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最新14篇】9-2-30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高考家长帮分享了14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初一历史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多媒体资料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最佳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__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__地一日游”的最佳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最佳线路设计和最佳导游。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清楚地掌握宋元时期灿烂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基本概况,包括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科学家沈括、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及贡献的有关史实,由此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宋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古代科学家勤于探索、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宋元文化,而且是灿烂的宋元文化,可见宋元文化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上承隋唐、下启明清,以自己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中华文明史上又一个文化高峰。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古代的重大科技发明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本课的重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上述发明和造纸术的发明,统称为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雕版印刷,但它毕竟费工费时,且不经济,印刷术的改进创新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解决了上述问题,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并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2)指南针的应用与传播。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制成了“司南”;北宋时,随着人工造磁法的掌握,人们用磁针指南制成了指南针;也是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成为一种准确可靠的导航仪器;南宋时,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3)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它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应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4)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地位,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本课的难点: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四大发明的传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但初一学生对世界历史的内容知之甚少,对这一问题难以产生联想和分析。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会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阶段示意简图》,通过对示意简图的阅读得出结论:中华文明悠久绵长、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2、讲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传播,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回忆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存的雕版印刷品等相关知识,从已知的知识入手──温故引新。

(2)思考“雕版印刷的缺欠和不便之处”,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如:宋太祖时由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场。另外,当时一个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个字,一本六万字的书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由学生通过示例归纳出结论,并切实感到改革雕版印刷术的必要。

(3)观察教材中毕升的画像,阅读小字部分,了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简要归纳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建议把“动动手”的活动在此时进行,既可以亲身感受活字印刷的过程,又可以体验发明创造的艰辛,并有助于理解学习的内容。

(4)对比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不同,体会毕升的创“新”在哪里?突出两个“变”: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5)引导学生思考“活字印刷术发明的作用”。

(6)结合地图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7)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进一步了解活字印刷术在以后的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状况(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以及套色印刷等)。引导学生联想到今天,印刷业已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进入到“光与电”的时代。(举例:今天印刷出版的速度)

3、学习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要求学生通过对教材的阅读、插图的观察和史料的理解,对指南针的发明过程(战国、北宋)、指南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以及指南针的应用(北宋)、传播(南宋)的过程作出解答。

4、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汉代的司南模型时,首先指出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它的发明是人类从靠天辨向到以物辨向的历史飞跃,并为简单实用的指南针的制作奠定了基础。第二,提出设问引导观察:司南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根据磁石指南的原理制成的)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宋朝的罗盘针模型时,带着下列问题进行思考:罗盘针比司南有哪些进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这种导航仪器为什么会在北宋末年得到很快的应用?它的广泛应用对中国和世界有何作用?在思考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既了解指南针的发明过程,又能加深对科技发明是时代的产物的认识。

5、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并用计算机大屏幕显示另外提供的资料。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北宋朱《萍州可谈》

渺茫无际,天水一色,舟舶来往,惟以指南针为则。昼夜守视惟谨,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赵汝适《诸蕃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以上材料中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变化是什么?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特别是在阴晦天时要靠指南针辨其方向,而在晴天仍是观测日月星辰。南宋时则完全靠指南针来定方向。两材料都说明指南针已成为船舶航行辨别方向的护身法宝。“沉石寻孤屿,浮针辨四维”,南宋诗人朱继芳的诗句更道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由于小小的浮针而打开崭新视野的豪情。指南针的应用使人类可以全天候航行,将“原始航海时代推至终年”。由此指南针也被世人誉为“水上之友”。它的传播,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通过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知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想象,并适时地插入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讲述。

6、学习火药的应用和传播,首先要明确中国是火药发明的故乡,火药在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第二,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出示材料:

“开庆元年(1259年)……又造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如燃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

──《宋史·兵志》

由学生依据材料描绘突火枪的外观、制造时间、结构及燃放时的特征。突火枪是古代的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步枪、火炮的鼻祖。第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至阿拉伯和欧洲。第四,大家动脑筋,观察、阅读导入框中的发射图和文字材料,比较金元时期的火箭发射与今天的火箭发射的原理是否相同。

7、学习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传播后,不仅要能够分类概括,还要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建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对重大历史意义的认识。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通过大屏幕出示资料)英国近代科学家培根的精辟论述: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四大发明是中国的先民们以罕见的聪明才智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千古的足迹,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当宰相。(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B、日本C、朝鲜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车B.翻车C.水排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B、邢窑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知道它的用途,再结合本课的“活动建议”,让学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陶器,明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

三、学法指导

1、学生通过列表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原始居民时间地区原始农耕原始家畜饲养业原始手工业

河姆渡

原始居民

半坡

原始居民

大汶口

原始居民

2、学生对于历史文物、遗物、示意图的观察、分析,应注意:第一、注意图题中表明的文物所属时间、地点,以便联系已有的知识;第二、注意观察对象的外形、结构和材料,以便对其功能、用途加以分析或推测;第三、注意联系课文的大、小字内容,有的文字是概述文物等,有的是对文物的背景作介绍,有的是文物所反映的客观历史情况。

3、思考“大汶口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你怎样看这一现象?”的问题时,注意:第一,农耕经济有了更大发展,财富增多,这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第二,氏族首领凭借权利拥有较多的财富,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第三,人死后,私有财产随葬,企图继续享受生前的富足生活。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他们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上定居的生活。已挖掘水井,饮水更加方便。还饲养了家畜,会制造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2、想象一下,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劳动分工。

答:妇女主要从事耕作、纺织,男子主要从事捕鱼打猎以及制造工具、制陶等繁重的手工业生产,老年人从事家务劳动和照顾、教育小孩。

活动与探究

1、看图分析:右边是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你能说出它的用途吗?

答:蒸食物。

2、看图分析:右边是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它们是什么动物?你能说出这些动物和当时原始居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

答:是鱼和鹿的图案。说明半坡的原始居民还捕鱼打猎,以补食用。

3、找一找:从以上课文的叙述,你能找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答:三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参考资料

原始农耕时代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

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

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

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拓展/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教学法;

2、故事讲述法;

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

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教学准备:

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

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

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

(一)课堂准备

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老师在黑板注明关键词)

学生概括:“国家”、“改革”“商鞅”、“战争”、“动荡”、“争夺”……

教师:(询问:能否再简单一些,用一个字?)“乱”(板书大写的“乱”字?学生表示认同)

(二)围绕“乱”字展开话题并设问,请学生再次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乱”?

2、怎么“乱”的?

3、天下大“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三)板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为什么会“乱”(板书)

1、要求学生根据第一章所提供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史料,分析周王室衰败的必然性。(小组讨论)

(①分封制确保了王室的血脉;②王室内部矛盾的不断显性化与统治力的衰弱。)乱世出英雄(板书)

1、总括:

(1)“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

2、故事讲述

(1)退避三舍;

(2)秦晋之好;

(3)问鼎中原;

(4)卧薪尝胆。

3、课本剧展示,回归历史:卫鞅力劝秦孝公纳其主张,实行变法。

4、齐桓公率先称霸

(1)条件

a)良好的地理位置——地处东方,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b)锐意进取,实行改革——管仲改革,国力逐渐强盛;

c)战略战术——“尊王”、“攘夷”,整合也力量,树立了威信,最终成就霸业。

(2)结果:齐桓公吹响了争霸有号角,诸侯之间互相兼并,诸侯国数量急剧减少,最后出现了以齐、宋、晋、秦、楚为代表的“春秋五霸”局面。

设问:如何理解争霸也是民族融合与进步的过程?(小组讨论)

(提示:诸侯国数量减少,割据状态与规模缩小,有利于国家向统一迈进。而且,诸侯国的兼并,使不同习俗的人走到了一起,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4、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秦称雄于世,并完成大一统。

(1)秦为何成为“后来者”

a)地处西北,国力弱小;

b)受中原各大国轻视,被拒于诸侯盟会大门之外。

(2)厚积薄发——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a)鼓励垦荒,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爵与田宅;

c)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

d)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吏。

(3)影响

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b)涌现了一大批军事新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在当时的特殊背景下,强化国家的控制力;

d)有利于强化国王的权力;

e)但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惨遭酷刑而死。

乱之终结——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三、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兼并战争,最终消灭分裂实现天下统一。当今社会,和平是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大家也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四、训练与评价

课后思考:以春秋战国为例,说明改革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推翻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

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起义,赶走了周厉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就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分组讨论。同学们还可绘制漫画,讲故事,写诗以及一切可以表现自己观点的形式都可以用来为自己服务,在形式问题上可以大胆探索,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寻找历史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古代历史任务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介绍老师去旅游暑假,我们有的同学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会为游客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如果老师外出旅游,你们能否设计一条的旅游线路呢?那么,请你们开始行动吧!

【找一找】利用节假日,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带着老师去旅游。

【讲一讲】每组选出一名学生担任导游,可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搜集的图片、拍的照片、录制的录像或制作的网页,让老师及全体同学一起来了解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

【议一议】让学生就如何保护好家乡或居住地的名胜古迹展开讨论,自由发言,提出合理建议。

【评一评】由学生投票评选出家乡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设计线路。最后,由教师来评议出线路设计和导游。

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3、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4、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 篇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到5__,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因此,本单元的考查热点为:

1.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为什么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结合我国3—6世纪的历史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

2.重大历史事件。如西晋灭亡的原因、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第一次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民融大融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重要历史人物。如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北魏孝文帝。

4.重大文化成就。涉及数学、农学、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这段历史最明显的特征有两点,学习时应着重把握这两个特征。

其一,国家大分裂。学习时要注意各政权的名称、顺序及建立和灭亡的情况。尤其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西晋的灭亡。

其二,民族大融合。要注意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这一段时间里民族关系的主流。学习时要掌握民族融合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要看到它是民族融合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又要看到它反过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也要看到它对推动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方面,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在文化方面,要善于用列表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显能测试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A.袁绍和曹操B.曹操和孙权C.曹操和刘备D.刘备和孙权

2.公元200年曹操大败袁绍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城濮之战C.淝水之战D.官渡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4.魏国的建立者()

A.曹操B.曹丕C.刘备D.孙权

5.西晋的建立者是()

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

6.南北朝时期,在农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是()

A.刘徽B.祖冲之C.郦道元D.贾思勰

7.西晋完成南北统一的时间是()

A.263年B.265年C.280年D.317年

8.南朝的最后一朝是()

A.齐B.梁C.陈D.宋

9.北朝末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A.东魏B.西魏C.北齐D.北周

10.《兰亭序》的作者是()

A.王羲之B.顾恺之C.曹操D.陶渊明

二、材料分析题

11.“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提人物是谁?

②他们在历史上有何作为?

三、识图题

12.阅读下图

回答:

①图中所示书籍的作者是谁?

②此书在我国及世界农学史上有何地位?

四、问答题

13.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潜能测试

一、材料分析题

14.魏主下诏,以为:“宜改姓元氏。”

阅读材料回答:

①魏主是指谁?

③本诏令指出什么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二、识图题

15.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

回答:

①图中A、B、C各代表的国名是什么?

②图中D、E两处分别发生了什么战役?

三、问答题

16.试结合西晋的灭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谈谈实行正确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显能测试

1.A2.D3.D4.B5.B6.D7.C8.C9.D10.A

11.①前秦丞相王猛;东晋宰相谢安。②王猛励精图治,使前秦强盛起来;谢安主张抵抗前秦的进攻,派兵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2.①贾思勰②这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13.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潜能测试14.①北魏孝文帝②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5.①吴国、魏国、蜀国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6.答案提示:可结合西晋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政策及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说明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OK!(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还经过哪些地区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啊?(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表演得很棒!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的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绘画,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道,也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中国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总结:中国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平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舍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国、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中国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光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一一的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有助于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初一历史的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_,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_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_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初一历史的教案 第十一篇

一。明确目标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出发地、所达地区和意义

2.知道“倭寇”的含义,掌握戚继 光抗倭的主要事迹。

3.记住葡萄牙占据澳门的史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时空概念的掌握

二。前置自学

1.郑和下西洋时的皇帝是 。下西洋目的是为了加强 ;1405年从 出发到 年,先后 次下西洋,最远到达 沿岸和 。所带物品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是 和 。

郑和远航,促进了 ,加强了 。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此文是谁的名句: ;其中的“海波”是指 。

3.1553年, 殖民者以租借名义,攫取了在我国 的居住权。

4.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是 ;明朝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

三。问题探究

1.“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矣”。回答:

(1) “郑君”是谁?

(2)其主要事迹是什么?

(3)其事迹有何影响?

2.(1)什么是“倭寇”?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你应如何向他学习?

初一历史的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检索资料的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通过讲述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卧薪尝胆等故事,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为实现理想不畏困难的恒心毅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的分析、归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还有待于提高。但七年级学生具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新的知识并展现自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重点难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本课时间跨度大,人物多,头绪杂,学生不易掌握。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程导入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多媒体播放)

2700多年前,华夏大地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在那个激荡的时代,勇者彰显崛起之势,智者掀起变革风暴,谋者解开兴亡之谜,这就是中华文明正源生成的春秋战国时代。悠悠岁月沉封了那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留给我们的是古老的历史斑痕与辉煌而又沉重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西周末年,昏聩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最终付出了身死国破的沉重代价,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出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和名称的含义。(学生找出并回答)同学们请注意,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的时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幕:说周王衰落 看纷争四起

看多媒体出示的图片,从图片中我们看到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权势,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实力大大下降,到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就更可怜了。而正是在此时,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下面我们就根据材料来分析诸侯争霸的原因。通过出示两则材料来帮助学生分析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原因。(一是周天子势力衰落,诸侯势力变得强大。二是为了争夺土地、财产、人口和权力。)实质就是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受的政治、经济特权。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幕:观春秋烽火 看霸主雄风

春秋时期先后出现了五位霸主,他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关于春秋五霸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老师的提示来分析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的原因。(学生分析并作答,教师总结。)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诸侯盟会,周天子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之后起来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这两国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期最壮观的景象。

在晋楚争霸中,晋文公通过城濮之战一跃成为中原霸主。(教师讲解)

虽然称霸受挫,但楚国并没有放弃对霸主地位的追求,到楚庄王时,通过邲之战,楚国终成春秋一霸。(教师讲解)

请一位学生朗读每课一得,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教育学生学习勾践的优秀品质。

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锐减到二十几个。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个国家了,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下面我们来看第三幕: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战国初期,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个国家,它们与原来的齐、楚、秦、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知道各国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上中下。介绍战国七雄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秦国,由学生扮演角色分析问题。进而导出“合纵”“连横”。著名的纵横家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等。那么,“合纵”“连横”政策的结果如何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教师进行指导。得出结论:合纵失败,秦国壮大,为后来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是“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恢弘壮观的春秋战国时期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下面来看第四幕:讲趣味故事 悟历史智慧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最终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让我们把视野移至海峡两岸,那一弯浅浅的海峡成为无数中国人抹不去的乡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心愿和梦想。遥想当年,国弱民穷,山河破碎,梁启超先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少年中→www.kaoyantv.com←国说》,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努力拼搏;看今朝,国泰民安,复兴在即,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齐努力、共奋斗、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请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牢记:中华复兴,重担在肩!

活动3【练习】课堂练习

四、作业

多媒体出示作业:当堂练习。

活动4【活动】课堂活动

请一位学生生动地讲述一个成语故事,然后一起领悟其中的智慧。教师罗列一些相关的故事其启示。

活动4【课堂小结】

初一历史的教案 第十三篇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赵州桥、雕板印刷、唐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们认识到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激发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学习重点:

李春和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光耀千古的诗。

学习难点:

赵州桥结构的先进性;雕版印刷术的作用;对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欣赏。

二、自主学习充分准备(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记忆)

(一)科技

1。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2。赵州桥的设计者:()它的地位是:()比欧洲早年。他的特点是:()

3。雕版印刷术: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来”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学(诗歌):

1。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在朝。

2。李白诗歌特点是:()称他为“”。

代表作品:《》、《》

3。杜甫诗歌特点是:()其诗被称为“”

代表作品:“”、“”他被尊称为“”

4。白居易诗歌特点是:()提倡:()

代表作品:《》、《》

(三)医学

1。唐朝杰出的医学家是:()他被尊称“”,他的医学著作是《》。

三、小组讨论,知识擂台(交流检查预习情况)

四、课堂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据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隋唐时期领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吗?你认为怎样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领先地位?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

六、当堂训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长安城最宏伟富丽的建筑是:()

A。大雁塔B。皇城C。宫城D。大明宫含元殿

2。唐朝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罗马B。巴格达C。长安D。开罗

3。在我国民间有“沧州狮景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的民谚,这里的“赵州石桥”是何时修建的?()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4。赵州桥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

A。它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石拱桥B。它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D。它是唐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让你设计一座仿照隋唐时期的建筑,你认为它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①规模宏大②气魄雄浑③华美而不纤巧④整齐而不失呆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哪项成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

A。曲辕犁B。筒车C。印刷术D。麻沸散

7。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年代是:()

A。西汉B。三国C。隋朝D。唐朝

8。古人云“棋琴书画诗酒茶”,可见自古以来“诗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国古代“自称臣是:()

酒中仙”的诗人是:()

A。杜康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9。关于杜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②他的诗多反映复杂动荡的历史年代,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③他最著名的诗篇就是“三吏”和《长恨歌》。

④由于他的创作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二)读唐诗,品兴衰: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忆昔》杜甫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

请回答: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景象?

②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时代。

③通过两首唐诗,你认为诗歌创作的源头是什么?

七。学(教)后记

初一历史的教案 第十四篇

[学习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锻炼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学习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

[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采用活动法教学,将常规课活动化;通过小组合作、年代尺、历史短剧、辩论等形式,激发兴趣,加深对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

观看flash动画──“大禹治水”导入:

师: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二、学习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老师总结: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课堂小结

利用歌谣来小结:

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殷到殷商。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

四、课堂练习: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局面开始于

A.禹B.启C.桀D.周武王

3.下列国王中,生性残暴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有①夏桀②商纣③周厉王④周幽王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

4.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5.辩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奴隶制度是一个非常野蛮、残酷的制度,奴隶在社会上没有任何的权力和自由。而恩格斯却说:“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你的意见如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进步还是退步?

(正方:进步;反方:退步)

(学生思考辩论略。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习的兴趣陡然上升。并且引导学生知道虽然奴隶制很残酷,但是采用奴隶制,生产力提高了,是社会的进步。)

6.课外活动:假期你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假如你是河南省历史博物馆的一名解说员,当参观者向你询问有关夏、商、西周兴亡史时,你将怎样向他们介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14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教案就是高考家长帮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一历史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