你在场,你还有别的办法救出小孩吗?
四、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应如何去做呢?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曲折,反映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阅读这类课文有浓厚的兴趣。司马光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这篇课文讲的是他七岁的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课文浅显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了一定的榜样感召作用。
这篇课文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相对熟悉,在教学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突出以读为主的线索,促使学生在读中熟悉,读中感悟,读中思考。在课文学完,我设计让学生讨论:
1、从司马光身上你明白了什么?请你对司马光或那个被救的小朋友说句话。
2、如果你在场,你还会有什么好办法救那个小朋友吗?
3、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遇到紧急情况应如何去做呢?
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想象,并结合生活实际开发课程资源,对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形成起到指引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注意引导学生把句子说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进而体会司马光的机智、勇敢。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具】
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定向
⑴ 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⑵ 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
(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⑴ 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⑵ 给课文标段号。
⑶ 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⑷ 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 伙伴 捉迷藏 亭子 躲在 扑通 急中生智 哗夸 机智 勇敢
5、作业
⑴ 读课文1遍。
⑵ 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⑶ 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 )砸缸救人。
2、介绍司马光。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 )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⑴ 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⑵ 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指导识字、写字。
3、通过朗读第四、五段理解司马光遇事时与别的小朋友反应不同,说明他是个爱动脑筋机智聪明的孩子。
课前准备
1.(师备)多媒体课件。
2.(生备)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这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请学生读准"司"。告诉学生"司"是"司机"的"司",在这里与"马"组成复姓。再请学生读准"光"的音。提示"光"的音。与生一起空写"光"。学生完整地读课题。
二、过渡激趣,整体感知
1、司马光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能写在课本里让我们大家学习呢?
2、看课件(动画),注意听、注意观察。
3、再听读,自己可小声跟读。特别要注意看清课文标点,听好停顿的地方。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长句子。
(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留心听,听后互相评议。
5、(课年展示生字)开火车读生字,读词语。
三、突出重点,教学课文
1、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很远很远了,课文第一段用了一个什么词表示?学习古时候"读准"时"。
2、有一回,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突然,发生了一件很危险的事,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学习二到六段。要求:仔细读课文,画出讲司马光表现的词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交流讨论。
(1)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谁来读二、三两段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没有读出危险的感觉。
(2)别的小朋友年看到小伙伴掉进小缸,他们怎么样了?先指名回答,再读有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学习生字"都、慌、吓、哭、喊",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吓、哭、都"的字形。(看课件,齐读第四段)
(3)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孩子有什么不同?指名(看课件)读第五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强调出司马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地方。评议,练习朗读。
(4)结果怎样?
这里采用师生对读方式怎样?朗读最后一段。
四、练习(课件出示)
1、完成课后练习2。
2、完成课后练习3。
先读读"块、快",引导学生发现它们读音相同,右边字形相同,左边偏旁不同。了解"块"常指"土块、石块",所以有"土"旁;"快"一般指速度高,走路、做事等用的时间短,也有"快要、将要"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试着自己填空,然后集体订正。
3、补充练习。
学生可能想出以下办法:
①把小朋友拽出来;
②在缸里,拉他出来;
③把缸推倒等。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们爱动脑筋,然后将方法进行比较:
大家想的办法基本是让人离开水,但在当时情况下,缸太大,太重,喊人又来不及,司马光能及时想到用大石头砸破缸,使水流出,让水离开人。这个方法巧妙而实用,这与他遇事爱动脑筋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3个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知道司马光吗?你对他了解多少,能对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说一说)
2.(出示司马光人物头像)师介绍:司马光是900多年前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姓司马,名光,司马是复姓,著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
板书课题: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朗读的录音,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
2.提问: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学生概括故事)
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③标出课文有几小节。
4.师检查读文情况。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出示带点字,学生交流识记方法,“开火车”认读。
③分段读课文,集体评议、订正。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引读第一小节。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3)“古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图上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是古时候?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看图回答)
2.学习课文第二小结:
(1)自读,标一标有几句话。
(2)指名读,想一想:他是谁?
(3)出示句子,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他跟几个小朋友玩。
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
(4)读第二句,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事读清楚。(学生自由读。)
(5)花园里有什么?(自由读。)
(6)这是一口怎样的水缸?看图,水缸究竟有多在?缸里的水多不多?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把缸大水多读出来吗?(生练读、评读)
3.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这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2)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的?什么叫“一不小心”?
(3)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了,着急吗?用着急的语气读读。
(学生练读、评读)
4.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1)小朋友们都怎样了?“慌了”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用“──”画出小朋友表现的句子,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2)交流汇报,师板书:小朋友慌了叫喊跑找(分析字形)
(3)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叫,怎么喊?(学生试着叫、喊)
(4)读出小朋友慌了的语气。(学生练读,评读)
5.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司马光是怎么做的?(自由读)
(2)出示句子:哪句话好?为什么?(学生读句子,比较异同)
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砸破了。
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砸破了。
(3)在句子中找出表示动作的词,标出△。
板书:司马光没有慌拿起使劲砸
(4)把自己当成司马光,边读边做动作。
6.学习课文第六小节。
(1)指名读,想想结果怎样?
(2)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读一读。
7.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自己读,指名读)
四、总结全文
1.谈收获:你喜欢司马光吗?为什么?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2.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什么办法救人?
《司马光》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41
《司马光》教学
课始,让学生复习了生字词语,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司马光和小伙伴一起到花园里玩,结果一个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了水缸,其他小朋友们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司马光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呢?你知道了司马光是个怎么样的小朋友?
生: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
生:其他小朋友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去找大人。
师:你来表演一下这些小朋友。
(生作哭状)大人,大人……
师忙打断:不会叫大人吧!
生:叔叔,叔叔……(笑嘻嘻)
生2:叔叔叔叔……(作哭状)
师:这样才像真的。不能笑嘻嘻的。那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朋友。
这样做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转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11篇《司马光》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司马光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