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初二地理教案人教版【最新15篇】(初二地理教科书人教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5篇初二地理教案人教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初二地理教案的写作思路。

初二地理教案 篇一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状况,正确区分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差异,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树立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正确观点。

4.读图并总结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课时安排】1~2课时。

【总体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我国民族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广泛,但是不要求讲得太深。同时,这部分内容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因此是进行国情教育和实践活动课的最佳内容。这样就将课内教学和课外地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情感。教师可以将本节课分成两个部分:(1)拓展辅助活动部分,(2)课堂教学部分。

【拓展辅助教学设计】

拓展辅助活动部分。教师可以尝试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式。

设计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中华民族园、民族风俗展览、民族文艺演出。

设计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书籍)收集一些有关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景观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带、生产生活实物等,搞一次成果展览交流会。

设计3:设计一张民族基本情况调查表,让学生在同学、家长、亲戚、朋友等范围内进行相关内容调查,了解我们身边的民族情况。

设计4:组织学生举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演出联欢会,让学生亲身感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思路、总结提高。

【56个民族】

1.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本第15页的景观图片:图1.14“多民族的大家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的人民属于不同的民族,各民族的服饰是不同的。接着,教师可以总结出我国的民族构成:我国有56个民族。

2.让学生拿出一张人民币(纸币),提出一个问题:你可知道人民币上有哪些民族的文字?可以提示学生观察课本第16页的图1.15“几种民族文字”作为参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了解到有些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老师在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有些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3.让学生完成第17页活动2和活动3。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中的参考资料作一些补充,使学生了解到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信仰。同时开拓学生视野和知识面,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祖国丰富璀璨的文化是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4.完成了以上几项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不同民族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样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理解了民族的概念,并且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区分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的居民具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文化、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

5.讲解少数民族的概念。首先列出汉族的人口数和全国人口总数,其次让学生计算出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比。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的少数民族数据表,找出人口超过1 500万和4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计算出55个民族的人口之和以及它们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最后教师总结:相对于汉族而言,其他的55个民族在人口数量上处于少数,因此称除汉族以外的这55个民族为少数民族。

【民族的分布】

1.读课本图1.17“我国民族的分布”。学习该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总结出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二是学会阅读专题地图的步骤和方法。

2.指导学生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

3.请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阅读分布图:(1)汉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是否存在没有汉族人分布的省、市、自治区?

4.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全国没有一个省、市、自治区是单一民族的。相对来说少数民族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进一步总结出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5.指导学生开展课本第20页活动3。讨论: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对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融带来的好处。

【民族政策】

1.先思考有关问题,例如:(1)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分布在内地还是边疆?(2)因汉族的人口多,是否可以要求其他55个少数民族必须放弃本民族的文化信仰而遵从汉族?

2.教师最后总结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针对上述问题讲解相关的民族政策。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定统一,尊重人权,各民族一律平等)

(2)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3)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面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初二地理教案:多民族的大家庭,希望同学们认真浏览,希望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初二地理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史上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史上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邻 、 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为我国著名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著名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著名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初二地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计划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学生熟悉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掌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按照平时电视节目中播放的顺序,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判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入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安排学生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学生读卫星云图的能力,教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养学生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学生注意总结规律,并试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单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与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具体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第二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后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学生看过录像,讨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示图片)展示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学生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讨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教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发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情况,从而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学生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附近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出现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什么图?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出现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讲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认识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判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示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学生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顺序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教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学生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教师安排学生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学生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报图(课本图4.3)。由教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教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学生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知识,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天气符号;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科学精神。

活动具体安排: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后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准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学生能够体会到各地理要素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通过对季风气候利弊的评价,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思维,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也是灾害性天气的祸首,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读“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了解我国的气候类型,知道各类型的特征

教师:由于我国不同地方气温和降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将其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请同学们回答PPT上的问题。

1.我国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总结气候特征,识别气候类型。

学生回答预设

1.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一共有五种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要判断是哪种气候类型,得先看它们的气候特点。

——第一张图,夏季最高气温7℃左右,冬季最低气温接近-20℃,降水较少,7、8月降水最多,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全年低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应该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对应图上的五道梁。这种气候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众多高大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使得我国气候更为丰富多彩,比如横断山脉南麓,从山脚到山顶出现这样的变化,被称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第二张图,夏季最高气温超过30℃,冬季最低气温接近-10℃,全年降水都很稀少,概括它的气候特点为——冬冷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较少。应该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图上的吐鲁番。

——第三张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对应漠河。

——第四张图,全年高温,分旱雨(干湿)两季的热带季风气候,对应海口。

【设计意图:深化读图能力。】

教师: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请大家思考,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我国冬季最南端和最北端的温度差异)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南北跨纬度大,冬季南北温差较大,形成了不一样的温度带。

教师:请大家思考还有没有别的因素会影响气温?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区域的气温差异较大,导致气候不同。

教师:刚才大家总结了自然因素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此外,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也非常大。(展示阿拉伯半岛与长江以南地区位置与景观比较)同在北回归线上,阿拉伯半岛上沙漠广布,而我国江南地区却是山清水秀,被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请大家思考为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使长江以南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教师:是的,我国东部地区受季风影响,广泛分布着三种季风气候,构成了我国气候的另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请大家回顾一下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点(展示ppt上季风性质表格)。

除了降水上的不同外,季风气候显著还表现在气温上。(展示广州、上海、北京气候特征图)请大家读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观察这三个城市所代表的三种气候,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雨热同期,这一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所以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区。

【设计意图: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加深理解。】

章节梳理归纳

教师:下面我们来总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我国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是受到 因素的影响?(学生:纬度)

我国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是受到 的影响(学生:海陆位置/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区出现垂直分异的现象是受到 (学生:地形因素)的影响。

受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六、教学反思

《气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八年级的重要课程,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内容和课标要求来看,既回顾、承接了七年级学过的知识,又有拓展、延伸并进行综合应用的部分。本节的学习加强了对区域内自然环境差异的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综合地理思维的培养,比如,在本节内容中强调的纬度位置与温度带、海陆位置与降水、气候与季风等的关联性,虽然相关的知识学生在之前已经学过或者作为常识已经了解了,但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仍需要锻炼,这就是地理思维的养成过程。

本节课的教案,我认为,要想在八年级时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就要在深度、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上做文章,要让学生通过课堂能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让学生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与地理原理结合起来,赋予其真正的“地理之脑”。

初二地理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图

初二地理教案 篇六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学大纲和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说,重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学生在以往同样的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海陆变迁中地壳运动是学生在这部分学习的一个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各大洲在六大板块中的位置,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比较难掌握。

(3)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

教学要符合“感知操作——建立表象——形成概念”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根据“逐渐分化”的原则,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最一般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这种呈现教学内容的顺序,不仅与人类认知内容的自然顺序相一致,而且也是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相吻合。适合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有效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对地理知识有了一个认识,海陆变迁有部分知识学生了解,但并不系统,学生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基本都是一知半解,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生分析起来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部分知识必须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因为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www.kuaihuida.com]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

本节内容抽象,初二学生空间想象力不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较为困难,学生希望探索山脉起源等因素,因此学生比较喜欢学习这部分内容,初二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可以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一定的依据,但知识面不广成为分析问题的限制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限制因素,我给学生引发了分析材料,学生从所给材料中分析此问题是否是海陆变迁,以及原因。

2.教学方式

启发式教学

3.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其中大陆漂移示意图、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图、以及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构造分布图对比分析等,能比较鲜明的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基本的概念。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可以给学生感性的认识,通过演示使学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达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一些模似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4.技术准备

本节课主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学生列举海陆变迁的事例,以及对海陆变迁原因的分析,了解海陆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学生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故事,记忆聆听教师补充大陆漂移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观看计算机然见模拟“大陆漂移”,使学生对大陆漂移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获得成功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3.通过阅读板块分布图,了解六大板块的分布,并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能够说出。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通过学生学习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初二地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7月接近30℃1月O℃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1月O℃以下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我国工业发展速度快,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业日趋合理;(3)掌握我国基础工业——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合作探究、列表对比来学习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工业分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我国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

我国能源工业、钢铁工业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展示几幅图片,

提问:你知道下列几幅图片描述的是哪种生产活动吗?(学生回答)

明确:第一幅图是煤炭工业,第二幅图是石油工业,第三幅图是钢铁工业,第四幅图是纺织工业。过渡: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工业。

二、新课学习

(一)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提问:工业和农业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明确:

工业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生产所必需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和技术装备,也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资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农业不仅给人们提供生存保障,还给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明确:工业可以分为两大类: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门;轻工业是生产生活资料的产业部门)

判断下列工业部门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学生回答)食品、机械、纺织、造船、服装、冶金

明确:食品、纺织、服装属于轻工业;机械、造船、冶金属于重工业(二)中国工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煤炭、钢铁、水泥、发电量、棉布、汽车、电视机、电冰箱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展示“中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图”

提问:从78年到11年,我国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增长速度怎样?其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哪一项?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快,其中最快的是彩电;可以得出,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部门,比如:彩电、冰箱等。

提问:从旧中国到现在,我国的工业布局情况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明确:

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新中国:加强沿海地区原有工业基地作用;全面推进中西部的工业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展示图片:拆除污染严重的工厂和新建工业园区(三)中国工业的分布

重工业——能源分布(煤炭工业)展示“我国主要煤炭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出我国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的大同、阳泉和西山;河北的开滦、峰峰;河南的平顶山;内蒙古的霍林河;黑龙江的鸡西、鹤岗;贵州的六盘水;安徽的淮北、淮南;陕北和内蒙古的神府——鄂尔多斯煤田等

明确:煤炭是中国第一大能源,占全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70%以上。山西、内蒙古、陕西是中国的主要产煤区。在陕北和内蒙古交界处的神府——鄂尔多斯煤田,已建成特大型煤炭工业基地。

展示“山西省煤田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到大同煤田、宁武煤田、西山煤田、沁水煤田、霍西煤田、河东煤田等明确: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产量最大的省份。展示“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图”

指导学生找到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大庆、长庆、胜利、中原、华北、克拉玛依、塔中、塔北、玉门等

明确:石油是中国第二大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国家之一。大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基地。

重工业——钢铁工业分布展示“我国钢铁工业分布图”

提问: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有何特征?(学生读图回答)明确:

东部沿海地区:鞍山、唐山、邯郸、莱芜、张家港和上海等中部地区:太原、武汉、湘潭、新余、马鞍山等西部地区:包头、攀枝花等出示图表:

分析:

为什么中国一边在大量生产石油和铁矿石,一边还要大量进口石油和铁矿石?(学生分析回答)明确:

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时期,人口众多,对石油、铁矿石存在大量需求,虽然我国石油年产量位居世界第4,达2亿吨,但仍不及我国每年石油用量的一半;中国铁矿石虽然很多,但大多数是贫铁矿,因此需要进口。

讨论:

阅读P96材料,说一说,首钢为什么要搬迁?首钢搬迁至曹妃甸新址对其转型发展具有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首钢长期以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给北京市带来了不少困扰,如:环境污染、耗水量大、温室气体排放等。

曹妃甸交通便利,方便原料铁矿石(从澳大利亚、印度等)运输,从而节省运输成本。曹妃甸发展壮大,成为一大钢铁基地;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北京地区的环境,减低躁声污染、空气污染。促进产业优化配置,使北京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播放视频:曹妃甸京唐钢铁

拓展延伸:

对比武汉和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

提问:上海主要从哪里进口铁矿石?(学生回答)明确:上海主要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进口铁矿石。展示:三峡和小浪底发电站

明确:水力是中国重要的能源,目前水力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7%左右。中国水力发电主要在水能资源丰富的长江、黄河、珠江、澜沧江、松花江的上游。

出示“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找出下列主要水电站,看看分别位于哪条河流及省区?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工业发展迅速,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我们还了解了我国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水电业的分布情况。

四、课堂练习

1.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B)A.农业B.工业C.种植业D.钢铁工业2.下列属于工业生产活动的是(C)

A.植树造林B.天然气C.石油开采D.汽车运输

3.我国下列工业产品中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是(C)A.石油B.天然气C.钢铁D.飞机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分布变化的趋势是(D)A.日益集中在大城市B.集中在沿海地带C.沿海与内地差异大D.由沿海向内地发展5.有关我国煤炭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D)A.煤炭是我国第一大能源B.我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的国家C.山西省的煤炭产量最多D.中国每年大量进口煤炭五、作业布置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有关本节内容练习题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相对于原来的教材调整了一些新的内容,如钢铁工业基地的分布,调整了其分布的划分,重新定位了其区域位置。由原来的东部沿海、沿长江流域、沿黄河流域三大区域,调整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大区域,这样更贴近当前我国经济的区域划分,有利于对目前我国各区域经济状况加深了解。这些内容的调整,促使我们老师要适时把握当今社会的发展脉搏,扩大视野,增加信息量,才能更好地应对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新的挑战。

初二地理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准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学生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知识,使学生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第二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讲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讲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知识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一定要抓住读图环节,教师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后,让学生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现和掌握知识。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别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发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知识。观察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错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学生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始。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讲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容易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具体,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准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仔细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讲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出现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准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出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初二地理教案 篇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记住我国的重要的铁路干线,了解铁路线命名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交通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学会使用列车时刻表。

(3)了解我国重要的交通枢钮,并能够分析交通枢钮应该具备的特点,能够设计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计划。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铁路线教学设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节省时间。

(3)小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头脑”,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中华大地上有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山秀水、

涌泉飞瀑、雪山险峰,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

播放课件(湖南张家界风光)

教师:风景如此优美,如同仙境一般,想不想身临其境,到此一游呢?

学生:回答

教师:那湖南离朝阳那么远,我们怎么去呢?出出主意吧。

学生:畅谈

教师:同学们出的这些主意都和交通运输有关,那这节课我们就学学交通运输。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达到目的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人们都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做些什么。

学生:畅谈

教师:从同学们谈论的内容可以知道,交通运输是把人或物从一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播放课件)飞机、汽车、火车、轮船、自行车等都是运输工具。

板书:1、交通运输

教师:交通运输自古有之,(播放课件、六幅图片),最初时人们是手提肩扛,后来是牲畜驮运,发展到现在是: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汽车,水中有轮船,地下还有地铁和管道。由此可见,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

板书: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教师:播放课件(两段新闻)

教师:两段新闻给了你什么信息?

学生:说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交通运输不仅与人们生活信息息相关,还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们把交通运输运输形象地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板书标题: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教师:各种交通运输线就象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些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分布有什么特点?

播放课件(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板书:二、交通运输线

学生:回答

教师:从全国总体分布看是东密西疏。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交通面貌将发生重大变化。

教师:从各种交通运输线中,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三、铁路干线

教师:纵横交错的铁路线遍布祖国各地,通向四面八方,联系了城市、工厂和矿山,并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构成了全国交通运输网的骨架。

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东向西顺序找出五条南北向铁路干线名称:

京沪线、京哈—京广线、京九线、同蒲—太焦—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板书:五纵

教师:播放课件(五纵)自东向西依次点击“五纵”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播放课件(成昆铁路三幅图片),并简介成昆铁路,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险峻,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有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昆铁路通车后,改善了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使天堑变成了通途。

教师: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按自北向南顺序找出: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北彊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板书:三横

教师:播放课件(三横)按自北向南顺序依次点击“三横”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和名称。

教师:在东西向铁路干线中最长的是陇海-兰新-北彊线。它东起中国的连云港,西至荷兰的鹿特丹港。联接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全长11000千米左右,被称为“第二欧亚大陆桥”,与西伯利亚大陆桥相比,有明显的优势。(1)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避开了高寒地区,可常年作业。(2)运输距离短。(3)辐射面广,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4)对亚太地区吸引力大。

教师:从铁路线命名上看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以起止点城市来命名,如京广线,起点是北京,终点是广州。(2)以起止点所在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来命名,如湘黔线,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3)以起点省级行政单位简称和终点城市命名,如兰新线,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的乌鲁木齐。(4)以铁路线所在位置来命名,如北彊线。(5)从北京出发的把京放在前面,南北向的先说北面的城市或省区,东西向的铁路先说东面的城市或省区。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由15人参加,每个人代表一条铁路线起止点城市(偑带城市标签)

北京(1人)、哈尔滨(1人)、杭州(1人)、九龙(1人)、广州(1人)、大同、包头(1人)、太原、焦作(1人)、柳州(1人)、连云港(1人)、宝鸡、兰州(1人)、乌鲁木齐、阿拉山口(1人)、贵阳、株洲(1人)、昆明、成都(1人)

(2)每组准备八条绳子(两种颜色)

(3)1人依次说出铁路干线名称,其他同学依次拉直绳子。

教师:选出一组进行表演

教师:其他同学观察北京、株洲、成都、兰州分别有哪些铁路线经过。

学生:回答

教师:把有两条或两条以上铁路线通过的城市称为铁路枢钮。

板书:2、铁路枢钮

教师:铁路运输有自己的系统,火车行驶有规定的车次和时间。

播放课件(2005年北京—南京—上海铁路客运部分简明时刻表)介绍火车运行的车次和时刻表。

教师:学习了铁路运输,我们应该会安排合理经济的旅游线路。

播放课件(从哈尔滨出发,设计一条经济合理的旅游线路)

秋枫旅行社六景点游

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

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秦陵兵马俑

学生活动要求:(1)分组,每组13人。(2)7个人偑带站牌站好。(3)推举1名司机,1名列车长,一名列车员、一名导游员、2名游客、均挂牌上岗。(4)司机:掌握方向。列车员:报站名。导游员:报铁路线名称和起止点城市。列车长:维持秩序。

游客:谈感受。

教师:推荐一组表演,播放课件(我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活动过程:

1.列车员: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乘坐从哈尔滨出发的18次特快列车,本次列车将经过北京站、上海站、杭州站、昆明站、成都站、西安站、最后回到哈尔滨站,祝愿大家旅途愉快。

导游员: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秋枫旅行社的导游员,这次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参观游览,我们将从哈尔滨车站出发,沿途将观赏:北京故宫、上海浦东开发区、杭州西湖、春城昆明、成都都江堰、西安兵马俑、六个景点,祝愿大家玩的开心。

2.列车员:列车已经启动,前方车站是北京车站(排队向前走)

导游员:从哈尔滨到北京,我们走的是京哈线。

列车员:北京车站到了,下车旅客请做好准备。

导游员:下车参观北京故宫(围站点绕一周,导游员和游客)

游客:皇家真气派!

3.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上海站。

导游员:从北京到上海,我们走的是京沪线。

列车员:上海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浦东开发区

游客:经济真发达!

4.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进,前方车站是杭州站

导游员:从上海到杭州我们走的是沪杭线

列车员:杭州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杭州西湖

游客:西湖比西子真美!

5.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昆明站

导游员:这次旅程较长,我们将沿途经过浙赣线、湘黔线和贵昆线。

列车员:昆明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游览春城昆明

游客:真是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啊!

6.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成都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成昆线

列车员:成都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成都的都江堰

游客:李冰父子真了不起!

7.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车站是西安站

导游员:这次我们走的是宝成线和陇海线

列车员:西安车站到

导游员:下车参观秦陵兵马俑

游客:真是气势不凡,王者霸气啊!

导游员:到此为止,我们旅行社为游客设计的旅游景点已全部游览完毕,踏上归途,返回哈尔滨。

列车员:列车继续前行,前方终点站是哈尔滨站

导游员:我们继续沿陇海线东行至郑州,然后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再沿京哈线回到哈尔滨。

列车员:终点站哈尔滨车站到,所有旅客朋友请下车,欢迎再次乘坐本次列车。

教师:学习应该劳逸结合,现在我们一起舒缓一下紧张情绪,享受音乐的魅力。

播放课件(钢琴曲《梁祝》)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建议同学们应该知道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1、交通运输

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二、交通运输线

三、铁路干线

1、“五纵三横”

2、铁路枢纽

初二地理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通过阅读《北京1951~20xx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本节课中所使用的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是读图训练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训练。并明确一些重要的降水指标,如200mm、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课所得结论是通过分析得出,在教学中教师所做的应是提供数据和资料,让学生去分析和归纳,去探索成因,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节计划授课2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去过西北地区的同学描述一下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400、50㎜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

(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初二地理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八年级地理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农 业在全国的地位,知道主要的农产品其分布。

2、分析山东农 产品丰富的原因。

3、知道山东主要的工 业部门和分布地区,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差异。

4、了解山东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的主要农产品和旅游资源。

2、教学难点:山东农业和工业的分布和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为主,演示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发言,介绍自己家乡主要的农产品和工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们家乡的主要产业和文化资源。

展示山地主要农产品分布图

学生活动:分 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蔬菜、水果、畜牧和水产,通过阅读农产品分布图,找出山东主要的农产品和分布地区,讨论其分布和地理条件的关系。

总结讲述:山东的农产值多年居全国首位,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大省,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和禽蛋等居全国首位,其中,粮食集中 分布在鲁西北平原和沿海地区,经济作物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著名的蔬菜产地有寿光、苍山和章丘等。

板书:一、农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引申:山东农业发达,农产品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理位置优越,回忆前面内容,讨论山东的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对于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得出答案

展示海尔、浪潮等几个全国著名品牌。指导学生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阅读课本找出山东主要的工业部门。

(2)了解山东工业分布的不均衡性 。

(3)知道山东著名品牌所在地。

(4)结合1 02页活动,完成相关题目。

重点讲解:山东是全国著名的工业大省,多种工业部门居全国第一位,如黄金、水泥、家电等。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胶济、京沪线沿线地区。鲁西北和西南地区工业较少。

板书:二、工业产 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 、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展示山东著名旅游资源和孔子的图片。

讲解: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之乡,有齐文化和鲁文化之分,是圣人的诞生地。其中齐文化 以淄博为主,鲁文化以曲阜为主。其文化特色迥然不同。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102页,了解齐鲁文化的特点和区别。

(2)观察山东主要旅游资源分布图,找出山东著名的旅游胜地。

补充:一山一水一圣人是山东主打的旅游品牌,其中山是泰山,水是泉水,圣人是曲阜孔子的故乡。

板书: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

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 海滨。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主 要的工农业和发展和分布,了解了山东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我们一定要为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

板书设计:

一、农 业生产与名优产品

1、主要农产品:蔬菜、水果、油料、水产品,肉类和禽蛋。

2、蔬菜之乡:寿光、苍山、章丘

二、工业产生优势

1、主要工业部门:能源、化学、机电、纺织、建材、食品。

2、分布:胶东半岛,胶济、京沪沿线。

三、地域文化与旅游

1、分类:齐文化(淄博,青州),鲁文化(曲阜)

2、旅游胜地:泰山,趵突泉,曲阜,青岛海滨。

教学反思:

第4课区域差异与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讨论提出解决的措施。

3、明确区域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山东经济的差异和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2、教学难点:山东经济存在差异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方法】

分组讨论,自学为主,讲解为辅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上节内容,虽然山 东总体经济情况居全国前列,但是各地发展很不均匀,今天我们就来了 解山东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发展重点与方向。

展示山地各地级市人均GDP图(20xx年)

学生活动:(1)展示人均GDP前5位和后5为的地级市,分析其分布特点。

(2)计算人均GDP最高和最低相差多少。

(3)从地理位置、资源和基础等方面讨论山东各地 经济差异的原因。

(4)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缩小差异,加快发展经济的措施。

分析:因为山东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分布也不均衡,基础条件相差也很大,因此在山东的西部地区,如菏泽、聊城、德州等地经济发展缓慢,而东部沿海地区,如青岛,烟台,威海经济发展很快。

板书: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讲述:山东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希望尽快建成一个“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

学 生活动:(1 )阅读课本105页,了解山东经济发展的目标。

(2)知道山东区域发 展的重点是 什么(稳步提高农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

(3)了解山东交通发展蓝图。

总 结板书: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 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山东区域经济的差 异,知道了 各地发展经济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我们要了解 山东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为把我们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而努力学习,以便更好的投入到建设新山东的洪流中。

板书设计

一、区域发展差异

1、经济差异:东部发达,西部落后

2、发展措施

二、区域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1、发展方向。

2、发展重点:农业,第三产业,旅游业,交通运输

初二地理教案 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教学过程】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P14的活动题

初二地理教案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

2.知道汉族人口占92%,其他55个民族占8%。

3.知道人口在4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

4.知道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5.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新中国。

6.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明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

2.通过收集资料或调查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

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团结友爱,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使学生在掌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汉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少数民族约占8%。在其他55个少数民族中,百万人口以上的民族有18个。众多的民族在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本节的重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民族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由于各民族团结协作,为缔造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知识要求理解,对其他知识要求识记。汉语(普通话和方言)、汉文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内容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讲。

让学生学会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是本节重要的基本训练要求。通过使用图例、注记来识别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逐步提高阅读专题地图的技能。

教法建议

1.教师在讲课前,可以先出示有关民族大团结的图片,先让学生知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其他都是少数民族,各民族虽然人口数量不同,但在大家庭中都是平等的亲密兄弟。

2.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通过图例先让学生熟悉我国的民族构成,然后再了解民族的分布情况。在这里可以帮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认识我国民族分布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最后再归纳出特点。

3.讲述我国的民族政策时,可以先让学生明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展示教师搜集来的具体事实、照片、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和生产的变化。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可以增加学生对各民族语言、文字的了解,会引起学生很大兴趣。首先,先让学生明确语言和文字是两个概念。有些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民族(如汉族)语言分为多种方言,但文字只有一种。汉族普通话是我国汉族普遍使用的共同语言,现在全国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时,都已普遍应用。教材中“我爱中国”的汉、蒙、藏、维、哈、朝、彝、壮八种民族文字的写法,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纸币上的文字,以加深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5.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生放映一些有关少数民族生活的幻灯、录像、电影等。教师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活动,如参观民族风俗展览等,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重要的课外教学活动。收集图片、实物、录音、录像等对丰富学生课外教学生活,扩大知识领域,培养情趣,增加对国情的了解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教师要注意使课内与课外地理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加强地理教学的实践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上面的15篇初二地理教案人教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初二地理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