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学情境【5篇】1-19-28

本文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5篇教学情境,欢迎参考阅读。

情境教学 篇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灵活掌控;n堂效率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广受认可,情境教学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从当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好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往往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容易,但是当情境教学开展后,很难及时从情境中出来。这样一来,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因而如何正确把握情境教学中的“进”与“出”,也是在情境教学应用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的关键。

一、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情境教学方案

情境教学的应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情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学习和掌握教学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因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应当集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情境教学方案。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把握情境的“进”与“出”。进入情境是情境教学应有的基础,只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才能从中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思考,并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出”则是教师对于教学节奏的掌控,不能一味沉浸其中,要走出情境,联系教学内容,开展知识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平均数”这一章节的教学中,两个篮球队比赛,分别为欢乐队和开心队,已知每个队伍各个成员的身高,分别计算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首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教学应用方案。分别在班级中选择10名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个篮球队的队员。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将例题中的相关数据分配到相关学生的角色中,进行角色扮演和相关计算。在该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平均数计算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分别是相加和除法运算。将所有队员的身高数据相加在一起,然后除以队员数量,便可求出每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为了提高情境教学活动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还应当对情境教学中的一些情节进行改良,融入更多的教学知识点。

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

在情境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即进入情境。情境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而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教师应当营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相关的视频,把这种方式作为课堂导入方法。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首先在多媒体设备上播放一段篮球比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然后教师开始进行课堂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一段篮球比赛视频。请大家想一想,在篮球比赛中,是不是队员的身高越高,就越有优势呢?学生回答:是。教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那么我们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呢?要知道,每个篮球队都有5名队员,不同队员的身高都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对比两个球队的身高。学生回答:对比两个篮球队的平均身高。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如何计算平均数。

通过这种课堂导入方式,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接下来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注重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气氛保持在一个较为活跃的状态,从而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也可以看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进入情境的环境基础,只有学生兴趣被激发出来,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够真正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

三、掌控教学节奏

从当前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况来看,所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便是很多教师没有较好的掌控教学节奏,往往在情境教学中进得去,却出不来,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效率和质量。因而教师应掌控好教学节奏,灵活把握情境进出,要进得去,出得来。

当然,仅仅依靠这种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情境教学活动进入到相应的节奏时,教师应当立即跳出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数学知识。如在将所有的篮球队员身高数据相加求和后,教师就应当在这一节点跳出情境,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两个篮球队每个队伍5名篮球队员的身高数据之和,接下来进行平均数计算。可以把5名篮球队员身高之和除以队员数量,就能够求出该篮球队的队员身高的平均数。

教师在跳出情境后,要把情境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然后以知识讲授的形式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继续进入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进行运算。

四、细化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要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应当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当情境教学进入到一定时期后,继而跳出情境,巩固知识内容,完成相应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平均数”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三个细化的教学目标,分别是:

1.掌握平均数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在情境教学开始前讲授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或者在情境教学活动过程中跳出情境来讲授,从实际效果来看,后者更加适用。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在适宜的时间点跳出情境,特别是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和好奇的节点来进行教学知识讲授,最易于取得较好的效果。

2.自己动手进行计算。在平均数计算方法讲授完成后,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计算方法自己动手计算两个球队的平均身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一个同学负责加法、一个同学负责除法,其他同学负责验算。通过这种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

情境教学 篇二

【关键词】情境教学;情感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学

历史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其他自然科学学科所不具有的在陶冶人的情操、发展人的思想、形成人的价值观方面的独特作用。同时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记载,在培养学生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形成世界意识和独立的人格、关注人类发展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又有着其他人文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历史教育中,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等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其中的人性和伦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对我们高中的历史课程提出了具体的三维目标,其别强调历史课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把学生当成容器灌输,从而使课堂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对历史学习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谈从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了。即使关注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多将一些自认为是重要的、学生应该掌握的情感品质、行为规范、价值标准以知识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效果微乎其微。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以“情”为经,以“境”为纬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正符合我们欲实现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加上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因此,情境教学不失为中学历史课程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何创设情境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略作分析与探讨。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心理学上,情感、态度、价值观属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的心理反应,一般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表情动作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可以增加人的动力,从而影响行为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客体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外化出的对生活中各种事物和问题特定的认识,具有明显的个人取向。如学生喜不喜欢一门课程,喜不喜欢这门课程的老师,这些都属于态度。而就我们的生活经验来讲,喜欢的事情,人们往往更容易对其投入关注和感情,更容易做好它。因此,我们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态度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更是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价值观则属于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意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是在情感体验和态度选择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的价值追求与判断,具有人生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是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中学又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学教育一定要关注到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引导。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积极的情感、态度,科学的价值判断在人们探索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情境教学

作为最早提出“情境”概念的学者,杜威认为要让学生在做中学,教育的艺术就在与为学生创设能够引起思维的恰当的情境,并提出了具体的“五步教学法”。可以说是开启了情境教学的大门。我国情境教学早在1978年,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的研究开始李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通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练’为手段,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课堂教学操作五要素。具体而言,李老师认为,情景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所谓形真,即要求神韵相似,可以意会。所谓情切,即要求教师以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所谓意远,即要求意境的广远,情境既要能够给学生一些直观的印象,又要能够激起学生的想象。所谓理寓其中,即要求情境的创设围绕教材展开,不仅给予学生感性的认识,而且要有内在的逻辑性,给予学生对本质的认识。简单来讲,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上的实践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这一特点本身造成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感,使学生觉得历史是一个很神秘、难懂的学科。再加上以往那种“灌输式”教学,学生更觉历史的无趣和枯燥,学习基本的史实已经很费劲,更不用说去感受历史的美,体味历史的人情味,发掘历史发展的规律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了。所谓“入境始于亲”,只有亲近、感受才能将学生带入所学知识中。情境教学的优势就在于通过创设有意义、有感情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接近历史的机会,帮助学生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这样的情境可以是通过影视、图片资料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历史情景”;也可以是通过史料、历史故事描述历史真相,补充书本中纲要式的结论,再现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当然,无论哪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问题情境的进一步引导。通过提问,一步一步带学生接近历史的最真实面,让学生对“历史人”产生真正的情感认同,真正地习得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而这一些列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真实情感的投入,不仅教师需要投入感情,而且创设的情境也要有感染力,要有自然的情感演绎过程。

案例

在讲授“罗马法的精神与起源”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罗马法演进的过程,理解罗马法的精神,认识到法律之于每个人真正的意义,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公元前501年),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原告士兵代表团包括甲:奴隶,生活贫困;乙:外邦人,伤残;丙:罗马平民,年迈多病。被告是罗莫洛家人(贵族)。

整堂课都以这个模拟的情境为线索,让学生充当小法官,去断案。在授课过程中,抓住罗马法演变的几个关键时间点(公元前501年、公元前5世纪中期后、公元3世纪),适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正式进入课堂后,立刻引入情境。

教师:看了上述案件,如果你们是小法官,你们会怎么断案呢?理由又是什么呢?大家不妨集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做一回小法官,给这个案件做一个判决。

学生1:我认为罗莫洛家人胜诉,因为他们是贵族,当时的罗马是一个贵族统治的社会,法院的法官也是贵族,他们肯定会相互包庇的。

学生2:我认为士兵代表团会胜诉。因为罗莫多是立过遗嘱的,法官得按照罗莫多是意志办事。

学生3:我也认为士兵代表团会胜诉,因为生活贫困的奴隶、伤残的外邦人和年迈多病的罗马平民这些士兵都是弱势群体,他们曾经都为自己的城邦而战,应该获得应有的回报。

教师:好的,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呢,我们去判断历史事件、看待历史人物都要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那么案件的结果究竟如何呢?我们一起“穿越”到公元前501年的罗马去看看。

与学生一起学习,公元前五世纪中期以前,罗马的社会情况。让学生了解当时罗马还是一个实行习惯法的地方,因此,贵族可以随意解释法律,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在上述案件中,罗莫多的家人会胜诉。然而,这时有学生开始嘀咕,难道士兵代表团不会反抗吗?

这时,学生已经不仅仅主动参与到了课程中,还进行了反思,提出了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了,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演变的重要原因。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课程进入到罗马成文法的学习,之后再次引入上述案件,将案件发生的时间进行推移到公元3世纪,此时学生已经基本能判断案件士兵代表团的胜利,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

教师:因为有了尊重遗嘱的成文法,因此如果上述案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士兵代表团将会胜诉,那么士兵代表团的人都能分到遗产吗,为什么呢?

学生1:肯定能啊,遗嘱上都写到要留给士兵一半的。

学生2:罗马平民可以获得,因为他受公民法的保护。

学生3:奴隶不能获得,因为罗马是一个奴隶制社会,奴隶是没有地位的。

学生4:罗马平民和外邦人都可以获得,而奴隶不能。因为公元3世纪罗马公民法已经扩大成为万民法,外邦人也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而奴隶、妇女不受法律保护。

通过这样的推移,学生不仅注意到罗马法保护范围的扩大,也发现了罗马法的弊端,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上述情境的创设可以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情感体验的场所,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代入到案件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断案,这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罗马法与学生间的距离。这样学生不仅自然地掌握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学会了结合事情发生的背景去判断历史事件是非、历史人物得失的方法。这一方法,往往会影响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客观事物的判断视角。更重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法律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安全),从而对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大有益处。

三、情境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凯洛夫曾说“感情有着极大的鼓励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而情境教学的突出特点和重要贡献之一,就在于它突破和超越了理性至上、知识本位的教育传统,将长期被忽略的情感因素重新摆在教育的应有位置。它通过视频、图片等的可视资料创设的直观情境、“角色扮演”所创设的虚拟情境、问题探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等,给予学生直接的情感体验,关注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习到古人的智慧,学会做人。

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选择,最直接的来源,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实践和体验。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接参与学习过程的平台,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形成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在不断加深的情感体验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且情景教学具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学生进入情境后,很容易产生相应的情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激发学习兴趣。

参与性、过程性、体验性是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而情境教学刚好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的可能,因此,不失为中学历史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途径。

当然,要利用情境教学有效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们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教师要融入真情实感,才能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要基于生活,要挖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意形象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注意问题的引导,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为相应的行为态度和价值判断。总之,情境教学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落实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仍需要大量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吉林,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育林。对高中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认识[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

[3] 王德民。故事开发:历史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9).

[4] 虞晓贞。在历史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1,10(下旬刊).

[5] 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兼谈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05).

教学情境范文 篇三

关键词:情境教学 语文 能力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想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文情境教学的特征

1、直观形象性: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感知到,可见形象性就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也就是说,情境教学要通过形象来进行教学。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②景物形象;③事物形象。

2、情知对称性:认知与情感对称,且统一在教学中,称为“情知对称”。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情境教学合理的解决了教学内容的关系,即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最优化。

3、智能暗示性: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它用含蓄和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然而,情境教学中的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境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

4、意象相似性: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境与外在物象的结合。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与作者心灵相通,便于感知、理解课文,达到求知冶情的目的。相似性为情境教学开拓了宽广的途径,带来了情境教学的无限生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古人云:“志不强者知不达。”志即感,没有情感,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而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全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爱学习的习惯。

1、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创设语文情境,播放音乐是渲染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除了以课文内容为基本要求外,还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选择与之相通的时代之音。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课文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意象。同时还能很快的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学生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让学生自己展示实物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运用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往往能强化情境,渲染情境的氛围,使情境展示的形象更加鲜明,并带着情感的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的进入到情境中,产生情感的体验。不同的教师教学语言风格不同。从当前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语言风格有激昂雄浑、温柔委婉、典雅端庄、机智风趣、奇丽繁丰、质朴清新6种。不同的教学语言风格等待着教师的创造,去共同编织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图景。

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的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的讲述,便于学生充分的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6、联系生活展示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章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无论如何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对语文教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即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情境教学 篇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学是一门艺术,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数学情境”是“人化”的,需要创设才能生成,下面就“如何创设行之有效的数学情境”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的策略

1.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选取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二、创设情境的具体措施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如在教学“钟表初步的认识”时:可创设让学生猜谜语的情境。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当老师吟诵谜语:“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嘀嗒嘀嗒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就会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借此引出课题:“学看钟表”。在综合练习环节,我把教科书上的情境搬到了课堂上。老师叙述情境,学生分别扮演角色,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课后并设计:你通常几时起床?你能看着表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趣味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将是其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发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师问:“你是怎样测量出圆的周长的?”“我用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如果要测量的是大圆形水池,你能把水池立起来滚动吗?”“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呢?”“用绳子绕圆一周,量出绳的长度,也就是圆的周长。”这时,师演示:把系着小球的另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半径不等),用力甩动小球,让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运动的轨迹形成的圆。问:“你能用绳测法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观察实验:两个球同时被甩动,形成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学生欣喜地发现:圆周长的大小与半径有关,圆周长的大小与直径有关。“圆的周长到底与它的直径有什么关系呢?”学生的探索不再是被动的,教师的提问层层设疑,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数学课堂变成了学生求知的乐园。

3.实物演示情境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形象思维的主导地位,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感知对象具有典型意义。比如“面积”与“体积”这两个概念往往让学生相互混淆,尤其对“体积”的理解模糊不清。我们可以这样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概念:首先拿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装同样多的水,让学生观察,然后把大小不同的石块分别投入两个杯中,再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知两个水杯的水面都增加了,但是水面的高度不一样,师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第二块石头比第一块大,它占的地方就大一些。”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自然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去感悟:(1)把全班8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行动语言)?(2)把剩下4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3)把剩下3个组的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组(行动语言)?(4)把剩下1个组的4位同学看作单位“1”,要求的人站起,应站几个人(行动语言)?学生身临其境,对单位“1”的可变性和相对性一定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大特色。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获得新知,得到发展。也就是说,融入贴近生活的、有趣味的、探究的、开放的情境数学课堂将会散发出独特的魅力,牢牢地吸引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呈现出鲜活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情境教学 篇五

关键词:数学 情景教学 设计

一、数学情境设计的重要性

1.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观的要求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要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自信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2.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认识

俗话说“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够顺利开展,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教师,就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与他们数学学习有联系的数学情境。

二、数学情境设计的心理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已表明,学生对学习具有如下三个显著倾向:

(1)对处于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知识最感兴趣;

(2)对掌握主动权的知识很感兴趣;

(3)对学习具有鲜明的情感。

因此,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特别注意这三点,要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让他们体验到跳一跳才能够得着果子的成功之感,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自我激励,自我要求上进的心理,并使其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数学教学情境的几种类型

1.创设试误型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根据皮亚杰的活动内化原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是使他们去动手操作。通过设计的实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分析等活动,把数学知识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如在讲授反比例函数这一节内容时,因为学生对正比例函数的函数解析式、图象、函数的增减性都有所了解,所以在介绍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以后,让学生自己利用描点法来画图,根据学生画出的各种不同的图,很自然的热烈的讨论起来,在不断讨论和修改中,学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地总结,终于画出了令人满意的图。如此对教材有效进行优化组合,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进行思考、讨论,从而发现问题。

2.创设故事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值得赞扬、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设计数学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数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设计数学情境,

如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这样一则故事:如果在宇宙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文明,人类应如何同他们交流呢?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勾股定理最能代表人类的文明。如果宇宙中还有其他文明的话,接受到这个信息,就会向人类发出回应。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肯定会急切地想知道,勾股定理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从而为学习新课作好了铺垫。3.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即通过一定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这节课的开始我这样问:老师手里有一个三角形,为了布置教室我们还需要许多个和这个三角形相似的三角形,你能帮老师画吗?想想可以怎样画?问题一出,同学们个个忙活起来,不停地想着、画着,有的还和周围同学讨论着,我想这样的设计更能够使学生自主的去研究、探讨、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老师是作为指导者、协作者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创造性教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动手动脑能力,也更符合课改精神中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4.创设铺垫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记得讲勾股数时,教师出示了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3,4,5;5,12,13;7,24,25;9,40,41……

开始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个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5.创设认知冲突型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为素材,可创设认知冲突型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引起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课本上举例说明了‘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全等,在什么情况下不全等呢?”以上这一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