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找规律》教学设计【11篇】8-8-6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编辑给大家分享的11篇《找规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发现图形的循环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过程中隐含着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CAI课件、学具(贴贴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这两个小朋友就运用规律的知识来装饰自己的房间。

课件出示聪聪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仔细观察,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可能有:

生1:窗帘的颜色排列有规律。(蓝长条和白长条一组,重复出现);

生2:灯笼排列有规律。(两个红的一个蓝的一组,重复出现);

生3:桌布的颜色排列有规律。

师给予表扬和肯定。

师:聪聪的房间已经参观过了,现在我们和聪聪一起去参观一下明明的房间。

课件出示明明的房间,播放语音。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聪聪找出规律吗?

生:愿意。

师:今天我们就来帮助聪聪“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感觉比较自然亲切。学生在参观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观察、发现阶段,体现数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是身边的数学。同时还可以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旧知)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找出墙面的规律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墙面图案的规律。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有些什么图形?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小组交流,生生互动,激发思维。师参与其中。

组织汇报,并根据学生汇报点击课件演示。

师:哪个小组把自己发现的规律和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是斜着看的,斜着看每一斜行的图形都相同;

生2:横着看,上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最后,其他图形都向前移了一格;

生3:竖着看,前面一排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下面,就变成了后面一排的图案。

师激发提问:同学们斜着看,从上往下看,从左往右看,都发现了规律,我们再换一换方法,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名回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发现规律。

师:这种规律就像我们所学的一种什么现象引发的规律?

生:平移现象。(板书:平移)

师:如果按照这个规律再变化一次的话,将会是怎样的结果?

生:和第一行的一样。

师:像这种经过几次变化以后又恢复原来的样子,我们把它叫做循环。(板书:循环)

(利用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从几种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同时发散学生的思维)

2、寻找地面上的图形的排列规律

师:我们已经找到了墙面图形的排列规律,地面上的图形排列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培养学生的评议和表达能力)

点名汇报,集体评议。

3、例1的教学。出示例1

(1)、引导学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让学生动手尝试,画一画。

(3)、交流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4)、评议

(让学生体会排列的方法变了,但规律没变)

(5)、完成115页做一做,交流,并展示学生作业/

三、知识运用,操作巩固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棒,下面我们要利用今天所学的规律知识进行闯关游戏。

1、第一关:小巧手

按照今天所学的规律,你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吗?试一试。

学生操作学具

展示学生作业。问:你发现了他所摆的规律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新知,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数学美的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

2、第二关:猜一猜

师:动物王国举行联欢会。瞧,它们都排着整齐的欢迎我们呢。

请你猜一猜,接下来排的是什么动物呢?

(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第三关:画一画

11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引导学生利用旋转的知识,发现其中的循环规律。

(板书:旋转)

4、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师:小朋友们,你发现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和我们今天所学的循环排列的规律吗?

学生自由发言

点击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循环规律。

(向学生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教育理念。同时进一步感受数学美)。

四、全课小结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将来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美丽。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此为止。课后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你的学具去装饰一下你的小手帕,看谁装扮的最美丽。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课虽尽,意仍存)。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这类排列问题。

[教学难点]: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设疑:围棋还有新玩法,想学吗?出示一幅磁性围棋子,老师板演摆法:

猜一猜,接下来该怎样摆?

(2)学生猜测。基础好的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样猜测的理由。

(3)激趣尝试。谁再来摆一摆,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接下来该怎样摆?指名一学生上台摆,其他同学猜测下一颗围棋的颜色。

(4)揭示课题。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排列也是很有规律的,里面还含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

(1)出示场景图,谈话:节日的时候,到公园去玩了。公园里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一排五颜六色的灯笼更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提问:观察一下这些物体的排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让学生上台指着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设计说明]:选择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简单周期现象作为学生探索规律的素材,精选了生活中按规律摆放的盆花、彩灯、彩旗等场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1、谈话:我们来看盆花,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猜猜看。

2、学生猜测。

3、提问: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大多数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教师注意每一小组交流的情况,发现学生采取的不同策略,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交流验证方法。

学生小组可能提出如下的想法:

(1)画图的策略:

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第15盆是蓝花。

(2)列举的策略:

可让学生结合图解释:左起,第1、3、5……盆都是蓝花,第2、4、6……盆都是红花。第15盆是蓝花。(出示板书:单数是蓝花)

(3)计算的策略: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5÷2=7(组)……1(盆)

②结合算式提问:为什么可以把2盆花看作一组?算式中每个数各是什么意思?根据余数1为什么可以确定第15盆花是蓝花?

可让学生结合屏幕上的盆花图解释,也可以结合前面学生画的图解释:

③再次提问:余下的1盆是哪一盆?所以第15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的第几盆花相同?多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明晰如何根据余数来判断这盆花的颜色

④就题小结:我们可以把2盆花看作一组,正好有这样的7组,还余1盆。根据余数判断出这盆花的颜色和每组中第1盆花的颜色相同。

三、独立尝试,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

(一)解决彩灯问题

1、谈话: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列举、计算三种方法解决了盆花的问题,(出示彩灯图)照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用你喜欢的方法做一做。

2、学生尝试解答。有了前面列式计算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是列式计算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彩灯个数较少,所以少数同学还是通过画图解决问题。

3、交流不同的解题策略。

(1)交流不同的方法。

(2)引导学生针对计算的方法思考:每几个彩灯可以看作一组?没有余数说明什么?第18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3)结合图小结:我们可以把3个彩灯看作一组,有这样的5组还余2个。余下的2个正好是下一组的第2个,它的颜色和每组中第2个彩灯的颜色相同。

4、逐步优化解题策略。

(1)提问:第76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

让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注意辅导差生。这时学生都自觉采用列式计算来解决这一问题。

(2)提问:你们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不画图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晰:当数目比较大时,我们可以列式计算来解决这类问题。然后看余数。余数是1,它的颜色和每组中第1个彩灯的颜色相同。余数是2,它的颜色和每组中第2个彩灯的颜色相同。

5、解决没有余数的问题。

(1)提问:第24个彩灯又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尝试解答。指名说说解法。

(2)提问:没有余数说明什么?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第24个彩灯是最后一组的最后一个。它的颜色应该和每组中的最后一个颜色相同。

(3)快速口答:第36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第48个呢?

(4)小结:如果计算出来没有余数,这个灯的颜色就和每组中最后一个的颜色相同。

[设计说明]:

由于不同的学生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他们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解决盆花问题时,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策略(画图、列举、计算)解决问题。在解决“第78个彩灯是什么颜色”这个问题时,由于数目比较大,画图不能很快解决,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彩旗问题

1、自主出题解答。让学生仿照前面盆花、彩灯的问法,自主出题让其他同学解答

2、老师出题:余数是几是红旗?余数是几是黄旗?再次强调根据余数的情况来准确判断。

3、谈话:刚才我们用计算的方法解决了彩旗的问题。你觉得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

4、概括注意点:看清规律后再列式计算。然后看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颜色相同。没有余数,这个物体的颜色就和每组中最后一个的颜色相同。

[设计说明]:

在解决盆花、彩灯、彩旗这类问题中,经过师生的共同探究、讨论,逐步让学生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即如何列式计算解决这类问题)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1.摆棋子

(1)出示要求

瞧!有两个小棋手已经走进乐园里的围棋室,他们正在玩棋子呢,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生答)你们想玩吗?行!不过要先听好老师的要求哟。(课件打出要求)“小组讨论:有规律的摆一摆棋子,想一想:照这样排下去,从左起第25颗棋子是什么颜色?然后小组内依次出题考考小组成员。

(2)学生分小组活动

过渡:玩得开心吗?

(3)小组上来汇报(请他自己出题考大家,自己请人回答,自己判断正误)(有没有别的不同的摆法?)

(4)延伸练习:出题时,如果老师让你们组从1号同学开始到4号同学结束,再回到1号同学这样一直轮流下去,到第20次的时候该是几号同学?请你们站起来;如果老师让你们组从4号同学开始到1号同学结束,再回到4号同学这样一直轮流下去,到第20次的时候该是几号同学?请你们站起来。

过渡:数学好玩吗?

2猜字。

有位数学家也曾经说过:课件出示第一题:

(1)数学好玩数学好玩……照这样说下去,第32个字是什么字?

我们东台有国家级的农业生态园,许多游客来了后都不断的称赞

(2)大丰真美丽大丰真美丽……照这样称赞下去,第32个字是什么字?

(3)啊大丰真美丽大丰真美丽……(这是一个难点要一一写下学生的不同算式,然后提示:有多少个字参加了有规律的排列?)

3十二生肖图

(1)课件出示并讲解:十二生肖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用十二种动物来表示人们不同的出生年份。有趣的是十二种动物他们也象咱们平时值日一样,大家轮流值班,你们多长时间值日一次?他们可就不同了,他们是每12年值一次班而且一值就是整整一年今年是谁在值班啊?

(2)在它的下面标出相应的年龄,帮助学生理解。

(3)解决问题:

你的属相是,今年岁

请猜一猜,a和你同一属相的人,今年可能多大?

b老师的爸爸今年63岁,属虎,老师也属虎,老师今年多大?

c你的妈妈属什么?今年多大?还有多大岁数的人和他同一属相?

[设计说明]: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让学生积极运用刚才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十二生肖馆”的趣题,将课件做成一个封闭的圆形,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年龄和属相的关系,并能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

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师:老师想问大家:“今天你有收获吗”如果我不停地问你们:今天你有收获吗今天你有收获吗……,照这样问下去从左起第32个字是什么字?请大家算一算,(有)老师祝愿你们以后天天有收获!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p59—60例1,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材简析]: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本节课为本单元的第一部分,初步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体会规律是确定不变的。周期现象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三

编者说明:本教学设计是由广西岑溪市实验小学刘小华主任提供。刘小华老师是岑溪市优秀小学骨干教师,从教多年,业绩累累,获奖多多。但愿此文对同样是小学教师的你,有一定帮助。

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教学设计

岑溪市实验小学 刘小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认识一一间隔

1、利用乒乓球串,初步认识“--间隔排列”。(教师准备了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品盒,一侧开孔,里面装着一串黄白一一间隔排列的乒乓球。)

竞猜游戏: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是什么呢?(拿出礼品盒)你们猜猜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生:猜测)

师:(拉出1个黄球)什么东西?什么颜色?(再拉1个白球)现在呢?(又拉出一个黄球)再看,(再拉出一个白球)再看看。那你们猜,下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为什么?

师小结:其实老师这份神秘的礼物就是一串球,(手指着球)而且是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一个黄球一个白球依次排列着,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的,我们称它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

2、在主题图1中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大家一起仔细看看,在这个画面当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小兔乐园中哪两种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够找出几组来?(学生边说,教师边贴物体名称)

3、举例判断

⑴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是一一间隔的?

⑵课件出示如下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

①□○□○□○□;

②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各4排);

③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的项链;

⑶男女生现场演示一一间隔排列。

二、创设情境,寻找规律

师:看到这么多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你想到了什么?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联系呢?

1、感知规律——观察主题图找数量,在找数量的同时,初步对比两种物体的数量。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每组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各是多少?再想一想它们之间在数量上存在有怎样的关系?(板书: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物体数量多1)

2、探究规律——创设问题情境(珠串图)

师:图中有很多的蓝珠和紫珠,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的。你能判断出蓝珠多还是紫珠多?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答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蓝珠和紫珠也是一一间隔排列,为什么不是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物体

数量多1呢?什么情况下才是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物体数量多1?

(2)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有怎样的关系?

3、交流、归纳总结: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依据具体物体,总结出: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相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个。反过来怎么说?(排在中间的物体比排在两端的物体少1)

三、自主选择,验证规律

1、引导用“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方式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动手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同学们可以用小棒和圆片,在桌子上摆一摆;也可以

选两种图形在纸上画一画,使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然后数一数两种物体的个

数,看看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同桌合作,一个摆(或画)另一个记录

(3)交流。要求展示摆法或画法,说说规律。

2、判断珠串图中两种颜色的珠子谁多?

3、初步应用:下列各行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请比较出哪一种多?多几?

① √×√×√×……√×√×√

② 左右左右……左右左右左

③ ①②①②①②……①②①②

四、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观察“江南水乡”中一一间隔的两种物体的数量,并对比。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⑴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4段)

⑵如果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如果要锯成50段呢?怎么列式?

4、在一条公路的两边各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两边一共栽桃树多少棵?

5、手链上两种颜色的珠子是一一间隔排列的,判断哪种颜色的珠子多?为什么?

6、字母a和b一一间隔排列,已知有a有5个,b有(  )个。

五、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游戏活动

1)请5位女生站成一排,在每两个女生中间站一个男生,应该请几位男生呢?谁来排?

2)再请5位女生,还是男女生一一间隔排列,要求男生比女生多1人。谁来排?

3)男女生都是6人,还要求一一间隔排列,怎么排?

4)比较两种排法,你发现了什么?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四

最近聆听了五年级一堂《找规律》的数学课,其中有两次精彩的数学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活动一]

……

师:刚才,小红是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子,第18颗是黄色。如果让你来穿,你想这样穿吗

生:不想。

师:你想怎样穿呢 请你自己设计一种穿法(用图表示),再想一想,你设计的方法第18颗是什么颜色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教师组织汇报。

师:请穿法中第18颗珠子是红色的同学举手。请你们依次汇报,其他同学帮助判断他们的穿法第18颗珠子是不是红色。(以下学生的判断过程略)

生1:我是按黄,绿,红的顺序,3个珠子为一组来穿的。

生2:我是按绿,黄,红3个为一组穿的。

师:这两种穿法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3个一组,第3个都是红色。

师:如果每3个一组,要保证第18颗珠子是红色,穿的时候只要注意什么

生:第3颗是红色,其余两颗随便什么颜色。

师:为什么

生:因为,18÷3=6(组),第18颗正好是第6组里的第3个,所以只要一组的第3个是红色就可以了。

生4:我是黄,红,绿,蓝四个为一组串起来的。

生5:我也是四个为一组,我是按蓝,红,绿,黄顺序穿的。

生6:我是按绿,红,黄,蓝的顺序穿的。

……

师:对这几种穿法,你有什么想法

生l:我发现它们每组的第2个都是红色。

生2:要让第18颗珠子是红色,每组的4个珠子中只要第2个是红色就行了。

生3:我知道,因为18÷4=4(组)……2(个),第18颗是第5组的第2个,只要每组4个中的第2个是红色,这种穿法第 18颗一定是红色。

……

[活动二]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抓老虎"的游戏,好吗

出示儿歌:

一 二 三 四 五,

上 山 打 老 虎。

老 虎 不 在 家,

我 们 就 捉 他。

先选5个人玩(包括老师),从老师开始,同学们一起一人对应一个字地读,最后一个是谁,谁就被淘汰。

师和生一起一边读,一边依次指着5个人,当读到最后一个字"他"时,师和生手正好一起指向站着的第5个人。该同学被淘汰出局。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时,老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然后说:"我们继续玩,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叫起来:"不行,不行!"师故作惊讶:"为什么不行 "一同学迫不急待地说:"因为 20÷5=4,这样淘汰的总是第5个人。"刚才被淘汰的同学也有点"愤愤不平"地说:"这不公平!老师你总是第一个,占着有利的位置,不会被淘汰。"另一同学也"帮腔"说:"大人欺小孩!我看这次应该从第2个人开始数读。"许多同学附和道:"对!从开始读。"师追问:"为什么这次要从这个同学开始读 "同学们异口同声:"把老师给淘汰!"师:"哟!你们胆子真大呀!敢把老师淘汰。"师生开心地笑起来。师高兴地说:"虽然我将被淘汰,但我很开心。因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老师。"

师继续说:"看来5个人玩的秘密已被你们识破,那我们 6个人来玩。"师再请一个同学站起来。师平静地说:"从我开始……"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又叫起来:"不可以!"师:"又怎么了 "那个排在第2个位置的同学有点"急"了:"我不同意!因为20÷6=3……2这样淘汰的就是我。"

师继续追问:"如果15个人玩呢 "生争先恐后地说:"第 5个人不同意!"

师:"真不简单!玩出智慧来了。其实,在游戏中,谁在一开始掌握了规律,谁就能占得先机。谁在玩的过程中,边玩边思考规律,谁就会在接下来的游戏中赢得胜利。谁在玩的过程中不去找规律,你总是糊里糊涂地被淘汰。"

[思考]

一,挖掘课程资源,活化学习内容

在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穿珠子"是练一练中的一道普通习题。"抓老虎"的游戏的原型则是练习十中的第1题"传花游戏".不难看出:教者深谙编者的"良苦用心",充分挖掘两道普通习题的教育教学价值,十分巧妙和自然地将静态的文本活化为课堂上极具吸引力的数学活动资源。教者决不满足于"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并追求"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对"穿珠子"的习题自然地进行了延伸,为学生在自主创造的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周期"和"余数"的现实意义,建构了牢固的活动经验,为基础的认知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花游戏"演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和极富游戏精神,集操作性,参与性与一体的数学活动,让现场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沉浸在童年的快乐情境中,达到了知识,情感,意境的完美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二,活动累积经验,交流促进升华

两次活动的安排可谓匠心独具。一次是在学生对规律有了初步的体验,但并不十分明晰和深刻的阶段;另一次安排在规律的拓展应用阶段。学生对规律初步体验后,教者并不急于进行行为主义意义上的"巩固强化".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活动让学生去深究规律中的"规律".从而达到去除问题的非本质属性,凸显本质属性的既定目标。在拓展应用阶段,教者也摒弃以往课堂上常用的多层次,高密度的练习模式,更注重对学生情智领域的开发和关怀,追求学生的和谐发展。活动过程精彩,活动之后的交流就更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紧紧围绕"找规律"这一中心议题展开的交流不断促进着学生将积累的活动经验从表象逐渐数学化并最终凝聚成学生的认知图式。应用阶段的交流则体现出学生在一种自在,自然的状态下,活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形成策略的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良好的调控意识。

三,游戏调动热情,应用不着痕迹

听课老师和学生可能都以为"穿珠子"的习题做完也就宣告结束并过渡到下一题。但"自己设计一种穿法"一下子将学生和老师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不同穿法中所隐藏的规律经教者按"每组个数"重组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充分体现出教者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驾驭能力。儿歌引出的游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情境之中,获胜的愿望点燃学生努力思考策略的火花,教师的平等的参与和故作疑惑的追问不着痕迹地促进着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找规律"的知识寻求智胜的策略。"确是游戏,却是应用"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应用的层次,水平和意识都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四,民主源自尊重,互动自然生成

活动二中教师作为一个游戏的真实参与者表现出的尊重游戏规则,体现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给学生营造了民主的心理氛围。事实上,学生在游戏中早就"忘乎所以",专注投入的学生也已忘了"教师"的存在,而只是一个游戏的伙伴。所以出现了"把老师给淘汰!"的呼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抗议"表现出的尊重更扫除了师生之间的"最后一道屏障",师生达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境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民主氛围,学生情绪激昂,学生的思维成果也就顺利地在老师的诱导下自然地流淌出来。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就在"不行!为什么不行 不可以!","又怎么了 "的平等对话和"把老师给淘汰!"的"统一战线"中自然生成。其实,生成的不仅仅是智慧,策略,更有情感的交融,民主意识的萌发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4、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涂色卡,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四、联系生活,寻找规律。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找规律》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思维。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体验,以激发学习信心。

教学重难点

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会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拍照活动。

1、看书,知道拍照活动方式。

师:小军、小明、小红3人排成一排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什么叫不同的排法呢?

小军站第一个的不同排法:

如:小军、小明、小红(一种排法)

小军、小红、小明(另一种排法)

2、拍照。(教师当摄影师,选三位学生到讲台前)

要示:这3个同学名字分别叫ABC ,请其它同学把各种排法表示出来。

(边拍边出示简笔画,并板书排列的字母。在多种方法比较中突出按一定顺序排列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

3、小结。说一说你如果是拍照者,怎样才能每种情况都拍而不遗漏呢?

二、想一想,试一试。P52如果在三位小朋友中每次选两人排在一起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想一想”可以引导学生分两步思考:每次选两人有3种不同选法,而每两人都各有2种不同的排法。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不同的排列方法。)

三、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用8、2、5三个数字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三位数?(可以先引导学生把用8、2、5组成的三位数一一排列出来;再启发学生根据排列的过程,抽象出可以用“3×2”求排出的三位数的个数。)

2、“想想做做”第2题。

四个球队踢足球,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正确理解“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的含义。连线后,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其中的规律,认识到比赛可以用“3+2+1”来计算。)

3、“想想做做”第3题。

三个小朋友打电话,他们3人每两人通一次电话,一共通了多少次?如果他们互相寄一张节日贺卡,一共寄了多少张?

(着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两个问题的不同含义,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加深对简单搭配的排列现象中规律的认识。)

四、总结。你学会了什么?

《找规律》教案 篇七

学习内容:

五年级上册教科书第59~60页例1,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第1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难点: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独立尝试

1.复习

你们知道每一周有多少天吗?生活中像这样的规律无处不在,想一想,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还有哪些?

2.预习

(1)○□○□○□……第9个是(),第28个是()。

(2)△○○△○○△○○……第16个是(),第25个是()。

3.质疑:

二、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盆花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

(2)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3)你能用什么策略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解惑,教师点拨引导。

(1)讨论例1

用什么策略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2)比较: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想到了许多的策略,可以想想,画画,也可以数数,算算。比较这几种策略,你比较喜欢什么策略?为什么?

(3)在计算时,算式中的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1又表示什么?全班交流。

3.讨论“试一试”第1、2题。

(1)彩灯、彩旗各是按什么规律悬挂的?

(2)交流不同的方法。

(3)你认为选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实用?全班交流。

三、巩固提升

1.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完成练习十第1题

四、回顾反思

我的收获是:

我的疑问是:

五、课后作业

1.△○□□△○□□△○□□……照此排列的规律,第46个图形是什么?

2、国庆节商店门口挂了一排彩色灯泡,按“二红、四蓝、三黄”排列,第45只灯泡是什么颜色?第82只灯泡是什么颜色?第105只呢?

《找规律》教学设计 篇八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设计理念

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喜欢的“六一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布置联欢会场”──“填入场券” ──“参加联欢会节目”(节目是由一些找规律、藏规律等内容组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流程

《找规律》教案 篇九

预设目标:

1、通过活动,学习按某一特征有规律地间隔排列规律排列。

2、在探索寻找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幼儿创造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1、各种排列规律的卡片。

2、各种颜色的木块、几何图形、贴绒图案若干。

3、操作卡片每人一份。

活动预设:

一、自由探索。

1、以游戏:“寻宝”引入活动。

让幼儿寻找藏在“草地”上的卡片,打开卡片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2、讨论卡片上不同的变化,说说它们的排列规律。

二、发现规律。

1、观察卡片上物体的排列,让幼儿感知物体排列的次序规律。学习按颜色、几何图形、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

2、请幼儿补规律。找出卡片上物体的规律,想想接着应该排什么?

3、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将规律补完整,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补。

三、尝试自由排列。

1、介绍各组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第一组:按颜色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颜色的木块进行间隔排列。

第二组:按几何图形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几何图形进行间隔排列。

第三组:按图案排列。选择两种或三种图案进行间隔排列。

2、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尝试进行有规律排列。

3、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教学反思

1、本次活动我以规律的广泛性存在一切事物中的特点而设计的。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展开活动,在活动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寓教于乐。孩子们通过拍手拍脚的动作找出规律,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递增、递减的规律,通过用摆图形找出颜色、形状的规律。最后幼儿在穿珠子、粘贴图片等操作过程中去掌握规律的`普遍存在,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在教法上我采用多层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活动开始让幼儿观察活动室的物体,幼儿按颜色、形状、大小、长短、高矮观察其中的规律存在,逐渐过渡到永动作拍出的规律,用图发现数的递增、递减规律,用图形摆出规律等层层深入,为幼儿认识规律加深了难度。

3、活动中幼儿兴趣很高,参与的欲望较强。幼儿通过观察去寻找规律,用动手操作去发现规律,用动作去体现规律,用各种感官去变现规律。幼儿在看、说、动、做中思维十分活跃。

《找规律》优秀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具准备:

红、蓝三角形各若干个;彩色笔3支;一张16k白纸的1/4。

教具准备:

主题图5幅。

教学过程:

一、摆摆猜猜,引出课题:

1、师:请生在桌上摆出一个红的三角形,紧挨着一个蓝的三角形,一个红的三角形,一个蓝的三角形……问:猜一猜,接下去该摆出什么颜色的三角形?为什么?

2、先同桌两人商量后全班交流。

3、引出课题:“找规律”

4、点:摆放三角形中有什么规律?“一红一蓝一红一蓝一红一蓝……”这样的次序排列的。

(通过摆放“一红一蓝”三角形的学具操作,引出“找规律”的主题,让学生发现“规律”就在身边,而且很鲜明,激起探索“规律”的欲望。)

二、建立表象,感受“规律”

1、 主题图1:庆“六一”联欢会,装饰教室,挂彩色的三角形

(1)、接着挂什么?为什么?

(2)、先两个同学商量后全班交流:“一黄一红”的次序排列的。

(数量相同,形状一样,颜色循环变化规律的渗透,在上面操作的基础上抽取出来,按“颜色”变化规律排列。由实践操作过渡到形象表象,感受“规律”。)

2、 主题图2:

教室里又挂上了彩灯美丽吗?漂亮吗?为什么美丽漂亮?“一盏红灯笼,一盏彩灯”(数量相同,形状,颜色变化规律。)

3、 (黄) (红) (蓝)……你能发现这幅画的规律吗?把发现的规律告诉你最要好的朋友。

(主题图的教学让学生感知数量、形状、颜色等变化的规律,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由简单渐渐过度到稍复杂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充分感受“规律”的丰富多彩。)

(变化循环的内容由原来的2个物品拓展到3个物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更慎密的数学思想。)

三、排队游戏,拓展规律

1、一男二女一男二女排成圆形,为下课跳圆舞曲作准备。

想一想接下去会请谁?愿意上台的请举手(通过举手了解学生发现规律的程度:男生举手多,还是女生举手多)(数量由一个增加到2个)指名让学生自己请同伴。(让学生亲自参与规律形成的过程。)

2、 你还能创造出另外有规律的排法吗?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交流,演示,最后全班组际交流。

(开放式的“规律”设计,一下子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感受到“规律”的美丽)

(“找规律”学生在熟悉的“排队”情境中感受,让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学习)

四、再次感受,表达规律

1、 很快的找出规律:“一个萝卜,二个辣椒,一个萝卜,二个辣椒……”

(1)、形状(萝卜,辣椒)颜色(白,红),数量(1,2)循环变化的规律

(2)、看到的规律写下来,用数字表示(对着图写)

2、欣赏老师画得图,作出简单评价,先四人小组后全班交流

2个黄的 ,6个蓝色的 ……

(颜色,数量,大小循环变化规律)

(一方面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大小、形状、颜色、数量循环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感性的图形中抽取出数字,为数字排列规律的探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设计图案,创造规律

1、 静思:(美丽、漂亮、有规律)想一想准备画什么?怎样表达?要求:先静静地思考一会儿后动手操作。

2、 独立创作,指两名学生上台板演。

3、 四人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1)、将自己创造的图案介绍给大家,其余3人验证规律是什么?

(2)、将规律写下来。板演的两位学生先进行,后全班学生各自进行。

(设计有规律的图案,一方面巩固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将作品展示出来,请大家欣赏,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同时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六、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规律的事件隐含着数学问题。让我们努力地发现生活的美,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

课后反思: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考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内容的选择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设计出有规律图案,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精神。

《找规律》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初步的符号感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学具卡片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买衣服与如何搭配裤或鞋……现在请同学生看书上第50页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小明要买一个木偶娃娃,并给所买的木偶娃娃配上一顶帽子,要从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中选择……)

2、提示课题:小明买一个木偶娃娃,再配上一樱唇帽子,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板书: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自主活动。

谈话:你有办法知道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请同学们先自己想办法试一试。可以用自己小组准备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动手配一配;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注意了解学生所采用的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选配的?你认为一共有几咱不同的选配方法?

:小明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可以先选木偶娃娃,国为每个木偶娃娃可以配两种不同的帽子,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也可以先选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帽子,因为每顶帽子都可以配3个木偶娃娃,所以一共有6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2、有序探究。

谈话:如果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你能用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到答案吗?

学生动手操作,并组织交流。

提问:你认为用画图的方法找答案有什么好处?(便于操作;便于有条理地思考;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所有符合要求的选配方法)

3、引导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如果有2个木偶娃娃和3顶帽子,你能用画图连线的方法很快找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吗动物操作,并交流过程和结果。

(2)出示教材中的讨论题

(3)提问:联系解决上面两个问题的过程,你能发现木偶个数和帽子顶数与搭配方法种数的关系?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依次说出每条不同的路线;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一共的路线条数与每段路线条数的关系。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要求观察插图,启发思考:这里有一些衬衣、裤子和裙子,你认为可以怎样搭配?

(2)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3)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