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为了让您对于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高考家长帮给大家分享了9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认识人民币》反思 篇一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下面小编以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的范文为例,为大家展开介绍。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一
认识人民币一课是第五单元的一节课,主要目的是要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把认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换钱、取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质疑解难者,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无止境,进入了最佳学习习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满脑子的“为什么”,所以,在本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的探索活动进入更深的境界,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都解决不了的,这不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吗,或许还是吸引学生永住直前,不断探索的动力呢。
细读新课标,发现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另外一个就是人人都来动手操作的烦恼。人民币的认识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原准备给每生一整套人民币实物,但由于数额太大,最后还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整体感知,到了关健时候才使用真币,致使整节课下来多了取币收币的步骤,便有操作活动太锁碎的感觉,有待改进。还有就是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
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二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1.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课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币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我就让学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让学生来介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版本。学生介绍的很好,不仅能说出看到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还能说出为了防伪上面还有水印,还可以怎样来识别真币和假币等等。
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很积极主动,尽管他们介绍的内容有的甚至与本课无关,但是内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还不了解的,让学生来唱主角,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2.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做一做中有一个练习是给学生3种人民币,问学生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换成5个1角和几个2角,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组里说一说,那样效果会好一些的,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不能怪学生的。
《认识人民币》反思 篇二
篇一
在本次幼儿园开展的三优课数学赛教活动中,我与其他两位同一年级组的同事上的是同课异构的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在组织这一活动前,我就和搭班老师商量事老师自己准备钱呢?还是让幼儿自己在家里准备了带来?如果老师自己准备的话就省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这样大家的钱都是统一的,要是让孩子带吧,那些硬币肯定会背孩子们不小心弄丢的,但汇过来想想,让孩子带钱来园,硬币会让孩子不小心弄丢,但幼儿“带”钱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幼儿发现并探索、学习的过程,这样上起课来就方便多了。
在活动开始前我给每个幼儿分发总额均为1元,但面值不同的硬币,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幼儿已经能探索出这些硬币的关系,活动开始 我以参观《纸币展览会》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认识从古至今的纸币,感知钱的不同,和它们的共同名字“人民币”,让幼儿找出现在生活中常用的人民币,接下来出示人民币中的硬币,让幼儿了解1角、5角、1元硬币,从硬币的大小来知道它们钱的面值不一样,让幼儿了解后带着分发的钱去购物,并用钱来收银员这来付钱,进一步让幼儿感知1元=10个1角,1元=2个5角,5角=5个1角。我在这个环节只是说一下有两个小朋友买了5角东西,其中一个小朋友给我一个5角,另外一个小朋友给我5个1角,有的小朋友买1元的东西,一个小朋友给我1个1元,一个小朋友给我2个5角,还有一个小朋友给我10个1角,其实我在这里应该立即把这个等价兑换的公式列举在黑板上,让幼儿一目了然,也可以避免幼儿在做练习时不知道从何下手,还有一个不足的地方就是买东西的环节,幼儿“买好东西”到下一个环节,幼儿一直都把东西抓在手里,觉得这样影响了孩子的注意力,我也没有明确买好后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如果当时要是买好了,把钱付好了,再添加一个把买来的东西捐赠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这样东西就不会在孩子们手中碍手碍脚。
篇二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孩子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在这次活动时,我充分利用了这一点,以小朋友的生活经验为前提,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促使幼儿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孩子们认识人民币,以及他们的面值,一开始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面的环节里,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钱币的换算,主要是让孩子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其中我采用了小组和个别的形式,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幼儿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鼓励他们独立尝试,又重视幼儿间的合作互助,给幼儿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幼儿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用新的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真正走进新课堂,尊重孩子的思维和想法,让孩子们喜欢学习,从而彻底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篇三
(一)、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民币及1元和5元的面值。
2、初步尝试有计划地使用人民币,感知并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用途。
(二)、活动准备:
课件、记录表、人民币、文具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小朋友,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上小学了,小学生要用到很多的学习用品,今天,我们就去逛逛文具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好吗?
二、认识人民币
(一)、认识部分人民币的面值
1、买学习用品要用什么?(钱、钞票)我们国家使用的钱(钞票)有一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人民币)
2、课件(出示所有的人民币):看,这些就是什么呀?(人民币)你认识哪张人民币?它的面值是多少?
3、课件(出示数字7):那今天我们要用几元人民币去买学习用品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7元)
(二)、取钱
1、在你们的桌子上,有一个储蓄罐,里面有很多的人民币,现在请你们从储蓄罐里取出7元人民币。(幼儿操作)
2、你取了几元人民币?是怎么取的?谁也用了这种方法?
幼儿讲述取7元人民币的方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简单认识一下纸币和硬币);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小结:原来,7元人民币有两种取法:一种是一张5元的纸币,两张1元的硬币,还有一种方法是7张1元的硬币。
3、请小朋友把7元人民币放到钱包里。(幼儿把7元钱放到钱包里)
四、制作计划表
1、小朋友们已经把钱准备好了,那么你们准备到文具店里买些什么学习用品呢?(请2——3名幼儿简单讲述)
2、出示课件:我们先来看看文具店里有些什么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的价格又是多少?
3、原来文具店里有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它们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小朋友有几元人民币呀?(7元)该买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计划一下吧!
4、出示计划表:这儿有一张表格,我们可以把想买的东西先来记录一下。
5、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6、集体交流:小朋友们都做好了计划表,现在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计划表。(我想买一本子,2元;一支笔,5元等)
7、自由交流:其他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交流一下?(想)现在就请你们和边上的朋友看一看,说一说。
五、购物
1、现在我们都做好了购物计划,接下来就请你们每人带7元人民币按计划买学习用品吧!(幼儿按计划购物)
2、你们都按照计划挑选好自己需要的东西吗?现在我们一起去收银台付钱吧!(幼儿付钱)
3、你们买到了这么多的学习用品,开心吗?
小朋友们真棒,都是用7元人民币,买到这么多不同的学习用品。
六、人民币的用途
1、那你们知道人民币除了可以购买学习用品外,还有什么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2、看多媒体:我们一起看看人民币还有什么用?(简单地说一说,看一看)
3、小结:原来,在我们生活中,用的、吃的、玩的、穿的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人民币,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店用人民币购买了学习用品,以后我们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用人民币做其他的事情,好吗?
《认识人民币》反思 篇三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当表现为一个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课堂交流是学生课堂学习、交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交流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我从实践、反思到再实践、再反思,真正领悟到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第一次教学:热闹的交流过程和出乎意料的交流效果。
问题之一:一个书包25元,买这个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在学生明确题意后,展开了一系列教学过程。
师: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准备怎么付这25元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呢?看谁想的方法多!
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在学生交流时,我及时板书并以“你是怎么想的”来引导学生表述思路,以“还有不同方法吗”来组织学生进一步交流。在教师的鼓励下,整个交流过程相当热闹,在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中学生得出的方法很多很多,有的甚至得出了用各种分币和角币来付钱。
课后,我对此活动的教学比较满意,因为在教学中,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思路开阔,交流充分。在当天的家庭作业中,我设计了一道同类型的练习题:小明买一盏台灯要48元钱,他可以怎样付钱?请你写出三种不同的付法。在我看来,从那么多种方法中写出三种,要求应该不高。然而,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作业中,居然有较多学生写不出三种,尤其是一些学困生,只写出一种甚至连一种也没写对。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沉思。
通过反思,我明白了在课堂上一些看似热闹的场面并不代表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学生热闹的交流中,教师听懂了每个学生的想法,学生呢?事实上,除了几种常规的付钱方法外,其余的付钱方法几乎就是几个优秀生的“专利产品”,他们你争我抢地进行发言,使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而大多数学生却成了“配角”,他们听得一知半解。个别学困生在课堂上根本就是一个看客,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理解,更何况其他的方法呢!热闹的交流过程只是表面现象,事实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交流,这样的交流也谈不上有效的交流。同时正确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方法。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的要求是答案越多越好,于是学生挖空心思去想不同的方法,导致出现了用各种角币分币去付25元钱的答案。应该说,这些答案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这些答案与现实生活贴近吗?合理吗?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呢?还有,在交流结束后,我说“在这么多种付钱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呢?悄悄地告诉你的同桌”,看似尊重学生的选择,却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生活中人们的付钱方式不是因为喜欢就用固定的某一种,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简便的付钱方法,所以这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因素。
在第二次教学中我注意巧妙地引导交流和追求高质量的交流效果,在另一个班级改进了该题的教学。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让其他孩子说说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接着问:你们觉得刚才这么多付法中哪种付起来最简便呢?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它只要拿出两张人民币就行了,多快啊!
课后,我用同样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正确率较高,而且大多数学生所写的付钱方法比较简便,符合生活常规。可见,本次的交流是有效的。
学生有效的交流,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课堂上学生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给老师听吗?仅仅是为了体现课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吗?我认为,有效的交流过程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沟通的过程,是学生思维成果共享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交锋中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了“互补”,实现了共同提高,从而取得交流的实效。
有效的交流过程是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意识的过程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问题,各自对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机会,让学生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我认为,引导学生在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方法的合理性,找出简便的方法是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之一。学生在有效的交流中也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紧密!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淡化活动的形式,把精力放到注重活动的实质上,即活动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有效的课堂交流必然会产生师生、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使交流的内容更趋于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进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有效的课堂交流!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四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第二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人民币”,学生都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在上这个单元之前,本以为课会很好上的,但是上了之后,我感到好难好难,而且完成的还不是很顺利。这让我思考了许久,为什么呢?
1、在教学《认识1元和1元以下的人民币》时,我就强调,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只有单位相同,相应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半数以上的学生记性不错,很注意观察插图,认清人民币上的面值,明确单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糊里糊涂,看到数字就进行计算,出现了1-8=2(角)这类错误,后来我明确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尽量写上每个数的单位,如1元-8角=2角或10角-8角=2角。
2、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可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人民币太小,太少,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看的很仔细。
3、在人民币兑换这个环节上,我是通过让他们利用自己的学具换出老师所说的多少人民币或是怎样拿这些钱,如:4元3角、50元、80元6角等。但是在这个环节上,学生的学具又小又多,十分的杂乱,使得整个课堂的纪律有些难以控制。52位学生的差距也很大,优生早就换好,可差生半天都找不到所要用的人民币。如何让优生和差生都能很快的兑换出人民币呢?这点还有待进一步的思考研究。
《认识人民币》反思 篇五
以下是关于《认识人民币》单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
这一周多主要让孩子认识了人民币,没想到会这么困难!累的我嗓子都快不出音了,孩子还是晕晕乎乎的!好郁闷!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是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解决一些和购物有关的实际问题。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能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地思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正确地收集、整理和加工相关信息;能正确地解决购物时常见的问题……
要完成上述这些目标,是要依赖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人民币”,我觉得学生应该是再熟悉不过了,对于它的用途,更不用我们去讲。所以在上本单元之前,以为会非常容易的,还曾想着压缩课时,但是开始之后,我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原本3个课时的课,我足足用了一个星期,又复习了2天,直到今天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迷迷糊糊。
这让我思考了许久,怎么会这样呢?《人民币的认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很大,每次教学总感觉效果不理想,在三年前的教学中早就领教过它的“看似容易实则很难”,所以在课前我充分进行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力求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觉得准备的比较充分了,但是上完课我还是感到不满意。
再次反思,发现根源可能在以下几方面:
1、教材与生活的脱节:在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本以为那样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看到人民币。但由于我的疏忽,书上或练习题中的人民币有些是旧版的,而学生现在用的几乎是新版的人民币,所以对于旧版的不是很了解,当然我也准备了有关5套人民币的知识,可是只是匆匆认识,毕竟不是孩子们每天所见的,可效果不是很好,遇到旧版人民币的图时大多学生不认识,尤其是现在几乎不用的2元钱。还有孩子们年龄小,平时接触人民币机会少,他们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可能只限于收几百元压岁钱,绝大部分还是家长保管,平时家长很少让孩子自己去买物品,偶尔买的也多限于一两元的小东西,接触较多的是5角和1元,其他的几乎很少接触,所以他们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有难度,更不用说兑换人民币和买卖物品的计算,他们掌握起来更困难。
2、学具的缺乏使得学习成为纸上谈兵:考虑种种因素,害怕让学生带人民币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没有让孩子们带学具,致使学习这部分知识成了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操作,完全是靠想象完成,效果当然不理想。
3、家庭教育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习差异大:教学中发现孩子们学习差异很大,平时在家家庭教育氛围好点的学生自理能力比较强,可能接触人民币比较多,他们掌握起来又快又好,都能为那些掌握不好的孩子当老师,相反那些平时不大接触钱的孩子学习起来特别费劲,
总之,我觉得这个单元安排在一年级学习,对孩子来说真的是很难,太容易理解,如果等孩子上了二三年级,也许这些就不用我们这么费劲了。真希望教材能够考虑孩子的实际,做些适当调整。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六
面值一样的的人民币互换,是本课的难点之一,一年级的孩子小如果拿大额的人民币在课堂上进行交换游戏,会发生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既能让孩子们拿着大额钞票互换,又能避免大额钞票带来的麻烦,我让他们提前把100元、50元、10元、5元等每个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复印,并剪下来作为学具备用。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游戏,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两个游戏。首先我找了几个大个的同学上前面来,分别举起了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又找了几个中等个子的孩子分别举起了以角为单位的人民币,最后找了几个小个子的孩子分别举起了以分为单位的人民币,先让他们分别以元、角、分为小组,在小组内按面值的大小排队(一样的排在后面)。之后,座上的同学做指挥,换前面的人民币。如:一组生:我给二组一张十元的人民币。二组生:我还一组两张五元的人民币。前面的孩子配合着移动。立刻,孩子们的兴致都上来了,纷纷跃跃欲试。游戏进行几次之后,孩子们的兴致空前高涨,都想参加,都想换钱。这时我有让他们四人一组,进行换钱游戏。这样孩子们高高兴兴的学到了知识,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乐。
《认识人民币》反思 篇七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清晰地识别全套人民币,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归纳出1元=10角,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及培养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教学流程:
一、反馈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一个调查作业,回家向爸爸妈妈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要用到钱?谁愿意汇报调查结果?
生:买菜要用到钱。
生:乘车需要钱。
生:交学费要用钱。
师:是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钱,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生:(齐)人民币。
师:对,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评析:课前安排学生调查人民币用途,不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还培养了收集信息的能力。】
1.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
师:这几张人民币你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多少钱?(师出示第五套人民币中100元、50元、20元、10元。生集体识别。)
师:那你们更细致地观察过这些钱吗?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放大的这几张人民币的正反面,仔细观察一会儿,互相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屏幕展示,生相互交流。)
师:谁愿意说说你在人民币上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国徽。
师:每一张人民币上都有国徽。国徽是我们国家的标志,它代表了我们祖国的尊严!
生:我看见人民币上有“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
师: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印制和发行的地方。
生:人民币上有人民大会堂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几张人民币的背面分别是哪里吗?老师带你们去浏览一番,好吗?
(屏幕出示:100元人民币的背面是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我国重要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50元背面是西藏的布达拉宫,这里充满着少数民族的风情;查看更多文章,请访问小学课堂网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20元背面就是秀丽的桂林山水。你们看,这里山环绕着水,水映着山,多美的景色啊!10元的背面是壮观的长江三峡!我们不禁感叹,祖国的山河多壮美啊!我们可以通过人民币来了解祖国美丽的山河!)
生:人民币上有数字。
师:人民币上有不同的阿拉伯数字,这些不同的数字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钱数,也就是人民币不同的面值。
生:人民币上还有鲜花。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人民币上的鲜花图案,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花吗?老师带你们去观赏一下这些迷人的鲜花。
(屏幕出示:10元上的花是醉人的牡丹,20元上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50元上的是多姿多彩的菊花,100元上的是绚丽的紫荆花。老师仿佛闻到了扑鼻而来的花香,美丽的鲜花让人民币看起来更漂亮。)
生:人民币上还有毛主席头像。
师:每张人民币上都有毛主席的头像。毛主席曾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主席。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他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生:我还在毛主席头像的下面看见了毛主席出生的时间和逝世的时间。
师:我们知道这位伟大的领袖生于1893年,逝世于1976年。还有其他的发现吗?(没有人举手。)下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下。
师:人民币正面的右下角是盲点,盲人通过触摸盲点,就可以知道是多少钱了。人民币背面右上角,分别用汉语拼音和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中国人民银行的意思。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这么细致的观察,现在你能很快地识别它们吗?(生快速识别。)
师:谁能说说你是用了什么方法一眼就识别出它的面值?
生:我用看数字的方法识别人民币。
生:我用颜色来识别。
生:我看人民币上的图案来识别。(师板书:数颜色图案)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第五套人民币中大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新朋友,还有几位老朋友。(师出示第四套的10元、50元、100元人民币)这些钱是第四套人民币中的10元、50元、100元,现在仍然通用。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钱上的数、图案或是颜色来认识不同的人民币。
【评析:这个环节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使孩子在认识人民币的同时,了解革命先辈和祖国的名胜,渗透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
2.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钱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流通的小面值人民币,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1组: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2组: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4组:我们按颜色来分的。
二、人民币的互换
1.情境引出新知。
师:大家对人民币都熟悉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课件出示:同学们,无人售票公共汽车的票价是1元,我只有一张2元,谁能帮帮我?)
生:把两元钱换成2张1元的。
2.进行角与角、元与角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2角能换2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生:1个5角能换5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生:1元能换10个1角。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1元=10角(板书),试着说一说,大家齐说1元=10角。那反过来呢?几个1角可以换成1元?
3.练习。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习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生:1张1元能换5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生:5个2角是10角,10角就是1元。
(2)1张1元能换()个5角。
生:1张1元能换2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2个5角是10角,就是1元。
(3)1张5角能换()张1角和()张2角。
师:先想好怎么换?再拿出你的2号学具袋,用里面的1角和2角把你的想法摆一摆,最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换的?
(师巡视,生活动。)
三、综合运用
师: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之间的一些简单的互换。这些知识在你买东西的时候就能用得上了。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小商场。(课件出示商场。)
1.小商场里有什么商品?它们分别是多少钱?
生:气球1角钱,铅笔2角钱,橡皮5角钱,笔记本1元钱。
2.如果你有1元钱,让你买你喜欢的商品,你最多买几个?
生:买气球可以买10个,因为1元里有10个1角。
生:铅笔可以买5枝,因为1元里有5个2角。
生:橡皮可以买2块,因为1元里有2个5角。
生:可以买1个笔记本。
3.如果你有1元钱,把它都花光,买不同的商品,你怎么买?
生:5个气球,1块橡皮。
生:3枝铅笔,4个气球。
……
【评析:通过情境使学生在模拟使用人民币过程中,进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兑换,感知元、角、分不同的面值。】
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即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人民币,并适当地进行爱护人民币,做事有条理等德育渗透,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导语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人民币上有什么,呈现出生活中不留意的,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归纳一些方法来认识不熟悉的人民币,丰富多种识别方法。
在认识小面额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性,根据捕捉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就是如何应用人民币。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将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充分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
模拟购物这一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课堂”中体验大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总评:
一、关注知识储备——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铺设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认识人民币阶段的设计初步完成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1.先出示几张孩子熟悉的人民币。
2.充分观察。
3.总结识别方法。
4.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关注思维发展——合作求异,独巨匠心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者设计了多种开放式的活动。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已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活跃性和跳跃性。
三、关注知识运用——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让孩子感觉到人民币之间的一些互换是用来服务于生活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与交流,生生互动,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人民币间的一些互换,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的演示,通过看、想、拿、换、说、用等手段,让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掌握了一些互换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迁移规律,设计购物练习使学生乐学、爱学。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八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见过人民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我把认识的重点定在人民币的换算上,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难理解的,教材中人民币的兑换是用文字题方式出现的,而我则把它容入学生的购物活动中,其实人民币的兑换就是不同的方法付钱,如拿1元,有些学生没有1张1元时,可以想办法用5角或2角的凑齐1元,先学会小面额的,由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学生设计了看钱、摸钱、认钱、比钱、换钱、取钱、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而教师始终是一个合作者和引导者、质疑解难者,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教师、同伴的认可,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每个孩子的真情告白,都给以热情鼓励或表扬,“你真棒!”“你们真了不起!”等充满激情的话语,营造了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兴趣浓厚,信心十足。学无止境,进入了最佳学习习状态的学生,往往会产生满脑子的“为什么”,所以,在本 节课的最后一环节,我为学生创造机会,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的探索活动进入更深的境界,也许有的问题是老师都解决不了的,这不更加体现了学无止境吗,或许还是吸引学生永住直前,不断探索的动力呢。
细读新课标,发现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合作式学习,落实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在人数多的班级,一节课下来,总会有一部分同学成了观战者。另外一个就是人人都来动手操作的烦恼。人民币的认识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动手操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方式,原准备给每生一整套人民币实物,但由于数额太大,最后还是改成了先用人民币学具进行整体感知,到了关健时候才使用真币,致使整节课下来多了取币收币的步骤,便有操作活动太锁碎的感觉,有待改进。还有就是一年级的学生贪玩好动,组织纪律也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学习。
第一环节:教学认识1元及1元以下人民币
1、一年级的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一定生活经验,于是设计提问“你们认识人民币吗”,学生都很自豪地回答“认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并不是每个孩子、每张人民币都认识,所以在开展“认一认”活动时,我提出2人一组仔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你认识哪些?还要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觉的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
2、同桌合作交流后反馈,请学生“上来向大家介绍你认识的人 民币”,进而追问:“你们怎么知道每张人民币是多少钱呢?”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指向集中,指出认识人民币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渗透爱护人民币的思想时,力求自然的,避免僵硬的说教,当学生介绍人民币提到到国徽时提问:“看到国徽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想到了国家、我们国家的国旗、天安门等等,自然就有孩子想到“要爱护人民币”。
第二环节: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引用教材中的情境,提出:“1元钱,小明付10角可以吗?”当有学生指出1元就等于10角时立刻予以肯定,然后带着全班同学一起数一数,明确1元=10角。
2、虽然使学生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我将教材中的“试一试”情境化,“小红也想买这本1元的笔记本,可她身上都是5角的,她要付几张5角就是1元?”“小刚身上都是2角的,他要付几张2角才是1元?”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 篇九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今天是第一课的主要是引导小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1元=10角简单的换算,下面是我对《认识人民币》的几点反思:
第一、教学认识人民币及分类
1、由于一年级孩子对人民币已有以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设计让“同学们把认识的人民币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同学们在互相说的时候钱都乱了。然后,我给他们创造一个当小班长的机会,同学们很高兴当小班长,激起他们对人民币分类的兴趣,自发开动脑筋分起来。
2、根据他们分类的情况:
一、纸币和硬币,以制作的材料来分的。
二、元、角、分,以单位来分的,分完后我以“我们认识元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为切入点来一一认识人民币,主要从颜色、面值、大小、新旧版几方面来辨认。
最后,以2元和20元为例来验证同学们对人民币的认识情况。
3、针对重点设计练习:本节课的练习我没有单独设计,是边授新课边练习,在同学们认识了元角分后,我设计了买泡泡糖、小刀和本子,让学生在买东西时训练他们认钱、数钱的能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口、手、脑并用,达到了较好的强化效果。
第二、教学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1、我从练习中导入买泡泡糖2角,让学生摆出2角钱,学生有摆一张2角的,有摆2张1角的,从中让学生理解2个1角是2角。买小刀同样让学生摆出小刀的价格5角,生的方法很多,但归纳时让学生明白5个1角是5角。买本子时,提问“谁知道怎样付钱?”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来付钱,有的同学说我付10角,有的说我付1元,这样老师都予以肯定,并告诉大家1元=10角,这一信息再让全班同学大声读出来。
虽然知道1元=10角并不难,但对其的应用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对元角分的小结不可忽视。我指出10个1角就是1元。这样加深对元角分之间进率的理解。
第三、我的教龄尚短,经验不足,教学中有很多不到位
尤其是时间的安排我觉得不够合理,以至后面的几道闯关题没来的及出示,加之我有点怯场致使语言不够精炼连贯,以至于课堂没有预想的顺利。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这9篇《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就是高考家长帮为您整理的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