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的6篇安塞腰鼓教案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安塞腰鼓》教案 篇一
二。 重点与难点:
1. 理清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 理解小说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和文中的景物描写。
3. 了解江南水乡的秀美,了解西北民俗文化和安塞腰鼓的内涵。
13《社戏》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二)教学设计>文章主题
本文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反对封建束缚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设计>文章的结构:
课文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结构全文,全文共40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我”随母归省,平桥村成为“我”的乐土。
优美的环境 亲热的伙伴 有趣的生活
第二部分(4—30)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4—9)看戏前的风波
(10—13)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14—21)在赵庄看戏
(22—30)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31—40)看社戏后的余波。
(四)写作特色
1. 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中的领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有双喜出主意,打包票。这个形象是令人喜爱并难以忘怀的。
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几笔就勾勒出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我”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2. 景物描写是本文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充满江南水乡特色,把社戏置于这样的场景之下,情景交融。
3. 详略得当。
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戏前的波折,去看戏的途中景致,看戏的过程和戏后归航,令人读来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
(五)基础知识
1. 正音:
惮(dàn) 踱(duó)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cuān)掇(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桕(jiù)树 旺相(xiàng) 撮(cuō)
楫(jí)
2. 解词:
漂渺:通常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旺相:茂盛。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弥散:弥漫消散。
归省:回家看望父母。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14《安塞腰鼓》
(作者 刘成章)
(一)题目解说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正与环境、风格、人情等浑然一体。它是人和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结合必须达到这样的高度。《安塞腰鼓》是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魄,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二)教学设计>文章的主题
这篇散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三)基础知识
1. 给生字注音:
亢奋(kàng) 晦暗(huì) 羁绊(jī) 烧灼(zhuó) 辐射(fú)
冗杂(rǒng) 磅(páng)礴(bó) 淋(lín)漓(lí) 戛然而止(jiá)
2. 解释词语:
茂腾腾: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发的样子。
后生:年轻人。
忘情:忘记了其它的一切情感,专心投入某一活动。
流苏:穗状饰物。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冗杂:繁杂。
烧灼:热情激荡。
淋漓:形容痛快。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四)结构层次:
课文分为三部分,按照腰鼓的演奏前——演奏中——演奏后安排顺序。
第一部分:从“一群”到“不曾响过”。
这是静态的人物造型描写,这是饱含力量的静,是对后行动描写的铺垫和衬托。
第二部分: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这是描写安塞腰鼓的整个演奏过程,鼓声愈来愈激烈,舞蹈越来越激昂,生活与乐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茫茫的一片”。
第三部分:从“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到“渺远的鸡啼。”这是鼓声停止后的感受,极动极静之后,一声不甚清晰遥远而渺茫的鸡啼,显得余音悠悠。
建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许多排比对仗工整,气势昂扬,需要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理解,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可以看看关于大型腰鼓演奏的电视片,增加实感,有助于对教学设计>文章的理解。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3课《社戏》
一。 选择正确读音
归省(xǐng shěng) 喝彩(hè hē)
纠葛(gě gé) 旺相(xiàng xiāng)
行辈(xíng háng)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絮叨( ) 皎洁( ) 凫水( )
潺潺( ) 怠慢( ) 蕴藻( )
家眷( ) 停泊( ) 撺掇( )
三。 选出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 归省( )
a. 明白 b. 探望 c. 检查自己 d. 行政区域
2. 怠慢( )
a. 冷淡 b. 松懈 c. 懒惰 d. 招待不周
3. 皎洁( )
a. 白 b. 亮 c. 白而亮 d. 清洁
四。 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的“我”就是少年时的鲁迅。
b. 本文中的“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写的是同一个人。
c. 本文中的“我”不是少年时的鲁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五。 在下边两段课文的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填上
1. 我们鲁镇的习惯,本来是凡有出嫁的女儿, 自己还未当家,夏间便大抵回到娘家去消夏。那时我的祖母 还健康, 母亲也分担了些家务, 夏期便不能多日的归省了。
a. 虽然 b. 但 c. 所以 d. 倘
2. 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 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便是一同去放牛, 或者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我也总不敢走近身,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a. 但 b. 因此 c. 其次 d. 所以 e. 因为
六。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或者也许是渔火。
1. 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
2. 选择读音。
(1)发散(sàn sǎn) (2)兽脊(jí jǐ)
3. 文中画线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
4. 这段话中作者的所见是( ),( ),所闻是( ),所感是( )。
5.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
a. 交待赵庄环境 b. 表达喜爱之情
c. 渲染行船气氛 d. 烘托人物心情
6. “铁的”一词与前文( )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 )。“踊跃”与( )一词相呼应,写出了山的( )。
7. 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14课《安塞腰鼓》
一。 拼写词语
kàng fèn( ) huì àn( ) jībàn( )
shāo zhuó( ) fú shè( ) rǒng zá( )
二。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每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2.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三。 选择恰当的短语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 );旋风一样,是( );乱蛙一样,是( );火花一样,是( );斗虎一样,是( );黄土高原上,爆出了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a. 蹦跳的脚步 b. 飞扬的流苏 c. 强健的风姿
d. 闪射的瞳仁 e. 急促的鼓点
四。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填在括号里
1.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
2.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
3. 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
4.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
五。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 )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了。
2. 愈捶愈烈!痛苦和( ),生活和( ),摆脱和(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六。 下列各句中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赞颂了安塞腰鼓充满着活跃、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中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b.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中赞颂了安塞腰鼓的壮阔场面、豪放情感和火烈的气氛。
c.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柔美风情的赞美。
d.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采用了以动写静的方法,突出安塞腰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七。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1. 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a. 威逼 b. 烧灼 c. 震撼
2. 这段话选自( )写的《 》。
3. 写出下面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
(2)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些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
4. 对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赞美农民的衣着 b. 赞美生命的强盛
c. 赞美红豆角老南瓜的功用 d. 赞美能量的奇伟磅礴
【试题答案】
13课《社戏》
一。 归省(xǐng) 喝彩(hè) 纠葛(gé) 旺相(xiàng) 行辈(háng)
二。 xù;jiǎo;fú;chán;dài;yùn;juàn;bó;duo
三。 1. b 2. a 3. c
四。 c
五。 1. d;a;b;c 2. d;c;a;e;b
六。 1. 夹杂;但;但 2.(1)发散(sàn) (2)兽脊(jǐ)
3. 比喻、拟人 4. 月色;连山;清香;以为船慢 5. d
6. 淡黑;颜色;起伏;姿势 7. 去赵庄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14课《安塞腰鼓》
一。 亢奋;晦暗;羁绊;烧灼;辐射;冗杂
二。 1. 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 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三。 e;b;a;d;c
四。 1. 拟人、比喻 2. 反复 3. 排比 4. 比喻
五。 1. 燥热;飞溅;亢奋 2. 欢乐;梦幻;追求
六。 c
七。 1. b;a 2. 刘成章;安塞腰鼓 3.(1)拟人 (2)反问 4. b
《安塞腰鼓》教案 篇二
布置作业
1、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2、选你最喜欢的两个句子抄下来,模仿它们的表达方式,再仿写两句。
3、解决课后学习建议
【教后感】
现代化技术与语文的整合: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想象。古希腊教育家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上课伊始,播放一组画面,那生动粗犷的表演场面,拉近了学生和按塞腰鼓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了形象的感受,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接着在聆听课文朗读以后,又给课文精彩的段落配以画面和朗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直观,形象的感知。用声音,色彩,图象等形式感染学生情绪,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效果,将学生带入课文的佳境。强化了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还增大了课堂容量,使知识量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
开展了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实践的活动。
课前安排三分钟讲话和学生的点评;阅读文本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听读,范读,散读,抽读,品读等活动;在品读过程中还设计了仿说拓展的实践活动。作业安排朗读背诵精彩段落,仿写精彩语句的作业。最突出的一点整个课堂书声朗朗,学生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反复诵读中,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从不同层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和陕北人民纯朴,粗犷,豪放的性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安塞腰鼓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
(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
教学设想: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二课时教学,具体实施以课堂流程而定。
教学准备 :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初步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进入新课学习。
二、学习新课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学生们采取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学生们齐读第6段,教师奖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样式。(出示幻灯)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身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1、学生再读文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2、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三:布置作业
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附板书设计 :
安塞腰鼓
刘成章
一、知内容: 的安塞腰鼓
二、明结构: 好一个安塞腰鼓核心句
三、寻美点: (根据学生发言板演)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安塞腰鼓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导入语)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地。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进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了什么?陕北作家刘成章又是怎么来诠释它的呢?我们一起走进《安塞腰鼓》。
2、简介安塞腰鼓
3、预习检测。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生合作演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教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1至4段由男生读,5至27段由老师读,28至30段由女生读。
1.朗读指导:
1-4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
28—30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
2.速度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注:可填写词语、短语、句子,可选用文中内容,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惊心动魄”“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等等。
《安塞腰鼓》教案 篇五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结合这些感受再来琢磨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内涵。
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上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⑤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请同学归纳写作特点。
提示: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参考:①铿锵的短句;②激昂的排比;⑧疾猛的节奏。(深圳市海滨中学汤朝林)
《安塞腰鼓》教案 篇六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的传统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这是因为如此国家教育中心安塞腰鼓设计成教案。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安塞腰鼓教案板书设计,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安塞腰鼓教案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设计】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l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l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
(投影:黄土高原画面。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
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A、火烈的舞蹈场面。
B、鼓声的巨大力量。C、茂腾腾的击鼓后生。D、变幻的舞姿。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生命之华美——欣赏课文美点
第2 / 4页
[一读品语言]
1、师:当你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雄壮的鼓乐队,亲耳聆听这种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觉如何呢?想不想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
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感受最深的语段,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美源
小结: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排比、反复的运用: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读品气势]
1、范读:针对课文的5~13自然段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朗读技巧。
2、仿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或自读,力求读出韵律,读出气势。
3、演读:安排两组,一人模仿秀,一组合作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齐读课文的7段或9~13段
[三读品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绝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文中有很多句子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深广内涵,把你能理解的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一谈,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第3 / 4页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四)、生命之畅想
1、听一段二胡名曲《赛马》,任选一题完成仿写。
(1)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发挥你的想象,把听完乐曲后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模仿第七自然段)
(五)生命之思索
1、师:黄土高原上那种原生态的,摒弃了世俗杂质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写真。同学们,你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你打算怎样走过你的人生旅途呢?请把你的打算凝练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好吗?
2、学生拟写格言,集体交流。
(六)生命之旗帜
安塞腰鼓教案板书设计的反思
《安塞腰鼓》是我国著名作家刘成章的一篇抒情散文。它为我们展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冲天激情和生命力的张扬。它以诗一般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慷慨昂奋,气壮山河的时代之歌。
教学这篇文章,我们就是要通过文本的解读,领悟作者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
在组织教学中,我的设计思路是:1、了解腰鼓,欣赏我下载的安塞腰鼓视频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朗读课文,赏析语句,来分析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3、通过多种方式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的对话,注重朗读和欣赏。上完后,我的感受很多:1、我的内心充满了激情,周身的每个细胞都很活跃。我知道,这一切都源自于这篇文章的完美。我之所以在教学时没有把这种感受充分传达给学生,是因为尚缺深厚的鉴赏水平,还有那种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因此,功夫在诗外,要教好语文,还需在各方面下功夫。2、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在这点上,我让学生们领悟得还不够。
最后,我还有一点体会。在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要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必需渗透在每个问题中。
祝愿你们的生命中能贮满安塞腰鼓擂响的激情和力量,保留黄土高原人所具有的生命的元气,高举自己生命的旗帜,一路风采昂扬!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的6篇安塞腰鼓教案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安塞腰鼓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