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细心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优秀8篇】,仅供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 篇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够使学生们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理性认识,使孩子们客观的认识事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化,要求我们要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改变教学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学校和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改善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创新,给学生充足的创新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还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当下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还要发挥合作的重要性,发扬团队精神,使团队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2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能够起到一个“传单授业解惑”的引导性作用,因此,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孩子们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想培养小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地参加各种培训活动,还应该与其他教师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为孩子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成为学生们的好朋友,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都应该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的鼓励学生们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当遇到一些灵活多变的数学题时,要积极的寻找多种方法来进行解答。比如一个连续加法3+6+9=18,对于这个题目有着很多的解法,可以是3+6+9=9+9=18,也可以是3+6+9=9+9=9×2=18,还可以是3+(6+9)=3+15=18等等诸多解法,每个学生选择的解题方法都不一定是相同的,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3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应该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教师可以开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带领学生们参加数学专题讲座,使孩子们组成数学兴趣小组,在周末举办以数学为主体的晚会,可以是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4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发挥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要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5给学生们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们掌握创新的方法
知识迁移在小学生的数学课堂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这会使孩子们终身难忘。比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们对之前课程中学习过的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回忆和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用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卡片拼成一个梯形,从而得知梯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和,这样就可以根据得出的结论来推导梯形面积的求解公式。使学生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就掌握了知识,还大大提高了创新能力,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
6增强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学习数学,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们的想法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碰撞,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增强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7总结
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创新能力,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对小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得到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小学生们自身的重视,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一些不符合时代进步的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给孩子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和教师还应该为小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欲望。
作者:张会英 杜以平 单位:沂南县第三实验小学 沂南县第一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季加良.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37-440.
小学数学教学 篇二
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
1.提前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六年级“利息”前,便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
2.补充“生活化”的数学材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补充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了亲身体验的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生活中的问题成为数学探究对象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便会能感到亲切,能主动学习。例如:数学简单归一应用题,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48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能口算多少的题数,怎样测算呢?学生讨论后,争相回答。生1:可以先统计全班每位同学一分钟内口算的题数,再把他们加起来。生2:这样太麻烦了,我只要先测出一位同学一分钟内口算题数,再乘48就可以了。生3:这个办法不可取,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算得快,算出的得数就太大了;如果选出的这位同学算得太慢,算出的得数就太小了。学生都认为第三位说的有道理,怎么办呢?这时,一位同学兴奋得说:“可以先测出几个同学算得题数,计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后在乘以48。”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好。由于这例题是师生共同探讨产生的,所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思路。
三、优化学习材料,让学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成功
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与当前要讨论的问题之间的距离,来设计有结构的学习,设计的材料如果太难,学生的学习往往会不能成功,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就不会有愉快的体验,如果过易,思维强度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逾越的体验就不够强烈。所以我们要安排由易到难的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优化数学活动,使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容易接受
数学概念课一般比较抽象,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施教,就能卓有成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如教学“毫米的认识”时,教师提供硬币、扑克等实物,不仅能使学生很快的理解知识,也会激发学生学的习积极性,迅速形成毫米的概念。
五、“实践操作”是体验学习的主要方式
学生有积极进行实践的天性和创造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1.开设情境,引导体验
教师要以宽容、友爱、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个学生,使他们身心舒展起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提供学习材料,才能使其积极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机会,凡是学生能操作的,都让学生去做。这样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可加深对操作对象的印象。例如,在一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学生已初步实现了从“模型”到“图形”的转化,但不要到此为止,要继续对比“模型”到“图形”的观察。一个学生提出“正方体图形的侧面为什么看上去是斜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富于思考的体验。在比较长方体和圆柱实物时,又一个学生说:“我试了一下,圆柱可以滚动,而长方体不能滚动。”这便是对具体事物进一步探索的结果,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题。
2.组织实践,课后延伸
创造源于实践,实践活动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仅仅满足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便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安排课后的实践任务,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深化和巩固。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如果将10盒火柴包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好?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料。这样,学生便进一步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样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六、“合作交流”是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
交流的目的,不在于学生解决多少问题,获得多少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
1.提供学生了解与交流的话题
课堂交流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它比教师讲和个人自学更能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他们应用知识的兴趣。例如,学习“加碱应用题”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强离学校900米,小丽家离学校400米,小强与小丽家距离多少米?”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个个不甘示弱,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根据居住位置得出了很多答案:如果两位同学住在相反的方向应是900+400=1300米;如果是两个学生住在同一方向应900-400=500米;还有地说:如果小强、小丽家和学校位置是三角形,那就很难求出两家相距米数,但相距米数比500米多,比1300米少……
这样的讨论,对于养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
小学数学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景引入;有效性;策略
情景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教师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自由的学习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制定出完善的教学情景。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展情景引入。还可以运用问题导向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情景。因此,下文重点分析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引入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情景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情景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运用情景引入的形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第一,在情景引入背景下,学生会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认识。从多个层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完善的知识框架。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更加具有活力。教师通过特殊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第二,情景引入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情景引入的时候,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内心中对知识有所触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激发,并跟上教师讲课步伐,最终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第三,情景引入丰富了小学数学的课堂内容[1]。转教学•信息变以往教师单一的教学形式。学生处于轻松和自由学习氛围中,则会更好的进行小学数学学习。
二、情景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合理进行情景引入。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想要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则可以对教学情景进行优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的帮助,更好的进行情景引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教育技术,其中涌现出很多教学手段。其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可以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制定出完善的情景导入。比如,教师在开展北师版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加生动和形象[2]。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情景引入的载体。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彩动图的制定,向学生展现出生动和形象的知识内容。把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现出来。这样,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把教学情景进行合理引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拥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二)通过问题导向,为学生提供完善情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则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在问题的激发下,对小学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作为情景引入。学生在问题的激发和引领下,就会对知识产生清晰的认知,并从实际教学着手,让学生处于良好学习氛围之中[3]。比如,教师在开展北师版小学数学“图形的旋转”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借助问题作为情景引入。教师为学生提供两个图形,让学生对比图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该问题的启发下,教师则可以更好的引出“图形的旋转”教学内容。(三)运用游戏形式,强化情景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游戏的形式,也可以更好的开展情景引入活动。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会根据具体的游戏形式,活跃思维,并释放自我。教师开展这样的教学形式,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比如,在实际进行北师版小学数学“乘法”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开展“乘法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乘法运算,轮流做出答案。算数错误的学生就要为其他同学进行表演。通过游戏形式的情景引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结论综上所述,在实际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以情景引入为重要载体。在此情况下,教师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情景引入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问题作为重要的导向,让学生处于完善的学习情景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游戏导入的形式,对情景引入的内容进行完善。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进行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华林。小学数学情景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及构建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09):44-47.
[2]王久梅。巧设情景,激发兴趣———情景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意义与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17):463.
小学数学教学 篇四
英文名称:
主办单位:河南教育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南省郑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2193
国内刊号:41-1035/G4
邮发代号:36-307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 篇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在落实教学改革过程中,按照要求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考虑学生能力以及学习环境等,全面进行突破。目前的教学中虽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解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小学数学高效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1小学数学教学困境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枯燥无味、拘谨且过于忙碌,而此时的学生好动、活跃,忙碌的学习氛围致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完全处于灌输知识状态下,没有主动接受知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同时,受到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联性较差,彼此的信任度较低,且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没有通过勉励等方式,鼓励其改正错误,而是采取强硬的手段管束学生,不利于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二,学生不能完全领悟新知识。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高,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学生则很难在课堂时间内消化、吸收,长期下去,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最终将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日后学习数学知识造成影响,并影响教学质量。第三,学生缺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1]。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提问的形式强迫学生记忆知识,关注学生听课的效率;而学生则长期处于被动、压迫的模式下学习,逐渐差生厌学的情绪,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被限制,不利于长远的教学计划。基于以上数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达到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目的。
2小学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对策
2.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困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联至关重要,而良好的师生关联是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从而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教学任务。而小学阶段学生贪玩、好动,繁多的课堂环境会使学生非常忙碌,不利于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对教学产生影响。因此,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联,使课堂教学氛围积极向上,且轻松愉悦,并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接受程度,尊重学生。实际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尤其对于能力不强的学生,更加需要鼓励学生,帮助其建立自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感情更近一步,促使师生形成良好的关联。此外,教师要避免体罚学生,而是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勉励学生改正错误,使学生之间的氛围更加简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2]。2.2教学关联实际生活。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相对复杂,且数学知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与学生本身的实际能力不符,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但是,学生对生活中的实物比较熟悉,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关联,促进教学顺利完成。例如:学习加减法知识时,为突出加减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加学生对加减法的兴趣,并能够正确运用加减法,教师可以将提问和计算的形式与超市购物结合。买一支铅笔1元钱,买一块橡皮擦2元钱,那么买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擦一共需要多少钱?等,类似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感兴趣、计算速度较快,且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了解运用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教师利用实际生活关联数学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成功感和喜悦感,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热情。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3]。2.3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重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运用能力,将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点重新讲解,促使学生可以完全理解、掌握新知识,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应为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教学质量,忽视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掌握知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思考如何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并运用知识,而后在思考如何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完成教学任务[4]。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讨论环节,增加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学生之间交换对数学知识的看法;且学生可以将信息综合整理之后在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学生谈论时可以进行思维交流,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都受到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逐渐变得更加先进;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因素限制着数学教学,影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进程。为此,需要利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关联实际生活以及重视学生反馈信息等方式,促使教学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姜继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华少年,2017(13):128.
[2]张建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对策初探[J].考试周刊,2016(82):80.
[3]朱雪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对策的有效分析[J].中华少年,2016(21):196-197.
小学数学教学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266-02
小数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小数的对小数的认识是初步的,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小数。因此在教师应该重视小数教学。在教小数时,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对此本文就小数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师爱,学生乐学的动力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探索数学小数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会渐渐发现:以情促教, 师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
上本课时,教师面对的孩子们是完全陌生的,初次见面总有一种距离感,教师事前也不知该如何缓解彼此的生疏。
此时,教师可以随意开始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是某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吧?是三几班的呀?
生:三(2)班!
师:真的吗?我们真是太有缘了!要知道,我在我们学校也是教三(2)班的。
师:我们三(2)班是学校里非常棒的班级!你们怎么样呀? ......
师:这么棒的孩子们,等下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你们知道我来自哪个学校吗?姓什么?亲亲热热地打声招呼吧!
在这样轻松自然的谈话中,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参与的热情被调动了,教师与他们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
是啊,教师要把满腔的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亲密的伙伴、可靠的合作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欣赏,学生就会喜欢数学老师,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这门学科了。
在课的结尾,教师可以做这样的安排:
师:孩子们,如果把满分定为十分,那么你觉得你今天的表现能得几分?
生1:我觉得我能得9分
生2:我认为我有点小遗憾,能得8.5分
生3:我觉得我能得10分
师:大家今天的表现都很棒,很会动脑筋又很会表达,如果让老师来为你们打分,就算不打满分,那也一定能打9.9分,你们太了不起了,继续加油吧!
在这个课堂结语中,既巧妙地运用小数评价了孩子们,肯定了他们的表现,又用满满的师爱、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激励学生。
二、 共同探究,认识小数
在学习小数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们共同探究,认识小数。但是如何能够很好的认识学习小数呢?师生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来学习探究。例如:
1、师:今天森林里有两位小动物请客吃饭,他们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他们的朋友 (播放课件,让学生识别小数)
2、师:这些小数是怎么读的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小数读法以及写法。
3、师:谁来说说,这些小数应该怎么读呀?
4、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小数吧。
5、师:那小数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动手试试。
(老师示范,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特别强调小数点的写法)。
6、师:哪些同学已知道,这些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表示。之后,小结看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第二位表示几分。)
元 角 分
0. 8 5 0元8角5分。
5. 9 8 5元9角8分。
2. 6 0 2元6角0分。
7、师:从大家的踊跃发言中,老师看出你们已经懂得看用小数边表示价格的方法,现在能用小数写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
(课件显示出第一个同学的记录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8、师: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1米的1/10是几分之几米?
师:1分米是1/10米,1/10米还可以写作小数0.1米。
师:在尺子上指其中3分米长的部份。提问:这一段3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作零点几米?
9、师:同学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又有了新的发现。请看:
(课件演示将1分米平均分成10份,使1米的尺子平均分成了100份)。
现在一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
10、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呢?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间互相交流,再指名回答,说出想法)。
那么3厘米用小数怎么表示?你是怎么想的?
1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认识了小数的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身高、体重、时间、体温)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在初步学习小数之后,教师应该布置一些练习以此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及能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例如:
师:学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小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园吧,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吧!(课件出示智慧园)
1、火眼金睛,判断对错
(1)48.13读作四十八点十三。…………( )
(2)7角用以元为单位表示的小数是0.7元。 ……( )
(3)7分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是0.7元。………( )
(4)34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0.34米。……( )
(5)8.88元中的这三个“8”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 )
2、下面哪个图形表示的是0.4呢?
3、你们想知道古代的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出示课件
本环节创设了一个闯智慧园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同时还通过让学生了解小数的历史背景,充分感受人类的智慧,通过让学生猜古代小数表示法,激发学生的探知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的小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从商品的价格中初步感知小数。再者,让学生们亲身的购物经验,让他们对小数的读法及价格中所表示的含义有所理解,从而提高了小数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 篇七
一、关注数学现实,改造原有认知,促进认知发展
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数学基本技能,即是他们的数学现实。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原有认知为起点,在教师的指引下,经过数学化思考,获得体验,积累经验,习得数学新知识,形成新的数学技能,发展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只有了解学生的数学现实,并把握它们和学生所要学的新知识之间内在的发展联系,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向,采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和途径,才能有效地改造他们的“原有认知”,引领他们到我们想让他去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走向课堂。”这样学生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才可能真正成为可接受和理解的,才能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教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素材中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多数学生出现这样的整理形式:
条件小明说:我买3本,用去18元。
问题小华说:我买5本,要用多少元?
教师希望得到的“列表整理”方法,在学生中始终没有出现。这时,老师进行了如下引导:
师:同学们的方法很好,能把题目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现在老师提高一些要求: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你能用尽量少的字来表达题目原来的意思吗?
生1:“条件”和“问题”这四个字可以不写。
生2:老师,我认为“多少”两个字可以用“?”来表示。
生3:我认为可以把文字都去掉只留下数字和问号。
生4:姓名不能省,一省就不知道谁买了。
生5:我觉得单位名称也不能少,一少就分不清单价,总价还是数量了。
师: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整理里,什么不能少呢?
生8:姓名,数量,总价,和问题不能少。
在交流讨论中,最终形成如下形式: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师:现在的整理和同学们原来的比一比,感觉怎么样?
生9:简单明了。
师:为了更清楚地表示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方框把他们框起来。
……
在这样的引导中,教师不但关注了学生的“朴素想法”这一生本资源,更巧妙地利用它,把它变成知识的生长点。教师巧提要求,引导学生参与思考、交流和讨论,学生的主体潜能得到开发,“朴素想法”在学习中逐步得以改造和升级,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列表整理”成为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珍视教学生成,交流个性思维,提高群体智慧
叶澜教授提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学生开展的实验操作获得的结果或结论,有时会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预想之外,这是一种“非预设生成”。非预设性生成中常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面对“非预设生成”中学生极具创造性的思维,教师如果能伺机而动,抓住契机,捕捉亮点,以学定教,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适时调整教学进程,“意外”便能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
如笔者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数学题:王大妈家新买一台柜式空凋,他的外包装是一个长0.6米、宽0.3米、高1.8米的长方体纸盒。做这样一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接头处可忽略不计)
一般的解法都是这样的:(0.6×1.8+0.3×1.8+0.6×0.3)×2=3.6(平方米)或0.6×1.8×2+0.3×1.8×2+0.6×0.3×2=3.6(平方米)。但在批阅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个学生的计算方法却与众不同:0.6×0.3×2+(0.6+0.3)×2×1.8=3.6(平方米)。于是我在习题讲解时特意把他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结合长方体及其展开图对这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学生最终明白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也可像计算圆柱体表面积那样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的和。我也不失时机地渗透“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进行联系和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把长方体和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统一起来,使学生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入,思考更加深刻。
三、善待数学错误,转化错误认知,顺化知识结构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错误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错误是每天碰到,每课遇到。关键是看教师对待“错误”的态度。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盖耶有句名言“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我们要用积极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学生的错误,善待学生的错误,不但允许学生犯错误,更把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犯的的错误看作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让学生经历认知冲突或不平衡,以此顺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教学,教科书首先提供了一幅购买学习用品的场景图,给出了钱的总数(50元),已购买的文具(20元的一个书包),求剩下的钱购买另一种文具(5元一本的笔记本)的数量。在教学中,学生通常会出现这样两种错误:
① 50-20÷5 ② 50-20÷5
=50-4 =30÷5
=46(本) =6(本)
一般教师惟恐这“错误”成为课堂的“瑕疵”,成为“顺利上课”的拦路虎,就算老师发现了学生的错误也往往是“避而不见”,或者把错误简单化处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是怎样处理的呢?我们来看:
师:我们先来看看马超同学的解答过程(边说边指着①)。请你们把他的解答过程和前面用分步列式解答的过程比较一下,你认为他做得对吗?
生:他肯定错了。这道题本来应该先算出买了一个书包后还剩下多少钱,也就是要先计算减法,但马超却先算了除法。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蒋文同学做的。(指着②)她应该是做对咯?
生:对。他先算了减法,也就是先求出了买一个书包后还剩的钱数,再算除法,就是再把剩下的钱数除以笔记本的单价,就求出了笔记本的本数。
师:那我们应该学习谁的算式呢?(老师在两个算式上都点了一下)
生:蒋文的、蒋――哎呀……。(显然,有些学生发现了问题,刚想下判断,却又顿住了)
师:(看出了一些学生的表情变化,立即抓住,走到发出“哎呀”声的学生旁边)你怎么“哎呀”了呢?
生:他们的两个算式列得都是一样的。我突然想起,如果照这样列算式,也只能像马超这样的顺序计算,但这又是错的。
师:(故意停顿了一会)看来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混合运算顺序的几个规则了。(还是让他说)
生: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中只有加、减法,就从左往右依次运算。算式中只有乘、除法,也只要从左往右依次运算。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对照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则,认真想想蒋文的做法对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 错了”,“错了”,(在一阵寂静之后,学生好像突然醒悟过来。)
师:那她到底错在哪儿呢?
生:她计算顺序错了。
生:她违反了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则。
师:(总结问题)你们列的综合算式,按照原来学过的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算式中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但根据刚才对问题解答思路的分析,这样的计算顺序又不符合题意。怎么办呢?。
生:你能不能给我们一点儿提示?我们能不能看看书?
……(学生放开了话匣子)。
师:(提示)一般数学家在碰到这类问题时,会用一些符号来表明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会用一些记号来表明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自己创造一个符号,添进这个算式中,来说明你运算的顺序吗?
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创造符号,并进行交流:
生1: 我用线把50-20圈起来,表示要先算50-20。
生2: 我用这个符号把它括起来,告诉自己要先算50-20。
生3: 我用这个小刺猬圈出来,提醒自己要先算50-20。
生4: 我用这个长方形圈出来,也是要先算50-20。
生5: 我把要先计算的用一把锁锁好,我的想法是要计算就要先开锁。
……
师:同学们真不错,通过自己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符号来说明自己运算的顺序。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符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生:都表示要先算50-20。
师:那如果我们全班每人都有一个不同的符号,老师在批阅你们的作业时就要把你们一个个叫来问明这个符号是什么作用,而且,同学们之间交流起来也很不方便,要不要统一一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创造的符号,打开课本把它和你们的符号对比一下。再思考用谁的符号吧。
(学生翻书阅读课本)
师:“你们认为数学家的符号怎么样?
生:数学家的符号比我们的简单多了,应该用他的。(居然用不着商量)
师:这个符号它的名字是小括号。它在算式里的作用是什么?(生:和我们的符号作用一样,表示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看来同学们也有数学家的头脑。在比较之后,你认为用哪种符号比较好呢?
……
学生在学习本课新知之前只学习了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的混合式题,学生只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怎能知道用小括号来表达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呢?因此,他们产生“错误”是必然的,是在情理之中。学生的错误,其实就是学生要真正解决的数学问题。从上面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巧妙而又充分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允许学生交流启发。在探询知识的前后联系中,在对问题的找错、纠错中,制造新的认知冲突,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更全面,更深入,从而形成对问题的清晰认识。也只有对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思考才有方向,思维才有质量。从课堂我们看出,也正是学生在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激烈辩论中,在对问题的“百思不解”中,产生了对新知的渴望,确立了问题解决的目标,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把错误放大,让它真正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思维的磁场,进步的阶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兴趣培养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于小学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如果能够对于小学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在日常学习中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积极效应。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形成优秀的学习态度,推动小学生全面提升科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因此,应当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格外重视数学兴趣的培养,采取科学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模式,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促进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组织进行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下文笔者将结合自身实践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将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提出相关策略。
一、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建立积极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需要教师数理其兴趣培养的理念,这一理念首先能够落实在建立积极师生互动上,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过去我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而现代教育理念则要求师生进行平等自由的沟通交流,认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学生本身的人性,尤其对于低龄学生而言,成功的教育是能够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令学生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激发其对于知识和学习的热情,进而实现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通常,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存在着某些矛盾之处,例如理论上需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加大师生互动环节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从小学数学教育从业者的角度而言,需要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技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而这些培养都是建立在对于学生数学兴趣提升的基础上的,进行高效的学习兴趣培养才能够保障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成就感。[1]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操作中,教师在操作中很难掌握师生互动的“度”,过于松散的互动不利于课堂纪律和效率的提升,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因此笔者提出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小学生作为一个学生群体,具有比较明确的心理特征,当前,我国小学生主要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同时定力较弱,对于枯燥的理论性知识接受度较弱,如果小学生能够在这个阶段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那么,在日后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将会培养其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的阻力就会小很多。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进行小学生心理特征的学习和了解,认识到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里变化以及爱好兴趣变化,时时刻刻关心学生的心理动态,实现亦师亦友的状态,这一状态能够令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由此可见,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积极选取合适的交流模式,开拓更多沟通渠道,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进行培养,基于这样的学生心里特征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进而提升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
三、通过建立轻松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方式方法都是比较刻板而传统的,主要体现在数学教师不断进行知识的传播而学生被动进行接受的过程,这种机械式的知识教学模式令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令学生本身处于较为消极和不够主动的学习状态当中,没有将学习数学作为一个主观能动性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就普遍将数学学习认为是一个过于消极的活动,因此,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最终恶性循环导致学习的效果事倍功半,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想要对于这种现象进行改变,就必须通过建立起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环境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对于学习小学数学相关知识的兴趣。建立轻松学习氛围,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进行热情轻松的教学,讲究科学并且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利用简洁精准的教学语言进行授课,保持小学生对于数学、对于课堂、对于知识的关注,小学教师对于轻松学习氛围建立的意义重大。
四、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学生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受到忽视,数学教师将自身讲授和教材讲解放在比较明确的位置上,而对于学生主体状态比较忽视,教师将学生能够储备基本知识作为自身的任务,以此为目标对于数学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有所忽略,也忽视了对于学生本身潜力的发掘和能动性的激发,也很难提出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了。学生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环境形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主题,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意识到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潜力的激发,将学生放在合理的主题位置上,对于自身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开发学生的数学能力,积极培育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环节,将学生的潜力挖掘并且发挥出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这一理念必须渗透于每个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当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笔者通过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建立轻松学习氛围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四个角度入手,分别分析其对于学生数学兴趣培养的重要意义,目的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能够为学生的终身教育、长远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能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