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分享了《边城》教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里是可爱的小编sky帮家人们找到的边城教案2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边城教案 篇一
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
主旨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新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识字与解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碧溪且()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
2.用下列词语编写一段话:
神往倾心间或悲悯信口开河自言自语
四、快速浏览全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品味的小标题。
开端:往事如梦或移动的心
发展:梦中人的梦或为了谁
高潮:可怜天下老人心
结局:水中望月或未了情缘
本小说的情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五、赏读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可分几个层次,试进行概括。
提示:可分两部分。“黄昏来时……很觉得悲伤。”表现翠翠内心的骚动不安;“天夜了……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爷爷讲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2.翠翠为什么看到天上的红云,听着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凄凉?
提示:一方面内心寂寞惆怅,一方面又迸发出骚动不安的爱情的火花。
3.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到底缺少了什么?
提示:是那朦胧中的爱情,后文说“新的人事”“生活太平凡”与此同。
4.翠翠真的想逃走吗?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
提示: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实际上反映了其内心的无聊与孤寂。
5.“祖父不理会她”真是她“觉得悲伤”的原因吗?
提示:祖父不理会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的抚慰是真。
6.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
提示:主要是对母爱的渴求、对母亲的怀念。
7.翠翠为什么对母亲的爱情故事那么感兴趣?
提示: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朦胧胧的期盼。
六、作者在这一部分中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作用不尽相同。①烘托夜幕降落时的气氛;②烘托人物内心的孤寂与惆怅;③烘托人物内心的骚动难安;④构织浓厚的乡土气息。
七、作业:课后练。
第二课时
本节任务:分析二三四部分,赏析小说中的风土人情
一、讲析作业:课后练
二、分析第二三部分:
1.这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请加以归纳。
提示:两层。“老船夫做事累了……他就不去惊动她。”写翠翠梦中听歌摘虎耳草。“第二天……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爷爷张冠李戴,事情发生波折。
2.作者安排“梦摘虎耳草”这一情节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3.爷爷“张冠李戴”的前后神情有什么变化?
提示:“温和悲悯地笑”、“快乐”、“涎皮”、“脸色那样难看”、“莞尔”;神情的变化体现出他把翠翠许给大老的强烈意愿,及对翠翠的深切关怀。
4..大老为什么要让弟弟先开口?
提示:一是他老实厚道,让着弟弟以求公平;二是弟弟唱得比他要好,自己不便启齿。
5..老船夫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前后经过告诉给翠翠"一个字"?作者安排这样的细节有何妙处?
提示:老船夫不告诉翠翠是因为害怕她走母亲的老路;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悲剧情节发展的需要。
三。分析第四部分:
1.第三部分的有几层意思?请概括之。
提示:有两层意思。“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自己便也坐到那岩石上了”写爷爷将亲事委婉告诉翠翠。“月光极其柔和……原来便是那晚上听来的歌”写爷爷月下为翠翠唱歌。
2.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
提示:翠翠其实心里是早有所属的,只是在爷爷面前不好意思说出来。
3.翠翠拿芦管出来吹,又吹不好,这是为什么?
提示:她一心等着傩送为她唱歌,却等不来,心里乱。
4..翠翠何以要求爷爷唱个歌来听?
提示:她的本意是要想知道傩送为她唱过的是什么歌。
四、作者为什么把他的小说中的人物都塑造成一个个不愿多说话的形象呢?(讨论)
提示:是为了表现作为封闭的农业文明社会的湘西,人们身上那种孤寂的色彩。
边城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小学校;改扩建
1研究背景与目的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教育政策、户籍政策、生育政策的改革,部分现有西安市中小学校教学空间拥挤,教学功能不完善的问题愈加突出,当下急需进行改扩建工程以完善现有教学配套;而且西安市部分中小学校由于建设时间早,建设周期长,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远景考虑,现有学校格局往往布局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学校建设完毕后,校园周边已逐步形成复杂空间环境,为设计增加了难度。本文主要针对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项目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归纳,并试图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作为未来新建学校的参考与依据。
2以西安市某小学为例———探究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设计难点
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的目标主要是扩容、提升空间品质、营造美观富有趣味性的中小学校空间环境,其中扩容是建设项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西安市雁塔区某小学为例,学校建设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160名学生,伴随着入校学生的增多,校园现有班级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且旧有建筑设施老化,因此,急需进行校园的改扩建,目标形成60个教学班,2700人次的校园规模。项目在改扩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2.1周边环境变化带来的设计难点
学校周边的环境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道路拓宽,轨道交通的建设占用基地,基地西北侧形成多层社区,城市绿地等等,校园周边已经形成复杂定型的城市空间。
2.1.1用地范围的变化
依据规划局提供的最新红线图,基地北侧城市道路拓宽,校园北侧容纳15班的教学北楼未来将被拆除;基地东侧已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现有校园有一部分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控制线范围,并且靠近轨道交通线路的一部分未来需要拆除,并严禁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本项目改扩建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校园可建设范围的缩小。
2.1.2复杂的基地周边建筑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学校的西侧与北侧逐渐被大面积的多层住宅区所覆盖,早期的住宅建设缺乏对基地界限的退让意识,现已建成住宅在基地用地红线上进行贴建(如图1),在改扩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校园未来施工不影响现有住宅,同时还需要保证原有住宅的日照与采光,对新教学楼的建设高度有了严格限制,需满足基地西北侧住宅大寒日2h的满窗日照。
2.1.3周边道路现状变化
基地北侧光华路未来将拓宽,基地东侧将修建地铁,总的不会影响现有校园出入口格局,但在城市道路拓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并且减少对城市交通的影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2.2校园自身需要解决的设计难点
2.2.1建筑安全隐患有待解决
目前西安市部分教学楼已经超过了建筑的使用年限,结构损毁严重;加之过去建设标准低,建造时楼道、楼梯设计过窄,在演练和逃生时极易造成踩踏事故,因此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急需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迫切需要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学建筑进行改扩建。
2.2.2日益多样化的功能空间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行,当下中小学校教学对空间的要求更加复杂化与现代化,兴趣教室所占空间的增加、数字化教学对多媒体空间的需求、灵活可变的教学空间满足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更加安全充足的学生活动场地等新功能空间,都对新建校园改扩建提出了特殊要求。
2.2.3学生规模变化
依据《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城市小学生均用地面积24.29m2/生,生均建筑面积7.2m2/生,现有用地远远无法满足,伴随着校园的扩容,如何集约化利用土地,是校园扩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3项目实施阶段面临的难度
2.3.1满足国家规范、地方法规
城市中小学校首先必须满足国家规范和地方法规,当下国家现行的《中小学校设计规范》、《陕西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陕西省“双普双高”评估验收标准》是以2002年版《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蓝本编制,因此大多数设计指标延续该规范,形成以2002年《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源头的规范族系。总的来说,建筑指标(如生均用地面积与生均建筑面积等主要指标)相较与2002年指标有明显改善,但是从规范的编制理念上来说,规范依然缺乏对素质教育空间的研究,因此在中小学校的改扩建过程中,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需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当超前设计。
2.3.2工程建设的可实施性
学校现有班级48班,未来拓建60班,现有教学南楼拆除原址重建,将减少27个教学班级,如何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进行校园功能的拓展同样是项目建设的难点。校园的建设在受到周边环境不利影响的同时,还需减小项目改扩建过程中对周边社区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交通拥堵,噪音,日照遮挡等问题,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协调好与周边街区的关系,方能确保项目建设的可实施性。
3改扩建方法与原则
3.1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整体规划
中小学校由于城市周边环境变化,实际建筑可建设用地范围明显变小;另外一方面由于学校建设周期长,并且在于学校的发展规划中缺乏整体性,设备间、锅炉房等建筑零星布置在整个场地内部,将完整的场地划分的比较零碎,而且拆建代价大,因此建筑设计必须遵循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设计策略。上述小学考虑将基地南侧地块,统一规划,化零为整,最终形成布局紧凑、功能完善的总体布局,高效率的利用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项目方案阶段对项目的进行swot分析,从项目的全周期进行可行性评估,最终形成过渡性方案、近期方案、远期拓建方案三套方案,确保校园各阶段的有序建设(见图2)。
3.2空间紧凑、功能完善的建筑布局
考虑到教学建筑未来加建的难度,建议在改扩建设计中应当充分利用建筑竖向空间。首先建筑层数应不小于4F,严格划分教学、办公功能分区,将学生教室等经常使用的空间布置在教学楼的一到四层,教师办公布置与四层以上;设计中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尤其是对于用地特别紧张的城市中小学,可以考虑屋面设置教职工活动场地;设计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设置校园内部停车场等辅助空间,缓解因学生接送带来交通拥堵。
3.3安全可行的建筑施工实施方案
为了在施工阶段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在项目建设初期:①完成中转学生的临时教学楼的建设;②规划建设施工场地,隔离场地,确保施工过程中尽量小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③优化项目建设时序,提倡预制装配式建筑,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减小对日常教学的影响。
4总结
城市中小学校的改扩建不同与新建学校,需要多方面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考虑校园与周边已建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满足当下功能的同时,在项目改建同时优化现有校园格局,为校园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校设计规范》图示[M].北京: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2012.
[2]王晶。基地紧张城市中小学校改扩建的几点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